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沟肠杆菌产AmpC和不产酶菌的耐药性研究

阴沟肠杆菌产AmpC和不产酶菌的耐药性研究

一、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菌和非产酶菌的耐药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陆阳,郭静[1](2019)在《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 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结果以及耐药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患者标本培养的184株大肠杆菌为例,分别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和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对细菌ESBLs和AmpC酶进行测定,并展开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ESBLs菌检出率51.1%(94/184),AmpC酶菌检出率42.4%(78/184)。其中检出单产ESBLs菌86株(46.7%),单产AmpC酶菌71株(38.6%),产ESBLs菌+AmpC酶菌11株(6.0%),ESBLs菌和AmpC酶均不产16株(8.7%);单产ESBLs菌、单产AmpC酶菌、产ESBLs菌+AmpC酶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明显高于不产菌(P<0.05)请认真核对!,另外所有肠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明显较高(P>0.05)。结论:肠杆菌产生耐药性主要与ESBLs菌、AmpC酶菌相关,临床实践中要加强关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降低其耐药性以保证治疗效果。

李娟,邓秋连,龙燕,黄钰君,尚彦彦,席红利[2](2017)在《浅析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并探讨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分离得到的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300株作为研究对象,对这30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采用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法测定其中的AmpC酶,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其中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再选用12种常用抗生素作为药敏试验药物,对其耐药性进行检测,比较单产AmpC酶组与非产酶组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30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单产AmpC酶菌85株,占比28.33%。在头孢曲松、氨曲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中,单产AmpC酶组的耐药性均明显高于非产酶组(P<0.05);在头孢唑林、环丙沙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中,单产AmpC酶组和非产酶组的耐药性均超过50%,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头孢吡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中,单产AmpC酶组和非产酶组的耐药性均不足50%,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0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中,5重以上耐药菌株共有130株,占比43.33%,单产AmpC酶组的5重以上耐药菌株占比明显高于非产酶组(P<0.05)。结论: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的AmpC酶单产率较高,单产AmpC酶菌的多重耐药性较高,临床上治疗由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菌所致感染时,应根据其药敏检测结果,选用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

李晓哲,郭焕,刘利华,钱震雯,李伟霞[3](2012)在《112株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AmpC酶及产ESBLs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AmpC酶、产ESBLs的情况及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112株,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对碳青霉烯酶进行检测,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对AmpC酶进行检测,采用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进行检测,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12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自痰液,占60.7%,其次为分泌物及尿液,分别占16.1%、13.4%;从112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碳青霉烯酶阳性2株,阳性率1.8%,AmpC酶阳性60株,阳性率53.6%,产ESBLs菌46株,阳性率41.1%,其中有28株仅携带ESBLs,42株仅携带AmpC酶,18株同时携带产ESBLs和AmpC酶。结论应加强对产碳青霉烯酶阴沟肠杆菌的控制和检测;阴沟肠杆菌产ESBLs和AmpC酶携带率高;临床治疗应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产酶株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周文聪,饶冠利,吴晓燕[4](2011)在《慢性疾病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产酶菌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慢性疾病患者发生感染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为了解慢性疾病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菌及耐药状况,我们通过1356例慢性疾病住院患者各种样本的细菌培养,对771株革兰阴性菌分离株作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检测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赵越[5](2010)在《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表型及相关基因ampC和ampD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ECL)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常引起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以及伤口等的感染。近二十年来,随着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的使用及各种侵入性操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备受关注,其中以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为主的肠杆菌属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中重要的致病菌。大量研究表明,高产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和单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高产AmpC酶的菌株,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目的:1.使用多底物协同-拮抗法(multi-substrates synergy-antagonize test, MSSAT)检测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表型。2.对阴沟肠杆菌ampC基因、ampD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及AmpD的氨基酸替代位点与AmpC酶表型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微生物实验室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全部经生化反应重新鉴定;使用多底物协同-拮抗法(MSSAT)检测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表型。2.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构基因ampC和调节基因ampD的基因片段。不同表型的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PCR扩增产物送DNA测序,结果与Kopp U报道的阴沟肠杆菌14的ampD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Z14003.1)进行比对,分析ampD基因突变与AmpC酶表型的关系。结果:1.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微生物实验室收集的标本中分离出阴沟肠杆菌31株。来源于呼吸科病房18株,呼吸科门诊7株,ICU病房6株。采用MSSAT方法检测显示阴沟肠杆菌不产AmpC酶2株(2/31,6.5%,痰标本1株,尿标本1株),产高诱导型AmpC酶15株(15/31,48.4%,痰标本12株,尿标本2株,咽拭子标本1株),产部分去阻遏型AmpC酶9株(9/31,29.0%,均为痰标本),产完全去阻遏型AmpC酶5株(5/31,16.1%,痰标本4株,尿标本1株)。2.31株阴沟肠杆菌的结构基因ampC和调节基因ampD经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检测到相应目的片段的条带。3株不同表型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片段均存在多处位点变异,对应氨基酸的替代位点分别为高诱导型Asp-59→Asn,Ala-71→Arg,Leu-72→Val,Asp-75→His,Gln-103→His,Thr-122→Ser,Glu-131→Gln,Lys-132→Gln,Val-136→Ile,Gln-138→His,Arg-143→Leu,Glu-160→Ala,His-175→Arg,Thr-179→Ala,Thr-180→Ala,Thr-187→Asn:部分去阻遏型Ala-71→Arg,Leu-72→Val,Asp-75→His,Gln-103→His,Ala-128→Ser,Glu-131→Gln,Lys-132→Gln,Val-134→Ala,Gln-138→Arg,Arg-143→Leu,Glu-160→Ala,Ser-172→Pro,His-175→Arg,Thr-180→Ala;完全去阻遏型Ala-71→Arg,Leu-72→Val,Asp-75→His,Ala-158→Val,Ile-186→Thr。结论:1.本研究选用阴沟肠杆菌31株,主要来源为呼吸科病房,主要标本为痰标本。本研究采用多底物协同-拮抗法鉴定出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表型以高诱导型为主,其次为部分去阻遏型,完全去阻遏型检出率相对较低。2.本研究中PCR方法扩增阴沟肠杆菌ampC和ampD基因均获得相应大小的目的片段。AmpD蛋白的128、134、138、172位发生氨基酸替代可能导致AmpC酶的部分去阻遏高表达。158、186位可能是AmpD蛋白的关键位点,其发生氨基酸替代可能导致AmpC酶的完全去阻遏高表达。

卢文波,何立忠,汪一萍[6](2010)在《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耐头孢西丁(FOX)的19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和ESBLs的表型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揭示其主要耐药机制和耐药特征。方法:运用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AmpC酶,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检测ESBLs,最后运用MIC法测定这些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统计学软件EpiInfor2000、WHONE5.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受检菌中共检出高产AmpC酶菌87株,检出率为45.3%,产ESBLs菌共检出96株,检出率为50%。药敏结果显示:单产AmpC酶菌对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55.6%100%)明显高于非产酶菌的耐药率(33.3%44.4%),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产AmpC酶菌的4重耐药率(78.9%)与8重耐药率(72.3%)均高于非产酶菌(40.9%)和(36.8%),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AmpC酶与ESBLs已成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如亚胺培南治疗同时产AmpC酶与ESBLs细菌引起的感染,或采用四代头孢如头孢吡肟治疗单产AmpC酶菌造成的感染,也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治疗。本研究结果提示AmpC酶是形成多重耐药菌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常规检测AmpC酶十分必要。

李丽,熊亮[7](2009)在《老年患者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调查》文中指出

朱玉玫,王煜[8](2008)在《产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G-杆菌的产酶情况与耐药模式,并比较产酶菌与非产酶菌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方法:应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表型筛选和确认试验检测超广谱酶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以K-B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在149株G-杆菌中,16株(10.7%)产AmpC酶,32株(21.1%)产ESBLs,2株(2.0%)同时产AmpC酶和ESBLs。产酶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低。结论:产AmpC酶和产ESBLs的G-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株,治疗产2种β内酰胺酶细菌引起的感染亚胺培南为首选,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

胡锡池[9](2008)在《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AmpC酶检测、耐药特征及基因分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耐头孢西丁的123株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AmpC酶和ESBLs的表型及基因型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揭示其主要耐药机制,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运用三维试验、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测定AmpC酶的表型,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ESBLs的表型,采用PCR法分析AmpC酶和ESBLs的基因型。最后运用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这些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统计学软件EpiInfor200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耐药率分析采用统计软件WHONE5.4。结果:123株受检菌中三维试验与纸片法分别检出产AmpC酶菌57株、69株,检出率分别为46.3%、56.1%,经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纸片确诊试验共检出产ESBLs菌87株,检出率为70.7%。PCR法结果显示:所有受检菌中携带DHA、ACT、CMY、FOX型AmpC酶基因及TEM、SHV、CTX、OXA型ESBLs基因的株数分别为51、63、10、2、75、48、12、12,分别占41.5%、51.2%、8.1%、1.6%、61%、39%、9.8%、9.8%。69株大肠埃希菌中携带DHA、ACT、CMY、FOX型AmpC酶基因及TEM、SHV、CTX、OXA型ESBLs基因的株数分别为12、39、6、1、45、6、12、6,分别占17.4%、56.5%、8.7%、1.4%、65.2%、8.7%、17.4%、8.7%,54株克雷伯菌中携带DHA、ACT、CMY、FOX型AmpC酶基因及TEM、SHV、CTX、OXA型ESBLs基因的株数分别为39、24、4、1、30、42、0、6,分别占72.2%、44.4%、7.4%、1.9%、55.6%、77.8%、0%、11.1%。药敏结果显示:单产AmpC酶菌对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而单产AmpC酶菌与非产酶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较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较低。AmpC酶阳性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43.9%~70.2%),其耐药率明显高于AmpC酶阴性菌(25.8%~51.5%),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AmpC酶阳性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较高(72.2%~1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较低(0~49.1%),AmpC酶阴性菌相应的耐药率分别为(63.6%~97.0%)及(0~36.4%),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AmpC酶阳性菌的4重耐药率(70.2%)与8重耐药率(61.4%)均明显高于AmpC酶阴性菌(45.3%)和(30.3%),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由于纸片法与三维试验测定AmpC酶的结果无显着性差异,但是三维试验操作复杂,不易掌握。因此建议临床可采用较简便的氯唑西林双纸片增效试验检测AmpC酶的表型。由PCR法结果可知:受检菌中AmpC酶(68.3%)和ESBLs(76.4%)的检出率较高,说明耐药酶在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中已普遍存在。受检菌AmpC酶基因型以DHA(41.5%)和ACT(51.2%)为主,ESBLs基因型以TEM(61%)与SHV(39%)为主。大肠埃希菌中AmpC酶基因型主要为ACT(56.5%),ESBLs基因型主要为TEM(65.2%),克雷伯菌中AmpC酶基因型主要为DHA(72.2%),ESBLs基因型主要为SHV(77.8%)。从本研究药敏结果来看,耐药酶如AmpC酶与ESBLs已成为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临床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治疗同时产AmpC酶与ESBLs细菌引起的感染,或采用四代头孢如头孢吡肟治疗单产AmpC酶菌造成的感染,也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治疗。由本研究亦可得知AmpC酶阳性菌比AmpC酶阴性菌更容易发展成为多重耐药菌。由此可见加强耐药菌的鉴定、药敏分析及耐药酶表型、基因型检测工作,从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于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效果,控制和监测院内感染的发生和转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熊亮,李丽[10](2008)在《老年患者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288例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研究,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菌株,纸片扩散法测定产AmpC酶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株的检出率为15.6%(45/288),其中以阴沟肠杆菌检出率最高,达到34.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产AmpC酶菌株对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AmpC酶菌株。结论老年患者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重视产AmpC酶细菌的监测与控制。

二、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菌和非产酶菌的耐药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菌和非产酶菌的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 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检测方法
        1.2.3 药敏试验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ESBLs菌和AmpC酶菌检测结果分析
    2.2 不同菌株药敏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2)浅析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抗生素及培养基
    1.2 方法
        1.2.1 Amp C酶检测
        1.2.2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
        1.2.3 药敏试验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中单产Amp C酶的检出情况
    2.2 单产Amp C酶菌与非产酶菌的药敏结果比较
    2.3 单产Amp C酶菌与非产酶菌5重以上耐药情况比较
3 讨论

(3)112株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AmpC酶及产ESBLs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仪器与试剂
    1.3 细菌培养与鉴定
    1.4 产ESBLs、AmpC酶、碳青霉烯酶检测
    1.5 药敏试验
    1.6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标本来源
    2.2 产ESBLs、AmpC酶、碳青霉烯酶检测结果
    2.3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4)慢性疾病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产酶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
        1.2.1 菌株来源与培养鉴定
        1.2.2 超广谱ESBLs检测
        1.2.3 AmpC检测
    1.3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细菌检出情况
    2.2 非产酶菌与产酶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3 讨论

(5)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表型及相关基因ampC和ampD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表型检测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相关基因的检测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菌株
        1.1.2 试剂和抗生素纸片
        1.1.3 方法
        1.1.3.1 ESBLs检测
        1.1.3.2 AmpC酶初筛试验[3]
        1.1.3.3 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AmpC酶[2]
        1.1.3.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及ESBLs检出情况
    2.2 药敏结果
        2.2.1 192株受检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2。
        2.2.2 受检菌的多重耐药情况分析
3 讨论

(7)老年患者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临床标本与菌株
    1.3 细菌鉴定
    1.4 培养基与抗生素纸片
    1.5 AmpC酶检测
    1.6 药物敏感试验
2 结 果
    2.1 AmpC酶检出率
    2.2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 论

(8)产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细菌鉴定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AmpC酶检测、耐药特征及基因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外文略缩词表
附录
综述
致谢

四、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菌和非产酶菌的耐药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 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李娜,陆阳,郭静.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2)
  • [2]浅析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J]. 李娟,邓秋连,龙燕,黄钰君,尚彦彦,席红利. 中国医学创新, 2017(14)
  • [3]112株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AmpC酶及产ESBLs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J]. 李晓哲,郭焕,刘利华,钱震雯,李伟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04)
  • [4]慢性疾病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产酶菌耐药性分析[J]. 周文聪,饶冠利,吴晓燕. 中国乡村医药, 2011(01)
  • [5]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表型及相关基因ampC和ampD的初步研究[D]. 赵越.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2)
  • [6]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卢文波,何立忠,汪一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02)
  • [7]老年患者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调查[J]. 李丽,熊亮.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03)
  • [8]产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J]. 朱玉玫,王煜.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14)
  • [9]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AmpC酶检测、耐药特征及基因分型研究[D]. 胡锡池. 苏州大学, 2008(11)
  • [10]老年患者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调查[A]. 熊亮,李丽. 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8

标签:;  ;  ;  ;  

阴沟肠杆菌产AmpC和不产酶菌的耐药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