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的适应性与思想教育思考

高校新生的适应性与思想教育思考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及思想教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来欣[1](2021)在《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代高职新生招生形势呈多元化、复杂化,生源基本来自普通学校产生的“学困生”。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并伴有对未来目标不清晰、个人职业规划没有方向,严重的同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等心理问题。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促进经济与发展的艰巨使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从角色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人从出生便扮演着相应的角色,随着年龄、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角色也在不断的转换。在不同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人们或多或少会出现角色转换困境。在新生入学后,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生活方式,并要在短暂的大学期间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自我角色转换。高职学校主要采用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普查、专业认知等活动帮助新生熟悉校园、适应大学生活。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的陌生感,但由于形式单一枯燥,参与性差,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过程,无法从学生需求层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帮助新生解决角色转换困境问题。因此,在该背景下,笔者选取S高职学校以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目的是帮助高职新生克服角色转换困境,快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学生过渡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与成因,结合新生的总体情况,从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目标转换、角色实践四个维度设计小组计划,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访谈、调查为新生角色转换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实践证明,高职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不仅具有必要性,对高职新生的未来职业引导也具重要意义;同时对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具有可持续性开展的必要。

曹广莹[2](2021)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为帮助大学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本科学习做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美国大学为新生设计和开展了贯穿一整年的大学新生教育活动,以便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并更好地获得大学学业的成功。美国大学新生教育起步较早,大学新生教育的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采取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首先对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然后对公立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夏季桥项目、私立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新生研讨课、公立研究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同伴辅导等新生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具有先行性与长期性、兼顾个人适应性与学术性、注重发挥同伴帮扶与互助作用、重视学生事务管理等特点。最后对比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开展实际情况,为促进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的完善提出建议。开展大学新生教育研究对加快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高校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丰富学生事务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刘萨仁[3](2021)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坚持以德育为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努力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三全育人”,坚持把教育的灵魂交给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精英群体,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也承载着民族地区的未来,他们进入高校后能否在学习、生活、人际、心理等方面良好适应十分重要。本文以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特点、入学适应概念与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三全育人”视域宁夏高校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宁夏高校通过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入学适应教育的渠道与方式,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方面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全方位发力。但部分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仍旧存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环境、心理变化方面的入学适应不良现象,这既有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自身和家长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要丰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育人队伍、建立覆盖本科学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体系、探索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多方联动体制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全洁[4](2020)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对高等院校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数量的倍增。在新的形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新生的学习适应新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成效。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而学习的不适应新表现尤为突出。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联系高校管理和学生活动的重要桥梁,他们的工作贯穿学生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对实现高校教学教育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希望探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大学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具体工作中,推进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新生能否更好使用大学学习生活,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通过借助现有文献的整理分析,提出2个研究问题问题。第一,辅导员开展哪些方面的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如何,目前有哪些工作困境。第二,推动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范式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方法进入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路径。以这两个研究问题为主线,笔者以S大学为例,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辅导员在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目前的工作困境。通过笔者在S大学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的具体工作,分析总结实践成效。经过分析总结,得出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式的视角,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并尝试建立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视角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进入辅导员其它工作领域的实践可能。

余莉莉[5](2020)在《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一流大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而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所以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是目前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此探究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情况及影响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对于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打造“教育质量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怎样调整自我来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怎样有目标的学习和有方法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对高校本科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内容还需要进行补充。基于此,本文以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以此对学习适应性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剖析,并对可能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为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对本科生展开调查,以抽取的样本为调查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推断,揭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呈现比较良好的状态,反应要重视高校教育管理;第二,“目前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本科生学习适应性产生显着影响,其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本科生学习适应性更强;第三,“父母教育方式”对高校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影响显着,“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更强;第四,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多且杂,“学习态度”是主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增强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第五,“学习氛围”对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显着,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加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基于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并调查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实现中小学和大学学习阶段的有效衔接;第二,高校应在硬、软件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第三,积极采用“民主型”父母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第四端正自已的学习态度,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第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张晓琳[6](2020)在《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作为后起之秀发展迅速,且招生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自高考录取制度改革以来,民办高校虽然获得与公办高校同批次录取考生的资格,但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多以低分学生为主。生源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新生在学习方面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其中,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效能偏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惧学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新生学习适应问题,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通常采取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谈心谈话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来解决,这些传统方法对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效能作用有限。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通过开展互助性、成长性小组,利用组员间的分享、互动和支持,促进个人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以帮助组员摆脱困境,增进社会功能。因此,笔者尝试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引入民办高校新生群体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新生学习适应问题。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以帮助民办高校新生摆脱学习适应不良困境,尽快度过适应期。本文以A校201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归纳和总结出新生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组员的学习适应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后,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和环境适应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即“初次相识”、“认知自我”、“经验分享”、“榜样力量”、“提升效能”和“成长进步”。评估活动效果可以发现,小组工作的介入使组员的自我认知变得清晰,学习态度变得积极,学业目标变得明确,学习动机有所增强,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自我效能感、时间规划和管理意识有所提升,学习生活已逐步走上正轨。实践证明,小组工作方法对解决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能为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模式和路径。

杨丽丽[7](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招录中职学校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学校适应便是其中之一。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已成为中职学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状况及健康,还影响他们未来发展。学生经历由中职到高职的转校,面临和中职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生活,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帮助中职学生如何快速的转换角色过渡到高职阶段,不仅是中职学生自身所要考虑的,也是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所关注的。了解中职升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分析中职升高职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特点,探索提高学校适应水平的方法,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毕业指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丰富职业学习阶段衔接过程中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调研,用SPSS16.0进行分析,了解中职升高职新生的性别、学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与非留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差异,中职升高职新生以及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差异,对适应不良的中职升高职新生进一步访谈发现在学习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满意度适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并通过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的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8次干预;再次利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团体辅导后的实验组和未做干预的对照组进行测试,从问卷评估、被试主观评估、观察评估中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1.性别、民族、留守与非留守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中,差异不显着。2.文科与理工科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满意度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贫困与非贫困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5.中职升高职新生、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上,差异显着,有着不同的适应特点;在学校适应上,差异不显着。6.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学校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显着。7.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方面,差异显着。但是情绪适应、自我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不显着。

王思瑶[8](2020)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师范生学习适应问题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学习适应作为评估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师范生而言,还关乎着教师的培养质量以及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对建设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有着基础性和前瞻性意义。面对更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学习质量与培养质量变得更为紧迫。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来自S师范大学2679名学生的学习适应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学习适应状态差的学生比例高达三成以上。普通师范生的学习适应状态最好,公费师范生的适应状态最差。学习适应在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身份和专业等学生群体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究其原因,学校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发挥评价与激励功能,导致师范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不了解自身兴趣所在,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遇到适应问题时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学习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方法意识薄弱,不能有效运用学习策略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而公费师范生的学习适应状态不佳还其特殊原因,学校缺乏针对公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培养方案,缺少对其从教意愿以及相应知识与技能提升的专门课程,无法突出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的以及相应优势。有些问题或原因是学校内部可以控制、可以改变的,有些问题则需要依靠外部力量,特别是主管政府的大力支持。师范院校承担着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主管政府应当认识到师范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师范院校资金投入力度与扶持力度,增强对师范院校对优秀学生的的吸引力度。科学制定针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其从教意愿,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学习适应整体水平。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课程考核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师范生应当主动挖掘自身兴趣所在,制定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将自身发展与社会相结合,端正学习态度,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在开放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凸显出应有的竞争优势。

周菁菁[9](2020)在《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是个人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复兴的核心与关键;不同教育阶段的协同与贯通,是人才连续性培养的基本保障,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意义更为重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通过不同衔接政策的颁布,我国已建立以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为中心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考试中心”式衔接无法建构高中与大学协同贯通的教育衔接体系,易引起其体系中人才培养适配性、多样性、连贯性的不足。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需要政策的指导,然而,政府至今仍未出台独立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不仅如此,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运动;2015年,我国“双一流”改革的开展,同样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标准的革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更高品质的高等教育人才来源。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源。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历来重视其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自明治维新起,日本政府通过颁布不同的衔接政策探索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的建构与完善。2016年,日本政府颁布《“高大接续”体系改革的最终报告》,是其教育界近年来展开的最新的、规模最大的教育改革,开启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成为“全面整体”式衔接的新篇章。本研究以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明确界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相关概念和阐述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构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梳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分析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现实状况、提炼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意蕴,最后在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追溯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望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发展走向。本研究有利于从比较研究的视角为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提供理论逻辑,从而促进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独立文本的出台和协同贯通教育衔接体系的建立,具体而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理论探讨是本研究的基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即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需要建构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本研究在分析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后,确立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分析标准的框架与内容,确立其构成要素与具体指标,最终建立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是本研究的前提。只有明晰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才能了解其现状何以形成。本研究以日本历史上所颁布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重要的政策为分界点,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划分为萌芽、发展、成型与改革四个时期,系统梳理不同时期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政策文本,提炼不同时期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主要特点,探寻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演进逻辑。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现状分析是本研究的重点。只有深刻分析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才能理解其政府如何进行“高大接续”改革。本研究在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依据所建构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事实分析标准,从政策环境、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三个维度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进行现状分析,明确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事实层面的优势与不足。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探索是本研究的升华。价值来自于事实,也隐藏于事实。只有弄清事实,才能分析价值;只有分析价值,才能理解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背后真正的逻辑。本研究在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所建构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分析标准,从人才适配性培养、人才多样性培养、人才连贯性培养三个维度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进行价值分析,提炼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意蕴。中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比较借鉴是本研究的落脚点。通过中日两个的比较研究,才能认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是否以及哪一部分适合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本研究在对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追溯与现状反思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日本在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先行经验,对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明确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未来走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政策分析的视角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进行研究,从问题提出、理论探讨、历史演进、现状反思、价值探究、比较借鉴等内容进行刨析,并形成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实质上反映的是“如何建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其本质为人才培养政策。每当日本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其政府感觉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出现问题之时,便会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就日本而言,其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是从“粗放直通”式衔接走向“全面整体”式衔接的发展趋势。

张瑞宁[10](2020)在《一流人才培养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一流人才培养是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途径。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除了继续重视传统的人才培养要素,还必须重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心理资本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核心心理要素,拥有高水平心理资本才能拥有未来最无法替代和最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对兰州大学1621名本科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3.0和AMOS22.0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进而得出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及各维度的均分都在中值以上,其中希望维度得分最高,韧性维度得分最低,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状况良好。2.大学生心理资本在性别、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和家庭教养方式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心理资本与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均呈显着正相关。3.大学生学习适应总体及各维度的均分都在中值以上,其中学习态度维度得分最高,环境因素维度得分最低,大学生学习适应总体状况良好。4.大学生学习适应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和家庭教养方式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均呈显着正相关。5.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呈显着正相关,心理资本能正向预测学习适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在未来人才培养中,学校应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深度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学生心理潜能的培养与激发,提高学生面对学业发展等困难时的应对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奠定基础。同时高校还应引导和发挥家庭在子女心理资本培育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转变教养方式,改善亲子关系,为子女心理资本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家庭基础。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及思想教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及思想教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新生
        (二)角色转换
        (三)小组工作
    四、理论基础
        (一)角色理论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外研究
    一、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外研究
    二、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困境与成因
    一、S学校新生特点
    二、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现状
    三、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
        (一)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距离过大
        (二)角色认知模糊不清
        (三)角色转换目标不清晰
        (四)角色实践不积极
    四、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个体因素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
    一、小组工作方案的制定
        (一)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服务小组简介
        (二)小组目标
        (三)小组活动安排
    二、小组工作方案的介入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缩小角色距离
        (三)领悟角色
        (四)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
        (五)角色实践
        (六)处理离别情绪
第五章 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的成效评估
    一、过程评估
        (一)角色期望方面效果评估
        (二)领悟角色方面效果评估
        (三)角色目标方面效果评估
        (四)角色实践方面效果评估
    二、结果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状况评估
        (二)小组满意度情况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一)高职新生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干预
        (二)高职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需要持续性开展
        (三)高职新生需进行职业角色转换教育并明确职业方向
    二、反思
        (一)高职学生在服务项目中具有较多的娱乐化需求
        (二)角色扮演情景化使学生在角色上有更多体验
        (三)创造讨论与分享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塑造自信心有助于减少高职新生角色转换的困境
        (五)将社会工作融入高职学校体系有助于新生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形成期(20 世纪初期)
        二、发展期(20 世纪60-80 年代)
        三、成熟期(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主要类型
        一、夏季桥模式
        二、新生研讨课模式
        三、同伴辅导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内容
    第一节 夏季桥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
        一、夏季桥项目目标
        二、夏季桥项目课程设置
        三、夏季桥项目学术期望
    第二节 新生研讨课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以哈佛大学为例
        一、新生研讨课课程目标
        二、新生研讨课课程安排
        三、新生研讨课课程反馈
    第三节 同伴辅导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为例
        一、同伴辅导项目构成
        二、同伴导师要求职责
        三、同伴辅导项目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特点及实践思考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教育先行性与长期性
        二、兼顾个人适应性与学术性
        三、发挥同伴帮扶与互助作用
        四、重视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对我国的实践思考
        一、完善新生教育体系
        二、适当延长新生教育时间
        三、均衡经济支持与学术支持
        四、多样化新生教育支持主体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四、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 系统论
        (三) 认知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概述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特点
        一、身心特点
        二、学习特点
        三、思想特点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概念
        一、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第三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主要内容
        一、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二、对学习方式的适应
        三、对人际环境的适应
        四、对心理变化的适应
第二章 “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
    第一节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一、问卷基本情况
        二、访谈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三全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一、全员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二、全过程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三、全方位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第三节 宁夏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开展入学适应教育的经验
        一、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助其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二、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其融入大学生活
        三、多渠道助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
第三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表现
        一、生活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
        二、学习方式适应不良的表现
        三、人际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
        四、心理变化适应不良的表现
    第二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自身的原因
        二、家长忽视了对子女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针对性不强
        四、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丰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育人队伍
        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原则
        二、强化辅导员骨干作用
        三、巩固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第二节 建立覆盖本科学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体系
        一、推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系统化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融入课程教育
        三、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融入实践活动
    第三节 探索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多方联动体制机制
        一、建立组织、课程、活动三位—体大中心
        二、构建文化、实践、网络三位一体大空间
        三、设立心理、资助、创业三位一体大平台
参考文献
附录1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4)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标
        3、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2、辅导员应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3、辅导员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学习适应性
        2、学校社会工作
    (二)理论基础
        1、人在情境中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本章小结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与困境
    (一)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目的
    (二)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方法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结果
        1、S大学辅导员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了解情况
        2、S大学辅导员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常用方法
        3、S大学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
    (四)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困境
        1、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方法较为单一
        2、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能力有待提升
        3、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本章小结
四、S大学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实践
    (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1、个案背景资料
        2、辅导员个案服务实施
        3、个案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1、小组案例背景介绍
        2、辅导员工作计划过程
        3、学习成长小组实施过程
        4、小组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本章小结
五、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分析与反思
    (一)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
        1、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第二阶段: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介入
        3、第三阶段:巩固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变化的成效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反思
        1、学校社会工作的反思
        2、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
    (二)学校社会工作要主动在在辅导员工作中进行探索实践,建立更多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模式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处理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小组活动游戏操作规则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本科教育模式与基础教育模式的不同
        1.1.2 本科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现象增多
        1.1.3 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问题、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思路
        1.4.4 主要研究内容
        1.4.5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5.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理论
        1.5.3 奥斯汀的“IE0模型”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2.1.1 关于学习适应性概念的研究
        2.1.2 关于学习适应性测量工具的研究
        2.1.3 关于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表现的研究
    2.2 关于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2.1 从个人特征来看
        2.2.2 从学校层面来看
        2.2.3 从家庭层面来看
    2.3 关于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对策的研究
        2.3.1 个人层面
        2.3.2 学校层面
        2.3.3 家庭层面
    2.4 对已有研究的认识和思考
        2.4.1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4.2 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文献回顾
        3.1.2 题项设计
    3.2 预调查与预试问卷检验
        3.2.1 量表项目分析
        3.2.2 因素分析
        3.2.3 量表信度检验
    3.3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问卷的形成
    3.4 调查设计与调查实施
        3.4.1 调查方案的制定
        3.4.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的选择
        3.4.3 问卷复检
第4章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均值分析
        4.2.1 独立样本t检验
        4.2.2 单因子方差分析
    4.3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相关分析
        4.3.2 多元共线性诊断
        4.3.3 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3.4 集中量和差异量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与分析
    5.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2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参与式观察法
        1.4.4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民办高校
        2.1.2 学习适应
        2.1.3 小组工作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行为理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优势视角理论
        2.2.4 小组动力学理论
第3章 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以A校为例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编制
    3.3 调查结果
        3.3.1 学习适应总体情况
        3.3.2 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方案
    4.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1 必要性分析
        4.1.2 可行性分析
    4.2 小组工作介入基本方案
        4.2.1 组员招募与选取
        4.2.2 需求评估
        4.2.3 小组目标
        4.2.4 活动方案
第5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5.1 第一次小组活动:初次相识,凝心聚力
    5.2 第二次小组活动:大学印象,认知自我
    5.3 第三次小组活动:经验分享,学业有方
    5.4 第四次小组活动:榜样力量,激发动力
    5.5 第五次小组活动:提升效能,规划目标
    5.6 第六次小组活动:成长进步,开启新旅程
第6章 小组工作评估
    6.1 过程评估
        6.1.1 组员参与情况
        6.1.2 每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6.2 结果评估
        6.2.1 小组满意度调查
        6.2.2 小组前后测结果
        6.2.3 小组工作后的访谈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7.1 总结
    7.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2.问题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学校适应的内涵研究
        2.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3 学校适应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4.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教育或辅导的相关研究
        5.研究评价
    (四)概念界定
        1.学校适应
        2.中职升高职
        3.团体心理辅导
    (五)相关理论阐释
        1.团体动力学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工具
        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介绍及选用
        2.有关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学生情况调查表
        3.有关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4.甑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5.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6.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7.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测量法
        3.统计分析法
        4.访谈法
        5.实验法
        6.观察法
三、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一)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人口统计变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1.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2.不同专业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3.不同民族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5.留守与非留守经历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6.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7.中职升高职学生、单招学生、高考学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二)调查结论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自身学校适应情况分析
        2.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对比分析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1.学校适应问卷调查数据依据
        2.团体心理辅导前访谈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依据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性质
        1.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2.团体心理辅导性质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内容设计
        1.方案设计思路
        2.方案设计内容
    (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
    (五)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评估
        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问卷评估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被试主观评估
        3.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观察评估
    (六)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1.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关系适应的讨论
        2.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学习适应的讨论
        3.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校园适应的讨论
        4.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择业适应的讨论
        5.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情绪适应的讨论
        6.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自我适应的讨论
        7.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满意度适应的讨论
五、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新生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2 :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中职升高职学校适应的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附录4 :甄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5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
    附录6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附录7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附录8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师范生学习适应问题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关注的需求
        1.1.2 师范生学习适应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1.1.3 大学生留级、退学的现象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动态
        2.1.1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2.1.2 学习适应现状研究
        2.1.3 学习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2.1.4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
        2.2.1 学习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2.2.2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评价
3 研究过程与方法
    3.1 经验数据
    3.2 研究方法与过程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过程
    3.3 研究工具及其检验过程
        3.3.1 研究工具
        3.3.2 研究工具的检验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S师范大学学生学习适应现状描述
        4.1.1 整体学生学习适应状态
        4.1.2 师范生的学习适应状态
        4.1.3 非师范生的学习适应状态
        4.1.4 公费师范生学习适应状态
    4.2 不同学生群体学习适应差异性分析
        4.2.1 不同性别学生学习适应差异性比较分析
        4.2.2 不同年级学生学习适应差异性比较分析
        4.2.3 不同生源地学生学习适应差异性比较分析
        4.2.4 不同身份学生学习适应差异性比较分析
        4.2.5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学习适应差异性比较分析
        4.2.6 性别和年级等背景变量对学生学习适应的回归分析
    4.3 学习适应问题的形成原因
        4.3.1 培养方案影响学生学习
        4.3.2 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4.3.3 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主动性不强
        4.3.4 专业认同影响学习兴趣
        4.3.5 方法意识不足,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4.3.6 学习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30%以上的学生学习适应状态不佳
        5.1.2 公费师范生学习适应状态最差
        5.1.3 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适应存在显着差异
        5.1.4 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形式等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的外因
        5.1.5 学生缺乏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等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的内因
    5.2 建议
        5.2.1 加强师范生学习适应过程性监管
        5.2.2 科学制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
        5.2.3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5.2.4 引导学生客观了解所学专业
        5.2.5 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5.2.6 更新硬件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与问题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的综述
        (一) 教育衔接的重要意义研究
        (二) 教育衔接的思想理论研究
        (三) 教育衔接的问题对策研究
        (四) 教育衔接的项目模式研究
        (五) 文献评析
    四、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的理论探讨
    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的概念界定
        (一) 高中教育
        (二) 大学教育
        (三) 教育衔接政策
    二、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框架选择:政策分析理论
        (二) 内容支撑: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三、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分析标准的建构
        (一) 分析标准的构成要素
        (二) 分析标准的具体指标
        (三) 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1860-1901年:萌芽时期的“粗放直通”式衔接
        (一) 时代背景
        (二) 政策文本
        (三) 主要特点
    二、1902-1944年:发展时期的“预科转移”式衔接
        (一) 时代背景
        (二) 政策文本
        (三) 主要特点
    三、1945-2001年:成型时期的“选择指导”式衔接
        (一) 时代背景
        (二) 主要文本
        (三) 时代特点
    四、2002年-至今:改革时期的“全面整体”式衔接
        (一) 时代背景
        (二) 政策文本
        (三) 主要特点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环境分析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政治环境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经济环境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文化环境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环境的不足
    二、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目标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措施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形式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内容的不足
    三、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过程分析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制定过程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执行过程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修订过程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过程的不足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意蕴
    一、人才适配性培养:平等与自由
        (一) 衔接政策中的平等
        (二) 衔接政策中的自由
        (三) 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二、人才多样性培养:统一与多元
        (一) 衔接政策中的统一
        (二) 衔接政策中的多元
        (三) 统一与多元的关系
    三、人才连贯性培养:独立与系统
        (一) 衔接政策中的独立
        (二) 衔接政策中的系统
        (三) 独立与系统的关系
    四、日本教育衔接政策价值之反思
        (一) 衔接政策的个人取向
        (二) 衔接政策的社会取向
        (三) 衔接政策中二者关系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大教育衔接政策之历史追溯
        (一) 1949-1976年的曲折探索期
        (二) 1977-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三) 2010-2019年的大力改革期
    二、我国高大教育衔接政策之现状不足
        (一) 政策环境:缺少针对而详细的环境判断
        (二) 政策内容:未建构协同贯通的教育衔接
        (三) 政策过程:各个环节透明程度不够清晰
        (四) 政策价值:内涵的层次与逻辑有待丰富
    三、我国高大教育衔接政策之未来展望
        (一) 完善前期调研活动,精准判断政策环境
        (二) 明确衔接政策目标,建构协同贯通体系
        (三) 公开政策过程信息,提升各环节透明度
        (四) 明确政策主体需求,丰富价值层次逻辑
    四、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
附录二: 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
附录三: 日本方面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中国方面的访谈提纲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10)一流人才培养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1.1.2 心理资本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文献综述
        2.1.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
        2.1.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结构及测量
        2.1.3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研究
        2.1.4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策略
        2.1.5 国内外已有研究评价
    2.2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文献综述
        2.2.1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概念
        2.2.2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维度
        2.2.3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现状
    2.3 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积极心理学理论
        3.1.2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
        3.1.3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1.4 文化适应的过程理论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和工具
        3.2.2 样本基本情况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总体水平和差异分析
        4.1.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分析
        4.1.2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差异分析
    4.2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分析
        4.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
        4.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学习适应的相关分析
        4.2.3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分析
    4.3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回归分析
        4.3.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理资本、学习适应的OLS回归分析
        4.3.2 心理资本总分对学习适应的OLS回归分析
        4.3.3 心理资本各维度对学习适应的OLS回归分析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与影响因素分析
        5.1.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分析
        5.1.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5.2 学习适应的总体水平与影响因素分析
        5.2.1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总体水平分析
        5.2.2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5.3 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分析
        5.3.1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之间呈显着相关
        5.3.2 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能正向预测学习适应及各维度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学习适应总体状况良好,各维度发展不平衡
        6.1.2 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学习适应水平存在群体间差异
        6.1.3 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可以正向预测学习适应及各维度
    6.2 建议
        6.2.1 转变教育理念,将学生心理资本培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6.2.2 调整教育管理策略,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2.3 优化家庭教育功能,奠定子女心理资本培育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大学新生适应性及思想教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D]. 来欣.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研究[D]. 曹广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D]. 刘萨仁.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4]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全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 余莉莉. 南昌大学, 2020(01)
  • [6]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D]. 张晓琳. 长春工业大学, 2020(11)
  • [7]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D]. 杨丽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师范生学习适应问题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D]. 王思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D]. 周菁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一流人才培养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D]. 张瑞宁.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高校新生的适应性与思想教育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