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市去年财政收入196.5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郭琛[1](2021)在《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现象频繁发生,多重水危机问题接踵而至,导致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退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由于前期以发展煤炭资源为主,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严重的局面,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极大改善目前的现状,因而本文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海绵城市内涵为出发点,结合太原市实际情况,从规划建设和项目建设两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现状分析,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相关指标体系,引入DPSIR模型建立了包括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3层,共33个指标的太原市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阐述太原市2010—2019年10年间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的变化趋势,且在同一指标体系下,分别对山西省其余10个地市和全国7个代表性试点海绵城市进行相应比较,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先对各个系统层进行KMO与Bartleet检验,验证所选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后确定指标权重、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与系数矩阵,算出各个子系统的得分并配合均决策方差法算出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16年显着提升,综合得分由负值转为正值,在此以后海绵城市建设能力也持续、加速提高,并在2019年达到顶峰。但是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太原市仍需控制人口数量和用水压力,逐步加大对人工海绵体的建设及环境影响与响应的力度,特别是在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再生水利用率、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投入比例等关键指标上需要多下功夫;与其他城市比较而言,虽然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潜力巨大,与试点城市相比却仍存在较大差距。最后通过深入剖析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和综合评价,找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法规和标准、建设管理不到位、公众响应度不高、资金筹集困难、技术陷入瓶颈,针对以上具体问题,分别从政策制度、监管责任、智慧海绵、资金渠道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进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柳直[2](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杨钧剑[3](2020)在《C银行L村棚改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棚户区是指在城市区域中那些居住密度较大、建筑物质量不高且人均居住的面积比较小、基础及服务设施配套不全的社区。当下,在城市中部分居民仍然处于低收入状态,在固定资产方面的购买能力不高,但低收入群体本身却有着改善居住条件的紧迫需求。城市对棚户区的开发建设,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和促进消费升级,为GDP的增长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民生发展,有效的改善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已经成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快城市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形象的重要措施。本文旨在从棚改项目的单一融资的逻辑起点之上循序导出对商业银行给予棚改项目的贷款风险如何评估和风险如何防范与化解两个中心问题的理解和阐述,从而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并通过研究债权主体及其背后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平衡后所产生的融资风险,厘清棚改融资风险的生成现状与化解之途,为棚改风险的识别、问题、成因及预防提供现实指导,优化风险管控的措施,提升风险防控的效果,为银行降低风险,提高资金使用安全水平提供帮助。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对L村棚户区改建项目贷款进行了风险评估调查,发现承贷公司棚改项目属于轻度风险项目,承贷公司被划分为B类客户,意味着需对项目与承贷公司的风险点进行全面分析,找到风险问题的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化解对策,以保证项目贷款的安全。最后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项目贷款风险的问题、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项目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观经济及政策风险、有息债务与财政补助不确定风险、管理风险及效益风险;产生风险点的原因是政府公共项目贷款评审宽松、政、银、企信息不对称、棚改项目贷款风险管理预防机制缺位、棚改项目贷款动态监测机制不完善。提出的建议对策是完善棚改项目贷款政策风险预防化解策略、提高银行谈判及博弈能力、加强棚改项目贷中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高对棚改项目潜在收益风险预防能力。
乔冰彬[4](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黄应喜[5](2020)在《武汉市房地产去库存研究及对策》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行业已然逐步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而在我国房地产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下,我国经济稳健有序地增长,经济总量屡创新高。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得到了更多满足。房地产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稳定其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的房地产发展来看,我国房地产商品房的库存量巨大形势严峻,供需不平衡,而且由于炒房以及投机的普遍存在,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现今现时,房地产高库存相关问题已经成为了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关注的焦点话题,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学者们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土地供给、市场价格、供需关系、风险指标等多角度立论,对房地产库存相关问题探赜索隐,开展了多项实用性研究。2015年12月,针对如何有序平稳释放房地产库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指导方针,将化解房地产库存上升高度至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供给侧改革,改善供需关系,出台一揽子调控政策以实现房地产库存实质性释放,其中:鼓励农民工进城购房、棚改货币化安置、租售同权等去库存政策较广为人知。近年,在多项房地产去库存政策综合作用下,我国房地产去库存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随着时间推移,房地产去库存的区域性问题逐步显露出来,部分城市卓有成效,而部分城市库存过剩的现象依然严重,已经对当地房地产市场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解决高库存所引发的问题己经成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武汉市作为典型的房地产过剩城市,其房地产过剩严重影响了其市场经济的健康。因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概念,并对房地产商品房库存及其去化的相关理论进行简明归纳,而后通过总结成功案例的经验,立足于理论与实践,在阐明武汉市房地产库存现状的基础上,剖析武汉市房地产去库存的痛点及难点,从短期消化库存和长期供需平衡两个目标出发,以“积极消化库存、严格控制新增、优化市场结构、不断扩大需求、强化市场监管”为切入点,为武汉房地产实质性释放库存提出策略建议。从而为房企构建以库存去化周期为评判关键指标,为房地产企业建立土地投资建立投拓模型、指导区域公司经营管理。
江玉华[6](2019)在《武汉智慧停车产业投资效益与风险分析 ——以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然而国内的停车供给远远不能达到相应的需求量。停车难问题始终困扰着各大城市。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智慧停车成为缓解城市停车难困扰的主要方向。各城市大量的停车缺口使得智慧停车产业市场前景巨大,政府的积极引导也为潜在进入者提供了政策便利,但这块“大蛋糕”并不是那么容易吃,仍然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因素。本文通过对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这一典型案例的投资效益和风险进行分析,并将相关结论延伸至整个智慧停车产业,对潜在进入者而言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首先阐释了国内外智慧停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对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案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再次分析了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的投资效益和风险;最后根据对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的分析,提出对我国智慧停车产业的监管、投资与运营方面的思考。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启示:1.通过对项目的投资环境进行PEST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政策、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都适宜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的建设。2.静态投资回收期、收益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均表明项目是可行的且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资金回收期限也在投资者的可接受范围内,因而项目的经济效益良好;从缓解停车难问题,便利公众日常出行,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停车资源配置,节约警力资源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来看,项目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3.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以看出对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结果影响最为显着的因素为泊位使用率。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在政策层面,行业政策还不够规范和完善,行业监管存在漏洞;在市场层面,市场竞争格局分散,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财务层面,项目后期还款压力较大,存在陷入财务困境风险的可能;在法律层面,可能由于管理过程中的意外而承担法律赔偿责任;在技术层面,当前的技术仍然存在缺陷,智慧停车还面临着技术升级的难题。4.当前我国智慧停车产业尚处于初创期,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多方面的风险,对监管者而言,除了要积极引导产业投资,更要做好行业监管工作,规范行业竞争,促进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产业投资者而言,既要把握机遇,积极参与智慧停车产业的投资建设,也要保持理性,建立立足于整个停车产业的投资逻辑;对运营者而言,既要及时升级智能停车设备,保障用户停车体验,也要关注内部员工管理,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吕阳[7](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刘芬[8](2019)在《棚户区改造的策略选择:财政压力与风险认知 ——基于H省6市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棚户区改造是中央力推的城市化工程,在地方财政压力大、中央加强债务管理的背景下,创新融资体制机制是实现未来棚改可持续性推进的重要环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是地方政府棚改项目的需要。棚户区改造的指标任务、中央政府的债务管理、地方财力紧张的三重压力下,中央政府开口子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这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融资契机。而当前地方政府已经陷入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必须完成棚户区改造的硬性指标,又处于地方财力紧张、融资困难的境地;既有动力采取市场化模式推行棚户区改造项目,又与中央政府的要求市场竞争化模式有差距。在执行政策以实现特定目标过程中,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基于自身立场来分析、判断和决策,对多重利益诉求进行排序和权衡,从而确定具体的行为策略。即便是相邻的市县也可能表现较大的差异,具体哪些因素影响其策略选择。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这背后蕴含的研究问题其实就是“地方政府选择的行为逻辑”。本文采用案例定性研究方法,基于中部H省6市的棚户区改造的调查分析,考察在政策安排、财政压力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进行棚户区改造,重点讨论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及其行为逻辑。综合H省6市的城市规模、市场成熟度和财政收支能力的分析,考察在政府购买服务一般化流程的参照下,对比六市在承接主体选择、购买方式选择、项目投入收益平衡性方面的具体实践形式,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于棚户区改造策略选择形式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后解读“利益诉求”和“风险认知”下地方政府策略选择的逻辑,细化地方官员的风险认知,探析在完成棚改目标的“有效性”与债务风险问责规避的“合法性”之间权衡,结合城市规模、财政收支能力、领导人审慎度、市场成熟度等维度,深入阐述地方政府棚户区改造行为选择中并非“完全趋同”的现实。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地方政府策略选择的内外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梳理,解析政府行为机理,进而提出几点策略设想:(一)为了完成硬性棚改目标,地方政府更有动力去选择竞争性方式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破解政府融资难题;(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越在意棚改中项目收益而不是项目风险性;(三)地方官员对中央政策越敏感,越倾向于按照政策规定执行棚改政策;(四)在城市规模比较大和市场成熟度比较高的市,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采用强竞争性的方式进行棚改;财政能力越强,倾向于更规范发展;引入内部竞争,规范化。
付佳幸[9](2019)在《建国初期汉口钱业的改造及经营(1949-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放初期,受战乱的影响及政权的更迭,金圆券贬值严重,金融秩序紊乱,钱庄等私营金融业经营惨淡。中共进入武汉后,首先建立军管处对武汉实行军事管制,并下设金融处,颁布一系列的金融法令对金融问题进行整顿与管理。金融秩序渐趋稳定,钱庄逐渐开始恢复营业。当时政府急需将社会资本投入的生产事业中,恢复生产发展,钱庄与社会游资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武汉市政府决定保留钱庄,并对钱业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经过政府的初步改造,钱庄完善了其经营规则,明确了业务对象,钱庄的经营受政府的管理程度加深。然而钱庄的改造并不是始终被动的接受改造。随着财经统一,全国金融联席会议的召开,钱庄由于利率降低等多方面的影响,再次陷入经营困境。钱庄除了被动的接受政府指导外,也因此发现过去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社会变化。如果要摆脱困境,势必要自我改造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因此钱庄决定成立了三个联营集团,并在运营制度、思想认识等方面进行了自我改造。联营后的钱庄在运营制度上更加规范,政治认识和集体意识有了显着的提高。联营后钱庄在业务方面又呈现出一幅新的局面。在存款方面组织转存款存入国家银行,放款方面依照政府要求紧缩信用放款、加入联放处等。在这一阶段中,钱庄虽然可以发挥集体作用,使部分钱庄扭亏为盈,但同时其业务发展受国家银行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其经营空间受到限制。为了谋求生存空间,经过讨论,钱庄最终选择合并为武汉联合商业银行,组成了公私合营银行继续发展。虽然组织成了公私合营银行,但业务方面仍陷入困顿,并在“三反”“五反”后转到土产运销业,彻底退出了武汉市场。1949-1952年在中国金融史上是私营金融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期。除了武汉钱庄在进行改造外,天津、上海等城市也在进行中,但各地改造进程却有不同。众观全国,汉口钱庄没有像津沪地区进入联管阶段,而是合并为公私合营银行,这主要是汉口钱庄相对津沪地区规模小,资力弱,在联营之后也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国家银行对其影响较大等原因导致的。
王淏石[10](2018)在《天津市北辰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是否持续稳定直接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实力。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从数量、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均体现其重要价值。在吸纳就业、经济增长、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也有着极大的贡献份额。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鉴于中小企业自身具有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局限性,其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从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角度看,作为地方政府应当重点关注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不断优化与提高服务质量来加快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型,保障中小企业能够身处一种健康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与国外涉及政府服务企业发展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整理归纳,将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北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北辰区政府构建服务体系与制定相关服务政策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梳理,对北辰区当地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并且与国内外政府服务企业发展工作现状展开了对比研究,汲取了相关成功经验,结合北辰区工作现状,给出相关的完善对策和建议。为北辰区政府在如何完善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效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等提供研究依据,落实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目标任务。
二、武汉市去年财政收入196.5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去年财政收入196.5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绵城市 |
2.1.2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自然环境状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2 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
3.2.1 规划建设 |
3.2.2 项目建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构建 |
4.2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取 |
4.3 建立评价模型 |
4.3.1 三级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处理 |
4.3.2 二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
4.3.3 一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 |
5.1 数据来源 |
5.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2.1 驱动力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2 压力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3 状态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4 影响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5 响应系统标准化数值 |
5.3 主成分提取及系数计算 |
5.3.1 驱动力系统分析评价 |
5.3.2 压力系统分析评价 |
5.3.3 状态系统分析评价 |
5.3.4 影响系统分析评价 |
5.3.5 响应系统分析评价 |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5 太原市与山西省10 个地市级城市对比分析 |
5.6 太原市与我国7 个代表性试点海绵城市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6.1 缺乏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法规和标准 |
6.2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不到位 |
6.3 海绵城市建设中公众响应度不高 |
6.4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
6.5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陷入瓶颈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推进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政策制度 |
7.1.1 优化水资源结构,控制地下水开采 |
7.1.2 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
7.2 重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管责任 |
7.2.1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
7.2.2 多部门齐“发力”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
7.3 打造新型“智慧海绵”城市 |
7.3.1 吸纳海绵城市建设的优秀人才 |
7.3.2 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 |
7.4 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
7.4.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税收投入 |
7.4.2 拓展海绵城市建设其他融资方式 |
7.5 提高群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 |
7.5.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 |
7.5.2 丰富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
一、“旅大”简介 |
二、苏军进驻旅大 |
三、中共建党建政 |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
一、创建与整理 |
二、成效与不足 |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
二、货币“贴帖”过程 |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
一、改革的背景 |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
结语 |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
(一) 经济层面 |
(二) 经济之外层面 |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C银行L村棚改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棚户区改建 |
2.1.2 棚户区改建融资模式 |
2.1.3 棚户区改建项目贷款 |
2.2 理论基础 |
2.2.1 项目贷款风险评估理论 |
2.2.2 风险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构建 |
第3章 C银行棚户区改建项目贷款风险评价 |
3.1 项目背景介绍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承贷企业基本情况 |
3.1.3 承贷企业财务情况 |
3.1.4 承贷企业财务报表评价 |
3.2 贷款效益风险分析 |
3.2.1 项目风险测评系统原理 |
3.2.2 细化风险指标计算统计 |
3.2.3 棚户区贷款项目风险评价 |
3.3 棚户区贷款项目风险分析 |
3.3.1 经营管理风险 |
3.3.2 项目建设风险 |
3.3.3 项目市场风险 |
3.3.4 项目偿债风险 |
3.4 C行棚户区贷款项目风险管理小结 |
第4章 C银行棚改项目贷款风险形成原因与对策分析 |
4.1 C银行L村棚改项目贷款潜在风险问题成因 |
4.1.1 政府公共项目贷款评审宽松 |
4.1.2 政、银、企信息不对称 |
4.1.3 棚改项目贷款风险管理预防机制缺位 |
4.1.4 棚改项目贷款效益风险监测机制不完善 |
4.2 C银行棚改项目贷款风险预防措施 |
4.2.1 提高棚改项目贷款贷前谈判及博弈能力 |
4.2.2 加强棚改项目贷中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
4.2.3 提升棚改项目贷后收益风险控制能力 |
4.2.4 全流程预防棚改项目贷款政策风险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4)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1.5 文献综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2 企业层面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武汉市房地产去库存研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2 房地产去库存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房地产市场供求特点及影响因素 |
2.3 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理论基础 |
3 国内外房地产去库存成功案例 |
3.1 国外去库存实践成功案例 |
3.2 国内去库存实践成功案例 |
3.3 成功案例启示 |
4 武汉房地产库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武汉房地产发展情况 |
4.2 武汉房地产市场库存现状 |
4.3 武汉房地产库存存在的问题 |
4.4 武汉房地产市场供需的现状和工作难点 |
4.5 武汉市房地产去库存工作中存在问题 |
4.6 武汉市房地产去库存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5 房地产去库存的途径 |
5.1 积极消化现有市场库存 |
5.2 严格控制房产新增数量 |
5.3 优化调整房产市场结构 |
5.4 不断扩大房产市场需求 |
5.5 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武汉智慧停车产业投资效益与风险分析 ——以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智慧停车产业分析 |
第一节 智慧停车与传统停车 |
一、智慧停车与传统停车的界定 |
二、智慧停车与传统停车的区别 |
第二节 智慧停车盈利模式 |
一、车位信息共享模式——轻资产+集成数据+进场服务 |
二、全流程渗透模式——重资产+铺设备+流程服务 |
三、车位预订B2C模式 |
四、车位共享P2P模式——轻资产或物联网车位锁+APP |
五、代客泊车模式 |
六、会员车位模式 |
七、数据交易模式 |
第三节 国际智慧停车产业发展概况 |
一、美国智慧停车产业发展概况 |
二、日本智慧停车发展概况 |
三、英国智慧停车发展概况 |
四、国外智慧停车经验启示 |
第四节 我国智慧停车产业发展概况 |
一、我国智慧停车兴起背景 |
二、我国智慧停车产业发展现状 |
三、我国智慧停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智慧停车产业发展未来展望 |
第二章 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介绍 |
第一节 项目投资PEST分析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项目介绍 |
一、项目投资方介绍 |
二、项目简介 |
第三章 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投资效益及风险分析 |
第一节 投资效益分析 |
一、项目投融资分析 |
二、收入、成本与现金流预测 |
三、经济效益分析 |
四、社会效益分析 |
第二节 投资风险分析 |
一、敏感性分析 |
二、风险识别与控制 |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主要内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受惠群体较小 |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VAR模型结果 |
二、分位数回归 |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英国社区照顾 |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香港安老服务 |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
三、“互联网+养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棚户区改造的策略选择:财政压力与风险认知 ——基于H省6市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政策背景 |
第一节 棚户区改造的政策背景 |
一、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发展历程 |
二、中央约束地方债务的政策历程 |
第二节 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政策发展 |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进展 |
二、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政策进展 |
第二章 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棚户区改造的实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模式 |
一、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流程 |
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对比 |
三、棚户区改造相关主体责任分工 |
第二节 财政压力对棚户区改造的影响 |
一、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现状 |
二、棚户区改造的规模与资金需求量 |
三、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隐形债务风险 |
第三章 地方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策略 |
第一节 六市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现状 |
一、六市城市规模 |
二、六市的市场成熟度 |
三、六市的政府财政能力 |
第二节 六市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策略形式 |
一、六市政府购买棚改服务项目对比 |
二、政府购买棚改服务中的承接主体选择 |
三、政府购买棚改服务中的购买方式选择 |
四、政府购买棚改服务项目规模 |
第四章 利益诉求: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诱因 |
第一节 行为动机: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 |
一、利益偏好: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导向 |
二、指标约束: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空间 |
第二节 项目收益比较:地方政府利益的策略选择 |
一、地方政府对项目收益的偏好 |
二、地方政府官员的“逆向选择” |
第五章 风险认知:地方政府“高收益”的选择 |
第一节 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风险类型 |
一、市场风险 |
二、资金风险 |
三、自由裁量权滥用风险 |
四、责任落空风险 |
第二节 风险认知: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关键要素 |
一、地方政府行为的问责风险 |
二、地方政府官员的风险偏好 |
第三节 财政压力:地方政府行为的现实基础 |
一、财政收支能力与地方政府行为 |
二、城市规模与地方政府行为 |
三、市场成熟度:市场约束下地方政府行为逻辑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访谈人员清单 |
附录B 2014-2017年我国30个省政府性债务数据 |
附录C 2017年六市政府债务情况 |
致谢 |
(9)建国初期汉口钱业的改造及经营(1949-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 |
四、文章框架 |
第一章 武汉市军管会对金融业的接管 |
一、解放前夕武汉金融业的混乱 |
(一) 金圆券的崩溃 |
(二) 银钱业遭遇困境 |
二、设立金融机构及颁布金融命令 |
(一) 军管会金融处的设立 |
(二) 颁布金融命令 |
三、金融秩序渐趋稳定 |
(一) 巩固人民币信誉 |
(二) 调整银钱业规模 |
第二章 武汉市金融处对钱业的改造 |
一、对钱业的认识及态度 |
(一) 明确钱业存在的必要性 |
(二) 调整方针管理钱庄 |
二、改组金融业同业公会 |
(一) 成立金融商业会 |
(二) 金融商业会对钱业的管理 |
三、处理钱庄的违规活动 |
(一) 对一般业务问题的处理 |
(二) 对情节严重问题的处理 |
第三章 汉口钱业的自我改造 |
一、筹建三个联营集团 |
(一) 钱业独营时期的困境 |
(二) 钱业组织三个联营集团 |
二、改造联营集团运作制度 |
(一) 重视稽核工作 |
(二) 编制业务计划 |
(三) 统一会计制度 |
三、钱业人士的思想改造 |
(一) 提升集体意识 |
(二) 提高政治认识 |
第四章 联营后汉口钱业的经营 |
一、广泛吸收存款 |
(一) 积极扩大存款 |
(二) 多余存款的处理 |
二、内汇市场与内汇业务的发展 |
(一) 内汇市场的形成 |
(二) 内汇业务的发展 |
三、对工商业的放款 |
(一) 规范放款业务 |
(二) 参与联合放款处 |
四、钱庄的盈亏 |
第五章 汉口钱庄业的消逝 |
一、合并为武汉联合商业银行 |
(一) 武汉联合商业银行的成立 |
(二) 武汉联合商业银行的清理 |
二、津、沪、汉三地钱庄的比较分析 |
(一) 津沪钱庄的改造过程 |
(二) 三地钱庄改造的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天津市北辰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的必要性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结构、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文章结构和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概述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与有关标准 |
2.1.2 政府职能 |
2.1.3 服务型政府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2.3 理论基础 |
2.3.1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理论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北辰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北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3.1.1 北辰区中小企业规模效益发展现状 |
3.1.2 北辰区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3.1.3 北辰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
3.2 北辰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近况 |
3.2.1 北辰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状况 |
3.2.2 北辰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现状 |
3.3 北辰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体系运行效率不高 |
3.3.2 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不够精准 |
3.3.3 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效果不强 |
3.3.4 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缺乏产业引领 |
3.3.5 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聚集政策方向单一 |
第4章 国内外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经验借鉴 |
4.1.1 国外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机构设置经验借鉴 |
4.1.2 国外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方面的经验借鉴 |
4.2 国内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经验借鉴 |
4.2.1 湖北省武汉市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4.2.2 上海市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5章 北辰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明确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能定位 |
5.1.1 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法制环境 |
5.1.2 明确政府服务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
5.2 改善金融服务,实施精准融资服务 |
5.3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注重政策落实 |
5.4 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
5.5 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武汉市去年财政收入196.5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D]. 郭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3]C银行L村棚改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杨钧剑.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5]武汉市房地产去库存研究及对策[D]. 黄应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武汉智慧停车产业投资效益与风险分析 ——以武汉城投智慧停车项目为例[D]. 江玉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棚户区改造的策略选择:财政压力与风险认知 ——基于H省6市的调查分析[D]. 刘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建国初期汉口钱业的改造及经营(1949-1952)[D]. 付佳幸.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天津市北辰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D]. 王淏石. 天津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