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分层策略的Java原型开发法(论文文献综述)
晏昃晖[1](2021)在《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工业企业对于如何利用现有数据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效率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思路。针对这种现象,探索工业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成为了大数据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并且有必要建立一个专属的数据挖掘平台为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生态建立的支点。本文以工业大数据为基础、以工业应用场景为研究对象,挖掘工业应用场景中的通用化模块,并基于Hadoop分布式框架和Spring Cloud微服务框架实现一个能够对多种工业应用场景提供底层基础服务支持的数据挖掘平台。为达到上述要求,对平台架构的分层设计做了全新定义,并在工业数据源的特征上采用Drools规则化提取数据,灵活地应对不同上层应用的数据需求。通过对不同工业应用具体需求的分析,本文提取出了算法库和翻译器等基础微服务。其中算法库通过对K-Means、CART决策树、支持向量机、TF-IDF等算法的实现,能够有效完成对上层推荐系统、预测系统、议价系统的算法支持,并且通过接口配置实现灵活的调用以及中间数据的存储。其次翻译器通过首创的Sugar转换方法,以及独特的词法划分和Abstract Syntax Tree构造,能够实现自定义文法的高级语言转换,具有可靠性和灵活性。平台底层搭建采用Flink实现流式数据处理,Map Reduce完成批量数据计算,配合高容错、适合批处理、高扩展性的HDFS完成大批量数据的存储,并且设计有Mongo DB、Redis、Mysql完成业务数据的存储,不管是分布式存储还是上层应用数据的存储与回流都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同时这一类组件都能很好的支持集群扩展,方便企业级应用以及拓展。本文根据项目具体的应用需求做出了微服务设计,同时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也为支持更加广泛的平台应用设计了许多基础微服务,最终实现了一个支持高并发、可扩展、高稳定性、高灵活性、可靠的分布式数据挖掘平台。论文应用创新如下:(1)对分布式集成环境做出了适应性设计。包括采用轻量级架构Flink进行流式数据处理;将日志系统拆分为分布式系统日志和上层业务运行日志;将平台存储拆分为分布式存储和业务数据库存储;(2)设计以微服务为核心的数据服务中间层。包括以Spring Cloud架构为核心的一系列微服务,重点为ETL、算法库和原创的翻译器设计。通过实现以上创新并进行实验,验证了本文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在完善的功能和性能测试中,证实了该平台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郑剑豪[2](2021)在《集控水电站群远程运维指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监管水电站群运行和维护的工作人员一般采用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记录维护信息,这样的记录方式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并且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譬如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难以保证的、信息的共享以及数据的保存是比较困难。但是水电站建立基础信息系统能够适当改变这些弊端,但是信息的及时记录和共享仍然存在问题。而且,对于水电站的运行和维护多采用传统的方式,即依靠老员工的经验。这种方式对人的依赖性很大。通过此方式对新员工进行教育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所以水电站群需要更新一种能够及时提供维护指导的系统。本文对集控水电站远程运维系统进行研究,本文工作如下:1、分析该系统的需求,由于使用系统的对象不同,分别从一线运维工人角度以及领域专家角度对需求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了资源添加模块、远程协作模块、学习推荐模块、提案改善模块、资源搜索模块、信息管理模块。同时还分析了系统的运行需求以及性能需求。2、根据需求分析对集控水电站远程运维系统的架构进行设计,包括远程协作等六个大的功能模块。3、构建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型,基于TF-IDF以及协同过滤算法设计了基于内容的水电站运维标签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型。4、详细分析集控水电站远程运维系统的实现方式,并展现实现效果。5、对集控水电站远程运维系统进行功能、性能以及数据库的测试,验证是否满足集控水电站远程运维系统的需求。本文的研究对于建设集控水电站远程运维系统,提高水电站的运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邢瑞[3](2020)在《基于神经图模型的试题推荐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试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环节。然而,传统的纸质化考试在人工出题、试卷印刷、学生考试、人工阅卷和成绩统计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人力消耗和时间开销,而且试题选择固定或随机,缺乏学生个体针对性。针对传统纸质化考试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开发了在线考试系统。目前,虽然在线考试系统已经应用非常普遍,但是这些系统往往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市面上存在的考试系统,主要以营利为目的,更加注重界面的美观设计和功能的扩展;而很多高校的考试系统,则是为了测评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所以更加关注核心的线上考试功能,相对比较简单。在如今数据量巨大、信息过载的时代,推荐系统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成绩。为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满足学校和平台的要求,本文实现的考试系统除了具备基本的自动组卷、阅卷功能外,还具有模拟试卷、知识点练习和错题重做等题目练习功能;同时将推荐算法引入所开发的考试系统中。本文主要聚焦于练习试题的推荐,在学生题目练习功能模块的知识点练习中设计了两种练习方式,分别为自主随机抽题练习和利用推荐算法推荐题目练习。针对题目推荐功能,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神经图模型的推荐算法,用于进行试题的推荐,可根据学生历史的错题记录,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易错题和知识点掌握不牢的题目。而实验也表明,本文研究的推荐算法相比其他类似的几种算法在推荐效果上有所提升。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学校和平台的需求,开发了一款在线考试系统,并且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推荐系统领域的一些典型应用进行了学习和了解,并探索了基于内容推荐、基于模型推荐和协同过滤等经典的传统推荐算法的原理。(2)针对考试系统试题推荐练习的功能,进行了推荐算法研究。在神经图协同过滤算法(NGCF)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推荐算法模型NGCF-Att。首先,在NGCF的交互层采用多层神经网络代替了内积;其次,在传播层的消息构建中引入了注意力机制。(3)使用Tensorflow实现推荐算法,并在可映射为本系统数据库格式的Amazon-book和Gowalla等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来验证推荐算法的效果。
赵晟然[4](2020)在《基于PDCA的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设计及开发》文中提出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成为加强国际教育互认,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驱动。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随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持续向好发展,认证覆盖的高校专业规模逐渐扩大,参与认证的高校专业数量不断提高,对于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方法创新和技术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课程管理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成为高校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自评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数据来源。由于认证工作需要梳理和计算的材料和数据繁杂,当前的传统工作方法存在工作效率低下、改进效果欠佳和技术辅助匮乏等问题。为了实现对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过程的高效化管控、标准化改进和信息化辅助,本文基于PDCA循环理论,将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过程划分为计划、实施、评价和改进四个阶段,结合信息化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原型。首先,通过分析高校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中的课程管理需求,结合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工作现状和要求,将具备持续改善能力的PDCA循环理论融入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过程;其次,建立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的PDCA模型,提出一种全面细致、量化结果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再次,运用UML统一建模语言,结合面向对象分析技术,展开应用系统原型的分析和设计;最后,使用Java语言,采用SSH框架和B/S架构对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进行开发,实施数据验证,对系统功能进行实现。本文实现的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原型在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科学评价课程达成结果,有效提高认证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于今后工程教育认证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志强[5](2020)在《教育机器人的软件分层体系结构及构件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机器人作为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借助于机器人平台和云端的教育资源打造智能化的教育机器人平台是未来教育机器人发展的趋势,但是随着智能化的设计要求不断的提高,业务的不断丰富,系统的复杂化的程度的也越来越高,急需一种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通用架构来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稳定性,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提出了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和构件技术来进行教育机器人架构设计,以提高机器人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已有技术现状,深入分析了教育机器人的软件结构及特点,然后结合分层软件体系结构和构件化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分层和构件化设计技术打造教育机器人平台,实现高度复用的基于分层构件的教育机器人软件平台,解决当前高度复杂的教育机器人系统的软件开发复用率低,开发成本高的问题。2)完成了教育机器人分层软件架构技术的研究,对教育机器人软件分层架构的设计基本原则和目标进行了梳理,然后完成了对教育机器人软件分层架构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设计,给出了核心功能的设计要求,并基于Wright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完成了对教育机器人分层体系架构的设计。3)完成了软件分层架构下的教育机器人构件化设计,给出了分层架构下的教育机器人的构件框架体系设计,从构件框架标准的选型和框架的选型两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分析,确定了基于Javabean/ejb的构件方案,然后完成了核心功能设计,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完成了驱动层、平台层、算法层、用户接口层和系统接口层的构件方案设计。4)完成了分层架构及构件化技术进行教育机器人的开发及实施的方案研究,从软件工程角度出发,对如何利用分层技术及构件化技术开展教育机器人项目的开发进行了规范,以确保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流程的规范性,使得最终设计的系统能够保持高度的稳定和可复用性,最后以高校机器人AI教育平台为例开展了实例的应用,基于本文构建的分层及构件技术的教育机器人平台快速的完成了高校机器人AI教育平台的设计和实现,验证了文本给出的设计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基于上述内容,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针对教育机器人当前在分层架构技术上的应用及设计存在的整合程度低,开发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从驱动、系统到平台应用层的分层架构设计方案和基于构件化的开发方案,通过该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类机器人在开发和设计上的效率,降低其成本。2)应用Wright技术对其进行分层架构的定义,以从系统和平台层面打通了整个分层的设计逻辑结构,让整个教育机器人平台不在是独立的子系统整合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的定义可以跨子系统从整个业务和系统功能的角度来进行分层的定义,解决了子系统模式下的业务逻辑的整合的复杂性问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机器人的设计效率和功能更新的速度。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许作栋[7](2020)在《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虚拟实验不断地被设计、开发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然而,前期调研分析发现,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虚拟实验仍存在仿真度不高、趣味性差、交互方式单一以及技术开发方向与教育应用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各国官方发布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指导框架等报告中可以发现,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主旋律。为了更好地发挥虚拟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优势,本研究从交互设计的视角出发,将探究式学习理念和Web3D技术融入虚拟实验的设计与开发,以改善用户体验并提升其教学应用效果。在整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提出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框架,然后以我国初中科学教材中“盐的溶解”实验为例进行交互设计和技术开发实践,最后设计并实施了教学应用和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对参与对象发放用户体验问卷来验证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的应用效果。在交互设计框架建立阶段,首先提出了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的四大原则:紧贴中学课程内容、面向探究式学习、良好的用户体验以及量体裁衣式的反馈机制。其次定义了规范化的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流程和内容选取原则,阐述了竞品分析策略。最后,提出了虚拟实验探究活动、功能模块、原型的设计思路。“盐的溶解”虚拟实验案例交互设计阶段在对相关竞品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案例进行了具体的探究活动、功能模块、原型的设计。其中探究活动设计包括探究层级的确定和5条探究式脚手架的搭建;功能模块设计环节对该虚拟实验的观察、操作、呈现结果的方式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而原型设计环节使用软件Omni Graffle,详细绘制了由各个功能模块组成的“盐的溶解”虚拟实验原型图。开发阶段应用Babylon.js等一系列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案例“盐的溶解”的开发,实现了Canvas实时渲染三维实验现象和场景、SVG动态呈现可视化数据等关键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优化、调整、测试工作。同时,本研究开发了一个虚拟实验平台“Lab 3D”,该平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标准化与可扩展性,可以在未来新增更多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为了探索“盐的溶解”虚拟实验的教学应用效果,本研究设计了对应的教学方案和探究式学习活动,并邀请了30名七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虚拟实验平台开展了一次探究式学习活动。通过线上教学的形式开展的“盐的溶解”虚拟实验教学应用结果表明,该虚拟实验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易用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学习者表现出了较强的继续使用的意愿。
李思远[8](2020)在《基于耦合相似度协同过滤算法的影视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互联网伴随着人们的广泛使用,其所承载的数据资源以指数式的速度与日俱增,其已由初期时的信息匮乏年代逐步发展成为了信息过载年代,与之相伴的网络在线影视也变得丰富了起来,其市场前景也愈发受到人们看好,并变得想象空间越发丰富。但伴随着这些变化,当单一用户在平台中寻觅自己所需信息与资源时,其所要耗费的精力与时间也将变得更多,因此,高效迅捷地帮助用户找到其所需资源已成为了在线影视平台必须实现的刚性需求,其效果决定了平台的成功与否。个性化推荐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过滤手段,优秀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可在短时间内满足用户需求,该系统的实现多采用基于邻域的协同过滤算法,部分还可能混合采用了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或基于人口统计学的协同过滤算法等,上述算法经过实践证明,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但都没有有效解决“冷启动”和“稀疏性”等问题。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搭建一个在线影视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通过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推荐,自动为其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影视资源,帮助用户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挑选到自己喜欢的影视资源,从而节省用户的时间,让用户拥有更好的欣赏影视作品的体验感受,从而有效提升用户黏性。本文对常见的几种算法做了分析和对比,并通过发现每种算法的缺点和优点,将其相互结合,避免面临单纯使用其中一种算法无法很好的达成提升用户体验度的需求的处境。本论文将研究并实现结合耦合对象相似度的协同过滤算法影视系统,从而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准确度,有效帮助用户更快速的挑选感兴趣的影视,并且最大可能的解决了“冷启动”和“稀疏性”等问题。本论文对三种过滤算法:基于用户、基于物品和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算法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上述算法的优劣势和使用场景,同时还对耦合对象相似度算法进行了设计与验证。最后在结合上述算法的基础上对在线影视平台个性化推荐系统的需求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体框架、业务模块、业务流程和数据库等设计,从而能够实现一个个性化推荐系统,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取得了预期良好结果。
王冰[9](2019)在《基于Play框架的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支付方式的改变与商业社会的变革是同步发展的。从开始的以物易物,到后来以货币为交易媒介。而货币的形态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之后发展到信用货币。而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出了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一种新型的信用货币和一种无形的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包括银行卡支付、手机支付、互联网支付、电子钱包支付等。本文基于某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采用基于JAVA技术和开发框架Play进行了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开发。支付后台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三大业务流程,该三大业务流程息息相关,环环相扣。一是账户管理流程,主要管理客户支付现金的流动过程。二是商品管理流程,主要管理商品的定义、定价和权限等数据流转的过程。三是订单管理流程,主要管理订单的生成、结算和发货等数据流转的过程。本文在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按阶段逐步进行。在需求调研阶段,依次对企业的高层和各层次人员进行了需求的调研,逐步明确了企业对于本系统建设的业务需求,设计完成了系统原型。在需求分析阶段,以业务需求及系统原型为指导,编写完成了需求规格说明书。在系统设计阶段,根据业务需求、系统原型以及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完成了系统的详细架构设计,并采用相关图形工具做了展示。至此,完成了项目开发设计阶段的全部工作,为系统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在系统实现阶段,选择采用JAVA技术作为主要开发技术;前端开发采用JQuery开发框架,后端业务开发采用Play开发框架,并选择My SQL作为数据库。在系统测试阶段,通过对一系列测试方法的应用,保障了各业务场景中所有业务流程都能满足业务需求。在本系统研发过程中,采用了开源的Play开发框架作为系统主框架,满足了高并发场景的性能需求,提升了开发效率,也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和可扩展性。本系统基本满足了客户需求,达到了客户对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需求,实现了企业发展规划的落地。
翁世佳[10](2019)在《基于迭代模型的J省食品抽样检验系统开发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型监管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食品市场监督管理的要求。高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相应的监管信息系统是推进整体监管工作,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将成为提高食品市场监管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计算机软件开发往往存在着预算超支、进度延误、质量不达标三大主要问题。软件业界的有关报告和分析对软件信息系统开发行业中产品与用户预期不符合、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以及资源严重浪费等现象和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软件项目开发的进度、质量和预算也就成为了项目管理的研究对象。本论文从上述背景出发,以J省食品抽检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软件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重点阐释了迭代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及迭代模型在软件项目中应用的适用性;并结合J省食品抽检系统分析迭代模型如何在具体项目中进行运用。具体设计了基于迭代模型的系统框架。制定了开发计划通过四次迭代,实现了开发目标。本文通过使用迭代模型为主的综合手段,旨在解决软件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已达到项目事前有目标,事中有依据,事后好分析的目的。使项目顺利实施,以达到预期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软件项目的进行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利用迭代模型,可以更好地保证项目质量,把控项目进度,同时控制项目成本。真正实现项目过程的可控,为项目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分层策略的Java原型开发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分层策略的Java原型开发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工业大数据的现状和发展 |
1.1.2 数据挖掘平台的现状和发展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 |
2.1 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 |
2.1.1 Eureka |
2.1.2 Ribbon |
2.1.3 Feign |
2.1.4 Zuul |
2.1.5 Hystrix |
2.1.6 Config |
2.2 数据挖掘算法 |
2.2.1 K-Means算法 |
2.2.2 决策树算法 |
2.2.3 支持向量机(SVM) |
2.3 翻译器 |
2.3.1 词法分析器 |
2.3.2 语法分析器 |
2.3.3 Sugar转换和符号表设计 |
2.4 Hadoop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挖掘平台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2 功能性需求 |
3.2.1 数据存储需求 |
3.2.2 数据预处理需求 |
3.2.3 微服务设计需求 |
3.2.4 算法库设计需求 |
3.2.5 翻译器设计需求 |
3.2.6 并行化需求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挖掘平台概要设计 |
4.1 概述 |
4.2 总体架构设计 |
4.2.1 物理架构 |
4.2.2 运行架构 |
4.3 平台层次划分 |
4.3.1 业务应用层 |
4.3.2 数据服务中间层 |
4.3.3 分布式处理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挖掘平台优化研究与实现 |
5.1 业务数据库优化与实现 |
5.1.1 业务数据库设计 |
5.1.2 业务数据库优化实现 |
5.2 采用Flink优化流式数据处理的实现 |
5.3 基于Spring Cloud的微服务优化实现 |
5.4 基于Drools的 ETL优化实现 |
5.5 算法库设计与实现 |
5.5.1 架构设计 |
5.5.2 技术路线 |
5.5.3 算法库调用设计 |
5.5.4 数据预处理API设计 |
5.6 翻译器问题分析与优化实现 |
5.6.1 词法单元的划分 |
5.6.2 抽象语法树的构建方法 |
5.6.3 Sugar转换分析与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据挖掘平台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1.1 微服务管理结果展示 |
6.1.2 平台相关测试 |
6.2 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改进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集控水电站群远程运维指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集控水电站群运维现状 |
1.2.2 云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
1.2.3 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B/S架构 |
2.2 Spring MVC |
2.3 云架构 |
2.4 移动端WEB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需求概况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资源添加模块需求 |
3.2.2 远程协作模块需求 |
3.2.3 学习推荐模块需求 |
3.2.4 提案改善模块需求 |
3.2.5 资源搜索模块需求 |
3.2.6 信息管理模块需求 |
3.3 运行需求 |
3.4 性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设计 |
4.1.1 基本模式设计 |
4.1.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资源添加模块设计 |
4.2.2 远程协作模块设计 |
4.2.3 学习推荐模块设计 |
4.2.4 提案改善模块设计 |
4.2.5 资源搜索模块设计 |
4.2.6 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后台实现 |
5.2 系统实现 |
5.2.1 资源添加模块的实现 |
5.2.2 远程协作模块的实现 |
5.2.3 学习推荐模块的实现 |
5.2.4 提案改善模块的实现 |
5.2.5 资源搜索模块实现 |
5.2.6 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目标及环境 |
6.1.1 测试目标及流程 |
6.1.2 测试环境 |
6.2 业务功能模块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数据库连接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神经图模型的试题推荐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线考试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推荐系统 |
2.2 经典推荐算法 |
2.2.1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
2.2.2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 |
2.2.3 混合推荐算法 |
2.2.4 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 |
2.3 推荐算法常用评测指标 |
2.3.1 评分预测 |
2.3.2 TopN推荐 |
2.4 相似度计算方法 |
2.5 系统开发框架 |
2.5.1 前端框架Dojo |
2.5.2 后端框架SSH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神经图模型试题推荐算法研究 |
3.1 神经图协同过滤算法 |
3.1.1 高阶连通性的概念 |
3.1.2 神经图协同过滤模型 |
3.2 神经图协同过滤算法改进 |
3.2.1 传播层改进 |
3.2.2 预测层改进 |
3.2.3 NGCF-Att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4.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
4.1.1 实验环境 |
4.1.2 实验数据集 |
4.2 模型训练 |
4.3 评估指标及超参数设置 |
4.3.1 评估指标 |
4.3.2 超参数设置 |
4.4 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题推荐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和开发环境 |
5.1.1 开发环境介绍 |
5.1.2 功能需求分析 |
5.1.3 系统可行性分析 |
5.2 系统概要设计 |
5.2.1 系统分层结构 |
5.2.2 系统功能设计 |
5.2.3 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详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3.1 课程负责人端的功能实现 |
5.3.2 教师端的功能实现 |
5.3.3 学生端的功能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目的及概述 |
5.4.2 系统功能模块测试 |
5.5 推荐算法应用 |
5.5.1 学生知识点练习推荐练习功能分析 |
5.5.2 推荐算法应用可行性 |
5.5.3 冷启动问题的解决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PDCA的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设计及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理论及方法 |
2.1 PDCA循环 |
2.1.1 PDCA循环定义 |
2.1.2 PDCA循环流程 |
2.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2.2.1 面向对象技术定义 |
2.2.2 面向对象开发步骤 |
2.3 UML统一建模语言 |
2.3.1 UML定义 |
2.3.2 UML模型图 |
2.3.3 UML分析步骤 |
2.4 SSH框架 |
2.4.1 Spring框架 |
2.4.2 Spring MVC框架 |
2.4.3 Hibernate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的PDCA模型 |
3.1 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需求分析 |
3.1.1 明确课程理念 |
3.1.2 制订课程计划 |
3.1.3 记录课程实施 |
3.1.4 检查课程效果 |
3.1.5 调整课程问题 |
3.2 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管理PDCA模型 |
3.2.1 模型要素介绍 |
3.2.2 提出循环模型 |
3.3 课程量化评价方法 |
3.3.1 课程对应指标点达成度计算 |
3.3.2 计算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
3.3.3 计算课程达成率评价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原型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功能性需求 |
4.1.2 非功能性需求 |
4.2 系统数据流转分析 |
4.3 系统用例分析 |
4.3.1 课程计划管理 |
4.3.2 课程实施管理 |
4.3.3 课程评价管理 |
4.3.4 课程改进管理 |
4.3.5 用户管理 |
4.4 系统组成设计 |
4.4.1 系统设计原则 |
4.4.2 系统技术架构 |
4.4.3 系统功能架构 |
4.5 功能模块设计 |
4.5.1 课程计划管理模块 |
4.5.2 课程实施管理模块 |
4.5.3 课程评价管理模块 |
4.5.4 课程改进管理模块 |
4.5.5 用户管理模块 |
4.6 数据模型设计 |
4.6.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4.6.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实现展示 |
5.2.1 用户登录功能 |
5.2.2 课程计划功能 |
5.2.3 课程实施功能 |
5.2.4 课程评价功能 |
5.2.5 课程改进功能 |
5.2.6 用户管理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教育机器人的软件分层体系结构及构件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教育机器人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分层体系设计技术在教育机器人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研究 |
2.1 已有教育机器人软件及问题分析 |
2.2 软件分层体系结构相关技术研究 |
2.2.1 软件分层设计特点及必要性 |
2.2.2 常用软件分层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
2.2.3 常用软件分层设计框架及技术特点分析 |
2.3 软件构件化相关技术研究 |
2.3.1 软件构件化设计目的及意义 |
2.3.2 常用软件构件设计方法 |
2.3.3 常用软件构件设计框架及技术特点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教育机器人软件分层架构技术研究及设计 |
3.1 教育机器人软件分层及构件化设计基本原则及目标 |
3.2 教育机器人操作系统架构及核心功能分析 |
3.2.1 基于Ubuntu及 ROS构建的教育机器人系统架构 |
3.2.2 教育机器人核心功能及设计要求 |
3.3 基于WRIGHT的教育机器人分层体系架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分层架构下教育机器人构件化设计方案研究 |
4.1 教育机器人中使用构件设计原则与目标 |
4.2 分层架构下的教育机器人构件框架体系设计 |
4.2.1 构件设计标准及技术框架选择 |
4.2.2 基于JavaBean/EJB教育机器人构件框架设计 |
4.3 分层架构下的教育机器人核心功能构件方案设计 |
4.3.1 驱动层功能构件化设计方案 |
4.3.2 平台层核心功能构件化设计方案 |
4.3.3 算法层核心功能构件化设计方案 |
4.3.4 用户接口层功能构件化设计方案 |
4.3.5 系统接口层功能构件化设计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教育机器人分层及构件化开发和实施方案研究 |
5.1 基于构件化技术进行教育机器人开发的整体流程 |
5.2 需求分析阶段分层及构件化技术应用 |
5.3 基于分层及构件技术的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
5.3.1 方案设计方法及流程 |
5.3.2 详细设计方法及流程 |
5.4 基于分层及构件技术的软件测试及实施流程 |
5.4.1 软件测试流程 |
5.4.2 系统实施及后期维护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教育机器人系统的构件开发应用 |
6.1 高校机器人AI教育平台项目背景 |
6.2 基于构件技术的系统需求分析 |
6.2.1 高校机器人AI教育平台设计需求的获取 |
6.2.2 高校机器人AI教育平台的构件划分 |
6.3 基于分层架构及构件技术的系统设计 |
6.3.1 系统方案设计 |
6.3.2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
6.3.3 构件的组装实现 |
6.4 基于分层及构件技术的软件测试及实施 |
6.4.1 软件测试 |
6.4.2 实施及后期维护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
一、探究式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
二、探究式学习要素 |
三、探究层级 |
四、技术使能的探究式学习 |
第二节 虚拟实验的研究现状 |
一、虚拟实验的概念与特征 |
二、虚拟实验平台 |
三、基于Web3D技术的虚拟实验研究现状 |
四、面向探究式学习的虚拟实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交互设计的研究现状 |
一、工业设计领域的交互设计 |
二、交互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三、交互设计的一般流程和设计原则 |
第四节 相关应用技术 |
一、HTML5、CSS与Java Script |
二、Web3D技术与Babylon.js |
三、3D建模技术与低多边形风格 |
第三章 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框架 |
第一节 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思想 |
一、虚拟实验交互设计原则 |
二、虚拟实验的交互设计流程 |
第二节 前期分析策略 |
一、虚拟实验内容的选取原则 |
二、竞品分析策略 |
第三节 虚拟实验探究设计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探究层级设计 |
三、探究脚手架设计 |
第四节 虚拟实验功能模块设计 |
一、确定实验装置 |
二、确定交互方式 |
三、确定结果呈现方式 |
第五节 虚拟实验原型设计 |
一、场景设计 |
二、用户界面设计 |
第四章 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案例 |
第一节 前期分析 |
一、虚拟实验内容的选取 |
二、相关竞品分析 |
第二节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探究设计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探究层级确定 |
三、探究脚手架设计 |
第三节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功能模块设计 |
一、结构和功能设计 |
二、实验装置的观察 |
三、实验操作 |
四、实验结果呈现 |
第四节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原型设计 |
第五章 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案例的技术实现 |
第一节 开发环境与网页架构 |
一、开发环境 |
二、网页架构 |
第二节 三维场景的实现 |
一、三维模型制作 |
二、三维场景的初始化 |
三、使用粒子效果模拟盐 |
第三节 关键技术实现 |
一、溶液状态实时更新 |
二、浓度曲线图的绘制 |
第四节 优化与发布 |
一、虚拟实验的调试与优化 |
二、Lab 3D平台构建与开发 |
三、Lab 3D平台发布 |
第六章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的教学应用及评价 |
第一节 教学方案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难点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过程 |
一、授课对象选取 |
二、教学实施过程 |
第三节 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统计结果 |
三、对于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核心代码 |
附录二 “盐的溶解”虚拟实验用户体验问卷 |
附录三 家长知情同意书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耦合相似度协同过滤算法的影视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影视推荐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影视推荐系统的目标 |
2.2 影视推荐系统的业务需求 |
2.2.1 用户管理的业务需求 |
2.2.2 系统管理的业务需求 |
2.2.3 推荐算法的业务需求 |
2.2.4 数据管理的业务需求 |
2.3 影视推荐系统的非业务需求 |
2.4 影视推荐系统的业务流程 |
2.5 影视推荐系统所涉及的算法 |
2.5.1 基于邻域的协同过滤算法 |
2.5.2 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算法 |
2.5.3 基于耦合对象相似度推荐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视推荐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架构设计 |
3.1.2 冷启动和数据稀疏性等问题解决思路 |
3.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1.4 数据库总体设计 |
3.2 系统算法总体设计 |
3.2.1 数据预处理设计 |
3.2.2 用户偏好模型设计 |
3.2.3 推荐算法设计 |
3.3 系统详细设计 |
3.3.1 系统信息与数据库管理模块设计 |
3.3.2 离线与在线推荐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视推荐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实现准备 |
4.1.1 技术路线 |
4.1.2 开发环境 |
4.2 系统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4.2.1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4.2.2 管理员管理模块实现 |
4.3 离线计算模块实现 |
4.3.1 数据预处理模块实现 |
4.3.2 混合相似度计算模块实现 |
4.3.3 内容聚类算法模块实现 |
4.4 在线智能推荐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影视推荐系统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单元测试 |
5.2.1 系统管理员登陆单元测试 |
5.2.2 影视资源录入单元测试 |
5.2.3 会员推荐列表单元测试 |
5.3 集成测试 |
5.4 系统测试 |
5.4.1 前端页面功能测试 |
5.4.2 后台管理功能测试 |
5.5 性能测试 |
5.5.1 协同过滤算法的性能测试 |
5.5.2 耦合对象相似度推荐算法性能测试 |
5.5.3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Play框架的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支付系统发展现状 |
1.2.1 支付系统国外发展现状 |
1.2.2 支付系统国内发展现状 |
1.3 系统目标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 本文内容组织安排 |
第2章 支付管理系统运用的相关技术 |
2.1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技术选择 |
2.2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需求开发采用技术 |
2.3 支付后台管理采用技术 |
2.4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前端使用的技术 |
2.5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采用的设计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支付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 |
3.2 相关人员及用户分析 |
3.3 业务模型分析 |
3.4 系统主要流程及业务规则 |
3.4.1 账户管理流程及业务规则 |
3.4.2 订单管理流程及业务规则 |
3.4.3 活动管理流程及业务规则 |
3.4.4 产品管理流程及业务规则 |
3.4.5 账务管理流程及业务规则 |
3.5 非功能性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 |
4.1.1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业务架构设计 |
4.1.2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应用架构设计 |
4.1.3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基础架构设计 |
4.2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 |
4.3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实现 |
4.3.1 数据库实现 |
4.3.2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
4.3.3 系统功能展示 |
4.4 系统采用的新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测试 |
5.1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测试环境及方法 |
5.1.1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测试环境 |
5.1.2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采用的测试方法 |
5.2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1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测试结果 |
5.2.2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测试分析 |
5.2.3 支付后台管理系统测试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企业应用情况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迭代模型的J省食品抽样检验系统开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软件工程研究现状 |
1.2.2 迭代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与关键技术 |
1.3.1 主要内容 |
1.3.2 关键技术 |
1.3.3 文章结构安排与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理论 |
2.2 迭代模型及开发的一般理论 |
2.3 软件需求识别的一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省食品抽检系统方案设计 |
3.1 J省食品抽检系统简介 |
3.2 系统的需求调研 |
3.3 系统的初始功能与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
3.3.2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
3.4 基于迭代模型的系统设计框架 |
3.4.1 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思路 |
3.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4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3.5 系统的安全稳定设计与调整策略 |
3.5.1 系统安全性设计 |
3.5.2 系统稳定性设计 |
3.5.3 系统调整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迭代模型的系统开发过程管理 |
4.1 基于迭代模型的项目规划 |
4.1.1 项目人员管理规划 |
4.1.2 基于迭代模型的产品管理策略 |
4.1.3 基于迭代模型的项目开发计划 |
4.2 满足迭代模型要求的系统开发过程管理 |
4.2.1 系统初次迭代过程与结果 |
4.2.2 系统第二次迭代过程与结果 |
4.2.3 系统第三次迭代过程与结果 |
4.2.4 系统末次迭代过程与结果 |
4.2.5 满足迭代模型要求的系统测试管理 |
4.2.6 系统开发过程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分层策略的Java原型开发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平台研究与实现[D]. 晏昃晖.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集控水电站群远程运维指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郑剑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神经图模型的试题推荐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研究[D]. 邢瑞. 吉林大学, 2020(01)
- [4]基于PDCA的工程教育认证课程MIS系统设计及开发[D]. 赵晟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教育机器人的软件分层体系结构及构件化研究[D]. 朱志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面向探究式学习的Web3D虚拟实验交互设计研究[D]. 许作栋.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耦合相似度协同过滤算法的影视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思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Play框架的支付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冰. 河南科技大学, 2019(06)
- [10]基于迭代模型的J省食品抽样检验系统开发管理研究[D]. 翁世佳. 东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