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甜玉米青棒保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化涛,姜春霞,翟广谦,刘恩科,李杰[1](2020)在《山西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鲜食玉米是山西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详细阐述了世界、我国和山西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链中的品种、生产、加工每个环节上分析了产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6点解决对策和发展建议,为山西振兴鲜食玉米产业,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沈凌雁[2](2020)在《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文中研究指明鲜食玉米是乳熟后期至蜡熟初期采收的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和糯玉米。鲜食玉米因其多汁多糖的特点和鲜嫩香甜的风味成为玉米制汁的优选。我国鲜食玉米品种已达400多个,在食味品质上各有特色。但对不同品种制汁特性和玉米汁加工过程中风味成分变化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通过真空冻藏-低温压榨-高温灭菌的方法制取鲜食玉米原汁,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和成熟度的制汁特性以及预处理和灭菌过程中主要风味成分变化进行了比较和测定,并分析了灭菌处理对鲜食玉米汁加工的影响,目的在于为鲜食玉米制汁的原料选择以及风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一)采集了 7个糯玉米和3个甜玉米品种,对其制汁适宜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甜玉米水分含量均高于糯玉米,且甜玉米的出汁率为39.51-47.9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77-13.13%,三个甜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糯玉米出汁率为18.92-33.3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34-9.83%。甜玉米的出汁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糯玉米。测定3个品种甜玉米成熟度Ⅰ、Ⅱ、Ⅲ,结果发现三个品种成熟度I含水量和出汁率均高于成熟度Ⅱ和Ⅲ,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偏低。进一步测定玉米原汁中游离糖、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挥发性成分和感官属性,结果显示SKT-1506成熟度Ⅱ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蔗糖含量、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以及二甲基硫醚和吡嗪类化合物百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品种。(二)比较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液氮冻结后真空包装,-20℃与-80℃冻藏这三种冻结方式对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处理的玉米原汁游离糖含量是其他两种冻结方式的1.18和1.26倍,甜味氨基酸含量是其他两种冻结方式的1.22和1.37倍,鲜甜特点更为突出,且表征生味和青味气味的已醛含量最低,玉米特征香气二甲基硫醚含量最高。通过比较玉米籽粒在4℃、25℃和40℃这三种温度下解冻,对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玉米籽粒4℃解冻处理的甜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酰胺以及蔗糖、麦芽糖、吡嗪类成分含量最高。经单因素实验验证,玉米原汁的较优预处理方式为:鲜食玉米籽粒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并在4℃解冻玉米籽粒。(三)比较HPP、常压热处理、高压蒸汽处理和超高压(HPP)联合热处理对甜玉米原汁理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发现经过热处理灭菌的玉米原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增加;不同灭菌方式对非挥发性成分种类无影响,但对含量具有显着影响,热处理的蔗糖含量、总糖含量、甜味氨基酸显着高于生汁和HPP处理。特征性风味成分二甲基硫醚和吡嗪成分只出现在经热杀菌处理的样品中,HPP处理样品中未检出。由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到不同灭菌组玉米原汁感官优劣顺序为:高压蒸汽处理>常压热处理>HPP+高压蒸汽处理>HPP+常压热处理>生汁>HPP。综合考虑选择高压蒸汽处理为加工玉米原汁的适宜灭菌方式。
李洪涛,许瀚元,郑洪建,王慧,叶可,王军[3](2019)在《鲜食糯玉米连玉糯1号栽培及速冻加工与保鲜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从鲜食糯玉米速冻工艺流程、检验指标、贮藏及运输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系统地阐述了鲜食糯玉米连玉糯1号从原料到加工,再到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技术标准,旨在为鲜食糯玉米速冻加工与保鲜提供技术指导。
秦晓玲,黄红梅,木拉提·塔里木别克[4](2018)在《浅谈甜玉米青棒保鲜加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玉米在我国是新型的果蔬产品,拥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本文简要阐述甜玉米青棒的保鲜加工技术。
马玉芯,何余堂,袁丹丹,解玉梅,朱力杰,王胜男,刘贺,马涛[5](2018)在《热烫前处理对鲜食玉米贮藏过程中保鲜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由于鲜食玉米在贮藏期间品质会不断下降,本文利用热烫对鲜食玉米进行前处理,研究其对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对鲜食玉米先进行热烫,然后用复合生物保鲜剂进行保鲜,分析含水量、质量损失率、TPA指标、气味与感官品质等,研究贮藏期间鲜食玉米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热烫前处理的鲜食玉米在贮藏期间,水分含量显着(p<0.05)高于对照,热烫处理可有效抑制鲜食玉米水分散失。热烫处理的鲜食玉米在贮藏010 d时,质量损失率略低于对照,30 d时高于对照2.2%,但差异不显着(p>0.05)。热烫处理鲜食玉米的弹性、粘性及回复性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内聚性显着高于对照(p<0.05),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均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热烫处理的鲜食玉米气味变化较小。热烫处理对鲜食玉米的保鲜效果较好,能较好保持色、香、味等感官品质。
戴先红[6](2016)在《甜糯型鲜食玉米“安农甜糯1号”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鲜食甜、糯玉米是重要的新型水果蔬菜,因其可溶性多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含量丰富,已作为一种优质“水果玉米”和健康食品开发利用。甜玉米和糯玉米是鲜食玉米两种典型的品种类型,优质甜玉米、糯玉米已经得到大量供应。然而,又甜又糯的甜糯型玉米品种由于其良好的适口性,得到更加广泛青睐已成为发展鲜食玉米生产的重要分支和品种类型。目前国内选育的甜糯玉米品种少,推广种植大多为引种,因为区域差异,口感、品质以及产量都存在一定缺陷,相关配套技术研究比较薄弱,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自主选育的既甜又糯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安农甜糯1号”为材料,采用比较实验和小区实验等常规方法,重点开展“安农甜糯1号”新品种产业化应用所涉及的良种繁育制种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鲜棒简易保鲜技术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相关技术研究。为实现“安农甜糯1号”优质化、标准化、安全化生产和副产物的高效利用奠定基础,对促进该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小区实验和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影响制种产量关键因素的母本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以及母本的结实率等因素,确定了“安农甜糯1号”父本310和母本250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1:5~6且母本种植密度为3500-4000株/亩能达到较好的制种产量和质量。2、以良种良法配套和无污染无公害栽培标准要求,在规范应用鲜食玉米的产地条件、施肥管理和播种方式基础上表明“安农甜糯1号”栽培密度控制在3500株/亩,播种时期为3月下旬是最佳生产条件。同时播种期-苗期以50%辛硫磷拌种和米乐尔混细沙撒施于播种行重点防治老虎病虫害和蝼蛄等;苗期-灌浆期用100gBt虫净(生物农药)拌10Kg干细灰土、50%巴丹1000倍液喷雾和50%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等重点防治玉米螟、粘虫、防治蚜虫的危害,达到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3、通过对“安农甜糯1号”鲜棒的环境温度、微生物污染和环境相对湿度等不同处理比较,表明采取84消毒液(0.008%有效氯浓度)浸泡3分钟,放入库温-1~1℃的贮存库中,控制相对湿度为80%-85%可以保鲜达35天以上。4、利用甜糯玉米秸秆、玉米芯等副产物为材料,通过不同比例甜糯玉米秸秆、玉米芯进行香菇代料栽培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玉米芯代替木屑比例达到35%左右,所栽培的香菇平均菌丝满袋时间减少4天,平均转色时间减少3天,平均出菇时间减少1.9天,香菇产量和生物学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综上所述,本文以“安农甜糯1号”为核心,建立了该品种高产、优质制种技术,制定了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并获得了鲜棒保鲜的最佳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以及副产物作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最优配比。研究结果为“安农甜糯1号”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对该品种的产业化和示范推广、扩大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王萍,田凤芝[7](2016)在《水果玉米高效种植及速冻保鲜加工技术》文中指出水果玉米是适合生吃的一种超甜玉米,青棒阶段皮薄、汁多、质脆而甜,可直接生吃,薄薄的表皮一咬就破,清香的汁液溢满齿颊,生吃熟吃都特别甜、特别脆,像水果一样,因此被称为"水果玉米"。水果玉米有很多品种,都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水果玉米市场需求发展很快。加上我国的气候条件适合水果玉米的种植,近年我国水果玉米的种植面积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估计,目前我国水果玉米年播种面积在400万亩左右,但是还远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的需求。按照我国
陈伟[8](2012)在《速冻玉米加工技术与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糯玉米味甘、性平,具有清热利尿、调理脾胃、改善消化等功能,深受各阶层消费者的喜爱,其深加工前景广阔。但由于甜糯玉米属于季节性食品,存在季节性强、含水量大、不耐贮藏等问题,严重阻碍甜糯玉米及其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农科院六合基地新品种示范推广的9个不同的甜糯玉米品种为材料,对速冻甜糯玉米的品种筛选、加工关键技术与品质变化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影响即食玉米加工品质的主要感官品质为指标,对9个甜糯玉米品种进行模糊数学模型分析,筛选出适宜加工速冻甜糯玉米的加工专用品种为京甜紫花糯2号。(2)对比三种温度扫描程序,确定采用快速扫描法作为玉米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研究方法最佳,利用快速扫描法对玉米不同部位的DSC扫描,通过对比得出甜、糯玉米适合的玻璃化温度为-29℃-32℃。(3)对多酚氧化酶酶活、过氧化物酶酶活及感官品质等指标进行研究,确定速冻玉米最佳烫漂工艺条件为采用蒸汽方式进行烫漂,处理10min;在此条件下玉米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已经灭活,且最大程度的保持了玉米的营养品质,获得较好的玉米风味;通过实验得出速冻温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对速冻玉米品质的影响。(4)通过一年质量品质的监控和分析,确定了采用本加工技术得到的速冻玉米的保质期为12个月以上,进一步为速冻玉米的加工研究奠定基础。
王春辉[9](2011)在《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自发气调保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超甜玉米采收后在常温‘’(30℃)条件下,甜玉米含糖量的60%会在24小时以内转化为淀粉、籽粒变干凹陷、苞叶失去绿色,很难作长期贮藏。本课题以“华甜玉3号”甜玉米为试材,采用微波预处理和自发气调相结合的方法,将鲜食甜玉米的保质期延长至15天以上,通过测定甜玉米的水分含量、呼吸强度、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硬度、乙烯释放量、蔗糖磷酸合成酶、磷酸酯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脂氧合酶、果胶酶以及感官品质等指标在贮藏期间的变化,研究了微波预处理结合自发气调对甜玉米采后保持糖分和延缓衰老的影响,以期为甜玉米采后的有效保鲜贮藏和产业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玉米在O2浓度为5%、CO2浓度为10%的气调条件下,能将其呼吸强度降低64.47%、可溶性糖的散失减少17.15%、还原糖的保持率增加19.32%、淀粉的积累量降低63.19%,但是不能阻止甜玉米可溶性蛋白质的散失,无氧呼吸生成的乙醇直接影响甜玉米的品质。因此,采用充气包装保鲜甜玉米没有达到既定目标。2、采用自发气调和微波预处理保鲜甜玉米,贮藏3天后,包装袋内的气体比例趋于平衡,O2含量为1.0%左右,CO2含量为20%左右。甜玉米贮藏期间,各组甜玉米样品与新鲜样品相比都有水分散失,但是各组样品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微波预处理能有效抑制甜玉米在贮藏期间的呼吸作用,微波功率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对甜玉米的呼吸作用的抑制效果越显着,800W微波预处理50s的样品比对照组降低69.87%。甜玉米贮藏15天后,微波750W预处理50s的样品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样品高29.14%,还原糖含量比对照样品高25.42%,淀粉含量比对照样品低11.80%,硬度比对照样品高29.52%,感官评价得分比对照样品高30.42%。但是,微波800W处理50s的样品贮藏15天后的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样品低40.61%,微波预处理加剧了甜玉米中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对甜玉米贮藏期间营养成分的保持不利。综合各因素,确定微波预处理最佳参数为750W、50s。3、甜玉米贮藏15天后,微波预处理组的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比对照组高39.54%,磷酸酯酶活性比对照组高57.94%,有效的减少了糖分的散失;微波预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组高35.29%,脂氧合酶活性比对照组高37.91%,显着增强了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延缓机体衰老;微波预处理的甜玉米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贮藏期间始终比对照样品低29%左右,显着延缓了甜玉米中的木质化程度。4、甜玉米贮藏15天后,微波预处理组的果胶酶活性比对照组高19.01%,促进了果胶物质的分解,对甜玉米的贮藏不利。微波预处理组的乙烯释放量高于对照样品,乙烯高峰提早3天左右,促进甜玉米的后熟衰老过程,也不利甜玉米的贮藏保鲜。甜玉米的硬度和感官品质在贮藏期间持续下降,但微波预处理样品在贮藏15天后明显优于对照,仍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5、新鲜甜玉米中检测到风味物质有45种,贮藏15天后甜玉米的风味物质没有显着的减少,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贮藏期间的风味物质没有明显的影响。6、甜玉米贮藏15天后的微生物菌落总数指标符合生鲜食品的商业标准,微波预处理样品的菌落总数比对照样品低,但处在同一数量级,因此微波对抑制甜玉米贮藏期间微生物的生长没有显着效果。因此,微波750W处理50s结合自发气调对甜玉米保鲜效果显着,贮藏15天后仍然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且操作方便,易于产业化推广
罗永华[10](2010)在《即食糯玉米的保鲜加工与贮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糯玉米保鲜加工现状,确定了当地最佳品种及其采收期,采用保鲜剂和真空包装相结合的保鲜方法,利用蒸煮和杀菌,制成开袋即食的糯玉米食品,既使保存期得以延长,满足了常年供应,又给食用带来了方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糯玉米保鲜加工现状:糯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广,产量高,且因其支链淀粉含量高、口感细腻黏滑而深受人们喜爱。现阶段的保鲜加工技术主要是速冻保鲜加工、气调保鲜技术和真空保鲜技术三种,但各有不足。2.确定采收期,选定糯玉米最佳品种。通过采用籽粒含水率、含糖量和食味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适采期为大约23天;运用感官评价法对6种糯玉米进行品质评定,将每个评员的评分平均后分值最高者选定为最佳糯玉米品种,结果为万糯6号。3.热烫、护色保鲜工艺优化。根据不同的热烫时间对糯玉米鲜感官品质的影响,我们选定10min为最佳热烫时间,配合使用护色保鲜剂,用量为水的2%;利用万糯6号玉米材料,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混合试验和正交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护色保鲜剂的主要种类;通过混合试验,得出了两种以上因素综合影响效果更好;通过正交试验,最终确定了护色保鲜剂成分的最佳配比。4.真空包装和杀菌。真空包装压力为0.082 MPa,抽空时间为12s,最终确定的杀菌温度为121℃,时间为20 min。5.常温贮藏中的品质变化。利用护色保鲜剂结合真空包装技术,进行合理热烫和杀菌处理的保鲜方法,比速冻保藏方法效果要好的多。水分、蛋白质、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损失均小;另外,从保存期来看,护色剂结合真空包装的保鲜方法能使糯玉米在常温下保存一年,营养品质变化不大。
二、甜玉米青棒保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甜玉米青棒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鲜食玉米产业 |
1.1 世界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1.2 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1.3 山西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2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育种方面 |
2.2 生产方面 |
2.3 加工方面 |
2.4 产业链方面 |
3 对策建议 |
3.1 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评价 |
3.2 种质资源创制 |
3.3 新品种选育 |
3.4 水肥调控技术研究 |
3.5 机收关键技术研究 |
3.6 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
(2)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鲜食玉米概论 |
1.2 鲜食玉米的加工利用现状 |
1.3 鲜食玉米制汁加工与研究进展 |
1.3.1 玉米饮料制品 |
1.3.2 玉米制汁原料适宜性研究 |
1.3.3 鲜食玉米制汁工艺技术研究 |
1.4 鲜食玉米加工中风味变化与调控 |
1.4.1 鲜食玉米中的风味成分 |
1.4.1.1 挥发性风味成分 |
1.4.1.2 非挥发性风味成分 |
1.4.2 鲜食玉米加工中的风味调控 |
1.5 果蔬汁加工发展趋势 |
1.6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鲜食玉米品种和成熟度制汁性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百粒重的测定 |
2.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2.3 出汁率的测定 |
2.2.4 玉米原汁的制作 |
2.2.5 pH的测定 |
2.2.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2.2.7 游离糖的测定 |
2.2.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2.2.9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2.2.10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
2.2.11 感官评价 |
2.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鲜食玉米类型、品种对玉米制汁的影响 |
2.3.2 鲜食玉米成熟度对玉米制汁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处理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处理 |
3.2.2 不同冻结条件的玉米原汁 |
3.2.3 不同解冻温度的玉米原汁 |
3.2.4 出汁率的测定 |
3.2.5 pH的测定 |
3.2.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3.2.7 游离糖的测定 |
3.2.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3.2.9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3.2.10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
3.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抑酶预处理对鲜食玉米制汁的影响 |
3.3.2 冻融条件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
3.3.3 不同解冻方式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灭菌方式对鲜食玉米原汁风味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 |
4.1.3 主要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处理 |
4.2.2 pH的测定 |
4.2.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4.2.4 游离糖的测定 |
4.2.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4.2.6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4.2.7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
4.2.8 模糊综合评判 |
4.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灭菌方式对pH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灭菌方式对游离糖的影响 |
4.3.3 不同灭菌方式对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
4.3.4 不同灭菌方式对呈味核苷酸的影响 |
4.3.5 不同灭菌方式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
4.3.6 感官评定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 全文结论 |
二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鲜食糯玉米连玉糯1号栽培及速冻加工与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玉糯1号特性与栽培技术 |
1.1 连玉糯1号特征特性 |
1.2 连玉糯1号栽培技术 |
1.2.1 适期播种 |
1.2.2 合理密植 |
1.2.3 加强肥水管理 |
1.2.4 病虫害防治 |
1.2.5 适时采收 |
2 连玉糯1号速冻加工与保鲜技术 |
2.1 原料要求与采收标准 |
2.2 剥皮、清洗、冷却 |
2.3 切断、分级、清洗 |
2.4 漂烫 |
2.5 冷却、吹干、挑选 |
2.6 速冻 |
2.7 包装与冷藏 |
2.8 检验指标 |
3 小结 |
(4)浅谈甜玉米青棒保鲜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甜玉米的简介 |
1.1 甜玉米的品质 |
1.2 甜玉米的收获 |
2 初步保鲜处理 |
2.1 去苞叶等预处理 |
2.2 预煮 |
2.3 其他后续步骤 |
3 保鲜处理简析 |
3.1 常温 |
3.2 冷藏 |
4 甜玉米的加工产品 |
4.1 速冻加工 |
4.2 罐头加工 |
4.3 饮料加工 |
4.4 其他产品加工 |
(5)热烫前处理对鲜食玉米贮藏过程中保鲜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热烫前处理与鲜食玉米保鲜流程 |
1.2.2 保鲜品质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鲜食玉米水分含量变化分析 |
2.2 鲜食玉米质量损失率变化分析 |
2.3 鲜食玉米物性指标分析 |
2.4 鲜食玉米感官品质分析 |
2.5 鲜食玉米气味变化分析 |
3 结论 |
(6)甜糯型鲜食玉米“安农甜糯1号”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概况 |
1.1.1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历程 |
1.1.2 鲜食玉米种质创建关键技术与类型 |
1.2 鲜食玉米生产配套技术研究概况 |
1.2.1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
1.2.2 鲜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概况 |
1.3 安徽省鲜食玉米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趋势分析 |
1.3.1 安徽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1.3.2 鲜食玉米效益分析 |
1.3.3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和试剂 |
3.2 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安农甜糯1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
3.3.2 “安农甜糯1号”无公害栽培技术 |
3.3.3 “安农甜糯1号”简易快速保鲜技术 |
3.3.4 甜糯玉米副产物栽培香菇技术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安农甜糯1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体系构建 |
4.1.1 播期间隔对“安农甜糯1号”制种产量的影响 |
4.1.2 田间密度和父母本行比对“安农甜糯1号”制种产量影响 |
4.2 “安农甜糯1号”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 |
4.2.1 密度比较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2 播种期比较试验结果分析 |
4.2.3 病虫害防治实验结果分析 |
4.3 “安农甜糯1号”简易快速保鲜技术体系构建 |
4.3.1 环境温度对保鲜效果的影响 |
4.3.2 微生物污染对保鲜效果的影响 |
4.3.3 环境相对湿度对保鲜效果的影响 |
4.4 甜糯玉米副产物栽培香菇技术体系构建 |
4.4.1 不同处理菌丝满袋、转色、出菇所需时间的比较 |
4.4.2 不同处理香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比较 |
5 讨论 |
5.1 杂交种制种技术与管理 |
5.2 直接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重要环节 |
5.3 保鲜技术关键环节对产业发展重要作用 |
5.4 鲜食玉米副产物综合利用优势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速冻玉米加工技术与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鲜食玉米概况 |
1.2 鲜食玉米的营养价值 |
1.3 国内外鲜食玉米的市场概况 |
1.3.1 国外鲜食玉米市场现状 |
1.3.2 国内鲜食玉米市场现状 |
1.4 国内外鲜食玉米的生产加工现状 |
1.4.1 国外鲜食玉米生产加工现状 |
1.4.2 国内鲜食玉米生产加工现状 |
1.5 速冻鲜食玉米产品品质影响因素 |
1.5.1 原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1.5.2 采收后加工前贮存方式和时间对品质的影响 |
1.5.3 烫漂对品质的影响 |
1.5.4 冷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1.5.5 速冻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1.5.6 包装要求 |
1.5.7 立题依据及意义 |
1.6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速冻玉米加工品种优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感官品质评价 |
2.1.3 感官评定方法 |
2.1.4 米品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感官品质评价结果 |
2.2.2 玉米品质综合评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玉米玻璃化温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温度扫描程序对玉米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3.2.2 玉米不同部位Tg测定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速冻玉米加工工艺及其保质期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速冻玉米烫漂条件的确定 |
4.2.2 速冻玉米冻结时间和温度研究 |
4.2.3 速冻玉米保质期 |
4.3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自发气调保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甜玉米简介 |
1.2 甜玉米籽粒中主要成分的调控 |
1.3 甜玉米的食用价值 |
1.4 甜玉米产业现状 |
1.5 微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6 甜玉米保鲜技术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充气包装对甜玉米保鲜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试验方法 |
2.1.5 测定项目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气体组分对甜玉米含水量的影响 |
2.3.2 不同气体组分对甜玉米呼吸强度的影响 |
2.3.3 不同气体组分对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3.4 不同气体组分对甜玉米淀粉含量的影响 |
2.3.5 不同气体组分对甜玉米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2.3.6 不同气体组分对甜玉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3.7 不同气体组分对甜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2.4 小结与讨论 |
3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保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项目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3.3 微波预处理功率单因素试验数据分析 |
3.3.1 微波功率对包装袋内气体比例的影响 |
3.3.2 微波功率对甜玉米水分含量的影响 |
3.3.3 微波功率对甜玉米呼吸强度的影响 |
3.3.4 微波功率对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5 微波功率对甜玉米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6 微波功率对甜玉米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7 微波功率对甜玉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8 结果 |
3.4 微波预处理时间单因素试验数据分析 |
3.4.1 微波预处理时间对包装袋内气体的影响 |
3.4.2 微波预处理时间对甜玉米水分含量的影响 |
3.4.3 微波预处理时间对甜玉米呼吸强度的影响 |
3.4.4 微波预处理时间对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5 微波预处理时间对甜玉米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4.6 微波预处理时间对甜玉米淀粉含量的影响 |
3.4.7 微波预处理时间对甜玉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4.8 结果 |
3.5 微波预处理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5.1 不同微波预处理对包装袋内气体比例的影响 |
3.5.2 不同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水分含量的影响 |
3.5.3 不同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呼吸强度的影响 |
3.5.4 不同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5.5 不同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5.6 不同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淀粉含量的影响 |
3.5.7 不同微波预预处理对甜玉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5.8 不同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硬度的影响 |
3.5.9 不同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3.6 小结与讨论 |
4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测定项目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中各理化指标的影响 |
4.3.2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中低聚糖含量的影响 |
4.3.3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4.3.4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4.3.5 微波预处理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4.3.6 微波预处理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4.3.7 微波预处理对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影响 |
4.3.8 微波预处理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
4.3.9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4.3.10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硬度的影响 |
4.3.11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5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风味物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仪器 |
5.1.2 试验方法 |
5.2 风味物质测定 |
5.3 图谱和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5 小结与讨论 |
6 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微生物指标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6.1.2 原料处理和贮藏 |
6.1.3 菌液的制备 |
6.2 菌落总数的计数 |
6.3 结果与分析 |
7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即食糯玉米的保鲜加工与贮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糯玉米发展概况 |
1.2 糯玉米的品质评价 |
1.2.1 糯玉米鲜食品质基本要求 |
1.2.2 糯玉米的品质评价及品质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糯玉米采收期的确定 |
1.4 鲜食玉米保鲜技术方法 |
1.4.1 速冻加工技术 |
1.4.2 气调保鲜技术 |
1.4.3 真空包装技术 |
1.4.4 三种保鲜技术的比较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最佳糯玉米品种的选择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确定最佳采收期 |
2.3.2 糯玉米的感官评价 |
2.3.3 各品种最佳品质时品尝评分与各品质成分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即食糯玉米的护色保鲜工艺的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蒸煮烫漂时间对糯玉米穗品质的影响 |
3.3.2 不同护色剂对常温贮藏糯玉米品质的影响 |
3.3.3 蔗糖对糯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3.3.4 混合试验 |
3.3.5 正交试验—糯玉米护色保鲜筛选试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真空包装和杀菌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3 产品质量指标 |
4.3.1 感官指标 |
4.3.2 理化指标 |
4.3.3 微生物指标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真空包装封口 |
4.4.2 最佳杀菌温度与时间的确定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处理后的糯玉米在常温贮藏中的品质变化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感官指标比较 |
5.3.2 营养品质比较 |
5.3.3 淀粉黏度比较 |
5.3.4 不同贮藏时间的糯玉米外观品质变化(以万糯6号为例)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甜玉米青棒保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 刘化涛,姜春霞,翟广谦,刘恩科,李杰.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7)
- [2]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D]. 沈凌雁. 扬州大学, 2020(05)
- [3]鲜食糯玉米连玉糯1号栽培及速冻加工与保鲜技术[J]. 李洪涛,许瀚元,郑洪建,王慧,叶可,王军. 作物研究, 2019(04)
- [4]浅谈甜玉米青棒保鲜加工技术[J]. 秦晓玲,黄红梅,木拉提·塔里木别克. 新疆农业科技, 2018(05)
- [5]热烫前处理对鲜食玉米贮藏过程中保鲜品质的影响[J]. 马玉芯,何余堂,袁丹丹,解玉梅,朱力杰,王胜男,刘贺,马涛. 食品工业科技, 2018(12)
- [6]甜糯型鲜食玉米“安农甜糯1号”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研究[D]. 戴先红.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4)
- [7]水果玉米高效种植及速冻保鲜加工技术[J]. 王萍,田凤芝. 吉林蔬菜, 2016(08)
- [8]速冻玉米加工技术与品质研究[D]. 陈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9]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自发气调保鲜的影响[D]. 王春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10]即食糯玉米的保鲜加工与贮藏关键技术研究[D]. 罗永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