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柚皮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锦东[1](2019)在《菠萝蜜的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菠萝蜜种植面积和产量日益增长,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等地区。市售的菠萝蜜以鲜果肉销售为主,少量果干经包装后销售。由于菠萝蜜单果重量大,果实本身不耐贮藏,采后损失较大。同时,菠萝蜜果肉仅占总重约30%,其余的果瓤、果核和果皮作为废弃物被丢弃,既污染环境,也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文以菠萝蜜中的果肉、果核、果皮三部分为原材料,研究了菠萝蜜果肉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菠萝蜜果核中总黄酮的提取以及菠萝蜜果皮发酵饲料的制备工艺等,以解决菠萝蜜全果综合利用问题。研究了菠萝蜜果肉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建立了分析评价体系。分析了加热板温度、升华干燥时间、解吸干燥温度三因素对菠萝蜜冻干果肉品质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三因素对菠萝蜜果肉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升华干燥时间>升华干燥温度>解析干燥温度。从实际生产情况考虑,最终确定生产的优化工艺为:﹣26℃条件下预冷24 h,再以﹣16℃升华干燥10 h,以50℃解吸干燥5 h。优化条件下,此时菠萝蜜干果品质较好,冻干效率较高,果肉的含水率为3.96%。研究了菠萝蜜果核淀粉制备过程中种子脱皮的优化工艺及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分析总黄酮粗提液的抗氧化性,为菠萝蜜种子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NaOH浓度、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三因素对菠萝蜜果核去皮工艺的影响,并建立了量化评价指标。分析了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四因素对菠萝蜜种子粉中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采用L9(34)分析方法,得到菠萝蜜种子粉中总黄酮提取的优化提取工艺。采用DPPH法和水杨酸法对比分析了总黄酮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菠萝蜜种子的去皮优化工艺为NaOH浓度为2.00%,浸泡温度为121℃,浸泡时间25 min,去皮率达到82.00%;在水浴条件下,菠萝蜜种子中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总黄酮的提取优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20(g/mL),60℃水浴提取50 min,得率达到3.30%;菠萝蜜种子中总黄酮粗提液对DPPH及·OH的清除能力随浓度的提高而增强,浓度在0.3 g/mL时对DPPH及·OH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0.20%和94.10%,说明菠萝蜜种子中的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作为天然健康食品原料。研究了菠萝蜜果皮饲料的加工工艺,以提高菠萝蜜果皮的食用适口性。初步分析了烘干温度,烘干时间、物料大小三因素对菠萝蜜果皮饲料制备工艺的影响,并建立了量化评价指标;采用纤维素酶与EM菌复合发酵,同时添加米糠和葡萄糖,进一步研究了菠萝蜜果皮发酵生产高蛋白饲料的优化工艺。综合实际生产成本等因素,优化工艺为菠萝蜜果皮经破碎预处理后,135℃恒温条件下烘干3.5 h,烘干的果皮粉褐变程度较低,无异味,烘干时间较短,效率较高;采用纤维素酶与EM菌复合发酵菠萝蜜果皮(含腱)残渣,优化工艺为复合菌种接种量1.5%,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9 d,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从5.21%提高到10.59%,与发酵原料相比增加了103.30%,发酵后的果皮质地润滑膨松,具有较好的感官质量和适口性,且粗蛋白含量明显提高。
黄志强,吴娜梅,唐明明,孙汉巨,李延红,何述栋,刘和平,郜四羊[2](2019)在《水芹中芹菜素的提取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水芹中芹菜素的提取纯化与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首先,以水芹为原料、乙醇为溶剂,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粗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同时,通过静态吸附,以树脂对粗黄酮的吸附率和解析率为评价指标,比较了AB-8,X-5及HP-20型这3种大孔吸附树脂对粗黄酮纯化效果,以确定其最佳纯化树脂。采用液相色谱和质谱对纯化后的芹菜素进行分离验证。同时,研究了芹菜素粗提物及单体的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粗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5(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 h,乙醇体积分数90%(V/V);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液相色谱结果表明,水芹黄酮粗提物共有4种组分,通过与芹菜素标准品比对,分离出芹菜素单体,并结合质谱图进行鉴定。同时,芹菜素粗提物及单体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都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芹菜素单体的抗氧化性要大于粗提物,且芹菜素单体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
魏旖琪,姚雷[3](2014)在《皱皮木瓜中总黄酮分离纯化工艺》文中认为以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为试验材料,优化总黄酮分离纯化工艺,为发掘皱皮木瓜的潜在利用价值提供依据。本研究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和超声温度对皱皮木瓜原料粉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并以静态吸附法筛选最佳吸附树脂,动态吸附法确定上样条件和洗脱条件。结果表明皱皮木瓜总黄酮提取最佳工艺为70%乙醇水溶液,1∶20料液比及50℃温度下超声辅助提取,提取时间20min,超声功率200 W。原料粉中总黄酮含量为8.64%。纯化工艺发现ADS-17大孔树脂对皱皮木瓜中总黄酮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其最佳上样流速2mL/min,上样浓度2.04mg/mL;进一步用4BV 10%乙醇水溶液洗脱杂质,4BV 30%乙醇水溶液、3BV 50%乙醇水溶液依次洗脱得总黄酮,洗脱流速1.5 mL/min。最终总黄酮产品纯度为94.67%。
邓祥,黄小梅,吴狄[4](2014)在《川佛手中总黄酮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川佛手中的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川佛手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即萃取压力为30 MPa,萃取温度为50℃,料液比为100∶120 g/mL和萃取时间为2.0 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萃取率达到3.79﹪.
段荣[5](2013)在《柿类黄酮的提取及其主要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柿(Diospyros kaki Thunb.)为柿科(Ebeuaceae)柿属(Diospyros)多年生落叶果树,原产中国,在我国栽培较广,适应性强。其果实色泽美丽、营养丰富、素有晚秋佳果的美称。柿果既可生食,加工成柿饼、柿糕,酿酒、制醋等,还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类黄酮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植物素,低分子量的次级生物酚类物质,作为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和二价阳离子鳌合剂,类黄酮呈现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抗过敏、扩张血管等生理功能。对柿内含物的研究多集中在果实中单宁、糖类成分、酸、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的含量测定,对柿功能性成分尤其是类黄酮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本研究优化了柿总类黄酮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在建立了柿类黄酮组分的HPLC方法的基础上,对栽培面积最大的完全涩柿品种——磨盘柿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完全甜柿品种——阳丰不同发育期果实和不同器官以及51个成熟期柿果实中总类黄酮和各组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期为柿的营养育种、综合加工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探索超声辅助优化提取磨盘柿果肉类黄酮的效果,以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提取条件,并对所得类黄酮的抗氧化性进行测定。同时通过测定类黄酮清除1,1-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能力和铁还原能力(FRAP),分析了柿提取物中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最佳优化条件为:50:1的液料比,70%的乙醇浓度,超声功率450W,超声50min,获得的着色期磨盘柿果肉中类黄酮提取量为15.7mg/g。所得柿果肉类黄酮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阳性对照BHT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铁还原能力。2.研究优化了柿类黄酮成分的分离条件,分离测定了7种类黄酮成分,分别是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3.不同发育期柿果,果肉和果皮中总类黄酮在幼果初期(6月10日)含量最高,随着果实的发育呈下降趋势,叶中类黄酮含量变化为先缓慢上升之后缓慢下降,之后又急剧升高在8月中旬之后又急剧下降。完全甜柿阳丰幼果期果肉中大部分所测类黄酮成分含量较高。4.柿不同器官中,幼果期总类黄酮含量,果肉>果皮>叶;表儿茶素在果肉中含量较高,芦丁在果皮中含量较高。成熟期总类黄酮及大部分类黄酮单体含量,叶>果皮>果肉。5.果实成熟期,不同品种的柿的果皮总类黄酮含量在249.01-2996.14mg/100gDW之间;果肉中总类黄酮含量在38.71-1870.69mg/100g DW;叶片中类黄酮的含量为1468.94-8805.23mg/100g DW.
蔡定建[6](2012)在《脐橙渣中总黄酮提取工艺与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我国柑桔产量达20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目前,赣州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2010年,全市脐橙种植面积达160万亩,产量突破110万吨。预计到2015年,全市脐橙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脐橙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我国每年因榨汁而产生约50万吨的废渣,但其利用率很低,少部分用作动物饲料,大部分当作废弃物丢弃或掩埋,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柑橘类黄酮在废渣中含量丰富,因比其它植物类黄酮具有更强的抗癌活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是目前柑桔精深加工方面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同时作为资源的再利用,给柑桔主产区的废渣利用带来了新的希望。美国研究者利用总黄酮的强抗氧化作用,已将它成功应用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中,目前已在全球销售。为了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加工的废弃物—脐橙渣,本文就脐橙渣中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循环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应用芦丁比色分光光度法对柑橘类黄酮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提取工艺中的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溶液pH值等四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极差值反映的因子影响顺序为C(料液比)>A(乙醇浓度)>B(提取时间)>D(溶液pH值),优水平实验方案为A2B2C3D3即采用60%的乙醇溶液,提取时间为60min,料液比为1:25,以及溶液pH=5时提取为最优的提取工艺条件。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回归模型,理论上所有实验中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5,溶液pH值为4,乙醇浓度为61.84%和提取时间58.57min,在此条件下测得黄酮提取率为6.0412%,与理论预测值(6.6735%)相差较小,说明回归模型能较好的预测脐橙渣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了在相对较少的实验次数的条件下寻找到最优的提取工艺,研究表明表明超声波方法可较好地应用于脐橙渣黄酮的提取。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大孔树脂对提取的脐橙渣总黄酮进行纯化,得到多个黄酮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的测定和光谱数据的对比研究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确定其为橙皮苷(hesperidin)。本研究得到的提取工艺可用于工业上从脐橙渣中大量提取黄酮类化合物,为脐橙渣的综合利用,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脐橙加工的附加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地途径。
王莲婧[7](2012)在《化橘红抗氧化保健(功能)食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我省道地药材化橘红-毛橘红富含黄酮类成分的特点,提取其有效部位,系统研制化橘红抗氧化保健食品,为该珍稀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PSC法进行不同配比的组方抗氧化性评价,采用Caco-2细胞模型考察柚皮素及配伍组方的转运机制,确定合理的处方配比组成及比例,进行组方优化设计。采用UPLC法同时测定化橘红中柚皮苷、野漆树苷、柚皮素和芹菜素等活性成分含量;采用保健食品法、铝盐络合法、SBC法三种方法进行总黄酮测定对比研究,确定总黄酮含量测定最优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栽培品种化橘红色谱指纹图谱库;完善原料药的质量标准。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试验进行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选取乙醇浓度、乙醇用量、pH值三个因素,以总黄酮得率和黄酮清除率为考察指标,确定化橘红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采用Box-Behnken的中心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试验,选取酶用量、pH值、温度及时间四个因素,以脱苦率为考察指标,优化柚苷酶酶解工艺;采用旋转压片制粒机压片,采用Box-Behnken的中心试验设计原理,选取酸和碱的比例、甘露醇用量、PEG6000用量及PVP-K30浓度四个因素,以硬度、崩解时间为考察指标,优化泡腾片制备工艺,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制订工艺路线图。采用UPLC法快速测定化橘红维C泡腾片中柚皮素、芹菜素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化橘红维C泡腾片中柚皮素、芹菜素进行鉴别,采用国家颁布的保健食品检验指南中规定的总黄酮测定法测定化橘红维C泡腾片中总黄酮含量,照2010版《中国药典》中崩解度、重量差异等测定方法和要求,测定并建立化橘红维C泡腾片质量标准。根据2003年版《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要求,开展抗氧化功能评价研究。采用溴代苯肝脂质过氧化小鼠动物模型,采用试剂盒法测定血和肝脏中过氧化脂质降解产物MDA、LPO含量、SOD、GSH-Px等抗氧化功能酶指标,初步评价本研究产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1配方设计以柚皮苷、野漆树苷、柚皮素为代表的化橘红总黄酮作为功效成分实现抗氧化的功能;以维生素C、化橘红中特有的肌醇作为营养源补充维生素;采用独特先进的生物酶技术对化橘红提取物进行脱苦,以阿斯巴甜、甘露醇作为复合甜味剂,通过调节柠檬酸与碳酸氢钠的比率来控制pH值。以化橘红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作为赋香剂,以化橘红总黄酮粉末固有的棕黄色作为着色;柠檬酸-酒石酸,碳酸氢钠聚乙二醇包合物作为泡腾剂,以羧甲基淀粉钠作为泡腾片的崩解剂。按照科学理论有机结合,通过柚皮素的增效协同作用,以少量维生素C与柚皮素配比达到更好的抗氧化作用。采用先进的PSC法优化组方配比,结果最佳配比为脱苦总黄酮+维生素C=2:1时,PSC值相当于65.219μmol水溶性维生素E (Trolox)所表现出的抗氧性能力。采用Caco-2细胞模型证明与维生素C配伍,可以增加柚皮素的吸收,并减少其外排作用。2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2.1取样部位对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柚皮苷的影响较为有规律性,顶端采集部位的柚皮苷含量相对较高。不同化橘红(毛橘红)品种黄酮类含量有异,其中假西洋的柚皮苷含量较高,黄绒果的野漆树苷、柚皮素、芹菜素含量较高。2.2不同总黄酮测定方法对比结果显示,“铝盐络合法”测得值显着大于保健食品法和SBC法测得值。SBC方法是较为先进的国际公认的总黄酮测定方法,但由于反应过程步骤较多,该方法的稳定性还有待考察。保健食品法不需经显色直接测定,其结果准确、简便,测定方法较为合理,综合考虑,选用保健食品法测定化橘红中总黄酮含量。2.3建立了50批化橘红药材的指纹图谱库,采用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进行数据处理,不同栽培品种化橘红药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高于0.93。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B版”软件将各栽培品种对照图谱与50批化橘红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计算,以相似度最高者作为栽培品种判定结果。结果显示,除12、32、33、34号误判外,其余46批化橘红均可通过相似度判别出栽培品种,判定成功率达92%。3泡腾片制备工艺研究3.1化橘红总黄酮提取工艺:采用响应面试验法对化橘红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其最佳工艺为:取化橘红粗颗粒,第一次加25倍水,浸泡0.5小时后,煮沸2小时,滤过,药渣第二次加20倍水,煮沸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1g/mL,缓缓加入95%乙醇,边加边搅拌,使其含醇量达到78.5%,继续加入适量一定浓度乙醇使其达到生药量的8倍量,用40%NaOH调节pH值至7.0,搅拌15分钟后,滤过,滤渣用适量一定浓度乙醇分次洗涤,并入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1g/mL,加入适量蒸馏水使其浓度为0.6g/mL,5mol/L盐酸调pH至1.3,冷藏,一定时间后取出,滤过,沉淀用适量蒸馏水洗涤,60℃干燥,粉碎,过筛,得化橘红总黄酮粉末。3.2化橘红总黄酮脱苦工艺:根据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化橘红总黄酮最佳脱苦条件为当柚苷酶用量1.6U/mL、酶解温度54℃、酶解时间132分钟时,脱苦率达到98.88%。3.3泡腾片制备工艺:优选出的结果为:取化橘红提取物,加入甘露醇制成药材软材,过24目筛;柠檬酸14份、酒石酸7份、羧甲基淀粉钠2.6份、维生素C3.4份、阿斯巴甜0.3份与甘露醇6份制成酸系统软材,过24目筛;碳酸氢钠17.5份、聚乙二醇-60002份制成碱系统软材,过24目筛;将三种软材分别制粒、烘干、混合整粒,在温度25℃、湿度30%条件下,以旋转式压片机压制成片。4泡腾片质量标准研究薄层鉴别显示,化橘红维C泡腾片在紫外灯(365nm)下检视,与柚皮素、芹菜素对照品Rf值相同位置均有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泡腾片的片重差异在-3.91%~3.89%之间,符合药典规定的±5%限度,片重差异检查合格。4批泡腾片的崩解时限均符合药典规定5分钟以内崩解完全的的要求,本片剂崩解时限检查合格。根据UPLC法测定4批泡腾片制剂中柚皮素含量的结果,其柚皮素含量应为5.4±0.5mg/片;采用国家颁布的保健食品检验指南中规定的总黄酮测定法测定泡腾片中总黄酮含量,其总黄酮平均含量为14.13%。5抗氧化功能评价DPPH法体外评价抗氧化性结果表明,优化工艺中化橘红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抑制率高达26.24%)显着高于优化前的化橘红提取物(抑制率为16.13%)。灌胃化橘红维C泡腾片45d后,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舌力结果表明,在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中,与正常对照组SOD活性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GSH-Px活性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在中剂量、低剂量组中,与正常对照组GSH-Px活性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灌胃溴代苯油造模后,小鼠肝脏中MDA、LPO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分别增加0.73±0.22nmol/mL、0.68±0.31μmol/gprot,其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可有效抑制溴代苯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使MDA、LPO含量降低,其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中剂量与低剂量组可降低LPO含量,其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同时,中剂量组的SOD活性与模型组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GSH-Px活性,与模型组对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适量的化橘红维C泡腾片有助于增强小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结论:1经过科学配方配伍后的保健食品组方科学合理,立项依据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中医传统养生理论,预期达到的保健功能具有科学性。2从原药材、提取物到泡腾片制剂进行多方位的质量控制,外观性状、薄层色谱、崩解时限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等质控指标的综合应用,可有效保证所研发的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3首次使用酶法对化橘红提取物进行脱苦工艺研究,所获得的化橘红提取物显着改善了传统化橘红提取物甚苦的口感,并能增强其抗氧化功效,可应用于化橘红食品和保健食品制备。所选用的泡腾片剂型,具有口感清凉、崩解迅速,服用方便,便于保存和携带的特点。所研产品是一种效果确切、富具特色的化橘红保健食品。4制定化橘红维C泡腾片质量标准为具体数据,该标准可以有效地控制该泡腾片的质量。5化橘红维C泡腾片能有效抑制溴代苯导致的肝脂质过氧化,使小鼠血清、肝脏中SOD和GSH-Px活力明显升高,肝脏中MDA、LPO含量显着降低,提示合理服用化橘红维C泡腾片,增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刘丽春[8](2012)在《柚皮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柚[Citrus grandis(L.) Osbeck]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其果实柚(pomelo,shaddock),又称柚子、文旦等;柚皮为柚类的干燥果皮,又名柚子皮、气柑皮、橙子皮等。中医认为,柚皮能化痰,消食,下气,快膈;主治气郁胸闷、脘腹冷痛、食滞、咳喘、疝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柚皮提取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抗菌、抗癌、止咳祛痰、抗炎镇痛等生物活性。我国柚类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近年来,柚类的生产面积和生产量持续上升,一些名优品种如沙田柚、琯溪蜜柚等已经形成大规模生产,并逐步打入国际市场;但绝大部分柚皮在柚类加工和食用后一般均废弃,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更充分的利用柚皮资源,扩大柚果的利用途径,本论文对琯溪蜜柚果皮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系统研究。首次对琯溪蜜柚果皮7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分步萃取法和多步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型HPLC,重结晶等手段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及波谱(13C-NMR、1H-NMR、HMBC等)解析,确定了其中1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柚皮苷(1),柚皮素-4’-O-葡萄糖苷(2),葡萄内酯(3),7-羟基香豆素(4),柠檬苦素(5),木栓酮(6),邻苯二甲酸二甲酯(7),月桂酸(8),蔗糖(9),β-谷甾醇(10);其中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热板法,对柚皮提取物的抗炎镇痛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柚皮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对于二甲苯引起的炎症反应均具有抗炎活性,且中剂量组与阳性药的抗炎活性相似;与空白组相比,柚皮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在两小时内对热刺激引发的小鼠痛反应时间有明显的延长作用,且药效有良好的延续性。故柚皮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炎镇痛活性。
邵显会[9](2012)在《三叶木通总黄酮和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为木通科(Lardizabalaceae)木通属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分布在长江流域,陕西南部(汉中、商洛地区居多)、山西晋南地区、甘肃东南部以及重庆地区。在湖北、湖南、四川、山东、江苏、河北、江西、浙江、河南等地也有分布。其干燥藤茎可作为中药“木通”入药,干燥近成熟果实可作为中药预知子入药。研究证明,三叶木通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三萜皂苷类物质,此外,在其果实、根、种子、叶片中还含有一些黄酮类、油脂、氨基酸、多糖、酚类、甾类、木质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三叶木通的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衰老,抗炎防癌等多种生物活性。本论文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优化三叶木通总黄酮的提取条件;测定了根、藤茎、叶、果皮、果肉、种子、7-26年生藤茎和7个省18个产地的三叶木通总黄酮含量;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了三叶木通总黄酮,并比较了其纯化物和粗提物的抗氧化功效;利用HPLC测定了三叶木通多糖的单糖组成;研究了多糖的抗氧化和排铅作用。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得出三叶木通根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5.72%;果肉中总黄酮含量最低,仅为0.2%;果肉与种子中总黄酮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叶和8-10年生茎总黄酮含量无显着性差异;果肉、叶、果皮、根、1-2年生茎、8-20年生茎和25-27年生茎有显着性差异。16年生的三叶木通藤茎总黄酮含量最高为9.34%,9年生的三叶木通藤茎总黄酮含量最低为3.17%。8年生和14年生三叶木通总黄酮含量无显着差异。12年生和10年生无显着差异。18年生和19年生无显着差异。最佳总黄酮利用部分为根。最佳总黄酮利用采收期为16年生。2.通过测定七省份不同产地三叶木通总黄酮含量,发现总黄酮含量在不同的产地间有显着性差异。其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湖南>湖北>贵州>陕西>河南>甘肃>山西。十六个产地三叶木通总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湖南张家界慈利县>湖北鹤峰县太平四平村>湖南石门县>湖南桑植利县九天洞村>湖北神农架区松柏>贵州镇远>湖北神农架林区木鱼镇>湖南桑植县洪家关>陕西镇安银坪村西沟>陕西镇安回龙镇渣家沟>陕西镇安三叶木通基地>河南西峡五里桥天顶村>陕西镇安回龙镇肖家沟>河南西峡丁河镇瓦房村>甘肃两当鱼池乡后沟>山西垣曲天盘山。对实验的进行了方法学考察,所得的精密度、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的RSD值均小于3.0%,实验系统稳定,方法可靠。3.通过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提取三叶木通总黄酮工艺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超声辅助提取法中各影响因素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提取次数>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即提取次数对三叶木通提取率影响最大,料液比次之,乙醇浓度影响最小,最优条件为: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1:30(g:mL),提取时间30min。SPSS17.0统计软件方差分析表明提取次数对三叶木通提取率有显着影响。(2)微波辅助提取法中各影响因素的顺序为:微波功率>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即微波功率对三叶木通提取率影响最大,乙醇浓度次之,最优条件为: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1:30(g:mL),提取时间30min。SPSS17.0统计软件方差分析表明提取次数对三叶木通提取率有显着影响。4.通过对AB-8、 D101、HPD722、HPD826、HPD450和HPD600大孔吸附树脂的帅选,最终选择HPD722为纯化三叶木通总黄酮的树脂。将预处理好的HPD722树脂装入(40×1.6cm)的柱中,体积为柱的2/3,用100m1蒸馏水按1ml/min的速度洗树脂,然后加入准备好的样液225m1进行吸附,流速为1ml/min,最后用100ml的60%的乙醇洗脱黄酮。得总黄酮得率为48%。5.通过DPPH自由基体系、羟基自由基(·OH)体系和还原能力体系比较了三叶木通粗黄酮和纯化后黄酮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三叶木通粗黄酮和纯化后黄酮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纯化后黄酮抗氧化性高于粗黄酮。其抗氧化能力仅次于BHT。6.经HPLC测定三叶木通多糖的单糖组成为:D-甘露糖、L-鼠李糖、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D-半乳糖和L-阿拉伯糖。7.通过DPPH自由基体系、羟基自由基(.OH)体系和还原能力体系测定了三叶木通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三叶木通多糖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其抗氧化能力仅次于VC。本研究为开发无毒无害的抗氧化剂提供理论基础。8.三叶木通多糖对小鼠的排铅试验中结果显示三叶木通多糖具有一定的排铅作用。
武丽梅[10](2012)在《韭菜籽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先用SC-CO2提取韭菜籽油,然后以除油韭菜籽残渣为原料,提取韭菜籽黄酮,为韭菜籽的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先用SC-CO2萃取三种韭菜籽油,并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将韭菜籽原料粉碎,萃取压力24-26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约200L/h,分离釜温度55℃,萃取时间16h;马莲、紫根和农大雪韭王韭菜籽的出油率分别为:13.43%,9.51%,9.42%。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结果表明:韭菜籽油脂肪酸组成相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但各成分含量不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84.225%,89.949%,86.931%;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12.325%,10.05%,10.069%。以除油后韭菜籽残渣为原料,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并确定最佳提取条件:液固比30:1,用60%的乙醇在75℃回流萃取2.5h;马莲、紫根、农大雪韭王萃取率分别为0.3380%,0.4199%和0.3144%。并对三种韭菜籽黄酮提取物进行清除DPPH自由基实验。结果显示,韭菜籽黄酮对DPPH自由基有较好的去除率,且随着黄酮含量的提高其去除率也提高。DPPH实验结果表明水提黄酮的萃取率较60%醇提黄酮的萃取率高,但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却较低,这是由于平面型黄酮共轭体系较好,抗氧化活性相应高,但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水的花色素、黄酮苷等抗氧化活性较弱;故水提黄酮含量高,但其抗氧化能力不高。
二、柚皮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柚皮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菠萝蜜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s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菠萝蜜果肉的研究现状 |
1.1.1 菠萝蜜果肉简介 |
1.1.2 菠萝蜜果肉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
1.1.3 菠萝蜜果肉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简介 |
1.2 菠萝蜜果核的研究现状 |
1.2.1 菠萝蜜种子中淀粉的利用 |
1.2.2 菠萝蜜种子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简介 |
1.3 菠萝蜜果皮的研究现状 |
1.3.1 菠萝蜜果皮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
1.3.2 果皮发酵制备饲料工艺简介 |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菠萝蜜果肉冻干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菠萝蜜果肉真空冷冻干燥操作流程 |
2.3.2 冻干工艺的量化评价 |
2.3.3 冻干工艺单因素研究 |
2.3.4 正交实验优化冻干工艺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菠萝蜜果肉冻干工艺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2 菠萝蜜果肉冻干工艺的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菠萝蜜种子去皮及种子中总黄酮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菠萝蜜种子去皮的实验方法 |
3.3.2 菠萝蜜种子中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
3.3.3 数据处理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菠萝蜜种子去皮实验结果分析 |
3.4.2 菠萝蜜种子中总黄酮的提取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果皮的综合利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菠萝蜜果皮烘干制备粗饲料 |
4.3.2 菠萝蜜果皮发酵制备生物饲料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果皮制备粗饲料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2 果皮制备生物饲料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水芹中芹菜素的提取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原料与试剂 |
1.2 仪器及设备 |
1.3 芹菜素的提取及纯化 |
1.3.1 工艺流程 |
1.3.2 操作要点 |
1.4 试验方法 |
1.4.1 水芹中粗黄酮含量标准曲线的确定及其含量测定 |
1.4.2 水芹中粗黄酮提取的单因素研究[7-9] |
1.4.3 水芹中粗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 |
1.4.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水芹粗黄酮[10-12] |
1.4.5 制备型液相色谱制备芹菜素 |
1.4.6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验证芹菜素 |
1.4.7 质谱分析 |
1.4.8 抗氧化活性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芹中粗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 |
2.1.1 水芹中粗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2 水芹中粗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2.2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2.3 制备型液相色谱分析结果 |
2.4 质谱分析结果 |
2.5 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
2.5.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2.5.2 清除羟基自由基 (·OH) 能力 |
2.5.3 清除超氧阴离子 (O2-·) 能力 |
3 结论 |
(3)皱皮木瓜中总黄酮分离纯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试剂和耗材 |
1.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1.4 总黄酮粗提物提取工艺优化 |
1.5 总黄酮纯化工艺优化 |
1.5.1 样品液制备 |
1.5.2 大孔树脂筛选 |
1.5.3 吸附条件优化 |
1.5.4 洗脱条件优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皱皮木瓜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
2.2 皱皮木瓜中总黄酮的纯化工艺 |
2.2.1 大孔树脂的筛选 |
2.2.2 吸附条件的优化 |
2.2.3 洗脱条件的优化 |
3 讨论 |
(4)川佛手中总黄酮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仪器设备 |
1.2 实验试剂 |
2 方法与实验 |
2.1 超临界CO2萃取[14] |
2.2 总黄酮标准曲线的确定[15-17] |
2.3 样品总黄酮测定[18] |
2.4 单因素分析[19-20] |
2.5 正交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单因素分析 |
3.1.1 萃取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
3.1.2 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3.1.3 料液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
3.1.4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3.2 正交试验 |
3.3 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5)柿类黄酮的提取及其主要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类黄酮化合物概述 |
1.1.1 类黄酮的提取方法 |
1.1.2 类黄酮的分离纯化 |
1.1.3 类黄酮的测定 |
1.1.4 类黄酮的生物活性 |
1.2 柿类黄酮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柿类黄酮的提取方法 |
2.2.2 柿类黄酮的测定方法 |
2.2.3 柿类黄酮物质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4 试验试剂与试验仪器 |
2.4.1 试验试剂 |
2.4.2 试验仪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柿类黄酮的适宜提取方法 |
3.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1.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2 柿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
3.2.1 总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
3.2.2 类黄酮的分离与成分含量测定 |
3.3 柿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
3.3.1 清除 DPPH 自由基的能力 |
3.3.2 铁还原能力 |
3.4 柿类黄酮的时空变化 |
3.4.1 柿果皮中类黄酮的变化 |
3.4.2 柿果肉中类黄酮的变化 |
3.4.3 柿叶中类黄酮的变化 |
3.4.4 同一品种不同器官类黄酮的变化 |
3.5 柿不同品种的类黄酮含量比较 |
3.5.1 柿不同品种果实成熟期果皮的类黄酮成分及其含量比较 |
3.5.2 柿不同品种果实成熟期果肉的类黄酮成分及其含量比较 |
3.5.3 柿不同品种果实成熟期叶片的类黄酮成分及其含量比较 |
4 讨论 |
4.1 关于柿类黄酮物质的适宜提取方法 |
4.2 关于柿总类黄酮的含量及其成分 |
4.3 关于柿的产品开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脐橙渣中总黄酮提取工艺与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脐橙的概况 |
1.1.1 脐橙中化学成分研究 |
1.1.2 药理学研究 |
1.1.3 脐橙的开发前景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1.2.5 黄酮类化合物的工业提取方法 |
1.3 本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原理 |
2.2.1 分光光度法原理 |
2.2.2 黄酮类化合物显色-吸收原理 |
2.3 实验方法 |
2.3.1 橙皮前处理 |
2.3.2 实验流程 |
2.3.3 紫外-可见吸收标准曲线的制作 |
2.3.4 单因素实验 |
2.3.5 正交试验 |
2.3.6 中心组试验和最优组实验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黄酮化合物定性检测 |
3.1.1 柑橘类黄酮化合物的结构 |
3.1.2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实验 |
3.1.3 黄酮类化合物紫外光谱表征 |
3.1.4 黄酮类化合物红外光谱表征 |
3.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2.1 乙醇浓度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
3.2.2 提取温度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
3.2.3 提取时间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
3.2.4 溶液pH值对黄酮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
3.2.5 料液比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
3.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3.1 实验结果直观分析 |
3.3.2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3.3.3 实验结果回归分析 |
3.3.4 实验结果响应面分析 |
3.3.5 中心组试验和最优组实验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攻读在职工程项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化橘红抗氧化保健(功能)食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化橘红研究综述 |
1 文献研究 |
2 鉴定研究 |
3 化学成分 |
4 药理作用 |
5 化橘红制剂及其质量评价研究 |
第二节 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1 薄层色谱法(TLC) |
2 气相色谱法(GC) |
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5 高速逆流色谱(HSCCC) |
6 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 |
7 红外光谱法(IR) |
8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
第三节 抗氧化研究进展 |
1 中药抗氧化作用的可能机理 |
2 中药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 |
第四节 抗氧化保健食品研究进展 |
第五节 泡腾片研究进展 |
1 泡腾片特点 |
2 泡腾片崩解原理 |
3 处方设计 |
4 制备工艺及制备过程应注意的事项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 研究思路 |
2 拟定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配方设计研究 |
第一节 配方依据 |
第二节 PSC法优化配方配比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Caco-2细胞模型的柚皮素转运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化橘红中柚皮苷、柚皮素等有效成分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毛橘红指纹图谱库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泡腾片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
第一节 响应面法优化毛橘红总黄酮提取工艺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化橘红提取物中总黄酮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柚苷酶脱苦工艺考察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泡腾片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产品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化橘红维C泡腾片质量标准 |
第二节 泡腾片标准起草说明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章 产品功能学评价 |
第一节 体外抗氧化评价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化橘红维C泡腾片对小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柚皮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柚皮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1 黄酮类化合物 |
1.1.2 香豆素类化合物 |
1.1.3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 |
1.1.4 挥发油 |
1.1.5 其他 |
1.2 柚皮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
1.2.1 抗氧化作用 |
1.2.2 降血脂作用 |
1.2.3 抗菌作用 |
1.2.4 抗肿瘤作用 |
1.2.5 降血糖作用 |
1.2.6 止咳祛痰、抗哮喘作用 |
1.2.7 抗炎镇痛、止痒作用 |
1.2.8 其他作用 |
第2章 柚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 柚皮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
2.1.1 实验仪器 |
2.1.2 材料与试剂 |
2.1.3 层析条件 |
2.1.4 提取与分离 |
2.2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2.1 化合物 1 的结构鉴定 |
2.2.2 化合物 2 的结构鉴定 |
2.2.3 化合物 3 的结构鉴定 |
2.2.4 化合物 4 的结构鉴定 |
2.2.5 化合物 5 的结构鉴定 |
2.2.6 化合物 6 的结构鉴定 |
2.2.7 化合物 7 的结构鉴定 |
2.2.8 化合物 8 的结构鉴定 |
2.2.9 化合物 9 的结构鉴定 |
2.2.10 化合物 10 的结构鉴定 |
2.3 油状物 M1 的 GC-MS 分析 |
2.3.1 分析条件 |
2.3.2 实验结果 |
2.3.3 讨论 |
第3章 柚皮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实验结果 |
3.2.3 讨论 |
3.3 小鼠热板实验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3.3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9)三叶木通总黄酮和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三叶木通的研究现状 |
1.1.1 三叶木通的化学成分 |
1.1.2 三叶木通药理活性 |
1.2 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
1.2.1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
1.2.2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3 多糖类物质的研究 |
1.3.1 多糖类化合物概述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三叶木通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3.1 黄酮含量测定原理 |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3 方法学的考察 |
2.3.4 三叶木通黄酮含量测定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芦丁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
2.4.2 方法学考察 |
2.4.3 不同部位三叶木通总黄酮含量测定 |
2.4.4 不同年龄三叶木通总黄酮含量测定 |
2.4.5 不同产地三叶木通总黄酮含量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叶木通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3.1 三叶木通材料的预处理 |
3.3.2 三叶木通总黄酮含量测定 |
3.3.3 超声辅助提取三叶木通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
3.3.4 微波辅助提取抱茎苦英菜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超声辅助提取三叶木通总黄酮的工艺结果 |
3.4.2 微波辅助提取三叶木通总黄酮的工艺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叶木通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3.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4.3.2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4.3.3 大孔吸附树脂的再生 |
4.3.4 样品溶液的浓度测定 |
4.3.5 大孔吸附树脂的帅选 |
4.3.6 HPD722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三叶木通总黄酮动态工艺研究 |
4.4 结果分析 |
4.4.1 帅选大孔吸附树脂 |
4.4.2 HPD722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三叶木通总黄酮动态工艺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叶木通粗黄酮与纯化后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三叶木通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5.3.2 三叶木通总黄酮对·OH自由基的抑制作用 |
5.3.3 铁还原能力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三叶木通粗黄酮和纯化后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5.4.2 三叶木通粗黄酮和纯化后黄酮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
5.4.3 三叶木通粗黄酮和纯化后的黄酮还原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叶木通多糖的单糖组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试剂 |
6.2.3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三叶木通多糖的制备 |
6.3.2 三叶木通多糖的水解及衍生化 |
6.3.3 三叶木通多糖的单糖组成HPLC分析条件 |
6.3.4 三叶木通多糖的抗氧化 |
6.3.5 三叶木通多糖的排铅作用 |
6.4 结果分析 |
6.4.1 三叶木通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分析 |
6.4.2 三叶木通多糖的抗氧化结果分析 |
6.4.3 三叶木通多糖的排铅作用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10)韭菜籽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韭菜籽研究概述 |
1.1.1 韭菜籽的性质及药用价值 |
1.1.2 韭菜籽提取物研究概况 |
1.2 韭菜籽油提取方法研究概述 |
1.2.1 脂肪酸分类及性质 |
1.2.2 韭菜籽油性质及组成 |
1.2.3 韭菜籽油的提取方法 |
1.3 韭菜籽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概述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其特性 |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
1.3.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3.4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
1.3.5 测定抗氧化方法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SC-CO_2韭菜籽油的工艺研究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
2.1 SC-CO_2萃取韭菜籽油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讨论 |
2.2 三种韭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
3.1 三种韭菜籽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研究 |
3.1.1 试剂及设备 |
3.1.2 实验装置 |
3.1.3 实验方案 |
3.1.4 结果与讨论 |
3.2 三种韭菜籽残渣黄酮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作用 |
3.2.1 试剂及设备 |
3.2.2 实验方案 |
3.3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与抗氧化活性关系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四、柚皮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菠萝蜜的综合利用研究[D]. 张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水芹中芹菜素的提取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J]. 黄志强,吴娜梅,唐明明,孙汉巨,李延红,何述栋,刘和平,郜四羊. 农产品加工, 2019(02)
- [3]皱皮木瓜中总黄酮分离纯化工艺[J]. 魏旖琪,姚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4(06)
- [4]川佛手中总黄酮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J]. 邓祥,黄小梅,吴狄.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5]柿类黄酮的提取及其主要成分研究[D]. 段荣.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6]脐橙渣中总黄酮提取工艺与测定方法的研究[D]. 蔡定建.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 [7]化橘红抗氧化保健(功能)食品的研究[D]. 王莲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3)
- [8]柚皮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刘丽春. 吉林大学, 2012(10)
- [9]三叶木通总黄酮和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 邵显会.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10]韭菜籽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D]. 武丽梅.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