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治疗老年高脂血症40例疗效观察

食疗治疗老年高脂血症40例疗效观察

一、食疗调摄老年高脂血症40例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涵灵[1](2021)在《基于“药食同源”理论的安和怡养茶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研制了中药代茶饮安和怡养茶,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安和怡养茶防治肺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分析该方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及核心靶点。并借助血清药理学和细胞培养技术,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评价其免疫调节作用,为临床使用及推广中药代茶饮安和怡养茶提供依据。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安和怡养茶防治肺炎潜在作用机制。首先使用TCMSP数据库对安和怡养茶的中药活性成分进行筛选,运用Gene G ards数据库对疾病靶点进行预测筛选,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并将得到的靶点利用STRING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2、基于血清药理学方法对安和怡养茶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取昆明小鼠40只,雌雄不分,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以低、中、高安和怡养茶剂量组以及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2次,分别灌胃3天,5天和7天。采用MTT法观察不同剂量和给药天数的安和怡养茶血清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剂量和灌胃天数。建立空白血清组和实验血清组,采用MTT法观察对两组不同血清水平和不同培育时间下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于给药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和3小时无菌条件下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脾脏的T细胞增殖活性和IL-2分泌活性。结果:1、安和怡养茶中活性成分主要有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β-胡萝卜素、尼泊尔鸢尾素、刺芒柄花素、川陈皮素、甘草查尔酮A、β-谷固醇。其防治肺炎的核心靶点包括IL-6、CRP、IL10、CXCL8、IFNG、CD40LG、IL-1B、ALB、IL-4、MPO、TGFB1、CCL2、STAT3、MMP9、ICAM1、CXCL10、HMOX1、EGFR、SLPI、SERPINE1、NCF1、CXCL2、PPARG、TIMP1、VEGFA、IL-2、F3、CYP1A1、MMP1、IL-1A、PLAT等。2、血清药理学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三个剂量组的血清均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在胃内给药7天后,中剂量组对脾淋巴细胞增值转化率最高(P<0.05)。孵育48h时,与常规培养比较,40%空白血清添加量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最明显。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在40%也有明显促进作用。1h时相的血清可促进T细胞增殖和IL-2产生效果最强。结论:1、中药代茶饮安和怡养茶防治肺炎的过程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共同作用完成的。2、安和怡养茶水煎剂能显着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和IL-2产生,说明安和怡养茶有免疫调节功效。

陈淼[2](2021)在《基于古今文献探讨桂枝汤加减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古籍医案及现代文献中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同时对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为研究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更多依据,为临床提供参考借鉴。方法:1.古代医案研究:以飞熊软件科技出品的《中华医典》为本课题医案的来源,对医案部分进行人工检索,收集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医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医案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探索古籍医案中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2.现代文献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中医学术网、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依据Cochrane质量评价项目表对每篇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使用Rev Man5.4程序进行meta分析。3.医案举例分析:总结导师门诊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医案,通过列举个案的方法分析医案中的用药规律,讨论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应用。结果:1.古代医案研究:收集符合标准医案105则,涉及中药156味,总用药频次894次,通过频数分析,发现心系疾病常见症状有胸痛、心悸、胸闷、胸痛彻肩背、水肿、喘息、不能平卧、咳喘、小便不利、气短、不寐、腹胀,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用药频次≥10的中药有19味,以辛温药物为主,中药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主要功效为燥湿化痰、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平冲降气、发汗解肌、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利水渗湿、宁心、健脾;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常用药物组合有桂枝-茯苓-半夏、桂枝-薤白-半夏、瓜蒌-桂枝-半夏、白芍-桂枝-甘草。2.现代文献meta分析:共纳入相关文献52篇,总计患者5299例。meta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量、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改善情况、SAS评分、SDS评分、不寐患者PSQ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表偏倚分析结果为本文发表偏倚可能性小。3.医案举例分析:桂枝汤加减治疗胸痹、心悸、不寐在临床应用中,以调和营卫的基本方法,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1.古代医案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发现历代医家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用药以辛温为主,多归肺、脾、胃、心经,通过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平冲降气、利水渗湿、宁心健脾等方法,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使机体达到气血阴阳平衡的状态。2.现代文献meta分析: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减少室性早搏数量,对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也具有一定效用,同时能改善SAS、SDS评分,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并能改善不寐患者PSQI评分,改善睡眠情况。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不良反应少,用药相对安全。3.医案举例分析:导师通过调和营卫的方法,以桂枝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加减用药,在治疗心系疾病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上官丽仙,王芳[3](2020)在《中医食疗结合常规疗法干预老年高脂血症痰湿内阻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中医食疗干预老年高脂血症痰湿内阻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片,并给予改善生活方式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食疗指导。2组疗程均为12周。干预前后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记录体质量、腹围及体质量指数(BMI),评定痰湿内阻证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质量下降、腹围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痰湿内阻证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痰湿内阻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中医食疗干预老年痰湿内阻型高脂血症患者,能进一步控制血脂情况,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林秀梅[4](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孟妍[5](2019)在《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黄精和抗性淀粉(RS)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高RS黄精饼干的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并通过人群试验研究,观察其对早期DN患者的饮食干预效果。方法:1.构建DN大鼠模型,观察RS,黄精以及联合作用对早期DN大鼠的作用影响。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制作高RS黄精饼干的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3.单中心临床试验探讨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的临床功效。结果:1.动物实验:实验4周后,除联合低剂量组外,其他各干预组空腹血糖(FBG)均降低,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黄精组、RS组以及联合作用组也呈降低趋势。黄精联合RS组的糖化血清蛋白(GS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相比模型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2.高RS黄精饼干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为:以低筋粉100%作基准,其它添加量为RS28%,花生油40%,木糖醇18%,泡打粉3.5%,黄精24%,鸡蛋10%,水30%,烘烤温度面火170℃,底火150℃,烘焙时间20-25min。3.人群试验: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腰围、臀围、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均有所下降,实验组高RS黄精饼干组的Hb A1c显着降低(P<0.05)。尿微量白蛋白(m ALB)、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丙二醛(MDA)均呈上升趋势,且实验组增加幅度小于低蛋白饼干对照组;尿β2微球蛋白实验组呈下降趋势;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上升(P<0.05);实验组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RP均下降,其中IL-6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诸多中医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黄精联合RS可显着降低早期DN大鼠的GSP、TNF-α、CRP水平,提示在控制血糖、降低炎症反应有明显功效。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未发现黄精和RS可以明显改善早期DN大鼠肾脏细胞外基质(ECM)m RNA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2.通过配方及工艺优化,制作出一款具有低热量、低蛋白、低GI、高RS的营养饼干。3.高RS黄精饼干可显着降低早期DN患者Hb A1c、IL-6水平,提高血清T-SOD水平。同时可改善中医症状,延缓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有关。

张璋[6](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喻姗[7](2019)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其临床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差异性代谢标志物,为从体质角度早期干预原发性血脂异常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83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九种体质判定,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布规律,分析不同体质与血脂异常类型的临床相关性;2.采用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60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其中虚证体质30例,实证体质30例。采集血清样本进行生化分析和气相-色谱(GC-MS)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分析法研究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的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结果:1.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超过10%的偏颇体质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其中实证体质占多(67.84%),虚证体质较少(29.33%);虚证体质患者年龄(70.70±13.28)较实证体质患者(59.77±12.16)明显更高(p<0.05);实证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负相关(r=-0.134),虚证体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呈正相关(r=0.152)。2.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证组与实证组可以进行有效区分,并且存在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途径。通过虚实体质两组间对比,共筛选出差异潜在标志物18个,主要涉及脂类和氨基酸类物质,可能和能量代谢有关。结论:1.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虚证体质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实证体质患者,虚证体质人群更倾向患高甘油三酯血症。2.原发性血脂异常虚证体质患者与实证体质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的代谢模式和代谢组学特征,差异性代谢标志物是氨基酸与脂类相关物质,差异性代谢通路与能量代谢途径有关。

田智慧[8](2019)在《韩文老年版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与韩国老年人群中医体质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将《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老年人版)》编译为韩文老年版。2.评价《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的性能,作为老年体质测评工具在韩国地区推广使用。3.分析韩国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并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方法:1.按照跨文化外文量表编制的标准化程序,将《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老年人版)》进行顺翻译,以顺翻译完成的初稿对40例韩国老年人群进行初试,根据初试结果进行初步修订,经过逆翻译进行再次修订。2.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运用编译完成的《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对300例65岁以上韩国老年人群进行体质调查,检验《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的信度与效度。再测信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内部一致信度用克朗巴哈α系数,分半信度釆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构效度用因子分析法,区分效度采用独立t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经信效度检验合格后的《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对521例65岁以上韩国老年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分析韩国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采用?2(卡方)检验比较各体质组构成比的差异,中医体质影响因素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量表回收率为100%,完成率为100%,量表平均完成时间为11.55±6.47分钟。在40名预调查对象中,对《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完全理解者占45%,容易理解者占50%,中等理解者占5%,无不易理解及完全不理解者。对中文原本老年版中医体质量表33个条目,经“顺翻译-预调查-初步修订”,保留24个顺翻译条目,修改了9个条目;经“逆翻译-再次修订”,保留26个顺翻译条目,修改了7个条目,初步形成《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2.《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的接受率为100%,完成率为99%,量表平均完成时间为11.33±6.11分钟,量表可行性较好;总量表再测信度为0.864,9个亚量表再测信度系数在0.7600.896之间;总量表分半信度为0.937,各亚量表分半信度在0.7020.863之间;总量表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96,各亚量表的克朗巴哈α系数在0.6660.866之间,内部一致性良好;内容效度良好;结构效度分析结果,KMO=0.885,Bartlett球形检验?2=3861.661,P=0.00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9个公因子,9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3.05%,结构效度良好;区分效度分析结果,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在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亚量表得分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1,P<0.05),区分效度良好。3.521例韩国老年人群中,平和质占30.5%,而偏颇体质占69.5%。偏颇体质类型中,以阳虚质为最多(占21.1%),其次为阴虚质(占12.7%)、痰湿质(占10.7%)。在偏颇体质中,单一体质较少(占36.2%),兼夹体质居多(占63.8%)。偏颇体质虚实归类统计结果,虚实夹杂为最多(占45.6%),其次为虚性体质(占35.6%),实性体质最少(占18.9%)。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运动习惯、BMI、个人疾病史、过敏史的韩国老年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平和质相比,阳虚质主要与女性(OR=2.293,P=0.027)、喜酸(OR=3.89,P=0.001)、喜热(OR=4.681,P=0.000)、喜茶(OR=2.638,P=0.002)相关。阴虚质主要与喜咸(OR=3.062,P=0.034)相关。湿热质主要与喜咸(OR=27.049,P=0.005),喜凉(OR=20.899,P=0.002)相关。血瘀质主要与喜热(OR=11.81,P=0.006)相关。气郁质主要与高中以下文化水平(OR=2.705,P=0.021)相关。结论:1.本研究按照跨文化外文量表编制的标准化程序,开发《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基本体现中文版原意与内容,也符合韩国老年人群用语及文化习惯,为韩国老年人群的体质辨识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2.《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信度分析的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效度分析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几个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表现。3.韩国老年人群的偏颇体质类型中,以阳虚质为最多,其次为阴虚质、痰湿质。韩国老年人群呈现多虚、多痰湿的体质特点,体质特征以兼夹体质、虚实夹杂为主。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运动习惯、BMI、个人疾病史、过敏史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为建立对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国际标准提供参考。

代民涛[9](2015)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食材养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整理历代关于中医老年食养的文献,总结古今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研究如何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老年食材养生,为防治老年病提供中医食养方面的文献参考依据,并为构建“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根据《内经》和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老年人的概念和人的寿数。对历代中医老年食养的情况进行了溯源,探讨了历代中医老年食养的医家、书籍。探讨了“三因制宜”、“中医体质学说”等中医理论在老年食养中的运用。结合中医“药食同源”理论,探讨了延寿食材的性味、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及相关食疗方。对古今关于粥疗的文献进行整理,探讨了粥疗在中医老年食养中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医药理论,总结了古今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分析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结合相关中医理论,归纳总结了老年食养的原则。根据目前国家“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提出了“食养老龄化”概念,并提出了构建“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设想。探讨了中医食养在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老年病中的运用。结果在老龄化背景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食材养生有益于老年人健康;古今关于中医老年食养的文献较多,但较散在,值得搜集与系统整理研究。延寿食材有利于减缓衰老。粥疗是一种延年益寿的良法。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值得总结与学习。“三因制宜”、“中医体质学说”、“药食同源”等理论在中医老年食养中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医食养在老年病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结论(1)归纳探究了中医老年食养学简史:①先秦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的萌生阶段;②秦汉唐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形成阶段;③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发展阶段;④明清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成熟阶段;⑤近现代中医老年食养学需进一步构建与完善。(2)三因制宜是指导老年食养的重要理论之一,老年人应做到“因地而食”、“因时而食”、“因人而食”。在“因人而食”中,老年人要据自身体质的不同,做到“辨体施食”。(3)延寿食材在老年食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性味、功效及相关食疗方值得进一步整理研究。(4)粥疗符合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生理病理特点,在老年食养中具有重要作用。(5)总结了古今高寿者食养经验,认为“天人相应”、“治未病”、“谨和五味”、“食疗为先”、“辨证施膳”、“食饮有节”等中医理论是食材养生延年的理论基础。(6)依据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中医相关理论、历代医家、养生家、高寿者的食养观点,归纳与总结了8个中医老年食养的原则:①节制饮食,少食多餐:②食物宜软宜精,食时宜细嚼慢咽;③注意食材的搭配,五味的调和:④首重脾胃,后天培养先天;⑤辨证施膳,辨体施食;⑥三因制宜,天人相应;⑦未病先食,既病防变;⑧食后运动,以助运化。(7)根据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以“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依据,以尊老文化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食养老龄化”的概念;并根据中国尊老传统与中医食养,提出了构建“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设想。

李妍妍[10](2012)在《中医药对老年高脂血症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论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脂症的成果,总结了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辩证分型与临床治疗效果。通过比较发现,结合应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与单纯应用西药降脂药,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食疗调摄老年高脂血症40例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疗调摄老年高脂血症40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药食同源”理论的安和怡养茶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药食同源”相关理论探讨
    1 “药食同源”理论概述
        1.1 “药食同源”理论的基本内涵
        1.2 “药食同源”理论源流
        1.3 “药食同源”理论的应用
        1.4 “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
        1.5 “药食同源”理论研究的意义
        1.6 “药食同源”理论临床应用举例
    2 基于“药食同源”理论的安和怡养茶研制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安和怡养茶防治肺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安和怡养茶化合物及作用靶点的收集与筛选
        1.2 肺炎疾病相关靶点的检索
        1.3 安和怡养茶对肺炎作用靶点的预测
        1.4 安和怡养茶对肺炎疾病作用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2 结果
        2.1 安和怡养茶有效化合物及作用靶点的收集与筛选结果
        2.2 肺炎疾病相关靶点的检索结果
        2.3 安和怡养茶对肺炎作用靶点的预测
        2.4 安和怡养茶对肺炎作用靶点的PPI网络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安和怡养茶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1 研究内容
    2 实验一:含药血清制备及添加量的优化选择研究
        2.1 材料
        2.2 实验过程
        2.3 结果
        2.4 小结
    3 实验二:安和怡养茶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IL-2 活性的时-效研究
        3.1 材料
        3.2 实验过程
        3.3 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 中医立项依据
    2 中医对免疫的认识
    3 安和怡养茶的组方分析
        3.1 方义分析
        3.2 组方特点
        3.3 单味中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中药代茶饮的现代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致谢

(2)基于古今文献探讨桂枝汤加减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中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方剂配伍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医案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医案筛选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处理
        1.4.1 症状标准化
        1.4.2 中药名称标准化
        1.5 建立数据库和数据的分析
        1.5.1 建立数据库
        1.5.2 数据的分析
    2.结果
        2.1 古代医案分布情况
        2.2 症状分析结果
        2.2.1 频数分析
        2.2.2 聚类分析
        2.3 中药分析结果
        2.3.1 频数分析
        2.3.1.1 中药性味分析
        2.3.1.2 中药归经分析
        2.3.1.3 中药功效分析
        2.3.1.4 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2.3.2 关联规则分析
        2.3.2.1 心系疾病中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2.3.2.2 心系疾病临床症状与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
        2.3.3 聚类分析
    3.讨论
        3.1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症状规律
        3.2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
第二部分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结局指标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数据提取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发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结局指标效果评价
        2.4.1 临床疗效评价
        2.4.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4.3 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改善情况分析
        2.4.4 监测24 小时动态心电图频发型室性早搏数量分析
        2.4.5 心系疾病患者焦虑量表评分(SAS)与抑郁量表评分(SDS)分析
        2.4.5.1 心系疾病患者 SAS 评分
        2.4.5.2 心系疾病患者 SDS 评分
        2.4.6 不寐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分析
        2.4.7 不良反应发生率
        2.5 发表偏倚分析
    3.讨论
第三部分 安冬青教授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医案举隅
    1.胸痹
    2.心悸
    3.不寐
    4.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桂枝汤加减及其系列方治疗心系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中医食疗结合常规疗法干预老年高脂血症痰湿内阻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4 疗效标准与研究结果
    4.1 疗效标准
    4.2 2组疗效比较
    4.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4.4 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腹围及BMI比较
    4.5 2组治疗前后痰湿内阻证评分比较
5 讨论

(4)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黄精和RS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研究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标本收集
        2.4 实验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动物基本情况
        3.2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体重的影响
        3.3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脏器重量、脏器系数的影响
        3.4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3.5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
        3.6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血脂的影响
        3.7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3.8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
        3.9 大鼠肾脏切片病理组织学变化
        3.10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脏ECM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11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脏ECM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小结
第二章 高RS黄精饼干配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原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研究方法
        2.1 高RS黄精饼干制作流程
        2.2 高RS黄精饼干品质分析
        2.3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试验
        2.4 高RS黄精饼干营养组分测定
        2.5 高RS黄精饼干RS含量检测
        2.6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测定
        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实验结果
        3.1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3.2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3.3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验证试验结果
        3.4 高RS黄精饼干营养组分
        3.5 高RS黄精饼干中RS含量
        3.6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
    4.小结
第三章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干预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样本量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 纳入病例
    2.实验材料
        2.1 主要实验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3.研究方法
        3.1 试验分组
        3.2 干预方案
        3.3 观测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质量控制
        3.6 统计学分析
    4.试验结果
        4.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4.2 高RS黄精饼干对人体测量指标的影响
        4.3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血糖的影响
        4.4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血脂的影响
        4.5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4.6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蛋白指标的影响
        4.7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8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4.9 高RS黄精饼干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4.10 中医证候疗效
    5.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肾病病名
        1.2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
        1.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疗法
    2.糖尿病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及分期
        2.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机制
        2.3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
    3.黄精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3.1 黄精植物考证
        3.2 黄精的化学成分及实验研究
        3.3 黄精的功效及应用
    4.抗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4.1 RS的起源及发展
        4.2 RS的分类
        4.3 RS的制备方法
        4.4 RS的检测方法
        4.5 RS的生理功能
        4.6 RS的应用
    5.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的作用影响
        5.1 DN大鼠模型评价
        5.2 中药治疗DN的药理研究
        5.3 黄精、RS以及联合作用对早期DN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
    6.高RS黄精饼干配方及制备工艺
        6.1 高RS黄精饼干加工工艺
        6.2 高RS黄精饼干营养成分
        6.3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
    7.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的饮食干预
        7.1 DN的发病及治疗现状
        7.2 高RS黄精饼干的组方依据及分析
        7.3 高RS黄精饼干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查新报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论文一
论文二
论文三

(6)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1.1.6 其他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1.2.4 高脂血症分型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1.3.1 证与辨证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1.3.3 其他辨证方法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2.1 文献资料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规范证型
        2.2.2 提取证素
        2.2.3 规范中药
        2.2.4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4 讨论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制作量表
        3.2.2 收集临床信息
        3.2.3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临床基础情况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3.4 讨论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4.2.1 气血津液失和
        4.2.2 脏腑功能失调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4.4.1 抑制脂类吸收
        4.4.2 抑制脂质合成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4.4.4 抗过氧化作用
        4.4.5 提高HDL-C水平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4.6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知情同意书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7)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研究
    1 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现场
        1.3 受试者合格标准
        1.3.1 原发性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变量
        1.4.1 原发性血脂异常临床分型
        1.4.2 中医体质分类
        1.4.3 中医虚实体质分类
        1.5 数据收集及测量
        1.5.1 一般信息
        1.5.2 中医体质问卷
        1.5.3 血生化指标
        1.6 潜在偏倚
        1.7 样本量估计
        1.8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九种体质分布情况
        2.2.1 九种体质性别分布情况
        2.2.2 九种体质年龄分布情况
        2.2.3 原发性血脂异常类型在九种体质中的分布情况
        2.3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分布情况
        2.3.1 虚实体质性别分布情况
        2.3.2 虚实体质年龄分布情况
        2.3.3 原发性血脂异常类型在虚实体质中的分布情况
        2.4 中医体质与原发性血脂异常分类的相关性
        2.5 小结
第二部分 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虚实体质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 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现场
        1.3 受试者合格标准
        1.3.1 原发性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变量
        1.4.1 中医体质分类
        1.4.2 中医虚实体质分类
        1.5 数据收集及测量
        1.5.1 一般信息
        1.5.2 中医体质问卷
        1.5.3 血生化指标
        1.5.4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1.6 潜在偏倚
        1.7 样本量估计
        1.8 统计学方法
        1.8.1 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体质分析
        1.8.2 代谢组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代谢组学分析
        2.2.1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PCA分析比较
        2.2.2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PLS-DA分析比较
        2.2.3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OPLS-DA分析比较
        2.2.4 虚证组与实证组差异代谢物筛选
        2.2.5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相关性矩阵分析
        2.2.6 虚证组与实证组的热图分析层次聚类分析
        2.2.7 虚证组与实证组代谢通路的比较
        2.3 小结
讨论
    1 原发性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2 中西医对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认识
    3 原发性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
        3.3.1 单味中药的应用
        3.3.2 中药复方的应用
        3.3.3 针灸治疗
    4 中医体质学说与原发性血脂异常
    5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研究中的运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8)韩文老年版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与韩国老年人群中医体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研究现状
        1.1 量表编制研究
        1.2 标准建立
        1.3 量表修订研究
    2 中医体质量表国外发展与应用现状
        2.1 外文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的开发研究
        2.2 针对外籍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2.3 中医体质学与国外体质医学的相关性研究
    3 针对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现状
        3.1 老年人体质分类研究
        3.2 老年人中医体质与常见慢性病的相关性研究
        3.3 老年人中医体质干预研究
    4 针对老年人群的国外体质医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前言
    研究一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的编译与制定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性能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研究三 韩国老年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1.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的编译与制定
        1.2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性能评价
        1.3 韩国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中医体质影响因素
    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9)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食材养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人口老龄化与中医食养
    (一) 人口老龄化探讨
        1.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
        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影响
        4. 我国在应对老年人健康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二) 中医食养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作用略探
二、老年人及其生理病理特点探讨
    (一) 老年人的定义及概述
    (二) 人之寿数探讨
    (三) 中医学关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的探讨
        1. 中医学关于老年人生理特点的探讨
        2. 中医学关于老年人病理特点的探讨
    (四) 临床医学关于衰老的认识
    (五) 中医食养对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与积极作用
三、历代中医老年食养发展概述
    (一) 先秦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萌生阶段
    (二) 秦汉唐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形成阶段
    (三)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发展阶段
    (四) 明清时期是中医老年食养学的成熟阶段
    (五) 近现代中医老年食养学需进一步构建与完善
四、三因制宜理论与老年食养
    (—) 因时制宜
        1. 春季
        2. 夏季
        3. 秋季
        4. 冬季
    (二) 因地制宜
        1. 东方
        2. 南方
        3. 西方
        4. 北方
    (三) 因人制宜
        1. 中医体质学说与老年食养
        2. 性别不同食养有异
    (四) 总结与分析
五、老年人宜食的延寿食材
    (一) 人参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二) 茯苓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三) 龙眼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四) 山药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五) 大枣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六) 枸杞
        1. 来源与出处
        2. 延寿理论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相关老年食养方
    (七) 分析与总结
六、老龄化视野下老年粥疗探讨
    (一) 粥疗的中医药理论依据
    (二) 中医粥疗在老年养生防病中的作用
    (三) 老龄化视野下中医粥疗的意义
    (四) 粥疗法的整理与运用
七、论古今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
    (一) 非医界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
        1. 陆游—只将食粥致神仙
        2. 苏轼—逆境之中善食养
        3. 袁枚—《随园食单》养生经
        4. 齐白石—“食饮有节”获高寿
        5. 郭沫若—“谨和五味”达寿域
        6. 苏步青—饮茶得以度百岁
        7. 小结
    (二) 医界高寿名人的食养经验
        1. 张仲景—“辨证施食”开先河
        2. 孙思邈—“食疗为先”值千金
        3. 王绵之—细嚼慢咽宜养生
        4. 邓铁涛—杂食不偏养脾胃
        5. 张学文—素食养生宜健康
        6. 周仲瑛—熟知性味宜食养
        7. 小结
八、试论中医老年食养的原则
    (一) 节制饮食,少食多餐
    (二) 食物宜软宜精,食时宜细嚼慢咽
    (三) 注意食材的搭配,五味的调和
    (四) 首重脾胃,后天培养先天
    (五) 辨证施膳,辨体施食
    (六) 三因制宜,天人相应
    (七) 未病先食,既病防变
    (八) 食后运动,以助运化
九、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 尊老文化与中医老年食养
    (二) 食养老龄化
    (三) 中国尊老食养理论体系的构建
十、常见老年病的中医食养
    (一) 糖尿病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二) 高脂血症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三) 高血压病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四) 冠心病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五) 慢性胃炎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六) 消化性溃疡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七) 便秘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八) 慢性支气管炎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九) 痛风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十) 失眠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十一) 骨质疏松症
        1. 概述
        2. 中医食养临床运用举隅
    (十二) 总结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1:博士期间主持或参与的与毕业论文相关课题
附2:博士期间主编或参编的与毕业论文相关着作

(10)中医药对老年高脂血症的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2 病机
    2.1 脾失健运
    2.2 肝气失调
    2.3 肾虚
    2.4 痰浊瘀血
3 中药治疗
    3.1 健脾祛痰
    3.2 舒肝理气
    3.3 补肾
    3.4 祛痰化瘀
    3.5 在临床上, 因患者病症复杂, 证型并不单一, 故多为综合治疗。
4小结

四、食疗调摄老年高脂血症40例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药食同源”理论的安和怡养茶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 张涵灵.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古今文献探讨桂枝汤加减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D]. 陈淼.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中医食疗结合常规疗法干预老年高脂血症痰湿内阻证临床研究[J]. 上官丽仙,王芳. 新中医, 2020(12)
  • [4]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D]. 孟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体质分类的初步研究[D]. 喻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韩文老年版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与韩国老年人群中医体质调查研究[D]. 田智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食材养生研究[D]. 代民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8)
  • [10]中医药对老年高脂血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 李妍妍.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5)

标签:;  ;  ;  ;  ;  

食疗治疗老年高脂血症4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