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央行外币清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央行外币清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央行外币清算体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尢佳[1](2021)在《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货币体系长期维持美元作为单一结算货币的格局,强大的美元本位制网络效应诚然提高了多边贸易中的金融效率,然而美元在国际货币兑换上的非对称性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美国借助美元的国际地位来降低本国货币错配风险、增加国际融资能力,甚至向海外转嫁国内金融危机的危害。因此,各国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领域的使用渠道不断拓展,并于2016年10月加入SDR货币篮子。即便如此,人民币在全部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支付份额占比依然较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中心-外围”体系短时期内不会被打破,人民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作为外围货币,人民币亟待建立自身的支付网络效应。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全球孤立主义和保守思想抬头,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有所恶化;同时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跨境资本流动、汇率市场波动程度加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风险有所增加。货币替代是指一种货币对于另一种货币在价值尺度、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贮藏价值中一个或多个职能上发生替代,并使得一国货币需求受到国际货币输出国的经济变量影响的现象。货币替代是一种法定货币实现国际化、履行世界货币职能的基础和重要阶段。由于微观上搜寻、兑换、文化差异等原因和宏观上货币制度建设成本的存在,境外居民和企业选择使用外币进行交易时,国际货币对其国家本币不会是“无摩擦”的完美替代,必然存在宏观和微观上的交易成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促进人民币在经济贸易活动和金融交易中的国际使用,因此本文从交易这一最基础的分析单位切入,从交易成本角度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交易成本在货币替代中所产生的作用。参考和借鉴经典货币替代理论,论述了微观和宏观的交易成本特点及相互影响关系,构建了含有交易成本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通过对香港离岸市场的实证分析总结出现阶段人民币货币替代的特点,从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经验。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可以划分为由私人部门承担的微观交易成本和由国家和政府组织承担的宏观交易成本,微观和宏观交易成本都对货币替代进程产生作用;(2)微观交易成本主要通过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选择对货币替代产生影响,微观主体会根据本币通货膨胀率和外币微观交易成本等因素决定使用哪种货币,外币的交易成本越低,则越有可能发生货币替代;(3)宏观交易成本由国际货币发行国承担,当存在强势国际货币国、新兴国际货币国和被货币替代国三个参与方时,作为输出国际货币的后发国家,宏观层面上依然可以采取给予被货币替代补偿的方式,承担宏观交易成本,推动货币替代进程;(4)货币替代在持续过程中具有棘轮效应,交易成本是棘轮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香港地区2004年开展人民币活期存款业务以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地区人民币货币替代已经显示出棘轮效应,而且主要是出于交易便利性目的而持有人民币;(5)交易成本视角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特点是“宏观层面承担交易成本,利用政策推动微观交易成本的降低,微观主体享受人民币交易成本降低的好处”。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有效推动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建议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技术直接降低人民币的微观交易成本,并且推行双赢的对外经济合作政策,赢得其他国家支持共同推动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另一方面应控制宏观交易成本,通过离岸市场发展尽快形成人民币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降低政策推行成本,并且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丰富风险管理手段,以降低货币替代进程中的宏观风险。

程芳[2](2020)在《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比邻而居,东盟由新加坡、泰国、越南、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十个国家组成,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贸易最密切的地区。2020年上半年,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世界经济形势的越来越不确定,中美贸易战使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加敏感与脆弱。新冠疫情的影响,更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下滑,在此背景下,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推进与东盟国家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程,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梳理了现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文献,认为研究跨境贸易人民结算的理论基础在于货币国际化、汇率风险防范和铸币税理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贸易商的议价能力、计价结算货币的使用便利性、币值的稳定性、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市场习惯等方面。通过收集与分析中国对东盟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资料与数据,本文认为现阶段东盟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较低,发展较为缓慢,其主要成因在于东盟国家的货币使用惯性和东盟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便利性较差。据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实施激励措施改变东盟国家货币的使用惯性,如成立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奖励基金、减免外贸企业人民币结算的关税等;此外,还应当通过提高东盟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来推动东盟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如改善银行服务水平与质量、加强银行间结算系统建设、应用区块链技术服务支付清算体系、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推动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以及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货币互换等。

黄奕[3](2020)在《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文中研究说明1973年,由于美元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随之瓦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动地介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2004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基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换言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有管理的浮动到独立浮动大约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其中,又以美国为首的G5、G7集团联合干预最为典型,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等无不说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然而,我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即外汇市场操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传统意义上的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是指,管理当局直接进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但是,我国存在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对商业银行结售汇头寸实行区间管理,商业银行多余的外汇头寸,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外汇头寸不足时,要向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入。而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造成外汇市场光靠自身难以自发地调节供需,因此,在实务中,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时,交易的对手方通常是人民银行,致使外汇市场操作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除了外汇市场操作之外,我国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手段——汇价直接调控,利用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直接地、人为地、主动地调控。当前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动幅度为中间价基础上的±2%,在极端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昨日2%的上涨幅度,可以通过今日中间价下调进行完全地抵消。因此,有必要对外汇市场直接干预重新下定义。将直接干预的定义拓展为货币当局直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包含直接入市买卖,或直接对汇率价格进行调控。由此,我国直接干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被动的数量措施——外汇市场操作和主动的价格措施——汇价直接调控。量价分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特有的外汇市场干预体系。但是,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例如“811汇改”,是一次特殊的汇价直接调控,人民银行以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之名,行汇率贬值之实,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因此一次性贬值2%,由此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致使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比重下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并引发跨境资本流出,管理当局随后推出一系列资本管制措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受阻;其次,日常的汇价直接调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于2019年8月被美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再次,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导致的被动型外汇市场操作以及相应的冲销操作过于频繁,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妨碍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巨额显性财务成本,冲销效果边际递减,债权型货币错配问题严重等。另外,根据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冲销式干预存在利率效应,而这种利率效应加强了利率波动,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管理成本。为此,本文基于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做了较为全面地实证研究。综上所述,有必要对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进行改革。借鉴日本当局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我国在取消中间价和单日2%涨跌幅限制的同时,应该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基于汇率目标区,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并且,汇率目标区的细则是不对外公开的。由此,我国将通过量价合一的直接干预,即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化被动干预为主动干预,从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的频率,仅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的核心问题是中心汇率该如何确定。本文选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中美劳动力生产率之比)、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贸易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GDP)和外汇资产(外汇储备/GDP)等变量,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估计人民币中心汇率模型。其次,本文对传统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进行改革,由单一阈值变为区间。根据平均汇率与中心汇率的偏离程度,本文确定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为±3%~±5%。其中,±3%为预警线,当汇率波动触及时,管理当局先进行间接干预;±5%为边界线,必须介入外汇市场,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采取低频、大额的外汇市场干预策略,干预要充分,执行要果断。并且,管理当局还可以采取窗口指导等非常规性手段。另外,从经济增长方式、外汇储备充足性和金融稳定性等方面来看,我国实行汇率目标区的条件基本具备。最后,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还需要三项配套措施。第一,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放松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制,避免外汇被动式地回笼和投放。第二,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过量的外汇储备,其中一部分用于成立外汇平准基金。第三,在成立外汇平准基金之后,剩余的过量外汇储备,人民银行应该将其转换成黄金储备。

薛涵予[4](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卢艳[5](2019)在《广西农村商业银行边境贸易结算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广西边境贸易结算在中国边境省区排名第一,广西即有地域优势,国家也给以了许多政策支持,发展边境贸易成为广西未来的重点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边贸结算业务遇到的问题日渐突出,业务模式业务在不断探索。边境贸易结算业务模式不统一,越南盾没有官方汇率等,限制着广西边贸结算业务的发展。广西农村商业银行开办边境贸易结算业务正是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既有市场优势和发展条件,又面临同业竞争和内外机遇和挑战,如何全面提升边境贸结算业务综合竞争力和业务创新是新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边境贸易结算的一般理论出发,结合广西农商行边境贸易结算业务的特点优势和劣势,运用文件调查法、比较分析法、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广西农商行边境结算业务的发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目前主要的问题一是是边贸结算没有规范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二是越南盾和人民币的汇兑机制不完整,造成地摊银行盛行,汇率波动也影响边贸业务发展和人民币在越南的使用。广西农商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边贸结算业务发展,通过对广西农商行的SWOT分析,对其优劣势和外部内部环境有了全面的解析。提出广西农商行面对边境贸易客户应积极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首先在边贸客户中积极推动封闭管理的边贸结算农信模式,其次积极参与越南盾汇兑业务,开办跨境现钞业务,参与区域银行间市场越南盾交易,开办贸易融资业务,更好的参与面向东盟的金融门户支持,完善边境贸易结算的业务体系、业务发展模式和创新方向,促进广西农商行边境贸易结算业务发展。

冯超[6](2019)在《基于人民币汇率视角的托宾税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深化,汇率波动对经济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全面推动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发展进程。央行行长易纲在2019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发挥汇率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因此,在当前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资本管制有效性显着降低、世界贸易纠纷不断等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更新、更有效、更加市场化的汇率波动管理工具,有关托宾税的研究和讨论也逐渐兴起。本文的思路主要为:从托宾税产生原因及发展历程出发,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实践经验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托宾税实施后对汇率波动的动态影响。同时,基于人民币汇率数据,从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和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两个市场视角,对托宾税和汇率波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分析托宾税政策的有效性,并对我国托宾税政策选择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本文对托宾税产生背景、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文献做了介绍,梳理了境外有关托宾税的一些实践,从实践内容、实施初步效果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本文介绍了我国逐步开放的外汇市场环境,包括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海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出现和发展现状以及外汇市场机制和开放程度的变化对央行汇率波动管理决策行为的影响。其次,本文将噪声交易者纳入一个新的凯恩斯模型,即一个不完全市场的小型开放经济模型。模型包括家庭、外汇交易商、政府、中央银行等四个部门,在这个DSGE模型中,本文研究了实施托宾税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DSGE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得到,代表外汇市场稳定性的指标——名义汇率波动在外汇交易风险、技术和利率冲击下表现各异,托宾税能够在稳定汇率发挥正向作用。同时,实施托宾税政策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变得更加重要。再次,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托宾税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新的DSGE模型,继续研究托宾税与外汇市场投机交易规模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交易规模作为托宾税实施的代理变量,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平滑转换回归模型(STR)分别就在岸人民币汇率(USD/CNY)和离岸人民币汇率(USD/CNH)交易规模对汇率波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托宾税政策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在岸外汇市场下,托宾税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暂时还不具备实施托宾税政策的市场条件;在离岸外汇市场下,交易规模激增的“投机主导”时期,交易规模和波动率的相关性显着增加,并兼具非对称与非线性特点,托宾税成为减少汇率波动的有效手段。同时,托宾税稳定汇率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短期性。最后,本文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针对中国所面临的国外和国内实际,从托宾税具体应用、征收机制、税率设计和市场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在文中,创新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充分借鉴国外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将托宾税的思想纳入DSGE模型中,研究实施托宾税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二是将托宾税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使用人民币汇率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特别是离岸数据实证中运用的非线性方法(STR),解决了在我国尚未实施托宾税情况下如何对托宾税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的难题,填补了国内托宾税政策实证计量方面的研究空白。三是在分析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基础上分别从在岸人民币汇率(USD/CNY)和离岸人民币汇率(USD/CNH)两个视角来研究托宾税有效性,摆脱了目前缺乏能够反映市场化行为的人民币汇率数据的制约,拓展了国内现有托宾税理论研究方法。

杨斌[7](2019)在《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中国特有的货币现象。在市场总体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和“资产荒”,而中小企业较难申请到贷款,通过民间借贷资金成本又很高,金融市场“量宽价高”问题突出,反映了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加速背景下,货币内生属性增强,数量型调控难度加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和价格目标难以兼得,有必要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框架,实现价格稳定。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实际经济活动,利率则外生地由中央银行设定的政策目标利率决定,早已“预言”了利率走廊调控的必然性。马克思货币理论对利率由两大资本家阶级分割社会平均利润率决定的论述对利率走廊调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启示意义在于,中央银行可以综合运用利率走廊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控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使银行业取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有助于让金融回归本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银行从最早的直接信贷控制转变到当前间接货币总量调控,还初步尝试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由于当前货币政策目标过多,缺乏对价格的有效调控,无法平抑市场利率波动,利率走廊的可信度和中央银行的信誉度受到挑战,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通过分析我国微观货币创造机制,发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中货币的内生属性和利率的外生属性都有增强的趋势,数量调控难度加大,价格调控可能性提高。英美两国货币政策发展史的路径差异表明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向稳态增长逼近,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克服数量型调控框架固有缺陷,实现向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型。发达国家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建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具有基准性的政策目标利率,合理设定的走廊宽度,能与价格型调控相配合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具有流动性管理功能的准备金制度。在人民银行推动下,持续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初步具备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基础条件,但价格型调控框架的完全建立也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特别是经济和金融结构扭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梗阻”,对利率走廊调控建设构成挑战。为完善我国价格型调控框架,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通胀目标制具有规则性和透明性,能够加强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有利于形成和引导公众预期,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首要的是要实行通胀目标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具有市场性、基础性和主导性,利率走廊调控要以SHIBOR作为基准利率,以有效引导市场利率走向。利率走廊宽度通过改变机会成本改变商业银行的微观行为,因此最优利率走廊宽度的设定要充分考虑调控成本、央行容忍度和外生冲击类型。在我国转轨经济特征背景下,人民银行具有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目标,利率走廊还需要余额准备金制度相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一要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强化SHIBOR的基准性;完善合格担保品框架,提高融资可得性并;改变准备金制度的期间平均考核方式,实行自愿准备金制度。二要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透明度。三要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还应提高分析预测能力应对货币政策时滞问题。

董哲[8](2019)在《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支付系统是市场经济下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支付系统在金融体系中定位为“血液循环系统”,使其不仅成为连接商品交易和社会经济的血脉,而且成为风险传递的主要渠道。因此,其与国家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密切相关。而跨境支付系统由于涉及跨境因素,因而面临更多风险,更加需要注重与其相关的规则制度的完善。另外,跨境支付系统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金融治理等也息息相关。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与美元跨境支付系统的垄断优势,成为美国对其他主权国家动辄威胁进行单边金融制裁的重要依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上线,不仅有利于中国联合其他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对抗金融强权、完善国际治理格局,而且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文研究对象为提供大额跨境支付服务的跨境支付系统。根据服务对象与支付金额大小等标准,支付系统可以分为大额支付系统与小额支付系统。其中,跨境支付系统往往提供跨境的大额支付业务,因而成为国际经贸交往的关键,同时也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出现的高危地带之一。其也因此被归入系统重要性支付系统的范畴。对跨境支付系统的研究,目标在于明晰系统的具体规则制度并据此提出完善建议,从而降低系统运行风险,促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跨学科分析等研究方法,遵循国际金融法的研究脉络,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分析入手,对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基础、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这三个方面的规则制度展开分析,以期为上线不久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提供进一步的制度完善建议。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正文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为总论,探讨了跨境支付系统研究的概念、特征等必要前提。第一,明确支付、跨境支付、支付系统、跨境支付系统等基本概念,并对跨境支付法律关系以及其中法律权利义务进行了系统梳理。跨境支付系统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实现资金跨境转移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第二节对全球跨境支付系统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了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以及发展现状。随后文章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历程,包括了CIPS上线前在CNAPS支持下人民币跨境支付模式及其挑战,以及CIPS上线的重要作用等内容。第三节主要意在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即对文章主题——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析。从国际金融法研究角度出发,该主题可以被分解为三个小问题:跨境支付系统的国际标准研究;跨境支付系统的具体规则制度研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支付完善建议。后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第二章分析了跨境支付系统建设与监管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支付经济学理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理论、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其中,支付经济学理论对支付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支付经济学视角下大额支付系统的作用与发展趋势,支付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安全与效率价值平衡等内容进行分析。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理论,则主要包括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与识别标准,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角度的金融风险应对,并结合美国与欧盟的实际标准,分析了跨境支付系统的系统重要性在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最后,文章分析了金融监管中常见的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探讨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的问题。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国际标准发布的背景。新形势下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跨境运营监管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挑战,相应国际监管机制合作以及国际监管规则合作随之出现。这也成为有关国际标准出台的背景与依托。第二节分析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与跨境支付系统相关原则。《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有关支付系统的内容,核心内容继承自《系统重要性支付系统核心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补充。《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相关原则可以被总结归纳为法律基础、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第三节探讨了跨境支付系统国际标准的法律性质。现有研究或将其视为国际习惯法,或将其视为国际软法。文章对于国际习惯法与国际软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前述国际标准的具体内容与特征,认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具有国际金融软法性质。第四章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营与监管法律基础的问题。文章第一节对于美国与欧盟的跨境支付系统法律基础的立法模式进行了总结。其中,美国模式表现为联邦法律与州一级法律相结合,而欧盟模式则是欧盟层级指令与条例与成员国层面的国内法结合。第二节结合美欧不同的立法模式,对于美元跨境支付系统CHIPS与欧元跨境支付系统TARGET2与EURO1的法律基础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了法律适用规则、结算最终性规则、恢复与处置规则等方面基本规则。在探讨前述跨境支付系统的所在地域的具体法律制度之后,文章在第三节对调整跨境大额支付法律关系的联合国《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并将其与美国《统一商法典》等规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它们在法律性质、法律效力、跨境支付系统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调整范围等方面异同。第五章分析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治理结构的问题。第一节探讨了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营者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了组织架构、管理与决策机制等。其中,CHIPS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EURO1为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二者均为私营机构所有并运营,并且具有公司类似的多层次决策机制。TARGET2则由欧元体系所有并负责运营,后者属于欧盟层面的公共性质实体机构,具有不同于公司形式的多层级的决策机制。第二节主要探讨了美欧跨境支付系统参与者准入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了初次准入标准、参与者层级管理与参与者风险持续评审等制度。第三节则探讨了它们的公共利益权衡、信息披露以及内部审计等制度。其中,公共利益权衡部分,对于三个支付系统的公共利益体现与考量进行了比较分析。信息披露则主要分析了CHIPS所独有的利益冲突披露以及回避制度。第六章分析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问题。支付系统风险可以分为结算风险、运行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这三类。文章第一节探讨了结算风险管理问题,包括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界定与危害性,结算风险管理的原理,以及美欧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第二节探讨了运行风险管理问题,包括了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与商业风险的含义与表现,运行风险管理的原理,以及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行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第三节系统性风险管理则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与成因;系统性风险的传导与管理控制的原理;美国、欧盟与英国对于系统性风险管理控制的监管规则制度。相应的系统性风险管理国际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第七章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完善问题。第一节分析了CIPS法律基础的不足与完善。CIPS法律适用、结算最终性、恢复与处置规则以及支付系统监管规则存在具体法律法规缺失或效力层级较低,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规则制度等不足,需要有针对性的立法进行完善。第二节分析了CIPS治理结构的问题与完善。其中,CIPS运营者组织形式存在股权结构较为单一、决策机制不明等问题。CIPS参与者准入标准则存在国籍要求倒退,可能导致法律适用问题与相应法律风险,未来需要结合CIPS全球运营状况,分阶段予以解决。另外,CIPS还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可以结合组织形式完善一并解决。第三节分析了CIPS风险管理制度不足与完善。CIPS风险管理不足表现为结算规则疏漏、违约管理机制缺失、数据备份中心建设不足等问题,未来可以在借鉴CHIPS、EURO1经验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在系统性风险管理完善方面,未来中国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美国欧盟的规定,确定具有操作性的具体SIFIs识别标准,并明确由具体的部门承担SIFIs识别与监管职责等,降低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

陈昊[9](2019)在《A银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各项综合实力也都有所增长,因此就极大的推动了人民币的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各种以人民币开展的跨境业务,人民币已经逐步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从2008年开始,我国政府就颁布了大量鼓励政策,跨境人民币业务辐射范围越来越大,现在已经包括了贸易融资、跨境结算等全部经常项目以及部分资本项目,以人民币开展跨境业务得到了各类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该项业务能够使银行业务得到拓展,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的经营成本得到降低,并且获得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业务,以人民币开展跨境业务已经成为了当今所有商业银行的一项重点业务,各商业银行均针对这些业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推动其发展。其二,以人民币开展跨境业务对企业也会产生极大的好处,企业可以通过该项业务很好的控制融资成本,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国内业务更好的创造效益,而且在国际化环境下,各企业均想要抢占国际市场,也需要以人民币开展的跨境业务提供支撑。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以人民币开展跨境业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逐年上升,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过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以人民币开展跨境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为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为了更好的研究以人民币开展的跨境业务,本文融合了实际业务与相关理论知识,希望能够得到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结论,推动以人民币开展的跨境业务的发展。首先,笔者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了与以人民币开展的跨境业务相关的资料,比如说各大搜索网站、相关书籍、各类论文数据库等。在收集到相关资料后,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并且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整理、分类,归纳出了现阶段基于人民币开展的跨境人民币相关的研究成果。其次,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文献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了该业务目前的发展状态,并且了解了与该业务相关的理论以及概念,深入分析了以人民币开展跨境业务对商业银行、企业以及国家的影响。在总结分析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A银行的苏州分行是该业务当中的代表性银行,它是A银行在试点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象,现在无论在针对该项业务的创新以及规模上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更好的探索该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在针对A银行苏州分行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后,笔者结合其具体问题,根据相关理论以及现有的成果,对其提出了有针对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该银行以人民币开展的跨境业务的发展,提升其业务能力,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除此之外,本文也希望通过对该银行的研究以及提出的相关对策,为其他同类银行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更好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张格[10](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央行外币清算体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央行外币清算体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框架
        三、主要观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货币替代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货币替代的内涵及经济影响
        一、货币替代的含义
        二、货币替代的分类
        三、货币替代的度量
        四、货币替代的决定因素
        五、货币替代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 货币替代的基础理论述评
        一、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
        二、货币替代的边际效用理论
        三、货币替代的资产组合理论
        四、货币替代的预防需求理论
        五、反货币替代的“无行动区间”理论
    第三节 货币替代与交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一、含有交易成本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
        二、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相关研究
    第四节 人民币货币替代问题研究
        一、人民币反向货币替代的定义
        二、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
        三、人民币货币替代的经济效应
        四、货币替代视角下的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
第三章 国际主要货币的货币替代经验借鉴
    第一节 主要国际货币的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一、美元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二、德国马克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三、日元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第二节 货币替代发生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长期稳定繁荣
        二、贸易强大
        三、币值稳定
        四、发达的金融市场
        五、制度性因素
    第三节 货币替代进程中的政策推动
        一、货币替代的发生依赖政策推动培育市场
        二、货币替代的实现依赖政策推动克服先发货币的棘轮效应
        三、货币替代的政策推行具有显着的宏观成本
第四章 货币替代中的交易成本
    第一节 交易成本概念的不同层次
        一、狭义的“交易的成本”
        二、广义的“制度的成本”
    第二节 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两分
        一、货币替代的微观交易成本内涵及特点
        二、货币替代的宏观交易成本内涵及特点
    第三节 交易成本在货币替代进程的作用
        一、货币替代发生的前提
        二、宏观交易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货币替代政策目标的确立
        三、微观交易成本的首次比较:货币替代的发生
        四、微观交易成本的再次比较:货币替代的持续进行
第五章 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微观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一、模型假设
        二、最优化与市场均衡
        三、模型的扩展
        四、模型小结
    第二节 宏观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进程的影响
        一、博弈规则
        二、模型求解
        三、模型小结
    第三节 政策含义
第六章 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实证分析: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例
    第一节 香港人民币市场概况
        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历史
        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概况
    第二节 香港人民币货币替代交易成本考察
        一、逐渐降低的微观交易成本
        二、不断凸显的宏观交易成本
    第三节 人民币与美元在香港货币替代棘轮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设定、计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香港地区人民币货币替代经验总结
第七章 降低人民币货币替代交易成本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利用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直接降低微观交易成本
        一、以结算货币为初期试点方向
        二、以引入外部智库为主要合作模式
        三、以新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节 推行与被货币替代国双赢的经济合作政策
        一、积极扩大进口,形成与被货币替代国的贸易逆差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人民币融资方案相结合
        三、扩大货币互换协议使用范围至日常经贸活动
    第三节 依托离岸市场尽快形成人民币替代的棘轮效应
        一、以优质人民币债券产品为突破口
        二、完善外汇定价机制,形成在岸与离岸外汇市场的协调
        三、继续推动在岸与离岸的互联互通机制创新
        四、利用开放银行模式提高中资银行的海外服务能力
    第四节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丰富风险管理手段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对系统风险的识别能力
        二、对高频投机交易开征金融交易税
        三、慎重稳步开放资本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文献综述
        1.2.2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概念
    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理论依据
        2.1.1 国际货币理论
        2.1.2 汇率风险要素理论
        2.1.3 铸币税理论
    2.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动因
        2.2.1 交易风险的防范
        2.2.2 储备资产风险的防范
        2.2.3 铸币税的收益
第三章 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因素
    3.1 贸易商的议价能力
        3.1.1 贸易规模
        3.1.2 贸易产品结构
    3.2 计价结算货币使用的便利性
        3.2.1 银行结、售汇业务的便捷性
        3.2.2 资本项目输出渠道、回流渠道及通畅度
        3.2.3 货币互换
    3.3 币值的稳定性
        3.3.1 物价水平稳定
        3.3.2 人民币实际汇率稳定
        3.3.3 人民币实际利率稳定
    3.4 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市场习惯
        3.4.1 国际货币体系
        3.4.2 金融市场习惯
第四章 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状、问题与成因
    4.1 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状
        4.1.1 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贸易目前主要的结算方式
        4.1.2 东盟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收付数额
    4.2 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
        4.2.1 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比较低
        4.2.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东盟地区发展缓慢
    4.3 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的成因
        4.3.1 东盟国家跨境贸易结算的货币使用惯性
        4.3.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较差
第五章 推进中国对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通过激励改变东盟国家跨境贸易货币使用惯性
        5.1.1 成立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奖励基金
        5.1.2 减免外贸企业人民币结算的关税
    5.2 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
        5.2.1 改善银行结算服务水平与质量
        5.2.2 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
        5.2.3 加强银行间结算系统建设
        5.2.4 应用区块链技术服务支付清算体系
        5.2.5 推动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
        5.2.6 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货币互换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本文框架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外汇市场干预概述
        1.4.1 外汇市场干预的传统定义及分类
        1.4.2 冲销式干预的冲销工具
        1.4.3 直接干预的有效性
        1.4.4 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
        1.4.5 外汇平准基金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盈利标准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信号渠道
        2.4.1 国外文献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2.5 汇率目标区
        2.5.1 国外文献综述
        2.5.2 国内文献综述
    2.6 国内其他研究
第三章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1 引言
    3.2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
        3.2.1 历史回顾: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诞生及崩溃
        3.2.2 1973年之后汇率制度的分类
        3.2.3 信用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基础
    3.3 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3.1 汇率波动对净出口额的影响
        3.3.2 汇率波动对就业的影响
        3.3.3 汇率波动与货币错配
        3.3.4 汇率短期剧烈波动的成因
    3.4 小结
第四章 1973年后西方外汇市场干预历史
    4.1 引言
    4.2 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期
    4.3 “寡头金融政策协调”时期
    4.4 三极货币体系时期
    4.5 小结
第五章 日本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经验(1991年5月至今)
    5.1 引言
    5.2 日本直接干预概述
    5.3 日本直接干预实况(1991年5月至今)
    5.4 对日本直接干预的评价——基于均衡汇率视角
        5.4.1 均衡汇率理论
        5.4.2 模型设计
        5.4.3 数据来源
        5.4.4 实证过程与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数量干预
    6.1 引言
    6.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
        6.2.1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6.2.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的特征
    6.3 外汇市场操作及其冲销机制
        6.3.1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特征
        6.3.2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机制
        6.3.3 正回购冲销与央票冲销的比较
    6.4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力度——冲销系数的测算
        6.4.1 单月冲销系数的情况
        6.4.2 整体冲销系数的测算
    6.5 中国外汇市场数量干预的弊端
    6.6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价格干预
    7.1 引言
    7.2 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
    7.3 “811汇改”
    7.4 中国外汇市场价格干预的弊端
    7.5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效应
    8.1 引言
    8.2 理论阐述
    8.3 实证模型设计与检验
        8.3.1 模型设计
        8.3.2 数据来源
        8.3.3 实证过程与结论
    8.4 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改革方案
    9.1 引言
    9.2 人民币兑美元中心汇率模型
        9.2.1 模型设计
        9.2.2 数据来源
        9.2.3 模型估计
    9.3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
    9.4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条件
        9.4.1 经济增长方式
        9.4.2 外汇储备充足性
        9.4.3 金融稳定
    9.5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配套措施
    9.6 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冲销系数测算结果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广西农村商业银行边境贸易结算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
        1.3.1 “互联网+互市”的边贸结算创新
        1.3.2 边民互市结算资金闭环管理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2.1 边境贸易结算的概念
    2.2 国内外对边境贸易结算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对边境贸易结算的研究综述
        2.2.2 国内对边境贸易结算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广西农商行边境贸易结算发展情况
    3.1 广西边境贸易结算发展现状
        3.1.1 广西边境贸易结算发展规模
        3.1.2 广西对越边境贸易结算业务情况
        3.1.3 广西边贸结算业务模式特点
    3.2 广西农商行边贸结算业务情况
        3.2.1 边贸结算业务规模
        3.2.2 开办背景环境
    3.3 广西农商行边贸结算的主要模式
        3.3.1 边境小额贸易出口结算
        3.3.2 边民互市贸易结算服务中心代理结算业务
        3.3.3 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3.3.4 与越南银行互设帐户方式结算
        3.3.5 人民币成为边贸结算主要币种
    3.4 边贸结算业务推动手段
        3.4.1 用巧互市结算模式
        3.4.2 推动互市产业升级
        3.4.3 推行普惠金融服务
        3.4.4 储备后发优势
第四章 广西农商行边境贸易结算业务SWOT分析
    4.1 内部优势(S)
        4.1.1 经营体制灵活
        4.1.2 扎根当地客户稳定
        4.1.3 打造边贸结算“农商行模式”
    4.2 内部劣势(W)
        4.2.1 制度与风险管理不够健全
        4.2.2 面向边贸客户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
        4.2.3 边贸结算业务清算管理不足
        4.2.4 跨境金融新产品不足。
        4.2.5 外币汇兑业务起步晚。
        4.2.6 缺乏高素质人才
    4.3 外部机会(O)
        4.3.1 政策利好推动边贸结算业务发展。
        4.3.2 跨境金融服务带动边贸结算业务发展
    4.4 外部威胁(T)
        4.4.1 更严格的外部监管政策。
        4.4.2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4.4.3 同业产品的多样化带来冲击。
        4.4.4 金融脱媒带来的冲击。
        4.4.5 地摊银行结算仍是巨大挑战。
第五章 广西农商行边贸结算业务的发展对策
    5.1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5.1.1 政策推动解决业务难题
        5.1.2 加快业务系统建设
    5.2 建设农商行外汇及人民币清算渠道
        5.2.1 与同业开展代理与被代理业务。
        5.2.2 推动越南银行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5.2.3 建议监管部门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
        5.2.4 推动系统内外汇清算系统建设
    5.3 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5.3.1 大力拓展边贸结算业务
        5.3.2 积极开展境内外合作
        5.3.3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5.3.4 丰富边贸结算产品和服务
        5.3.5 与跨境电商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
    5.4 积极参与人民币与越南盾货币互兑
        5.4.1 参与越南盾汇率市场定价机制
        5.4.2 大力推动越南盾现钞兑换业务
        5.4.3 推动跨境现钞调运业务
    5.5 加强外汇业务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5.5.1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5.5.2 边贸客户经理营销支持
        5.5.3 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5.5.4 优化边贸结算考核机制
    5.6 加强边贸结算风险管理
        5.6.1 业务合规风险管理
        5.6.2 市场风险管理
        5.6.3 操作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人民币汇率视角的托宾税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内容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托宾税理论基础
        2.1.1 托宾税基本概念
        2.1.2 托宾税思想来源
        2.1.3 托宾税操作设计
    2.2 托宾税政策有关争论的研究综述
        2.2.1 支持实施托宾税的研究综述
        2.2.2 反对实施托宾税的研究综述
        2.2.3 有关托宾税争论文献的总结
    2.3 托宾税政策的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2.3.1 传统理论模型方法
        2.3.2 异质代理模型
        2.3.3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2.3.4 其他模型
    2.4 托宾税政策的实证分析研究综述
        2.4.1 基于外汇市场的狭义托宾税的实证研究
        2.4.2 基于股市等金融市场的广义托宾税的实证研究
    2.5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第3章 托宾税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3.1 抵御外汇市场投机冲击
        3.1.1 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3.1.2 我国外汇市场概况
        3.1.3 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协同
        3.1.4 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3.2 资本管制效用递减下的政策选择
        3.2.1 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有关进展
        3.2.2 我国资本管制的作用
        3.2.3 以托宾税为代表的资本流动审慎管理工具
第4章 托宾税政策选择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发达经济体托宾税实施经验
        4.1.1 美国:托宾税思想的发源地,托宾税实践的滥用者
        4.1.2 欧洲:类托宾税尝试为主,欧洲金融交易税进展缓慢
        4.1.3 亚洲:日本韩国经验为代表、管控资本流动为目标
    4.2 新兴经济体托宾税实施经验
        4.2.1 东欧:短期较好、长期存在不确定性
        4.2.2 拉美:外汇市场征税唯一典范,无息准备金效果良好
        4.2.3 亚非:应对货币危机,效果各有不同
    4.3 国外托宾税实施经验及启示
第5章 基于DSGE模型的托宾税政策选择研究
    5.1 考虑托宾税因素的DSGE模型构建
        5.1.1 家庭
        5.1.2 定价规则
        5.1.3 国际债券市场
        5.1.4 市场出清
        5.1.5 货币规则和汇率规则
    5.2 参数校准
    5.3 不同托宾税政策下的模拟结果分析
        5.3.1 脉冲响应分析
        5.3.2 方差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托宾税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6.1 关于托宾税代理变量的一个探讨
    6.2 托宾税与交易规模——基于DSGE模型的模拟分析
        6.2.1 模型总体说明
        6.2.2 模型建立
        6.2.3 参数校准及贝叶斯估计
        6.2.4 模拟结果分析
    6.3 在岸市场托宾税政策与汇率变动——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6.3.1 理论分析与实证设计
        6.3.2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托宾税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7.1 实证分析理论基础—STR模型
        7.1.1 STR模型理论基础
        7.1.2 STR模型在人民币在岸市场的一个应用
    7.2 离岸市场托宾税政策与汇率变动——基于STR模型的实证研究
        7.2.1 变量解释和描述性统计
        7.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7.2.3 STR模型设定
        7.2.4 STR模型参数估计
        7.2.5 结果分析
    7.3 稳健性检验
        7.3.1 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检验理论综述
        7.3.2 无残差自相关检验
        7.3.3 ARCH-LM异方差检验
        7.3.4 残差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第8章 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托宾税征收原则
        8.1.1 抑制短期投机为主,增加财政收入为辅
        8.1.2 将托宾税纳入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8.1.3 以不破坏市场整体流动性为前提
    8.2 托宾税征收对象和税率
        8.2.1 征税对象以外汇市场交易为主
        8.2.2 征税对象包括即期和衍生产品
        8.2.3 托宾税适宜采取从价计征
        8.2.4 设计分层的托宾税税率
    8.3 托宾税征收管理机制
        8.3.1 设计操作性强的托宾税征收机制
        8.3.2 实施外汇市场双向征收托宾税——对资本流动方向征税的讨论
        8.3.3 与外汇风险准备金等政策配合使用
    8.4 托宾税政策的实施条件
        8.4.1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引入托宾税的技术条件
        8.4.2 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善引入托宾税的市场条件
    8.5 托宾税政策实施注意事项
        8.5.1 托宾税收入的用途管理
        8.5.2 加快国内外汇市场开放程度
    8.6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利率走廊调控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二、数量型调控框架与价格型调控框架
        三、利率走廊调控
    第二节 西方利率走廊调控相关理论基础
        一、早期价格型调控下的真实票据理论与银行贴现率理论
        二、数量型调控下的货币数量论与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三、现代价格型调控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货币理论对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及其对利率走廊作用机制的分析
        三、银行业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发展与转型
    第一节 早期货币政策实践:信贷规模控制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产生
        二、信贷规模控制
        三、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创造条件
    第二节 当前货币政策实践:间接数量调控
        一、1998 年至今的间接货币总量调控
        二、为应对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三、间接数量调控的特点
    第三节 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型
        一、数量调控的局限性——转型必要性分析
        二、数量调控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转型必然性分析
        三、数量调控下利率决定的外生性——价格调控的可能性分析
第三章 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现实条件与障碍因素
    第一节 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为实施利率走廊调控奠定基础条件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三、利率传导机制日益顺畅
    第二节 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向有利于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变
        一、央行流动性调节与预期管理能力提高
        二、创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三、建立健全合格担保品框架
    第三节 实施利率走廊调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构建面向价格型调控的框架还不完善
        二、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经济金融领域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对转型构成挑战
第四章 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和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对比分析
        一、英国与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历史路径
        二、数量调控还是价格调控-基于Poole模型的分析
        三、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框架选择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现代价格型调控模式:利率走廊调控
        一、欧洲中央银行
        二、加拿大银行
        三、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第三节 国际利率走廊调控经验借鉴
        一、合理设定准备金制度
        二、创设常备借贷与存款便利工具
        三、协调公开市场操作
        四、具备市场性、基准性和可控性的目标利率
第五章 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构建
    第一节 实施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一、建立通胀目标制
        二、兼顾金融稳定目标
    第二节 基准利率与政策目标利率的选择
        一、选择SHIBOR作为基准政策利率
        二、以常备借贷便利为上限,合理确定利率走廊宽度
    第三节 实行余额准备金制度
        一、准备金制度的争议
        二、模型建立
        三、参数校准
        四、模型分析
        五、结论
第六章 构建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
        一、增强SHIBOR的基准性
        二、降低常备借贷便利准入门槛,提升商业银行的融资可得性
        三、余额准备金制度下是期间平均还是自愿准备?
    第二节 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
        一、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
        二、提升央行独立性的具体对策
        三、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第三节 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
        一、加强金融市场建设
        二、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
        三、应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时滞问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跨境支付系统概述
    第一节 跨境支付与跨境支付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一、支付与跨境支付
        二、支付系统及其上位概念
        三、跨境支付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一、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
        二、境外跨境支付系统发展现状
        三、发展中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第三节 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的提出
        一、跨境支付系统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与性质
        二、跨境支付系统规则与制度安排的国际经验
        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完善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运营监管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支付经济学理论
        一、支付经济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二、支付经济学视角下大额支付系统的重要作用与发展趋势
        三、由支付经济学目标看金融安全与效率价值平衡
    第二节 系统重要性与SIFIs理论
        一、SIFIs的定义与识别
        二、SIFIs的监管与系统性风险的应对
        三、作为SIFIs的跨境支付系统的识别标准
    第三节 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
        一、功能监管理论分析
        二、机构监管理论分析
        三、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运营监管的国际标准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国际标准的出台背景
        一、FMIs建设、运营与监管面临的挑战
        二、构建国际组织应对挑战
        三、制定国际规则应对挑战
    第二节 《FMIs原则》有关规则研究
        一、法律基础相关原则分析
        二、治理结构相关原则分析
        三、风险管理相关原则分析
        四、其他相关规则分析
    第三节 《FMIs原则》的法律性质探析
        一、《FMIs原则》的性质争议
        二、国际习惯与国际软法比较分析
        三、《FMIs原则》的国际金融软法性质及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基础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立法模式
        一、跨境支付系统立法的美国模式
        二、跨境支付系统立法的欧盟模式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基本规则比较研究
        一、法律适用规则分析
        二、结算最终性规则分析
        三、支付系统监管规则分析
        四、恢复与处置规则分析
    第三节 联合国《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研究
        一、《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的范围与效力
        二、《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与相关规则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治理结构
    第一节 系统运营者组织形式
        一、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及其影响
        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及其影响
        三、公共实体形式及其影响
    第二节 系统参与者准入机制
        一、系统参与者初次准入标准
        二、系统参与者层级管理制度
        三、系统参与者风险持续评审机制
    第三节 系统公平公开制度
        一、公共利益的价值平衡
        二、信息披露与利益冲突处理
        三、运营者内部审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风险管理
        一、结算风险的界定
        二、结算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三、结算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运行风险管理
        一、运营风险的界定
        二、运行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三、运行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第三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系统性风险管理
        一、系统性风险的界定
        二、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三、系统性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不足与完善
    第一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法律基础的不足与完善
        一、法律适用规则
        二、结算最终性规则
        三、支付系统监管规则
        四、恢复与处置规则
    第二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治理结构的不足与完善
        一、系统运营者组织形式
        二、系统参与者准入机制
        三、系统公平公开制度
    第三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一、结算风险管理制度
        二、运行风险管理制度
        三、系统性风险管理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9)A银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意义的相关研究
        1.2.2 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相关研究
        1.2.3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
        1.2.4 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控制的相关研究
        1.2.5 文献评述小结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框架
    1.4 本文主要贡献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政策回顾
    2.1 相关理论
        2.1.1 最优货币区域化理论
        2.1.2 汇率风险理论
        2.1.3 金融创新理论
    2.2 跨境人民币相关政策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
        3.1.1 发展历程
        3.1.2 发展状况
        3.1.3 苏州地区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情况
    3.2 跨境人民币业务模式与产品体系
        3.2.1 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体系
        3.2.2 跨境人民币业务清算模式
    3.3 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内因分析
        3.3.1 政府层面
        3.3.2 企业层面
        3.3.3 银行层面
第四章 A银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与SWOT分析
    4.1 A银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现状分析
        4.1.1 A银行苏州分行简介
        4.1.2 A银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
    4.2 优势分析
        4.2.1 综合经营优势
        4.2.2 实践探索优势
        4.2.3 组织架构优势
    4.3 劣势分析
        4.3.1 未能形成A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品牌
        4.3.2 总分行联动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力度不够
        4.3.3 清算模式和清算效率处于劣势
        4.3.4 个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不足
        4.3.5 人才队伍培养尚需时日
    4.4 机会分析
        4.4.1 苏州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潜力巨大
        4.4.2 政策优势明显
    4.5 威胁分析
        4.5.1 竞争异常激烈
        4.5.2 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4.5.3 产品创新难度大
第五章 A银行苏州分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对策建议
    5.1 国内外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案例与经验借鉴
        5.1.1 汇丰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实践
        5.1.2 渣打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实践
        5.1.3 招商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实践
        5.1.4 交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实践
    5.2 A银行苏州分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对策
        5.2.1 产品创新策略
        5.2.2 基础建设策略
        5.2.3 市场营销策略
        5.2.4 风险防控策略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小结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小结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小结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小结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小结
结语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四、我国央行外币清算体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D]. 尢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中国对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D]. 程芳. 广西大学, 2020(07)
  • [3]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D]. 黄奕.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5]广西农村商业银行边境贸易结算业务发展研究[D]. 卢艳. 广西大学, 2019(01)
  • [6]基于人民币汇率视角的托宾税政策选择研究[D]. 冯超.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D]. 杨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D]. 董哲. 武汉大学, 2019(08)
  • [9]A银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陈昊. 苏州大学, 2019(04)
  • [10]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央行外币清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