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满灰纯林和混交林根际土壤养分浓度变化(英文)

落叶松满灰纯林和混交林根际土壤养分浓度变化(英文)

一、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中养分浓度的变化(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娇[1](2021)在《胡桃楸与红松混交对土壤特性和细根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人工针叶纯林结构简单,树种组成单一,地力维护能力差,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提高林分的抗性,营造混交林是当前人工造林的主要任务。胡桃楸-红松人工混交林是东北地区主要的混交林分之一,但以往的研究仅聚焦在林分生产力和土壤养分上,忽略了混交对土壤胞外酶、土壤微生物及细根特性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33年生胡桃楸纯林、红松纯林、胡桃楸-红松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每个林分设置3个20 m×30 m的标准地,以调查林分生产力和植被多样性为前提,进行土壤和根系取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胞外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结构、细根功能特性等。目的是探究混交对林下土壤因子和细根特性的影响,构建各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并分析细根性状与菌根侵染率的关系。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相较于胡桃楸纯林,胡桃楸红松混交显着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土壤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全磷、有效磷、微生物生物量氮;混交降低了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生物量磷含量。相较于红松纯林,胡桃楸红松混交显着增加了土壤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效磷含量;混交林与纯林中的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层变化不一致。土壤物理指标与土壤化学指标之间密切相关。(2)大体上,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胞外酶活性逐渐降低。胡桃楸-红松人工混交林的亮氨酸氨基肽酶(LAP)、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着高于红松纯林的。与胡桃楸纯林相比,针阔混交林的α葡萄糖苷酶(AG)、酸性磷酸酶(AP)活性较低;不同类型胞外酶和土壤理化特性存在不同关系。(3)胡桃楸与红松混交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土壤容重、α葡萄糖苷酶(AG)、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对土壤细菌属的影响最大。混交显着提高了真菌群落丰度,并提高胡桃楸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土壤全钾、pH和α葡萄糖苷酶(AG)对土壤真菌属的影响最大。(4)混交增加了红松的细根直径,降低了红松的根组织密度;降低了胡桃楸的比根长,增加了胡桃楸的根组织密度。混交增大了胡桃楸的中柱直径、菌根侵染率和侵染指数,但降低了皮层厚度;混交降低了红松的皮层厚度、菌根侵染率和侵染指数,增加了中柱直径。细根的形态、解剖和菌根侵染之间紧密相关。总之,营造胡桃楸-红松人工混交林的过程中,提高了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加速了土壤养分和酶的循环,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增加了细根直径,增大了胡桃楸的组织密度、中柱直径和菌根侵染率。

杨振景[2](2021)在《树种组成与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选取东北林业大学尖砬沟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32年生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红松×水曲柳混交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帽儿山实验林场进德村附近东林施业区营造的21年生造林密度分别为2000株·hm-2、2500株·hm-2、4400株·hm-2和10000株·hm-2的水曲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林下土壤钾素含量,计算非交换性钾的转化率以及钾素含量的层化比率,分析了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树种组成水曲柳人工林和水曲柳天然林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特殊吸附性钾、非交换性钾、速效钾和有效钾含量分别为6.18 mg·kg-1~129.31 mg·kg-1、3.54 mg·kg-1~164.54 mg·kg-1、17.36 mg·kg-1~268.66 mg·kg-1、300.38 mg·kg-1~781.95 mg·kg-1、28.29 mg·kg-1~534.66 mg·kg-1 和 74.17 mg·kg-1~571.78 mg·kg-1。水曲柳人工林钾素含量均显着低于水曲柳天然林。4种人工林中以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钾素含量最高,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最低。水曲柳纯林钾素含量显着高于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和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2)4种林分密度水曲柳人工林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特殊吸附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速效钾和有效钾含量分别为3.20 mg·kg-1~84.97 mg·kg-1、11.17 mg·kg-1~112.95 mg·kg-1、15.36 mg·kg-1~120.27 mg·kg-1、304.51 mg·kg-1~592.86 mg·kg-1、12.98 g·kg-1~14.11 g·kg-1、38.02 mg·kg-1~291.75 mg·kg-1 和 65.63 mg·kg-1~300.10 mg·kg-1。4种人工林钾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Ⅲ、密度Ⅱ、密度Ⅳ和密度Ⅰ。(3)4种树种组成水曲柳人工林和4种林分密度水曲柳人工林各土层生长季内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介于 300.38 mg·kg-1~589.32 mg·kg-1 和 304.51 mg·kg-1~592.86 mg·kg-1,均处于中等水平,且有部分林分部分土层非交换性钾含量接近缺钾临界值的300 mg·kg-1。(4)4种树种组成水曲柳人工林0~30 cm 土层非交换性钾转换量和转换率总体上均以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最高,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最低。4种林分密度水曲柳人工林0~30 cm土层非交换性钾转换量和转换率总体上均以密度Ⅰ最高,密度Ⅲ最低。(5)研究区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速效形态钾总体上均出现了明显的表聚和层化现象,且各速效形态钾素SR1和SR2在林分间均呈现出不同的显着性差异。除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外,其他3种树种组成和4种林分密度的水曲柳人工林10~30 cm 土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钾现象。基于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特征,结合林分生长状况,充分考虑速效形态钾、有效形态钾含量的诊断结果以及非交换性钾的转换状况,及时有效的对水曲柳人工林施用钾肥,可改善水曲柳人工林土壤质量,促进水曲柳人工林生长。

李海瑜,杨振景,王树力[3](2021)在《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差异》文中认为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水曲柳天然林采伐后营造33 a的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为研究对象,以原有天然林为对照,测定林下土壤的磷吸附和解吸量,绘制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并利用Langmuir吸附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比较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m)、吸附强度(K)、最大缓冲容量(MB,C)、零点吸持平衡质量浓度(EP,C0),吸附饱和度(DP,S)、平均解吸率(Dr)、易解吸磷(RD,P)及解吸滞后系数(HI)的异同。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土壤磷吸附值(R2=0.81~0.98)。与天然林相比,水曲柳人工林土壤磷最大吸附量增加71.7%~285.8%,最大缓冲容量增加76.8%~183.4%,土壤零点吸持平衡质量浓度降低57.0%~90.1%,土壤吸附饱和度降低60.2%~90.1%。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平均解吸率下降10.9%~40.9%,土壤易解吸磷下降22.1%~75.2%,土壤滞后系数增加32.5%~50.8%。天然林采伐培育水曲柳人工林后增加了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降低了土壤对磷的解吸能力,培育的4种水曲柳人工林中,水曲柳纯林能够更快的恢复土壤供磷能力,对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应及时合理施用磷肥,恢复其土壤的供磷能力。

王志保[4](2020)在《滨海吹填土植物细根特征及对土壤特性和树种多样性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细根(φ≤2 mm)是植物地下生态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根功能性状不仅可以反映细根对胁迫环境的响应方式,而且作为连接植物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载体,间接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细根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细根适应环境的生态学机制以及建立细根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生态学联系。以往关于细根的研究主要分析植物个体细根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而细根功能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细根对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以及细根功能性状如何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等问题尚不清楚。据此,本研究以滨海吹填土(盐碱度高、养分贫瘠)上树高、胸径、冠幅和树龄基本一致的5种主要树种(女贞Ligustrum lucidum、旱柳Salix matsudana、乌桕Sapium sebifer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和7组不同丰富度水平的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分析方法,测定细根的形态、生物量、生产量、分解、周转等功能性状和土壤水分、温度、含水量、电导率、p H值、全氮、全磷、有机质等土壤指标。在物种水平上,分析主要树种细根形态、生物量、生产、分解、周转特征之间的差异,揭示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策略;同时采用室外盐分和养分梯度控制实验,分析主要树种细根特征在盐分和养分胁迫中的差异,揭示主要树种细根对土壤盐分和养分梯度的响应策略;在群落水平上,分析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细根的形态、生物量、生产、周转性状之间的差异,揭示影响细根功能特征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5种树种的细根形态特征(直径、比根长、比表面积)差异显着(p<0.05)。其中,刺槐的直径最小,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最大,属资源获取型树种,弗吉尼亚栎的以上三项指标与之相反,属资源保存型树种。5种树种的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差异显着(p<0.05),细根生物量介于77.05-273.42 g·m-2,生产力介于17.80-166.00 g·m-2·a-1。其中,女贞的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最大,刺槐最小。5种树种具有不同的细根生物量分配策略,刺槐和弗吉尼亚栎属深根系树种,女贞、乌桕和旱柳属浅根系树种,其分别能够充分利用深层和浅层的土壤资源;同时不同树种通过扩大根系的水平觅食范围适应环境,其中刺槐根系的水平空间扩展范围最大,女贞和弗吉尼亚栎的根系水平分布范围最小。受环境因子和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5种树种的细根分解速率和周转率差异显着(p<0.05),其中,乌桕的分解速率最快(0.007 kg·kg-1·d-1),旱柳最慢(0.002 kg·kg-1·d-1);旱柳的周转率最快(1.05times·a-1),弗吉尼亚栎最慢(0.24 times·a-1)。(2)土壤盐分和养分梯度对植物细根特征的影响显着。在低盐区、中盐区和高盐区土壤中,随着土壤盐度的增加,5种树种的细根生物量减少,生产力降低,周转率减慢,细根组织的渗透压升高;同时细根的生长深度变浅,引起细根生态位分化,即生物量分配策略发生改变。细根通过增大直径、体积、表面积,减小总长度等构型特征来适应盐分胁迫的环境。不同施肥处理中,与对照相比,随着施入土壤中氮、磷质量的增加,细根平均生物量、长度、表面积、体积、根长密度、比根长、根表面积密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肥改变了细根获取土壤资源的策略,植物通过改变细根构型来提高土壤养分的获取能力。(3)随着群落中树种多样性的增加,各群落的细根形态(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未发生显着变化,即细根未通过形态可塑性对种间竞争作出响应;随着地上树种多样性的增加,细根对土壤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生长深度加深,出现细根生态位分化现象。由于细根资源利用策略和生态位分化的作用,导致群落的细根生物量增加,生产力增大,周转率加快。以此验证了互补效应对不同树种多样性群落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率的积极作用。通过对环境因子和细根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细根总生物量和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细根直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正相关(p<0.01),与土壤电导率呈负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p<0.01);细根周转率与物种丰富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正相关(p<0.05),与土壤电导率呈负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呈正相关(p<0.05)。由此可知,物种丰富度、根系功能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显着影响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率。本文系统分析滨海吹填土不同树种和群落细根形态、生物量、生产力、分解和周转率的特征,深入研究细根特征对吹填土的适应策略以及对环境梯度的响应策略,揭示了影响细根生物量、生产、分解和周转特征的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盐碱地绿化树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制定盐碱地的绿化策略提供技术支撑。

吴高洋[5](2020)在《退化红壤区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异同及对混交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根叶是树木最重要的营养器官,根叶性状可塑性反映树木对生境的适应能力。造林树种选择及其混交模式是南方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典型退化红壤区于1991年营造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马纯)、湿地松(P.elliottii)人工纯林(湿纯)、湿地松和木荷初植混交林(湿混阔)、2008年木荷(Schima superba)补植马尾松纯林形成的混交林(马补阔)、木荷补植湿地松纯林形成混交林(湿补阔)共5种林分类型为对象,于2017~2019年间生长季(7月)采集表层土壤,测定养分含量,收集根系、新鲜枝叶和凋落枝叶,估测其生物量,测定养分含量,计算养分回收效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马尾松和湿地松根际土壤、不同功能根系生物量、不同年龄新鲜和凋落枝叶养分含量及回收效率的异同,对比本地种马尾松和引进种湿地松根叶性状及土壤养分对混交阔叶树的响应机制,为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土壤全量养分及有效养分总体不显着(P<0.05)。混交显着提高湿地松土壤0~10 cm层全氮含量和氮磷比,提高马尾松根际土和湿地松非根际土铵态氮含量,对两个树种土壤其他全量和有效养分影响不显着。(2)马尾松纯林土壤0~10 cm层吸收根分布最多,20~40 cm层运输根分布最多,而湿地松纯林吸收根和运输根均为20~40 cm层分布最多;马补阔土壤0~10cm层运输根分布最多,20~40 cm层吸收根分布最多,湿补阔0~10 cm层吸收根分布最多,10~20 cm层运输根分布最多,湿混阔0~10 cm土层吸收根分布最多,20~40 cm土层运输根分布最多。马补阔显着降低马尾松林土壤0~10 cm和10~20cm层吸收根生物量,显着增加0~10 cm层运输根生物量;湿补阔显着降低湿地松林土壤20~40 cm层吸收根生物量,而湿混阔对湿地松吸收根和运输根生物量均无显着影响。此外,马尾松和湿地松吸收根和运输根比根长对混交响应均不敏感。(3)马尾松新叶和老叶全氮含量、老叶全磷含量显着高于湿地松。马补阔显着提高马尾松老枝全磷含量,湿混阔和湿补阔对湿地松各器官全氮和全磷及氮磷比影响均不显着。(4)马尾松林凋落叶量低于湿地松林,但混交对马尾松和湿地松凋落叶量及其氮磷回收度和回收效率均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具有较强的环境可塑性,主要通过调整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来适应退化红壤区混交阔叶树所带的资源竞争。两个树种均可推荐为该研究区植被恢复的造林树种,且均可将其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陈柳娟[6](2020)在《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的影响》文中认为细根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养分循环及植物生长发育甚至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敏感地感知土壤(特别是根际土壤)环境的变化。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为探讨氮沉降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的细根性状及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揭示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论文以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与竹阔混交林3种天然林为对象,通过不同的氮添加处理试验,测定施氮1年后不同功能型植物(包括常绿阔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毛竹三类植物)的胸径、树高(毛竹为枝下高)、细根性状及其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分析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的细根性状及其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特征,并对氮添加背景下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的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氮沉降背景下亚热带天然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1年的氮添加处理后,生长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表型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特征不同,且不同的氮添加量对其影响也表现不同。(1)在常绿阔叶林中,低氮(LN)处理会显着降低常绿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RB(细根生物量)、RVD(根体积密度)、RTD(根组织密度),并显着增加其细根的SRL(比根长)、SRA(比根面积);高氮(HN)处理则会显着降低常绿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RB与RVD及落叶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SRL与SRA。(2)在竹阔混交林中,LN处理会显着降低常绿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RTD,落叶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SRL和SRA,以及毛竹两径级(0-1mm与1-2mm)细根的RVD,并显着增加毛竹两径级细根的RTD;HN处理则会显着增加常绿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RTD,落叶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SRL及1-2mm细根的RTD,但会使毛竹1-2mm细根的SRL显着降低。(3)在毛竹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毛竹0-1mm细根的RLD与RVD,并降低其RTD;HN处理则会增加毛竹1-2mm细根的RLD、SRL与SRA。(2)生长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养分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特征不同,且不同的氮添加量对其影响也表现不同。(1)在常绿阔叶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常绿阔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两径级(0-1 mm与1-2mm)细根的N、P、K含量及其0-1mm细根的N/P、N/K和落叶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Si含量,并显着降低常绿与落叶两阔叶林木细根的C/N;HN处理则会显着增加常绿与落叶两阔叶林木1-2mm细根的Ca含量。(2)在竹阔混交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落叶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C含量与其1-2mm细根Ca含量,常绿阔叶树种1-2mm细根的C、C/N,以及毛竹0-1mm细根的C含量和其1-2mm细根的C/N,但施N肥(特别是LN)显着降低毛竹0-1mm细根的Mg、Fe、Al、Si含量和1-2mm细根的N、P、K含量;HN处理会明显增加常绿阔叶树种0-1mm细根的K含量与其1-2mm细根的C、C/N,且明显高于LN处理,但会显着降低毛竹1-2mm细根的Fe、Si含量。(3)在毛竹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毛竹1-2mm细根的N含量,但显着降低其C/N;并使毛竹0-1mm细根的Si含量明显高于HN处理,而其1-2mm细根则正好相反。(3)生长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特征也存在差异,且不同的氮添加量对其影响也表现不同。(1)在常绿阔叶林中,LN处理会显着增加常绿阔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全P、有效P含量;施N肥(特别是HN)显着增加常绿与落叶两阔叶林木根际土壤的全N、铵态氮、硝态氮、有效K含量,但会显着降低落叶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p H值。(2)在竹阔混交林中,LN处理显着降低常绿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全C、全N、全P、铵态氮、硝态氮、有效K含量,落叶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全C、全N、全P、全K、有效K、有效P含量,以及毛竹根际土壤的全K含量,并显着增加毛竹根际土壤的全C、全N、全P、有效P含量;HN处理显着增加3种植物根际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和明显降低落叶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的p H值。(3)在毛竹林中,施N肥(尿素)会显着增加毛竹根际土壤的硝态氮含量。(4)RDA分析表明,氮添加背景下,生长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关系也存在差异。(1)在常绿阔叶林中,影响常绿阔叶树种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含水率(SWC)、全铁(STFe)、全硅(STSi)、全氮(STN)、全磷(STP)、硝态氮(NN)、有效磷(Sa P)含量及p H。其中,根际土壤STFe与细根RB、RVD、C/N显着正相关,与细根N、P、K显着负相关;p H与细根Al极显着正相关;SWC与细根C显着正相关;STP与细根K极显着正相关;Sa P、有效钾(Sa K)与细根N、P、N/P正相关;NN与细根N/K显着正相关。影响落叶阔叶树种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全铝(STAl)、全钾(STK)、STN、铵态氮(AN)、Sa P、STP、STFe含量,其中,根际土壤Sa P与细根Mg极显着正相关;STFe与细根RTD、C/N极显着正相关;p H与细根Al极显着正相关;STK与细根Si极显着正相关;全钙(STCa)、SWC与细根C极显着正相关。(2)在竹阔混交林中,影响常绿阔叶树种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STCa、SWC、STP、NN、Sa P含量及p H。其中,根际土壤STCa与细根RTD显着正相关;p H与细根K/P极显着正相关,与细根N/K显着负相关;SWC与细根Al、Fe、Si显着正相关,与细根C显着负相关;NN、STP与细根N/P极显着正相关。影响落叶阔叶树种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STCa、STK、NN、SWC、STFe、Sa K、全镁(STMg)、AN含量及p H。其中,根际土壤STCa与细根Al、Fe、Si显着正相关;STK与细根C极显着正相关;NN与细根RTD、N、Mg极显着正相关;p H与细根C显着负相关。影响毛竹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AN、STAl、STMg、STCa含量及p H。其中,根际土壤AN与细根C极显着正相关;STMg与细根RTD极显着负相关;p H、STCa均与细根Ca、Si极显着正相关;STAl与细根N/K显着正相关,与K/P显着负相关。(3)在毛竹林中,影响毛竹细根性状的主要根际土壤因子为STC、STN、STP、STK及STFe含量。其中,根际土壤STK与细根K极显着正相关,与细根Ca极显着负相关;STSi与STK的影响正好相反;STP与细根K极显着正相关;Sa P、Sa K与细根C、N显着正相关;STFe与细根Al、Si极显着正相关。

吴慧[7](2020)在《阿什河流域6树种纯林及混交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文中认为选取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试验站经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次生林及其营造的29年生:红松纯林(Pn)、长白落叶松纯林(L)、红皮云杉纯林(Pc)、水曲柳纯林(F)、黄檗纯林(Ph)、胡桃楸纯林(J)及胡桃楸-红松混交林(JPn),31年生:长白落叶松纯林(Lo),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LF)、长白落叶松-胡桃楸混交林(LJ)、胡桃楸-红皮云杉混交林(JPc)、胡桃楸-长白落叶松混交林(JL)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在研究对象的叶片-凋落物-土壤中的特征,结果表明:(1)在6树种养分格局研究中,针叶林叶片P含量、土壤C、P含量、土壤C/P显着低于阔叶林。针叶林叶片P元素利用效率高于阔叶林,且相较于阔叶林土壤更利于有效P的积累。针叶林重吸收率为N>P,P重吸收率显着低于阔叶林P重吸收率,且土壤有效P供给及P元素激活能力显着强于阔叶林。红松纯林凋落物N含量相对较低,对土壤有效P的供给能力及N、P元素的激活能力较强。长白落叶松纯林凋落物C含量相对较低,相对于胡桃楸林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快,土壤有效P的供给能力及P元素激活能力较强。红皮云杉纯林叶片P含量相对较低,叶片P元素利用效率最高。水曲柳纯林叶片的N含量、凋落物和土壤的C、N、P含量、N重吸收率均相对较高,而叶片N元素利用效率最低。黄檗P重吸收率较高,胡桃楸纯林对土壤N元素的激活能力较强。从优化养分资源配置角度考虑,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如红松与水曲柳、长白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可以弥补针叶纯林养分分配与利用格局上的不足。(2)在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中,相较于次生林而言,3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C、N、P含量均显着下降。长白落叶松叶片C、N、P含量并未受树种混交的显着影响,但其凋落物C、N、P含量及分解速率受到影响显着。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C含量,长白落叶松-胡桃楸混交林土壤N含量,与长白落叶松纯林相比均有提高,但在3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长白落叶松纯林土壤P有效性最高,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P含量高于长白落叶松-胡桃楸混交林土壤P含量。与长白落叶松-胡桃楸混交林相比,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更能有效缓解土壤多数营养元素的衰减,因此从土壤营养保育角度决策,长白落叶松混交树种可优先选择水曲柳。(3)在胡桃楸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中,与次生林相比较,胡桃楸-红皮云杉中胡桃楸虽然因为树种的选择使叶片C、N、P含量,凋落物C、P含量与次生林相近,但是胡桃楸-红皮云杉、胡桃楸-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土壤C、N、P含量依旧有所下降。胡桃楸-红皮云杉混交林凋落物N、P含量较高,利于其分解,而胡桃楸-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反之。相较于胡桃楸纯林,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土壤C含量较低,而土壤N含量较高。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土壤N、P含量,胡桃楸-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土壤N含量,受胡桃楸凋落物影响更大。胡桃楸-红皮云杉混交林、胡桃楸-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土壤P含量受混交树种凋落物影响更大。红松、红皮云杉、胡桃楸-长白落叶松中胡桃楸N利用效率与其对应混交林土壤质量关系紧密。(4)胡桃楸纯林,胡桃楸-红松混交林、胡桃楸与长白落叶松混交中胡桃楸,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胡桃楸-红松混交林中的混交树种受N元素限制;长白落叶松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中长白落叶松,胡桃楸-红皮云杉混交林中胡桃楸受P元素限制;胡桃楸-红皮云杉混交林中红皮云杉,胡桃楸与长白落叶松混交中长白落叶松受N、P元素共同限制。根据阿什河流域6树种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在叶片-凋落物-土壤中的特征及其相关性,并综合对不同林分的凋落物质量及分解速率,对土壤养分的保育能力,叶片-凋落物-土壤中养分流动效率及养分利用效率特征考虑,在研究区域内,培育长白落叶松时应优先选择水曲柳与其混交。在混交林中不同树种受到的养分限制元素可能不同,应针对不同树种的限制元素分别施肥。

张军[8](2020)在《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东北的黑土区是世界着名的四大黑土区之一,自清朝末期开垦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耕种和不断增强的生产活动,遭受到了严重的土壤侵蚀,且加速退化。为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侵蚀,尤其是风蚀,黑龙江省西部典型黑土区的人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种植以杨树、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灌木柳等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已经成为了该地区农林复合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林业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组成部分,为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作物高产稳产、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出现了林分退化现象,关于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报道也较多。人工林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性质恶化。林地土壤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营养元素转化的枢纽,对林木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科学地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维持地力长期发挥作用也是当前农林科学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农业大县拜泉县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内,筛选了 5种同林龄(19年)不同类型的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小黑杨纯林X、落叶松纯林L、樟子松纯林Z、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SL、落叶松与樟子松混交林ZL),6种林龄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幼龄林X09、中龄林X03、近熟林X99、成熟早期林X95、成熟晚期林X88、过熟林X84),4种林龄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样地(即幼龄林L99、中龄林L92、近熟早期林L87、近熟晚期林L81),1个弃耕20年的对照样地(CK),共计14种样地(不同类型防护林中的X、L分别与不同林龄防护林系列的X99、L99相同)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类型、不同林龄防护林的0-60cm 土层的20种土壤性质,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0-20 cm 土层)的细菌16S rDNA多样性;运用“时空替代法”研究不同林龄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着差异检验(LSD)研究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克服土壤指标体系的多重共线性筛选出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并用其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高通量测序(HTS)和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得到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通过对比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对所得细菌群落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涉及C、N、P、S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大小,对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功能潜势进行预测,通过对土壤性质和不同类型样地间具有显着差异的物种进行冗余分析(RDA)得到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重要土壤性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L、Z、SL均比CK显着增加了土壤容重(BD);在各类型防护林中,ZL的土壤饱和持水量(SHC)、毛管持水量(CHC)、田间持水量(FHC)、毛管孔隙度(CP)、总孔隙度(Pt)、通气度(Ae)均最大,而L的SHC、CHC、FHC,X的CP、Pt,X的Ae均最小;X、L、SL均比CK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ZL 比其他类型防护林和CK均显着提高了 CP、Pt,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提高了 Ae,且ZL比X和SL提高的更显着;Z比CK和L显着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NCP);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降低了土壤质量含水率(MCg),且ZL降低的程度显着大于X和显着小于L。各类型防护林均比CK显着减小了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总磷含量(TP),X、L、ZL均显着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NN),而Z显着增加了NN;X、L、Z、SL均显着增加了速效钾含量(AK),且X增加的最显着;X比其他类型显着降低了土壤pH,却显着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含量(AN);X、L、SL均比ZL显着降低了 TOC;L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AP),却显着降低了 TP;Z、SL均显着降低了 AP。各类型防护林维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MBN)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X>Z>SL>ZL>L。(2)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TOC、NN、AK、TK六个指标。不同类型防护林地土壤的SQI排序为Z>ZL>SL>L>X。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随着林龄的增加,BD呈先降低、后增加,在中龄林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变化;SHC、CHC、FHC、NCP、MCg变化方向一致;Ae持续增大,在成熟晚期林达到最大值,并且在成熟林和过熟林中显着高于CK。各林龄防护林,随林龄增加显着降低了土壤pH、TOC、TN、TP,提高了 AN、AK;除幼龄林外,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NN;各林龄的AP变化较为复杂,在成熟早期林中显着低于CK,而在成熟晚期林和过熟林中又显着高于CK;除幼龄林的MBC变化不大外,其他林龄MBC均比CK显着降低;中龄林和过熟林比CK显着降低了 MBN,幼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MBN。(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NN、AN、TK五个指标。SQI(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X88>X84>X95>X99>X09>X03>CK,除中龄林外的小黑杨防护林显着地改善了土壤综合质量;防护林地各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各土层SQI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成熟林或过熟林中,最小值出现于幼龄林或中龄林中。3.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增加了 BD,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近熟早期林比近熟晚期林显着降低了 NCP;近熟晚期林比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CP、Pt;各林龄均比CK显着降低了 MCg,却显着提高了 Ae,且幼龄林和中龄林的Ae显着高于近熟林;各林龄防护林均显着降低土壤pH、TOC、TN、TP,其中,幼龄林土壤pH显着高于其他林龄,中龄林的TOC、TN显着低于近熟晚期林,近熟早期林的TP显着高于其他林龄;各林龄增加了 AN、AP、AK,其中,近熟晚期林比近熟早期林显着增加了AN、AK,中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 AP;近熟晚期林显着提高了 NN,而幼龄林显着提高了 TK;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各土层的MBC、MBN均比CK显着下降。(2)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SHC、NCP、MCg、NN、AK五个指标。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的SQI排序为L99>L81>L92>L87>CK,与CK相比,落叶松防护林的SQI虽然稍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着程度;落叶松防护林地0-20 cm 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20-40 cm土层SQI却小于对照,这种差异在近熟晚期林均达到显着水平;10-20 cm 土层和40-60 cm 土层SQI最大值出现在幼龄林中,0-10 cm和20-40 cm土层SQ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近熟林L81和L87中;而各层的SQI最小值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出现在更深层土壤中。4.不同类型防护林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1)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不同,优势门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孢菌门,但丰度差异最大门的是放线菌门;Krasilnikovia、Rubrobacter、RB41是共有的优势属,并且优势菌属在樟子松纯林中分布最多;Actinoplanes和Krasilnikovia分别是0-10 cm 土层和10-20 cm 土层防护林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差异最大的属,也是这两个土层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的关键属;土壤细菌的特有OTUs数量在0-10cm土层高于10-20cm土层,在CK中高于防护林。ZL的OTUs总数最多。(2)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的固碳、有机质分解与同化,固氮和氮素同化,解磷能力、硫酸盐同化和异化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其中SL菌群基因功能综合潜势较强,X较差,ZL、Z、L处于中等水平。(3)对防护林不同土层细菌群落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壤性质因素在0-10 cm土层是AK、TN、Ae,在10-20cm土层是pH、AN、MCg、TOC。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分布和群落组成有不同的影响;不同林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和不同林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性质虽然随林龄的增加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但均提高了其土壤综合质量;从林地土壤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在黑龙江西部黑土区营建农田防护林时,纯林应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树种,混交林则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模式;造林树种是引起土壤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是树种性质和土壤性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树种的筛选与优化、农田防护林林地土壤的调控、农田防护林更新模式的选择与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张萌萌[9](2019)在《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文中指出东北针阔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树和喜阳阔叶树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其中,阔叶红松林为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群落,具有抵抗病虫害、加速凋落物分解、增强种群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水曲柳和胡桃楸是东北三大硬阔,是我国珍稀保护树种。营建红松阔叶林是发展和保护红松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对人工红松阔叶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林下小气候的调节效应和凋落物分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直接影响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了它们对生境质量的适应性,更是最为敏感的生物指标,因此,营建红松阔叶林是否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即红松阔叶林的类型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间相互关系,是维持东北红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以帽儿山尖砬沟森林培育试验站1986年营建的红松和胡桃楸、红松和水曲柳2种人工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纯林、胡桃楸纯林、水曲柳纯林为对比林型(以上5种林型的营建时间均为28年),分析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生长季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差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不同林型以及不同混交方式下土壤中形成的微生物群落差异,从而阐明季节及混交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森林土壤肥力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土壤化学成分、土壤酶活性及生长季动态分析发现,林型、混交方式和季节显着影响了红松阔叶林土壤化学成分和土壤酶活性。红松与胡桃楸混交显着提高了红松土壤有效钾和总碳含量,增加了胡桃楸土壤总氮和总碳含量;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则显着降低了红松土壤总氮和总碳含量。无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土壤总磷含量均在夏季最高,总碳含量均在秋季最高;纯林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的峰值均在夏季,而混交林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的峰值发生偏移,分别在秋季和春季;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均在春季;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均在秋季。(2)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发现,阔叶林(胡桃楸、水曲柳)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高于针叶林(红松)。红松阔叶林及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为糖类、羧酸和氨基酸。与红松混交会降低阔叶林胡桃楸和水曲柳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及群落多样性,反之,亦会降低红松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角度,应选择胡桃楸作为混交树种。(3)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超过10%,为优势菌群。红松针阔叶混交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了细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红松与胡桃楸混交更有益于胡桃楸土壤细菌的生长,而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则更有益于红松土壤细菌生长。土壤有效钾和混交方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4)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发现,土壤真菌群落主要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结合菌门(Zygomycota s.l.)(Mucoromycota and Zoopagomycota)。红松阔叶林提高了红松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却降低了多样性。此外,与红松混交提高了胡桃楸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却降低了水曲柳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混交方式对红松、胡桃楸和水曲柳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也体现在对真菌生长的影响。红松针阔叶混交后增加了Inocybe Lactarius、Russul等一些非常重要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ECM)的数量,这对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角度分析发现,红松阔叶林通过调整功能真菌丰度的方式来调节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而且易受土壤总碳含量的调控。(5)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发现,红松阔叶林土壤中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为优势的氨氧化古菌菌群,占了全部序列99.9%。红松针阔叶混交改变了红松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显着提高了红松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然而,混交显着提高了胡桃楸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却显着降低了水曲柳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红松针阔叶混交并没有显着改变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菌群从属于5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teria)占了全部序列98%。红松阔叶林土壤的总碳、总磷、总氮、有效钾是解释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混交方式。混交方式和土壤化学成分仅能解释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31%。综上所述,在营建红松阔叶林过程中,红松与水曲柳、胡桃楸混交后增加了红松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腐殖化,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胡桃楸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改善了红松阔叶林中红松土壤真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创新性地发现了红松针阔叶混交增加了一些非常重要外生菌根真菌的数量,保证红松阔叶林的生态稳定性。因此,营建红松与胡桃楸混交林更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王薪琪[10](2019)在《5种温带人工林土壤和微生物碳氮动态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不同性状的树种深刻影响森林土壤碳(C)、氮(N)循环。几乎所有树种都能与丛枝菌根真菌(AM)或外生菌根真菌(ECM)形成共生关系。从不同菌根类型角度探讨不同森林类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差异已有报道,但是关于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C、N循环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同质园试验方法测定了东北温带2个AM树种(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和 3 个 ECM 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樟子松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纯林土壤C、N循环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植物性状,微生物生物量及胞外酶、代谢熵等活性,土壤呼吸,土壤有机C(Csoil)、全N含量(Nssoil),旨在探究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C、N循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及经营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AM与ECM树种纯林间大多数植物性状存在显着差异:AM树种纯林凋落叶产量、凋落物层重量及细根C/N显着小于ECM树种纯林,而AM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细根生物量显着大于ECM树种,凋落叶C/N差异不显着。这些植物性状差异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及代谢活性、土壤呼吸过程,进而影响土壤C、N循环,最终导致不同菌根类型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的差异。(2)AM树种纯林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Cmic、N含量(Nmic)均比ECM树种纯林高50.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细根生物量、可溶性N含量(Ndis)、温度、含水率及pH的增加而增大,随细根C/NC/Nroot)、土壤可溶性C/N(C/Ndis)、凋落物层重量的增加而减小。最优预测模型分别解释了 AM树种纯林、ECM树种纯林及所有树种纯林Cmic变异的68.4%、66.8%及85.7%。此外,不同菌根类型纯林内Cmic的影响因子有所不同:AM树种纯林内Cmic主要受细根生物量、Ndis及土壤pH的共同作用,而ECM树种纯林内Cmic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及pH的共同作用。说明AM树种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因而可能促进更多土壤有机质的形成。(3)AM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活性及代谢熵(qCO2)显着小于(分别为21.2%、38.6%及44.1%)ECM树种纯林,但前者BG/NAG显着大于后者。此外,AM树种纯林内Csoil仅受BG的影响,而ECM树种纯林内Csoil仅受NAG的影响。以上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差异主要受其植物性状的间接影响(即不同植物性状导致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的影响)。说明在AM树种作用下,微生物对获取N的投资较小,C利用效率较高,更有利于矿质土壤有机质的形成。(4)AM树种纯林土壤呼吸速率(Rs)显着高于(34.3%)ECM树种纯林;Rs与Cmic、细根生物量及土壤含水率显着正相关,与凋落物层重量及土壤可溶性有机C(Cdis)显着负相关。最优预测模型分别解释了 AM树种纯林、ECM树种纯林及所有树种纯林Rs变异的46.3%、38.3%及45.4%。然而,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内Rs的影响因子有所不同:AM树种纯林内Rs主要受Cmic、细根生物量及C/Nroot、凋落物层重量及Cdis的影响,而ECM树种纯林内Rs主要受凋落叶C/N,Ndis及土壤温度、含水率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说明由于森林经营或全球变化导致的不同菌根类型树种丰度的改变对于森林C循环具有重要意义。(5)造林后第3年至第11年期间,AM和ECM树种纯林Csoil、Nsoil均显着降低,Csoil、Nsoil变化量显着正相关,并且Csoil减少速率(2.6~4.8%yr 显着高于Nsoil减少速率(0.8~2.8%yr1)。试验期间,AM树种纯林Csoil、Nsoil减少量显着小于ECM树种纯林。植物性状、微生物特性分别解释了 Csoil、Nsoil变化率的68.5%和90.9%:Csoil、Nsoil变化率随凋落叶C/N及微生物生物量C/N的增大而减小,但随着细根生物量、Cmic及BG/NAG的增加而增大,Nsoil变化率还随凋落叶产量及qC02的增大而减小。说明两种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在造林初期表层土壤均发生C、N净减少,但减少程度因两种菌根类型树种纯林间植物-土壤微生物特征的作用而异。综上所述,与ECM树种相比,AM树种提供的可利用底物较丰富,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土壤微生物对胞外酶的投资较低、C利用效率较高,因此更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其土壤固C能力更强。本研究表明菌根类型在森林土壤C、N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导致的土壤C、N循环的分异对于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准确预测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森林经营管理、全球变化的响应有重要意义。

二、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中养分浓度的变化(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中养分浓度的变化(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胡桃楸与红松混交对土壤特性和细根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混交林的研究状况
        1.1.2 混交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1.3 混交对土壤胞外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1.1.4 混交对林木细根形态、解剖和菌根侵染状况的影响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野外调查
        2.2.2 样品采集
    2.3 研究方法
        2.3.1 理化性质测定
        2.3.2 土壤胞外酶活性测定
        2.3.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结构测定
        2.3.4 细根形态、解剖、菌根侵染率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混交林与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三种林分各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1.2 三种林分各土层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1.3 三种林分土壤物理指标与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 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混交林与纯林的土壤胞外酶活性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混交林与纯林中C循环有关酶的分析
        4.1.2 混交林与纯林中N循环有关酶的分析
        4.1.3 混交林与纯林中P循环有关酶及氧化酶的分析
        4.1.4 土壤胞外酶相关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混交林与纯林的土壤微生物种类及其多样性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三种林分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5.1.2 三种林分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5.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1.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胞外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混交对土壤细菌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5.2.2 混交对土壤真菌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混交林与纯林的细根功能性状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形态特征分析
        6.1.2 解剖特征分析
        6.1.3 菌根侵染率及侵染指数
        6.1.4 解剖结构、形态特征与菌根侵染特征的关系
    6.2 讨论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树种组成与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土壤钾素研究现状
    1.3 土壤钾素形态与平衡研究现状
    1.4 土壤钾素对植物的有效性研究现状
        1.4.1 水溶性钾对植物的有效性
        1.4.2 交换性钾对植物的有效性
        1.4.3 非交换性钾对植物的有效性
        1.4.4 矿物钾对植物的有效性
    1.5 非交换性钾释放特性研究现状
    1.6 水曲柳研究现状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0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林分的选取
        2.1.2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2.1.3 样品的测定
    2.2 数据处理
3 树种组成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的影响
    3.1 树种组成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
        3.1.1 水溶性钾含量
        3.1.2 非特殊吸附性钾含量
        3.1.3 特殊吸附性钾含量
        3.1.4 非交换性钾含量
        3.1.5 矿物钾含量
        3.1.6 速效钾含量
        3.1.7 有效钾含量
        3.1.8 全钾含量
    3.2 树种组成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非交换性钾转换量和转换率的影响
    3.3 树种组成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层化比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的影响
    4.1 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
        4.1.1 水溶性钾含量
        4.1.2 非特殊吸附性钾含量
        4.1.3 特殊吸附性钾含量
        4.1.4 非交换性钾含量
        4.1.5 矿物钾含量
        4.1.6 速效钾含量
        4.1.7 有效钾含量
        4.1.8 全钾含量
    4.2 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非交换性钾转换量和转换率的影响
    4.3 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层化比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及影响因素
    5.2 土壤非交换性钾的供钾潜力及活化
    5.3 土壤钾素的表聚与层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曲柳人工林土壤与水曲柳天然林土壤的磷吸附特性
        3.1.1 磷等温吸附曲线
        3.1.2 磷吸附特征
    3.2 水曲柳人工林土壤与水曲柳天然林土壤的磷解吸特性
        3.2.1 磷等温解吸曲线
        3.2.2 磷解吸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4)滨海吹填土植物细根特征及对土壤特性和树种多样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细根划分
        1.2.2 细根特征与生态适应
        1.2.3 细根特征与生物多样性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物种及样地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2.2.2 细根样品处理方法
        2.2.3 细根指标计算方法
        2.2.4 细根生长量测定方法
        2.2.5 细根分解及周转测定方法
        2.2.6 细根消弱系数β
        2.2.7 细根盐度测定方法
        2.2.8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
        2.2.9 土壤电导率及温度测定方法
        2.2.10 土壤pH测定方法
        2.2.11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2.2.12 土壤全氮测定方法
        2.2.13 土壤全磷测定方法
        2.2.1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树种细根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树种的细根形态特征
        3.2.2 不同树种的细根生物量时空分布
        3.2.3 不同树种的细根生产力和周转率
        3.2.4 不同树种的细根分解
        3.2.5 不同树种样地内土壤性质的分布特征
        3.2.6 细根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
        3.3.1 主要树种细根形态特征差异
        3.3.2 主要树种细根生物量的差异
        3.3.3 主要树种细根生产和周转的差异
        3.3.4 主要树种细根分解差异
        3.3.5 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土壤盐度和养分梯度对植物细根特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土壤盐度下细根形态特征
        4.2.2 不同土壤盐度下细根生物量分布
        4.2.3 不同土壤盐度下细根生产力和周转率
        4.2.4 不同土壤盐度下细根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4.2.5 不同施肥处理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4.2.6 不同施肥处理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土壤盐度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4.3.2 土壤盐分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4.3.3 土壤盐分对细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4.3.4 施肥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4.3.5 施肥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4.3.6 滨海吹填土人工林的科学施肥
    4.4 小结
第五章 树种多样性对植物细根特征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细根形态特征
        5.2.2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细根生物量时空分布
        5.2.3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细根生产和周转
        5.2.4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内土壤性质的分布特征
        5.2.5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细根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3 讨论
        5.3.1 树种多样性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5.3.2 树种多样性对细根总生物量的影响
        5.3.3 树种多样性对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
        5.3.4 树种多样性对细根生产力和周转率的影响
        5.3.5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细根特征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和建议
        6.1.1 主要结论
        6.1.2 滨海吹填土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建议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实验地不同植物根系图
附图2 不同土壤盐度中植物根系图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退化红壤区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异同及对混交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人工林的地位及现状研究概况
        1.1.1 人工林的价值及地位
        1.1.2 我国人工林的资源现状
        1.1.3 我国人工林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1.2 退化红壤区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马尾松、湿地松及其研究进展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根系样品的采集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3 新鲜枝叶样品的采集
        2.3.4 凋落物的收集
    2.4 研究方法
        2.4.1 根系的筛选与生物量的测定
        2.4.2 土壤速效养分测定
        2.4.3 全量养分测定
        2.4.4 养分回收效率计算
    2.5 数据处理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及根际养分含量的变异
        3.1.1 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
        3.1.2 土壤有效养分供给特征
    3.2 根系分布及功能性状的变异
        3.2.1 根系空间分布格局
        3.2.2 根系功能性状的变异
    3.3 新鲜枝叶养分的分异规律
        3.3.1 新鲜小枝养分含量分异规律
        3.3.2 新鲜叶片养分含量特征
    3.4 凋落叶量及养分回收的变异格局
        3.4.1 林分地上凋落物量特征
        3.4.2 叶片养分回收度
        3.4.3 叶片养分回收效率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供应的变异
    4.2 不同林分类型根系分布及性状特征
    4.3 不同林分类型枝叶养分特征
    4.4 不同林分类型养分回收效率特征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氮沉降研究现状
        1.2.2 氮添加对细根生物量及形态的影响
        1.2.3 细根养分及化学计量比对氮添加的响应
        1.2.4 氮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5 细根性状与土壤关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取与设置
        2.2.2 模拟氮沉降实验设计
        2.2.3 施氮后样地调查
        2.2.4 样品采集
        2.2.5 指标测定方法
        2.2.6 数据处理
    2.3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1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1.1 影响林木细根表型性状的主要因素分析
        3.1.2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2 氮添加对毛竹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2.1 影响毛竹细根表型性状的主要因素分析
        3.2.2 氮添加对毛竹细根表型性状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养分性状的影响
    4.1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细根林木细根养分的影响
        4.1.1 影响林木细根养分性状的主要因素分析
        4.1.2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细根养分性状的影响
    4.2 氮添加对毛竹细根养分性状的影响
        4.2.1 影响毛竹细根养分性状的主要因素分析
        4.2.2 氮添加对毛竹细根养分性状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
    5.1 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林木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
    5.2 氮添加对毛竹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氮添加背景下植物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
    6.1 氮添加背景下林木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
    6.2 氮添加背景下毛竹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和特色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及单位
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阿什河流域6树种纯林及混交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6树种纯林及其混交林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1.4 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1.5 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1.6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1.7 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及相关性研究现状
    1.8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林分的选取
        2.2.2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2.2.3 样品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6树种人工纯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分配与利用格局
    3.1 6树种人工纯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特征
    3.2 6树种人工纯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特征
    3.3 6树种人工纯林叶片与凋落物间养分元素的重吸收
    3.4 6树种人工纯林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及比率
    3.5 讨论
        3.5.1 6树种人工纯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
        3.5.2 6树种纯林叶片-凋落物养分的重吸收特征
        3.5.3 6树种纯林土壤有效养分特征
        3.5.4 养分的优化利用和养分资源的合理配置
    3.6 本章小结
4 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调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4.1 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特征
    4.2 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4.3 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
    4.4 讨论
        4.4.1 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特征
        4.4.2 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4.4.3 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胡桃楸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5.1 胡桃楸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特征
    5.2 胡桃楸人工林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特征
    5.3 胡桃楸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
    5.4 讨论
        5.4.1 胡桃楸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特征
        5.4.2 胡桃楸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特征
        5.4.3 胡桃楸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设置与调查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3 土壤性质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2.5 评价体系的构建
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3.1.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3.2 讨论
        3.2.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2.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1.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4.1.3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4.2 讨论
        4.2.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2.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1.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5.1.3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5.2 讨论
        5.2.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2.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功能
        6.1.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土壤性质因素
    6.2 讨论
        6.2.1 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2.2 土壤细菌的功能
        6.2.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土壤性质因素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1.2.1 人工纯林的优点与缺点
        1.2.2 人工混交林的优点与缺点
        1.2.3 森林生态功能的研究进展
        1.2.4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2.5 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红松阔叶林土壤化学成分及酶活性的生长季动态
    2.1 研究样地及研究方法
        2.1.1 样地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1.3 土壤化学成分及酶活性测定
    2.2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松阔叶林土壤化学成分
        2.3.2 红松阔叶林土壤酶活性
    2.4 讨论
        2.4.1 红松阔叶林土壤化学成分
        2.4.2 红松阔叶林土壤酶活性
    2.5 本章小结
3 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
    3.1 研究样地及研究方法
        3.1.1 样地概况
        3.1.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研究方法
    3.2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总碳源的动力学特征
        3.3.2 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3.3.3 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六大类碳源的利用强度
        3.3.4 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
    3.4 讨论
        3.4.1 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
        3.4.2 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利用碳源
    3.5 本章小结
4 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4.1 研究样地及研究方法
        4.1.1 样地概况
        4.1.2 研究方法
    4.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测序深度检测
        4.3.2 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
        4.3.3 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4.3.4 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种水平OTU的关系
        4.3.5 土壤化学成分及土壤酶活性对优势细菌菌门的影响
        4.3.6 土壤化学成分及土壤酶活性对优势细菌菌纲的影响
        4.3.7 土壤化学成分及土壤酶活性对优势细菌菌属的影响
        4.3.8 土壤化学成分、混交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
        4.4.2 红松阔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4.4.3 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化学成分、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5.1 研究样地及研究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2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测序深度检测
        5.3.2 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
        5.3.3 红松阔叶林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5.3.4 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种水平OTU的关系
        5.3.5 土壤化学成分及土壤酶活性对优势真菌菌门的影响
        5.3.6 土壤化学成分及土壤酶活性对优势真菌菌纲的影响
        5.3.7 土壤化学成分及土壤酶活性对优势真菌菌属的影响
        5.3.8 土壤化学成分、混交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
        5.4.2 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5.4.3 混交林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化学成分、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6.1 研究样地及研究方法
        6.1.1 样地概况
        6.1.2 研究方法
    6.2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测序深度检测
        6.3.2 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
        6.3.3 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
        6.3.4 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种水平OTU的关系
        6.3.5 土壤化学成分及酶活性对优势氨氧化微生物门水平的影响
        6.3.6 土壤化学成分及酶活性对优势氨氧化微生物属水平的影响
    6.4 讨论
        6.4.1 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
        6.4.2 红松阔叶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
        6.4.3 混交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化学成分、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5种温带人工林土壤和微生物碳氮动态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菌根森林土壤碳氮循环的差异
        1.2.2 不同菌根树种对土壤碳氮输入的影响机理
        1.2.3 不同菌根树种对土壤碳氮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1.2.4 不同菌根树种对土壤碳氮输出的影响机理
    1.3 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碳氮含量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1.3.1 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1.3.2 对N沉降增加的响应
    1.4 未解决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植物性状的差异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自然概况及试验设计
        2.2.2 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自然概况及试验设计
        3.2.2 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差异
        3.3.2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子
    3.4 讨论
        3.4.1 不同菌根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3.4.2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子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自然概况及试验设计
        4.2.2 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及理化因子测定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及其相关因子
        4.3.2 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因子
    4.4 讨论
        4.4.1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作用
        4.4.2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因子
        4.4.3 不同菌根树种对土壤碳循环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地自然概况及试验设计
        5.2.2 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
        5.3.2 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因子
    5.4 讨论
        5.4.1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呼吸的作用
        5.4.2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因子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地自然概况及试验设计
        6.2.2 取样方法及室内实验
        6.2.3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土壤碳氮变化量的差异
        6.3.2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间土壤碳氮变化量的影响因子
    6.4 讨论
        6.4.1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的作用
        6.4.2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纯林土壤碳氮变化量的影响因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中养分浓度的变化(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胡桃楸与红松混交对土壤特性和细根性状的影响[D]. 王玉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树种组成与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土壤钾素的影响[D]. 杨振景.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差异[J]. 李海瑜,杨振景,王树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03)
  • [4]滨海吹填土植物细根特征及对土壤特性和树种多样性的响应[D]. 王志保.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退化红壤区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异同及对混交的响应[D]. 吴高洋.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6]氮添加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的影响[D]. 陈柳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阿什河流域6树种纯林及混交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D]. 吴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8]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D]. 张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9]人工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D]. 张萌萌.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10]5种温带人工林土壤和微生物碳氮动态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效应[D]. 王薪琪.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落叶松满灰纯林和混交林根际土壤养分浓度变化(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