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智宏[1](2021)在《增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文中指出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国各高校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虽然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不能否认,一直以来,由于生活、工作、外部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随着新时代国内外思想动态的活跃,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重中之重。本文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为核心,旨在探究有效推进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建议、对策。通过疏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和实效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科学论断以及观点,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开展实证分析,了解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实情况,为挖掘问题、探寻解决之策提供实证依据。本文下辖七个章节(包含引言),可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理论基础层。明确了该文研究和分析的理论边界和内涵,主要包含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首先从理论基础上界定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疏理、提炼了马克思关于青年的作用、培养方式等思想,探究了列宁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构筑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雏形。最后,全面疏理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科学严密的思想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第二章分析了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具体理论。第一部分,根据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对高校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进行了概念界定,从三个层面的向度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评价与判断,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内在特征。第二部分,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维度分析了影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为下文实证分析以及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在教育内容和具体实践方面的要求。最后,分析了增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性。第三章疏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在起步探索阶段、挫败低谷阶段、重建发展阶段的发展历程,从六方面归纳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认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立足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二层为实证调研层。主要包含第四章,第五章。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调研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实情况等,并且借鉴学界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探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第一,相关部门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二,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运行效率较低;第三,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单一滞后;第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健全;第五,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有待提升;第六,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存在问题;第七,负面社会环境损害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第三层为机制建构层,主要包含第六章,提出了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强化有关部门主体责任,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健全联动机制,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性;完善激励机制,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创新实践方式,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自我提高,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创设良好工作情境和校园文化,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有效利用“微时代”,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宋丹[2](2021)在《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态度基于人们对自身与家庭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而形成,包含着对国家的认同、热爱国家的情感以及爱国行动意向。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顽强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新时代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之源。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意义在于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具有爱国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的积极回应。家国情怀最初产生于西周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是家国情怀产生的前提,爱国情感是家国情怀的核心,爱国行动意向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家国情怀具有社会性、动力性、传承性和阶级性特征,对于强化国家认同、激发爱国内生动力、明确价值取向和涵育爱国意志品质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家国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情感指向、价值取向和外显特征。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转折使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当代大学生成为弘扬和践行家国情怀的重要群体之一,新时代家国情怀在情感指向上实现了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在价值取向上具体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则成为新时代家国情怀的行动导向。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需要多元化的理论支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理论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现实理论指导。同时,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基因,培育过程必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此外,家国情怀的本质是个体对于国家的积极态度,其中爱国情感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培育过程应借鉴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遵循态度形成规律和情感教育规律。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内容的确立应以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内涵为依据。一是要通过开展国情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二是要通过开展国家归属感教育、国家自豪感教育、国家尊严感教育、国家责任感教育和国家奉献感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积极情感。三是要通过开展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奋斗精神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有所作为的意向。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给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动摇了现有的培育基础,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阻碍了培育目标的实现,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的出现弱化了培育影响力。此外,信息技术发展也给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传统理念带来冲击,降低了培育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是制定培育策略的客观依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整体上居于良好水平,总体现状和突出问题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来看,在三个层面中,爱国情感层面得分最高,爱国行动意向层面得分最低,两个层面得分差距反映出当前培育过程中的实践教育环节还存在一定不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和民族认同对于家国情怀发展和提升的贡献率最大,在培育过程中应着力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教育这一基础性工作。二是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形象、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和道路的认同以及其爱国奉献感有待深化,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还不够明确,政治理论教育还有待于加强。三是在培育过程中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尚未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四是重点高校和民办院校的家国情怀培育工作还需强化。此外,艺术体育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水平相对较低,该群体的培育工作应加以重视。同时,通过访谈发现当前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还存在着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培育目标不够明确、培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培育方法不够科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在制定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策略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培育制度和体系来增强家国情怀培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以良好家风家教为起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育人作用。其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相关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来提升家国情怀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培育必须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优秀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以及校园文化的生机活力涵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爱国情感教育是家国情怀培育的关键环节,应通过榜样示范教育、仪式教育和情境体验教育等形式为大学生营造积极情感氛围。最后,应通过生活化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弘扬和践行家国情怀的主体自觉。
张和立[3](2021)在《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晴柔[4](2021)在《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及其践行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许璐[5](2021)在《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体系完整、特征突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造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取得的历史经验为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证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界定相关的概念,概括研究的现状,阐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介绍史料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指出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重难点。第二部分为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基础。主要梳理分析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以及中央苏区时期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第三部分为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具体阐述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分析中央苏区时期根据教育对象的现状和特点分类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系统总结中央苏区时期借助什么样的载体和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取得的实效性。第四部分为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评价。重点对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从保障革命战争胜利和根据地政权巩固、推动中央苏区社会进步及社会新风尚形成两方面阐述其历史作用。其次分析其主要特点,主要有理论武装、思想引领;唤醒意识、激发情感;利益驱动、保障人权;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最后总结其历史经验,其经验概括为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中心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树立“接地气、烟火气”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第五部分为结语。
王若玢[6](2021)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研究(1922-1925)》文中认为1922-1925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承担起领导全国青年的重任,发舆论先声,尽宣传之力,运用多种方式培育青年成长,引导青年运动,凝聚青年力量。20世纪20年代国内外形势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舆论宣传工作提供现实需要与现实可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思想提供理论资鉴。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集结了一批早期有志青年,以施存统、恽代英、张太雷为代表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核心人物应时代呼声发挥了舆论领袖、榜样模范作用;《先驱》《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报刊,宣传马列主义、分析国情时事、报道青年运动,充分发挥其舆论宣传主要阵地的作用;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舆论宣传主要活动,关注工人、学生、农民等多个青年群体,运用多种舆论宣传策略塑造青年形象、引领青年思想、激扬青年情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工作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当代中国共青团舆论宣传工作提供资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重视舆论领袖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聚焦青年群体,树立青年远大理想;提升宣传实效,多维凝聚青年力量。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深入探析,有利于舆论宣传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有利于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对青年的组织与引导作用。
周利[7](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意识是公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的认知、认同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已经站在了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上,开启了“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面对当下复杂局势,国家意识的价值和重要性愈加凸显,国家意识的养成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国家,国民的国家意识越强,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就越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认同,强化大学生对历史使命的担当,培养大学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凝聚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整体上呈积极向上趋势,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养成,同时给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引导不足,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大学生自身认知还存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对国家意识培育的侵蚀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平衡不协调对国家意识培育的制约影响,部分大学生的认识误区对国家意识养成的负面效应等等。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齐下功夫,形成合力。从社会来看,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国家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从高校来看,要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主体作用,从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四个方面来提升国家意识培育的实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要发挥主动作用,增强学习国家意识有关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抵制涉及国家意识的错误思潮,坚决同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言行作斗争,从而提升大学生国家意识知行能力。
罗丹[8](2021)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是时代发展中最具活力、创造力的社会群体,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延续的未来领导者和建设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自觉地承担起培养“堪当大任”青年的历史任务,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围绕“为什么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和怎样培养青年”等重要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建构起具有中国范式的理论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并以青年心理特点、发展规律、成长成才需求为着眼点,形成了一系列促进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论断,不仅为党的青年工作理论注入了新内容,而且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复杂的内外发展环境下,研究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章以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为逻辑布局,对研究的背景进行分析。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着手,探讨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以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为基点,重点梳理当前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度,运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分析当前围绕该研究主题存在的空白点,提出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对青年、青年成长成才的相关概念范畴进行明确的界定,在厘清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本质和重大意义进行深刻剖析和阐释,为进一步研究明确思路和主体范畴。第三章从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维度出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从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主体因素等多个维度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条件进行了阐释和论述,凸显了其基本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等。第四章从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维度出发,对其形成的理论渊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它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青年成长成才思想、西方文化中的青年成长成才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历史条件而生成的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思想。第五章从横向维度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讲话内容,分析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通过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一是以历史担当砥砺青年成长成才;二是以理想信念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三是以“四个自信”激励青年成长成才;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成长成才;五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青年成长成才。第六章总结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特点及意义。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生成发展既凸显了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人民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等五个鲜明的特点,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七章探讨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在领导主体方面,应坚持党的领导,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发展环境。在社会力量的整合方面,需凝聚共青团、高校、新媒体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青年成长成才。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基础作用。在个体因素方面,应加强青年的自我教育,激活青年追求全面发展的内在自觉。
徐梦笛[9](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肩负着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为应对新时代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开展建设,党中央提出高校需要全面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一切指导,重视党建基础,发挥思政实效,坚持思想引领,努力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发挥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对于人才培养作用不可替代。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新时代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推进并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全员育人机制,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联系、找准其中差异,不断加强二者协同育人程度,提高新时代高校党建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在运用文献研究、功能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二者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也共同面临着高校体系尚不完善、传统教育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二者实现协同育人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探究新途径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显得格外重要,根据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有关理论探究,可以从指导理论、工作理念、师资队伍、教育主体、媒介平台等诸多方面入手,加快二者协同育人成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在高校领域中的育人优势,还能共同发力实现“1+1>2”的育人效果,推动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白雪[10](2021)在《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及青年工作,肯定青年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多次作出有关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展与培育的重要论断。青年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因此,立足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研究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径至关重要。(1)本文通过四个章节对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展开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从研究主题及主体入手,对相关的国内外着作、期刊进行研读,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创新点及重点等。第2章是对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支撑的论述;第3章根据调查问卷对青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从数据分析得知当代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总体呈现良好积极的走向,但还存留部分问题。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着手展开,进行数据分析,图表展示,结果汇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4章针对问题及成因,提出有利于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有效培育路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青年观为指导,以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研究对象,回顾和总结建国70多年来理想信念培育的政策及经验,反思苏联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上的错误做法,并吸取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同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寻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状,发现其内在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具有创新性的培育路径。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党关于青年观的更进一步地研究论述,也对加强当代青年共产主义信念以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增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支撑 |
一、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界定 |
(一)青年概念的界定 |
(二)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界定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的作用和培养的基本思想 |
(二)列宁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 |
(一)毛泽东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
(二)邓小平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
(三)江泽民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
(四)胡锦涛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
(五)习近平关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
第二章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具体理论分析 |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相关概念界定及分析 |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评判向度 |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内在特征 |
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
(一)主体 |
(二)客体 |
(三)介体 |
(四)环体 |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在教育内容方面的要求 |
(一)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 |
(二)多方面深化高校青年教师爱国主义教育 |
(三)不断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奋斗精神教育 |
(四)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五)扎实开展高校青年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六)有效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四个自信”教育 |
(七)切实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四为服务”教育 |
(八)卓有成效地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四史”教育 |
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在具体实践方面的要求 |
(一)高校青年教师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 |
(二)高校青年教师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三)高校青年教师要忠实践行“四有好老师” |
(四)高校青年教师要自觉贯彻“四个相统一” |
(五)高校青年教师要真正成为“四个引路人” |
(六)高校青年教要坚决做到“三个牢固树立” |
五、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性 |
(一)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
(二)高校青年教师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现实要求 |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 |
(四)促进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
(五)适应信息化时代特点的客观要求 |
第三章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沿革 |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摸索起步阶段 |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挫败低谷阶段 |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建发展阶段 |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 |
(一)认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
(三)立足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
(四)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 |
(五)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
(六)解决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状况实证分析 |
一、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方法 |
(四)调查预测试和检验 |
(五)正式调查和统计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情况 |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运行情况 |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情况 |
(四)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情况 |
(五)环境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
三、简要总结 |
第五章 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相关部门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一)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淡漠 |
(二)不能及时掌握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中的倾向性问题 |
(三)不能有效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在热点问题上站稳立场 |
(四)缺乏主动解决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
(五)存在“重科研、轻思政”的倾向 |
二、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运行效率较低 |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出现内卷化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责任落实机制不通畅 |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 |
(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不协调 |
(五)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奖惩制度不科学 |
三、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单一滞后 |
(一)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缺乏灵活性 |
(二)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缺乏时代性 |
(三)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成效不明显 |
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健全 |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能力有待提升 |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结构有待完善 |
五、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有待提升 |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现实感不强 |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针对性不够 |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还需加强 |
六、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存在问题 |
(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
(二)少数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主义问题严重 |
(三)有些高校青年教师对自身出现的思想问题不能正确认识 |
(四)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存在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
七、负面社会环境损害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
(一) “五唯”学术环境削弱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
(二) “自由化思潮”危害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
(三)网络负面效应损害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
(四)社会负面问题弱化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
第六章 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
一、强化有关部门主体责任,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性 |
(一)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职责 |
(二)落实高校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 |
二、健全联动机制,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性 |
(一)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合作机制 |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通机制 |
(三)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机制 |
(四)校内与校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机制 |
三、完善激励机制,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 |
(一)抓住发展需要,激发成就需求 |
(二)坚持内外结合,实行双因素激励 |
(三)推动竞争与稳定结合,保证公平合理 |
四、创新实践方式,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
(一)多岗位历练提升政治素养 |
(二)支教扶贫增强社会责任感 |
(三)举办青马班提高理论水平 |
(四)开展社会服务增强使命感 |
(五)组织红色教育坚定政治信仰 |
(六)成立宣讲团做新时代理论的传播者 |
五、加强自我提高,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
(一)深刻认识,提升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 |
(二)加强理论修养,自觉能动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
(三)培育优良道德品质,学会自我剖析自我提高 |
六、创设良好工作情境和校园文化,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 |
(一)创设良好工作情境 |
(二)营造有利校园文化环境 |
七、有效利用“微时代”,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
(一)加强高校官微平台建设,占领新阵地 |
(二)扩大“微内容”的传播范围,提高针对性 |
(三)丰富“微内容”的传播形式,彰显时代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家国情怀理论阐释 |
一、家国情怀内涵及其核心要义 |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
(二)家国情怀的特征 |
二、家国情怀的功能 |
(一)强化国家认同 |
(二)激发爱国内生动力 |
(三)体现价值取向 |
(四)涵育意志品质 |
三、家国情怀的历史演进 |
(一)古代以忠君报国为集中体现的家国情怀 |
(二)近代以民族救亡为集中体现的家国情怀 |
(三)新中国建立后以振兴中华为集中体现的家国情怀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支撑 |
一、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及意识形态理论为培育提供明确理论指导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培育提供直接理论指导 |
(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培育提供具体理论指导 |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理论为培育提供现实理论指导 |
(一)青年教育应坚持的指导思想 |
(二)青年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提供思想资源 |
(一)仁者爱人思想蕴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 |
(二)忠孝一体思想蕴含着家国一体意识 |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 |
(四)忧国忧民思想体现着对国家的责任意识 |
(五)自强不息精神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 |
四、其他相关社会科学理论为培育提供理路借鉴 |
(一)心理学态度理论对培育的理论借鉴作用 |
(二)教育学情感教育理论对培育的路径指引作用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内容 |
一、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
(一)开展国情教育 |
(二)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
二、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积极情感 |
(一)开展大学生国家归属感教育 |
(二)开展大学生国家自豪感教育 |
(三)开展大学生国家尊严感教育 |
(四)开展大学生国家责任感教育 |
(五)开展大学生国家奉献感教育 |
三、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有所作为的意向 |
(一)开展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教育 |
(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三)开展爱国奋斗精神教育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挑战 |
一、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动摇了培育基础 |
(一)文化殖民主义意图破坏我国的文化育人环境 |
(二)西方文化渗透降低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
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传播阻碍了培育目标实现 |
(一)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 |
(二)导致大学生理性爱国能力下降 |
三、社会现实问题弱化了培育影响力 |
(一)社会发展引发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变化 |
(二)精致利己主义思想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 |
四、信息技术发展降低了传统培育方式的实效性 |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力弱化了传统教育功能 |
(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降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大学生家国情怀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一)构建大学生家国情怀评估指标体系 |
(二)编制大学生家国情怀调查问卷 |
(三)调查对象选取与问卷发放 |
二、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的整体分析 |
(一)基于题项层面的分析 |
(二)基于一二级指标层面的分析 |
(三)调查对象总体得分情况 |
三、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分类比较情况 |
(一)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 |
(二)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得分差异不明显 |
(三)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得分差异较大 |
(四)高年级学生得分显着高于低年级 |
(五)不同层次学校学生得分差异明显 |
(六)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得分差异不明显 |
四、大学生家国情怀构成要素贡献率探究 |
(一)各构成要素与家国情怀的线性关系检验 |
(二)构成要素与家国情怀的多元回归分析 |
五、大学生家国情怀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培育工作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
(二)培育目标任务不明确 |
(三)培育机制不健全 |
(四)培育方式待创新 |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待改进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策略 |
一、构建新时代系统化培育的机制和体系 |
(一)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育工作制度和体系 |
(二)通过良好家教家风发挥家庭和亲情的影响力 |
(三)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 |
(四)加强环境建设发挥社会育人功能 |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一)改革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 |
(二)培养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
(三)深化拓展关于家国情怀的教学理论研究 |
三、加强新时代文化载体的传承与激励作用 |
(一)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化国家与民族认同 |
(二)以优秀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激发爱国情感 |
(三)以校园文化的生机活力激励爱国行动意向 |
(四)以大众传媒的应用与创新提升文化育人效能 |
四、营造激励大学生内在情感的环境与氛围 |
(一)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内在动力 |
(二)开展仪式感教育激发内在激情 |
(三)拓展情境体验教育强化感性认知 |
五、激发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家国情怀的主体自觉 |
(一)普及生活化教育深化大学生的内在体验 |
(二)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强化大学生内在感悟 |
(三)开展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史料概况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六、主要研究方法 |
七、创新之处及重点难点 |
第一章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基础 |
第一节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
一、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 |
二、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中共早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识 |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奠基 |
第三节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 |
一、大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二、井冈山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第四节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 |
一、党内思想和组织状况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二、红军内部的思想与组织状况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
三、苏区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 |
第二章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 |
第一节 整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框架 |
一、《宣传工作决议案》形成系统的宣传教育思想 |
二、《古田会议决议》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
三、《反对本本主义》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
四、红军政治工作会议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 |
第二节 全面系统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 |
一、核心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重点是红军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三、关键是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
四、基础是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五、根本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三节 形式多样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
一、运用各种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二、建立各层次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三、借助纪念和节日庆祝活动动员组织和发动群众 |
四、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 |
第三章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
一、中央苏区革命战争胜利和根据地政权巩固的根本保障 |
二、推动了中央苏区社会进步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 |
第二节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理论武装,思想引领 |
二、唤醒意识,激发情感 |
三、利益驱动,保障人权 |
四、喜闻乐见,贴近生活 |
第三节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中心工作的关系 |
二、必须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领导 |
三、树立“接地气、烟火气”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研究(1922-1925)(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研究 |
1.3.2 对舆论宣传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逻辑与理论资鉴 |
2.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逻辑 |
2.1.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与发展 |
2.1.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现实需要 |
2.1.3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现实可能 |
2.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理论资鉴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舆论宣传思想 |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舆论宣传思想 |
2.2.3 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舆论宣传思想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核心人物 |
3.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核心人物的舆论宣传 |
3.1.1 施存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宣传 |
3.1.2 恽代英关于青年革命的舆论宣传 |
3.1.3 张太雷关于国内外时事的舆论宣传 |
3.2 核心人物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作用 |
3.2.1 勇担舆论领袖,加强青年理论武装 |
3.2.2 成为榜样模范,坚定青年政治方向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 |
4.1 《先驱》《中国青年》舆论宣传的主要内容 |
4.1.1 宣传马列主义,抵制宗教渗透 |
4.1.2 分析国情时事,宣传党团决议 |
4.1.3 报道青年运动,关注青年生活 |
4.2 《先驱》《中国青年》舆论宣传的策略 |
4.2.1 明确而清晰的舆论宣传原则 |
4.2.2 具体而多样的舆论宣传目标 |
4.2.3 新颖而灵活的舆论宣传风格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主要活动 |
5.1 舆论宣传活动的主要内容 |
5.1.1 组织工人运动: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例 |
5.1.2 领导学生运动: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例 |
5.1.3 关注农民运动:以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例 |
5.2 舆论宣传活动的策略 |
5.2.1 聚焦典型,多角度塑造青年形象 |
5.2.2 聚焦内容,多层次引领青年思想 |
5.2.3 聚焦过程,多形式激扬青年情绪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评价及当代启示 |
6.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评价 |
6.1.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贡献 |
6.1.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局限 |
6.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对共青团舆论宣传的当代启示 |
6.2.1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重视舆论领袖力量 |
6.2.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
6.2.3 聚焦青年群体,树立青年远大理想 |
6.2.4 提升宣传实效,多维凝聚青年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学术创新之处 |
2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及时代价值 |
2.1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内涵 |
2.1.1 国家意识的内涵 |
2.1.2 国家意识相关概念辨析 |
2.1.3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内涵 |
2.2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
2.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意识培育的思想 |
2.2.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关于国家意识培育的论述 |
2.2.3 中国共产党几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国家意识培育的论述 |
2.3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时代价值 |
2.3.1 有助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认同 |
2.3.2 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担当 |
2.3.3 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 |
3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目标、要求与内容 |
3.1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目标指向 |
3.1.1 在理论上使大学生具备丰富的国史国情世情认知 |
3.1.2 在情感上使大学生具备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
3.1.3 在实践上使大学生具备过硬的报国实践能力 |
3.2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基本要求 |
3.2.1 国家意识培育要体现时代性 |
3.2.2 国家意识培育要体现民族性 |
3.2.3 国家意识培育要体现世界性 |
3.3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 |
3.3.1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基础 |
3.3.2 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核心 |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重点 |
3.3.4 新时代国家和民族发展目标是主线 |
4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现状及问题成因 |
4.1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及国家意识培育的积极态势 |
4.1.1 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 |
4.1.2 大学生国家意识的熔铸总体上进一步积极向上 |
4.2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
4.2.1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引导不足 |
4.2.2 高校在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
4.2.3 部分大学生自身认知存在问题 |
4.3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对国家意识培育的侵蚀消解 |
4.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平衡不协调对国家意识培育的制约影响 |
4.3.3 部分大学生的认识误区对国家意识养成的负面效应 |
5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途径 |
5.1 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为国家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5.1.1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5.1.2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
5.2 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主体作用,提升国家意识培育的实效 |
5.2.1 立足课堂教学,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 |
5.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
5.2.3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效果 |
5.2.4 及时搭建网络平台,发挥网络育人优势 |
5.3 发挥大学生的主动作用,提升国家意识知行能力 |
5.3.1 提高觉悟,增强学习国家意识养成有关理论的积极性 |
5.3.2 高度警惕,主动抵制涉及国家意识的错误思潮 |
5.3.3 旗帜鲜明,坚决同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言行作斗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调查问卷 |
访谈提纲 |
致谢 |
(8)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解析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青年 |
2.1.2 青年成长成才 |
2.2 青年成长成才的本质 |
2.2.1 青年成长成才是青年教育的核心目标 |
2.2.2 青年成长成才是促进青年发展的关键要素 |
2.3 青年成长成才的意义 |
2.3.1 激活青年的奋斗力量 |
2.3.2 增强青年的“四个自信” |
2.3.3 提升青年抵御消极思想侵蚀的能力 |
2.3.4 增强青年的能力与本领 |
3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条件 |
3.1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1 国际背景 |
3.1.2 国内背景 |
3.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3.2.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3.2.3 改革开放的深入 |
3.2.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 |
3.3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主体因素 |
3.3.1 红色家风的熏陶 |
3.3.2 传统文化的底蕴 |
3.3.3 知青岁月的淬炼 |
3.3.4 地方工作的磨砺 |
3.3.5 治国理政的实践 |
4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是理论基础 |
4.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
4.1.2 列宁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
4.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是理论支撑 |
4.2.1 毛泽东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
4.2.2 邓小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
4.2.3 江泽民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
4.2.4 胡锦涛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
4.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是理论资源 |
4.3.1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青年的价值观 |
4.3.2 借助实践教育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
4.3.3 引导青年付诸道德实践 |
4.4 西方文化中的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是理论借鉴 |
4.4.1 青年的形象与本质 |
4.4.2 青年主体性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
4.4.3 青年思想教育的理念 |
5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
5.1 以历史担当砥砺青年成长成才 |
5.1.1 肯定青年的历史地位 |
5.1.2 强调青年的使命担当 |
5.1.3 明确青年的时代角色 |
5.2 以理想信念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
5.2.1 坚定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5.2.2 筑牢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
5.2.3 增强青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
5.3 以“四个自信”激励青年成长成才 |
5.3.1 树立青年的道路自信 |
5.3.2 加强青年的理论自信 |
5.3.3 坚定青年的制度自信 |
5.3.4 厚植青年的文化自信 |
5.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
5.4.1 青年价值目标的教育 |
5.4.2 青年价值取向的引领 |
5.4.3 青年价值准则的规范 |
5.5 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青年成长成才 |
5.5.1 涵育青年的爱国情怀 |
5.5.2 涵养青年的道德修为 |
5.5.3 提升青年的科学文化素养 |
5.5.4 增强青年的身心素质与劳动素养 |
6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及重要意义 |
6.1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 |
6.1.1 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
6.1.2 人民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
6.1.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6.1.4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6.1.5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
6.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6.2.1 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最新成果 |
6.2.2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6.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
6.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
6.3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
6.3.1 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基本遵循 |
6.3.2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 |
6.3.3 为青年教育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
6.3.4 为青年全面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
7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
7.1 发展环境的营造:坚持党的领导 |
7.1.1 党的领导是青年工作的基本前提 |
7.1.2 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的关心爱护 |
7.2 社会力量的整合:协同推进青年成长成才 |
7.2.1 发挥共青团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作用 |
7.2.2 以学校育人优势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
7.2.3 依托新媒体信息优势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
7.3 家庭优势的发挥: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
7.3.1 重塑家庭教育价值观念 |
7.3.2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
7.4 自我教育的加强:激活青年追求全面发展的内在自觉 |
7.4.1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7.4.2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7.4.3 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
7.4.4 努力学习知行合一 |
7.4.5 提升道德修养 |
7.4.6 加强自我管理提升本领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基础 |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界定 |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 |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所差异 |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相互作用 |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理论基础 |
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论 |
二、马克思主义“合力论” |
三、哈肯“协同理论” |
四、新时代“协同育人”指导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时代要求 |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要求 |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时代新要求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困境 |
一、传统教育的滞后影响 |
二、协同育人理念不明确 |
三、育人工作领域融合不深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时代价值 |
第一节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引导作用 |
一、体现大学生党建工作先进性 |
二、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培养时代新人 |
三、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注入活力 |
第二节 深化大学生党建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思想理论 |
二、科学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政价值取向 |
三、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
第三节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工作效果 |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机协同 |
三、促进协同育人工作创新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途径研究 |
第一节 坚定理论协同,保证育人科学 |
一、理论统一强化协同育人指导 |
二、理论武装推进协同育人建设 |
三、理论自信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
第二节 打造协同育人环节,稳固育人基础 |
一、思政课堂深化协同育人力度 |
二、案例教学推动协同育人实践 |
三、理念创新应对协同育人常态 |
第三节 建设协同育人队伍,提升育人水平 |
一、党建工作者融入思政教师队伍 |
二、思政教师参与党建工作开展 |
三、建设高水平协同育人队伍 |
第四节 聚焦协同育人主体,明确协同育人目标 |
一、青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 |
二、青年是党的重点培养对象 |
三、青年在协同育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五节 结合协同育人媒介,打造育人平台 |
一、网络监督严格管控协同育人环境 |
二、网络思政党建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
三、网络新兴媒介创新协同育人途径 |
第六节 创新协同育人体制,提高育人成效 |
一、党建工作引领协同育人体制 |
二、监督管理保障协同育人体制 |
三、完善制度细化协同育人体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及重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重难点 |
2 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青年理想信念 |
2.1.2 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2.2 理论支撑 |
2.2.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
2.3 关于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阐述 |
2.3.1 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原则 |
2.3.2 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内容 |
2.3.3 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意义 |
3 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发展历程 |
3.1.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成果 |
3.1.2 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前的发展成果 |
3.1.3 十八大后的发展成果 |
3.2 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
3.2.1 悲观主义倾向 |
3.2.2 利己主义倾向 |
3.2.3 物质主义倾向 |
3.2.4 辨析能力不足 |
3.3 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共产主义运动低潮的消极影响 |
3.3.2 经济全球化冲击青年集体利益价值观 |
3.3.3 信息繁杂误导青年理想信念方向 |
3.3.4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
4 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径 |
4.1 协助青年正确认识共产主义与现实关系的关系 |
4.1.1 坚定“理论自信”帮助青年巩固理论基础 |
4.1.2 坚定“道路自信”引导青年科学看待共产主义 |
4.1.3 坚定“制度自信”指导青年客观评价社会主义实践 |
4.1.4 有机融合崇高理想与青年阶段性目标 |
4.2 优化环境提高青年主观能动性 |
4.2.1 克服社会负面因素确立青年价值追求 |
4.2.2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培育工作的针对性 |
4.2.3 优化网络环境倡导青年主流价值观 |
4.3 创造有利于青年自我实现的条件 |
4.3.1 坚定“文化自信”创新青年的培育形式 |
4.3.2 青年分阶段开展经典着作的学习 |
4.3.3 培养青年从“理论”到“实践”的行为逻辑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增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D]. 孙智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2]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D]. 宋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3]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 张和立.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4]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及其践行路径研究[D]. 陈晴柔.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5]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许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研究(1922-1925)[D]. 王若玢. 浙江大学, 2021(01)
- [7]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D]. 周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研究[D]. 罗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D]. 徐梦笛.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9)
- [10]当代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研究[D]. 李白雪. 中北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