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利浦三星合作推出电器芯片新软件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编辑部[1](2015)在《开放、发展与挑战 点评智能娱乐生活新趋势》文中研究说明6月19-21日即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的CIT2015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之中,智能家居与家庭娱乐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的是我们未来美好生活的发展趋势。简单就概念而言,智能家居的诞生就像智能手机一样,让我们使用家居电器设备变得更加方便,通过各种不同的连接技术,将各种不同用途的电器整合在一起,包括影音系统、照明系统、窗帘系统、通风系统、冷气暖通系统、安放监控系统
李明星[2](2008)在《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其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大背景下,论文第一章提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开篇指出,本论文将以品牌创新为切入点,以市场占有为归宿点,改变以往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和取向,为企业实现技术优势和知识优势能够转变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提供决策咨询方案。在介绍国内外品牌创新理论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后,本文指出,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很少有文章将知识产权与品牌联系起来,而将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结合起来研究尚为空白。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比较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力图构建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去创品牌、创市场和创效益,使“贴牌生产”和“加工经济”转变为“品牌生产”和“创新经济”,以期为我国企业谋得更为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第二章在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论分析中,着重介绍了自主知识产权理论、企业品牌创新理论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揭示了企业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品牌评估模型,研究了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特征、目标、要素、重点及战略步骤。第三章阐述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体运用。美国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事实标准战略等十大战略。日本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技术专利化战略等七大战略。韩国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技术引进战略等四大战略。美日韩三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不同之处在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模式不同、企业专利战略的侧重点不同、企业专利的质量和数量不同、企业专利和技术研发的R&D资源不同、企业知识产权组织机构不同。论文分别介绍了美日韩三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论文认为要把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贸易、品牌结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专利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以及灵活运用国际规则。论文认为要把智力成果的创造、保护、应用与企业创品牌、创市场、创效益结合起来。论文认为要将企业技术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促成技术、品牌与市场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和彼此互动的成熟模式。论文对这三个国家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及其借鉴研究,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四章分析论证了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第五章是本文的重要部分。在专利层面,提出了7个战略,即公知公用专利技术的使用战略、取消专利权战略、产品未到专利先行战略、专利网战略、专利收买战略、专利公开战略、官产学研金合作战略。在商标层面,提出了3个战略,即驰名商标战略、地理标志品牌战略、专利与商标协同战略。在标准层面,介绍了标准概念及分类、标准的功能,分析了标准的产权效应,提出了企业标准五步走战略。第六章也是本文的重要部分。论文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因素分析模型,分析了商标、驰名商标、国际名牌、标准、专利以及研究开发经费对于企业经济效率增长的作用。论文利用索洛型生产函数,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经济增长贡献度数理模型,并构建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通过科学测评,本文认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绩效水平处于中等。第七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剖析了海尔集团的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海尔品牌创新战略、海尔专利战略、海尔标准战略、海尔的专利与标准预警机制以及基于知识产权底蕴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向。
周万木[3](2007)在《华为手机在国内的研发策略和市场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用户数超过3亿,而且每年都有数量巨大的新增用户和换机用户。如此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手机厂商参与竞争。目前,国内手机厂商在竞争中整体处于劣势。华为是我国主要的通讯设备供应商之一,自从1988年成立以来,随着中国通讯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成长非常迅速,在国内和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上取得了骄人业绩。由于华为原来的战略限制,华为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上并不起眼,与华为在世界通讯设备市场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首先用PEST环境分析模型和波特的产业五力模型分析了中国手机行业的社会环境和竞争环境。然后用价值链分析法对手机行业主要的利润区进行了介绍,包括手机设计公司和移动运营商。并对手机产业链上的主要参与者进行了介绍,还对国内手机企业作了对比分析,力图找出国内手机厂商失败的原因,文章还阐述了通讯技术变革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以及华为在3G时代应该选用的技术路线。在产业层面的分析之后,本文又转向市场层面分析。通过对华为移动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力图找出企业核心资源,通过对主要国外手机巨头的分析找出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文章还对手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手机定制大客户的需求进行了阐述。然后用SWOT模型分析华为移动的优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通过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华为移动在国内市场上可能采用的市场策略和技术研发策略。文章最后得出华为需要将主要
郑大勇[4](2005)在《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历史昭示,在关键时期抓住技术革命或更新的机遇,发展新技术支撑的产业,是后发国家实现追赶和跨越的一般逻辑。中国正面临着从模拟电视系统向数字电视系统转换的历史性机遇。采取何种路径与策略是关系中国数字电视产业能否实现赶超的战略性课题。本文的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展开的。在大量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鉴别出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突破性技术创新特征;(2)复杂技术特征;(3)产业创新系统特征;(4)后发国家追赶特征。因此,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不同于后发国家传统产业追赶。鉴于以上判断,本文应用已有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复杂技术理论、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追赶理论和突破性创新理论的分析框架,从多个维度分析了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系统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是复杂技术产业发展,其有效发展路径是市场率先突破。从复杂技术追赶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和市场障碍出发,本文识别出技术率先突破与市场率先突破两种不同的追赶道路,提出中国数字电视当前应以市场率先突破道路为适宜选择的发展思路。(2)从产业创新系统视角,结合数字电视产业创新特点和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分析,在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比较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和分析了中国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发挥市场优势,取得市场率先突破,再带动数字电视的技术发展,并最终提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竞争力。(3)从追赶视角,结合突破性技术创新条件下的技术周期和市场轨道特点,本文借鉴后发国家产业发展的三种基本模式,基于对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进行优劣势分析,提出中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可以从低端市场的破坏开始,先行市场追赶,进而实现技术追赶和产业追赶。
马勇[5](2005)在《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加快和市场竞争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市场经营环境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复杂性。全球市场环境的动态复杂性使跨国公司传统经营机制已不能有效地指导其全球经营活动。为了适应动态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机制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建立一套适应动态复杂全球市场环境的全球经营机制。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无论是从地理角度还是从产业角度,整个世界市场到处都是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跨国公司最大的挑战在于面对如此众多的发展机会,如何筹集和分配资源以实现地区扩张和产业扩张。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全球扩张后,跨国公司经营活动已经基本渗透到所有国家的所有产业领域,基于地理和产业的全球扩张空间已大大减少。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机制从注重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日益转向注重速度经济。在速度经济中,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取代资本,成为构建全球竞争优势最为珍贵的稀缺资源。集约式的全球快速反应机制也逐渐替代传统粗放式的地区和产业扩展机制。 跨国公司任何一种全球经营机制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同当时的全球市场环境密切相关。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过去曾假设为相对稳定的、可预测的全球市场环境已经不存在了。跨国公司再也不能像全球市场环境稳定时期那样:制定一个长期地区扩张和产业扩张计划。需要把全球市场环境的动态复杂当作一种既定的条件,学会在动态复杂中求发展。未来的获胜者将是把全球市场环境的动态复杂性视为机会的来源而不是有意规避的公司。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机制是指跨国公司基于对特定全球市场环境的认识而形成的一种经营制度,即以什么样的经营规范和管理理念来指导公司的经营活动。本文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机制演进的脉络出发,根据当前动态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适时地提出了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和跨国公司全球市场传统的经营机制相比,全球快速反应机制有其自身许多特点: 首先是子公司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跨国公司传统经营机制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是“母公司优势转移的接受者”。跨国公司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母公司是全球经营机制的轴心。由于对当地市场需求快速回应压力不断增大,使得跨国公司不得不修正其传统的经营机制,不断扩大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权,以有效提高其利用当地市场知识的潜力,从而提高其对当地市场的回应力。简而言之,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要求跨国公司必须重视和发挥当地子公司能动作用的发挥。 其次是全球市场价值趋向的深刻把握。人的生命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人类是唯一受时间约束的动物。生命时间的有限性正是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价值”概念的根源。按照经济学的说法:价值的本质是作为一种最根本资源时间的稀缺性。人类社会工业化过程就是时间演化的过程,从时间过剩,到时间充裕,到时间匮乏。当我们生产的更多,消费得更多的同时,我们也正面临着越来越缺乏时间的状况。时间是价值的根源,而时间又越来越稀缺,如果想要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
赛宝标准中心[6](2004)在《飞利浦三星合作推出电器芯片新软件标准》文中研究表明 荷兰飞利浦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新近宣布,双方已经同意为其数字电视等产品的芯片制定一个统一的软件标准——家庭应用计划接口标准(UH-API)。这两家公司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供应商之一,在消费电器市场排名前五位,向索尼、松下、LG电子等消费电器制造商提供芯片产品。他们希望该标准能被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
王晓兰[7](2003)在《会展,IT产业的风向标》文中指出“今天的市场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用户需求转变的影响,这意味着经济中一种长期的转变。”惠普CEO Carly Fiorina在2003公司年会上说。
河娜(Ha Na)[8](2018)在《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一直备受中国媒介人的关注,但全面系统研究韩国有关成就及揭示其动因的论着迄今还是空白。本论文尝试开展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望能为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新媒介的成长发展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韩国新媒介产业领域当中选取核心的五大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新媒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进行分析与考察,在探寻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其各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产业之内涵及特征的解析与阐释,尽可能详细剖析出其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兴起的动因。本文运用当今最新的产业报告、政府机构政策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资料,梳理并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整体风貌,力图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立足于对韩国新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因,通过探讨韩国新媒介产业背后的韩国国民性等文化因素,进一步对韩国文化创意市场做出全新的解读。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运用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和“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这三项有机联系之内容的考察,全面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呈现。二是从“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和“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这四个互为关联的不同侧面,来阐释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兴起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三是通过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产业动态变化的分析,来梳理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做以展望。四是将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和展望。五是通过对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的整理分析,在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与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背景下,来阐述在韩国数字电视产业影响下重构和发展。本文最后对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概观论述、并对其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建议与总结,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蓄与包容的韩国新媒体产业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新媒体领域的后续研究作出概要铺垫。
王润升[9](2015)在《天宇手机战略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天宇朗通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宇”)成立于2002年,2006年拿到手机牌照,之后凭借快速集成开发、渠道创新、代工生产的战略,取得连续三年的飞速发展,其产品天语手机成为国内知名的手机品牌。2008年,天宇获得年度最佳商业模式的称号。同年,手机行业的技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3G网络在我国正式投入使用,智能手机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本文利用文献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以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框架为主体,结合现有的战略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成果,对天宇面对外部技术环境变化时的战略决策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完整阐述天宇战略的分析和选择的过程、实施的效果及后续的调整。本文的研究重点包括三个方面:(1)天宇所处的战略情境;(2)天宇的战略选择和影响因素;(3)天宇战略实施的效果和原因。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天宇的战略决策存在着失误之处,战略选择的过程受到了过去战略、决策者偏见等多方面的影响,错过了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型的最佳时机。但是,天宇的战略决策过程中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决策者对外部环境变化敏锐的感知、机会的识别和战略决策内容的动态调整。战略决策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甚至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本文通过对天宇战略决策过程的研究,得出其战略决策成功与否及其背后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天宇总结自身战略决策的经验教训,而且也能为国产手机自主品牌在面对技术环境变化时的战略决策提供借鉴和帮助。
胡岱[10](2013)在《移动互联时代TCL通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移动通信行业进入了高速成长阶段。终端方面,在渡过语音电话普及的阶段之后,开始向移动互联网、智能化、宽带化发展,整个行业规模仍在不断增加之中。在移动互联的新阶段,整个产业链上,高通、博通等企业占据了芯片制造垄断地位,苹果、谷歌、微软等企业占据了高端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核心零部件则由三星、SONY等企业主导。苹果、摩托罗拉、三星、HTC、RIM等则占据了高端手机制造商地位,在这个高速成长的行业里面攫取着绝大多数利润。另一方面,虽然从总的手机出货量来看,中国的中兴、华为、TCL/ALCATEL、G5加上大大小小的山寨机,占据了2011年全球手机总出货量的50%以上,但是,这些企业所取得的利润总和却不到整个手机行业的5%。而仅苹果一家公司就占据了整个行业近70%的利润!包括TCL通讯在内的中国手机厂商仍然处于比较原始的靠低造成本,卖低附加值硬件设备的阶段。本文拟以TCL通讯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手机厂商的价值升级战略。本文首先通过G-PEST宏观分析、波特五力模型产业竞争分析及产业价值链分析,得出移动终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全球竞争格局、产业链上各环节竞争力的变化。然后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模型、SWOT等战略工具,具体分析TCL通讯的内部资源与能力,结合TCL通讯目前在产业中的位置,提出了短期内巩固在集中成本领导竞争群组里面的位置,中期内向集中差异化群组转移的战略。最后详细阐述了各战略对应的实施计划,希望藉此为TCL通讯提供发展的思路,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更好的成长。
二、飞利浦三星合作推出电器芯片新软件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利浦三星合作推出电器芯片新软件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其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品牌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
1.3.2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的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论分析 |
2.1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1 自主知识产权理论 |
2.1.2 企业品牌创新理论 |
2.1.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 |
2.2 企业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在关系 |
2.3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及其构成 |
2.3.1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 |
2.3.2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征 |
2.3.3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 |
2.3.4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要素 |
2.3.5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 |
2.3.6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步骤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外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比较 |
3.1 美国的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
3.2 日本的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
3.3 韩国的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
3.4 不同国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比较 |
3.4.1 美日韩三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比较 |
3.4.2 美日韩三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比较 |
3.5 美日韩知识产权战略借鉴研究 |
3.5.1 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贸易品牌相结合 |
3.5.2 智力成果的创造保护和应用与企业创品牌创市场创效益相结合 |
3.5.3 企业特有的技术品牌与市场的协调机制和互动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
4.1 主要外部环境 |
4.1.1 人口环境与自然环境 |
4.1.2 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 |
4.1.3 国家创新体系与政策法制环境 |
4.2 主要内部条件 |
4.2.1 盈利投入与企业知识产权 |
4.2.2 创新人才创新制度与企业技术资源 |
4.2.3 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内容及其运用 |
5.1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专利战略基本内容及其运用 |
5.1.1 公知公用专利技术的使用战略 |
5.1.2 取消专利权战略 |
5.1.3 产品未到专利先行战略 |
5.1.4 专利网战略 |
5.1.5 专利收买战略 |
5.1.6 专利公开战略 |
5.1.7 官产学研金合作战略 |
5.2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商标战略基本内容及其运用 |
5.2.1 驰名商标战略 |
5.2.2 地理标志品牌战略 |
5.2.3 专利与商标协同战略 |
5.3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标准战略基本内容及其运用 |
5.3.1 标准概念及分类 |
5.3.2 标准的功能 |
5.3.3 标准的产权效应 |
5.3.4 企业标准五步走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价 |
6.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因素分析模型 |
6.2 企业知识产权对企业经济增长贡献度数理模型 |
6.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6.3.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6.3.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证分析 |
7.1 海尔品牌创新战略 |
7.2 海尔专利战略 |
7.3 海尔标准战略 |
7.4 基于知识产权底蕴的企业国际化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华为手机在国内的研发策略和市场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手机产业环境和竞争状况分析 |
1.1 外部社会环境PEST 分析 |
1.1.1 经济环境 |
1.1.2 社会文化环境 |
1.1.3 技术环境 |
1.1.4 政治法律环境 |
1.2 中国手机产业的基本状况 |
1.2.1 中国手机产业的历史 |
1.2.2 中国手机厂商的发展模式 |
1.2.3 中国手机制造业集聚效应明显 |
1.2.4 中国手机厂商产品大量出口 |
1.3 中国手机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1.3.1 国内手机消费者需求旺盛,市场容量巨大 |
1.3.2 中国手机厂商在与国外厂商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
1.3.3 中国手机厂商研发力量薄弱,依靠上游手机设计公司提供方案 |
1.3.4 上游的手机芯片和操作系统受制于人 |
1.3.5 新加入的无牌手机对中国手机厂商的冲击非常大 |
1.3.6 运营商定制比例将会不断上升 |
1.3.7 渠道客户议价能力将会不断上升 |
1.3.8 手机技术更新淘汰快,3G 即将启动 |
第二章 手机产业价值链利润区分析 |
2.1 中国手机产业价值链 |
2.2 价值链中枢:手机设计公司 |
2.2.1 手机设计公司成为中国手机行业的驱动力和利润区 |
2.2.2 手机设计公司与手机厂商的利益分配模式 |
2.2.3 手机设计公司与手机产业价值链成员的冲突和问题 |
2.3 未来手机产业价值链核心――运营商 |
2.3.1 日本与中国手机行业对比 |
2.3.2 日本运营商手机定制模式给我国手机企业的经验 |
2.4 手机芯片供应商 |
2.4.1 手机芯片新势力――台湾联发科技 |
2.4.2 中国本土手机芯片厂商――展讯科技 |
2.4.3 联发科技和展讯的出现打破了芯片供应格局 |
2.5 手机渠道商 |
2.6 台湾的低成本手机代工厂 |
2.7 国内手机品牌厂商 |
2.7.1 来自家电行业的TCL |
2.7.2 来自PC 行业的联想 |
2.7.3 来自通讯终端制造业的波导 |
2.7.4 同样来自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中兴通讯 |
2.7.5 国内手机企业整体SWOT 分析 |
2.8 华为移动的现状和在国内手机产业链的地位 |
2.8.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
2.8.2 华为移动的发展历史 |
2.8.3 华为移动在中国国内手机产业链中的位置 |
2.9 从企业竞争到产业链竞争 |
2.9.1 运营商定制模式整合产业链 |
2.9.2 第三代移动通讯变革机遇下的手机产业链重整 |
2.9.3 手机产业链横向整合 |
2.9.4 手机经销商后向一体化整合产业链 |
第三章 产业层面的竞争策略分析 |
3.1 基于产业层面的波特竞争战略分析 |
3.1.1 波特的成本领先战略 |
3.1.2 波特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
3.1.3 波特的专一化,集中一点战略 |
3.1.4 华为移动的专一化,集中一点竞争战略 |
3.2 技术变革的理论分析 |
3.2.1 手机产品的特点 |
3.2.2 手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3.2.3 技术断裂对手机企业战略的影响 |
3.2.4 华为移动的产品组合战略 |
3.2.5 华为移动3G 技术路线:以WCDMA 为主 |
3.3 手机企业的技术研发策略 |
3.3.1 领先型技术战略 |
3.3.2 跟随型技术战略 |
3.3.3 模仿型技术战略 |
3.3.4 “填空隙”战略 |
3.3.5 合作研制战略 |
3.3.6 研发设计外包战略 |
3.3.7 华为移动技术战略: 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合作开发 |
第四章 手机企业市场层面分析 |
4.1 竞争对手分析 |
4.1.1 摩托罗拉的战略分析 |
4.1.2 诺基亚的战略分析 |
4.1.3 三星的战略分析 |
4.1.4 台湾宏达电子的蓝海战略 |
4.1.5 手机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4.2 手机的终端顾客需求分析 |
4.2.1 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和产品三层次理论 |
4.2.2 细分市场的顾客分析 |
4.2.3 手机用户购买动机分析 |
4.3 华为移动的运营商大客户需求分析 |
4.3.1 中国移动 |
4.3.2 中国电信 |
4.3.3 中国网通 |
4.3.4 中国联通 |
4.4 华为企业核心资源分析 |
4.5 华为移动的SWOT 分析 |
4.5.1 华为移动在手机行业的优势分析 |
4.5.2 华为移动在手机行业的劣势分析 |
4.5.3 华为移动在手机行业的机会分析 |
4.5.4 华为移动在手机行业的威胁分析 |
第五章 华为移动通讯的技术研发策略和市场策略 |
5.1 技术研发策略 |
5.1.1 建立产品定义规划部门 |
5.1.2 加强手机上层软件研发 |
5.1.3 加快产品研发周期、加大新产品推出频度 |
5.1.4 加强3G 手机终端核心芯片研发 |
5.2 华为移动的市场策略 |
5.2.1 品牌策略 |
5.2.2 多种渠道并行的渠道策略 |
5.2.3 撇脂定价和梯度递减价格策略 |
5.2.4 3G 和双模手机的产品策略 |
5.3 发挥“土狼”优势,整合国内手机产业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4)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章节结构 |
第2章 关于后发国家产业追赶的文献概述 |
2.1 产业追赶研究溯源 |
2.2 基于后发优势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传统产业追赶研究综述 |
2.3 后发国家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2.4 对现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
第3章 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历程 |
3.1 数字电视产业概述 |
3.2 国外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历程 |
3.3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历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复杂技术视角 |
4.1 复杂技术创新及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4.2 数字电视的复杂技术特性 |
4.3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复杂技术追赶路径 |
4.4 数字电视追赶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创新系统视角 |
5.1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
5.2 数字电视的产业创新 |
5.3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创新系统发展路径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突破性创新视角 |
6.1 突破性技术创新条件下的产业追赶:文献综述 |
6.2 数字电视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特性 |
6.3 突破性创新条件下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证研究 |
7.1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7.2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与障碍 |
7.3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
7.4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7.5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 |
8.1 条件接收系统概述 |
8.2 中视联的条件接收案例 |
8.3 永新同方的条件接收案例 |
8.4 发展路径与策略比较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提出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背景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跨国公司全球市场先发进入机制相关文献 |
二、跨国公司全球市场快速运营机制相关文献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思路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内容 |
第四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主要创新点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理论内涵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魔方分析模型 |
三、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动态实施模型 |
第二章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速度经济理论 |
一、先行者经济优势 |
二、新经济与先发优势 |
第二节 短周期市场理论 |
一、市场周期理论 |
二、短周期市场特点 |
三、短周期市场中企业经营策略 |
第三节 时基竞争理论 |
一、时基竞争理论提出 |
二、时基竞争原理 |
三、时基竞争战略优势 |
第四节 动态能力理论 |
一、核心能力理论局限性 |
二、动态能力理论提出 |
三、动态能力理论内核和框架 |
四、动态能力理论与跨国公司快速反应机制 |
第五节 跨边界经营管理理论 |
一、跨边界经营不同形式 |
二、向跨国公司型转变 |
三、跨国公司管理 |
第三章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机理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机制历史变迁 |
一、跨国公司基于规模经济全球地区扩张机制 |
二、跨国公司基于范围经济全球产业扩张机制 |
三、跨国公司全球扩张机制终结 |
四、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确立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内涵 |
一、跨国公司子公司能动性充分释放 |
二、全球市场价值趋向深刻把握 |
三、全球市场动态竞争有效应对 |
四、全球经营伙伴关系更紧密联系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6S策略 |
一、全球市场环境扫描 |
二、全球业务流程修剪 |
三、全球经营过程同步 |
四、全球运营过程加速 |
五、全球竞争对手超越 |
六、全球经营方向转换 |
第四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魔方分析模型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魔方特点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魔方分析方法 |
第四章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职能维度 |
第一节 影响跨国公司职能部门反应速度因素 |
一、影响跨国公司全球快速研发因素 |
二、影响跨国公司全球快速生产因素 |
三、影响跨国公司全球快速营销因素 |
第二节 跨国公司职能部门快速反应机制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研发机制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生产机制 |
三、跨国公司全球快速营销机制 |
第三节 跨国公司职能整体快速反应一体化机制 |
一、跨国公司职能部门一体化与全球反应速度 |
二、跨国公司全球职能部门一体化 |
三、跨国公司全球职能部门一体化运行机制 |
四、跨国公司职能部门一体化机制实践 |
第五章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地区维度 |
第一节 影响跨国公司地区市场反应速度因素 |
一、东道国文化排斥力 |
二、东道国政府管制力 |
三、东道国法律强制力 |
四、东道国工会干预力 |
五、东道国竞争对手恶性竞争 |
六、东道国市场公众排外势力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地区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
一、跨国公司地区市场快速进入机制 |
二、跨国公司地区市场快速嵌入机制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地区市场整体快速反应网络化机制 |
一、跨国公司地区市场网络化与全球快速反应 |
二、跨国公司地区市场网络化特点 |
三、跨国公司地区市场知识共享网络化平台 |
四、跨国公司地区市场网络化运行机制 |
五、跨国公司地区市场整体化网络机制实践 |
第六章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业务维度 |
第一节 跨国公司业务单位快速反应影响因素 |
一、跨国公司业务单位规模太大 |
二、跨国公司内部管理官僚主义 |
三、跨国公司业务单位授权不充分 |
四、跨国公司业务单位关联度差 |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业务单位快速反应机制 |
一、跨国公司业务单位柔性管理 |
二、跨国公司业务单位有效分权机制 |
三、跨国公司业务单位“速度流程”机制 |
四、跨国公司业务单位“时基考评”机制 |
五、跨国公司业务单位“超市场”经营观念 |
六、跨国公司业务单位员工快速反应规制 |
第三节 跨国公司业务单位整体快速反应关联机制 |
一、跨国公司全球业务关联机制必要性 |
二、跨国公司全球业务关联机制机理分析 |
三、跨国公司全球业务关联性识别 |
四、跨国公司全球业务单位关联机制 |
五、跨国公司业务关联化测评 |
六、跨国公司全球业务单位关联机制实践 |
第七章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系统维度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概念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特点 |
三、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类型 |
第二节 影响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系统快速反应因素 |
一、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系统成员文化距离 |
二、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系统成员机会主义 |
三、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系统成员利益冲突 |
四、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系统初始条件约束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耦合机制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文化融合机制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成员信任机制 |
三、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学习机制 |
四、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协同机制 |
五、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耦合化机制实践 |
第四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运作模式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构建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管理 |
第五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系统敏捷性评价 |
一、确定系统耦合度评价集、因素集及权重 |
二、系统耦合度一级模糊评判 |
三、系统耦合度二级模糊评判 |
第八章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环境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环境特征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环境诊断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步骤 |
一、跨国公司全球市场情报快速搜集 |
二、跨国公司管理层快速决策 |
三、跨国公司全球市场资源快速整合 |
四、跨国公司对实施结果及时监测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效力 |
一、跨国公司决策层眼力 |
二、跨国公司决策层决断力 |
三、跨国公司运营层执行力 |
四、跨国公司管理政策激励力 |
五、跨国公司员工激情 |
第四节 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效果测评 |
一、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相关评价指标 |
二、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效果单因素模糊评价 |
三、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效果多因素综合评价 |
四、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运行效果评判结果 |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8)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
六、核心概念诠释:新媒介、新媒介产业 |
第一章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韩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脉络 |
二、韩国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径路 |
第二节 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 |
一、电子商务(EelectronicCommerce) |
二、社区化电子商务(SocialCommerce;Socialshopping) |
三、家庭电视购物 |
四、互联网视频广告 |
五、物联网 |
第三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
一、信息通信市场竞争促进政策 |
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
三、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 |
第二章 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模拟服务与移动通信的大众化(第一代:韩国从1980年至1990年段) |
二、移动通信时代的进化(1G到4G) |
三、韩国各时代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
四、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态 |
五、韩国的4G创造的新环境(LTE)与向5G的到来与展望 |
第二节 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 |
一、以On-demandService(立即响应式服务)为中心的移动媒体产业 |
二、韩国新媒体在MobileOnly(移动独占)时代 |
三、移动APP市场的动向分析 |
第三节 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 |
一、智能手机 |
二、金融技术(Fintech) |
三、移动办公与智能工作(MobileOffice&SmartWork) |
四、移动云计算 |
五、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 |
六、移动游戏 |
七、MobileAppcessory |
第四节 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 |
一、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 |
二、韩国国内移动广告运营商相关动向 |
三、韩国移动广告的类型与发展 |
四、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展望 |
第三章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
第一节 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 |
一、韩国出版流通市场的现状 |
二、韩国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 |
一、韩国图书定价策略的标准与细节 |
二、图书定价策略对韩国出版产业的影响 |
三、韩国出版着作权法动向 |
第三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
一、韩国数字出版的定义和范畴 |
二、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环境与动向 |
三、韩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
第四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
第四章 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 |
第一节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
一、韩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向 |
二、韩国动漫产业用户动向 |
第二节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网络漫画(Webtoon)的定义和发展程序 |
二、OSMU(OneSourceMultiUse):创造出漫画之外的附加价值 |
第三节 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 |
一、作为韩流内容的网络漫画的地位 |
二、通过向海外市场进军克服韩国国内市场的局限 |
三、作为创造附加收入的核心内容的角色 |
四、韩国动漫产业政策目标 |
第四节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
一、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发展与动向 |
二、各时期卡通形象的变迁 |
三、韩国国内卡通形象的OSMU成功事例 |
四、卡通形象产业的展望及管理战略 |
第五章 韩国数字电视产业 |
第一节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 |
一、韩国电视发展的脉络 |
二、高清、数字电视的蓬勃兴起 |
第二节 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 |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
第三节 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
二、广播通信融合动向与实践 |
三、融合的法律体系 |
第六章 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因 |
第一节 文化立国战略与新媒介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出台 |
二、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
第二节 企业对新媒介产业的敏锐创新与积极投入 |
一、虚拟现实(VR)市场的发展战略:韩国Amway引进的AI“Dreame” |
二、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营销与攻占缝隙市场 |
三、智能机器人(智能型)产业战略 |
四、借助平昌冬奥会,抢占世界5G服务制高点 |
五、以几家大公司为龙头,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
结语 |
参考文献与书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天宇手机战略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战略决策理论 |
2.1.1 战略决策内涵 |
2.1.2 战略情境 |
2.1.3 战略内容 |
2.1.4 战略过程 |
2.2 战略决策模型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模型 |
第三章 战略决策过程理论框架构建 |
3.1 查尔瓦斯和怀特的整合框架 |
3.2 战略决策过程的一体化研究框架 |
3.3 本文理论框架构建 |
3.3.1 战略决策的影响因素总结 |
3.3.2 战略决策过程理论框架 |
第四章 天宇的战略情境研究 |
4.1 内部环境分析 |
4.1.1 天宇公司概况 |
4.1.2 领导者简介 |
4.1.3 价值链分析 |
4.2 宏观环境分析 |
4.2.1 经济环境分析 |
4.2.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4.3 行业环境分析 |
4.3.1 行业现有竞争者 |
4.3.2 供应商 |
4.3.3 购买者 |
4.3.4 潜在进入者 |
4.3.5 替代品 |
第五章 天宇战略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5.1 内部关键因素 |
5.1.1 企业优势 |
5.1.2 企业劣势 |
5.1.3 决策者因素 |
5.1.4 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 |
5.1.5 利益相关者 |
5.1.6 过去战略 |
5.2 外部关键因素 |
5.2.1 企业的机会 |
5.2.2 企业的威胁 |
5.2.3 环境的不确定性 |
5.3 过程特征因素 |
5.3.1 理性程度 |
5.3.2 决策过程中的冲突 |
5.3.3 决策过程中的员工参与度 |
第六章 天宇战略选择及调整 |
6.1 天宇备选方案及选择 |
6.1.1 SWOT矩阵分析 |
6.1.2 天宇的战略选择 |
6.2 天宇战略实施的效果 |
6.3 天宇战略调整及后续发展 |
第七章 天宇战略决策评估及思考 |
7.1 公司层战略分析 |
7.1.1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7.1.2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7.1.3 公司层战略选择比较 |
7.2 业务层战略分析 |
7.2.1 主流智能操作系统介绍 |
7.2.2 Windows Mobile和Android的对比 |
7.2.3 业务层战略选择比较 |
7.3 战略决策偏差原因分析 |
7.3.1 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
7.3.2 决策制定过程不合理 |
7.3.3 战略实施出现偏差 |
7.4 战略决策偏差的思考 |
7.4.1 战略调整的及时性 |
7.4.2 避免战略偏差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移动互联时代TCL通讯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框架与论文内容 |
第二章 业务层战略理论分析 |
2.1 成本领导战略 |
2.2 集中成本领导战略 |
2.3 差异化 |
2.4 集中差异化 |
第三章 移动终端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3.1 市场现状 |
3.2 G-PEST 宏观分析 |
3.2.1 地理位置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政策分析 |
3.2.4 社会文化分析 |
3.2.5 技术趋势分析 |
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3.1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3 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 |
3.3.4 替代品的威胁 |
3.3.5 产业内竞争 |
3.4 产业价值链分析 |
3.4.1 概念创意 |
3.4.2 移动芯片 |
3.4.3 其他核心器件 |
3.4.4 移动操作系统 |
3.4.5 内容提供公司 |
3.4.6 设计与生产 |
3.3.7 销售渠道 |
3.5 终端厂商产业链话语权与核心竞争力 |
第四章 TCL 通讯竞争力分析 |
4.1 TCL 通讯总体经营现状介绍 |
4.2 TCL 通讯竞争力分析 |
4.3 TCL 通讯价值链分析 |
4.4 SWOT 综合分析法 |
4.4.1 机会与威胁分析 |
4.4.2 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五章 TCL 通讯业务层战略选择 |
5.1 TCL 通讯业务层一般战略选择 |
5.2 加强在集中成本领导战略群组内竞争力 |
5.3 向集中差异化群组转换 |
第六章 TCL 通讯战略实施 |
6.1 成本控制 |
6.2 市场营销 |
6.3 产品与研发 |
6.4 组织架构 |
6.5 文化改造 |
6.6 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飞利浦三星合作推出电器芯片新软件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放、发展与挑战 点评智能娱乐生活新趋势[J]. 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 2015(05)
- [2]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其运用研究[D]. 李明星.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2)
- [3]华为手机在国内的研发策略和市场策略分析[D]. 周万木.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1)
- [4]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郑大勇. 清华大学, 2005(04)
- [5]跨国公司全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D]. 马勇. 复旦大学, 2005(07)
- [6]飞利浦三星合作推出电器芯片新软件标准[J]. 赛宝标准中心.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04(01)
- [7]会展,IT产业的风向标[J]. 王晓兰. 中国科技财富, 2003(05)
- [8]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D]. 河娜(Ha Na). 上海大学, 2018(06)
- [9]天宇手机战略决策研究[D]. 王润升. 天津大学, 2015(03)
- [10]移动互联时代TCL通讯发展战略研究[D]. 胡岱.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