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的七叶草中两种二氢黄酮苷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的七叶草中两种二氢黄酮苷的含量

一、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岩青兰中两种二氢黄酮苷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桑晓霞[1](2021)在《药茶原料毛建草快繁体系建立及功能成分研究》文中提出毛建草(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山西药茶毛建草茶的原料,花朵为鲜明艳丽的蓝紫色,《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全草可用作药材,具有清除内热、消除炎症等药效。毛建草具香气,热水冲泡具独特风味,富含黄酮、咖啡碱、多酚等茶类功能成分,民间一直制成茶饮用。但目前毛建草野生资源匮乏,传统繁殖方式易受环境影响、产量少、周期长,难以满足毛建草茶企业生产所需。本实验对毛建草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展开初步研究,同时对毛建草茶和其它茶、组培毛建草和野生毛建草等的部分功能成分进行测定、比较。首先,建立了毛建草种子组培快繁体系。种子最优消毒方案为0.1%Hg Cl2消毒4min,萌发率为45.99%、污染率低至5.02%。WPM培养基为最适毛建草种子萌发培养基,萌发率为61.11%。不同浓度植物激素对毛建草种子萌发有一定影响,生长素IBA、细胞分裂素6-BA和KT都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其中IBA 0.6 mg/L、6-BA 3.0mg/L和KT 3.0 mg/L的组别萌发率最高,NAA浓度为0.9 mg/L时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毛建草无菌苗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05 mg/L NAA,增殖倍数为2.60,最优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1 mg/L+IBA 0.6 mg/L,生根率为66.67%。其次,对毛建草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进行研究。对毛建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子包括外植体、培养基、植物激素组合进行筛选,表明毛建草无菌苗茎段为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外植体,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5mg/L。在此基础上,对毛建草愈伤组织进行不定芽分化,发现愈伤组织在4种激素组合均不易分化出不定芽,分化率低,最高分化率为6.66%,而生根率都较高。最后,对毛建草种子、野生毛建草、组培毛建草、毛建草茶、普洱、武夷岩茶和绿茶7种材料的黄酮类、咖啡碱、多酚、多糖和游离氨基酸5种功能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四种茶中,毛建草茶中多糖含量较高,可达到2.95%,而其它4种成分含量低于其它3种茶。绿茶的黄酮类、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37.44 mg/g、25.34%和2.79%;普洱的咖啡碱含量最高,为6.68%。组培毛建草的咖啡碱和多糖含量与野生毛建草无显着性差异,都高于毛建草种子;游离氨基酸和黄酮高于野生毛建草和毛建草种子,分别为3.06%、128.82 mg/g,三者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多酚含量与毛建草种子无显着性差异,为3.56%,低于野生毛建草。

刘绍昱[2](2021)在《枣叶药茶的化学成分分析》文中提出药茶是用药食皆用的植物叶(芽)、花(蕾)、根茎、果实等原料,经加工制成单品或拼配品,采用茶叶泡、煮的方式供饮。枣叶作为一种新型草本茶,具有抗氧化和安神促眠等功效。与传统茶叶相比,枣叶茶不含咖啡因、茶碱等具有刺激性提神类化合物,目前已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材料。本研究以山西省交城天娇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红枣栽培基地的枣叶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采集期的5种枣叶样品中的5种化学成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原儿茶酸、儿茶素)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采用SPSS软件对HPLC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One-Way ANOVA Tukey显着性比较和ROC分析,明确枣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探究枣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制备药茶枣叶的品种与最佳采摘时间,为制作枣叶药茶提供重要研究基础和数据信息。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HPLC分析方法,0.2%磷酸-0.2%三乙胺水溶液水(A)和乙腈(B)的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 m L/min,进样量40μL。建立不同化学成分的洗脱体系,其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采用同一种洗脱方法,原儿茶酸、儿茶素采用另一种洗脱方法。(2)确定了最优的提取条件,通过开展方法学重复实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实验数据表明:五种化合物在被检测时均具有很高的线性相关系数(>0.999),检测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值均<1.00%,分布正常。重复性和稳定性在120 h范围内的RSD值最高仅为1.59%。加入对照品的回收率均高于97%,RSD最大仅为1.16。该方法在灵敏度、准确度、可重复性等实验中表现优良。(3)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枣叶中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含量范围为249 mg/100 g-80 mg/100 g,原儿茶酸和儿茶素类含量较小,不及黄酮类的1%。梨枣枣叶的芦丁含量、异槲皮苷含量、金丝桃苷含量以及原儿茶酸和儿茶素含量整体相对最高,赞皇枣叶的儿茶素含量最高,金丝桃苷含量以5月采集期的赞皇枣叶最为突出,所有枣叶中的异槲皮苷含量都在9月采集期达到最高点。综上所述,枣叶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药茶进行加工,如果以黄酮类化合物为采集资源标准,则枣叶的最佳采摘时间在五月上旬。其中,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最高的是梨枣枣叶,第二位是赞皇枣叶,均可作为枣叶茶的主要原材料。

李赛菊,晋孝翠,富国文,吴玉江,四朗玉珍,苏宇航,樊月圆,舒相华,宋春莲[3](2021)在《岩青兰、旱辣蓼和轮叶棘豆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岩青兰、旱辣蓼和轮叶棘豆的化学成分和体外抑菌活性,采用GC-MS技术对各植物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二倍稀释法、平板涂布法和琼脂平板打孔法分别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最小抑菌浓度抑菌圈大小。GC-MS分析显示,岩青兰、旱辣蓼和轮叶棘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分别为13、19、15种,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9、12、13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分别为0、2、0种,醌类化合物分别为2、2、1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2、3、1种;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显示,复方提取物对链球菌,岩青兰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岩青兰和复方提取物对大肠埃希氏菌,复方提取物对沙门氏菌抑制效果最好,其MIC值范围为1.95 mg/mL~31.25 mg/mL,MBC值范围为3.25 mg/mL~250 mg/mL。结果表明,3种药物提取物对4种常见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可能是因为3种药物中含有多种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新型兽药提供理论依据。

李洪怡[4](2019)在《不同来源猕猴桃理化特性和酚类化合物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好地了解猕猴桃理化特征的变化规律、酚类化合物积累模式和筛选富含酚类化合物的猕猴桃品种,本文分别对不同成熟度、不同品种及不同产地猕猴桃的理化特征、酚类化合物种类的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降血脂和降血糖活性进行了评估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成熟度猕猴桃理化品质和酚类物质的变化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猕猴桃的单果重、干物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抗坏血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猕猴桃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红猕猴桃总酚含量为5.277.93 mg GAE/g DW,红阳的总酚含量为6.038.25 mg GAE/g DW。通过HPLC法在东红猕猴桃检测到7种酚类化合物,其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表儿茶素是主要酚类化合物;红阳猕猴桃中共检测到6种酚类化合物,其中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和绿原酸是主要酚类化合物。此外,东红和红阳猕猴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和对胰脂肪酶、α-糖苷酶抑制作用,其中东红猕猴桃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40.6687.26μmol Trolox/g DW,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1.933.23 mg DW/mL,对α-糖苷酶抑制作用IC50值为48.0270.1 mg DW/mL;红阳猕猴桃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65.72119.75μmol Trolox/g DW,对胰脂肪酶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2.123.64 mg DW/mL,α-糖苷酶抑制作用IC50值为34.5556.51mg DW/mL。(2)不同品种猕猴桃理化品质和酚类化合物比较供试14个品种,猕猴桃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和抗坏血酸含量范围分别为:7.10133.74 g、13.1%17.6%、13.48%20.35%和51.32390.68 mg/100 g FW。红实、金实和金龙猕猴桃总酚含量较其余11个品种高,分别为16.52、13.38、11.02 mg GAE/g DW。根据HPLC分析不同品种猕猴桃检测到12种酚类化合物,其中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绿原酸、没食子酸和槲皮苷是主要酚类物质。同时,所有试验品种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对胰脂肪酶抑制活性,红实、金实及金龙更强,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160.36、117.90和90.78μmol Trolox/g DW,对胰脂肪酶作用IC50值分别为3.12、3.85和3.96 mg/mL DW。葛枣猕猴桃具有最强的α-糖苷酶抑制作用,IC50值为9.11 mg/mL DW。(3)不同产地猕猴桃理化品质和酚类化合物的比较不同产地红阳猕猴桃猕猴桃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57.46171.07 g、14.9%18.9%、14.61%20.41%和107.06158.12 mg/100 g FW。猕猴桃的总酚含量为5.709.08 mg GAE/g DW;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46.6987.18μmol Trolox/g DW;对胰脂肪酶作用IC50值为4.166.70 mg/mL DW;对α-糖苷酶抑制IC50值为16.1356.62 mg/mL DW。其中邛崃晨阳村、蒲江华胜农业公司2号基地、邛崃君威A基地和兴文的红阳猕猴桃抗坏血酸含量、总酚含量高,抗氧化活性、胰脂肪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较强。通过HPLC分析,共检测出8种酚类化合物,其中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和绿原酸是红阳猕猴桃主要酚类化合物。

高洁[5](2017)在《刺齿青兰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萃取层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刺齿青兰(Dracocephalum peregrinum Linn.)为唇形科(Labiatae)青兰属植物,分布于海拔1400-2500米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兰属植物作为天然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香青兰可以治疗感冒,羽叶青兰用于治疗肝病,岩青兰的叶有消食化积的功效。由此可见青兰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非常重要。然而刺齿青兰作为青兰属药用植物之一,目前却很少有关于刺齿青兰的系统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本文在综述了青兰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概况的基础上,对刺齿青兰的二氯甲烷层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其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通过对刺齿青兰进行70%乙醇加温加压提取,对二氯甲烷层采用了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Sephadex LH-20、重结晶、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分离纯化出10种化合物。通过综合分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文献对照等方法,鉴定出这10种化合物分别为乙酸丁酯(1)、正二十二烷(2)、香叶木素(3)、槲皮素(4)、异槲皮苷(5)、白桦酯醇(6)、羽扇豆烷醇(7)、白桦酯酸(8)、β-谷甾醇(9)和胡萝卜苷(10)。

任晋[6](2016)在《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美花石斛质量研究及其与霍山石斛的比较》文中指出石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传统名贵中药,具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能,用于治疗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等病症。古代本草记载石斛主要有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细茎石斛等四个品种。随着应用广泛以及栽培等技术的发展,石斛的收载来源及名称都有变化。目前在使用的药用石斛约有50种之多。1963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石斛来源为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1977、1985、1990、1995、200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石斛来源包括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Rolfe.、马鞭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黄草石斛 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l 或金钗石斛 Dendrobiumnobile Lindl.等五种,2005版石斛来源包括金钗石斛、铁皮石斛、马鞭石斛及其近似种,到了 2010版、2015版药典,石斛项下来源包括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原名马鞭石斛)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并将铁皮石斛单列。说明石斛应用品种广泛,部分品种标准尚不明确。环草石斛又名美花石斛、粉花石斛、小环草、小黄草,并以美花石斛命名收载为《中华本草》中石斛来源的一种。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等省区,因其花观赏性较强,故在其主产地,多称美花石斛。性甘,微寒,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美花石斛主要含有石斛酚等联苄类,石斛宁、石斛宁定等生物碱类以及多糖类等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多糖类成分是石斛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免疫促进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美花石斛的质量研究较少,仅有少量薄层色谱、总多糖的含量等研究,尚不能对其进行完善的质量控制。因此,有必要建立系统的美花石斛质量控制方法,为美花石斛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美花石斛在加工成枫斗后,外观形态与最名贵的霍山石斛相似,容易混淆。在两广地区,美花石斛枫斗常被冒用作霍山石斛枫斗。本研究对美花石斛与霍山石斛进行比较,为霍山石斛的真伪鉴别提供参考。目的:1、建立美花石斛中等极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与多糖类成分酸水解柱前衍生HPLC特征图谱,结合石斛酚、甘露糖与葡萄糖HPLC含量测定以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作为美花石斛质量控制指标,并比较美花石斛与霍山石斛的差异,为霍山石斛真伪鉴别提供一定的方法依据。2、建立美花石斛水煎液HPLC特征图谱,分析药材与其水煎液特征图谱的相关性,评价主要特征成分的煎煮效果。方法:1、采用中药特征指纹图谱技术建立HPLC特征图谱。特征图谱主要筛选色谱条件、方法学考察以及对特征峰进行比对,拟定特征成分群,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4A版)均值法生成特征图谱共有模式,以共有模式为对照,进行相似度分析。2、采用HPLC法建立美花石斛药材和水煎液特征图谱,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色谱柱为Kromasil 100 C18;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为 0.8mL/min;柱温为 35 ℃。3、采用酸水解柱前衍生HPLC方法建立美花石斛多糖类成分特征图谱。以盐酸水解石斛多糖,水解产物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进行衍生化,测定单糖的衍生物。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乙酸铵溶液(冰乙酸调pH=6.7),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0 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4、采用酸水解柱前衍生HPLC方法建立美花石斛中甘露糖与葡萄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了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的比值。以盐酸水解石斛多糖,水解产物加入PM P进行衍生化,测定单糖的衍生物。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乙酸铵溶液(20:80);检测波长为250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5、采用HPLC法测定美花石斛中石斛酚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36:64);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为0.5mL/min;柱温为30℃。6、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TLC),建立美花石斛生物碱类、联苄类成分、黄酮类成分的薄层色谱。7、采用美花石斛相同的分析方法,同时比较霍山石斛的差异。成果:1、建立了美花石斛药材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1)分析了广西、云南、广东、贵州四个产地的17批不同来源美花石斛样品,均标示出22个特征共有峰。共鉴别了 2个特征峰(峰14为柚皮素、峰16为石斛酚)。剔除差异最大的1批(相似度仅0.596),16批样品的相似度为0.854~0.969。(2)10批美花石斛水煎液共标示出药材22个特征峰中的16个特征共有峰,10批样品相似度为0.909-0.968,相似度较高。每批药材与其对应的水煎液之间的相似度分别为0.815-0.910,提示常规水煎煮能保留工艺大部分美花石斛的主要特征成分。(3)3批霍山石斛HPLC特征图谱与美花石斛HPLC特征图谱有较大的区别,除峰14(柚皮素)外,基本无一致的特征共有峰。以美花石斛共有模式为对照,霍山石斛相似度仅为0.173~0.339。2、美花石斛多糖酸水解柱前衍生单糖衍生物HPLC特征图谱以D-甘露糖与D-葡萄糖峰为主,但与霍山石斛有较大差异。(1)10批美花石斛多糖柱前衍生单糖衍生物特征图谱标示出6个特征峰,主要由D-甘露糖与D-葡萄糖组成,占总共有峰面积分别为42.96%、53.99%;此外含微量的D-半乳糖醛酸、D-半乳糖、D-木糖、D-阿拉伯糖,占总共有峰面积分别为0.50%,1.12%,0.66%,0.77%。以均值法生成的共有模式为对照,10批美花石斛多糖的相似度分别为 0.934~1.000。(2)3批霍山石斛单糖衍生物特征图谱亦标示出与美花石斛类似的6个特征峰,亦以D-甘露糖与D-葡萄糖为主,但霍山石斛的D-甘露糖与D-葡萄糖的峰面积占总共有峰面积分别为76.99%、21.73%,与美花石斛有明显差异;此外亦含微量的D-半乳糖醛酸、D-半乳糖、D-木糖、D-阿拉伯糖,峰面积占总共有峰面积分别为0.14%、0.58%、0.21%、0.35%。(3)3批霍山石斛单糖衍生物特征图谱与美花石斛特征图谱有一定差异,以美花石斛共有模式为对照,霍山石斛相似度为0.811-0.828,相似度相对较低。3、建立了美花石斛甘露糖、葡萄糖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甘露糖的回归方程为Am/As =0.9561X+0.0027;r=0.9999,线性范围为0.010~1.0μg;甘露糖的回归方程为Ag/As=0.9145X-0.0022;r=0.9999,线性范围为0.040-0.80μg。甘露糖含量与霍山石斛有较大差异。7批美花石斛样品中甘露糖含量(Cm)和葡萄糖含量(Cg)分别为5.07%~9.42%、8.43%~13.71%,甘露糖和葡萄糖含量之和(Cm+g)为13.50%~22.61%。3批霍山石斛的Cm和Cg分别为18.44%~19.85%、5.30%~10.72%,Cm+g为25.15%~30.02%。研究结果提示,霍山石斛的Cm+g比美花石斛的高,两者Cg较为接近,而Cm明显较高,约为美花石斛的1-4倍左右。美花石斛与霍山石斛的甘露糖、葡萄糖的峰面积比值分别为0.56~0.88,1.96~4.07,差异明显,且美花石斛与药典铁皮石斛甘露糖、葡萄糖的比值(2.4-8.0)不在一个区间。4、建立了美花石斛中石斛酚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石斛酚的回归方程为Y=16841X + 2.4747,r=0.9999,线性范围为0.00802~0.1203μg,r=0.9999。10批石斛酚含量在0.0739~0.171mg/g范围内,霍山石斛在相同条件下,石斛酚的峰明显较小,难以检出。5、建立的美花石斛的薄层色谱具有一定专属性,与其他石斛有一定区别。(1)生物碱类成分的鉴别:使用浓氨蒸气饱和的三氯甲烷-甲醇(10:0.8)系统展开,喷碘化铋钾试液显色,美花石斛、霍山石斛均未检出石斛碱色谱斑点,但美花石斛检出了一个明显的生物碱主斑点,而霍山石斛在相应位置上未检出斑点。(2)联苄类成分的鉴别:使用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6:4)系统展开,喷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美花石斛检出两个明显主斑点,其中一个为石斛酚,而霍山石斛只与石斛酚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检出一个颜色较浅的斑点。(3)黄酮类成分的鉴别:使用甲苯-甲醇-丁酮(6:1.5:2)系统展开,喷三氯化铝试液,美花石斛、霍山石斛均检出柚皮素荧光斑点(365nm),但美花石斛检出的荧光斑点数量较多,且颜色较深。结论:1、美花石斛中等极性成分HPLC特征图谱、多糖类成分酸水解柱前衍生HPLC特征图谱、石斛酚、甘露糖和葡萄糖的HPLC含量测定及TLC研究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为美花石斛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依据。2、美花石斛的水煎液能保留大部分美花石斛的主要特征成分,为美花石斛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3、美花石斛甘露糖和葡萄糖含量含量高,可作为定量指标。4、美花石斛的特征图谱、甘露糖含量、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值以及薄层色谱与霍山石斛的差异较为明显,为霍山石斛与美花石斛的鉴别比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闻永举,申秀丽,张洁[7](2015)在《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的半合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设计橙皮苷一步法半合成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方法橙皮苷与三氯化铝络合后溶于含吡啶的甲醇溶液中,经过碘脱氢,生成地奥明与铝的络合物,密闭蒸馏除去吡啶和甲醇,进行脱甲基反应,得到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结果 HPLC测定木犀草素含有量为38.2 g/kg、木犀草苷为75.0 g/kg、地奥司明为80.4 g/kg,扣除上述杂质后,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含有量为806.4g/kg,收率为65.7%。结论该路线工艺简单,试剂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收率良好,具有一定的工业化生产潜力。

林文津[8](2015)在《福建马蓝有效成分累积及其分子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马蓝是青黛的原植物,是福建的道地药用植物之一,但是有关马蓝无机元素与有效成分累积规律研究不多,对其有效成分形成与累积的分子机制更是不清楚,所以本文从无机元素和有效成分两个方面研究其在马蓝根茎叶中的累积特征,并测定了马蓝叶与根的转录组,分析注释了差异表达基因,特别是与有效成分和矿质营养元素累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以阐明马蓝有效成分累积规律及其分子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示。1、采用ICP-AES测定了福建马蓝根、茎、叶及土壤中Fe、Ca、Mg、Al、Cu、Ba、Zn、K、Mn、Ni、Na、Cr、As、Pd、Cd 15 种化学元素。结果显示,马蓝根K含量最高,茎中Ca含量最高,叶中Mg含量最高;在Fe含量方面,根茎叶中含量依次升高;而在Cu、Zn、Ni含量方面则恰好相反,根茎叶中含量依次降低;Mn和A1含量叶中含量显着高于根和茎;参照《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行业绿色标准》的元素限量标准,马蓝根、茎、叶中Cu、Pb、As含量均符合限量标准,但Cd含量则略高于限量标准。2、采用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构建了福建马蓝红外光谱与色谱指纹图谱。马蓝根、茎、叶红外光谱图的峰形大体相同,但根和茎在1260cm-1处存在共吸收峰,而叶在此处不存在吸收峰(或者不明显);马蓝叶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共标定了 7个共有峰,相似度基本在0.98以上,表明各批次马蓝叶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基本一致。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福建马蓝根、茎、叶及土壤中有效成分靛蓝、靛玉红、腺苷、吲哚苷含量。液相色谱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和不同部位马蓝靛蓝、靛玉红含量各不相同,特别是不同部位含量差异较大。靛蓝、靛玉红含量表现为嫩叶>老叶>茎>根,嫩叶中靛蓝、靛玉红含量均最高(福州595.04μg·g-1、681.40μg·g-1,莆田 380.66μg·g-1、315.15μg·g-1,书峰乡 861.03μg·g-1、271.49μg·g-1),根中靛蓝、靛玉红含量均最低(福州10.26μg·g-1、4.55μg·g-1,莆田 9.31μg·g-1、7.82μg·g-1,书峰乡 24.33μg·g-1、10.58μg·g-1),从不同季节样本比较,7月份采集的马蓝叶靛蓝、靛玉红含量最高(1906.55μgμg·g-1、1575.48μg·g-1)。药圃栽培的马蓝腺苷、吲哚苷含量同样也表现为嫩叶>老叶>(茎、根),嫩叶中腺苷、吲哚苷含量均最高(福州4675.36μg·g-1、16062.77μg·g-1,莆田4323.15μg·g-1、20978.26μg·g-1),根中腺苷、吲哚苷含量均最低(福州227.52μg·g-1、8515.44μg·g-1,莆田197.48μg·g-1、170.45μg·g-1)。每年有采摘茎叶用于加工青黛的书峰乡马蓝根中腺苷含量低于叶(根111.94μg·g-1、叶1224.12μg·g-1),但吲哚苷含量高于叶(根8901.90μg·g-1、叶3637.46μg·g-1)。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了根、茎、叶中挥发性成分。马蓝根、茎、叶挥发油共初步识别了 29个成分,其中11个为共有成分。马蓝根挥发油识别了 13个成分,马蓝茎挥发油识别了 24个成分,马蓝叶挥发油识别了 19个成分。4、应用Hiseq 2500测定了马蓝叶与根的转录组,与菘蓝、寥蓝转录组进行了比对;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马蓝叶与根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马蓝叶与根转录组测序分别得到43,037,897与40,189,081个Clean Data,De novo组装后共获得187,765条transcripts和71,071条Unigene,其中长度在1kb以上的 Unigene 有 16,186 条;采用 Nr、Swiss-Prot、KEGG、COG、GO 数据库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共获得35,046条Unigene的注释结果;基于Unigene库的基因结构分析获得了 5,597个SSR标记,预测了 70,720个编码区序列,获得了 1,332,589个SNP。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共6,580个,其中上调基因2,751个,下调基因3,829个。注释到差异表达基因5,661个,其中4个与氮代谢有关,42个与吲哚及其衍生物代谢有关,并找到了可能与吲哚苷代谢有关的87条CYP450,葡糖苷酶基因38个,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39个,色氨酸合酶基因4个,色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3个。马蓝叶与根中矿质营养元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示,马蓝叶与根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高低,与该元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上调或下调表达基本一致。萜类合成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马蓝中萜类合成通路为植物常见的DXP途径,检索到磷酸甲羟戊酸激酶等34个萜类合成酶相关差异表达unigenes。从马蓝叶与根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中检索到黄酮-3’-单加氧酶等27个与黄酮合成或代谢相关的unigenes。

刘建英[9](2013)在《全叶青兰挥发性成分及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文中提出全叶青兰(Dracocephalum integrifolium Bge.)为新疆特色中药植物之一,有平喘镇咳、治疗支气管炎的作用,在民间已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对全叶青兰的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是深入研究其平喘镇咳的活性部位及作用机理的基础,可以为新药研发奠定基础。论文以全叶青兰为原料,对其中挥发性成分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分别考察了黄酮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方法及各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全叶青兰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确定以萜烯类为主的碳氢化合物约占其总质量分数的50%以上,醇类化合物占到约20%,其它成分的含量高低依次为酯、酮、萜烯氧化物和醛类化合物,醚、胺及含硫化合物等含量极低。该方法预处理过程简单、快速、需样量少。在分析了全叶青兰样品中的总黄酮、总多酚、粗脂肪、还原糖、非还原糖和灰分等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采用随机质心优化设计法考察和优化了全叶青兰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15,提取温度为59℃时,超声辅助作用时间为22min时,采用51%乙醇水溶液93min,全叶青兰总黄酮的提取效率最高;在此条件下,全叶青兰总黄酮的提取收率为20.22%。对全叶青兰的乙醇提取物采用系统溶剂法进行分步分离,按极性大小分别得到乙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溶性四个不同极性的部位;经对上述不同部位的初步鉴定表明,全叶青兰总黄酮主要以黄酮苷为主,游离苷元的含量较低,黄酮苷元以3-羟基、5-羟基黄酮、黄酮醇及二氢黄酮为主,其中乙醚提取物中不含邻二酚羟基的黄酮苷和黄酮醇苷。对黄酮含量相对较高的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物采用溶剂萃取法和重结晶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出两个黄酮苷单体化合物,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以及熔点测定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和验证,确定它们分别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5-O-α-D-半乳糖苷。其中木犀草素-5-O-α-D-半乳糖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黄酮苷类物质,且该化合物是木犀草素的一种新的糖苷,目前未见文献报导。该分离纯化过程操作简单,收率较高,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柱色谱,所需溶剂量少,成本较低,为木犀草素糖苷的分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分析全叶青兰中木犀草素类糖苷的分析方法,并对全叶青兰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5-O-α-D-半乳糖苷的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DPPH法、羟基自由基法、清除亚硝酸盐法、β-胡萝卜素-亚油酸乳化液法和超氧阴离子法等五种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试验对全叶青兰各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叶青兰植物不同部位和提取分离的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植物枝、叶、花的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高,其次为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和亚硝酸盐体系中显现出的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弱;对不同的极性部位提取物研究表明,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β-胡萝卜素和亚硝酸盐也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5-O-α-D-半乳糖苷对DPPH自由基的的抗氧化能力几乎相同,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结果表明,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与木犀草素-5-O-α-D-半乳糖苷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两者之间基本不存在协同效应。

刘建英,刘玉梅[10](2012)在《青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唇形科(Labiatae)青兰属(Dracocephalum)植物约有6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黄酮及黄酮苷类、植物甾醇及三萜类、有机酸及酯类等,具有抗缺氧、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肿瘤和清除自由基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主要青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二、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岩青兰中两种二氢黄酮苷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岩青兰中两种二氢黄酮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药茶原料毛建草快繁体系建立及功能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毛建草概述
        1.1.1 毛建草形态特征
        1.1.2 毛建草分布与生长习性
        1.1.3 毛建草繁殖方式
    1.2 毛建草研究进展
        1.2.1 毛建草的化学成分
        1.2.2 毛建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3 毛建草茶饮研究进展
    1.3 山西药茶毛建草茶产业现状
    1.4 毛建草和毛建草茶主要功能成分
        1.4.1 黄酮类化合物
        1.4.2 多糖
        1.4.3 多酚
        1.4.4 咖啡碱
        1.4.5 游离氨基酸
    1.5 植物组织培养
        1.5.1 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5.2 毛建草植物组织培养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创新点
第二章 毛建草种子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毛建草种子萌发
        2.2.2 继代增殖
        2.2.3 生根培养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3.1 测定指标
        2.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毛建草种子萌发
        2.4.2 继代增殖
        2.4.3 生根培养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毛建草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愈伤组织诱导
        3.2.2 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3.1 测定指标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愈伤组织诱导
        3.4.2 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功能性成分测定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咖啡碱测定
        4.2.2 游离氨基酸测定
        4.2.3 多酚测定
        4.2.4 黄酮测定
        4.2.5 多糖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咖啡碱测定
        4.3.2 游离氨基酸测定
        4.3.3 多酚测定
        4.3.4 黄酮类测定
        4.3.5 多糖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2)枣叶药茶的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枣树资源与利用概述
        1.1.1 枣树形态特征与习性
        1.1.2 枣资源概况与利用
        1.1.3 药茶文化
    1.2 枣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2.1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1.2.2 三萜酸类化合物
        1.2.3 皂苷类化合物
        1.2.4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5 其它化合物
    1.3 枣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3.1 保肝活性
        1.3.2 抗肿瘤活性
        1.3.3 抗氧化作用
        1.3.4 改善心脑血管作用
        1.3.5 镇静、抗惊厥作用
        1.3.6 增强免疫作用
        1.3.7 其它活性作用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及意义
第二章 枣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原料
        2.1.2 化学品及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过程
        2.2.1 色谱条件
        2.2.2 制备供试液
        2.2.3 制备标准品溶液
        2.2.4 方法学验证
        2.2.5 定性及定量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枣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3.1 从统计学角度多方面分析化合物含量
        3.1.1 同品种枣叶与不同成熟期关键化合物含量的比较
        3.1.2 同一关键化合物在不同枣叶品种中的含量比较
    3.2 梨枣枣叶与其他枣叶关键化合物的ROC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岩青兰、旱辣蓼和轮叶棘豆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来源
        1.1.2 药材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提取物制备
        1.2.2 GC-MS分析
        1.2.3 提取物体外抑菌试验
2 结果
    2.1 提取物GC-MS分析结果
    2.2 提取物抑菌试验结果
        2.2.1 MIC和MBC值测定结果
        2.2.2 MIC抑菌圈测定结果
3 讨论

(4)不同来源猕猴桃理化特性和酚类化合物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简介
    1.2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2.1 抗氧化能力
        1.2.2 降血脂和降血糖能力
        1.2.3 抗肥胖作用
        1.2.4 抗肿瘤作用
    1.3 猕猴桃简介
    1.4 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1.4.1 酚类
        1.4.2 黄酮类
        1.4.3 花青素
        1.4.4 原花青素
    1.5 成熟度对猕猴桃理化指标与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1.5.1 果实成熟度的划分
        1.5.2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理化指标的变化
        1.5.3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变化
    1.6 品种对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1.7 产地对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1.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2.1.1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材料
        2.1.2 不同品种猕猴桃材料
        2.1.3 不同产地猕猴桃材料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设计
        2.3.1 猕猴桃理化指标的评价
        2.3.2 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提取
        2.3.3 猕猴桃多酚类物质的评价
        2.3.4 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构成分析
        2.3.5 猕猴桃的抗氧化活性
        2.3.6 猕猴桃酚类化合物对消化酶的抑制活性
    2.4 指标测定的方法
        2.4.1 理化指标测定
        2.4.2 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2.4.3 酚类化合物的构成分析
        2.4.4 抗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
        2.4.5 酚类化合物对消化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1.1 不同成熟度东红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1.2 不同成熟度红阳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2 不同品种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2.1 不同品种猕猴桃理化指标的评价
        3.2.2 不同品种猕猴桃的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比较
        3.2.3 不同品种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构成分析
        3.2.4 不同品种猕猴桃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3.2.5 不同品种猕猴桃对消化酶的抑制活性的比较
    3.3 不同产地红阳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3.1 不同产地猕猴桃理化指标的评价
        3.3.2 不同产地猕猴桃的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比较
        3.3.3 不同产地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构成分析
        3.3.4 不同产地猕猴桃的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3.3.5 不同产地猕猴桃对消化酶的抑制活性的比较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理化指标和酚类化合物的比较
        4.1.2 不同品种猕猴桃理化指标和酚类化合物的比较
        4.1.3 不同产地猕猴桃理化指标和酚类化合物的比较
    4.2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刺齿青兰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萃取层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1 青兰属植物分布、种类及形态特征
        1.1.1 分布
        1.1.2 种类
        1.1.3 形态特征
    1.2 青兰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1 萜类化合物
        1.2.1.1 单萜类
        1.2.1.2 倍半萜
        1.2.1.3 二萜类
        1.2.1.4 三萜类
        1.2.1.5 甾体类化合物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2.3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4 苯丙素类化合物
        1.2.5 其它化合物
    1.3 青兰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抗病毒作用
        1.3.2 抗真菌作用
        1.3.3 抗肿瘤作用
        1.3.4 心肌保护及冠心病治疗作用
        1.3.5 降血压作用
        1.3.6 降血脂作用
        1.3.7 抗过敏作用
        1.3.8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1.3.9 抗氧化作用
        1.3.10 抗高原缺氧作用
        1.3.11 杀锥虫作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药材
        2.1.2 试剂
        2.1.3 层析材料
    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刺齿青兰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3.2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2.3.2.1 单体化合物结构检测方法
        2.3.2.2 单体化合物结构解析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刺齿青兰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结果
    3.2 刺齿青兰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结果
        3.2.1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2.2 化合物的结构列表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6)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美花石斛质量研究及其与霍山石斛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石斛概述
        1.1.1 石斛的采收与加工
        1.1.2 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
        1.1.3 石斛属植物药理作用
        1.1.4 石斛的质量研究
    1.2 美花石斛概述
        1.2.1 美花石斛植物形态
        1.2.2 美花石斛产地
        1.2.3 美花石斛的采收与加工
        1.2.4 美花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1.2.5 美花石斛药理作用研究
        1.2.6 美花石斛的质量研究
    1.3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美花石斛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2.1.1 美花石斛HPLC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
        2.1.2 美花石斛与霍山石斛的HPLC特征图谱比较
        2.1.3 美花石斛水煎液HPLC特征图谱的研究
        2.1.4 美花石斛药材及其水煎液HPLC特征图谱的相关性分析
    2.2 美花石斛多糖柱前衍生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2.2.1 美花石斛多糖柱前衍生HPLC特征图谱研究
        2.2.2 美花石斛与霍山石斛石斛多糖柱前衍生HPLC特征图谱比较
    2.3 美花石斛中甘露糖、葡萄糖柱前衍生HPLC含量测定及应用
        2.3.1 美花石斛中甘露糖、葡萄糖柱前衍生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2 美花石斛与霍山石斛甘露糖、葡萄糖含量比较分析
        2.3.3 美花石斛与霍山石斛甘露糖、葡萄糖峰面积比值比较分析
        2.3.4 讨论
    2.4 美花石斛中石斛酚HPLC含量测定研究
        2.4.1 仪器与试药
        2.4.2 方法与结果
        2.4.3 讨论
    2.5 美花石斛薄层色谱研究以及与霍山石斛的比较
        2.5.1 仪器与试药
        2.5.2 生物碱类成分的薄层色谱比较研究
        2.5.3 联苄类成分的薄层色谱比较研究
        2.5.4 黄酮类成分的薄层色谱比较研究
        2.5.5 其他类成分的鉴别
第三章 结语
    3.1 总结与讨论
    3.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科研、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的半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化学合成
3 含有量测定
4 讨论

(8)福建马蓝有效成分累积及其分子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药用植物马蓝研究进展
        2.1 本草考证
        2.2 资源调查
        2.3 育种栽培
        2.4 生物学性状鉴定
        2.5 化学成分
        2.6 有效成分组分析
        2.7 分子生物学研究
        2.8 药理作用
        2.9 临床应用
    3 药用植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含萜类药用植物
        3.2 含苯丙素类药用植物
        3.3 含生物碱类药用植物
        3.4 含苷类药用植物
        3.5 含醌类药用植物
        3.6 其他成分药用植物
        3.7 药用植物抗逆性
    4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福建马蓝样本采集、鉴别及生长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建马蓝生物性状特征观察与鉴别
        2.2 马蓝茎节生长特征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福建马蓝根、茎、叶及土壤中化学元素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福建马蓝红外光谱与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第一节 福建马蓝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福建马蓝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福建马蓝有效成分累积变化特征的研究
    第一节 福建马蓝根、茎、叶中靛蓝、靛玉红累积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福建马蓝根、茎、叶中腺苷、吲哚苷累积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福建马蓝根、茎、叶中挥发性成分累积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福建马蓝叶与根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蓝叶与根转录组测序
        2.2 马蓝叶与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 马蓝吲哚苷合成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4 马蓝叶与根元素累积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5 萜类、黄酮类成分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7.3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 本文涉及的主要缩写词列表
    2 马蓝叶与根差异表达基因部分序列信息
致谢

(9)全叶青兰挥发性成分及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青兰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1.1 青兰属植物分布及全叶青兰简介
        1.1.1 植物分布
        1.1.2 全叶青兰简介
        1.2 主要化学成分
        1.2.1 挥发油类
        1.2.2 黄酮类
        1.2.3 植物甾体和糖苷类
        1.2.4 多糖类
        1.2.5 其他类型化合物
        1.3 青兰属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2.1 黄酮的提取方法
        2.1.1 热水提取法和醇提法
        2.1.2 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
        2.1.3 超声提取法
        2.1.4 微波萃取法
        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2.2.1 溶剂萃取法
        2.2.2 硅胶柱层析法
        2.2.3 聚酰胺柱层析法
        2.2.4 葡萄糖凝胶柱色谱法
        2.3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2.3.1 化学法
        2.3.2 元素分析(EA)
        2.3.3 波谱法
        2.4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
        2.4.1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4.3 毛细管电泳法(HPCE)
    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全叶青兰中挥发性成分研究
    1 前言
    2 试验材料及仪器
    3 实验部分
        3.1 样品处理
        3.2 色谱条件
        3.3 质谱条件
        3.4 定量方法
        3.5 定性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5 结论
第三章 全叶青兰化学成分及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1 前言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3 实验部分
        3.1 全叶青兰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3.1.1 水分含量的测定
        3.1.2 灰分含量的测定
        3.1.3 粗脂肪的测定
        3.1.4 糖的测定
        3.1.5 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2 全叶青兰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3.2.1 随机质心优化条件的设计
        3.2.2 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全叶青兰中水分、灰分含量分析
        4.2 全叶青兰中粗脂肪、糖类、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分析
        4.3 全叶青兰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4.3.1 总黄酮提取条件优化的结果
        4.3.2 总黄酮提取优化参数的验证试验
        4.3.3 料液比的考察
        4.3.4 显着性分析
    5 结论
第四章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表征及分析方法的建立
    1 前言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3 实验部分
        3.1 全叶青兰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表征
        3.1.1 黄酮的分离
        3.1.2 总黄酮的定性分析
        3.1.3 黄酮的结构鉴定
        3.2 HPLC 测定全叶青兰中两种黄酮苷的含量
        3.2.1 溶液的制备
        3.2.2 线性关系考察
        3.2.3 精密度试验
        3.2.4 重复性试验
        3.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3.2.6 样品含量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全叶青兰总黄酮的初步定性
        4.2 两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4.2.1 UV 分析
        4.2.2 显色定性分析
        4.2.3 IR 分析
        4.2.4 TCL 定性
        4.2.5 HPLC 分析
        4.2.6 核磁共振分析
        4.3 HPLC 测定两种黄酮苷的含量分析
        4.3.1 线性关系考察
        4.3.2 精密度及重复性实验
        4.3.3 加样回收率试验
        4.3.4 样品含量测定
    5 结论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1 前言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3 实验部分
        3.1 样品的制备
        3.2 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3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评价
        3.4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
        3.5 亚油酸体系的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3.6 亚硝酸盐清除能力的评价
        3.7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的评价
    4 结果与分析
        4.1 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定量分析
        4.2 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
        4.3 OH·清除能力的评价
        4.4 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4.5 亚硝酸盐清除能力的评价
        4.6 O2·-清除能力的评价
        4.7 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5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青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兰属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2 青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2.1 挥发油类
    2.2 黄酮类
    2.3 萜类化合物
    2.4 多糖类
    2.5 无机元素
    2.6 其他成分
3 青兰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3.1 抗缺氧作用
    3.2 抑菌作用
    3.3 抗病毒和保肝作用
    3.4 心肌保护作用
    3.5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3.6 抗肿瘤作用
    3.7 其他作用
4 结语

四、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岩青兰中两种二氢黄酮苷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药茶原料毛建草快繁体系建立及功能成分研究[D]. 桑晓霞. 山西大学, 2021(12)
  • [2]枣叶药茶的化学成分分析[D]. 刘绍昱. 山西大学, 2021(12)
  • [3]岩青兰、旱辣蓼和轮叶棘豆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试验[J]. 李赛菊,晋孝翠,富国文,吴玉江,四朗玉珍,苏宇航,樊月圆,舒相华,宋春莲. 动物医学进展, 2021(02)
  • [4]不同来源猕猴桃理化特性和酚类化合物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D]. 李洪怡.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5]刺齿青兰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萃取层化学成分研究[D]. 高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6]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美花石斛质量研究及其与霍山石斛的比较[D]. 任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的半合成[J]. 闻永举,申秀丽,张洁. 中成药, 2015(12)
  • [8]福建马蓝有效成分累积及其分子基础研究[D]. 林文津.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9]全叶青兰挥发性成分及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 刘建英. 新疆大学, 2013(S1)
  • [10]青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刘建英,刘玉梅. 食品科学, 2012(13)

标签:;  ;  ;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的七叶草中两种二氢黄酮苷的含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