不同激素浓度对香草组织培养的影响

不同激素浓度对香草组织培养的影响

一、不同激素浓度对香荚兰组织培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崔景慧[1](2020)在《糖基转移酶UGT72B1介导木质素合成和花发育的研究》文中指出小分子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糖基化作用能够修饰相应的苷元以改变其催化活性、溶解性、稳定性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植物体内糖基化修饰在调节激素的稳态平衡,外源有害物质解毒,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分子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在本研究中我们证实了一种小分子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对拟南芥花发育有极其特殊的影响,缺失糖基转移酶基因UGT72B1会导致拟南芥花发育产生严重的缺陷。我们以UGT72B1缺失突变体和UGT72B1过表达转基因植物作为样品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非靶标代谢组学的分析,结合体内外酶活和酶动力学实验结果,最终确定C6C1结构的vanillyl alcohol(4-hydroxy-3-methoxybenzyl alcohol)和vanillyl alcohol 4-O-glucoside分别为UGT72B1的主要底物和产物。UGT72B1基因缺失造成底物vanillyl alcohol以及相关C6C1结构代谢物过量积累影响了植物花发育的过程。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GT72B1与芳香族氨基酸合成的莽草酸途径以及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中大部分基因共表达。缺失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中的CAD4/CAD5会严重加剧ugt72b1的表型。为了进一步研究UGT72B1在植物花发育以及细胞壁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我们对突变体细胞壁成分进行了分析。木质素、酚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细胞壁结合酚类化合物的分析结果显示vanillyl alcohol所在的vanillin合成途径与细胞壁代谢过程尤其是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ugt72b1的花发育缺陷表型是由于vanillin合成途径相关C6C1结构代谢物过量积累影响了花粉壁和柱头乳突细胞壁的成分所导致的,木质化加剧表型是由于vanillin合成途径的代谢流向部分转移到了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所导致的。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工作首次证明小分子化合物vanillyl alcohol的糖基化修饰参与调节花发育和木质素的合成过程,证实了vanillin合成途径中的C6C1结构代谢产物有可能在木质素合成途径及细胞壁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增加了对植物糖基转移酶家族的功能理解,而且为研究vanillin类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探索性证据,也为花发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夏春英[2](2019)在《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是兰科(Orchidaceae)竹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生境破坏和人为采挖等因素影响,野生竹叶兰资源被破坏得极为严重,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现已被列入国家II级保护植物,目前,对于竹叶兰的保育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其花部结构和繁育系统、快繁技术、多倍体诱导试验,以期为竹叶兰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竹叶兰人工种植栽培居群的开花物候观察,竹叶兰在试验地的盛花期在810月,单花花期3.42±0.83 d。通过离体培养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竹叶兰单花开放时间内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逐渐下降;在筛选出花粉萌发最适培养液的基础上,采用低温干燥法进行竹叶兰花粉贮藏试验表明其花粉活力随贮藏时间变长和贮藏温度升高而降低。繁育系统试验表明竹叶兰自交亲和,不存在自动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人工自花授粉、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89.47%和79.49%,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为18%。不同授粉方式产生的果实形态在授粉后30 d和60 d时有显着差异,种子形态则差异不显着。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较大,TTC法与萌发法检测结果均以授粉后60 d的种子生活力最高,分别为94.20%和95.50%。2、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g.L-1+椰子乳100 mL.L-1+NAA 1.0 mg.L-1+6-BA 2.0 mg.L-1+花宝1号0.5 g.L-1,萌发率达83.79%;叶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 g.L-1+椰子乳50 mL.L-1+NAA(0.51.0)mg.L-1+6-BA(2.02.5)mg.L-1+花宝1号(11.5)g.L-1;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1mg.L-1+6-BA 3 mg.L-1+NAA 0.5 mg.L-1+100 g.L-1土豆泥,增殖率1.36;芽生根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0.2 mg.L-1+6-BA 2 mg.L-1+NAA(0.20.5)mg.L-1+100 g.L-1香蕉泥;炼苗移栽的最适培养基质为珍珠岩:泥炭土=1:1,成活率高达98%,移栽效果良好。3、竹叶兰不定芽诱导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不定芽诱导外植体表面消毒处理,茎尖以2%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上部茎段以10%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竹叶兰茎尖和上部茎段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以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2 g.L-1+NAA 0.5 mg.L-1+6-BA(1.52)mg.L-1+花宝1号(11.5)g.L-1为宜,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40.00%,增殖系数最大为6.00。4、竹叶兰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浸泡法以0.10%秋水仙素浸泡12 h的诱变率最高,为23.33%(n=60);混培法以秋水仙素浓度为0.05%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变率21.67%(n=60)。不同处理的植株死亡率呈现出随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增高的变化趋势。秋水仙素对植株继代培养有毒害作用,混培法比浸泡法毒害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竹叶兰多倍体变异植株与二倍体正常植株存在较明显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染色体差异,具体表现为:多倍体植株的茎叶变粗大,较正常植株茎粗增大了46.20%,叶型指数降低了50.12%;叶片变厚,较正常植株增厚了47.83%;叶片气孔和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降低,保卫细胞面积比正常植株增大了59.87%,气孔密度比正常植株降低了45.99%;染色体水平上,正常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2x=40,多倍体变异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明显增多。

刘阳[3](2017)在《墨兰易工厂化繁殖资源创制及芽分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墨兰(Cymbidium sinense)是广东省原产的重要花卉,其品种多样,栽培历史悠久,市场前景广阔,但传统的墨兰品种难以实现工厂化繁殖,已不能适应现代兰花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创建易工厂化繁殖的墨兰资源,培育易产业化的墨兰新品种,解析墨兰组培快繁难的分子机理,对推动墨兰种业和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利用有性杂交技术创制易工厂化繁殖墨兰资源的方法;通过对易工厂化繁殖墨兰与传统墨兰的根状茎增殖和分化过程、内源激素和转录组的比较分析,挖掘与墨兰芽分化能力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墨兰的可交配性与双亲亲缘关系密切相关,品种间的可交配性最高,平均坐果率为70.69%,种间次之,平均坐果率为30.99%,属间最低,平均坐果率仅为4.62%。同一类型的组合中,不同亲本可交配性不同,种间杂交中,墨兰与地生兰、墨兰与杂交兰组合的坐果率较高(61.25%和48.89%),而墨兰与大花蕙兰组合的坐果率较低(4.62%);在40对属间杂交组合中,‘小香’墨兰和‘蝴蝶之吻’(Epilaeliocattleya Butterfly Kisses’Mendenhall’),‘企剑白墨’墨兰和Grammangis ellisii的坐果率分别为50%和83%。墨兰的不可交配性主要表现为花柱不亲和。种子有胚率与双亲亲缘关系有关,品种间和种间组合的有胚率高(87.57%和89.61%),属间组合的有胚率低(38.41%)。果龄和种子起始萌发时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7646),果龄为170-190天时,起始萌发时间短,果龄为220天以上时,起始萌发时间长;种子萌发量和亲缘关系有关,品种间组合种子萌发量最高、种间组合次之,属间组合最低。2、对‘玉女兰’ב黄叶红墨’墨兰79个杂交后代的组培快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其增殖能力表现为强(28%)、较强(25%)、中(25%)、较弱(19%)和弱(3%),芽分化能力表现为强(11%)、较强(20%)、中(38%)、较弱(20%)和弱(9%),生根成苗能力表现为强(3%)、较强(14%)、中(32%)、较弱(30%)和弱(21%)。后代的中间繁殖体类型和试管苗形态亦呈现多样性:中间繁殖体类型有根状茎(47%)、偏根状茎(20%)、中间类型(28%)和偏类原球茎(5%);试管苗形态分大花蕙兰型(33%)、偏大花蕙兰型(24%)、偏国兰型(31%)和国兰型(12%);其中,d26和d521试管苗形态偏向国兰,中间繁殖体为根状茎,绝对增殖率分别为155.9%和126.4%,平均芽分化率分别为618.6%和430.1%,成苗率分别为83.7%和82.0%,均显着高于‘企剑白墨’墨兰。3、‘小凤兰’和‘企剑白墨’墨兰的根状茎结构相似,但根状茎增殖过程中‘小凤兰’的生长速度较‘企剑白墨’快,顶端分生组织不断生长形成新的节,根状茎不断伸长,但较少分支。增殖过程中‘小凤兰’根状茎内生长素含量不断升高,而‘企剑白墨’墨兰的生长素含量不断降低,两品种的细胞分裂素和茉莉酸甲酯的含量在不同增殖阶段也有差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小凤兰’和‘企剑白墨’墨兰的根状茎在增殖过程中共有9392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整个增殖过程的表达变化模式各不相同,在‘企剑白墨’墨兰中以下调为主,显着富集到与细胞壁形成、内源刺激响应及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代谢通路,在‘小凤兰’中则以上调为主,显着富集到与激素合成、光合作用有关的代谢通路。4、在相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小凤兰’的芽分化进程较‘企剑白墨’墨兰更快,分化出的芽数更多,芽更大。分化过程中,‘小凤兰’根状茎内源生长素含量先迅速升高,再缓慢升高,而在‘企剑白墨’中先轻微降低,再迅速升高,导致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在‘小凤兰’中基本保持稳定,而在‘企剑白墨’中则先升高再降低。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小凤兰’和‘企剑白墨’在根状茎分化过程中共有8625个差异表达基因,它们在整个分化过程的表达变化模式各不相同;两品种中都呈现上调趋势的基因,在‘企剑白墨’富集到与分生组织形成相关,而在‘小凤兰’中则富集到与叶的形成及生长素相关的代谢通路。5、通过定量分析、序列分析和功能分析,筛选出8个芽分化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YUC家族3个、GH3家族2个、CKX家族1个、AHK4类1个和CYP450家族1个。两个GH3类候选基因编码的蛋白都具有IAA-Amido合成酶的催化活性;YUC蛋白功能抑制剂Yucasin能够抑制‘小凤兰’的芽分化,但对‘企剑白墨’的影响不显着;与‘企剑白墨’相比,芽分化过程中YUC类候选基因在‘小凤兰’中表达上调,GH3类候选基因表达下调,两者共同影响了分化第一阶段的生长素含量。CsAHK4比CxAHK4多了一段核苷酸序列,而CsCKX9比Cx CKX9少了两段核苷酸序列,说明可能存在可变剪切;CsAHK4编码的蛋白有完整的细胞分裂素感受器结构,能够感受细胞分裂素信号;与‘小凤兰’相比,AHK4和CKX9均在‘企剑白墨’芽分化过程中表达上调。CsCYP450和CxCYP450蛋白序列一致性仅为87.30%,进化分析表明来自‘小凤兰’的CxCYP450与小兰屿蝴蝶兰的PeCYP450关系更近,其蛋白序列包含一个假定的ω-脂肪酸羟化酶保守区,可能与某种重要的脂类化合物的合成有关;与‘小凤兰’相比,CYP450在‘企剑白墨’离体幼嫩组织器官中表达量较低。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易工厂化繁殖的墨兰资源创建的技术体系,获得2份易工厂化繁殖墨兰资源,进一步明确‘小凤兰’和‘企剑白墨’墨兰组培快繁能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理,筛选出与墨兰芽分化能力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入了解墨兰根状茎分化的分子机理、培育易工厂化繁殖墨兰新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杨桃香[4](2016)在《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香草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草醛(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俗称香兰素、香草素、香兰醛,是全球最重要的香味物质及芳香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香味及结构特征,香草醛被广泛应用到食品、日化用品及医药等多个行业,在电镀业、农业、工业及化学分析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由于香草醛应用广泛,其需求量非常大,而且随着人们对健康安全的愈发重视,天然香草醛的需求不断上升。化学合成法成本低但其安全性受到质疑,植物提取法获得的香草醛香味纯正,但是来源受限、耗时耗力且价格昂贵,致使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到生物技术领域寻求解决之道,以期获得成本低、周期短、天然等同的产品。本研究采用微生物法开展以异丁香酚为底物制备香草醛的研究,以纺锤芽孢杆菌CGMCC1347为出发菌株,针对微生物法中常见的产物不专一、底物溶解度低、底物和产物对微生物存在毒性作用、微生物重复利用性差等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培养基优化本实验采用单因素法通过对发酵培养基中碳氮源的成分、组合及浓度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培养基中碳源的种类对香草醛产率基本没有影响,且培养基中不添加任何碳源对转化更有利;而氮源的种类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则比较显着,有机氮源明显优于无机氮源,有机氮源中蛋白胨最佳,蛋白胨添加量为1%较合适。最终确定1 L发酵培养基的配方如下:蛋白胨10 g、KH2PO4 5.2 g、K2HPO4·3H2O 14 g、MgSO4·7H2O 1 g,p H 7.0。2.离子液体(ionic liquid,IL)作为添加剂尝试了以离子液体作为添加剂,研究其对香草醛产率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所研究的35种离子液体(7种咪唑盐离子液体、17种季铵盐离子液体、1种季磷盐离子液体)中,有11种能使香草醛产率稍微提高:咪唑盐离子液体4种,分别是[MMIm][MeSO4]、[EMIm][MeSO4]、[BMIm][MeSO4]、[Me(OEt)3EIm][Tf2N];季铵盐离子液体6种,分别是[Choline][Cl]、[Choline][H2PO4]、[NHMe3][MeSO3]、[NBu4][MeSO3]、[NHMe3][H2PO4]、[ETM][Tf2N];还有季磷盐离子液体[PBu4][Ac]。离子液体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一方面与底物在含离子液体的反应体系中的溶解度有关,另一方面还可能与离子液体的毒性作用有关。3.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作为添加剂首次尝试以低共熔溶剂作为添加剂,研究其对香草醛产率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所研究的45种低共熔溶剂(24种常见DES和21种NADES(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s))中,有36种(23种常见DES和13种NADES)能提高香草醛的产率。组成低共熔溶剂的单独组分(胆碱氯盐、胆碱醋酸盐、尿素、乙二醇等)也能一定程度提高香草醛产率。实验发现低共熔溶剂普遍都能提高底物溶解度,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低共熔溶剂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4.低共熔溶剂对实验菌株的生物毒性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低共熔溶剂对实验菌株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DES对实验菌株确实具有毒性作用,表现在对细胞膜完整性的损伤,及导致细胞内核酸和蛋白的外溢。结果显示,受试DES都会对细菌的细胞膜造成损伤,胆碱氯盐DES的毒性高于胆碱醋酸盐DES,实验菌株受损程度随DES处理浓度的提高而增加。5.细菌固定化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对纺锤芽孢杆菌CGMCC1347进行固定化研究。固定化的条件为1.5%海藻酸钠、8%聚乙烯醇、4%CaCl2、饱和硼酸,菌体浓度0.1 g/ml,4℃固化4h。固定化获得外形近似球形的颗粒,直径2-4 mm。固定化小球循环使用13次后,产率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保持在1.2 g/L。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固定化小球被使用13次后,被包埋的细菌与初始并无异样,仍然呈现饱满的状态,这与重复利用的活性结果相吻合。结果证实此固定化方法在催化活性保留及重复利用两方面均有很显着的效果,适合用于转化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的反应。综上,本论文为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香草醛以及离子液体和低共熔溶剂在全细胞催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王海茹[5](2016)在《香荚兰果皮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香荚兰为一种典型热带作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对香荚兰的应用分为香荚兰果皮、整荚和籽三部分,香荚兰果皮和整荚多加工成酊剂浸膏等,香荚兰籽加工成果酱用于乳制品、糕点等制作中。但现国内外对香荚兰的研究均以香荚兰整荚为主,对香荚兰果皮和籽中挥发性成分研究鲜见报道。目前香荚兰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香料品种之一,对香荚兰整荚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为弥补对香荚兰果皮和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空白,本课题以海南香荚兰豆荚为原料进行批量分离,以获得的香荚兰果皮和香荚兰籽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香荚兰果皮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此外,以香草醛得率为指标,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对溶剂提取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并分别测定香荚兰果皮和香荚兰籽中香草醛含量。根据香荚兰果皮与香荚兰籽中所含挥发性成分及香草醛含量的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对香荚兰中挥发性成分的不同需求,对香荚兰果皮和香荚兰籽开发研究,研制出香荚兰籽酸奶和香荚兰起泡酒。以下为本课题主要研究结果:利用HS-SPME技术优化分析香荚兰果皮和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萃取香荚兰果皮中挥发性成分最优条件为萃取头75μm CAR/PDMS,样品量2.0 g,萃取时间20 min,萃取温度80℃,解析时间8 min,共检测出7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芳香族化合物,含量最高为香草醛(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其次为对羟基苯甲醛和邻甲氧基苯酚;萃取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最优条件萃取头75μm CAR/PDMS,样品量1.0g,萃取时间20 min,萃取温度80℃,解析时间8 min,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芳香族化合物,含量最高为香草醛,其次为邻甲氧基苯酚、苯酚和呋喃甲醛。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分别优化分析提取香荚兰果皮和香荚兰籽中香草醛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香荚兰果皮中挥发性成分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2.0 g/100mL,溶剂浓度70%,提取时间16h及提取温度50℃,香草醛得率最高4.49%;提取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3.0 g/100mL,溶剂浓度60%提取时间12h及提取温度50℃,香草醛得率最高2.49%;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香荚兰整荚中香草醛最高得率为3.42%。验证试验结果与之一致,初步确定香荚兰果皮比香荚兰籽中香草醛含量高。结合人为感官和电子感官对香荚兰果皮和香荚兰籽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香荚兰籽酸奶中添加香荚兰籽果酱0.6%,砂糖3.0%,菌种0.1%口味最佳;桑葚味香荚兰起泡酒中加入葡萄糖145.0 g/L,柠檬酸2.0 g/L,香荚兰果皮油树脂0.6 g/L品质最佳;橄榄味香荚兰起泡酒中添加葡萄糖145.0 g/L,柠檬酸2.0 g/L,香荚兰果皮油树脂8.0 g/L品质最佳。

冯莹[6](2014)在《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芽休眠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var.chinensis)为石蒜科水仙属,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夏休眠植物。在栽培过程中,温度对中国水仙的生长发育、休眠诱导与解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中国水仙3年生鳞茎为材料,在探明鳞茎芽休眠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休眠诱导和发生过程中转录组数据库,获得中国水仙芽休眠相关基因,进一步研究温度与中国水仙鳞茎芽休眠的关系及中国水仙芽休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并进行中国水仙芽休眠相关基因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以探讨中国水仙芽休眠的分子机制,为研究中国水仙芽休眠机理和生产实际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水仙鳞茎芽休眠期的确定。以中国水仙3年生鳞茎为材料,对其进行形态学、解剖学、淀粉粒的观察和分析,结合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中国水仙鳞茎芽休眠期自5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为期2个月,介于中国水仙鳞茎膨大期和花芽分化期之间,包括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2个时期。中国水仙鳞茎膨大期,叶片绿色,根系活力强;鳞茎芽细胞核活力强;鳞片细胞内淀粉粒逐渐增大增多,脐点开始出现;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休眠期叶片逐渐枯萎,根系活力强,鳞茎的重量和茎宽达到最大值,细胞核活力由弱变强,鳞片内部细胞淀粉粒和脐点先于上、下表明细胞淀粉粒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花芽分化期无叶片,根系枯萎;鳞茎芽开始进行花芽分化;鳞片细胞内脐点完全消失,淀粉粒减少直至消失,可溶性糖含量在3.00%以上。2温度对中国水仙芽休眠的影响分析。根据2011、2012年漳州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分析,结合中国水仙鳞茎芽解剖学研究表明:温度是中国水仙鳞茎芽休眠发生的环境因子。候平均气温达到25℃以上,中国水仙鳞茎芽进入休眠状态;有效积温(T≥25℃)5-150℃范围时,中国水仙鳞茎芽处于休眠状态;有效积温达到150℃左右时,中国水仙鳞茎芽解除休眠,开始进入花芽分化阶段。3中国水仙转录组数据库的构建与分析。以鳞茎膨大期、休眠Ⅰ期、休眠Ⅱ期、休眠Ⅲ期和花芽分化期5个时期的中国水仙3年生鳞茎为材料,构建中国水仙转录组数据库。通过Illumium测序共获得142,866条All-unigene;通过BLASTx和BLASTn比对方法(E value<10-5)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共有70,313条AlI-unigene在NR、NT、COG、Swiss-Prot、KEGG 5个数据库能进行功能注释,每库注释比例分别为93.98%、66.08%、33.43%、59.11%、55.50%。根据FDR≤0.001且 log2Ratio ≥1原则,共筛选得到与温度有关且在5个时期两两对比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18个,包括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温度诱导植物脂质运载蛋白基因等;并获得注释为FT同源基因的序列19个,其中有6个注释序列呈差异表达。4中国水仙休眠相关基因的获得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中国水仙转录组数据库分析的基础上,采用RT-PCR或RACE技术分离得到8个中国水仙休眠相关基因即4个FT(Flowering locus T)同源基迅 NtFT1、NtFT2、NtFT3、NtFT4,1 个 TIL(temperature-inducedlipocalin)同源基因 MTIL,1 个TIM(Triosephsphate isomerase)同源基因NtTIM,2 个 COBRA 同源基因NtCOB1、NtCOB2,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4个NtFTs基因均属于PEBPs基因家族,其中NtFT1含174个氨基酸,为稳定的酸性蛋白,无跨膜结构;NtFT2含176个氨基酸,为不稳定的中性蛋白,无跨膜结构;NtFT3含181个氨基酸,为稳定的碱性蛋白,含有1个跨膜结构;NtFT4仅获得256bp。(2)NtTIL属于lipocalin-2基因家族,编码188个氨基酸,是稳定的酸性亲水蛋白,含有1个跨膜结构。(3)NtTIM属于Triosephosphate phosphate-binding protein基因家族,编码254个氨基酸,是稳定的酸性疏水蛋白,含有1个跨膜结构。(4)NtCOB1、NtCOB2均属于COBRA基因家族,均编码451氨基酸,是稳定的亲水碱性蛋白,含有信号肽,其中NtCOB1含有2个跨膜结构,NtCOB2含有3个跨膜结构。5中国水仙芽休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通过qRT-PCR法,分析已获得的8个中国水仙芽休眠相关基因在鳞茎膨大期、休眠期、花芽分化期3个时期内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鳞茎膨大期,除NtFT1表达量上升外,其余3个成员的表达量均下降;休眠期内,NtFT1表达量呈“W”变化,与其余3个成员的表达量变化相反;花芽分化期,NtFT3表达量高于其余3个成员的表达量。(2)NtTIL在鳞茎膨大期表达量上升;休眠期随着环境温度逐渐增加,NtTIL表达量先升高后下降;花芽分化期表达量升高。(3)NtTIM在鳞茎膨大期表达量逐渐增加;休眠期间,表达量先下降再升高;花芽分化期表达量显着地上升。(4)NtCOB1、NtCOB2在鳞茎膨大期表达量逐渐升高;休眠期,NtCOB1表达量呈“W”变化,与NtCOB2表达量变化相反;花芽分化期2个基因的表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8个中国水仙休眠相关基因对中国水仙休眠的调控作用表现为:在外界温度发生改变时(T≥25℃),NtCOBs作为温度响应因子,接收温度信号途径的刺激,并进行跨膜传递,引起细胞内NtTIL表达改变,NtTIL具有积温效应并能将积温效果进行传递,同时,NtTIM亦表现变化,最终温度信号途径的目标基因NtFTs表达发生变化。NtFTs基因是中国水仙休眠诱导与解除的决定基因,其中NtFT1诱导中国水仙休眠后期发生,NtFT2诱导中国水仙花芽分化,NtFT3诱导与解除中国水仙芽休眠并启动花芽分化,NtFT4诱导并维持中国水仙芽休眠。总之,中国水仙休眠是外界温度发生改变时,启动相关基因(NtTIM、NtTIL、NtCOBs)转录水平的变化,共同参与调控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温度信号转导等生理生化过程,并通过改变目标基因NtFTs的表达,最终实现对中国水仙休眠的调控。6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及组织形态学观察。以中国水仙子房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对其进行受体系统优化和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在MN+4.0 mg/L 6-BA+0.4 mg/L 2,4-D+0.2 mg/LNAA 中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 66.27%;在 MN+2.0 mg/L 6-BA+0.2 mg/LNAA+0.5 mg/L2,4-D+30g/L白糖上培养60d,愈伤组织繁殖系数最佳,达到5.16倍,能长期保持愈伤组织特性;在MN+4.0 mg/L 6-BA+0.4 mg/LNAA分化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分化率达到94.17%;在1/2MS+0.2 mg/L NAA生根培养基中小鳞茎根系粗壮且发达;25.0 mg/L潮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并使其致死;小鳞茎再生过程可分为启动期、分裂期、分化期、形成期4个时期,启动期形成米白色瘤状突起愈伤组织,细胞质稀薄,细胞壁脆弱;分裂期形成米白色颗粒状愈伤组织,细胞质浓而密,细胞排列致密;分化期形成白色团状组织,细胞质浅,细胞大,导管形成;形成期是小鳞茎由白色团状组织着生而来。7根癌农杆菌介导中国水仙休眠相关基因转化体系的确立。构建了中国水仙休眠相关基因(NtFT2、NtTIM、NtTIL)的正义表达载体 p1301-NtFT2、p1301-NtTIM和 p130 1-NtTIL,并通过液氮冻融法分别将正义表达载体p1301-NtFT2、p1301-NtTIM和p1301-NtTIL导入农杆菌LBA4404中,获得3个植物表达载体。以含p1301-NtFT2的根癌农杆菌侵染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受体,结果表明: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切割后置于0.5 mol/L甘露醇处理6 h,浸泡于OD1.0的农杆菌重悬液中侵染20min,于25℃、黑暗条件下共培养6d,其GUS瞬时表达率达到64.28%。共培养后采用300 mg/L头孢霉素进行除菌20 min,并转接于MN+2.0 mg/L 6-BA+0.2 mg/LNAA+0.5 mg/L 2,4-D+100 mg/LCef.进行恢复培养数天,再进行筛选。此转化体系的确立将为下一步开展中国水仙休眠相关基因功能验证及培育新品种奠定基础。本研究为解决高温对中国水仙休眠的影响及植物夏休眠机理提供依据和借鉴,并为培育中国水仙越夏新品种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孙慧晶,李建宾,希从芳,王俊超,薛英利,王有国[7](2014)在《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洋桔梗离体培养的效应》文中认为研究了6-BA和NAA诱导洋桔梗外植体再生植株的效应。结果表明,培养基MS+6-BA 0.1 mg/L+NAA 0.05mg/L适于诱导洋桔梗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MS+6-BA 0.2 mg/L+NAA 0.1 mg/L适合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随6-BA浓度的增加,不定芽的增殖率和玻璃化率提高,适于不定芽分化和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0.1 mg/L,生根适宜的培养基为1/2 MS+NAA 0.10.3 mg/L。因此,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组合对洋桔梗茎、叶、芽等外植体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效果不同。试验结果为洋桔梗健康种苗生产奠定了基础。

欧阳英[8](2010)在《几种兰科花卉的离体保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兰科植物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其中许多种类具有重要的观赏与药用价值,多为珍稀濒危植物。1975年全世界所有野生兰科植物就已被列入《野生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野生兰科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大量的野生兰花毁于一旦,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兰花植物的保护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的现状不甚乐观,保存手段过于单一,迫切需要建立多种保存技术,形成不同层次的保存体系。本文以密花石斛、石斛杂交后代、海南蝴蝶兰、钩状石斛为材料,进行了离体保存技术研究,以期利用多种保存手段,建立这四种兰花的离体保存技术体系,为它们的种质资源保存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更多兰科植物的保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密花石斛的无菌播种以及花粉、种子、原球茎的超低温保存程序。①密花石斛无菌播种程序:取人工授粉4个月后的密花石斛蒴果,75%酒精消毒30s,然后0.1%的升汞处理10min。选用1/4MS+100mg/L香蕉泥作为无菌萌发培养基,1/2MS+NAA 2mg/L+50ml/L椰子汁作为壮苗与生根培养基。水苔作为移栽基质。②密花石斛花粉超低温保存程序:新鲜花粉(含水量43.26%)直接投入LN保存,取出,采用室温、自来水冲洗或水浴化冻皆可。其超低温保存后能正常萌发,且萌发率并未下降,用于人工授粉后能正常结实并产生种子。种子无菌播种后能正常萌发形成健壮植株。③密花石斛种子超低温保存程序:含水量为2.78%的种子直接投入LN,取出后自来水冲洗化冻30min。TTC法检测表明种子活力为66.76%,略高于新鲜种子活力65.27%。其超低温保存种子在1/4 MS+100mg/L香蕉泥上能正常萌发,最终发育成健壮幼苗。④密花石斛原球茎超低温保存程序:无菌播种60d后所得的原球茎在附加0.5M蔗糖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4d(室温),之后用Loading溶液室温装载50min,0℃下PVS2玻璃化溶液处理50min,更换新鲜PVS2溶液,快速浸入液氮,取出后37℃水浴解冻60s,Unloading溶液洗涤10min,重复洗涤两次。TTC检测结果显示,原球茎冻后活力可达98.04%。化冻后的原球茎接种于1/4MS+100g/L香蕉泥培养基中暗培养3周,之后移入光下培养,1周后原球茎发白,继续培养7周后原球茎返绿,恢复生长。密花石斛的无菌播种及种子超低温保存程序适用于石斛杂交后代同类材料的离体保存。TTC检测结果显示超低温保存后种子活力为68.11%,略高于新鲜种子活力67.06%,种子能正常生长成健壮幼苗。2.建立了钩状石斛的常温组培保存体系。茎段诱导丛生芽的程序:取一年生茎段,75%的酒精消毒30s,0.1%的升汞处理10min。腋芽诱导培养可采用MS±6-BA2.0mg/L+NAA0.1mg/L,丛生芽的增殖采用MS+6-BA1.0 mg/L+NAA0.5 mg/L,丛生芽的壮苗与生根培养采用MS++NAA0.5mg/L+0.2%AC。移栽基质采用水苔。3.建立了海南蝴蝶兰的无菌播种与植株再生体系。人工授粉4个月后的种子可采用1/4MS+100 mL/L椰子汁进行无菌播种,1/2MS+6-BA2.0 mg/L+NAA0.5 mg/L+100 mg/L香蕉泥可用于原球茎的继代增殖培养,1/2MS+6-BA 0.5 mg/L+NAA 2.0 mg/L+100 mg/L香蕉泥适于原球茎的分化培养。壮苗与生根培养基为MS+NAA0.1 mg/L+100 mg/L香蕉泥。移栽基质采用水苔。

何雪娇[9](2009)在《朱砂根细胞组织培养及其岩白菜素含量分析》文中提出朱砂根是着名的药用花卉植物,其主要药用成分为岩白菜素。本试验以朱砂根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如下研究:①朱砂根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②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提取工艺的优化和岩白菜素含量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③朱砂根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④朱砂根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与岩白菜素含量的关系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朱砂根愈伤组织生长与分化的研究试验比较了不同培养基类型、不同碳源及其浓度、不同氮源、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光照强度、不同光质及添加物水杨酸对朱砂根愈伤组织继代、增殖与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MS+0.5 mg·L-1 2,4-D是朱砂根愈伤组织继代、增殖与保持的最佳培养基;最佳碳源为25 g·L-1蔗糖;最佳氮源为1900 g·L-1 KNO3;最佳培养条件为遮光培养;水杨酸的最佳添加浓度为10-5 mg·L-1,最佳添加时间为第20 d。在MS+0.05 mg·L-1 2,4-D+2.0 mg·L-1 KT+100 mg·L-1肌醇+4 %蔗糖+3 %甘露醇+5 %椰汁培养基中根分化率最高,历时也较长;在同等条件下,激素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分化根的影响效果为KT>6-BA>NAA;1/2 MS培养基比MS培养基更易促进朱砂根愈伤组织中根的分化。2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的提取工艺、测定及含量研究本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这3个因素进行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响应面分析法),利用响应面法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提取时间为49.7411 min,提取温度为80.0846℃,料液比为1:9.9966时,岩白菜素浓度达到最大为81.3388 ug·mL-1。测定方法:HPLC的流动相为甲醇:水=20:80(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5 nm。试验比较了不同培养基类型、不同碳源、不同氮源、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光照强度、不同光质及添加物水杨酸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利于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积累的培养基为4 mg·L-1 2,4-D + 1.5 mg·L-1 NAA + 0.5 mg·L-1 KT;0.5 g·L-1水解酪蛋白可以提高岩白菜素的含量;最佳氮源为1650 mg·L-1 NH4NO3;最佳光照为遮光培养;绿光可提高岩白菜素的含量;培养第20 d添加10-4 mg·L-1水杨酸可提高岩白菜素的含量。3朱砂根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培养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本试验将颗粒性强的的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研究了基本培养基、激素、培养条件、接种量,细胞浓度及碳源对朱砂根细胞培养中细胞生长和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测定了朱砂根细胞生长和岩白菜素积累的动态变化,并对悬浮培养的理化特性和动力学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悬浮培养细胞在M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细胞分散性较好;最佳激素组合为0.5 mg·L-1 2,4-D+0.05 mg·L-1KT +0.1 mg·L-1 NAA;细胞继代周期以8 d左右为宜;悬浮细胞适合在23℃-25℃、110 rpm下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15 g·L-1添加0.03 g·L-1Ad;最佳接种密度为0.0714 g·mL-1。悬浮培养细胞在第3-7 d为对数生长期,细胞干重至第7 d达到最大。在细胞对数生长期内,岩白菜素积累与细胞生长呈线形正相关性,第7 d岩白菜素含量达到最大值0.0148 %。朱砂根悬浮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如氮源、磷源和碳源)的消耗与生物量的积累和岩白菜素的生物合成呈一定的相关性。试验建立了朱砂根细胞生长、蔗糖消耗、岩白菜素合成的动力学方程:细胞生长:底物消耗产物合成:上式中,μ代表比生长速率,μm代表最大比生长速率,KS代表底物饱和常数,KI代表底物抑制常数,Cs代表底物浓度,qs代表底物的比消耗速率,YX/S代表为底物消耗对细胞的得率系数,m代表细胞的维持系数,YP/S代表产物对底物消耗的得率系数,qp代表产物的比生产速率,α,β代表比例系数。经过验证,模型预测值与试验结果有较高的拟合度,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信度。4朱砂根悬浮细胞生长与岩白菜素含量关系研究在MS基本培养基中,60 mM的硝态氮而去掉氨态氮,朱砂根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最快;而当氨态氮与硝态氮的摩尔浓度比为5:1,总氮源为40 mM时,悬浮培养细胞岩白菜素的生物合成能力最强。采用氮源改变调节的二步培养可使细胞的生物量和岩白菜素含量分别达到0.3498 g和0.0478 %,分别为对照的3.11倍和3.57倍。磷酸盐浓度为1.1 mM时,即为MS基本培养基中磷酸盐浓度时,细胞生长量达到最高为0.1851 g,岩白菜素的含量也达到最大为0.0239 %;Mn2+,Zn2+,BO33+,I-,MoO42-,Cu2+,Co2+,Fe2+这8种元素中I-,MoO42-,Cu2+,Co2+对岩白菜素的合成影响较大,I-浓度提升到5倍,MoO42-浓度提升10倍,Cu2+浓度提升10倍,Co2+浓度提升20倍,即I-(25μM),MoO42-(10μM),Cu2+(1μM),Co2+(2μM)时对岩白菜素合成效果最佳。在这四种微量元素的最佳浓度的协同作用下,朱砂根细胞的生长量和岩白菜素的含量可分别达到0.2105 g、0.0287 %,分别是对照的168.43 %、227.78 %添加诱导子水杨酸10-5 mg·L-1,且在第6 d加入时,岩白菜素含量达到最大。

李玉平[10](2008)在《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花金挖耳(Carpesium.macrocephalum Franch.et Sav)系菊科(Compositae)天名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近代药学研究表明,该植物含有黄酮、萜内酯、甾体等多种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抗肿瘤的医疗作用和杀虫、除草及抑菌等农药活性。由于大花金挖耳生长周期长,生长受到地域和环境因素的限制,所以从大花金挖耳原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利用细胞组织培养进行大花金挖耳黄酮、内酯的工业化生产是大花金挖耳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自2002年以来,笔者首次进行了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生理生化调控的系统研究,并进行了总黄酮和内酯提取工艺的研究,同时对大花金挖耳组织、细胞培养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除草、杀菌活性的初步测试。主要内容如下:1.诱导、筛选并建立了大花金挖耳黄酮0.72%和内酯0.056%含量(培养40d)的愈伤组织无性系RC,优化了RC培养条件,考察了RC愈伤组织无性系的生长和生物合成活性物质的动力特征。试验中以大花金挖耳无菌苗的幼根、下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结果表明:⑴大花金挖耳无菌苗的根是诱导愈伤组织的理想外植体;⑵适宜于诱导松散型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是B5+ 2.0~3.0 mg/L NAA + 0.2~0.4 mg/L 6-BA,诱导率可达100%;⑶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黄酮、内酯含量以根源愈伤组织最高;⑷B5+3.0 mg/L NAA +0.2 mg/L 6-BA (蔗糖45g/L、pH 5.7、25℃、12h/d)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⑸根源愈伤组织在继代次数3~12代内黄酮和内酯含量较为稳定;⑹10 min紫外线照射可引起愈伤组织黄酮和内酯含量的提高;⑺MS、B5、NT及其组合培养基中,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生长量及黄酮、内酯产量随培养时间呈“S”型变化,其中NT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黄酮产量高于其他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黄酮产量,达9.50 mg/瓶,MS+NT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内酯产量高于其他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内酯产量,达0.72 mg/瓶。2.构建了大花金挖耳黄酮和内酯含量分别是1.30%、0.086%(培养20d)的细胞悬浮系及其动力学模型。在愈伤组织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基种类、激素、生物因子、附加物等单因子及多因子优化组合对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的生理、生化调控,得到生长培养基NTB:以NT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1.0 mg/L NAA、0.2 mg/L 6-BA、40 g/L蔗糖,培养液pH为5.0~6.0,培养基中添加1 mg/L B3、1~2 mg/L B1,以接种量40~50 FW g/L接种于装有100 ml的250 ml三角瓶中,置于25±2℃、光照(1500~2000 Lux)12 h/d、摇床转速120 r/min等条件下继代培养。大花金挖耳细胞生长及其黄酮和内酯形成的动力学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测定值基本吻合,可用于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过程的动力学描述。3.初步构建了大花金挖耳细胞悬浮培养黄酮的生产培养基NTF,可得黄酮产量476.97 mg/L。通过NT培养基每个组分、附加物等单因子及多因子优化组合对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的生理、生化调控,得到生产培养基NTF:大量元素NH4NO3、KNO3在NT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提高0.5倍,微量元素Na2MoO4?2H2O在NT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提高2倍,ZnSO4?7H2O、H3BO3、KI、MnSO4?4H2O、CoSO4?5H2O、CuSO4?5H2O在NT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提高1倍,附加1.0 mg/L B6,激素1.0 mg/LNAA+0.2 mg/L6-BA,其他培养条件同NTB。4.进行了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黄酮生产培养基NTF的调优研究。以基本生产培养基NTF为基础,通过附加激素、前体、诱导子、附加物等因素对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的生理、生化调控,获得了显着提高黄酮含量(2.05~2.27%)和产量(516.06~551.76 mg/L)的诱导子水杨酸及硝酸银、激素KT及GA3、前体物苯丙氨酸等几个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因素。5.进行了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胞内外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通过对细胞培养物的不同干燥方式、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的研究,发现大花金挖耳悬浮培养细胞的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胞内, -40℃真空冻干和60℃烘干对细胞培养物中的活性成分影响不大,培养物粉碎至40~60目,在料液比1/10~1/15的条件下,以丙酮为溶剂,摇床振荡提取1次(18 h/次)后,超声提取1次(60min/次、功率600W)即可最大量提出活性成分。6.建立了一套大花金挖耳组织、细胞培养活性成分及营养物质消耗的化学检测方法和生物活性追踪的检测方法。通过简便的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结合对活性物质敏感的病原菌—小麦纹枯和敏感杂草—反枝苋的活性追踪,进行大花金挖耳组织、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生理生化调控。7.对大花金挖耳果实、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的化学成分进行预试,发现大花金挖耳果实中含有鞣质、内酯、香豆素、酚性成分、甾体、萜类、黄酮及其苷类、多糖及苷类、氨基酸以及挥发油类等类化学成分,与大花金挖耳果实相比,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中所含化学成分明显少于果实,主要含有黄酮、酯类、糖类、氨基酸、酚类。针对主要活性物质内酯类进行了GC-MS检测,发现愈伤组织和悬浮培养细胞中均有低含量的内酯类成分,说明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已经历了黄酮和内酯类化合物的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过程,这为进一步优化调控,增加产量,直至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8.初步研究了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对16种病原菌和6种杂草和3种作物种子的生物活性。发现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的工业酒精粗提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等萃取物均对供试病菌和杂草具有一定程度的活性。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除草活性最高,对反枝苋和紫花苜蓿的EC50分别为0.2945和0.1673 mg/mL,是天明精内酯酮的0.29和0.13倍;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相抑菌活性最高,在10 mg/mL时,对小麦纹枯病、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南瓜枯萎病菌供试菌抑制率均在95%以上,EC50为0.24~3.56 mg/mL。

二、不同激素浓度对香荚兰组织培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激素浓度对香荚兰组织培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糖基转移酶UGT72B1介导木质素合成和花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植物细胞壁的进化和结构组成
        1.1.1 植物细胞壁的进化
        1.1.2 植物细胞壁的结构组成
        1.1.3 植物细胞壁的功能和研究意义
    1.2 植物中苯丙烷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
        1.2.1 苯丙烷代谢途径的进化
        1.2.2 苯丙烷类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中的生物合成
        1.2.3 苯丙烷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学功能
    1.3 糖基转移酶和糖基化修饰
        1.3.1 糖基转移酶的概念和分类
        1.3.2 糖基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
    1.4 木质素合成途径和糖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1.4.1 木质素单体在植物中的生物合成
        1.4.2 木质素单体的糖基化修饰
        1.4.3 木质素单体的运输
        1.4.4 木质素单体的聚合
        1.4.5 木质素的研究意义
    1.5 香草醛(vanillin)合成途径以及相关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5.1 Vanillin的概述
        1.5.2 Vanillin在植物中的生物合成
        1.5.3 Vanillin合成途径与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的关系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载体
        2.1.3 生化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培养方法
        2.2.2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拟南芥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2.5 RNA-seq分析
        2.2.6 Western Blot
        2.2.7 突变体的鉴定
        2.2.8 基因克隆以及载体构建
        2.2.9 农杆菌转化和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2.2.10 花粉粒活性检测,花粉粘附以及花粉萌发分析
        2.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2.2.12 GUS染色分析
        2.2.13 拟南芥原生质体转化和亚细胞定位
        2.2.14 非靶标代谢组分析
        2.2.15 目标化合物准确定量
        2.2.16 可溶性酚类化合物检测
        2.2.17 木质素及细胞壁结合酚类化合物分析
        2.2.18 2D HSQC核磁分析细胞壁成分
        2.2.19 拟南芥植物组织蛋白的提取
        2.2.20 His融合蛋白的异源表达及纯化
        2.2.21 糖基转移酶酶活实验和酶动力学参数测定
        2.2.22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2.23 UGT72B1 的系统进化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UGT72B1 共表达分析
    3.2 ugt72b1 突变体的鉴定以及UGT72B1 互补植株和过表达植株的构建
    3.3 ugt72b1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3.3.1 UGT72B1 基因的缺失影响茎的早期生长
        3.3.2 UGT72B1 基因的缺失导致植株花粉粒形态以及柱头发育产生缺陷
        3.3.3 突变体的柱头与花粉之间的粘附作用受到了影响
    3.4 UGT72B1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和GUS染色分析
    3.5 UGT72B1 不是木质素单体的糖基转移酶
    3.6 UGT72B1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7 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推测UGT72B1 的底物和产物
    3.8 UGT72B1 对候选底物的体外酶活分析和比较
    3.9 候选底物及其糖基化产物在植株体内定量分析和比较
    3.10 ugt72b1 早期花和晚期花的表型与底物和产物的变化水平相关
    3.11 UGT72B1 催化vanillyl alcohol进行糖基化反应的酶活分析
    3.12 UGT72B1 的缺失导致花中积累了过量的C_6C_1结构化合物
    3.13 UGT72B1 的缺失导致了异常的木质化和不规则的木质部的形成
        3.13.1 植株中总木质素和木质素单体含量的分析
        3.13.2 植株茎部切片的Wiesner染色和M(?)ule染色
        3.13.3 木质素成分的2D HSQC NMR分析
    3.14 UGT72B1和CAD的缺失影响了可溶性酚类化合物和细胞壁结合酚类化合物的含量
    3.15 通过转录组分析ugt72b1和ugt72b1/cad4/cad5 有差异表达的基因
    3.16 小结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ugt72b1 的表型与类黄酮化合物无关
    4.2 UGT72B1 的底物是以vanillyl alcohol为主的C_6C_1结构化合物
    4.3 C_6C_1结构的化合物对木质素合成的影响
    4.4 C_6C_1结构的化合物对植株育性的影响
    4.5 UGT72B1 的系统进化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A 所检测目标化合物的MRM参数设置
附录 B RNA-seq中在ugt72b1和ugt72b1/cad4/cad5 中都显着升高的基因
附录 C RNA-seq中在ugt72b1和ugt72b1/cad4/cad5 中都显着下降的基因

(2)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兰科植物繁育系统研究概况
    1.2 兰科植物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2.3 外源激素与添加物的调节
    1.3 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4 多倍体植株鉴定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法
        1.4.2 染色体计数鉴定
        1.4.3 细胞学鉴定法
        1.4.4 分子水平鉴定法
        1.4.5 生理指标鉴定法
    1.5 竹叶兰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竹叶兰花部结构与繁育系统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花期与花部形态观测
        2.1.4 花粉萌发与贮藏
        2.1.5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2.1.6 繁育系统研究
        2.1.7 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观测
        2.1.8 种子活力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竹叶兰开花物候和花部形态特征
        2.2.2 花粉萌发与贮藏
        2.2.3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结果
        2.2.4 繁育系统研究
        2.2.5 不同授粉方式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差异
        2.2.6 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与植株再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原球茎膨大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叶芽分化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增殖的影响
        3.2.5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生根的影响
        3.2.6 炼苗移栽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竹叶兰不定芽诱导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消毒方式筛选
        4.2.2 培养基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3 培养基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竹叶兰多倍体诱导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浸泡法
        5.1.3 混培法
        5.1.4 多倍体植株的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秋水仙素对原球茎初代培养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继代培养及诱变率的影响
        5.2.3 竹叶兰多倍体初步鉴定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墨兰易工厂化繁殖资源创制及芽分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兰花中间繁殖体研究进展
        1.1.2 植物离体芽再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1.3 墨兰组培快繁特性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墨兰杂交亲和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仪器和试剂
        2.2.3 试验方法
        2.2.4 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墨兰杂交亲和性
        2.3.2 墨兰远缘杂交不亲和现象及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易工厂化繁殖墨兰资源的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和试剂
        3.2.3 试验方法
        3.2.4 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杂交后代组培快繁性状的分析
        3.3.2 易工厂化繁殖株系的组培快繁特性
    3.4 小结
第4章 组培快繁特性不同的两类根状茎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仪器和试剂
        4.2.3 试验方法
        4.2.4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根状茎增殖特性的比较
        4.3.2 根状茎分化特性的比较
        4.3.3 比较转录组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芽分化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仪器和试剂
        5.2.3 试验方法
        5.2.4 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长素类候选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5.3.2 细胞分裂素类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5.3.3 氧化磷酸化类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5.3.4 光合作用类及光敏蛋白类候选基因的筛选
    5.4 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6.1 综合讨论
        6.1.1 易工厂化繁殖墨兰资源创建与利用
        6.1.2 墨兰根状茎不易组培快繁的机理
    6.2 主要结论
    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4 进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香草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香草醛
        1.1.1 香草醛的简介
        1.1.2 香草醛的应用
        1.1.3 香草醛的经济效益
        1.1.4 香草醛的制备方法及发展概况
    1.2 非水介质中的生物催化
        1.2.1 离子液体
        1.2.2 低共熔溶剂
    1.3 细胞固定化在全细胞催化方面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方法
    2.1 菌种
    2.2 仪器
    2.3 试剂
    2.4 材料
        2.4.1 主要材料
        2.4.2 溶液配制
        2.4.3 培养基配制
    2.5 离子液体
    2.6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2.6.1 常用低共熔溶剂(DES)
        2.6.2 天然低共熔溶剂(NADES)
    2.7 方法
        2.7.1 菌种培养方法
        2.7.2 菌悬液的制备
        2.7.3 进行反应
        2.7.4 终止反应及样品处理
        2.7.5 HPLC检测方法
        2.7.6 异丁香酚及香草醛标准曲线
        2.7.7 菌体加入方式的确定
        2.7.8 发酵培养基各种成分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2.7.9 反应体系中加入离子液体对转化的影响
        2.7.10 反应体系中加入低共熔溶剂对转化的影响
        2.7.11 反应体系中加入天然低共熔溶剂对转化的影响
        2.7.12 低共熔溶剂(DES)对实验菌株的毒性作用
        2.7.13 细菌的固定化及其表征
第3章 结果
    3.1 菌体加入的方式
    3.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2.1 碳氮源种类
        3.2.2 碳氮源组合添加
        3.2.3 氮源浓度
    3.3 反应体系中加入离子溶剂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3.3.1 离子液体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3.3.2 常见低共熔溶剂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3.3.3 天然低共熔溶剂(NADES)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3.4 低共熔溶剂对实验菌株的毒性作用
        3.4.1 低共熔溶剂对细菌膜完整性的影响
        3.4.2 低共熔溶剂对细菌内核酸及蛋白的影响
    3.5 细菌固定化后用于催化合成香草醛的反应
        3.5.1 细菌的固定化
        3.5.2 固定化细菌的分批重复利用
        3.5.3 固定化细菌的形态表征
第4章 讨论
    4.1 培养基成分的确定
    4.2 离子液体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4.2.1 离子液体对底物溶解度的影响
        4.2.2 离子液体对细菌的毒性作用
    4.3 低共熔溶剂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4.3.1 低共熔溶剂对底物溶解度的影响
        4.3.2 低共熔溶剂对细菌的毒性作用
    4.4 细菌固定化及分批重复利用
        4.4.1 细菌的固定化
        4.4.2 固定化细菌的重复利用性
第5章 结论
    5.1 培养基成分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5.2 离子液体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5.3 低共熔溶剂对香草醛产率的影响
    5.4 低共熔溶剂对实验菌株的毒性作用
    5.5 细菌固定化及重复利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香荚兰果皮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香荚兰概述
        1.1.1 香荚兰简介
        1.1.2 香荚兰豆中挥发性成分研究
        1.1.3 香荚兰的功能特性
    1.2 香荚兰豆中挥发性成分检测技术
        1.2.1 电子鼻检测技术
        1.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
        1.2.3 人为感官评价技术
        1.2.4 电子舌检测技术
    1.3 香荚兰提取技术
        1.3.1 溶剂浸提技术
        1.3.2 超声提取技术
        1.3.3 微波提取技术
        1.3.4 超临界CO_2提取技术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目的意义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荚兰果皮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电子鼻分析
        2.2.2 顶空固相微萃取香荚兰果皮萃取条件优化
        2.2.3 香荚兰果皮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顶空固相微萃取香荚兰籽萃取条件优化
        3.2.2 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香荚兰提取物主要成分工艺优化及含量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4.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2.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4.2.4 三种香荚兰样品中香草醛含量比较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香荚兰籽酸奶和香荚兰起泡酒的研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电子舌分析天然香精和人工合成香精结果
        5.2.2 酸奶试验结果
        5.2.3 香荚兰起泡酒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芽休眠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植物芽休眠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1.1 光调控
        1.2 温度调控
        1.3 植物激素调控
        1.4 细胞周期调控
        1.5 其他
    2 中国水仙研究进展
        2.1 细胞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进展
        2.2 休眠相关研究进展
    3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
    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4.1 本研究的内容
        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4.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水仙休眠期解剖学及可溶性糖含童研究
    第一节 中国水仙休眠期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材料处理
        1.3 方法
        1.3.1 主鳞茎重量和茎宽测量
        1.3.2 主芽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1.3.3 鳞片和主芽淀粉粒显色制作方法
        1.4 数据分析与切片分析
        1.5 仪器与试剂
        1.5.1 药品与试剂
        1.5.2 仪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鳞茎重量与茎宽变化分析
        2.2 组织形态学和细胞核活力分析
        2.3 淀粉粒变化分析
        3 讨论
        3.1 中国水仙休眠期的界定
        3.2 中国水仙休眠期与贮藏期的区别
    第二节 中国水仙休眠期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材料处理
        1.3 方法
        1.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1.3.2 可溶性糖的提取
        1.3.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1.5 仪器与试剂
        1.5.1 药品与试剂
        1.5.2 仪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 鳞茎膨大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 休眠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4 花芽分化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5 不同时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第三节 温度对中国水仙芽休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温度的统计
        1.2.2 不同温度对中国水仙试管苗的处理
        1.3 仪器与试剂
        1.3.1 药品与试剂
        1.3.2 仪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中国水仙芽休眠的影响
        2.2 不同温度对中国水仙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3 讨讼
第三章 中国水仙转录组测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1.2.2 转录组文库的信息分析
        1.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检测分析
        2.2 转录组测序产量统计和组装结果
        2.3 转录组序列功能注释
        2.4 COG功能分类
        2.5 GO功能分类
        2.6 代谢通路分析
        2.7 预测编码蛋白框
        2.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8.1 温度响应因子差异表达分析
        2.8.2 FT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2.8.3 与休眠相关的其他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9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2.10 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中国水仙转录组文库构建的材料选择
        3.2 FT基因是中国水仙芽休眠调控因子之一
        3.3 磷酸丙糖代谢是中国水仙休眠代谢调控的纽带
第四章 中国水仙芽休眠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第一节 中国水仙NtFTs基因家族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材料处理
        1.3 方法
        1.3.1 鳞茎主芽RNA提取与检测
        1.3.2 cDNA的合成
        1.3.3 NtFTs基因家族的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1.3.4 目的片段回收、克隆与测序
        1.3.5 序列分析与比较
        1.4 仪器与试剂
        1.4.1 仪器
        1.4.2 试剂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质量的检测
        2.2 目的基因的克隆分析
        2.3 NtFTs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1 同源性分析
        2.3.2 聚类分析
        2.3.3 NtFTs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的预测分析
        2.3.4 NtFTs蛋白的跨膜结构与信号肽分析
        2.3.5 NtFTs蛋白的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
        2.3.6 NtFTs蛋白家族的潜在功能位点预测与分析
        2.3.7 NtFTs蛋白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2.3.8 NtFTs蛋白家族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2.3.9 NtFTs蛋白家族三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中国水仙NtTIL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的克隆分析
        2.2 NtTIL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同源性分析
        2.2.2 聚类分析
        2.2.3 NtTIL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的预测分析
        2.2.4 NtTIL蛋白的跨膜结构与信号肽分析
        2.2.5 NtTIL蛋白的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
        2.2.6 NtTIL蛋白的潜在功能位点预测与分析
        2.2.7 NtTIL蛋白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2.2.8 NtTIL蛋白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2.2.9 NtTIL蛋白质家族三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中国水仙NtTIM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的克隆分析
        2.2 NtTIM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同源性和聚类分析
        2.2.2 NtTIM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的预测分析
        2.2.3 NtTIM蛋白的跨膜结构与信号肤分析
        2.2.4 NtTIM蛋白的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
        2.2.5 NtTIM蛋白的潜在功能位点预测与分析
        2.2.6 NtTIM蛋白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2.2.7 NtTIM蛋白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2.2.8 NtTIM蛋白三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中国水仙NtCOBs基因家族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的克隆分析
        2.2 NtCOBs基因家族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同源性分析
        2.2.2 聚类分析
        2.2.3 NtCOBs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的预测分析
        2.2.4 NtCOBs蛋白的信号肽预测分析
        2.2.5 NtCOBs蛋白的跨膜结构预测
        2.2.6 NtCOBs蛋白的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
        2.2.7 NtCOBs蛋白的潜在功能位点预测与分析
        2.2.8 NtCOBs蛋白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2.2.9 NtCOBs蛋白家族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2.2.10 NtCOBs蛋白家族三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节 中国水仙芽休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材料处理
        1.3 方法
        1.3.1 RNA提取与检测
        1.3.2 cDNA合成
        1.3.3 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水仙NtFTs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2.2 中国水仙NtTIL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2.3 中国水仙NtTIM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2.4 中国水仙NtCOBs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3 讨论
        3.1 NtFTs是中国水仙休眠的重要调控因子
        3.2 NtTIL是中国水仙休眠的高温响应因子之一
        3.3 NtTIM以间接方式调控中国水仙休眠
        3.4 NtCOBs参与中国水仙休眠信号传导
        3.5 中国水仙芽休眠的分子调控机理
第五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休眠相关基因转化中国水仙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无菌体系的建立
        1.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1.2.3 愈伤组织的繁殖
        1.2.4 愈伤组织的分化
        1.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 愈伤组织的繁殖
        2.3 愈伤组织的分化
        2.4 小鳞茎的生根
        3 讨论
        3.1 6-BA调控中国水仙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3.2 2,4-D有利于中国水仙愈伤组织的诱导与保持
        3.3 愈伤组织性状决定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发育状况
    第二节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受体系统的建立及细胞组织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1.2.2 不同无机盐组合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1.2.3 不同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1.2.4 不同糖原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1.2.5 不同培养时间和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1.2.6 抗生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1.2.7 愈伤组织细胞组织学观察
        1.3 数据分析
        1.4 仪器与试剂
        1.4.1 药品与试剂
        1.4.2 仪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培养基的确定
        2.2 无机盐组合的选择
        2.3 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4 糖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5 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6 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7 头孢霉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8 潮霉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9 愈伤组织发育过程的细胞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3.1 无机盐调控中国水仙愈伤组织的褐化
        3.2 碳源调控中国水仙愈伤组织的保持与褐化
        3.3 培养时间决定中国水仙愈伤组织生长状态
        3.4 抗生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
        3.5 愈伤组织发育阶段不同决定了其质地和形态不同
    第三节 中国水仙芽休眠相关基因正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目的基因的扩增
        1.2.2 目的片段回收、克隆与测序
        1.2.3 质粒DNA提取与酶切
        1.2.4 酶切产物的回收及检测
        1.2.5 酶切产物的连接
        1.2.6 连接产物的转化
        1.2.7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1.2.8 重组植物表达载体与受体根癌农杆菌的连接与检测
        1.3 仪器与试剂
        1.3.1 药品与试剂
        1.3.2 仪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酶切图分析及目的片段的扩增
        2.2 pGM-NtFT2、pGM-NtTIL、pGM-NtTIM质粒的酶切鉴定
        2.3 p1301-NtFT2、p1301-NtTIL和p1301-NtTIM重组质粒的PCR检测和酶切鉴定
        2.4 p1301-NtFT、p1301-NtTIL和p1301 -NtTIM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的检测
    第四节 中国水仙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农杆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1.2.2 农杆菌转化愈伤组织
        1.2.3 除菌
        1.2.4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愈伤组织的不同影响因素研究
        1.3 GUS组织化学法检测
        1.4 数据分析
        1.5 药品与仪器
        1.5.1 药品
        1.5.2 仪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2.2 农杆菌重悬浓度的确定
        2.3 农杆菌侵染时间的确定
        2.4 甘露醇处理浓度的确定
        2.5 甘露醇处理时间的确定
        3 讨论
        3.1 高渗处理是单子叶植物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的关键
        3.2 时间的确定是提高中国水仙遗传转化效率的基础
        3.3 侵染液浓度是提高中国水仙遗传转化效率的保障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中国水仙休眠相关基因cDNA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附录Ⅱ 中国水仙休眠相关基因限制性酶切位点分析
附录Ⅲ 图版及图版说明
致谢

(7)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洋桔梗离体培养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材料及其预处理
    1. 2 初代培养
    1. 3 增殖培养
    1. 4 生根培养
    1. 5 炼苗及移栽
    1. 6 结果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 2 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 3 不同NAA质量浓度对不定根分化的影响
    2. 4 组培苗的移栽
3 讨论

(8)几种兰科花卉的离体保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兰花的组织培养保存研究进展
        1.1.1 兰花的常温继代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1.1.2 兰花的缓慢生长保存研究进展
    1.2 兰花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1.3 前景与展望
    1.4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背景
        1.4.2 技术路线
2 密花石斛的离体保存技术研究
    2.1 密花石斛的无菌播种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小结
    2.2 密花石斛种子的超低温保存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密花石斛原球茎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小结
    2.4 密花石斛花粉不同离体保存方法研究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5 密花石斛花粉超低温保存应用效果检验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方法
        2.5.3 结果与分析
    2.6 讨论
    2.7 小结
3 石斛杂交后代的离体保存技术研究
    3.1 石斛杂交后代的无菌播种研究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小结
    3.2 石斛杂交后代种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小结
4 钩状石斛的离体保存技术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外植体的预处理及灭菌
        4.2.2 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
        4.2.3 移栽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外植体的灭菌处理程序
        4.3.2 钩状石斛适宜的培养基配方
        4.3.3 移栽
    4.4 小结
5 海南蝴蝶兰的离体保存技术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材料的无菌处理
        5.2.2 种子萌发试验
        5.2.3 海南蝴蝶兰的植株再生培养
        5.2.4 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3.2 有机添加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3.3 海南蝴蝶兰的植株再生培养
        5.3.4 海南蝴蝶兰无菌播种两种植株再生途径的比较研究
    5.4 小结
    5.5 讨论
6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朱砂根细胞组织培养及其岩白菜素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药用花卉细胞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 药用花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 药用花卉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1.3 药用花卉细胞组织培养产生的主要药物成分
        1.4 药用花卉的细胞组织培养的主要应用
        1.5 药用花卉细胞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所存在的问题及提高产量的方法
    2 药用花卉的药用成分的提取测定及比较
        2.1 药用花卉的药用成分的提取工艺
        2.2 药用花卉的药用成分的检测技术
        2.3 药用花卉的药效对比
    3 朱砂根的研究进展
        3.1 朱砂根种子贮藏和萌发的研究
        3.2 朱砂根非试管快繁技术的研究
        3.3 朱砂根种质资源的研究
        3.4 朱砂根组培方面的研究
        3.5 朱砂根药性方面的研究
        3.6 存在的问题
    4 本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朱砂根愈伤组织生长与分化研究
    第一节 朱砂根愈伤组织增殖、继代与保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类型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增殖系数的影响
        2.2 朱砂根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的绘制
        2.3 碳源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增殖系数的影响
        2.4 氮源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增殖系数的影响
        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增殖系数的影响
        2.6 光照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增殖系数的影响
        2.7 光质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增殖系数的影响
        2.8 水杨酸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增殖系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朱砂根愈伤组织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MS 培养基
        3.2 蔗糖和甘露醇的配合使用使愈伤组织颗粒性良好
        3.3 硝态氮有利于朱砂根愈伤组织的生长
        3.4 2,4-D 对朱砂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最大
        3.5 光照强度、光质是影响朱砂根愈伤组织增殖的重要因素
        3.6 建立朱砂根愈伤组织高效增殖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朱砂根愈伤组织的分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分化根的影响
        2.2 培养基对朱砂根愈伤组织诱导体胚的影响
        3 讨论
        3.1 影响愈伤组织分化的因素
        3.2 朱砂根愈伤组织分化根的途径和意义
第三章 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提取工艺优化、HPLC 测定方法建立及含量分析
    第一节 响应面法优化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原材料的处理
        1.4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方法的比较
        2.2 单因素试验
        2.3 朱砂根中岩白菜素的提取工艺
        3 讨论
        3.1 响应面法分析优化的提取工艺具有精准性
        3.2 响应面法分析优化的提取工艺具有可行性
    第二节 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测定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样品液的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3 讨论
        3.1 流动相比例是影响岩白菜素含量测定的最大的因素
        3.2 方法学研究表明本法准确可靠
    第三节 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朱砂根原物质的根、叶、果实中的岩白菜素中含量的测定
        2.2 不同培养基类型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2.3 朱砂根愈伤组织生长过程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变化
        2.4 碳源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2.5 氮源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2.7 光照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2.8 光质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2.9 水杨酸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水解酪蛋白可提高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的含量
        3.2 不同浓度的蔗糖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积累的影响机理复杂
        3.3 氨态氮利于提高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的含量
        3.4 2,4-D 和其它激素的协同作用能提高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的含量
        3.5 光照强度、光质对目标产物的影响效果因物种而异
        3.6 添加诱导子是刺激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有效方法
第四章 朱砂根悬浮细胞培养系的建立与培养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悬浮培养的建立与优化
        1.3 参数测定
        1.4 重复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适合朱砂根悬浮培养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2.2 激素的筛选
        2.3 碳源的影响
        2.4 接种量的影响
        2.5 细胞浓度的影响
        2.6 继代时间,培养温度和摇床转速的影响
        2.7 朱砂根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特性和岩白菜素的动态积累
        2.8 悬浮培养细胞对营养的消耗变化
        2.9 悬浮培养朱砂根细胞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 讨论
        3.1 影响朱砂根悬浮培养的因素
        3.2 培养基类型决定了朱砂根细胞的生长特性
        3.3 2,4-D 和其它激素的协同作用能促进朱砂根细胞的生长和岩白菜素的积累..
        3.4 合适的接种密度促进朱砂根细胞生长和岩白菜的积累
        3.5 蔗糖同其它添加物的配合使用效果优于蔗糖的单独使用效果
        3.6 朱砂根悬浮细胞培养体系中细胞动态生长和岩白菜素积累呈偶联型
        3.7 朱砂根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
第五章 营养成分及诱导子对朱砂根悬浮细胞系生长及岩白菜素积累的影响
    第一节 氮源的改变和二步培养对朱砂根细胞生长和岩白菜素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悬浮培养
        1.2 氮源的改变
        1.3 细胞生长量的测定
        1.4 岩白菜素含量的测定
        1.5 重复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比例的硝态氮和氨态氮对细胞生长和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的初始总氮源对生物量和岩白菜素积累的影响
        2.3 采用二步培养同时提高细胞生物量和岩白菜素的含量
        3 讨论
        3.1 硝态氮利于细胞生长,氨态氮利于岩白菜素积累
        3.2 氨态氮抑制细胞生长的原因探讨
        3.3 氨态氮促进岩白菜素积累的原因探讨
        3.4 氮源对细胞生长及目标产物的积累的影响情况复杂多变
        3.5 二步培养法可同时提高细胞生长量和目标产物的产量
    第二节 磷对朱砂根悬浮细胞系生长及岩白菜素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悬浮培养
        1.2 磷源的改变
        1.3 细胞生长量的测定
        1.4 岩白菜素含量的测定
        1.5 重复性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微量元素对朱砂根悬浮细胞系生长及岩白菜素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悬浮培养
        1.2 微量元素的影响
        1.3 细胞生长量的测定
        1.4 岩白菜素含量的测定
        1.5 重复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微量元素对细胞生长和岩白菜素合成的影响
        2.2 I-,MoO_4~(2-),Cu~(2+),Co~(2+) 的不同浓度对朱砂根细胞的生长和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2.3 I-,MoO_4~(2-),Cu~(2+),Co~(2+) 的协同处理对朱砂根细胞生长和岩白菜素含量影响
        3 讨论
    第四节 诱导子对朱砂根悬浮细胞系生长及岩白菜素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悬浮培养
        1.2 水杨酸的影响
        1.3 细胞生长速率测定
        1.4 岩白菜素含量的测定
        1.5 重复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杨酸添加浓度
        2.2 水杨酸添加时间
        3 讨论
第六章 小结
    1 朱砂根愈伤组织生长的研究
    2 朱砂根愈伤组织分化的研究
    3 响应面法优化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4 岩白菜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5 不同因子对朱砂根愈伤组织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的研究
    6 朱砂根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培养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
    7 氮源及二步培养对朱砂根细胞生长和岩白菜素积累的研究
    8 磷、微量元素及诱导子对朱砂根悬浮细胞系生长及岩白菜素积累影响的研究
    9 本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10)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的次生代谢及其产物的应用
        1.1.1 植物的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
        1.1.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意义
        1.1.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合成代谢调控
        1.1.4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
    1.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开发途径
        1.2.1 从天然植物中直接提取次生代谢物
        1.2.2 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次生代谢物
        1.2.3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1.2.4 利用植物细胞工程获得次生代谢产物
    1.3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在植物源农药生产中的应用
    1.4 菊科植物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
        1.4.1 菊科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化学成分
        1.4.2 菊科植物的医疗、保健、食用等作用
        1.4.3 菊科植物的杀虫作用
        1.4.4 菊科植物的杀菌、除草等作用
        1.4.5 菊科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与展望
    1.5 大花金挖耳研究概况
        1.5.1 大花金挖耳形态学特征及地理分布
        1.5.2 大花金挖耳化学成分
        1.5.3 大花金挖耳的活性研究
    1.6 存在问题与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大花金挖耳高黄酮和内酯含量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花金挖耳无菌苗及外植体的获取
        2.2.2 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2.2.3 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生长的研究
        2.2.4 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2.3 小结与讨论
        2.3.1 不同的消毒剂与处理时间对试验材料消毒效果的影响
        2.3.2 正交设计在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诱导中的应用
        2.3.3 不同培养基对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4 不同激素及其浓度配比对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5 紫外线照射与愈伤组织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关系
        2.3.6 组织来源与大花金挖耳愈伤组织及活性物质形成的关系
第三章 大花金挖耳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细胞生产活性物质的生理生化调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花金挖耳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初步建立
        3.2.2 大花金挖耳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初步优化
        3.2.3 培养基及其组分对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生理生化调控
        3.2.4 生物因子对大花金挖耳细胞悬浮培养生成活性物质的生理生化调控
        3.2.5 环境条件对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生理生化调控
        3.2.6 大花金挖耳悬浮培养细胞的动力特征研究
        3.2.7 大花金挖耳悬浮培养细胞的形态观察
        3.2.8 大花金挖耳悬浮培养细胞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9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生产培养基的初步研究
        3.2.10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生产培养基的调优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提高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次生代谢产物的条件
        3.3.2 提高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次生代谢产物的方法
        3.3.3 大花金挖耳细胞生长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关系
        3.3.4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过程动力学特征及其模型
第四章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中活性物质的提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提取溶剂对大花金挖耳培养物活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
        4.2.2 大花金挖耳培养物胞内外活性物质含量的比较
        4.2.3 不同干燥方法对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4.2.4 摇床振荡提取对活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
        4.2.5 超声波联合摇床振荡优化提取对细胞培养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中活性物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植物样品
        5.1.2 供试种子
        5.1.3 供试菌种
        5.1.4 实验仪器及试剂
        5.1.5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花金挖耳果实及培养细胞粗提物的化学成分预试
        5.2.2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主要化学成分的GC-MS 检测
        5.2.3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花金挖耳总黄酮
        5.2.4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花金挖耳总黄酮
        5.2.5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花金挖耳总内酯
        5.2.6 大花金挖耳培养液中总糖、还原糖、NO_3~-、NH_4~+、PO_4~(3+)的测定
        5.2.7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的初步分离
        5.2.8 大花金挖耳培养细胞萃取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5.2.9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的除草活性研究
        5.2.9.1 大花金挖耳培养细胞粗提物的除草活性
        5.2.9.2 大花金挖耳培养细胞粗提物的不同萃取物除草活性
        5.2.10 大花金挖耳培养细胞培养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1.1 大花金挖耳高活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
        6.1.2 大花金挖耳高产活性物质悬浮系的建立及其生理生化调控
        6.1.3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提取
        6.1.4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中活性物质检测及营养物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6.1.5 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中活性物质的除草和抑菌活性测定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不同激素浓度对香荚兰组织培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基转移酶UGT72B1介导木质素合成和花发育的研究[D]. 崔景慧. 清华大学, 2020
  • [2]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D]. 夏春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3]墨兰易工厂化繁殖资源创制及芽分化机理研究[D]. 刘阳.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香草醛的研究[D]. 杨桃香. 深圳大学, 2016(05)
  • [5]香荚兰果皮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应用研究[D]. 王海茹. 黑龙江东方学院, 2016(03)
  • [6]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芽休眠的分子机制研究[D]. 冯莹.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7]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洋桔梗离体培养的效应[J]. 孙慧晶,李建宾,希从芳,王俊超,薛英利,王有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4(02)
  • [8]几种兰科花卉的离体保存技术研究[D]. 欧阳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9]朱砂根细胞组织培养及其岩白菜素含量分析[D]. 何雪娇.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10]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活性物质的研究[D]. 李玉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不同激素浓度对香草组织培养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