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加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

谈加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

一、浅谈加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河,胡顺义,刘小娟[1](2022)在《基于“帮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以大湾区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帮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与主张,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基于"帮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新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发现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互重叠,培养规格的表述与培养目标不匹配,课程体系构架与"五育并举"不对称,课程设置面向智能制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支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不尽如人意,以年级为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指导同年级不同生源学生的教学需要。采取局部优化与整体优化相结合的策略,探索了人才培养目标从模糊到分级分层分类定位,培养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到"德智体美劳"分类分级表述,课程体系从"公专二分"到"五育并举",课程编排从"过程式"到"平行式、交替式和螺旋式",方案构成从"培养方案"到"范式方案+班计划",方案执行评价从主观评价到模糊综合评价。

王锐杰[2](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李云,刘霁[3](2021)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中的"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工匠型"教师的评价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研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工匠型"教师的评价目标,建立由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了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确定了国家财政投入、学校投入、培训项目质量、企业投入、校企合作规模和国内培训基地等指标是"工匠型"教师培养的6个主要影响因素,明确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型"教师队伍的推进路径。

李琳,周桂凤[4](2021)在《佛山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培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高技能型人才对提高佛山工业发展水平,满足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对佛山高技能型人才基本情况、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佛山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完善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相关的吸引政策来吸引高技能型人才,还要发挥企业、学校机构、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其他部门的作用来消除高技能人才引进障碍等结论,期望通过该研究对提高佛山高技能人才吸引力,优化高技能型人才队伍有所帮助。

胡建锋[5](2021)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逻辑路径——兼论“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遭遇各方面困境,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选择困境、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量度困境、人文社科与理工学科转型不同步的困境。研究认为,以体验论与建构论相结合的认识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而项目教学法则以反对"科目"形态为本位,提倡"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强调社会介入的教学过程,契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与路径选择。

韩美琳[6](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周丽萍[7](2021)在《加强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服务工业强市战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庆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人才至关重要。既需要高层次的领军型人才,同样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政府、企业和全社会要转变观念,为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职业院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式,为工业强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吴海勇[8](2021)在《“1+X”证书制度下数控技术书证融通路径探究》文中指出"1+X"证书制度在数控技术专业的试点实施,是推动新时期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重要路径.数控技术专业试行"1+X"证书制度时应始终遵循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个坚持原则,突出成果导向和问题导向原则,坚持书证融通和育训并重,以"X"证书等级标准为核心,重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将模块化的核心职业技能映射融入到学历课程教学内容中,完善书证融通的综合评价体系,提升书证融通课程教学质量,完善和强化"X"证书考评过程中的要素保障,打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培养新高地.

张有根[9](2021)在《产业转型升级语境中的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内涵及培养途径探究》文中提出经济转型升级催生高职教育的新态势,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必须及时适应区域经济的升级,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层级,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能适应创新型经济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文章提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界定与职业定位及其实现途径:明确目标定位,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支撑;重塑现代职教文化,实现高端技能人才"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

罗珂洁[10](2021)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技能龙泉”人才建设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浅谈加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加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帮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以大湾区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新要求
    (一)大变局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影响
        1. 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重组重塑,重构教育形态。
        2. 中美关系变局,重塑教育生态。
        3.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重建学习方式。
    (二)大变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 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目标。
        2.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时代新任务。
        3.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新视野。
二、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样本分析
    (一)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相互重叠
    (二)培养规格的三维表述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三)课程体系构架与“五育并举”不对称
    (四)课程设置面向智能制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尽如人意
    (五)思想政治教育等需要贯穿始终的课程编排前紧后松
    (六)以年级为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指导同年级不同生源学生的教学需要
三、基于“帮学”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一)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从模糊到分级分层分类定位
    (二)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从“知识、能力、素质”到“德智体美劳”的分类分级
    (三)课程体系优化:从“公专二分”到“五育并举”
    (四)课程编排优化:从“过程式”到“平行式、直线式、交替式和螺旋式”
        1. 分支平行式。
        2. 直线式。
        3. 螺旋式。
        4. 工学交替式。
        5. 综合式。
    (五)方案构成优化:范式方案+班计划
        1. 范式方案:
        2. 班计划:
    (六)方案执行评价优化:模糊综合评价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3)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工匠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
        1.“工匠型”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2.“工匠型”教师具有饱满的专注精神。
        3.“工匠型”教师具有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
        1.具有一技之长善于传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
        2.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
        3.学校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
    (三)“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对的挑战
        1.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2.标准不够科学全面。
        3.激励机制不够有力。
二、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评价指标筛选与AHP模型构建
    (二)计算各指标权重及明确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影响因素
三、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型”教师队伍的推进路径
    (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标准,提高社会认同
        1.建立健全“工匠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2.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有利于“工匠型”教师成长的机制。
        3.科学确定“工匠型”教师分级制度。
    (二)严格执行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准入制度,完善体制机制
        1.拓宽“工匠型”教师来源渠道。
        2.创新“工匠型”教师准入渠道和方式。
        3.对“工匠型”教师进行多维考核,给予权威性的准入证明。
    (三)大力拓展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发展平台,提升能力素养
        1.共建校企共同体,拓宽“工匠型”教师培养渠道。
        2.大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进行交流合作。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激励“工匠型”教师。
    (四)拓宽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进入通道,优化教师结构
        1.严格“工匠型”教师招聘标准,充实高职教师队伍。
        2.加大教师引进力度,着力吸引高端人才。
        3.构建“工匠型”教师互聘制度,优化教师结构。
    (五)完善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激励发展功能
        1.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考核。
        2.建立健全多元评价考核机制。
        3.改进职称评聘方式。

(4)佛山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佛山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1 企业分布情况
    1.2 地域分布情况
    1.3 学历层次情况
    1.4 职称层次情况
2 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2.1 面临的形势
    2.2 存在的问题
        2.2.1 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有待优化
        2.2.2 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完善
        2.2.3 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3 佛山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3.1 积极宣传,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3.2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消除障碍
    3.3 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配套良好的引进政策
    3.4 建立高技能型人才培训机构,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3.5 重视发挥企业行业主体作用,加强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4 结语

(5)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逻辑路径——兼论“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势与困境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由来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1. 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选择困境
        2. 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量度困境
        3. 人文社科与理工学科转型不同步的困境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与方法论
    (一)以建构论和体验论为起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逻辑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论
三、基于建构论与体验论的应用型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基本特征
        1. 反对以“科目”形态为本位
        2. 提倡“学中做,做中学”
        3. 强调社会介入性
    (二)项目教学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贡献

(6)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加强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服务工业强市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1. 国外一些国家职业教育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2. 国内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3. 大庆实现工业强市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学校方面。
    2. 政府方面。
三、建议和对策
    1. 提高重视程度,更新思想观念。
    2. 政府要发挥主导和引导作用。
    3. 企业要搭建平台和舞台。
    4. 学校要承担起责任和使命。
    5. 要建立“双高”并重的人才格局。
    6. 建立引育并重常态化机制。

(8)“1+X”证书制度下数控技术书证融通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1+X”证书制度对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深远意蕴
2 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
3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原则
    3.1 遵循四个坚持原则
    3.2 成果导向原则
    3.3 问题导向原则
    3.4 书证融通原则
4“1+X”证书下的书证融通路径
    4.1 对接标准重构课证体系
    4.2“X”证书标准的模块化分析
    4.4 完善书证融通评价体系
    4.5 提升书证融通教学质量
    4.6 强化书证融通要素保障
5 结语

(9)产业转型升级语境中的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内涵及培养途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端技能型人才概念提出的背景
    1. 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催生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新变化
    2. 职业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呼唤高职教育定位升级
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界定与职业定位
三、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1. 明确目标定位,探索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
    2.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
    3. 重塑现代职教文化,实现高端技能人才“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四、浅谈加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帮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以大湾区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 欧阳河,胡顺义,刘小娟. 职教论坛, 2022(01)
  •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3]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李云,刘霁. 湖南社会科学, 2021(06)
  • [4]佛山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培养策略[J]. 李琳,周桂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19)
  • [5]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逻辑路径——兼论“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J]. 胡建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6)
  • [6]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7]加强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服务工业强市战略的研究[J]. 周丽萍. 大庆社会科学, 2021(04)
  • [8]“1+X”证书制度下数控技术书证融通路径探究[J]. 吴海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
  • [9]产业转型升级语境中的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内涵及培养途径探究[J]. 张有根. 改革与开放, 2021(14)
  • [10]成都市龙泉驿区“技能龙泉”人才建设案例研究[D]. 罗珂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  

谈加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