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例糖尿病患者胆囊B超分析

168例糖尿病患者胆囊B超分析

一、糖尿病病人168例胆囊B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常毅刚[1](2020)在《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1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胆囊癌患者预后列线图并进行验证;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考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考察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治疗周期结束的患者进行电话方式的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结束事件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6.1,最后以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的绘制使用R语言(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的survival包及rms包实现,变量得分使用nomogram Ex包计算。列线图的准确性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判断。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方法分别为Bootstrap法和验证集法,内部验证的重复取样次数为1000次。比较预后列线图与AJCC分期的预测能力。(2)资料来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者250例。分别进行CA199、CEA、CA125、和CA242检测及病理学诊断。诊断结果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其中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112例,胆囊癌患者138例。考察各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具有手术记录,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为749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围胆囊床切除术、肝IVb+V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扩大根治术、短路手术或姑息切除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考察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4)选取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意外胆囊癌患者188例,分析并总结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1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癌旁浸润和发生远处转移(P<0.05)等,危险度分别为1.237,1.551,2.969,1.957,1.492以及1.446。(2)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6(95%CI 0.74~0.78),术后5年DSS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AJCC分期的C-index为0.70(95%CI 0.67~0.73),本列线图的预测能力优于AJCC分期,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验证集的中位DSS生存期为25.14个月,术后1、3、5年DSS相关生存率为71.0%、38.7%、30.5%。外部验证C-index为0.73(95%CI 0.68~0.78),以5年生存率为例,外部验证与训练集的一致性较好。(4)观察组与对照组CA199、CEA的阳性率差异提示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此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为CA242与CA125相比较的阳性率(P>0.05)。观察组CA199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EA的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CA199用于胆囊癌诊断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48.55%;CA199的特异度最高,可达到99.11%,同时其阳性预测值可达98.53%。(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EA、CA199+CEA、CA199+CA125、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EA阳性率、CA199+CEA阳性率、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观察组CA199+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两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诊断时,CA242+CA199、CA199+CA125的灵敏度可超过50%,分别为53.75%和51.72%。同时,CA199+CA125的特异度为76.3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分别可达到63.83%和66.27%。(8)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A199+CEA阳性率、CA199+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9)三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的诊断时,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的灵敏度均超过了50%,达到59.49%和52.63%。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均表现不良。(10)LC或剖腹进行的手术患者有221例,占所有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9.51%,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61%、1.20%和14.69%。(11)对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围胆囊床切除术组、肝S4b+S5段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组和扩大根治术组,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是否是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临床资料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生存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术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单纯胆囊切除术和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P<0.05)。(13)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有181例有完整的预后生存时间记录,生存时间分布1.93~85.4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8.8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91.71%(166/181),3年生存率为54.70%(99/181),5年生存率为21.55%(39/181)。结论:(1)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癌旁浸润、发生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影响胆囊肿瘤患者的7项预后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具有准确、直观、个性化的预后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优势。(2)CA199+CA125的灵敏度为诊断胆囊癌的最佳方法。(3)LC或剖腹进行的胆囊切除术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治2和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生存期和生存率显着优于根治1和根治3患者。(4)中老年女性患者意外性胆囊癌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率胆囊癌的发病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也呈上升趋势;(5)目前临床上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包括:胆囊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及多发结石、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胰胆管汇合、粘膜有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直径在0.5-1.0cm之间的胆囊息肉(6)对于早期胆囊癌只要能够达到R0切除,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别。

孙正鸿[2](2020)在《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Gallstone,G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筛查GS发病的高危人群,为该地区(成都市)胆囊结石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至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通过影像学(腹部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并符合纳入条件者共200例,年龄在1880岁,此人群作为观察组;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体检的无胆囊结石并符合纳入条件者共1000例,年龄在1880岁,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按1:5随机配比,配比条件为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收集一般临床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集病例资料及实验室资料: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红素(TBil)等。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除一般资料外,还进行了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脂肪肝病史、胆囊炎病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等疾病指标的收集(请见附件3)。采用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此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合并有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糖尿病、胆囊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MI、TC、TBil、FBG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了性别、年龄的相关影响后,合并糖尿病病史(OR1.800;95%CI1.0922.966,P=0.021)、胆囊炎(OR1.772;95%CI1.1302.780,P<0.05)及高水平FBG(OR1.162;95%CI 1.01101.336,P<0.05)、高水平TC(OR1.211;95%CI1.0321.421,P=0.019)及低水平HDL-C(OR0.333;95%CI0.2060.538,P<0.05)与胆囊结石显着相关。结论:(1)高FBG、高TC、低HDL-C和糖尿病、无结石性胆囊炎可能是形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2)高BMI,往往可能伴随有TC、TG等血脂代谢的异常,也可能会间接导致了胆囊结石。

梁丽芸[3](2020)在《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亦逐年上升,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已成为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因,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和个人负担。目前DKD的治疗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方法。导师柳红芳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对DKD临床特点的观察,结合张景岳“真阴精气理论”提出肾精亏虚是DKD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贯穿疾病始终,“精损络痹”是DKD的核心病机。目前肾精亏虚证在糖尿病或肾脏病的研究中较少出现,尚未见到相关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特点研究。故本研究通过证候学调查,探讨DKD肾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学特点及与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DK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以期提高DKD的中医诊治水平。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内的北京市14家参研单位及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内符合糖尿病肾脏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478例,填写课题组前期经过多轮专家咨询制定的中医证候观察表,再根据拟定的肾精亏虚证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肾精亏虚(精亏)组332例和无肾精亏虚(无精亏)组14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分布、兼夹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再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将肾精亏虚证患者分为Ⅲ期164例、Ⅳ期168例,比较两期患者的症状体征、兼夹证分布差异等,总结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将所有病例资料核对汇总后,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中位数(四分位距)(M(Q3-Q1))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频率(%)表示。两组患者间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二分类资料的相关性。证候积分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排除多重共线性后,符合正态分布的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DKD肾精亏虚证分布情况及一般情况:①本研究纳入的478例DKD患者中,肾精亏虚证患者共332例,占总人数的69.5%,Ⅲ期肾精亏虚患者共164例,Ⅳ期肾精亏虚患者共168例,Ⅳ期肾精亏虚证人数较Ⅲ期多(P<0.01)。②332例肾精亏虚证患者中,男女比例1.29:1,年龄在60~70岁人数最多,平均年龄63.5(12)岁,女性患者年龄较男性大(P<0.01)。2.肾精亏虚证患者症状体征分布特点:从高到低依次是腰膝酸痛、倦怠乏力、耳鸣耳聋、性欲减退、咽燥口干、齿松动脱发、视物模糊、肢体困重、健忘、手足麻木。3.肾精亏虚与性别、年龄、血压、BMI的关系:肾精亏虚证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无肾精亏虚证患者(P<0.01),精亏患者舒张压高于无精亏患者(P<0.05),肾精亏虚与性别、BMI无相关性(P>0.05)。4.肾精亏虚与糖尿病家族史、既往病史的关系:精亏患者既往患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的比例均高于无精亏患者(P<0.05),与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脂肪肝、脑梗塞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5.肾精亏虚与兼夹证的关系:精亏患者兼夹的虚证证素中人数最多的是阴虚证(59.3%),其次是气虚(52.1%)、阳虚(35.5%)、血虚(24.7%);实证证素中人数最多的是湿热证(54.2%),其次是血瘀(45.8%)、痰浊(35.2%)、热盛(22.6%)、气滞(16.9%)、水湿(6.0%)。精亏患者气虚证、阳虚证、气滞、湿热、血瘀、痰浊证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精亏患者(P<0.01),血虚证、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兼夹的肾虚证中,精亏患者肾阴虚、肾阳虚证比例均高于无精亏患者(P<0.05)。精亏患者的各虚证和实证证素积分均高于无精亏患者(P<0.01)。精亏组单纯虚证人数69例(占20.78%),虚实夹杂人数263例(占79.22%)。肾精亏虚患者中气血阴阳俱虚者有23人(占6.93%),肾精亏虚患者多兼夹三种及以上实证(占29.22%)。6.肾精亏虚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精亏患者的HbAlc、FPG、eGFR低于无精亏患者,BUN、SCr、24hUTP、TP、ALB、K+水平高于无精亏患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的DKD肾精亏虚证的相关因素研究得出,在DKD患者中,与肾精亏虚证相关性最大的是气虚证、痰浊证、年龄、24hUTP,且均与肾精亏虚证呈正相关。肾精亏虚证候积分与24hUTP呈正相关(r=0.419,P<0.001),与eGFR呈负相关(r=-0.312,P<0.001),与 SCr 呈正相关(r=0.333,P<0.001)。与 UA 无线性相关(r=0.085,P>0.05)。7.肾精亏虚证患者不同分期的证候学特点:Ⅳ期肾精亏虚证候积分高于Ⅲ期(P<0.01)。Ⅳ期患者兼夹阳虚证、水湿证、血瘀证比例高于Ⅲ期(P<0.01)。Ⅳ期血虚、阳虚、水湿、湿热、血瘀、痰浊证素积分高于Ⅲ期(P<0.01)。标实证中,Ⅲ期患者中湿热证人数最多,Ⅳ期患者中血瘀证人数最多。在兼夹的肾虚证中,Ⅲ期肾阴虚证87例(53%),肾阳虚94例(57.3%),Ⅳ期肾阴虚110例(65.5%),肾阳虚120例(71.4%)。Ⅳ期患者肾阴虚、肾阳虚证比例均较Ⅲ期高(P<0.05)。Ⅳ期患者肾阴虚、肾阳虚积分亦高于Ⅲ期(P<0.01)。164例肾精亏虚的Ⅲ期患者中,单纯虚证45例,占27.44%,虚实夹杂119例,占72.56%。Ⅳ期患者中,单纯虚证24例,占14.28%,虚实夹杂144例,占85.72%。Ⅳ期患者单纯虚证人数较Ⅲ期少,虚实夹杂人数比例较Ⅲ期高(P<0.01)。结论:1.肾精亏虚证普遍存在于Ⅲ、Ⅳ期DKD患者中,占本研究纳入DKD总人数的69.5%。随疾病进展,Ⅳ期肾精亏虚证比例较Ⅲ期升高,肾精虚损程度亦随之加重。2.DKD肾精亏虚证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年龄与肾精亏虚呈正相关,症状表现以腰膝酸痛、倦怠乏力、耳鸣耳聋、性欲减退、咽燥口干、齿松动脱发、视物模糊、健忘为主。3.中医证候学特点为虚实夹杂、愈虚愈实:①相较于无肾精亏虚患者,肾精亏虚患者中单纯虚证比例较低,虚实夹杂的比例更高,且以同时兼夹三种以上实证为主;兼夹的虚证以气虚、阳虚、肾阴虚、肾阳虚为主,实证以气滞、湿热、血瘀、痰浊为主。②随着病情进展,肾精亏虚程度加重,阳虚、肾阴虚、肾阳虚证比例升高,且虚损程度加重,水湿、血瘀证比例升高,程度亦更甚。4.肾精亏虚程度与SCr、BUN、24hUTP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

董银[4](2019)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口服中药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临床意义。2、对比中医药联合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预防胆石症复发较单纯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的差异。3、系统研究健脾利胆法预防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选取四川省中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胆囊结石病人,术前检查均符合保胆取石术条件,并成功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6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1日起每日服消石汤一付、连服2周,后期术后每4个月每日服消石汤一付、连服4周,上述方案持续2年。对照组除术后指导饮食及其生活习惯改变外,无特殊处理。术后2年内多次用B超测定空腹时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检查有无胆结石形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2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2组患者术后2年胆囊壁厚度和胆囊收缩功能变化对比治疗前2组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进行比较,实验组胆囊壁厚度小于对照组,其胆囊收缩功能强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年胆囊结石复发情况对比:实验组术后2年结石复发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高于实验组,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率,对于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有疗效。

李伟伟[5](2018)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术后病理升级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AEH患者术后升级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1月-2016年6月术前诊断为AEH并在2个月内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行全子宫切除的168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术前病理、术中冰冻病理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了差异比较,并对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病理活检及术中冰冻病理的临床指导意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168例患者分为EC组(A组)和AEH组(B组),通过比较分析两组病例的年龄、体重指数(BMI)、临床表现、绝经状态及年龄、生育情况、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史)、肿瘤标记物(血清CA125、CA199)、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及术中剖视宫腔情况等,探寻其与术后病理升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且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分析结果显示,168例患者中,A组患者54例,占比为32.14%,B组患者114例,占比为67.86%。其中A组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癌38例,占比70.37%,中分化癌16例,占比29.63%,低分化癌0例;IA期患者46例(85.19%),IB期患者5例(9.26%),II期患者3例(5.55%)。宫腔镜下病理活检诊断符合率(72.72%)高于诊断性刮宫的诊断符合率(6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冰冻病理对EC、AEH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分别为94.00%、90.17%。术后病理升级与术前AEH的病理分度有关,术前病理分度越高,升级为癌的风险越高。轻、中、重度AEH升级为EC的概率分别为:4.08%(2/49)、28.13%(9/32)、59.32%(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绝经状态、绝经年龄、肥胖、术前超声提示子宫内膜血流情况及术中剖视宫腔情况等是预测术后病理升级的敏感指标,生育情况、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史)及肿瘤标记物(血清CA125、CA199)等与术后病理升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EH有癌变倾向,合并癌多数分化较好,以早期为主。2.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病理活检对AEH的诊断并不能排除漏诊可能。3.术中应送快速冰冻病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4.随着AEH术前病理分度的增加,术后病理升级为癌的风险增加。5.对于年龄大于50岁、已绝经、绝经年龄晚、肥胖、术前超声提示子宫内膜血流丰富、术中剖视宫腔不光滑的患者应警惕术后升级为癌的可能。

王秋生[6](2017)在《胆囊息肉之新知新解》文中指出1924年,胆囊造影技术的应用虽使术前诊断胆囊息肉成为可能,但直至1970年代,其术前诊断率也只有10%20%。近30年来,B超的迅速发展与普及逐步取代胆囊造影,成为术前诊断胆囊息肉的主要影像学手段,使其术前诊断率快速达到90%以上。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查体的日益普及和生活方式的巨变,胆囊息肉病人越来越多,

向慧[7](2016)在《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BD)与代谢综合征(MetS)共病率在6%-70.3%之间,共病MetS明显增加BD心血管事件风险。精神药物可能是高MetS共病率的主要原因,性别差异也存在一定影响。BD中女性往往具有更高的复发率、情绪季节不稳定性、更多抑郁倾向亚型(如双相Ⅱ型,快速循环型和混合状态)以及特殊的生殖事件等,均会引起代谢上的性别差异。此外BD共病的内分泌问题,如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痤疮、脱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丙戊酸盐(VP)可能与脱发、月经异常、甚至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本文将主要就性别差异和VP来探讨与BD患者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纳入18-45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BD诊断的病例207例,同时纳入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匹配的健康对照168例。采用开放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自制问卷(详见附录2)以及病史收集临床资料,定期抽取血脂、性激素等指标,进行24周的自然随访。MetS及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采用国际体力活力问卷评定活力水平,PCOS相关组件诊断则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的标准制定。统计学上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或曼-惠特尼秩和检验、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二项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D组共纳入207例,平均年龄27(P25 23,P75 35)岁,总用药时间30(P255 9,P75 72)月,女性占59.9%,对照组共纳入168例,二组在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上均无明显差异。BD组疾病状态中稳定期占24.6%,抑郁31.9%,躁狂32.4%,混合11.1%,三药以上的治疗占25.3%之多。MetS发生率为25.9%,高活力水平占高于预期的26.7%。主要结果分三部分:1)BD组较对照组MetS发生率明显更高(25.9%vs 9.5%,p<0.01),且相关代谢组件的BMI、收缩压、甘油三酯(TG)、TG/HDL-C也更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更低。BD患者生活方式上有显着更多的多食、荤食和失眠。但两组在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活力水平以及脱发、痤疮、月经稀发等方面则无明显差异。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Wals=22.23,p<0.01)、性别(Wals=6.23,p=0.01)及用药时间(Wals=7.04,p<0.01)是MetS的三个主要独立危险因素;2)无论BD组或对照组女性的MetS发生率明显更低(BD组11.4%vs 47.4%,p<0.01,对照组15.4%vs 58%,p<0.01)。同时女性表现出较少的烟酒依赖(2.4%vs 26.8%,p<0.01),合用三药以上比例更少(21%vs 31%,p=0.42),生活方式上较少的多食(21%vs 40%,p=0.11)和高活力水平(31%vs 16%,p=0.26)。仅女性的BMI与首发年龄(r=-0.22,p=0.02)、用药时间(r=0.22,p=0.03)以及用药策略(r=0.27,p<0.01)存在相关性,男性则无关。自然随访结果显示BD急性发作期后TG/HDL-C(0-1-6月:1.07-1.66-0.96,p<0.01)1月内明显升高,第6月时则明显下降。而TC和LDL-C的变化则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TC(0-1-6月:4.32-4.64-4.98,p=0.31)持续升高,而女性(0-1-6月:4.66-4.96-4.02,p=0.03)则经过1月内的升高至6月时下降明显甚至低于基线。高脂血症发生率也存在相同差异(0-1-6月,男18%-30%-60%,p=0.14 vs女28%-37%-0%,p=0.03);3)对于长期用药的BD患者,VP仅对部分血脂有较弱的影响,VP组的TC、LDL-C以及HDL-C更低,异常TG/HDL-C发生率(54%vs 35%,p<0.01)更高,但经住院和门诊分组校正后仅住院患者中VP组的TC更低,其他血脂水平则无显着差异。且两组的BMI、收缩压、血糖及MetS发生率(31.3%vs 23.4%,p=0.31)也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女性内分泌方面,VP组的高雄激素血症(19.2%vs 5.7%,p=0.04)和月经稀发(26.3%vs5.6%,p=0.06)发生率更多,但高LH/FSH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结论:1)BD患者较正常人群MetS发生率更高,性别、BMI以及用药时间是BD共病Met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相对于活动水平,不良的饮食方式对共病MetS的影响更大。BD中更多出现TG/HDL-C的异常提示应多警惕胰岛素抵抗风险;2)绝经前女性MetS发生率较男性明显更低,且疾病发作期后血脂更易恢复,可能与男性烟酒依赖、女性更注意控制饮食,更高的活动水平,甚至倾向选择低代谢风险治疗有关。临床医生应更重视男性代谢风险的教育和干预。仅女性的BMI与总用药时间及用药策略相关,提示对于女性用药方面应更慎重;3)对于长期用药的BD患者,VP在代谢上仅对血脂存在较弱的影响,而内分泌上尽管高雄激素血症及月经稀发发生率VP组确实更高,但高LH/FSH发生率两组却无差异。提示临床上VP与代谢异常及PCOS的关联可能存在夸大嫌疑。

耿智敏,王林,陈晨,慎浩鑫,宋虎伟,石磊,王作仁,赵亚玲,刘青光[8](2016)在《438例胆囊癌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胆囊癌的临床特点,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8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术前分期并制订手术方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特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随访及生存情况。将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血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临床病理特征(术前黄疸、胆囊结石、腹腔积液、手术方式、意外胆囊癌、术中出血量、肿瘤位置、肿瘤形态、病理学类型、病理学分级、TNM分期、肝脏浸润、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以患者死亡为终点,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0月。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临床表现特征:438例患者中,右季肋区疼痛328例,纳差178例,体质量减轻135例,黄疸114例,恶心、呕吐65例,腹胀39例,乏力37例,腹上区包块25例,发热21例,无症状40例。438例患者中259例合并胆囊结石,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81例合并高血压病,34例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病毒性肝炎。(2)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检查诊断率为78.47%(277/353),CT检查诊断率为78.50%(252/321),MRI诊断率为59.68%(74/124)。CA19-9升高占58.17%(146/251),CA125升高占48.90%(11 1/227),CEA升高占35.04%(96/274)。(3)手术结果:43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R0切除165例,R1切除19例,R2切除254例。93例患者术中明确伴随腹腔积液症状。67例患者为意外胆囊癌。围术期死亡5例,其中肺栓塞1例、肺部感染1例、肠瘘1例、多器官衰竭2例。(4)病理学检查结果:438例患者中257例明确肿瘤位置:胆囊底部92例,胆囊体部70例,胆囊颈部48例,胆囊体底部33例,胆囊颈体部13例,胆囊管1例;272例明确肿瘤形态:浸润性占68.75%(187/272),隆起型占31.25%(85/272)。病理学类型:腺癌372例,腺鳞癌24例,黏液腺癌14例,鳞状细胞癌10例,小细胞癌10例,肉瘤样癌及癌肉瘤8例。病理学分级:高分化37例,中分化189例,低分化206例,6例肉瘤样癌患者无病理学分级。TNM分期:0期3例,Ⅰ期10例,Ⅱ期5例,ⅢA期81例,ⅢB期54例,ⅣA期69例,ⅣB期216例。438例患者中245例伴有肝脏浸润,331例合并淋巴结转移,122例伴有远处转移。(5)随访及生存情况:438例患者中366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1.08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1.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7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24.6个月。1、3、5生存率分别为34.2%、26.8%及25.4%。(6)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黄疸、腹腔积液、手术方式、意外胆囊癌、肿瘤形态、病理学类型、病理学分级、TNM分期、肝脏浸润、T分期、N分期、M分期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χ2=7.732,80.008,117.556,25.537,9.787,5.417,43.749,246.781,99.227,111.950,197.086,154.731,P<0.05)。其中,不同TNM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0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R1/2切除患者(P<0.05)。(7)多因素分析结果:有腹腔积液、手术方式为R1/2切除、病理学分级为中低分化、N分期为N12期、M分期为M1期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64,2.022,1.385,1.748,1.895;95%可信区间:1.2082.878,1.3253.085,1.0371.851,1.3702.230,1.2592.853)。结论胆囊癌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积极的根治性手术可改善胆囊癌患者预后,有腹腔积液、手术方式为R1/2切除、病理学分级为中低分化、N分期为N12期、M分期为M1期是胆囊癌患者外科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帅[9](2016)在《新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及讨论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704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综合整理其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术后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将收集的相关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并对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1认为是危险因素。结果:704例胆囊结石患者中,单发结石318例,两个结石94例,三个及三个以上结石292例,结石数量最多数十枚,结石最大直径2mm-35mm,平均直径13.8±6.7mm。术中发现泥沙样结石11例,因结石呈泥沙样,无法统计数量。手术时间30-63min,平均手术时间37±8.4min,术中出血量5-15ml,平均术中出血量11±2.7ml,术后住院时间2-5d。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3-6年累计胆囊结石复发率为4.5%,符合纳入标准641例,其中复发组29例,未复发组612例,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胆囊炎急性发作病史及胆囊结石数量与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有相关关系(χ2=10.765,p<0.01;χ2=6.457,0.01<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有胆囊炎发作病史、胆囊结石的量大于3枚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1,OR=3.626,95%CI=1.653-7.953;P=0.015,OR=3.014,95%CI=1.238-7.337)。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且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及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数据显示既往有胆囊炎急性发作病史和胆囊结石数量在3枚以上是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故本人认为既往有胆囊炎急性发作病史和胆囊结石数量在3枚以上的患者应慎行保胆取石术。

陆斌[10](2015)在《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胆源性胰腺炎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方面的特点,了解胆囊自身情况及胆囊结石在胆源性胰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胆囊结石大小、结石数量、胆囊自身大小及有无胆总管结石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关系,为胆源性胰腺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因腹痛收住入院并诊断为胆囊结石的患者118例,根据B超检查测量胆囊大小,胆囊结石大小及胆囊结石的数量和有无胆总管结石,部分患者的结石大小及数量由MRCP确定,根据有无并发胰腺炎进行分组,118例患者中并发胆源性胰腺炎61例,胰腺炎的诊断标准符合2013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以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化指标及CT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依据。统计各组胰腺炎的发生率,二者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有无统计学意义,确定胆囊结石与胆源性胰腺炎的相关性。结果本次研究的118例胆囊结石患者中74例为胆囊大小正常,其中49例发生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66.2%;44例为胆囊增大或胆囊缩小,其中12例发生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27.3%,胰腺炎的发生率在胆囊大小正常组明显高于胆囊大小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58 P=0.000)。118例胆囊结石患者中31例为单发胆囊结石,其中1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35.5%;87例为多发胆囊结石,其中50例发生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57.5%,多发胆囊结石组较单发胆囊结石组更容易发生胰腺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5 P=0.029)。6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单发结石的11例,其中结石≥10 mm的8例,结石<10mm的3例;多发结石的患者50例,其中结石≥10 mm的9例,结石<10 mm的41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34P=0.001)。118例患者中,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9例,其中发生胰腺炎的17例;无胆总管结石的99例,其中发生胰腺炎的44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94 P=0.000)。结论胆源性胰腺炎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胰腺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与其他病因所致的胰腺炎有所区别。其中胆囊大小正常、直径小于1 cm的结石、多发胆囊结石以及伴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更容易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了解患者胆囊及胆管相应的结石情况,可以预防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并为后续内镜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对了解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及预后,指导胆石症患者的预防治疗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糖尿病病人168例胆囊B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病人168例胆囊B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1 胆囊癌
        2 胆囊癌治疗研究
        3 胆囊癌诊断方法
        4 胆囊癌预后研究
    研究目的、方法
一、114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及预后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纳入资料的临床病例情况
        1.2.2 训练集与验证集基线资料比较
        1.2.3 训练集患者的Cox预后结果
        1.2.4 预后列线图
        1.2.5 列线图预测准确性的外部验证
    1.3 讨论
        1.3.1 影响胆囊癌患者DSS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1.3.2 列线图进行胆囊癌患者预后预测
        1.3.3 列线图与TNM分期应用价值比较
        1.3.4 局限性
    1.4 小结
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2 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3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4 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5 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不同手术方式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治疗方式统计
        3.2.2 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胆囊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3.3.2 不同手术方式临床资料差异分析
        3.3.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
        3.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小结
四、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患者基本资料
        4.2.2 患者临床表现
        4.2.3 意外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2.4 患者预后分析
        4.2.5 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
    4.3 讨论
        4.3.1 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
        4.3.2 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方法
统计学分析
研究流程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治疗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病证候学研究概述
        1. 糖尿病肾脏病证候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2. 糖尿病肾脏病证候的文献研究
        3. 糖尿病肾脏病证候的临床研究
        4. 糖尿病肾脏病单一证候的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排除标准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1. DKD肾精亏虚证分布及一般情况
        2. DKD肾精亏虚证患者症状体征分布特点
        3. 肾精亏虚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 肾精亏虚与血压、BMI的关系
        5. 肾精亏虚与糖尿病家族史、既往史的关系
        6. 肾精亏虚证与兼夹证素的关系
        7. 肾精亏虚证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8. 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的DKD肾精亏虚证相关因素分析
        9. 肾精亏虚证患者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学特点
    讨论
        1. DKD肾精亏虚证的分布和一般情况分析
        2. DKD肾精亏虚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分析
        3. 肾精亏虚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分析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口服中药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入选情况
        2.2 手术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异常情况的处理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一般情况观察
        3.2 临床观察效果比较
        3.3 安全指标观察结果
讨论
    一 西医对保胆取石的认识
        1 胆囊结石发病
        2 保胆取石立论依据
        3 保胆取石发展历程
        4 保胆取石术优势
        5 胆结石复发因素分析
    二 中医对胆囊结石治疗认识
        1 中医病名
        2 传统中医药对胆囊结石认识及治疗
        3 健脾利胆法治疗胁痛立论
        4 健脾利胆法预防胆囊结石复发临床疗效
        5 健脾利胆中药组方药物方义分析及现代研究
    三 研究结果分析
        1 临床效果分析
        2 安全性分析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保胆取石相关研究进展
    1 胆囊功能
    2 胆囊结石成因
    3 胆囊结石外科治疗进展
    4 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
    5 保胆取石适应性及禁忌症
    总结
    参考文献
病例收集资料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术后病理升级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资料收集
    3.分组及研究方法
    4.手术病理-分期标准
    5.AEC及EC的病理特点
    6.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的分布
    2.两种不同取材方式诊断符合率的分析
    3.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分析
    4.术前病理分度与术后病理升级的关系
    5.临床表现
    6.两组病例临床特点分析
    7.术前超声结果
    8.术中剖视宫腔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术后病理分布
    2.两种取材方式分析
    3.病理诊断的影响
    4.术中冰冻的指导意义
    5.AEH升级与其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6.术前超声结果
    7.术中剖视宫腔情况
    8.提高诊断符合率的方法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胆囊息肉之新知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精准命名与精准定义
患病率与发病率
精准分类与精准鉴别
    一、Ⅰ类:胆固醇性息肉
    二、Ⅱ类:良性非胆固醇性PLG
    三、Ⅲ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
精准决策与精准治疗

(7)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中文部分
    1.前言
    2.研究背景
        2.1 双相障碍共病代谢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
        2.1.1 精神药物
        2.1.2 抑郁症状
        2.1.3 胰岛素抵抗
        2.1.4 遗传因素
        2.1.5 炎性反应与应激
        2.2 双相障碍共病代谢异常的性别差异
        2.2.1 临床亚型
        2.2.2 用药策略
        2.2.3 生殖事件
        2.2.4 社会因素
        2.3 丙戊酸盐对双相障碍共病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影响
        2.3.1 疗效
        2.3.2 代谢
        2.3.3 月经异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2.3.4 致畸性
        2.4 研究假设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组
        3.1.2 健康对照入组
        3.2 评估工具
        3.2.1 一般资料收集
        3.2.2 临床资料收集
        3.2.3 实验室指标收集
        3.3 评估指标的定义
        3.3.1 内分泌异常指标定义
        3.3.2 代谢异常指标定义
        3.3.3 临床指标定义
        3.4 研究流程
        3.4.1 研究设计
        3.4.2 具体流程
        3.5 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样本总体描述
        4.2 病例组与健康人群比较
        4.3 性别差异对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的影响
        4.3.1 基线的性别差异
        4.3.2 纵向随访的性别差异
        4.4 丙戊酸盐对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的影响
        4.4.1 基线时丙戊酸盐对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
        4.4.2 随访期间丙戊酸盐对血脂变化的影响
    5.讨论
        5.1 双相障碍的代谢异常
        5.2 双相障碍代谢中的性别差异
        5.2.1 基线
        5.2.2 纵向随访
        5.3 丙戊酸盐对双相代谢及内分泌的影响
        5.3.1 代谢
        5.3.2 内分泌
        5.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总结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临床意义
        6.3 未来研究方向
英文部分
    1.Foreword
    2.Background
    3.Subject and Method
    4.Result
    5.Discussion
    6.Summary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评估问卷
致谢
攻读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所获奖励

(9)新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手术器械
    3.手术过程
    4.资料收集
    5.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注释
引言
    研究背景
    研究动机与目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糖尿病病人168例胆囊B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D]. 常毅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孙正鸿.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D]. 梁丽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口服中药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D]. 董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术后病理升级的临床分析[D]. 李伟伟. 青岛大学, 2018(12)
  • [6]胆囊息肉之新知新解[J]. 王秋生.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7(03)
  • [7]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D]. 向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438例胆囊癌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J]. 耿智敏,王林,陈晨,慎浩鑫,宋虎伟,石磊,王作仁,赵亚玲,刘青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6(04)
  • [9]新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D]. 李帅.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10]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D]. 陆斌. 武汉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168例糖尿病患者胆囊B超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