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中师语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黄迎[1](2021)在《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初中英语听说翻转课堂教学成效实证研究 ——以武汉市楚才中学为例》文中认为
魏华燕[2](2021)在《“互联网+ ”条件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
吴洵[3](2021)在《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光[4](2021)在《高中生物教学交互式课件的制作技术及其应用》文中认为
卢珍慧[5](2021)在《“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课程目标,达到最终达到“育人”的教育目的。我国涌现出许多新课程改革理念,其中,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备受关注。“271”教学模式得名源于将知识内容、学生组成、课堂时间分配等因素各自视为整体后,再将整体按20%:70%:10%的比例划分。本研究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方式对“271”教育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由于该教学模式在高中各学科的教学应用已具有一定成熟度,但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研究并不多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271”教学模式进行迁移运用,拓宽了“271”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应用领域。创新性地采用评价量表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23分析前后测显着性差异,验证该模式对达到课程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前期进行现状调查,通过量表形式对学生发放的前测问卷可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较低,并且学生的情感目标这一维度得分低于及格分。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他们期待通过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教学质量。总之,“271”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笔者实习学校的支持与师生的同意,具备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条件。本研究在桂林市第17中学的初一年级选取2个班级为研究对象,2个班级均由笔者进行授课。在紧跟教学进度与保障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经初一生物教学组一致商榷后决定:选取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胞的生活、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种子植物、种子的萌发、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271”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应用实践。本研究呈现了其中两个典型案例,为后续此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案例,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流程。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通过“271”教学模式期间的两次月考平均分与班级排名对比,说明该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评价量表的前后测对比分析,“271”教学模式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认知领域后测相较前测的平均值提高0.058分,过程与方法领域后测相较前测的平均值提高0.601分,情感领域测相较前测的平均值提高0.430分,且前后测有显着差异,说明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程度都得到提升;通过教师访谈,说明“271”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升了责任感和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总之,“271”教学模式在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多元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本研究还存在教学经验、工作能力、研究时长与研究范围等限制。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继续运用和完善该教学模式,能够在后续教学实践中帮助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李明哲[6](2020)在《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教师阻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富兰认为:教育变革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想,事实上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从我国近些年电子书包在中小学校推广应用的实践来看,学校推广领导者和一线教师大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推广应用经验。而纵观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实践现状,教师对电子书包的认同感偏低、电子书包与学科教学应用融合较难、电子书包自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着电子书包在实践中的推进。教师是课堂实施的主体,是课堂付诸实践的关键所在,而教师阻抗是影响和制约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应用和推进的重要因素,最终决定着电子书包的推广应用程度。因此,研究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的教师阻抗,无论对于电子书包课堂应用理论的发展,还是促进电子书包本身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所正在应用电子书包开展课堂教学应用的初级中学为研究实践场,经过田野调查,选取该校10位一线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他们的课堂进行了深度观察与思考,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挖掘出了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教师阻抗因素并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出了教师阻抗理论模型,进而提出了减弱、消除教师阻抗的建议与策略,以期为电子书包开发企业和电子书包推广应用单位更好地推广应用电子书包提供参考。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编码梳理归纳分析,得到了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四个大方面教师阻抗因素,分别是:教师对电子书包接受度层面(教师认同、教师期望)、教师应用电子书包教学准备度层面(教师态度、教师理念、教师状态、教师信息素养)、外部推广支持层面(领导的支持因素、推广步骤因素、学生因素)、技术环境支持层面(物理环境因素、软件环境因素、数字教育资源因素)。针对以上四个大方面核心类属,结合已有的研究,分析其由编码得到的主范畴和范畴以及它们的关键引证,阐述其作为教师阻抗因素是如何影响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应用的。通过质性研究,对访谈材料的梳理分析归纳总结,挖掘出了教师阻抗中教师对电子书包接受度层面:教师认同感较低、教师接受度不高等因素;教师应用电子书包教学准备度层面:教师态度消极、教师理念偏颇、教师状态不佳、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等因素;外部推广支持层面:领导支持与教师需求不契合、学校管理及推广策略“一刀切”、学生自学习惯差、培训支持力度小、教学应用模式单一等因素;技术环境支持层面:物理环境不完善、软件环境不友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少等问题。同时,针对“教师认同”“教师态度”“软件环境因素”“教师信息素养”等形成教师阻抗的12个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程度识别与排序,并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出了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教师阻抗理论模型。最后,针对S中学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现状及教师阻抗,从电子书包创新推广的视角结合技术接受理论及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提出了“第一,转变教师理念,深化教师认同(深化教师对电子书包的价值认同是基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核心、提升教师电子书包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是关键点);第二,企业加强服务,提升产品品质(加强软件环境与资源建设,增强产品易用性;加强技术支持服务力度,转变教师消极态度);第三,校企通力合作,加强师生培训(加强教师培训,助力教师成长;培养学生会用且乐用电子书包);第四,教师积极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第五,学校科学引领,减弱教师阻抗(校长作为首席信息官,要注重创新实践;发挥教师的创造力,迈进创新3.0时代;加大推广支持,关心教师发展)”这五大方面减弱、消除教师阻抗的建议与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策略,从而对电子书包的推广应用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产品更好地推广作出建议与思考,以期为电子书包开发企业和电子书包推广应用单位更好地推广应用电子书包提供参考。
杨琳莉[7](2020)在《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发布了许多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相关的政策。中职教师积极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将信息化要素融入课前、课后的却很少。故本文研究针对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内容多、细且偏理论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等问题,教师在课前和课后将“晓黑板”教学平台应用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混合式教学研究中较少涉及到课前、课后辅助教学的问题。“晓黑板”教学平台是由毕业于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四位高知爸爸研究得之,使师生互动变得更加便捷。“晓黑板”教学平台具备的教育功能不仅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中职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提高《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效率。技术和理论作为支持与前提条件,为教师应用混合式教学提供实践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研究教师将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目的是佐证教师设计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的有效性与价值,并推广至中职旅游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具体研究过程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探析。主要界定了混合式教学、《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和“晓黑板”教学平台等概念,分析混合式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保障。第三部分为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以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中职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和其偏好与需求、中职学生对《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认知和混合式教学的影响因素;对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对原有上课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看法;对旅行社管理人员访谈,了解旅行社的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为本文研究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依据。第四部分为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根据已有典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前端分析、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四个部分,详细阐述每个部分的组成要素。第五部分为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结合《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特点及教学现状,教师将设计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后,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线下考核成绩、线上学习数据统计和教师混合式教学反思等方式,分析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佐证教师设计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有效性。实践结果证明:混合式教学在《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应用具有可行性和教师能有效地设计和组织《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混合式教学。
王丽[8](2020)在《导学案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前提,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有效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材料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而以词汇表和教辅材料为主要媒介的传统词汇教学存在很多弊端:教学材料没有经过精细加工、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态度消极。随着新课改浪潮的掀起以及对核心素养的日益重视,导学案教学模式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然而对导学案应用于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较少。对此,研究者采用了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词汇教学实验,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导学案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词汇运用能力产生何种影响?(2)导学案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何种影响?(3)导学案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态度产生何种影响?本研究历时四个月(2019.09–2020.01),以山东诸城某高中两个平行班的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期间,控制班采取以单词表和教辅材料为主要媒介的传统词汇教学方式,实验班采取导学案教学模式。实验后,研究者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通过对比前测和后测数据分析学生词汇运用能力的变化,通过对比两次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学生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借助于访谈分析学生词汇学习态度的变化,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实验班后测成绩提升很大,变化显着,表明词汇运用能力增强。而采用传统词汇教学方式的控制班词汇运用能力依然低下。(2)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者通过分析两次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实验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幅度较大,控制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无显着变化。(3)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改变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态度。访谈结果显示,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在运用词汇导学案后,态度发生显着变化,产生词汇学习热情。控制班学生在实验前后词汇学习态度无明显变化,大部分持消极态度。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导学案教学模式对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希望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所裨益,同时为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本次实证研究,研究者意识到,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使用优化的教学模式会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应该提升专业素养、与时俱进,探究更多有效方式推动词汇教学的改革。
黄登林[9](2020)在《初中文言文“先学后教”教学实验研究 ——以炎陵县农村初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追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课程理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个专家学者,各学校纷纷开始研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洋思奇迹”模式探索和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兴趣、带着需要、带着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讨论和探究(即“先学”);让老师更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即“后教”),以达到提高自主学习、善于提问、学会合作、用心倾听、临场应变等多项能力的目的。这种模式反映出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满足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受到了许多学校的认可和推广效仿。本课题的理论支撑是“先学后教”理念的“主体性”“人本性”“尝试性”和“建构性”,以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实践探究法等为研究方法,围绕“‘先学后教’理念为什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在‘先学后教’理念下,如何对初中文言文讲授有用?‘先学后教’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怎样?”等问题展开研究。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笔者采用理论阐释——框架构建——对比实验——启示展望的研究思路,以株洲市炎陵县十都镇中学151、153两个班为实验对象(分别为对照班和实验班),以两个班级的文言文教学为现实情境,以设计研究为指导,开展了为期两学年的对比教学实验,关注和比较“先学后教”理念教学前后,两个班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与不同。两个班级均为笔者自己所教班级,并且在进行实验前,笔者对他们进行了语文水平和文言文水平测验,然后对实验班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对照班使用“先教后学”的教学方法。以初三下期中考前最后一次考试为语文水平后测,该成绩作为语文后测结果;另外还进行了文言文水平后测,并结合观察和访谈结果得出结论:“先学后教”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投入水平及提问质量;提升学生自学水平及阅读兴趣;增强师生情感与同学关系;培养学生自信与同理之心。论文一共分为四个版块。第一板块引言与文献综述,主要解决了“为什么研究”和“关于本研究的相关问题已经有了哪些研究,以及有何借鉴意义和启发”的问题,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组织结构进行了阐述;第二板块是第一章概念阐释,主要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对“先学后教”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阐述了“先学后教”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板块是第二章,在分析了研究现状和“先学后教”教学的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及案例分析,解决了“怎么研究”的问题,本章根据文言文不同课型的特点进行了模式建构并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第四板块是第三章研究结果与展望,主要解决“研究得如何”和“还有什么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且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对未来相关的研究一些启示及建议。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引发初中老师在文言文课堂上的一些思考。
吴丹[10](2020)在《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提出指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变革或优化现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既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具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数学“一师一优课”为研究对象,以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研究框架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不同内容领域、不同课型初中数学“一师一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并探究了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数学教学模式。本研究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初中数学“一师一优课”中共选取了35节数学优课(四个内容主题的数学课:5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节“菱形的判定”,5节“频率的稳定性”,5节“综合与实践”;三种课型的数学课:5节新授课、5节复习课和5节试卷讲评课)为研究的样本。借鉴布鲁斯.乔伊斯和玛莎.韦尔的教学模式特征分析框架并结合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提出本研究的教学模式特征分析维度:师生互动行为、支撑体系及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借助视频案例分析工具,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师生互动行为、支撑体系及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对35节初中数学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初中数学优课的教学模式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在师生互动类型方面,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以师班互动为主,师组互动缺乏,师个互动与师班互动交叉进行。在师生语言互动方面,数学课堂从“教师中心”逐渐转向“师生合作型”和“学生中心”的课堂。在支撑系统方面,“部级优课”课堂教学支撑条件多样化:将课堂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与此同时,课堂道具的使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体系方面,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的多元化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特征的分析对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有效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启示:在师生互动方面,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要善于利用多种师生互动类型和师生语言互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支撑体系方面,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多种教学道具和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实践体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结构体系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行为多加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构建中师语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中师语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5)“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创新之处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271”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271”教学模式的概念 |
2.1.1 “271”教学模式的相关解释 |
2.1.2 “271”教学模式的导学案 |
2.1.3 “271”教学模式的合作学习小组 |
2.1.4 “271”教学模式的时间安排 |
2.1.5 “271”教学模式的评价激励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2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方法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4 信效度分析 |
3.1.5 前测调查对象 |
3.1.6 前测结果分析 |
3.2 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访谈目的 |
3.2.3 访谈对象 |
3.2.4 访谈内容 |
3.2.5 访谈结果及分析 |
3.3 小结分析 |
第4章 “271”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
4.1 “271”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流程 |
4.1.1 教材分析 |
4.1.2 确立目标 |
4.1.3 自主导学 |
4.1.4 合作探讨,交流答疑 |
4.1.5 小结归纳 |
4.1.6 二轮研讨、交流答疑 |
4.1.7 拓展训练 |
4.1.8 系统归纳 |
4.1.9 评价反馈 |
4.2 教学流程的梳理 |
4.3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
4.4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实践案例 |
4.4.1 教材分析 |
4.4.2 教学重难点 |
4.4.3 教具准备 |
4.4.4 教学目标 |
4.4.5 教学过程 |
4.4.6 教学反思 |
4.5 《细胞的生活》教学实践案例 |
4.5.1 教材分析 |
4.5.2 教学重难点 |
4.5.3 教具准备 |
4.5.4 教学目标 |
4.5.5 教学过程 |
4.5.6 教学反思 |
第5章 “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的研究成果分析 |
5.1 两次月考测验对比 |
5.1.1 月考试卷分析 |
5.1.2 月考测试基本情况分析 |
5.2 “271”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领域的前后测对比分析 |
5.2.1 后测结果分析 |
5.2.2 前后测配对显着性差异分析 |
5.2.3 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总结 |
5.2.4 分析教学目标领域下的各项目达标情况 |
5.3 教师访谈的“271”教学模式成果分析 |
5.3.1 访谈对象 |
5.3.2 访谈内容 |
5.3.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教师阻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子书包推广应用日趋普遍 |
1.1.2 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
1.1.3 个人研究兴趣使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 |
1.4.1 创新推广理论 |
1.4.2 技术接受与使用的整合模型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书包 |
2.1.2 推广应用 |
2.1.3 教师阻抗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3 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教师阻抗资料整理与编码 |
3.1 质性材料的来源 |
3.1.1 研究学校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简况 |
3.1.2 访谈对象的遴选 |
3.1.3 访谈内容提纲 |
3.1.4 访谈的实施与伦理 |
3.2 质性资料数据编码 |
3.2.1 访谈资料的录入 |
3.2.2 访谈资料的编码 |
4 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教师阻抗因素分析 |
4.1 教师接受度层面 |
4.1.1 教师认同 |
4.1.2 教师期望 |
4.2 教学准备度层面 |
4.2.1 教师理念 |
4.2.2 教师态度 |
4.2.3 教师状态 |
4.2.4 教师信息素养 |
4.3 外部推广支持层面 |
4.3.1 领导支持因素 |
4.3.2 推广步骤因素 |
4.3.3 学生因素 |
4.4 技术环境支持层面 |
4.4.1 物理环境因素 |
4.4.2 软件环境因素 |
4.4.3 数字教育资源因素 |
4.5 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识别 |
4.6 教师阻抗理论模型构建 |
5 减弱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教师阻抗的策略 |
5.1 转变教师理念,深化教师认同 |
5.2 企业加强服务,提升产品品质 |
5.3 校企通力合作,加强师生培训 |
5.4 教师积极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
5.5 学校科学引领,减弱教师阻抗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 |
6.2.1 方法上创新 |
6.2.2 内容上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7)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的导向 |
2.教育实践的驱动 |
3.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改革的需要 |
4.中职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混合式教学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现状评述 |
(四)研究问题 |
1.理论层面的问题 |
2.实践层面的问题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六)论文结构 |
二、混合式教学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混合式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
1.混合式教学 |
2.《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
3.“晓黑板”教学平台 |
(二)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1.掌握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自组织学习理论 |
4.学习金字塔理论 |
三、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1.问卷目的 |
2.问卷对象 |
3.问卷维度分析 |
4.调查内容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1.混合式教学的影响因素 |
2.学生的偏好与需求 |
3.学生对《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认知 |
4.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程度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2.对教师的访谈分析 |
3.对旅行社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 |
四、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
(一)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 |
1.发展性原则 |
2.针对性原则 |
3.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原则 |
(二)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
1.前端分析 |
2.教学资源设计 |
3.教学活动设计 |
4.教学评价设计 |
五、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一)混合式教学应用的前端分析 |
1.教学对象分析 |
2.教学目标分析 |
3.教学内容分析 |
4.教学环境分析 |
5.教学策略分析 |
(二)混合式教学资源设计 |
1.移动教学资源设计 |
2.文本教学资源设计 |
3.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 |
(三)混合式教学的案例应用 |
1.教学前期分析 |
2.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 |
(四)混合式教学的评价 |
1.教学过程评价 |
2.课堂活动评价 |
3.课程考核评价 |
(五)混合式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
1.混合式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
2.学生访谈分析 |
3.教师访谈分析 |
4.线下成绩考核分析 |
5.线上成绩考核分析 |
6.教师混合式教学应用的教学反思分析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职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问卷 |
附录二:混合式教学实施前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对旅行社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混合式教学使用者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五:针对学生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满意度访谈提纲 |
附录六:针对教师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满意度访谈提纲 |
附录七:期中考核评分表 |
附录八:线下课堂学习成绩 |
附录九:线上“晓黑板”学习成绩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导学案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导学案 |
2.1.2 导学案教学模式 |
2.1.3 词汇 |
2.1.4 教学的有效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合作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3 国内外导学案相关研究 |
2.3.1 国内相关研究 |
2.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三章 词汇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程序 |
3.1 词汇教学内容 |
3.2 词汇教学原则 |
3.3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
3.4 词汇导学案设计模式与应用程序 |
3.4.1 词汇导学案设计模式 |
3.4.2 词汇导学案应用程序 |
3.4.3 词汇复习导学案设计模式 |
3.4.4 词汇复习导学案应用程序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调查问卷 |
4.3.2 高中生英语词汇水平测试卷 |
4.3.3 访谈提纲 |
4.3.4 SPSS统计分析软件 |
4.4 研究过程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1 词汇运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学生词汇运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2 实验后学生词汇运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3 控制班学生实验前后词汇运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4 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词汇运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5 实验前后学生词汇运用能力测试结果讨论 |
5.2 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前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5.2.2 实验后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5.2.3 实验前后调查问卷配对样本检测结果与分析 |
5.2.4 实验前后调查问卷结果讨论 |
5.3 词汇学习态度访谈结果与分析 |
5.3.1 控制班访谈结果与分析 |
5.3.2 实验班访谈结果与分析 |
5.3.3 访谈结果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6.2.1 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6.2.2 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高中生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情况调查表 |
附录Ⅱ 高中生词汇学习态度访谈提纲(控制班) |
附录Ⅲ 高中生词汇学习态度访谈提纲(实验班) |
附录Ⅳ 前测试卷 |
附录Ⅴ 后测试卷 |
附录Ⅵ 词汇导学案 |
附录Ⅶ 词汇复习导学案 |
致谢 |
(9)初中文言文“先学后教”教学实验研究 ——以炎陵县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目标及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初中文言文“先学后教”教学理念的阐释 |
第一节 “先学后教”的概念界定 |
一、“先学”是前提 |
(一)“先学”的原因 |
(二)“先学”的途径 |
(三)“先学”的内容 |
二、“后教”是保障 |
(一)“后教”的原因 |
(二)“后教”的原则与途径 |
(三)“后教”的内容 |
(四)“后教”与“先教”的区别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先学后教”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主体性 |
二、尝试性 |
三、人本性 |
四、建构性 |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先学后教”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对比实验研究设计 |
一、实验研究流程 |
(一)准备阶段 |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建构阶段 |
(三)对比教学实验阶段 |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得出阶段 |
二、实验时间、研究对象与环境 |
(一)实验时间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环境和条件 |
三、实验测评标准 |
(一)文言文课堂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对比 |
(二)学生文言文前、后测成绩对比 |
(三)学生语文成绩阶段性对比 |
(四)师生阅读习惯变化对比分析 |
(五)学生问题访谈情况对比 |
四、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实验数据收集 |
(二)实验数据分析 |
第二节 模型建构及对比实验案例分析 |
一、文言文课型的教学模型建构及对比实验案例 |
(一)文言文及其教学特点 |
(二)构建“疑-探-测-结”的文言文课堂模型 |
(三)文言文课型对比实验——以《周亚夫军细柳》为例 |
二、古诗词课型的教学模型建构及对比实验案例 |
(一)古诗词及其教学特点 |
(二)构建“寻-论-测-结”的古诗词课堂模型 |
(三)古诗词课型对比实验——以《卖炭翁》为例 |
第三节 对比实验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
一、(实验前)教学观察结果分析 |
(一)有兴趣性但依赖性强 |
(二)有积极性但表现力差 |
(三)基础薄弱且迁移力差 |
二、文言文课堂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对比分析 |
(一)对照班:反感多、交流少、活动少 |
(二)实验班:热情高、关系亲、创作多 |
三、学生文言文前、后测水平对比分析 |
(一)对照班:整体水平、优差变化幅度小 |
(二)实验班:整体水平、优差缩小幅度大 |
(三)实验班比对照班提高速度快、幅度大 |
四、学生语文成绩阶段性对比分析 |
(一)对照班:平均成绩先起后落,优差差距先小后大 |
(二)实验班:平均成绩逐步提高,优差差距越来越小 |
五、师生阅读习惯变化对比分析 |
(一)教师由懒散对待变亲身垂范 |
(二)学生由被迫阅读变主动推荐 |
六、学生问题访谈情况对比分析 |
第三章 初中文言文“先学后教”教学对比实验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实验结论与创新点 |
一、实验结论 |
(一)提高了投入水平及提问质量 |
(二)提升了自学水平及阅读兴趣 |
(三)增强了师生情感与同学关系 |
(四)培养了学生自信及同理之心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一、对“先学后教”教学实践的启示 |
(一)结合具体情况,针对调整策略 |
(二)灵活设计两单,有效落实任务 |
(三)提高提问质量,把控提问范围 |
(四)设定学习主题,深挖探讨中心 |
二、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
(一)坚持文化内核与精神核心 |
(二)为旧内容注新血液 |
(三)为旧容颜换新衣裳 |
三、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 |
(一)要在坚守中创新 |
(二)要在前进中反思 |
(三)要在厚积中薄发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一、研究样本小,变量多 |
二、研究学段短,范围小 |
三、研究辅助少,挑战大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
1.1.2 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样态需要理性层面的合理辨析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价值 |
1.3.1 理论价值 |
1.3.2 实践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部级优课 |
2.1.2 教学模式 |
2.2 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2.2.1 教学模式研究的历程回顾 |
2.2.2 “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3 “一师一优课”的研究进展 |
2.3.1 “一师一优课”活动的介绍 |
2.3.2 “一师一优课”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2.1 视频案例分析法 |
3.2.2 内容分析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过程 |
3.4.1 教学模式特征分析框架 |
3.4.2 研究工具 |
3.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4 预研究:视频录像分析的一致性检验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
4.1.1 互动行为特征分析 |
4.1.2 支持系统特征分析 |
4.1.3 结构体系特征分析 |
4.2 不同领域数学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
4.2.1 不同领域师生互动特征分析 |
4.2.2 不同领域支持系统特征分析 |
4.2.3 不同领域结构体系特征分析 |
4.3 不同课型数学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
4.3.1 不同课型师生互动特征分析 |
4.3.2 不同课型支持系统特征分析 |
4.3.3 不同课型结构体系特征分析 |
5 结论、启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师班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类型,师组互动比较缺乏 |
5.1.2 数学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合作型”、“学生中心”转变 |
5.1.3 教学支撑条件多样化 |
5.1.4 教学环节设计的多元化 |
5.2 研究启示 |
5.2.1 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
5.2.2 多元的支撑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 |
5.2.3 真实的实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5.2.4 自主性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
5.3 研究展望 |
5.3.1 对样本容量进行扩充研究 |
5.3.2 现实课堂与录像课堂的对比研究 |
5.3.3 完善教学模式特征分析维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构建中师语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初中英语听说翻转课堂教学成效实证研究 ——以武汉市楚才中学为例[D]. 黄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互联网+ ”条件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D]. 魏华燕. 西南大学, 2021
- [3]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 吴洵. 西南大学, 2021
- [4]高中生物教学交互式课件的制作技术及其应用[D]. 杨光. 西南大学, 2021
- [5]“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卢珍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电子书包推广应用过程中教师阻抗研究[D]. 李明哲. 河南大学, 2020(02)
- [7]中职旅游专业《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D]. 杨琳莉.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导学案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D]. 王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初中文言文“先学后教”教学实验研究 ——以炎陵县农村初中为例[D]. 黄登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研究[D]. 吴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