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王牌武器秘史系列 五强家族最后的秘史

中国国产王牌武器秘史系列 五强家族最后的秘史

一、中国国产王牌兵器秘史系列 强-5家族最后秘史(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赵丹荣[2](2018)在《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生态”指戏曲及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状态。以人对戏曲生态影响程度的深浅来作为分类标准,戏曲生态又可分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以人文生态为主。本文以“人文生态”为提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清末民初时期都市戏曲的生存环境进行研究,力求还原当时特定的戏曲人文环境,呈现出戏曲在这种人文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指出其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乃至相互疏离的关系。清末民国时期,在戏曲活动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对话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文人、报人对戏曲活动的参与和对戏曲批评生态的介入,这一介入过程主要体现在文人与伶人交游、互动的活动中,而贯穿文伶交游活动始终的主线便是“捧角”。因着男风的盛行和以魏长生为代表的男旦艺术的崛起,清朝中晚期兴起了狎优之风,此风经由清末民初而发展到民国后,已骎骎然席卷全社会,升级成“捧角”这一全民狂欢的形式,其间演变递进的过程及其动因耐人寻味。随着近代报刊业的兴起与繁荣,数量众多的文人转变为报人,戏曲报刊也成为了文人评伶捧角的主要载体,既是捧角的主阵地,也是捧角团体之间互相竞争的主战场。本文以清末民初为时间节点,着重探讨其前后两个时期文人对于戏曲活动的参与和对戏曲批评生态、交往生态的介入。文人或以戏曲报刊为媒介发表剧评及捧角文章,或运用刊物本身发动捧角团体之间的争斗,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诸如狎优、捧角、名旦关注、女伶关注等焦点问题,对当时戏曲人文生态的形成与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人的参与推动了民国后京剧的精致化和雅化,亦是促使京剧走向全面繁盛的重要因素。在戏曲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中,以官僚财阀、帮会组织、青楼娼妓、票友票房、满清遗老、女性观众等为主的都市群体对于戏曲的批评、观演、互动等人文生态的参与情况也值得注意。其中,尤以票友票房、满清遗老和女性观众这三种群体最为特殊,他们共同构成了民国后戏曲人文生态的独特景观。本文着重研究他们参与戏曲实践的情况及其与伶人之间包括捧角在内的或明或暗的关系。清末民国时期,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剧坛气象不凡,名角名段大量涌现,艺术技巧不断提升,流派纷呈、争奇斗艳,传统戏曲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但随着西洋戏剧的传入和本土新编戏、文明戏等新戏的产生,戏剧界呈现出新旧共存的局面。新剧派不眠不休的攻讦以及旧剧派困兽犹斗的反击,使得新旧剧的论争愈演愈烈,论争的焦点在于旧剧社会教化功能体现的程度及新旧剧“写实”与“写意”的特点孰优孰劣。因此,在20世纪的头30年,戏曲界最值得注意的事件便是戏剧改良运动,当时戏曲内部人文生态的冲突演进也集中体现为戏剧的改良。戏剧改良既是贯穿当时戏曲发展的主题,同样也是戏曲生态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多数戏曲报刊在这一改良大潮中保持了清醒和理性,对旧剧衰落的原因以及戏剧改良的原则、措施和目标不懈探索,形成了纷繁庞杂的理论体系。改良措施涉及演员、观众、评剧家、舞台剧场的建筑经营、编剧、曲师、教习师傅等方方面面,涵盖了戏曲活动的所有参与主体。而它们又分别对应着戏曲的观演生态、剧本生态、音乐生态及传承生态。本文对以上几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对当时有关戏剧改良的报刊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能够清晰整理并揭示出作为戏曲人文生态内在驱动力的戏剧改良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和演进脉络,为现时的戏曲振兴提供参考。

李荣辉[3](2017)在《六世纪中叶到九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研究 ——以《通典·北狄》记述族群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6世纪中叶-9世纪对中国史而言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它前面魏晋南北朝与后面辽金都为北方民族文献的黑暗时期,相比而言,唐代的文献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唐代中期杜佑所撰《通典.北狄》中保留了天宝以前北方族群的记载,其中部分史料比后来成书的文献更具原始性。本文首先通过对《通典北狄》及相关文献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以版本目录学、校勘学及长编考异之法对这些史料进行整理、考异,找出它们史源的差异与记载的抵牾,并对《通典.北狄》中记载6世纪中叶-9世纪北方族群史料进行检讨,重估这些史料的价值;同时扩大史料研究范围,从传世的经史子集和出土碑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记载,对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补正,从而达到考订、补遗的目的。其次,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从内亚的视野来审视6世纪中叶-9世纪北方族群内在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并对这些不同传统的渊源、流变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历史现象中存在关联性与延续性,前者表现在不同文明之间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交流,后者强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内部制度、文化的历时性延续,要解释内亚社会存在的这两种现象,必须透过研究附加在社会形态之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变迁来完成,为了完成全史性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平行性现象。《通典·北狄》保留有6世纪中叶-9世纪草原族群、通古斯族群、南西伯利亚族群的史料,通过这些史料与其它文本及近现代以来保留下来的民族志的对比研究,对不同族群文明的差异进行平行性研究,找出这些族群各自不同的特质,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与影响,从而达到傅礼初提出的"全史"的研究。

朱晓彧[4](2014)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及其传播境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对过去的传承,又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建构之中。历史文化是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竞争的重要资源。历史文化通过文艺领域的传播可以分为纪实和虚构两种不同形式,表现在影视作品中大致可分为历史文化纪录片和历史剧。近年来,《黄帝》《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在海外的热销,说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已经是国际传播的先锋力量之一,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历史文化是中国的优势资源,中国5000年未断的文化是世界罕见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传播,正是中国文明的表白和对人类未来的中国式建议。但自近代以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却一直处于被世界忽视的状态。从纵向看,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显着的阶段性特征和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随着全球化日益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纪录片生存的现实语境,其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渐受到重视,在中国纪录片中,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也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纪实与虚构两种美学法则的此消彼长为线索,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和变迁。这两种美学法则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其中,纪实美学是对专题片“格尔逊模式”的反拨,它在90年代达到极盛;虚构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弥合影像叙事断点所必需借助的手段,它最早表现为情景再现的形式,在新世纪进入了鼎盛;纪实与虚构的发展都与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模式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有关。同时,本文将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置于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宏观方面,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受到国家政策和广电体制的直接影响。在传播媒介组织层面,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目前主要受到电视媒体的影响,而在未来,视频网站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横向来看,在不同国家中,左右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因素存在诸多差异。文章通过比较日本拍摄的《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与中国拍摄的同名/同题材纪录片在传播内容与策略、传播体制、受众反响等方面的区别,揭示了当前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影片的网络受众反馈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中国网络受众更喜欢什么风格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通过对内容的定性研究,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与国外同类影片的差距在于过度娱乐化和普世价值的缺失。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提升竞争力的出路在于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并满足受众的需求。这意味着传播内容的调整、传播理念的转变和对新的传播体制的建构。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和英国的公共广播模式、美国有线电视网的收费模式都为传播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另类的选择。通过对影响国家地理频道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揭示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对国际传播竞争力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为民族认同提供了重要资源,也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文化要在全球文化传播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立足本国市场,兼具国际视野,契合于普世价值,拓宽传播渠道,努力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

许墨[5](2014)在《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热播现象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大陆电视剧产销两旺,不仅火爆大陆荧屏,并在台湾掀起收视热潮,呈现出热播热议的状态。其中,古装剧作为具有历史和电视剧双重身份的特殊电视剧样式,在与大陆有着同根传统文化的台湾较能引起共鸣。以古装剧为主的大陆电视剧纷纷“登岛”,占据了台湾八点档的银屏,引起业界和学者的广泛讨论。较之于以往台湾影视剧大量地输入大陆,而大陆影视剧很少能够传播到台湾的窘况,如今被称之为“陆流”传播的“逆流”现象在台湾逐渐成势。鉴于两岸有着较为敏感的政治历史背景,将电视剧这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嵌套在台湾的收视环境下,传播效果会如何是本论文主要进行阐述的方向。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动机与意义,对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梳理,概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对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的播映史进行回顾,重点阐述了近期的火爆情况。并以其在台湾的收视情况作为辅助材料,对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的受欢迎进行现象研究。第三章从两岸影视剧市场现状、大陆影视制作水平、同根历史文化视阈这几个方面对热播原因分别进行比较探析。第四章对影视作品中的解读与误读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大陆古装剧题材在当今后现代新语境的变迁中所映射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现象评述。最后,对两岸影视界互动发展的可能性及模式探讨。结语部分对课题研究中的启示和反思进行总结,并对本课题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

陶春军[6](2012)在《俗中之雅·雅中之俗·雅俗合参 ——《礼拜六》、《小说月报》(1910-1920)、《小说世界》期刊风格研究》文中提出通俗文学期刊的研究逐渐被学界所重视,甚至得到现代文学专业及古代文学专业博、硕士论文选题的青睐,一批有影响的通俗文学刊物作为个案研究,弥补了现代文学学科研究中通俗文学期刊研究的不足。那么这些通俗文学刊物除了各自的期刊内容与特点,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这些联系能不能解释一些通俗文学期刊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本论文基于这样的思考,从新的视角,把通俗文学期刊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论文首次对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通俗文学期刊的不同期刊风格进行比较与整合研究,笔者认为《礼拜六》是俗中之雅的“才子”风格期刊,《小说月报》是雅中之俗的“君子”风格期刊,而《小说世界》则是在1921年《小说月报》改版后,通俗文学期刊向读者市场转型,具有“雅俗合参”的读者“市场”风格。绪论部分包括对本论文涉及到的“通俗文学期刊”、“通俗文学作家”、“通俗文学”等一些概念界定以及论文的选题依据;对《礼拜六》、《小说月报》、《小说世界》的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归纳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最后指出本论文研究目标、研究重点与难点以及本论文的理论支撑。论文主体部分,力图结合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既有宏观的理论视野,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以宏观的视野提升微观的分析,以微观的考察充实宏观的内涵,并力图有一定的期刊覆盖面。沿着这样的思路,论文分四章展开讨论:第一章阐述清末民初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以及通俗文学期刊《海上奇书》面世及其意义。清末民初都市上海是通俗文学期刊产生的大本营并为通俗文学期刊的现代化生产和传播提供条件,《海上奇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创作模式。第二章主要围绕着《礼拜六》“才子”期刊风格,讨论了六个方面问题。一、“才子”概念及《礼拜六》期刊地位;二、《礼拜六》期刊中的“才子”风格;三、《礼拜六》的主题与艺术手法;四、《礼拜六》的编辑理念;五、《礼拜六》文本中植入式广告;六、《申报》中《礼拜六》广告语及封面题词。第三章主要讨论了《小说月报》(1910-1920)“君子”期刊风格。笔者认为,与《礼拜六》期刊“才子”风格不同,《小说月报》是传统刊物中的“君子”风格期刊,这又与《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及其“传统为体,西学为用”的编辑理念有重大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刊物的特点,笔者用“君子之争”来解读《小说月报》两位主要撰稿人钱基博与林琴南的芥蒂以及恽铁樵的态度。接下来,笔者用君子视域下的妇女与婚姻与《小说月报》(1910-1920)里的弹词作为两例个案研究,加强读者对“君子”风格刊物的印象。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小说世界》的“市场”期刊风格。1921年随着《小说月报》的改版,《小说月报》由通俗文学期刊变成了新文学刊物,一部分《小说月报》的忠实读者分流到其他书局刊发的通俗文学期刊上,笔者认为1923《小说世界》的创办是商务印书馆为了要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吸引过去的市民大众读者再争取回头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是文化市场规律起作用的必然措施。同时,由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西方欧美和东方日本的社会、哲学、思想、文化、科学等观念传入中国,读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小说世界》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传统老路,为了适应新的读者市场,《小说世界》具有了“雅俗合参”综合化等期刊特点。当然这些期刊的特点与早期编辑叶劲风的编辑理念是分不开的。在个案分析上,笔者围绕着“读者市场”这个中心,筛选出三个案例:其一,选择了《小说世界》的“编者与读者”栏目,分析了该栏目如何拓展公共话语空间;其二,鉴于《小说世界》在国内首提“银幕”一词,笔者分析“银幕的艺术”是如何捕捉市场热点需求的;其三,剖析市场语境下《小说世界》上的广告营销理念。结语部分仍沿着三种期刊发展脉络,从面上关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通俗文学期刊全新发展的表现。笔者认为自“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来,特别是《小说月报》改版后,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需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文化市场面前,通俗文学刊物不得不做出选择,它们中的一部分面临发行困难不得不停刊,而另一部分则为了适应新的读者市场需要,为读者“量身定做”,出现了繁荣局面,具体体现在期刊前后联系、叙事手法、小说类型上都有了不同的变化。

吴凑春[7](2011)在《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文中认为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大陆)传记片创作(1949-2010)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反思,试图为当今同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本文不孤立地考察新中国传记片创作实践,而是既细读一个个传记片文本,又关注该片制作的时代、机构以及传主身份;既注意影片塑造了怎样的传主形象,又透析“这一个”传主是如何塑造的;既重视传主形象塑造本身的意义,又将其放在整个传记片创作历史中加以考察。整个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语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传记片立场,从而确定全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同时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写作思路,并对中国现代传记片创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第二章考察“27年(1949-1976)”传记片创作历程及断裂原因。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首先,将“十七年”传记片按“长影”厂、“上海”、“八一”厂三个地域分别论述,并分析了此期传记片创作在电影史上的经典价值所在,以及传记片创作中断的历史原因;其次,从作为传记片这一电影类型的角度分析《武训传》的制作及被批判命运全过程;最后,论述并提炼了郑君里在传记片领域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第三章是对新时期(1977-1999)传记片创作的考察。以“主旋律”战略实施为界,该期传记片创作分为“多元化”创作阶段和“主旋律”创作阶段。用以批判极“左”历史的老一辈革命家、古代人物、近代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无宣教色彩人物等等各式传记片,汇成了多元化创作局面;在“主旋律”战略下,革命领袖、英模传记片大量涌现,在数量繁荣背后却蕴含着诸多问题和危机。第四章是考察新世纪(2000-2010)传记片创作在产业化进程中的嬗变,对这十年创作的新亮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并重点将丁荫楠跨世纪的传记片创作实践,做了较为辩证的阐述与评价。第五章是从传主的选择、形象塑造以及叙事模式等多角度,对新中国传记片创作的整体解读,对六十余年来传主叙事流变做了一个较为简要的概括,并对“成长”叙事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梳理和反思。第六章“结语”,将中外(与好莱坞)传记片创作进行了异同比较,进而提出了中国传记片创作的未来之路:改变题材意识,树立类型观念;纠正类型误读;端正类型立场;加强类型设计,拥有全球眼光。只有努力塑造个性生动、可信可感的多元化传主形象,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上下功夫,传记片创作才能赢得现在与未来。总之,本文希望能为中国传记片进一步更好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历史的借鉴。

李启军[8](2005)在《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这是一个符号统治的时代,其中也包括影视明星偶像符号的统治。在符号社会里,影视明星是符号化的影视明星。一个个影视明星偶像在不同的影视观众那里就是一个个意义充实的符号。 明星符号构成了当代人日常生活、思想沉思、艺术想象、社会批判的文化语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的学者在言谈、写作中要特别表示出对明星们的不屑一顾时,恰恰表征了明星现象、明星文化打破了我们可敬学者心中的那份宁静。既然明星现象、明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与其不闻不问或者情绪化地批判,还不如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思考和追问。 “追星”是当前社会的一大时尚。媒体在追星,制片商、导演在追星,影视迷们在追星。从报纸、杂志到电视、网络,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开辟专门的版面、栏目、节目、窗口给各路明星,这是媒体的“追星”;影视片惯常打出明星牌、排出明星阵营,这是制片商、导演的“追星”;有自己的偶像出演的影视片就满怀热情去看,否则就没兴趣去看,这是影视迷的“追星”。媒体及制片商、导演追星,看重的是明星们的符号价值——体现为收视率、票房收入;影迷们追星,看重的是明星们的符号意义——在他们身上获得某种人生感悟和启迪,想象地满足某种愿望。所以,看影视明星、聊影视明星、读影视明星、写影视明星、追影视明星,也包括骂影视明星,成了当代大众日常生活必需的调味品。如果没有了影视明星可看、可聊、可读、可写、可追、可骂,对不少fans来说,恐怕不仅仅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而且会感觉生活没有了意义。 虽然不能说没有明星制就没有明星,但是商业化的明星确实是作为商业手段的明星制的产物,而明星制是与影视的商业化发展互为表里的。中国影视业要走商业化道路,就不能拒绝明星制,就需要拥有自己的明星队伍。要培植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就不能伤害影视迷尤其是青少年影视迷对影视明星的那份

陈肇祥[9](2003)在《中国国产王牌兵器秘史系列 强-5家族最后秘史》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民族航空工业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而作为当年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研强-5攻击机就令人过目难忘。

陈肇祥[10](2002)在《中国国产王牌兵器秘史 中国红旗导弹家族》文中认为■从最初的红旗-2号,发展到如今家族成员兴旺,21世纪红旗导弹家族将成为结合中、俄两国及少量西方先进技术的系统,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利箭…

二、中国国产王牌兵器秘史系列 强-5家族最后秘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国产王牌兵器秘史系列 强-5家族最后秘史(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近代戏曲史料及论着
        二、戏曲报刊资料辑录
        三、戏曲生态研究
        四、现当代学者对于近代戏曲史和戏曲学人的研究论着
        五、近代戏曲报人及报刊研究
        六、相公、私寓、狎优与梨园花谱研究
        七、伶人、旦角与女伶研究
        八、“捧角文化”研究
        九、票友、票房及满清贵族的戏曲活动研究
        十、新旧剧的论争及改良研究
        十一、科班及近代戏园剧场的建筑形制研究
第一章 清中晚期文人参与下的戏曲人文生态
    第一节 男风盛行及男旦艺术的崛起
    第二节 狎优——捧角的雏形
        一、豪客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二、文人仕宦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三、私寓的揽客之道
        四、私寓衰落,狎优向捧角转化
    第三节 梨园花谱(花榜)——民国伶人专刊的雏形
        一、从品花到评伶
        二、花谱的价值和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伶人群体的变迁及文人(报人)对戏曲批评生态的介入
    第一节 生角的没落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一、“名角制”的形成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二、旦角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二节 女伶的兴盛
        一、女伶的崛起之路
        二、女伶崛起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剧评中的捧角生态
        一、近代报刊产生前后剧评之不同
        二、戏剧报刊的繁荣与剧评的成熟
    第四节 文人的捧角活动
        一、“捧角”的由来和主体
        二、文人名士的捧角形式
    第五节 “纸上的捧角”
        一、评剧家与捧角家
        二、捧角家与伶人
        三、评剧家(捧角家)改良之策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戏曲批评生态的深刻变革
    第一节 戏剧报刊的兴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专刊、专集与特刊——文人捧角的集中显现
        一、梅兰芳之特刊
        二、戏剧报刊中的名伶专号
        三、报刊对女伶的关注
    第三节 戏剧报刊背后的捧角团体之争
        一、冯贾党争
        二、梅程党争
        三、文人捧角的目的及影响
    小结
第四章 都市人群与戏曲人文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军政人士、银行家及商人的捧角活动
        一、军阀政客
        二、银行家
        三、商人
    第二节 帮会组织及其大佬
        一、帮会大佬组织堂会戏
        二、帮会组织与戏园、伶人的关系
        三、帮会组织控制下的票房
    第三节 娼妓与伶人的交游
        一、娼妓观剧、演剧之风的盛行
        二、娼妓与伶人的交往活动
    第四节 票房与票友
        一、清末民初之票房
        二、票友票戏之方式及特点
        三、票友下海及其影响
    第五节 满清遗老
        一、旗人名伶名票
        二、旗人剧作家、剧评家
        三、满清遗老捧角家
    第六节 女性观众
        一、女性观众群体的出现、壮大及其原因
        二、女性观众增多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戏剧改良:民国戏曲内部生态的集中显现
    第一节 戏剧改良运动
        一、戏曲社会教化功能的高扬及20世纪初戏剧改良运动的兴起
        二、新剧与旧剧的论争及旧剧改良运动
        三、戏剧改良的原则及方法
    第二节 剧本生态
        一、新旧剧剧本的困境
        二、剧本改良之策
    第三节 音乐生态
    第四节 传承生态
        一、科班与戏曲学校
        二、教习师傅
第六章 民国戏园、剧场的观演生态
    第一节 演员
        一、数量萎缩
        二、技艺衰退
        三、文化水平薄弱
        四、地位卑贱,饱受歧视
        五、身价虚高
    第二节 观众
        一、京派观众与海派观众
        二、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观和演剧观
        三、以观众为中心的消极影响及改良措施
    第三节 近代戏园剧场建筑形制的改良
        一、戏园(茶园酒馆)
        二、新舞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六世纪中叶到九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研究 ——以《通典·北狄》记述族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蒙古高原-北亚自然地理:作为研究对象空间范围之假设
        一、蒙古高原-北亚地理概念定义及本文研究的范围
        二、现代蒙古高原自然地理
        三、现代北亚自然地理
        四、六世纪中叶至九世纪亚洲东部气候变化
    第二节、选题意义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四节、民族史研究理论与反思
        一、汉文文献中北方族群史料再检讨
        二、民族史研究中考古资料应用的误区
        三、乾嘉以来的历史学传统与清末西北舆地之学
        四、法国历史语言学派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五节、杜佑《通典》及其记载族群的研究现状
        一、《通典》研究现状
        二、《通典.北狄》中6世纪中叶到9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研究现状
第一章、6世纪中叶到9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相关史料评述
    第一节、《周书》、《隋书》、《北史》、两《唐书》、《资治通鉴》及《考异》、《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书及类书史料评述
        一、《周书》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二、《隋书》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三、两《唐书》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四、《资治通鉴》及《考异》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五、《唐会要》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六、《册府元龟》撰述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第二节、《太白阴经》、《安禄山事迹》等唐代成书史料评述
        一、《太白阴经》撰述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二、《安禄山事迹》撰述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第三节、《全唐文》等史料评述
    第四节、敦煌、新疆出土文书评述
        一、敦煌卷子P.T.1283《北方若干国君之王统叙记》
        二、其它出土文书
    第五节、异域史料评述
        一、碑刻资料
        二、波斯文史料《纪闻花絮》与《世界境域志》
        三、阿拉伯文史料《动物之自然属性》与《突厥语大词典》
第二章、《通典·北狄》记载6世纪中叶到9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史料疏证
    第一节、《通典·边防十三—十五》突厥史料疏证
        一、《通典·突厥传》之史源
        二、突厥起源问题再探讨
        三、后突厥汗国末期突厥与唐、东方诸族关系及其衰亡
    第二节、《通典·边防十五》铁勒等族群史料疏证
        一、铁勒史料疏证
        二、薛延陀史料疏证
        三、仆骨史料疏证
        四、同罗史料疏证
        五、霭与白霫史料疏证
    第三节、《通典·边防十六》库莫奚等族群史料疏证
        一、室韦史料疏证
        二、库莫奚料疏证
第三章、6世纪中叶-9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的政治制度及文化传统
    第一节、草原族群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
    第二节、森林草原交错带族群的政治文化传统
    第三节、6世纪中叶以来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的宗教信仰变迁
        一、突厥-回鹘宗教信仰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

(4)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及其传播境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民族复兴与历史文化传播的历史机遇
        1.1.2 纪录片,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
        1.1.3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本文研究的意义
        1.2.1 关于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研究
        1.2.2 关于纪实与虚构的研究
    1.3 重点概念的界定
        1.3.1 历史文化
        1.3.2 影像传播
    1.4 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2章 中国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的历史与现实语境
    2.1 中国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的一般形态
        2.1.1 历史文化借助虚构而传播:电视剧、电影
        2.1.2 历史文化借助纪实而传播:纪录片、宣传片
        2.1.3 纪实与虚构的交织的传播形态
    2.2 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像传播简史
        2.2.1 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的自发阶段(1840--1978)
        2.2.2 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的自觉阶段(1978至今)
    2.3 中国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的现实语境
        2.3.1 作为传播语境的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3.2 全球化对历史文化的影响之一:历史文化的建构与民族国家的确立
        2.3.3 全球化对历史文化的影响之二:民族国家的消弱与历史文化的未来
        2.3.4 全球化语境中的历史文化影像传播:聚焦历史文化纪录片
第3章 纪实与虚构: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与传播现状分析
    3.1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
        3.1.1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阶段性
        3.1.2 历史文化纪录片与媒介
        3.1.3 纪实与虚构:历史文化纪录片美学的两个极端
        3.1.4 纪实与虚构: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美学变迁
    3.2. 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类型与主题表达特点
    3.3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传播特征
        3.3.1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媒介偏向性
        3.3.2 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不均衡性
        3.3.3 精英取向与主流意识形态取向、大众取向的妥协
第4章 选择与表达:基于个案的传播分析—中国CCTV和日本NHK对丝绸之路(敦煌)的影像传播
    4.1 中日两国1980版《丝绸之路》引发的不同反响
    4.2 中日两国1980版《丝绸之路》之《敦煌》篇的文本差异
    4.3 新世纪中日纪录片对敦煌的不同呈现
        4.3.1 CCTV《探索·发现》的丝路系列
        4.3.2 中日《新丝绸之路》之敦煌篇比较
        4.3.3 日本《新丝绸之路》之敦煌篇与中国《敦煌》之《敦煌彩塑》比较
        4.3.4 《新丝绸之路》与《敦煌》里的“虚构”
    4.4 《新丝绸之路》在中国传播效果的差异
第5章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出路探寻
    5.1 掌握传播受众需求
        5.1.1 传播策略与受众需求之间的错位
        5.1.2 电视和网络受众的分化
        5.1.3 受众需求的多元化
    5.2 转变传播内容和理念
        5.2.1 从注重意识形态性到注重人文性
        5.2.2 从大众化到分众化
        5.2.3 选题和表达方式的国际化
    5.3 建构新的传播体制
        5.3.1 目前中国纪录片的传播体制
        5.3.2 参与建构新的传播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央视经典纪录片栏目中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科研经历

(5)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热播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两岸电视剧交流情况
        二、关于大陆电视剧在台湾的热播原因
        三、关于两岸传媒的合作讨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古装剧相关概念
第二章 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的市场表现
    第一节 大陆古装剧在台湾播映史
        一、大陆电视剧与台湾的隔绝
        二、新世纪初大陆古装剧在台湾播映回顾
        三、近期大陆古装剧火爆台湾荧屏
    第二节 大陆古装剧在台湾收视
        一、收视率情况
        二、播出频次情况
    第三节 大陆古装剧在台湾受欢迎情况
        一、台湾观众的反响
        二、台湾媒体的反应
第三章 近期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热播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台湾缺乏产制特色
    第二节 大陆影视制作水准的提高
        一、产量投入持续走高
        二、制作机制振兴产业
        三、叙事模式与时俱进
        四、人才培养正规专业
        五、制作手法严谨精良
    第三节 同根性历史文化的吸引力
        一、大陆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
        二、台湾观众对中华文化根系的认同
        三、人文情感投射现实拉近时空距离
        四、电视剧精神内核契合传统价值观
        五、文化认同趋显寻根文化回归倾向
第四章 两岸影视剧传播的问题思考
    第一节 影视作品中的“解读”与“误读”问题
        一、影视作品中的“解读”问题
        二、影视作品中的“误读”问题
    第二节 影视传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选择与批判问题
        一、大陆古装剧题材的选择变迁
        二、题材对收视率、社会以及传统文化上的考量
    第三节 两岸影视界互动发展的可能性及模式探讨
        一、两岸影视界特殊的关系
        二、两岸影视传媒在制作方面深入合作的可能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启示
    第二节 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俗中之雅·雅中之俗·雅俗合参 ——《礼拜六》、《小说月报》(1910-1920)、《小说世界》期刊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中概念界定及选题依据
        (一)近现代通俗文学期刊
        (二)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
        (三)近现代通俗文学
        (四)选题依据
    二、 《礼拜六》、《小说月报》、《小说世界》的研究的现状及论文创新
    三、 本论文研究目标、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 本论文的理论支撑
第一章 清末民初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与通俗文学期刊出现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基础
    第二节 通俗文学期刊《海上奇书》面世及其意义
第二章 俗中之雅:《礼拜六》“才子”期刊风格
    第一节 “才子”概念及《礼拜六》期刊地位
    第二节 《礼拜六》期刊中的“才子”风格
    第三节 《礼拜六》的主题与艺术手法
    第四节 《礼拜六》的编辑理念
    第五节 俗的创意:《礼拜六》文本中的植入式广告
    第六节 雅的语言:《申报》中《礼拜六》广告语及封面题词
第三章 雅中之俗:《小说月报》“君子”期刊风格
    第一节 雅的面孔:《小说月报》的“君子之风”
    第二节 雅的编辑:王蕴章与恽铁樵的编辑理念
    第三节 君子雅争:钱基博与林琴南的芥蒂
    第四节 君子视域:《小说月报》中的妇女与婚姻
    第五节 俗的传播:《小说月报》里的弹词
第四章 雅俗合参:《小说世界》“市场”期刊风格
    第一节 《小说世界》:商务印书馆的市场营销策略
    第二节 《小说世界》的“市场”风格
    第三节 《小说世界》的编辑理念
    第四节 “编者与读者”:拓展公共话语空间
    第五节 “银幕的艺术”:捕捉市场热点需求
    第六节 《小说世界》的广告营销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传记片考察
    第二节、研究综述和论文思路
    第三节、中国现代传记片创作概述
第二章、从经典到断裂(1949-1976)
    第一节、传记片创作概况
    第二节、传记片创作的硕果与断裂
    第三节、对《武训传》批判的再思考
    第四节、郑君里的传记片创作:时代话语与民族风格
第三章、从多元化走向"主旋律"(1977-1999)
    第一节、传记片创作概况
    第二节、批判极"左"历史的传记片
    第三节、非关"革命历史"的传记片
    第四节、非宣教性传记片
    第五节、"主旋律"战略下传记片创作的繁荣与危机
第四章、产业化进程中传记片创作的嬗变(2000-2010)
    第一节、传记片创作概况
    第二节、新世纪传记片创作的新亮点
    第三节、丁荫楠的传记片创作:"伟人情结"与"丁氏"传记
第五章、新中国传记片创作整体解读
    第一节、传主的选择及其塑造透析
    第二节、如何言说:传主叙事的流变
    第三节、传主叙事策略:"成长"模式
第六章、结语
    第一节、异域观照:与好莱坞传记片创作的比较
    第二节、传记片创作的未来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新中国传记片创作年表(1949-2010)
后记

(8)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开创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
    第一节 影视明星:被学术研究遗忘的角落
        一、一个明星符号统治的时代
        二、风光与寂寞:明星在大众传媒与学术研究中迥然不同的命运
        三、本研究的具体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影视明星研究现状描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 对明星社会地位的研究
        (二) 对明星文化意义的研究
        (三) 对明星身体及其表演的研究
        (四) 对明星符号意义的研究
        (五) 对明星职业工作及与其关联的明星制度的研究
        (六) 对影迷及影迷文化的研究
        (七) 符号学方法的运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一个构想: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
        一、研究对象:中国影视明星
        二、研究方法:符号学
        三、理论架构
第二章 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界定
    第一节 几个相关的概念
        一、影视明星与表演艺术家
        二、影视明星与影视演员
        三、影视明星与影视名人
    第二节 作为象征性偶像符号的影视明星
        一、从商业界定走向符号学界定
        二、影视明星是特殊的象征符号
        (一) 作为符号的象征
        (二) 象征符号是一种内涵符号
        (三) 影视明星是象征符号
        二、影视明星是象征性的偶像符号
        (一) 抽象符号与形象符号
        (二) 影视明星作为偶像符号的特殊性
    第三节 影视明星的符号结构与价值结构
        一、索绪尔二元结构说与皮尔斯三元结构说
        二、影视明星与一般演员的符号结构
        三、影视明星与一般演员的价值结构
第三章 影视明星认定与生产的符号学工程
    第一节 名导名片机制
    第二节 出镜率机制
    第三节 曝光率机制
    第四节 人气指数机制
    第五节 片酬与出场费机制
    第六节 票房号召力机制
    第七节 奖牌榜机制
    小结
第四章 1920-40年代:反叛时代
    第一节 好莱坞影响下早期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运作
        一、好莱坞类型片哺育了早期中国电影类型片
        (一) 国产滑稽喜剧片与好莱坞滑稽喜剧片
        (二) 国产侦探片与好莱坞侦探片
        (三) 通俗社会片与好莱坞情节剧
        (四) 国产爱情片与好莱坞爱情片
        (五) 响应好莱坞等外国历史片的国产古装片
        (六) 受好莱坞西部片、侠盗片启发的中国武侠片
        (七) 与好莱坞歌舞片竞争的中国歌唱片
        二、好莱坞明星制哺育了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制
        (一) 好莱坞电影明星制
        (二) 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制
        (三) 明星制与类型片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192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坏蛋符号
        (二) 侠义英雄符号
        (三) 俊男帅哥符号
        (四) 高超演技符号
        (五) 悲剧人生符号
        (六) 可爱童真符号
        二、193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美女靓妹符号
        (二) 俊男帅哥符号
        (三) 硬汉符号
        (四) 高超演技符号
        (五) 蛇蝎美女符号
        (六) 坏蛋符号
        (七) 开心符号
        (八) 能歌善舞符号
        (九) 才女符号
        (十) 苦难童年或快乐童年符号
        三、194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高超演技符号
        (二) 俊男帅哥符号
        (三) 善良朴实劳动者符号
        (四) 坏蛋符号
        (五) 清纯少女符号等
    第三节 早期中国影星符号意义分析
        一、整体符号意义:反叛先锋
        (一) 192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二) 193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三) 194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一) 中国苦难美女符号——阮玲玉
        (二) “中国电影皇后”符号——胡蝶
第五章 1950-70时代:神圣英雄时代
    第一节 大陆电影生产体制及其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大陆电影生产体制
        (一) 管理机制
        (二) 电影观念
        二、“22大”明星及明星符号类型
        (一) 神圣英雄符号
        (二) 坏蛋符号
    第二节 港台电影生产体制及其明星符号类型
        一、港台商业电影生产体制
        (一) 台湾电影生产
        (二) 香港电影生产
        二、港台电影明星的符号类型
        (一) 侠义英雄符号
        (二) 硬汉符号
        (三) “白马王子”符号
        (四) 青春玉女符号
        (五) 开心符号
        (六) 高超演技符号
        (七) 贫穷善良老人符号
    第三节 1950-7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符号意义分析
        一、整体符号意义:神圣英雄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一) 标准军人的符号——王心刚
        (二) 中国功夫的符号——李小龙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从平民英雄到平民时代
    第一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业发展概观
        一、1980年代以来大陆影视商业化进程
        (一) 电影业的重新商业化之路
        (二) 电视剧生产的商业化历程
        二、平民化时代影视英雄叙事的嬗变
        (一) 死了神圣化的英雄,诞生了平民化的英雄
        (二) 影视中的平民英雄叙事
        三、两岸三地影视发展趋向一体化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明星符号类型
        一、政治风云人物符号
        二、帝王符号
        三、侠义英雄符号
        四、男子汉/硬汉符号
        五、女强人符号
        六、俊男帅哥符号
        七、美女靓妹符号
        八、小人物符号
    第三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明星符号意义分析
        一、整体符号意义:大众世俗理想与愿望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一) 英雄气平民符号——周星驰
        (二) 普通平民符号——葛优
结语 一个新概念:明星符号学
    一、解神话:鲍德里亚消费符号学批判
    二、“明星符号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渊源
        (一)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二) 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符号学
        (三) 罗兰·巴尔特的神话符号学
        (四) 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学
    三、影视明星的多重符号意味
        (一) 影视明星是影视商业化生产体制的符号
        (二) 影视明星是大众文化心理的表征
        (三) 影视明星在影视生产系统中的符号力量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中国国产王牌兵器秘史系列 强-5家族最后秘史(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D]. 赵丹荣.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3]六世纪中叶到九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研究 ——以《通典·北狄》记述族群为中心[D]. 李荣辉. 内蒙古大学, 2017(08)
  • [4]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及其传播境遇研究[D]. 朱晓彧.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5]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热播现象研究[D]. 许墨.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6]俗中之雅·雅中之俗·雅俗合参 ——《礼拜六》、《小说月报》(1910-1920)、《小说世界》期刊风格研究[D]. 陶春军. 苏州大学, 2012(09)
  • [7]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D]. 吴凑春. 复旦大学, 2011(12)
  • [8]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D]. 李启军. 四川大学, 2005(02)
  • [9]中国国产王牌兵器秘史系列 强-5家族最后秘史[J]. 陈肇祥. 国际展望, 2003(01)
  • [10]中国国产王牌兵器秘史 中国红旗导弹家族[J]. 陈肇祥. 国际展望, 2002(11)

标签:;  ;  ;  ;  ;  

中国国产王牌武器秘史系列 五强家族最后的秘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