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人红细胞对二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免疫粘附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陈虹,范铁艳,李俊[1](2012)在《肝肾移植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设想》文中指出许多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肿瘤、肾脏疾病等)免疫发病机制中,红细胞天然免疫缺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外,红细胞免疫功能也是判断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一项灵敏的指标。本文希望通过总结红细胞免疫功能介导肝、肾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机制,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对肝、肾移植移植的意义。
王传栋,蓝天,郭效东,时学军,吕冰冰[2](2012)在《南瓜多糖抑瘤及增强红细胞免疫吸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南瓜多糖体内体外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MTT法检测南瓜多糖对H22细胞增殖的影响。(2)建立H22荷瘤小鼠肿瘤模型,观察南瓜多糖对瘤块重量及红细胞免疫吸附肿瘤细胞能力的影响。结果南瓜多糖可抑制H22细胞增殖,中高剂量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3.7%、40.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别。南瓜多糖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55.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别。南瓜多糖可增强红细胞免疫吸附能力。结论南瓜多糖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及提高免疫活性的作用。
王长文,张岚,马洪波[3](2010)在《双歧杆菌对肠黏膜粘附及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双歧杆菌在肠道菌群中属于有益菌,双歧杆菌定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上是它发挥上述生理作用的前提,决定双歧杆菌能否在肠道中定植的条件有:一是双歧杆菌必须先与肠道细胞发生作用而粘附于肠道细胞上;二是粘附后的双歧杆菌进一步改变肠道环境而实现对肠道细胞的稳定粘附。同时,双歧杆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等。
张蒙,周显青[4](2010)在《硫丹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有机氯农药硫丹对小鼠(Mus musculus)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设计了体内、外两组实验。体内实验:将4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灌胃硫丹的量依次为:0、0.4、1.6、6.4mg/(kg·d)。灌胃25d后,取血测定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体外实验:将9只小鼠的红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硫丹在体外培养,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溶剂丙酮组和4个不同浓度硫丹组,其6组实验所用硫丹的量依次为:0、0、5、10、20、40μg/ml。体外培养2h后,测定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结果表明,在活体实验中,随着硫丹浓度的增加,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atio of C3b rosetting,C3bRR)明显下降,依硫丹灌胃浓度由低到高,其C3bRR依次为7.78%、6.80%、4.96%、4.33%;而循环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atio of immune complexes rosetting,ICRR)随着硫丹浓度升高而升高,分别为6.69%、6.31%、7.86%、9.42%。红细胞促NK细胞活性的功能在各组间没有显着差异。硫丹6.4mg/(kg·d)组小鼠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免疫粘附促进能力较其他3组明显降低。血浆中红细胞天然免疫促进因子活性在1.6mg/(kg·d)组和6.4mg/(kg·d)组较0mg/(kg·d)组明显降低。与溶剂丙酮组相比,血浆中红细胞天然免疫抑制因子活性在0.4mg/(kg·d)组明显下降,而在6.4mg/(kg·d)组却明显升高。离体红细胞经硫丹处理后其C3bRR显着降低,4个硫丹处理组依其浓度由低到高,C3bRR依次为:6.14%、5.56%、5.06%、4.44%;而ICRR却显着升高,分别为6.69%、6.31%、7.86%、9.42%。这表明,硫丹能抑制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和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正向调节功能,降低血浆中红细胞天然免疫促进因子活性,而对抑制因子活性影响比较复杂,低剂量时起抑制作用,而高剂量时能促进其活性。
潘永明[5](2009)在《不同发育阶段WHBE兔红细胞免疫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白毛黑眼(WHBE)兔外周血和骨髓红细胞免疫学的变化研究,结合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红细胞免疫调控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与粘附肿瘤细胞能力等指标,探讨红细胞免疫与衰老、肿瘤的关系,并与日本大耳白兔比较,揭示WHBE兔红细胞功能的潜在特性,为WHBE兔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果:(1) WHBE兔外周血和骨髓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与年龄呈显着负相关,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与年龄呈显着正相关;且老年WHBE兔骨髓E-C3bRR和RFER活性明显高于日本大耳白兔。说明机体衰老引起WHBE兔红细胞免疫功能增龄性降低,且WHBE兔红细胞免疫功能略高于日本大耳白兔。(2) WHBE兔红细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Na+-K+-ATPase、Ca2+-Mg2+-ATPase、谷草转氨酶(GOT)、唾液酸酶(SA)、胆固醇(CHO)、乳酸(La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年龄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日本大耳白兔的变化规律亦类似,说明WHBE兔衰老过程中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多,抗氧化能力下降以及糖、脂代谢的紊乱,导致红细胞结构和形态的损害,影响红细胞功能的发挥,最终引起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3)青年WHBE兔红细胞促淋巴细胞增殖能力(SI)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组;WHBE兔红细胞促NK细胞活性随增龄性升高,并与红细胞免疫功能显着相关,且老年雌性WHBE兔红细胞促NK细胞活性的能力明显高于日本大耳白兔,说明红细胞参与调控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其中青年动物的红细胞能更好地促进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而老年动物的免疫活性细胞较多地处于预激活状态,对刺激显示良好的免疫应答能力。(4) WHBE兔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EIAT)随增龄而降低,并与CIC和红细胞免疫功能显着相关,且老年WHBE兔EIAT显着高于日本大耳白兔,说明WHBE兔红细胞具有粘附、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且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和CIC的升高密切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红细胞免疫功能既有随增龄性变化规律的共性,又有其品种间的差异,且WHBE兔红细胞免疫功能略高于日本大耳白兔,表明WHBE兔具有独特的红细胞生物学特性,为WHBE兔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尤其以红细胞为对象的研究中提供良好的实验材料和生物学参考数据,同时为人类衰老和红细胞免疫低下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彭西[6](2009)在《日粮硒对雏鸡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病理学、免疫学和流式细胞术等主要方法,研究高硒和低硒日粮对雏鸡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免疫器官细胞增殖与凋亡、脾脏抗氧化能力、以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影响规律和机理,为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包括两个动物试验。实验一日粮高硒对雏鸡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研究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30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喂以玉米豆粕型对照日粮(Se 0.2mg/kg)和高硒日粮(Se 1mg/kg高硒Ⅰ组,Se 5mg/kg高硒Ⅱ组,Se 10mg/kg高硒Ⅲ组,Se 15mg/kg高硒Ⅳ组),试验期6周。结果显示:①高硒Ⅱ、Ⅲ、Ⅳ组雏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重量减轻,脏器指数减小,器官生长发育受阻。眼观变化见胸腺、脾脏和法氏囊体积缩小。组织学观察显示,高硒Ⅱ、Ⅲ、Ⅳ组雏鸡胸腺皮质和髓质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胸腺小体体积增大,中央区细胞核碎片增多;脾脏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减少。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超微病理变化以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的线粒体病变和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为特征。②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高硒Ⅱ、Ⅲ、Ⅳ组雏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细胞静止期(G0G1)升高,合成期(S)、分裂(G2M)期下降,细胞分裂指数(PI)下降。日粮硒含量越高,变化趋势越明显,且与脏器指数的下降趋势一致。③Annexin V-FITC染色检测结果显示,高硒Ⅲ、Ⅳ组雏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凋亡百分率明显升高。TUNEL染色的定性研究显示,高硒Ⅲ、Ⅳ组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中,染成棕黄色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增多。电镜观察,凋亡细胞见典型的超微结构特征,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移,呈马蹄形或新月形。凋亡细胞增多的改变与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受阻、淋巴细胞减少的变化一致。④高硒Ⅱ、Ⅲ、Ⅳ组雏鸡外周血CD3+T细胞、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百分率程度不同地降低;高硒Ⅲ、Ⅳ组雏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刀豆素A刺激的细胞增殖反应减弱;血清IL-2含量降低。雏鸡细胞免疫功能受损。⑤高硒Ⅱ、Ⅲ、Ⅳ组雏鸡血清IgG含量下降;高硒Ⅳ组雏鸡血清IgA和IgM含量。高硒Ⅲ、Ⅳ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下降。雏鸡体液免疫功能受损。⑥高硒Ⅱ、Ⅲ、IV组红细胞C3bR花环率降低,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升高,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受损。⑦高硒Ⅲ、Ⅳ组脾硒含量升高,脾脏GSH-Px、SOD酶和CAT酶活性下降、总抗氧化能力降低、MDA蓄积,造成脾脏结构和功能损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受损。实验二日粮低硒对雏鸡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研究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120只,随机分成2组,硒缺乏组日粮由购自西昌冕宁的玉米、黄豆和小麦配制而成,硒含量为0.0342mg/kg,以亚硒酸钠为硒源使日粮硒水平达0.2mg/kg构成对照日粮,试验期6周。结果显示:①低硒组雏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重量减轻,脏器指数减小。眼观变化见胸腺、脾脏和法氏囊体积小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低硒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减少,其中法氏囊在42日龄时,淋巴滤泡内的淋巴细胞几近耗竭,网状细胞增生。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超微病理变化以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的线粒体病变和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为特征。②低硒组雏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细胞G0G1期升高,G2M期和PI降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受抑,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受阻。③流式细胞术、TUNEL染色法和电镜观察显示,低硒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凋亡细胞增多,此改变与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的病变密切相关。④低硒组雏鸡外周血CD3+T细胞和CD3+CD8+T细胞百分率程度不同地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刀豆素A刺激的细胞增殖反应减弱;血清IL-2含量降低。雏鸡细胞免疫功能受损。⑤低硒组雏鸡血清IgG、IgA和IgM含量降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降低,体液免疫功能受损。⑥低硒组雏鸡红细胞C3bR花环率,IC花环率变化不明显,发生原发性免疫功能低下。⑦低硒组脾硒含量降低,脾脏GSH-Px、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MDA含量增加,脾脏组织结构和功能受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低硒(0.0342mg/kg)和5mg/kg及其以上高硒引起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分裂增殖能力下降,凋亡细胞数量增多,脾脏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产物MDA蓄积,导致免疫器官生长发育不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下降、凋亡细胞增多和抗氧化能力降低、过氧化产物蓄积是免疫功能受损的病理基础和机理。本研究首次全面系统研究了日粮硒对艾维茵肉鸡免疫器官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为养鸡生产上确定硒的合理添加剂量、诊断和防治硒缺乏症和硒中毒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进涛[7](2009)在《红细胞膜CD44s对免疫黏附胃癌细胞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CD44是属于黏附因子家族的跨膜糖蛋白,红细胞表面表达的CD44为标准型CD44(standard isoform of CD44,CD44s),为红细胞上表达最多的免疫分子。CD44s是大分子多糖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的主要受体,HA在肿瘤细胞可见表达。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显着下降,而红细胞表面CD44s的表达量也明显降低。由此我们设想红细胞表面的CD44s与肿瘤细胞表面的HA之间以受体和配体的结合方式在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表面HA及正常人和胃癌患者红细胞表面CD44s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以证实胃癌细胞表面HA表达与否,以及胃癌患者红细胞表面CD44s表达量是否减弱;并通过鼠抗人CD44s单克隆抗体阻断红细胞膜CD44s,观察阻断前后胃癌细胞红细胞花环形成情况,以此探讨红细胞表面CD44s在免疫黏附血行转移的胃癌细胞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药品与试剂鼠抗人CD44s单克隆抗体(Mouse Anti-Human CD44s monoclonal antibody)、PE标记的鼠抗人CD44s单克隆抗体(PE labeled mouse anti-human CD44s monoclonalantibody)购自美国BD公司;生物素化的透明质酸结合蛋白(BiotinylatedHyaluronic Acid Binding Protein)、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生物素结合蛋白(Horseradish peroxidase labeled biotin-binding protein)、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森雄科技。2、仪器和设备生物安全柜(上海振梓创有限公司)、CO2培养箱(德国Memmert公司)、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流式细胞分析仪(美国BD公司)。3、红细胞和胃癌细胞悬液制备人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国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教研室馈赠)经培养、扩增后制备成浓度为1×106/ml的细胞悬液、爬片细胞备用。取健康年轻人和胃癌患者静脉血经洗涤后分别制成浓度为1×108/ml、1×106/ml的红细胞悬液备用。4、检测指标及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红细胞表面CD44s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细胞(MGC-803)表面是否表达HA;利用胃癌细胞红细胞花环(R-Trosette)形成率来评价阻断红细胞表面CD44s前后红细胞黏附胃癌细胞能力的变化。结果1、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经流式细胞仪分析正常人红细胞表面有CD44s表达,平均荧光强度为308.694±8.643。胃癌患者红细胞表面CD44s的表达明显减弱,平均荧光强度为201.714±5.324。2、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通过对爬片的胃癌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证实了胃癌细胞表面有HA的表达。对10份胃癌细胞爬片样本进行分析,其平均积分光密度(IOD)值为4617±1775.363。3、胃癌细胞-红细胞花环形成率结果通过胃癌细胞-红细胞花环形成率来评价阻断红细胞表面CD44s前后红细胞免疫黏附胃癌细胞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阻断红细胞表面CD44s以后红细胞黏附胃癌细胞的能力显着下降。阻断后花环形成率为20.6±9.232,显着低于阻断前的45.6±7.569(P<0.05)。结论1、胃癌细胞膜有HA表达。2、胃癌患者红细胞表面CD44s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人。3、红细胞CD44s通过与胃癌细胞HA的结合作用而发挥对胃癌细胞的免疫粘附作用,且此作用不依赖于补体。
侯海锋[8](2008)在《当归对鸡骨髓造血机能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等功效,为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素有“十方九归”之称。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当归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研究。当归对机体免疫系统、造血系统具有明显作用,另外在抗炎、抗肿瘤等方面也显示出较好疗效。目的:为探讨当归对鸡骨髓造血机能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文从当归的水煎剂入手,从血液生理指标、红细胞免疫功能和骨髓造血机能角度来探讨当归的免疫作用和补血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分别用低、中、高三个剂量的当归煎剂分别给正常和血虚模型鸡进行灌服,血虚鸡模型利用环磷酰胺制造(以80 mg/kg的剂量连续腹腔注射6 d)。然后分别测定各组鸡的红细胞(RBC)总数、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压积(PCV)和血沉值等血液指标及各组鸡的红细胞C3b受体(RBC-CRl)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并与正常及血虚不用药组进行比较。采用骨髓造血祖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技术,观察当归煎剂和含药血清对红系(CFU-E)、爆系(BFU-E)和粒.巨系(CFU-GM)造血祖细胞集落增殖的作用。结果:当归能显着提高正常鸡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血沉值(P<0.01);同时能够逆转环磷酰胺所致血虚鸡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血沉值的下降,并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组相比,P>0.05)。当归能显着提高正常鸡的RBC-CRl花环率(P<0.01),而对正常鸡的RBC-IC花环率无显着影响;同时当归能够逆转环磷酰胺所致血虚鸡的RBC-CRl花环率降低和RBC-IC花环率升高,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组相比,P>0.05)。含药血清组能显着促进CFU-E(P<0.01)、BFU-E(P<0.01)和CFU-GM(P<O.01)集落的的增殖,而直接加入当归煎剂却不能促进CFU-E、BFU-E和CFU-GM集落的的增殖,提示当归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造血因子的变化来间接促进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实现的。结论:当归对骨髓造血祖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另外当归能够增强红细胞免疫能力,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为中医补血药的临床应用和中医补血理论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陈清华[9](2008)在《牛膝多糖对猪的营养效应和免疫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牛膝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动物在体试验及体外细胞培养试验,探讨了牛膝多糖(Achyranthes bidentata polysaccharides,ABP)对猪的营养效应和免疫调控及其机理。试验一研究了ABP的提取工艺并分析了ABP组分。选用中药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的块根经热水提取、乙醇分级沉淀,鞣酸去除蛋白质,再经DEAE-Sepharosefast-flow柱和Sephadex G-150凝胶过滤,洗脱液用蒸馏水透析后,冻干。结果显示,牛膝中ABP的含量为28.86%,ABP的分子量为1300-1400 d,纯度为98.62%,经HPLC分析ABP为均一多糖,结构分析表明ABP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两者的摩尔比为8:1。试验二研究了ABP对猪生长性能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60头28d胎次相同、体重相近(8.898±0.742 kg BW)、健康的杜洛克×长白×大白(Duroc×Landrace×Yorkshire)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栏),每个重复8头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添加金霉素100 mg/kg和ABP 500 mg/kg,1000 mg/kg,1500mg/kg日粮,预试期7天,正式期为126d。分别测定猪的生长性能、腹泻率、喘气病发生率以及血清尿素氮(BUN)、血糖(GLU)、碱性磷酸酶(ALP)和免疫球蛋白(Ig)、激素等指标。结果显示:ABP显着提高28-60d阶段猪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P<0.05或P<0.01),效果优于金霉素;ABP有改善61-154d阶段猪的生长性能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整个试验期(28-154d),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提高平均日增重2.11%(P<0.05),3.90%(P<0.01),5.53%(P<0.01)和2.44%(P<0.05),降低料肉比4.69%(P<0.05),3.25%(P>0.05),7.22%(P<0.05)和5.78%(P<0.05);ABP显着降低了各阶段猪的腹泻率和喘气病的发生率(P<0.05或P<0.01),其效果达到或超过金霉素的效果;ABP显着降低了血清中BUN、GLU的浓度(P<0.05 or P<0.01),提高了ALP的活性(P<0.05 or P<0.01),提高了血清IgM、IgA、IgG、补体C3、C4的浓度(P>0.05,P<0.05或P<0.01),而金霉素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试验三研究了ABP对猪肠道微生物区系和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为探讨ABP促进仔猪生长和防治仔猪腹泻的机理,于动物饲养试验第35d时,每个重复组中随机选择1头进行屠宰,即每处理组宰杀4头,研究ABP对肠道pH、微生物菌群情况和黏膜组织形态等的影响。结果显示:ABP能使直肠、盲肠和结肠的pH有降低的趋势,其中试验Ⅲ、Ⅳ组显着降低了盲肠段和结肠段的pH值(P<0.05或P<0.01),但对直肠pH没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而抗生素组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ABP具有显着抑制肠道大肠杆菌和提高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作用(P<0.05或P<0.01),效果达到或显着好于金霉素(P>0.05,P<0.05或P<0.01),随着ABP添加量的增加,其抑制肠道大肠杆菌和促进肠道有益菌的效果逐渐提高,试验Ⅱ和Ⅳ组之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试验Ⅰ、Ⅱ、Ⅲ、Ⅳ组之间的十二指肠段上皮细胞层厚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ABP添加量的增加,回肠段和空肠段的上皮细胞层厚度增加,显着或极显着大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或P<0.01);ABP显着增加十二指肠段肠绒毛高度和降低隐窝深度(P<0.05或P<0.01),不同浓度ABP对回肠和空肠的隐窝深度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试验Ⅲ、Ⅳ组各测定指标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ABP显着增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肠段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H/CD值)(P<0.05或P<0.01),进而改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猪的生长性能。试验四研究了ABP对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动物试验结束时,每重复栏中随机选择1头猪,即每处理组4头猪,进行屠宰性能测定以及肉品质分析。结果显示:ABP能显着提高猪的眼肌面积和瘦肉率(P<0.05),但对屠宰率和背膘厚没有显着影响(P>0.05);ABP能显着提高肌肉肉色评分、大理石纹评分、熟肉率和肌内脂肪含量(P<0.05),对肌肉pH、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效果不显着(P>0.05);ABP在肉色评分和大理石评分项中显着优于金霉素(P<0.05);随着ABP添加量的增加,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有提高的趋势,但各组各氨基酸含量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金霉素和ABP有提高肌肉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趋势,但各组之间的SOD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ABP能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试验Ⅳ组的GSH-Px活性测定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同时,ABP有降低丙二醛(MDA)的趋势,试验Ⅱ、Ⅲ、Ⅳ组分别降低了6.60%(P>0.05),10.76%(P>0.05)和18.53%(P<0.05),说明ABP具有增强猪肌肉抗氧化机能的作用。试验五研究了ABP对猪IGF-Ⅰ和IL-1β基因表达的影响。在饲养试验第35d时的屠宰猪体内,取出肝脏、空肠黏膜及肠系膜淋巴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ABP对猪的IGF-1和IL-1β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ABP对肝脏、空肠黏膜、肠系淋巴结IGF-1mRNA的转录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随着ABP添加量的增加,IGF-1mRNA的转录水平逐渐增强,但各组之间未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IL-1βmRNA的转录水平随着ABP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中试验Ⅳ组IL-1β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ABP对空肠黏膜IL-1βmRNA表达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试验结果显示,ABP促进IL-1β基因表达水平比IGF-1基因表达水平高,提示ABP增强免疫功能强于促生长性能。试验六研究了ABP对仔猪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和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在动物试验第14d和28d时,采集仔猪血液研究ABP对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和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同时,采取体外培养方式,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BP(0,25,50,100,200,400,800μg/mL),体外培养5种免疫细胞(猪脾、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分离的猪外周血T、B细胞以及无胸腺裸鼠脾细胞),观测ABP对体外培养不同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探讨ABP对体外培养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IL-2、IL-4及IFN-γ的影响。结果显示:ABP能显着提高猪的脾脏和胸腺指数以及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仔猪血清中TNF、IL-1β、IL-2和IL-6等细胞因子的含量,进而提高动物的免疫性能;在体外培养试验中发现ABP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脾淋巴细胞和外周血T细胞的增殖,而对猪外周血B细胞以及无胸腺鼠脾细胞(B细胞)的体外增殖无显着影响(P>0.05),提示T细胞是ABP直接作用的靶细胞之一。体外培养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ABP可促进细胞因子IL-2、IFN-γ的分泌,该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变化,而ABP抑制IL-4的分泌。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牛膝多糖为果糖-葡萄糖聚合的活性多糖,对猪具有促生长效应和免疫调控机能,能提高猪的抗病能力,降低猪腹泻率和猪哮喘病发生率,完全可以替代金霉素;牛膝多糖能改善猪肉品质,提高猪肉商业价值;牛膝多糖提高猪的免疫机能效果强于促生长性能效果;T细胞是ABP直接作用的靶细胞之一,牛膝多糖是通过增强Th1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Th1类免疫应答而起着免疫调控作用。
周雍明[10](2008)在《中药肺瘤平膏对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阶段的缓慢演进过程,免疫是机体最重要的抗癌机制,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在体内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处于极其关键的环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所知提呈抗原能力最强的免疫细胞,这些功能的发挥都与其成熟密切相关,而DC的成熟是在体内不同组织间的迁移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是趋动DC迁移的决定因素,DC自身表达趋化因子受体是其从外周组织向淋巴结移动的关键动力。本研究以树突状细胞为切入点,实验研究对肺瘤平膏按药物组成的功能功效进行拆方,从微观角度比较了不同功效中药对DC的迁移、DC刺激T细胞增殖以及DC-LP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能力的影响,揭示不同中药在调节免疫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肺瘤平膏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从宏观出发,首先对肺癌患者DC亚群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DC亚群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同时对肺瘤平膏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研究,并比较治疗前后DC亚群的变化,初步探讨肿瘤平膏的疗效与DC亚群变化的关系。一.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对DC趋化功能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DC在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和RANTES作用下趋化指数(CI)的改变。结果发现不同中药对DC的趋化能力有不同的影响。IL-8的作用下,益气组中药DC趋化性最强(CI=1.112),活血组(CI=1.084)、肺瘤平组(CI=1.027)次之,而解毒组DC趋化性最低(CI=0.874),益气组与空白血清组比较,P<0.05,益气组、活血组与解毒组比较,P<0.05。在RANTES的作用下,肺瘤平组DC趋化性最强(CI=1.185),依次为活血组(CI=1.075)、益气组(CI=1.048),解毒组DC趋化性最低(CI=0.917),肺瘤平组与空白血清组、解毒组比较,P<0.05。说明肺瘤平膏、益气药、活血药对DC的迁移有不同促进作用,而解毒药物则抑制DC的迁移,不同类中药对DC的迁移影响不同,在不同的趋化因子的作用下,DC的迁移功能也不相同。二.肺瘤平膏及其拆方作用下DC表面CCR7、CXCR4的改变通过realtime-PCR的方法,对D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CXCR4的表达进行了分析,以阐明不同治则中药对DC趋化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不同类中药作用下,D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CXCR4的表达不同。益气组CCR7表达最高,活血组、肺瘤平组次之,解毒组最低,其中,益气组、活血组与解毒组比较,P<0.05。而CXCR4,益气组、肺瘤平组表达最高,活血组次之,解毒组最低,肺瘤平组、益气组、解毒组与空白血清组比较,P<0.01,解毒组与其他各组比较,P<0.01。提示不同中药作用下DC趋化能力的改变可能与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有关。三.肺瘤平膏及其拆方调节免疫突触及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的动态成像研究采用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活细胞动态成像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观察DC与T细胞混合培养后,免疫突触(IS)形成及T细胞增殖的动态过程,进一步探讨肺瘤平膏及拆方调节抗肿瘤免疫作用机制及不同。结果发现在一定的时限内,T细胞的增殖与IS形成呈一定正相关;肺瘤平膏、益气方均可促进IS的形成,延长其结合时间;肺瘤平膏无论DC:T的混合比如何,在调节IS形成、刺激T细胞增殖效应方面,明显优于其拆方各组,P<0.05或0.01,而且,随时相的延长,其效应更加明显;解毒药则在调节IS形成及调节T细胞增殖方面,和其他各组相比较,均不同程度显示出一定的抑制趋势,P<0.05或0.01。说明IS的形成在DC刺激T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肺瘤平膏及其益气组分能促进IS形成,刺激T细胞增殖。四.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对DC刺激LPAK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比较肺瘤平膏及各拆方中药对DC影响LP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不同,探讨不同治则方药对DC-LAPK的作用,以期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研究发现,LPAK:Tumor(L:T)为10:1或5:1组时,各中药组DC诱导的LPA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T为10:1时,肺瘤平、益气组、活血组与解毒组及各对照组比较,P<0.05。L:T为5:1时,各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肺瘤平、益气中药、活血中药对DC诱导LP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的影响对解毒中药高。组内比较,即L:T(10:1)与L:T(5:1)比较,解毒组、空白DC对照组、T+LPAK组,P<0.05,余各组比较,P>0.05。肺瘤平组、益气组、活血组在L:T为5:1与10:1时,诱导LPAK的杀伤活性基本相同,与LPAK细胞的比例关系不大。可见肺瘤平膏、活血药、益气药可不同程度增强DC-LPAK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解毒药则对其有抑制作用。五.肺瘤平膏及拆方对肺癌Lewis小鼠脾T细胞增殖能力及CTL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中药对Lewis肺癌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CTL的影响,以阐明肺瘤平膏的免疫机制。结果显示荷瘤各组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较正常组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和肺瘤平组脾T细胞增殖指数均明显增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与肺瘤平组比较,同样有统计学差异,P<0.01、0.05。CD8+CD28+(CTL)比例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92,从高到低依次:肺瘤平组、正常对照组,益气组、活血组、CTX组、解毒组、模型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肺瘤平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TX组、解毒组、模型对照组P<0.05;另外,肺瘤平组与CTX组、解毒组比较,P<0.05。结果表明肺瘤平膏较其他拆方各组更能刺激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可增加了CTL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可以推测这是肺瘤平膏抗肿瘤的免疫机制之一。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DC亚群测定及意义选用99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并以23例健康人做对照,观察NSCLC患者外周血中DC亚群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采用ROC曲线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检验。结果发现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1(CD11c+)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P=0.009),DC2(CD123+)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655),DC1/DC2较对照组低(P=0.177);DC1、DC1/DC2与患者分期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2、0.001),DC1在患者KPS之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23),KPS<60患者低于KPS≥60者。ROC曲线分析发现肺癌患者外周血DC1、DC1/DC2比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702(P=0.011、0.003)。DC1/DC2与生存时间有关,生存时间大于1年患者与小于1年患者比较,P=0.028,二分类Logistic分析和Cox分析发现DC1/DC2与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为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4、0.024)之一,DC1/DC2高者生存时间长。表明对NSCLC患者进行外周血DC亚群监测,有助于全面了解其免疫状态,判断预后。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DC亚群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选择99例NSCLC住院患者,探讨DC亚群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肺癌的辨证分型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期、病理类型、KPS以及CEA的正常与否无明显相关性。DC1和DC2在各证型之间基本差异不大,DC1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痰湿证、阴虚热毒证、气虚瘀滞证、气阴两虚证,DC2依次为气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热毒证、气血瘀滞证。DC1/DC2比值的变化在各证型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2,气虚痰湿证比值最高,气阴两虚证比值最低。初步说明DC1/DC2与肺癌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八.肺瘤平膏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状态及预后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肺瘤平联合化疗,对照组单纯化疗,观察近期疗效、免疫功能及生存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瘤体疗效,治疗组CR 0例,PR 9例,SD 14例,PD 6例,有效率33.33%,对照组CR 0例,PR 7例,SD 13例,PD 10例,有效率26.67%,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患者DC1、DC1/DC2、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较前增高(P<0.05、0.01、0.05)。生存分析发现治疗组1年生存率43%,对照组1年生存率28%,两组的总生存时间比较(x2=1.764,P=0.184)。说明肺瘤平膏在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同时可以明显升高DC1比例和DC1/DC2比值,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九.DC亚群变化与判断肺癌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初步探讨通过观察肺癌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DC亚群与生存期的关系,比较其在评估临床疗效方面的价值。结果发现CD4+/CD8+升高者1年生存率38%,降低者生存率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0,P=0.752)。DC1/DC2升高者1年生存率50%,降低者生存率24%(x2=6.769,P=0.009)。以DC1/DC2及生存期做为变量,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Spearman’s相关系数为0.302,P=0.019,相关性显着。初步表明DC1/DC2的变化对判断药物干预后肺癌的预后有更高的临床意义,治疗后升高者生存时间长。结论实验研究1.肺瘤平膏、益气中药可促进DC的迁移,解毒中药抑制DC迁移,其机制在于不同中药对D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表达影响不同,益气药促进其表达,解毒药抑制其表达;2.肺瘤平膏、益气中药均可促进DC与T细胞混合培养后免疫突触(IS)的形成,延长其结合时间,从而促进T细胞增殖,解毒药反之;3.DC可以明显提高LPAK细胞的杀伤活性,肺瘤平膏、活血中药、益气中药有不同程度协同作用,而解毒药则与之相反。4.肺瘤平膏能刺激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可增加了CTL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拆方研究显示益气组药物作用较明显。临床研究1.肺瘤平膏在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同时可以明显升高DC1比例和DC1/DC2比值,改善机体免疫功能;2.DC1/DC2与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为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对肺癌患者外周血DC亚群进行监测,有助于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3.DC1/DC2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正常人红细胞对二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免疫粘附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人红细胞对二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免疫粘附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肝肾移植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红细胞免疫功能介导肝、肾疾病发病的主要物质基础及其相关作用[3-7] |
1.1 红细胞CR1 (CD35) 识别杀伤抗原及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
1.2 红细胞表面CR1、CD58、CD59共同协作将抗原递交给适应性免疫细胞, 调控适应性免疫反应 |
1.3 红细胞NKEF、CR1和SOD酶共同调控其他固有免疫反应 |
1.4 红细胞参与细胞因子调控作用 |
1.5 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受神经内分泌的调控 |
2 肝、肾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 |
2.1 肝脏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8-12] |
2.2 肾脏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13-16] |
3肝、肾移植与红细胞免疫功能[17-20] |
4 总结 |
(2)南瓜多糖抑瘤及增强红细胞免疫吸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动物 |
1.3 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MTT法检测H22细胞增殖 |
1.4.2 南瓜多糖对小白鼠的抑瘤作用及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
1.4.2.1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1.4.2.2 分组及给药 |
1.4.2.3 分项检查 |
1.4.2.4 结果分析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南瓜多糖对H22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 南瓜多糖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 南瓜多糖对红细胞免疫吸附肿瘤细胞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4)硫丹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驯化 |
1.2 实验设计 |
1.3 实验方法 |
1.3.1 血液样品的处理 |
1.3.2 酵母菌的制备 |
1.3.3 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的测定 |
1.3.4 小鼠红细胞促NK细胞活性功能的测定 |
1.3.5 小鼠红细胞促T淋巴细胞粘附功能的测定 |
1.3.6 小鼠血浆中细胞天然免疫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活性的测定 |
1.3.7 离体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的测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的变化 |
2.2 红细胞对NK细胞活性调节作用的变化 |
2.3 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免疫粘附调节作用的变化 |
2.4 血浆中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活性的变化 |
2.5 硫丹对小鼠离体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 |
3 讨 论 |
3.1 硫丹对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 |
3.2 硫丹对小鼠红细胞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
3.3 硫丹对小鼠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影响 |
(5)不同发育阶段WHBE兔红细胞免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兔红细胞免疫学研究及应用进展 |
1 兔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 |
2 兔红细胞免疫功能与人类疾病或疾病动物模型 |
3 增强兔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
4 小结与展望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WHBE兔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饲养条件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方法 |
2.1 血样的采集 |
2.2 外周血和骨髓红细胞悬液制备 |
2.3 致敏、未致敏酵母菌悬液制备 |
2.4 外周血和骨髓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及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测定 |
2.5 外周血红细胞免疫粘附调节因子活性测定 |
2.6 外周血血清和骨髓血浆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
2.7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WHBE兔外周血和骨髓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的测定 |
3.2 WHBE兔外周血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测定 |
3.3 WHBE兔外周血血清和骨髓血浆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
3.4 年龄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
4 讨论 |
第三章 WHBE兔红细胞膜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饲养条件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方法 |
2.1 血样的采集 |
2.2 红细胞收集和红细胞膜的制备 |
2.3 指标测定 |
2.4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WHBE兔红细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2 WHBE兔红细胞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3.3 WHBE兔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测定 |
3.4 WHBE兔红细胞膜谷草转氨酶的测定 |
3.5 WHBE兔血清唾液酸酶含量的测定 |
3.6 WHBE兔乳酸和血糖的测定 |
3.7 WHBE兔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
3.8 WHBE兔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测定 |
3.9 年龄、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红细胞膜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 |
4 讨论 |
第四章 WHBE兔红细胞调控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饲养条件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兔红细胞促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试验 |
2.2 实验兔红细胞促NK细胞活性试验 |
2.3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发育阶段WHBE兔红细胞促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的影响 |
3.2 不同发育阶段WHBE兔红细胞促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 年龄、红细胞免疫功能与WHBE兔红细胞促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红细胞促NK活性的相关性 |
4 讨论 |
第五章 WHBE兔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的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饲养条件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方法 |
2.1 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实验 |
2.2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发育阶段WHBE兔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测定 |
3.2 年龄、红细胞免疫功能与EIAT的关系 |
4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日粮硒对雏鸡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硒的理化性质及其在自然界的分布 |
2.硒在畜禽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
3.硒蛋白与硒的生物学功能 |
3.1 硒蛋白 |
3.2 硒的生物学功能 |
4 硒缺乏症 |
4.1 发病原因 |
4.2 致病机理 |
4.3 临床症状 |
4.4 病理学变化 |
5 硒中毒症 |
5.1 发病原因 |
5.2 硒的中毒剂量 |
5.3 发病机理 |
5.4 临床症状 |
5.5 病理变化 |
6.硒与免疫 |
6.1 硒对免疫器官的病理形态学影响 |
6.2 硒的抗炎效应与类花生酸代谢 |
6.3 硒对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
6.4 硒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6.5 硒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6.6 硒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6.7 硒与抗病力 |
6.8 硒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 |
第二章 立题依据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高硒对雏鸡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日粮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及体重增长 |
2.2 免疫器官病理形态学变化 |
2.3 免疫器官重量、生长指数及其细胞周期 |
2.4 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检测 |
2.5 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血清IL-2含量变化 |
2.6 免疫球蛋白及亚类 |
2.7 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 |
2.8 脾脏硒含量和抗氧化功能变化 |
3 讨论 |
3.1 高硒对雏鸡生长的影响 |
3.2 高硒对免疫器官形态学的影响 |
3.3 高硒对免疫器官重量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 高硒对免疫器官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
3.5 高硒对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高硒对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血清IL-2的影响 |
3.7 高硒对免疫球蛋白及其亚类的影响 |
3.8 高硒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3.9 高硒对脾脏硒含量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低硒对雏鸡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日粮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及体重增长 |
2.2 免疫器官病理形态学变化 |
2.3 免疫器官重量、生长指数及其细胞周期 |
2.4 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检测 |
2.5 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血清IL-2含量变化 |
2.6 免疫球蛋白及其亚类变化 |
2.7 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变化 |
2.8 脾硒含量和脾脏抗氧化能力变化 |
3 讨论 |
3.1 低硒对雏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低硒对免疫器官脏器指数及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3.3 低硒对免疫器官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
3.4 低硒对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低硒对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血清IL-2的影响 |
3.6 低硒对免疫球蛋白及亚类的影响 |
3.7 低硒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3.8 低硒对脾脏硒含量和脾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7)红细胞膜CD44s对免疫黏附胃癌细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当归对鸡骨髓造血机能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当归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 |
1.1.1 当归对免疫器官的调节作用 |
1.1.2 当归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
1.2 当归对血液及造血系统作用的研究 |
1.2.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
1.2.2 当归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
1.3 当归在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当归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药品及试剂 |
2.1.5 试剂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当归水煎剂的制备 |
2.2.2 鸡血虚模型的制造 |
2.2.3 当归对鸡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4 当归对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5 当归对鸡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血虚模型造模结果 |
3.2 当归对正常以及血虚模型鸡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当归对正常鸡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值的影响 |
3.2.2 当归对血虚鸡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值的影响 |
3.2.3 当归对正常鸡血沉值的影响 |
3.2.4 当归对血虚鸡血沉值的影响 |
3.3 当归对正常以及血虚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1 当归对正常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2 当归对血虚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3.4 当归对鸡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1 含药血清对鸡骨髓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2 当归煎液对鸡骨髓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
讨论 |
4.1 血虚鸡模型的建立 |
4.2 当归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4.2.1 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
4.2.2 对红细胞压积容量的影响 |
4.2.3 对红细胞沉降速率的影响 |
4.3 当归对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1 红细胞CR1花环率和IC花环率测定意义及免疫学原理 |
4.3.2 当归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4 当归对鸡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
4.4.1 对红系、爆系和粒-巨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的测定意义 |
4.4.2 对机体补血机理的影响 |
4.5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 结论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9)牛膝多糖对猪的营养效应和免疫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牛膝多糖的提取与组分分析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牛膝多糖对猪生长性能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三 牛膝多糖对猪肠道微生物区系和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四 牛膝多糖对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五 牛膝多糖对猪IGF-Ⅰ和IL-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六 牛膝多糖对仔猪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和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药肺瘤平膏对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树突状细胞免疫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树突状细胞的概述 |
2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发病 |
3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逃逸 |
4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组织血管形成 |
5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治疗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对肺癌免疫状态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 |
2 中药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
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对树突状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对树突状细胞表面CCR7、CXCR4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肺瘤平膏及其拆方调节免疫突触及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的动态成像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对DC刺激LPAK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节 肺瘤平膏及拆方对肺癌Lewis小鼠脾T细胞增殖能力及CTL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第六节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DC亚群测定及意义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七节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DC亚群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八节 肺瘤平膏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状态及预后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九节 DC亚群变化与判断肺癌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初步探讨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2002年AJCC/UICC肺癌第六版TNM定义 |
2002年AJCC/UICC肺癌第六版TNM分期 |
Karnofsky体力状况计分标准 |
附图 |
附图1 PBMC诱导DC形态学特征 |
附图2 PBMC诱导成熟DC扫描电镜 |
附图3 DC与T细胞混合培养分布动态变化图 |
附图4 不同中药对免疫突触形成动态变化比较 |
附图5 实时定量PCR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正常人红细胞对二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免疫粘附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肾移植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设想[J]. 王旭,陈虹,范铁艳,李俊. 医学与哲学(B), 2012(05)
- [2]南瓜多糖抑瘤及增强红细胞免疫吸附作用研究[J]. 王传栋,蓝天,郭效东,时学军,吕冰冰. 中国当代医药, 2012(04)
- [3]双歧杆菌对肠黏膜粘附及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J]. 王长文,张岚,马洪波.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0(01)
- [4]硫丹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张蒙,周显青. 动物学杂志, 2010(01)
- [5]不同发育阶段WHBE兔红细胞免疫特性研究[D]. 潘永明. 浙江大学, 2009(S1)
- [6]日粮硒对雏鸡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研究[D]. 彭西.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7]红细胞膜CD44s对免疫黏附胃癌细胞作用的研究[D]. 陈进涛. 中国医科大学, 2009(11)
- [8]当归对鸡骨髓造血机能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侯海锋.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9]牛膝多糖对猪的营养效应和免疫调控机理研究[D]. 陈清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10]中药肺瘤平膏对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的研究[D]. 周雍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