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脱垂诊断和治疗

瓣膜脱垂诊断和治疗

一、瓣膜脱垂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夏娟,马小静,谢姝瑞,何亚峰,程冠,吴梅[1](2021)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脱垂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TEE)与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2D-TEE)对二尖瓣脱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因二尖瓣脱垂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术前进行了2D-TTE、2D-TEE和RT-3D-TEE的患者共370例。以术中诊断为"金标准",计算3种检查方法对二尖瓣脱垂瓣叶定位、腱索及赘生物形成的诊断效能,对3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进行比较,并采用Kappa检验分别对3种方法诊断结果与术中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 370例患者中,术前2D-TTE诊断出二尖瓣脱垂361例,检出率97.5%;术前2D-TEE诊断368例,检出率99.4%;而RT-3DTEE检出率达100%。RT-3D-TEE对瓣叶脱垂的分区定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均高于2D-TTE(P均<0.05),对腱索断裂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亦高于2D-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RT-3D-TEE对脱垂分区定位的准确性高于2D-TEE(P均<0.0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RT-3D-TEE各项指标与术中诊断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均>0.75,P均<0.05)。结论 RT-3D-TEE较2D-TTE、2D-TEE对二尖瓣脱垂区域的定位及相关病变的识别更准确,可为手术医师提供更为直观、精准的影像信息,帮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王亚颖[2](2020)在《经食管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效能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食管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5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疑似病例分别行经食管与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经胸及食管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54例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通过病理和手术确诊34例;累及瓣膜:主动脉瓣12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4例,二尖瓣15例,其他瓣膜3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均P <0.05);经食管与经胸超声心动图瓣周穿孔和瓣周漏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瓣膜脱垂、瓣周脓肿检出率均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均P<0.05)。结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可降低漏诊和误诊发生率,提高检出准确率。

梅莉[3](2020)在《41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累及心脏瓣膜或心内膜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IE的诊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仍然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明确IE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对于识别不良预后患者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既往有相关研究分析了IE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但研究结论各有差异。因此,我们设计了此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IE的临床特点,进一步发现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1年至2018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基于改良Duke标准初次诊断为确诊或疑诊IE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抗生素治疗及手术治疗情况、院内并发症以及出院后长期回访情况。本研究的主要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再发IE、非计划的再入院瓣膜手术、心力衰竭和再发栓塞。将总体IE分为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NVE)和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两组,进行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分组比较。根据IE患者6个月内死亡或生存情况进行临床特点的分组比较。采用COX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总体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确诊IE组和疑诊IE组,NVE组和PVE组,及各独立危险因素分组的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入组41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其中NVE 380例,PVE 3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76.0(439.0-1844.0)天。NVE组和PVE组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2.1%、3.1%,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4%、3.1%,院内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1%、6.3%,6个月死亡率分别为9.2%、18.8%,两组无显着差异。NVE组患者的7年长期生存率显着高于PVE组(P=0.025)。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急性肾损伤,外周动脉栓塞,血培养结果为真菌,超敏C反应蛋白≥77.1mg/l,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1.73㎡)是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合并有基础心脏疾病的IE不足半数,肺部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是比较常见的心脏以外合并症。2.发热是IE最常见的症状,其他较为常见症状还有胸闷、气促、咳嗽、咳痰、乏力、关节痛。3.IE血培养阳性率仅33.1%,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对于I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IE的病原菌仍以链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葡萄球菌是PVE最常见的致病菌。5.NVE与PVE 6个月死亡率无显着差异,长期生存率PVE比NVE低。6.年龄>70岁,急性肾损伤,外周动脉栓塞(颈动脉、髂动脉、四肢动脉),血培养结果为真菌,超敏C反应蛋白≥77.1mg/l,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1.73㎡)与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独立相关。

张迪[4](2020)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研究背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文献报道其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5%-2%。遗传学研究表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规律。此外经主动脉瓣二瓣化家系研究发现,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约为9%,认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遗传力大概为89%,提示大多数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既往研究认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环境、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相关。近年来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致病机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目前研究发现与之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NOTCH1、ACTA2、UFD1L、SMAD6、EGFR、NKX2-5、TEX26、TGFBR2、AXIN1、ENG、PDIA2、GATA5、NOS3、GATA4等。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通过相应的分子信号通路参与胚胎期主动脉瓣发育过程中,如心内膜垫的形成、内皮间充质转化、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一个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先证者的三代家系进行致病突变筛查,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等探索该家系患者致病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针对一个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三代家系的6名家系成员进行研究。研究收集了以上参加本研究的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脏病史、合并症、辅助检查结果(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肝肾功能等)。对先证者及家系中一名患者、一名正常对照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再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是否为阳性结果以及在家系中符合共分离,最后在100名无心血管疾病的正常成年人中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家系调查结果显示,先证者的父亲于30岁时心脏超声诊断为主动脉二瓣畸形,60岁时由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伴左心室扩大,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主动脉瓣为二瓣化畸形。先证者20岁时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首次发现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后多次就诊。选择两名患者包括先证者和先证者父亲以及一名正常对照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后在PRDM16基因上发现一个候选变异c.1684G>A(p.Va1562Ile),该变异位点尚未被报道。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与家系患者的表型共分离,且在100名无心血管疾病正常对照人群中未检测到该变异。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个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三代家系进行高通量测序和验证,发现一个可能导致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新突变,该突变的致病性以及如何影响主动脉瓣发育导致二瓣化畸形还需要功能学研究进一步验证。第二部分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可独立发病也可伴有其他先天性心脏疾病及主动脉疾病。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也是多种心血管合并症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升主动脉扩张、动脉瘤形成、主动脉夹层及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等。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或心脏瓣膜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处理。目前关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较少,发现合并IE的发生率约为2%~3%,低于其它合并症。在主动脉畸形的基础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导致心脏瓣膜功能在短期时间内发生明显改变,进而导致心功能进行性下降,对患者预后造成明显影响。目前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变类型、治疗方式及院内结局等仍不完全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纳入2013年至2018年在本中心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患者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两组人群在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短期院内结局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了解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成年患者(合并IE组),并且依据入院时间和治疗方式匹配后随机抽取单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成年患者(单纯BAV组)。患者入选标准为:(1)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和/或手术患者术中或术后病理确诊主动脉瓣二瓣化;(2)根据改良Duke标准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3)患者年龄≥18岁。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结果、院内治疗方式及短期院内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应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相应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研究最终纳入68名主动脉瓣二瓣化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及匹配的204例单纯主动脉瓣二瓣化患者。与单纯BAV组相比,合并IE组患者平均年龄更低(38±11 岁 vs.49±13 岁,P<0.001),男性占比更高(88.2%vs.75.5%,P=0.026),更少合并高血压(14.7%vs.32.8%,P=0.004)、冠心病(4.4%vs.15.7%,P=0.016)、糖尿病(2.9%vs.10.8%,P=0.048),临床症状更明显、心功能相对更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合并IE组患者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主动脉瓣环内径均大于单纯 BAV 组患者(65.3±8.8mmvs.56.4±11.4mm,P<0.001;25.4±3.3mm vs.24.0±3.3mm,P=0.002);合并IE组患者主动脉瓣有中大量返流表现的患者明显多于单纯BAV组(91.2%vs.49.0%,P<0.001),而有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表现的患者明显少于单纯BAV组(16.2%vs.50.0%,P<0.001)。血培养和瓣膜赘生物病原学培养发现,与导致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相同,链球菌属是合并IE的BAV组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合并IE组患者中64例(94.1%)接受外科手术,无死亡和二次手术发生,4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其中1例(1.5%)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单纯BAV组患者中192例(94.1%)进行外科治疗,其中2名(1%)患者发生院内死亡,6名(3.1%)患者因出血、瓣周漏等原因进行二次开胸手术。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及再次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单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相比,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发病年龄更低,男性更为多见,合并基础疾病更少,主动脉瓣以中重度关闭不全为主。目前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大都为手术治疗,短期结局与单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无明显差异。

傅行鹏,钱晶晶,叶菁菁[5](2020)在《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叶裂缺患儿1例》文中研究说明1病例资料患儿,男,12岁,出生时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当地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当时未予特殊诊治,门诊随访,平素体质尚可,无反复呼吸道感染,运动后无明显发绀,无气促,无抽搐晕厥史。今到我院门诊随访。门诊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室间隔回声中断,主动脉瓣稍增厚,右冠瓣脱

赵朴,李卓,崔营营[6](2020)在《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采用超声心电图进行检查,后采用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诊断标准,将超声心电图检查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理检查得出43例患者存在菌落及赘生物,超声心电图检出菌落及赘生物41例,其中漏诊2例,误诊2例,超声诊断正确率为91.11%(41/45),漏诊率为4.44%(2/45),误诊率为4.44%(2/45);其中超声检测赘生物分布情况,左心赘生物12例,主动脉瓣10例,二尖瓣11例,肺动脉瓣8例,68.29%的患者赘生物直径为2~15 mm,87.80%的患者赘生物数量≤3个,瓣膜穿孔、瓣周脓肿以及腱索断裂的检出率为100.00%,瓣膜脱垂检出率为90.00%,瓣周漏检出率为66.67%;血培养阳性患者19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例,革兰阳性球菌10例,其阳性率为42.22%。结论采用超声进行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诊断,可以有效了解心脏赘生物所处位置,直径大小以及数量,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能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周言博,王月丽[7](2019)在《马凡综合征患儿新发现FBN1基因剪切突变1例与超声心动图表型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对1例马凡综合征(MFS)患儿的原纤维蛋白基因-1(FBN1)进行基因检测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其分子发病机制并探讨超声心动图表型。方法收集1例MFS患儿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利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FBN1基因进行外显子测序,用Sanger测序对筛查出来的可能致病突变位点进行家系验证,通过预测软件预测突变位点致病性,结合文献对突变位点致病性与超声心动图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患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表现为以二尖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为显着特征的心血管异常。测序结果发现FBN1基因存在杂合突变c.6496+1G>C,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而患儿家系正常成员均未检出该突变。该突变位于经典剪切位点上,可能影响mRNA剪切。同时Mfold、MaxEntScan和MutationTaster软件分析预测该突变为致病性突变。综合分析,该患儿可诊断为以二尖瓣脱垂为显着特征的MFS,且c.6496+1G>C(exon53)剪切突变可推测为新发致病性突变。结论本文首次报道c.6496+1G>C(exon53)剪切突变,扩展了FBN1基因突变谱,结合心血管表型与文献分析,为MFS的突变基因型与心血管表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进一步为临床精准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赵文婥[8](2019)在《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一直以来,经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一线方案。在我国一些主要的心血管中心,由于经皮导管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存在恢复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无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等优势,正逐渐成为传统经胸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案。然而,介入封堵术后一些相关并发症,如术后相关心律失常、主动脉瓣脱垂、三尖瓣反流等仍然限制着这一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目前国内缺乏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中长期随访数据,尤其在儿科缺乏大样本量的系统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我中心成功施行pmVSD介入封堵术患儿术前及术后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儿童pmVSD介入封堵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后,行经验总结并阐释儿童pmVSD介入封堵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为制定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我中心2011年7月至2017年7月共计1108例经皮导管介入封堵pmVSD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据及相关临床治疗方案和社会人口学资料(年龄、体重和性别),并重点分析介入术后缓慢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瓣脱垂及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例患儿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0.54%,其中1例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发生率为0.09%。13例患者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17%,其中4例患儿最终未恢复正常传导但心腔大小及射血分数正常。缺损与主动脉瓣距离越远,封堵器直径越大和小腰大边封堵器,是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患儿术后发生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情况较术前未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患儿更为常见,但反流加重情况多发生在术后远期(>1年),且无一例中度以上反流出现。随访时间是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加重的危险因素。左室-右房通道型三尖瓣反流在封堵术后反流程度可进一步减轻。24例患儿术后出现新发三尖瓣反流,发生率2.1%,且均为无需临床干预的轻-中度以下反流。术后早期新发三尖瓣反流有概率恢复。封堵器过大是导致术后新发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选择具有合适适应症的患儿、操作规范并具有相当相关操作经验的儿童心血管中心,经皮导管介入pmV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小创伤的封堵方法。但成功施行介入封堵的患儿术后仍应长期、密切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

吴珍珠[9](2019)在《连续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回顾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007-2016年我院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为临床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出院诊断为IE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I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无基础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以及评估不同治疗方案对长期预后的影响等四方面的分析,总结了过去十年IE患者的临床特点变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探究无基础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版本。结果:共入选405例IE患者,其中男性261例(64.4%),IE患者住院病死率10.1%,1年病死率10.6%。IE患者平均年龄48±16岁,且发病年龄呈现增长趋势(P=0.001),年龄≥65岁的IE患者呈现明显增长(P=0.008)。在有基础心脏病的IE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占25.9%,其次是风湿性心脏病,且比例呈减少趋势(P<0.001)。共有52例(12.8%)患者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最终有30例患者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确诊。细菌血培养阳性率为68.6%,其中链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占27.2%。无基础心脏病的成人IE患者有183例(45.5%),其中,27.3%(50/183)的患者合并慢性疾病,37.1%(68/183)的患者有易感因素。与有基础心脏病的IE患者相比,无基础心脏病IE患者右心及全心受累比例更低(P=0.001),多瓣膜受累更少见(P<0.001);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周脓肿等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值均<0.05);两组住院病死率和一年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0.225,P=0.247)。对所有IE患者住院期间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动脉高压(P=0.005,OR=4.3,95%CI 1.561-12.371)、肾功能不全(P=0.004,OR=4.141,95%CI 1.572-10.909)和 Pitt 评分≥4 分(P<0.001,OR=59.144,95%CI 13.439-260.293)是IE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一年预后(P=0.402)。结论:过去十年间IE患者发病年龄增长,老年患龄48±16岁,且发病年龄呈现增长趋势(P=0.001),年龄≥65岁的IE患者呈现明显增长者逐渐增多,无基础心脏病患者比例较高,且这些患者中多合并慢性疾病或存在易感因素;IE患者诊治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使用率低,血培养阳性比例低;肺动脉高压、肾功能异常和Pitt评分≥4分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IE患者一年预后。

黄骊[10](2018)在《犬心脏退行性瓣膜疾病的超声检查与治疗的回顾分析》文中指出退行性瓣膜疾病常发于老年犬,常发品种为博美、迷你贵宾、吉娃娃犬和北京犬等。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息,甚至发生晕厥。听诊可发现不同级别的心杂音。目前对于退行性瓣膜疾病较为准确诊断的手段是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彩色心脏超声检查。通过该检查,可观察心脏各腔室容积、心室壁厚度改变,返流情况,各瓣膜尤其是二尖瓣退变等情况。本研究选取19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不耐受,甚至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早晚咳嗽尤其严重,且听诊发现有不同程度心杂音的临床门诊病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的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心杂音和心脏彩色超声结果以及部分病例的后期跟踪治疗等。本研究选取的心脏病发病犬只年龄在5岁-13岁,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运动不耐受,运动后喘气严重,严重时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早晚咳嗽尤其严重;听诊发现Ⅰ级心杂音1例,Ⅱ级心杂音2例,Ⅲ级和Ⅳ级心杂音分别为3例,Ⅴ级心杂音6例,Ⅵ级心杂音4例;通过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到不同严重程度的二尖瓣瓣膜脱垂,以及不同速度的二尖瓣瓣膜下返流;通过心脏彩色超声测量,发现14个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和左心房扩张,3个病例发生全心的扩张;根据心脏病ACVIM分级系统分级,2个病例为B2级,14个病例为C1级,2个病例为C2级,1个病例为D2级。结合症状分级、听诊分级和退行性瓣膜疾病病例的心超结果,制定了以匹莫苯丹、速尿、贝那普利的联合用药方案对部分病例进行了治疗。其中5例病例经过联合用药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另外14个未经过治疗的病例,其中10例死亡,2例B1级病例存活,2例C1级病例存活但症状仍然严重。以上研究表明,临床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结合可为退行性瓣膜疾病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依据;匹莫苯丹、速尿、贝那普利的联合用药可作为退行性瓣膜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二、瓣膜脱垂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瓣膜脱垂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脱垂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3种超声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
        (一)MVP检出率
        (二)3种检查方法对脱垂分区及相关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
    三、超声心动图与术中诊断的一致性分析
讨论

(3)41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引言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相关事件定义
    2.3 临床基线资料收集
    2.4 出院以及随访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NVE组与PVE组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比较
    3.2 6个月内死亡和6个月内存活的IE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3.3 以瓣膜赘生物大小和治疗方式分组的预后比较
    3.4 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3.5 生存分析
4.讨论
    4.1 IE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4.2 IE患者短期预后及长期生存情况
    4.3 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危险分层及预后预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历
致谢

(5)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叶裂缺患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6)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与超声检查结果
    2.2 病理检查与超声检查赘生物的直径与数量比较
    2.3 超声检查相关心内并发症检出率
    2.4 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3 讨论

(7)马凡综合征患儿新发现FBN1基因剪切突变1例与超声心动图表型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超声心动图检查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目标基因测序
    1.4 Sanger测序验证
2 结果
    2.1 体格检查结果
    2.2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3 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2.4 突变位点功能预测及分析结果
3 讨论

(8)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中文部分
    绪论
    第一部分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分析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麻醉及术中监测
        3.3 封堵器选择
        3.4 封堵方法
        3.6 术后处理及随访
        3.7 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临床资料
        4.2 封堵器选择
        4.3 并发症与死亡事件
        4.4 术后随访
        5.讨论
        6.结论
    第二部分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心律失常的回顾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术前心电图及心超检查
        3.2 术后心电图及心超检查
        3.3 心律失常分类
        3.4 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心律失常
        4.2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4.4 术后Ⅰ类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4.5 术后Ⅰ持续性、中短期和晚期Ⅰ类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5.讨论
        5.1 VSD介入术后相关心律失常
        5.2 VSD介入术后相关心律失常
        5.3 未来及展望
        6.结论
    第三部分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回顾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室间隔缺损的诊断
        3.3 封堵器的类型及封堵方法
        3.4 术后随访
        3.5 统计学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随访
        4.3 危险因素
        4.4 预后
        5.讨论
        6.结论
    第四部分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回顾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室间隔缺损的诊断
        3.3 封堵器的类型及封堵方法
        3.4 术后随访
        3.5 统计学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术前合并轻-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
        4.3 术后新发轻-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
        4.4 术后新发轻-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
        5.讨论
        6.结论
英文正文
    Introduction
    Part One Efficacy of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in Pediatric Patients
        1. Background
        2. Patients
        3. Method
        3.1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3.2 Anesthesia and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3.3 Occluder selection
        3.4 Procedure
        3.5 Assessment of curative effect
        3.6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follow-up
        3.7 Statistical Analysis
        4. Result
        4.1 Clinical Data
        4.2 Occluder Selection
        4.3 Complications and deaths
        4.4 Post-operation follow-up
        5. Discussion
        6. Conclusion
    Part Two Retrospective Study of Arrhythmias After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1. Background
        2. Patients
        3. Method
        3.1 Preoperative ECG and TTE
        3.2 Postoperative ECG and TTE
        3.3 Classification of Arrhythmias
        3.4 Statistical analysis
        4. Results
        4.1 Arrhythmias
        4.2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4.3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4.4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category I arrhythmias post operation
        4.5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ubacute, late onset and continuous category I arrhythmias
        5. Discussion
        5.1 Arrhythmias related with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VSD
        5.2 Risk factors for category I arrhyrhmias
        5.3 Future prospects
        6. Conclusion
    Part Three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Aortic Cusp Prolapse
        1. Background
        2. Patients
        3. Method
        3.1 Clinical Data
        3.2 Diagnose of pm VSDs
        3.3 Type of occluder and operation method
        3.4 Post operation follow-up
        3.5 Statistical analysis
        4. Results
        4.1 Basic Information
        4.2 Follow-up
        4.3 Risk Factors
        4.4 Prognosis
        5. Discussion
        6. Results
    Part Fou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Emerging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1. Background
        2. Patients
        3. Method
        3.1 Clinical Data
        3.2 Diagnose of pm VSDs
        3.3 Type of occluder and operation method
        3.4 Post operation follow-up
        3.5 Statistical analysis
        4. Results
        4.1 Basic Information
        4.2 Preoperational mild to moderat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4.3 Postoperational mild to moderat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4.4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onal mild to moderat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5. Discussion
        6. Results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相关论文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9)连续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索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犬心脏退行性瓣膜疾病的超声检查与治疗的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退行性瓣膜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
    1.2 退行性瓣膜疾病的品种相关性
    1.3 退行性瓣膜疾病的基本症状
    1.4 退行性瓣膜疾病的心脏彩色超声表现
        1.4.1 二尖瓣二维下的改变
        1.4.2 左室M型超声心动图改变
        1.4.3 左心房的评估
        1.4.4 多普勒超声心动评估
    1.5 心脏病以及心脏杂音的分级
    1.6 退行性瓣膜疾病的治疗
        1.6.1 匹莫苯丹
        1.6.2 呋塞米(主流利尿剂)
        1.6.3 ACEI
        1.6.4 螺内酯
        1.6.5 西地那非
    1.7 国内外关于心脏超声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7.1 心脏超声的研究进展
    1.8 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类别
        1.8.1 M型超声
        1.8.2 二维超声
        1.8.3 多普勒超声
        1.8.4 连续波多普勒
        1.8.5 脉冲波多普勒
        1.8.6 彩色血流多普勒
        1.8.7 三维超声
        1.8.8 介入超声
        1.8.9 心脏超声造影
    1.9 试验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诊断设备仪器以及治疗药物
        2.2.1 诊断所需设备仪器
        2.2.2 治疗药物
    2.3 试验方法
        2.3.1 病例相关信息及症状
        2.3.2 听诊
        2.3.3 心脏彩色超声操作
    2.4 试验结果
        2.4.1 动物基本信息、症状与心杂音
        2.4.2 临床检查结果
        2.4.3 心脏彩色超声结果
        2.4.4 典型病例的检查诊断与治疗结果
    2.5 分析和讨论
        2.5.1 品种,体重,年龄与性别
        2.5.2 症状与心脏超声结果对比
        2.5.3 心杂音与心脏超声结果对比
        2.5.4 治疗结果
    2.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瓣膜脱垂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脱垂的诊断价值[J]. 夏娟,马小静,谢姝瑞,何亚峰,程冠,吴梅.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10)
  • [2]经食管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效能比较[J]. 王亚颖. 现代实用医学, 2020(06)
  • [3]41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D]. 梅莉. 浙江大学, 2020(02)
  • [4]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D]. 张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叶裂缺患儿1例[J]. 傅行鹏,钱晶晶,叶菁菁.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0(02)
  • [6]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究[J]. 赵朴,李卓,崔营营. 当代医学, 2020(02)
  • [7]马凡综合征患儿新发现FBN1基因剪切突变1例与超声心动图表型分析及文献复习[J]. 周言博,王月丽. 精准医学杂志, 2019(02)
  • [8]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研究[D]. 赵文婥.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连续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回顾分析[D]. 吴珍珠. 浙江大学, 2019(03)
  • [10]犬心脏退行性瓣膜疾病的超声检查与治疗的回顾分析[D]. 黄骊.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瓣膜脱垂诊断和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