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勇晓宇[1](2021)在《多源等效层的高精度重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磁数据转换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场源的特征,并能够为反演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因此转换结果的准确性制约着反演的精度。等效源是重磁数据处理中常用且精度较高的一种转换方法,其在地下建立等效模型,计算模型的物性分布,进而实现数据的转换,传统采用在地下建立单层模型来实现计算,但难以同时保留不同深度场源体的异常变化特征。为了有效提升数据转换精度,提出基于重磁数据频谱特征的频谱多源等效层转换方法,其通过位场数据的径向平均对数功率谱的斜率与地质体埋深的近似线性对应关系来建立多层的棱柱体等效层。等效层厚度由分离的各层异常的幅值比值来确定,通过分离获得的对应等效层的异常来获取其物性分布,在无需深度加权系数的情况下实现重磁数据的转换,可有效地保留不同深度场源的异常变化特征,从而获得更高精度的转换结果。通过模型实验表明,基于数据频谱特征的频谱多源等效层方法能更为准确的实现数据的转换,尤其是大高度的向上延拓依旧能获得准确的结果,且能更好地降低噪声的干扰。针对不同测量范围的位场数据,选用频谱多源等效层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等效模型建立,提高对不同时期、不同采样方式数据的利用率,从而进行高精度融合与转换,为反演提供更精准的数据。在同水平观测范围和部分重合观测范围条件下,进行空地位场模型数据的融合与多个观测高度的多个原始异常及其梯度的转换的方法对比,频谱多源等效层具有良好的融合转换效果。并将其运用于内蒙古某地区的地面磁测和航空磁测结果中,进行航空某一高度的数据融合,及在三个观测位置的导数转换结果计算,融合转换结果于地质构造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为了充分发挥基于频谱分析的多源等效层法的数据转换效果,将频谱多源等效层法应用上海黄浦区磁数据的转换,通过该方法实现了上半空间异常的计算,应用比值DEXP方法获得了地下场源的位置信息。利用奇异值分解对多个不同高度的重磁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三维联合梯度欧拉反褶积法,通过模型试验验证该方法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抗噪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以频谱多源等效层法获得的内蒙古某地区的融合及转换数据中,可以快速准确地给出地质体的大致范围和地质体信息获取场源位置,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张诺亚[2](2021)在《基于贝叶斯估计的瞬变电磁概率反演及不确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TEM)已在工程勘察、海水入侵调查、金属矿和地下水勘探、地质调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获取直观、准确的地下介质电性分布情况,学者们研究了多种数据解释手段,早期多依靠定性判断、量板和视电阻率成像手段获取粗略的地电分布,后来采用反演的方法处理瞬变电磁数据,获得地下电性分布模型。地球物理反演往往存在多解性,解决地球物理反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多解性的量化,即在拟合一组观测数据时,反演推断的地球模型的参数是如何变化的。目前有两种主流的反演观点,即确定性反演和概率性反演。确定性反演将待反演参数视为确定值,依据最优化准则求解目标函数最小的“单一的最优模型”,这种反演无法提供结果的可靠度和参数的不确定性,同时在求解反演方程时易陷入局部最优;概率性反演将待反演参数视为随机变量,在似然函数、先验分布以及各类采样机制指导下,通过大规模空间采样获得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能够综合考虑真实地下电性结构及导电性分布范围,对模型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依据最优化准则的确定性反演获得“单一最优模型”来解释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无法实现反演的多解性量化,在此需求下概率性反演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基于概率理论的瞬变电磁反演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计划基于贝叶斯(Bayesian)框架开展瞬变电磁反演与不确定分析研究。本文分别从定维数和变维数两个角度出发,对瞬变电磁反演结果和多解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估。定维数贝叶斯反演方面的主要改进包括,①提出利用非线性反演最优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减少抽样浪费;②提出加权先验分布平衡数据拟合项与模型约束项的作用,改善深层电阻率分辨率低的问题;③提出在建议分布中分阶段加入尺度因子控制采样步长,保证全空间采样遍历性的同时又能提高采样速率;最后,采用基于M-H准则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进行大规模并行采样,实现地电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变维数贝叶斯反演基于可逆式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Reversible jump MCMC,RJMCMC)实现采样,主要改进包括:①提出了多参数混合先验分布函数,针对瞬变电磁数据不同参数特点选取先验概率函数,实现合理后验采样;②建立了不等概率的模型采样更新模式,实现可逆式采样,运用多链并行手段提高采样效率;③提出利用双因子控制建议分布的采样步长,保证全空间采样遍历性及高概率区间的充分采样;④提出利用势尺度衰减因子PSRF判别多链并行框架下的采样收敛,并通过均方误差RMS控制平稳收敛阶段合理模型的输出,最终获得合理的模型后验分布统计。在算法可行验证方面,首先采用4组典型三层模型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对模型加入高斯噪声扰动;之后,采用野外实测数据开展测试,对比分析定维数和变维数贝叶斯反演结果,对野外数据的反演结果进行了不确性分析和可靠度评估,结合Occam反演结果、钻孔数据以及地质资料进一步验证贝叶斯反演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张连伟[3](2021)在《深远海地磁数据处理方法优化及其应用》文中认为深远海地磁采集数据作为数据处理的对象和地磁资料分析、利用的原始数据,提高数据预处理质量是保证海洋地磁数据精度的基础。海洋地磁数据处理方法中,地磁日变改正质量是影响海洋地磁数据精度的关键。磁异常化极处理可以消除地磁场磁化作用带来的磁异常等值线分布、中心位置与地下实际磁性体位置不相符的现象,但在低纬度地区,该处理较为复杂,会导致磁异常等值线沿磁偏角垂直方向拉伸和条带状干扰,严重降低低纬度地区的磁资料解释质量。本次研究通过对实测深远海地磁原始数据的分析,对比了适用不同数据类型的插值方法处理效果。收集了国际地磁日变台站数据,从频域和小波域两个领域分析地磁日变数据主要组成成分,研究地磁日变改正优化方法。在总结频率域常规化极方法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低纬度化极运算中存在的难点和原因,结合现有低纬度化极方法的思想和优点,有针对性地对化极因子进行改造,优化低纬度化极运算,在模型正演数据中进行对比验证。将上述研究成果在近赤道某深远海域实测地磁数据处理进行应用,获得磁异常数据,并与常规地磁数据处理方法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和误差对比。对磁异常资料进行低纬度化极、向上延拓和磁性体反演处理,获得该海域磁异常分布特征和初步构造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在对地磁原始数据预处理时,应采用线性插值法对定位缺失数据段进行插值补充;使用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对海底日变站采集数据进行插值、加密处理;对于磁力仪采集数据,应先分析缺失数据段单调性后再选用插值方法:具有单调性的缺失数据段使用线性插值法进行插值补充,未具有单调性的缺失数据段使用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法进行插值补充;(2)在地磁日变数据中,周期小于5 h的变化为干扰信号;选用Sym8小波作小波基函数对地磁日变数据做7层离散小波分解与单支重构可有效压制地磁数据中的干扰信号,该方法与基于傅式变换的低通滤波处理相比,处理效果更佳;(3)低纬度化极结果中出现的沿磁偏角垂直方向条带状干扰和磁异常等值线拉伸现象主要由化极因子振幅和地磁数据噪声水平决定,与化极因子相位谱无关;本次研究提出的指数伪倾角化极法,在模型正演试验和实测磁资料应用中,处理效果优势明显,可有效改善现有低纬度化极效果;(4)近赤道某海域测区磁异常分布总体分为东、西两部分,分界线处存在较为明显的断裂构造。西区以正异常为主,地磁梯度小,地质构造简单,总体埋深较小,北部和南部磁性异常体复杂、埋深较大;东区正异常以团状分布,磁异常变化较大,南北地下磁性体之间不连续。
么晓康[4](2021)在《复杂噪声环境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信号提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农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勘查需求持续增长。磁共振探测方法(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MRS)作为一种新兴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因其对地下含水层的位置、含水量以及介质孔隙度等非侵入性直接定量探测的优势,已成为重要的地球物理找水方法并得到国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比于激发极化和瞬变电磁等其他物探方法,MRS具有快速高效探测地下水中氢质子丰度及水体含量的能力,在水文水资源勘测和水源性灾害监测及预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MRS信号微弱,仅为纳伏级,在野外探测时极易受到各种电磁噪声干扰,导致原始数据的信噪比低。现有的磁共振信号噪声处理方法和仪器难以完全满足MRS技术在复杂噪声环境中探测应用。因此,在复杂强噪声环境中,抑制噪声干扰并获取可靠MRS信号参数已成为磁共振探测方法亟需解决的问题。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中所面临的电磁噪声包含尖峰脉冲噪声、工频谐波噪声以及随机噪声等非平稳噪声。尖峰脉冲噪声具有幅值大、持续时间短、频率覆盖范围广特点。工频谐波噪声干扰频率固定、幅值相对稳定,随机噪声是由各种不可预知因素综合作用而成,没有统一的规律,在统计特征上具有随机性。通常采集的磁共振信号需融合多种消噪手段对噪声进行滤除,再提取消噪后信号的包络线,并拟合得到信号参数。但是,当多种噪声并存、噪声干扰复杂且干扰强度大时,拟合后得到的信号参数准确度低,这将直接降低反演解释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得到错误的反演解释结果,而且这种复杂的强噪声干扰容易造成磁共振采集系统饱和失效。本文为解决MRS探测面临的复杂、强噪声干扰问题,围绕噪声抑制和MRS信号参数准确获取,重点从复杂噪声中的MRS信号参数的准确提取、影响信号参数提取精度的尖峰噪声抑制、接收系统研制以及野外应用实例等方面研究,进一步完善磁共振噪声抑制、信号参数提取理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针对复杂噪声环境中探测时多种噪声并存、噪声干扰复杂且干扰强度大,传统信号参数提取方法能力有限、信号参数提取精度低的问题,分析了不同类型电磁噪声特征及其对MRS信号的影响。在信号时频分析基础上,根据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原理,研究了在频率域基于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提取信号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只关注拉莫尔频率处的频率谱幅度值与信号参数间的关系,可大幅减小复杂噪声的影响并获得可靠的信号参数提取结果,为复杂噪声环境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时信号参数提取提供新思路。2、针对尖峰噪声频率分布范围广,存在尖峰噪声且尖峰噪声干扰严重时,其频率会与信号频率相叠加而影响信号参数提取的准确度问题,研究了基于挤压同步挤压小波变换与改进阈值算法(SWT-IMT)的MRS信号尖峰噪声抑制方法。首先,阐述了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原理,比较分析了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在处理磁共振信号时的频率分辨率。其次,针对传统阈值处理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改进阈值算法,并详细表述了抑制尖峰步骤中改进阈值施加方式和启发式阈值计算方法。根据所提出的SWT-IMT方法,开展了抑制不同幅度、不同持续时间的模拟尖峰噪声和野外实际尖峰噪声实验。实验结果表明SWT-IMT算法可有效剔除尖峰噪声,且效果优于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和传统的时域阈值识别及替代方法。3、针对在时间域提取MRS信号时,信号参数提取精度严重依赖于消噪效果,研究了基于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的MRS信号参数优化提取方法,该方法可直接从频率域根据拉莫尔频率谱值提取出MRS信号的初始振幅、平均弛豫时间以及初始相位等信号参数,有效提取信号参数的同时,减少了复杂噪声对信号参数提取精度的影响。为了从频域单边幅值中获得高精度MRS信号参数,需要克服频域栅栏效应而引入了幅值校正系数,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幅值校正系数的影响。首先根据需要提取的MRS信号引入参考信号并计算对应的幅值校正系数。其次,对含噪的MRS信号分段执行离散短时傅立叶变换计算对应的单边幅值谱,推导建立了MRS信号参数与单边幅值谱的等式关系。然后,使用幅值校正系数和各段中接近拉莫尔频率的单边幅值,计算拉莫尔频率处的单边幅值。最后,通过搜索优化方法求解MRS的初始振幅和平均弛豫时间。并根据求解的初始振幅和平均弛豫时间构造自由衰减信号,通过逐步改变构造信号的相位来逼近MRS信号优化求解初始相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基于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的信号参数优化提取方法优于传统的信号参数提取方法,能在复杂噪声环境中有效获取信号参数。4、针对噪声抑制算法的消噪效果和信号参数提取的准确性受原始数据影响的问题,本文研制了抗工频磁共振采集系统。具体设计了采集系统的低噪声前置放大电路、带通滤波电路以及工频陷波电路硬件等。通过对系统测试比较,该系统可以有效抑制大量通带外噪声和特定工频处的谐波噪声,有效提高原始数据质量。为进一步验证本文算法和系统的实际效果,开展野外地下水探测试验。通过对野外数据的尖峰抑制、信号参数提取以及反演解释,验证了本文方法和系统的实用性。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了基于同步挤压小波变换与改进阈值算法的磁共振信号尖峰脉冲噪声抑制方法。该方法使用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将MRS含噪信号分解为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采用改进阈值算法处理分解后的小波系数,对处理后的小波系数进行重构,实现尖峰噪声的抑制。该方法相比连续小波变换和时域阈值替代法,具有更好的频率分辨率、尖峰识别能力以及尖峰抑制效果,而且在抑制噪声时可有效保留信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该算法可避免拉莫尔频率处信号与噪声混叠对信号参数有效提取的影响,有利于MRS仪器在尖峰噪声复杂环境中进行应用。2、提出了基于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的MRS信号参数优化提取方法。传统的MRS信号参数提取,通常使用同步检测-线性拟合或非线性拟合方法,其参数提取精度依赖滤波效果。本文提出的基于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的信号参数提取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在时域信号参数提取过程中容易受残余噪声影响的缺点。与传统方法的比对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可从频率域提取出了更高精度的MRS信号参数,具有接近理想带通滤波器的优势。该方法为复杂噪声环境下获取MRS信号参数提供了方法支撑和新思路。3、提出了强工频谐波干扰下MRS采集系统设计方案,在保障采集电路低噪声后将窄带通滤波电路与工频陷波电路相结合,研制了抗工频全波采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环境中工频噪声的有效抑制,防止放大电路饱和失真,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该系统相比传统的宽频带采集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有效提高原始采集数据质量,为MRS方法在复杂工频噪声干扰环境中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装备。
滕明[5](2021)在《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仍然是当前难以替代的重要能源,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浅层结构相对简单、容易探测的油气藏资源储量日渐减少甚至挖掘殆尽,为了实现提高油气产量和油气储量,深部复杂油气藏的探测与挖掘已然成为寻找油气藏的主要研究内容。地震勘探是寻找和判断地下油气藏的主要技术手段,地震波阻抗反演有利于地下地质体描述以及室内测井资料解释,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地下岩层和地质结构,为测井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实际工程中的地震勘探通常是一个地球物理反问题,其中波阻抗反演是一种具有代表性反问题之一,它主要目的是获得地下介质的反射系数,从而获得密度、速度等相关参数。由于阻抗反演中要求解的方程是一个多参数的非线性问题,用传统的线性方法求解非线性问题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多解性。随着非线性算法迅猛发展,蝙蝠算法、人工鱼群法、遗传算法等群启发式优化方法的不断涌现为地震反演指引新的前进方向。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各种群智能优化算法逐渐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萤火虫算法(FA)是通过模仿自然界中萤火虫得发光行为,而提出的一种启发式群智能优化算法。该算法在搜索空间中使用荧光亮度强的萤火虫吸引其他个体移动以完成位置更新,从而实现寻优的目的。它是继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等智能算法之后又一种新的群体智能优化算法。萤火虫算法(FA)与梯度算法(GA)、最小二乘算法(LS)等经典确定性优化方法相比较,其无需连续、可导等条件,且操作简单,实现简单,所需调节参数少,计算效率高,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组合优化、工程技术、聚类分析领域。本文详细介绍了选题背景依据、波阻抗反演和萤火虫算法(FA)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简要阐述萤火虫算法(FA)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萤火虫算法(FA)的原理和算法流程。针对基本萤火虫算法在全局优化搜索过程中求解精度低、后期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值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搜索和动态步长相结合的萤火虫算法(CDFA)。在算法搜索初期,CDFA算法采用具有有界性、随机性和遍历性的混沌序列设置萤火虫种群的初始位置;利用一种新型的双曲线递减动态步长代替传统的固定步长,通过上述改进方法措施,实现了提高算法求解精度、收敛速度,种群分布均匀性,避免迭代后期出现反复振荡现象。在大量阅读并充分理解萤火虫算法理论的基础上,将CDFA算法应用于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中,通过对水平地层理论模型进行模拟试算,论证了CDFA算法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利用不同强度噪声测试CDFA算法的抗噪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DFA算法具有较好反演效果和一定程度的抗噪能力。
王良基[6](2021)在《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球物理反演作为获取地下岩石物理属性参数的重要手段,它的反演结果为后期油气勘探、储量预测、油气开发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质统计学反演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在获得比常规方法更高分辨率反演结果的同时,还能获得与地震数据比较接近的横向连续性,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现有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变差函数从已知的测井数据获取先验信息,然后再用于指导后续的反演过程。但是,该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两点算法中的变差函数无法对地下弯曲较大且交错复杂的古河道及相关构造进行有力表征。其次,多点算法对“训练图像”要求高且效率十分低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引入了深度学习领域的生成对抗网络算法,提出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实现了利用地震数据训练网络并得到反演结果。文中利用生成对抗网络对数据的强大表示能力,来训练它从已知数据中提取先验信息,从而解决了变差函数对先验信息的表示能力不足的问题,并降低了对“训练图像”的严苛要求。同时,为了克服网络训练时标签不足的问题,本文利用物理模型将生成的阻抗数据转换到地震域,再用地震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标签缺乏的问题。即首先通过输入生成器的噪声数据产生阻抗,再将阻抗数据转换成合成记录,然后用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资料训练判别器。最终,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实现了利用地震数据并结合测井数据的先验信息训练生成对抗网络,并以此获得了比常规方法更好的反演结果。本文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作为网络基本架构的卷积核,仅能对卷积核邻域范围内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若要表征实际地下地质的全局特征和相互关系,则需堆叠大量的网络层,这将极大地增加网络参数,降低网络的效率。因此,本文进一步引入了自注意力机制,希望通过它找出特征间的潜在关系增强特征提取的针对性和效率,来提升最终的反演效果。该方法在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引入自注意力机制后的反演方法取得了预期效果,有力地提高了反演的精度。
许志河[7](2020)在《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岩浆型铜镍成矿带位于吉中-延吉活动陆缘中部,中亚造山带东南缘。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过程,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在中亚造山带西段(天山-阿尔泰段)相继发现了喀拉通克、黄山、图拉尔根、坡北等大型铜镍矿,然而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工作并无重大突破。同时,研究区地质找矿工作多偏重矿床尺度的观测和研究,缺乏区域成岩成矿动力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导致上述各方面脱节,很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旗岭大型铜镍矿、漂河川中型镍矿、以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但找矿前景较好的的长仁-獐项中型铜镍矿作为典型矿床。论文从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入手,以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学为方法,对研究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原生岩浆、岩浆源区、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两期:印支期(250~204Ma),为岩石圈拆沉背景,软流圈上涌底侵岩石圈地幔发生大比例熔融的产物,因源区硫化物耗尽或极少残留,故该期成矿潜力极佳;燕山期(191~175Ma),为洋壳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幔源岩浆熔融比例较小,铜镍成矿金属储存于源区硫化物中故该期岩体成矿潜力较差。针对典型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如:高精度重力、地面磁测、地面瞬变电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为研究方法,圈定研究区镁铁-超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深部为单一开放式的岩浆主通道;浅部由多个次级岩浆通道组成。同时开展精细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重、磁边界识别(ED)及离散小波变换(DWT)技术可以用于厘定岩体与围岩、岩体与矿体以及矿体与围岩的边界;最后,本文根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体产出部位,建立不同成矿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圈定3个A级和1个B级找矿远景区。
鲁立斌[8](2020)在《基于交叉梯度和磁法数据约束的大地电磁双参数三维反演》文中研究表明大地电磁法作为一种天然源电磁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球物理勘探领域。近年来,三维大地电磁正反演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以应对实际复杂的地质构造情况。然而,大部分的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研究仅考虑主要的电性参数,即电阻率,而忽略了其它的电性参数,如磁化率。在一般的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算法中,通常假设磁化率为0。然而,这种假设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成立,如在富含磁铁矿的环境中。而研究双参数(即电阻率和磁化率)背景下的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不仅可以完善大地电磁正反演理论,而且可以从大地电磁数据中提取出地下介质中的磁化率信息,从而充分利用数据的有效信息。为了减小地球物理反演的多解性和非唯一性,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鉴于磁法同样可以探测地下的磁化率差异,因此可结合大地电磁和磁法获取地下的电阻率和磁化率信息。论文以考虑磁化率的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为主,运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进行大地电磁三维正演模拟。通过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大地电磁三维正演算法的正确性。将交叉梯度约束引入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目标函数中,并实现同时反演电阻率和磁化率的大地电磁三维L-BFGS反演算法。磁法三维正演基于直立长方体的解析解,反演采用L-BFGS-B方法,对磁化率参数施加上下界约束。将磁法反演的磁化率模型结果作为大地电磁反演的磁化率参考模型,对大地电磁的双参数反演结果进行约束。理论模型合成数据算例结果表明,传统的电阻率反演虽然可以从含有磁化率异常的大地电磁三维数据中获得电阻率的基本形态,但会丢失其中的磁化率信息,造成数据的浪费。而在引入了交叉梯度约束的情况下,同时反演电阻率和磁化率的大地电磁三维反演在获得地下电阻率分布的同时,可以获取有效的磁化率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纯低阻异常,大地电磁双参数反演可能出现磁化率假异常。磁法L-BFGS-B反演理论算例表明,L-BFGS-B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对磁化率施加上下界约束的反演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而若将磁法反演的磁化率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引入到大地电磁双参数反演中,则可以消除磁化率假异常,并能局部优化电阻率的反演结果。
熊盛青[9](2020)在《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科技创新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简要回顾了中国航空物探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国内航空物探的主要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并对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为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十一五"以来,中国的航空物探技术,尤其是航磁多参量、矢量测量、航空重力测量和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航空物探技术创新过程中,航空物探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加强,在基础地质、固体矿产勘查与评价、能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地下水资源调查、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满足国家资源勘查和环境评价对航空探测技术的需求,未来中国航空物探测量系统的分辨率、稳定性和实用性将进一步提高,航空物探在加强基础地质、固体矿产勘查、能源勘查等传统领域应用的基础上,将拓展及加强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部地热调查、水资源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军事及测绘等领域的应用。
顾观文[10](2020)在《基于矢量有限元的带地形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研究》文中指出大地电磁测深法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该探测方法因其具有施工方便、勘探效率高、成本低(相对于地震勘探)、勘探深度大等优点,在资源勘查、能源勘探及深部构造探测等领域应用广泛。对于地表以下,特别是深部地质构造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对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解释,地球物理正反演是观测资料解释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基于不同正演方法(积分方程、有限差分、有限元等)的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理论及其计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目前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反演技术主要是基于有限差分法正演的三维反演方法,特别是国内实测大地电磁资料的三维解释基本上都采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三维反演技术。三维有限差分正演方法虽然具有实现相对简单、计算速度快的优点,但该方法对于起伏地形和复杂地质结构的电磁响应模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同于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在模拟起伏地形以及复杂地质体的电磁响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近些年发展迅速的矢量有限元法,由于其能有效地解决传统节点有限元法存在的伪解问题,目前已成为复杂地形和复杂地质体三维电磁响应模拟的主要方法。但有限单元法也存在一些不足,该方法运算量大是导致基于有限元法的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实用化进程相对滞后(相对于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三维反演技术)的主要因素。带地形三维正反演并兼顾较高的计算效率仍然是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实用化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鉴于此,并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本文开展了基于矢量有限元的带地形大地三维正反演研究。在大地电磁场三维数值模拟方面,开发了基于矢量有限元的大地电磁带地形三维正演算法及其计算程序。首先,从大地电磁测深满足的控制方程出发,通过矢量有限元法得到满足控制方程的大型线性方程组;然后,采用无需散度校正的直接解法求解矢量有限元法对应的大型线性方程组,获得带地形条件下地电模型的大地电磁响应;最后,验证了本文三维正演算法的正确性、对比了本文的基于无需散度校正的直接解法与带散度校正的迭代解法的计算效率,进而在此基础上,模拟三维地形大地电磁场响应并分析大地电磁场的三维地形影响。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方面,开发了基于共轭梯度法的大地电磁带地形三维反演算法,并编写了相应的反演计算程序。为了避免直接求解反演过程中的雅可比矩阵,对三维大地电磁的雅可比偏导数矩阵的计算进行详细研究,推导出了基于矢量有限元的三维大地电磁偏导数矩阵的计算公式。基于互换原理将雅可比偏导数矩阵与一个矢量的乘积、以及雅可比偏导数矩阵的转置与一个矢量的乘积转换为两个不同虚场源的正演问题,即“拟正演”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而将本文实现的快速三维正演算法引入共轭梯度反演算法中,从而可以克服三维MT反演问题中雅可比矩阵存储量大和计算时间长的两大困难。为了探讨三维地形对反演结果造成的影响,分别使用本文的带地形三维反演方法和忽略地形三维反演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纯地形三维模型合成数据进行反演,并比较两种反演方法的反演效果。最后,对不同复杂度并施加不同程度噪声的理论模型合成数据进行反演实验,检验本文反演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应用方面,利用本文开发的三维反演程序分别对以矿产勘查和以地质填图为目标的两例实测大地电磁资料进行三维反演。取得明显应用效果:(1)在以矿产勘查为目标的三维大地电磁勘探资料解释中获得的三维精细电性结构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的地电特征,为该区容矿有利层位的寻找、矿区潜在矿产资源的评价提供依据;(2)在以地质填图为目标的三维大地电磁勘探资料解释中,依据本文三维反演方法获得的地下三维电性结构,并结合研究区的地质资料对地下三维地质结构进行解译,初步查明了该工作区的断裂、地层、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该地区的三维地质填图工作提供地球物理依据。表明本文实现的带地形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程序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二、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源等效层的高精度重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概述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章 针对多高度、多分量转换的频谱多源等效层研究 |
2.1 等效源原理 |
2.1.1 等效单元正演 |
2.1.2 等效源反演 |
2.2 频谱多源等效层原理 |
2.2.1 频谱特征获取等效源层参数 |
2.2.2 频谱多源等效层原理 |
2.2.3 反演优化策略 |
2.3 模型试验及分析 |
2.3.1 复杂模型延拓试验 |
2.3.2 含噪模型延拓及梯度转换试验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频谱多源等效层的数据融合研究 |
3.1 频谱多源等效层数据融合方法 |
3.2 模型试验及分析 |
3.2.1 空地相同区域融合延拓及梯度转换试验 |
3.2.2 空地非相同区域融合延拓及梯度转换试验 |
3.3 实际数据 |
3.4 小结 |
第4章 频谱多源等效层转换重磁数据的反演方法研究 |
4.1 基于频谱多源等效层数据转换的比值DEXP方法 |
4.1.1 DEXP原理 |
4.1.2 频谱多源等效层转换的模型试验 |
4.1.3 实际数据 |
4.2 基于频谱多源等效层数据转换的三维联合梯度欧拉反褶积 |
4.2.1 欧拉反褶积原理 |
4.2.2 三维联合梯度欧拉反褶积法 |
4.2.3 频谱多源等效层转换的模型试验 |
4.2.4 实际数据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贝叶斯估计的瞬变电磁概率反演及不确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瞬变电磁贝叶斯反演理论 |
2.1 贝叶斯反演概述 |
2.2 瞬变电磁定维数贝叶斯反演 |
2.2.1 模型参数初始化 |
2.2.2 加权先验概率 |
2.2.3 似然函数 |
2.2.4 基于M-H准则的MCMC抽样 |
2.2.5 分阶段尺度因子控制的建议分布 |
2.2.6 收敛判断 |
2.3 瞬变电磁变维数贝叶斯反演 |
2.3.1 模型参数初始化 |
2.3.2 多参数混合先验分布 |
2.3.3 似然函数 |
2.3.4 双因子控制的RJMCMC采样 |
2.3.5 多链并行与基于PSRF-RMS的收敛判别准则 |
2.4 小结 |
第三章 合成模型算例及不确定性分析 |
3.1 定维数贝叶斯反演算例及不确定性分析 |
3.1.1 模型初始化及参数设置 |
3.1.2 一维三层地电模型定维数贝叶斯反演及不确定性分析 |
3.1.3 分阶段尺度因子控制的建议分布作用分析 |
3.2 变维数贝叶斯反演算例及不确定性分析 |
3.2.1 模型初始化及参数设置 |
3.2.2 一维三层地电模型变维数贝叶斯反演及不确定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实测数据反演分析 |
4.1 工区概况 |
4.2 反演解释与分析 |
4.2.1 模型初始化及参数设置 |
4.2.2 测点反演结果及不确定性分析 |
4.2.3 钻研验证与地质解释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深远海地磁数据处理方法优化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深远海地磁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 |
2.1 导航定位数据预处理方法 |
2.2 海底日变站数据预处理方法 |
2.3 磁力仪数据预处理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远海地磁日变改正方法优化 |
3.1 地磁日变数据频域分析 |
3.2 地磁日变数据小波域分析 |
3.3 离散小波变化处理与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纬度磁异常化极方法优化 |
4.1 频率域化极原理分析 |
4.2 常规低纬度化极方法 |
4.3 指数伪倾角化极法 |
4.4 模型正演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磁数据处理优化方法在近赤道某深远海域的应用 |
5.1 实测深远海地磁数据处理 |
5.2 低纬度磁异常化极 |
5.3 磁异常向上延拓 |
5.4 磁性体反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实践活动和成果 |
(4)复杂噪声环境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信号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仪研究进展 |
1.3 磁共振数据噪声抑制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磁共振噪声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5.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磁共振地下水探测原理及噪声影响分析 |
2.1 磁共振地下水探测原理 |
2.1.1 核磁共振现象 |
2.1.2 磁共振地下水探测的基本原理 |
2.2 噪声干扰对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信号的影响分析 |
2.2.1 MRS探测中噪声类型及一般消噪过程 |
2.2.2 工频噪声和随机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
2.2.3 尖峰脉冲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分析 |
2.3 MRS数据参数提取方法分析 |
2.3.1 基于同步检测的包络信号获取方法分析 |
2.3.2 基于拟合方法的信号参数求解 |
2.3.3 信号参数提取精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同步挤压小波变换与改进阈值算法的MRS尖峰噪声抑制方法研究 |
3.1 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原理及传统阈值方法 |
3.1.1 连续小波变换原理 |
3.1.2 同步挤压小波变换理论 |
3.1.3 传统阈值函数方法 |
3.2 基于SWT与改进阈值算法的尖峰噪声抑制方法原理 |
3.2.1 抑制尖峰噪声的改进阈值算法 |
3.2.2 SWT-IMT抑制尖峰噪声的实现步骤及实例 |
3.3 基于SWT-IMT的尖峰噪声抑制试验 |
3.3.1 人工合成尖峰噪声仿真试验 |
3.3.2 实际探测尖峰噪声仿真试验 |
3.3.3 SWT-IMT与传统尖峰抑制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MRS信号参数优化提取方法研究 |
4.1 基于离散STFT的 MRS信号参数优化提取方法原理 |
4.1.1 含噪MRS信号的离散STFT及其单边幅值 |
4.1.2 频域栅栏效应的影响及校正 |
4.1.3 MRS信号参数优化提取 |
4.2 离散STFT参数提取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实现 |
4.2.1 单边幅值校正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4.2.2 单边幅值校正系数影响因素的设置原则 |
4.2.3 信号参数优化提取算法实现步骤 |
4.3 基于离散STFT的 MRS信号参数优化提取试验 |
4.3.1 模拟信号参数提取仿真试验 |
4.3.2 实际探测信号参数提取试验 |
4.3.3 信号参数提取方法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抗工频磁共振采集系统研制及其应用实例 |
5.1 抗工频磁共振采集系统研制 |
5.1.1 抗工频磁共振采集系统构成 |
5.1.2 抗工频磁共振采集系统的检测单元设计 |
5.1.3 抗工频磁共振采集系统测试 |
5.2 抗工频磁共振采集系统野外地下水探测实例 |
5.2.1 长春市烧锅镇地下水探测试验 |
5.2.2 神木市大柳塔镇哈拉沟矿区地下水探测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波阻抗反演的发展概况 |
1.3 萤火虫算法的发展概述 |
1.4 本文创新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波阻抗反演 |
2.1 反射界面的基本理论 |
2.2 反射系数与波阻抗的关系 |
2.3 波阻抗反演的假设前提 |
2.4 地震子波 |
2.4.1 地震子波基本原理 |
2.4.2 地震子波的数学模型 |
2.4.3 子波提取方法 |
2.5 常见的反演波阻抗方法 |
2.5.1.直接反演 |
2.5.2 模型反演 |
2.5.3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2.6 波阻抗反演目标函数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群优化算法 |
3.1 群智能优化算法 |
3.1.1 蝙蝠算法 |
3.1.2 蚁群算法 |
3.2 萤火虫算法 |
3.2.1 生物学机制 |
3.2.2 数学描述 |
3.2.3 萤火虫算法流程 |
3.2.4 FA算法测试 |
3.3 基于混沌映射和自适应步长萤火虫算法 |
3.3.1 混沌映射 |
3.3.2 动态步长策略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测试函数与实验环境 |
3.4.2 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波阻抗反演测试 |
4.1 波阻抗反演 |
4.2 理论模型测试 |
4.2.1 简单波阻抗模型反演 |
4.2.2 复杂波阻抗模型反演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简略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 |
1.2.2 地震随机反演 |
1.2.3 生成对抗网络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蒙特卡洛马尔可夫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研究 |
2.1 地质统计学原理 |
2.1.1 变差函数 |
2.1.2 克里金方法 |
2.1.3 序贯模拟方法 |
2.2 蒙特卡洛马尔可夫反演原理 |
2.2.1 蒙特卡洛方法 |
2.2.2 马尔可夫链 |
2.2.3 蒙特卡洛马尔可夫反演原理 |
2.3 应用分析 |
2.3.1 变差函数拟合结果分析 |
2.3.2 随机模拟结果分析 |
2.3.3 反演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研究 |
3.1 生成对抗网络 |
3.1.1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
3.1.2 生成对抗网络原理 |
3.2 地震数据驱动的生成对抗网络地质统计学反演 |
3.2.1 基本原理 |
3.2.2 损失函数 |
3.2.3 应用分析 |
3.3 井-震联合驱动的生成对抗网络地质统计学反演 |
3.3.1 基本原理 |
3.3.2 损失函数 |
3.3.3 应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注意力生成对抗网络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研究 |
4.1 自注意力机制 |
4.1.1 注意力机制 |
4.1.2 自注意力机制 |
4.2 自注意力生成对抗网络地质统计学反演 |
4.2.1 基本原理 |
4.2.2 损失函数 |
4.3 应用分析 |
4.4 参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范围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所属领域 |
1.2.2 选题来源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岩浆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现状 |
1.3.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
1.3.3 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认识 |
1.5.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 |
1.5.2 典型矿区多学科调查与研究 |
1.5.3 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
1.5.4 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
1.6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 |
2.1.2 元古界 |
2.1.3 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 |
2.2.2 褶皱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太古宙岩浆岩 |
2.3.2 元古代岩浆岩 |
2.3.3 古生代岩浆岩 |
2.3.4 中生代侵入岩 |
2.3.5 新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5 区域磁场特征 |
2.6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 |
3.1 古陆核形成与演化阶段 |
3.1.1 古陆核的形成 |
3.1.2 古陆核的裂解 |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
3.2.1 辽吉洋俯冲 |
3.2.2 辽吉洋闭合 |
3.2.3 辽吉洋闭合后伸展 |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阶段 |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
3.4.1 古亚洲洋俯冲 |
3.4.2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
3.5 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
3.5.1 福洞岩群 |
3.5.2 年代学与同位素特征 |
3.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5.4 岩浆源区 |
3.5.5 成岩构造背景 |
第4章 典型矿区多学科综合调查 |
4.1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
4.1.1 红旗岭 |
4.1.2 漂河川 |
4.1.3 长仁-獐项 |
4.2 成岩-成矿时代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
4.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4.4 原生岩浆与岩浆演化 |
4.4.1 岩浆源区性质 |
4.4.2 岩浆熔融程度 |
4.4.3 同化混染作用 |
4.4.4 铂族元素亏损 |
4.5 矿床成因 |
4.5.1 成矿构造背景 |
4.5.2 矿床成因 |
第5章 矿化信息提取与地球物理勘查 |
5.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
5.1.1 边界识别 |
5.1.2 离散小波变换 |
5.1.3 2.5 维人机交互式正反演 |
5.2 多尺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
5.2.1 电磁法勘查 |
5.2.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 |
5.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
5.4 地球物理对岩浆通道识别 |
第6章 找矿模型及预测 |
6.1 成矿模式 |
6.1.1 红旗岭 |
6.1.2 漂河川 |
6.1.3 长仁-獐项 |
6.2 综合找矿模型 |
6.2.1 地质模型 |
6.2.2 地球物理模型 |
6.2.3 找矿评价指标 |
6.2.4 找矿方向 |
6.3 找矿预测 |
6.3.1 红旗岭A级找矿远景区 |
6.3.2 漂河川A级找矿远景区 |
6.3.3 长仁-獐项A级找矿远景区 |
6.3.4 六颗松B级找矿远景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交叉梯度和磁法数据约束的大地电磁双参数三维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2 考虑磁导率的大地电磁三维正演 |
2.1 大地电磁场方程及均匀介质中的场 |
2.2 三维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 |
2.2.1 交错网格 |
2.2.2 系数矩阵 |
2.2.3 边界条件 |
2.3 方程组求解 |
2.4 散度校正 |
2.5 三维大地电磁响应计算 |
2.6 程序正确性验证与并行化 |
2.7 三维正演算例 |
2.8 小结 |
3 基于交叉梯度约束的大地电磁双参数三维反演 |
3.1 反演目标函数 |
3.2 L-BFGS反演方法 |
3.3 目标函数及其梯度计算 |
3.4 反演参数的选择 |
3.5 理论模型合成数据三维反演算例 |
3.5.1 反演电阻率 |
3.5.2 同时反演电阻率和磁化率 |
3.6 小结 |
4 基于磁法数据约束的大地电磁双参数三维反演 |
4.1 磁法三维正演 |
4.2 磁法三维L-BFGS-B反演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磁化率反演的非负性 |
4.2.3 L-BFGS-B反演方法 |
4.3 磁法三维反演算例 |
4.4 磁法数据约束的大地电磁双参数反演算例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就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9)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科技创新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航空物探技术 |
1.1 航空磁测技术 |
1.2 航空重力测量技术 |
1.3 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
1.4 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 |
1.5 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技术 |
1.6 航空地球物理软件平台技术 |
1.7 高分辨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 |
2 航空物探应用 |
2.1 基础地质应用 |
2.2 固体矿产勘查与评价应用 |
2.3 能源勘查与评价应用 |
2.4 水文地质调查 |
2.5 工程地质、环境调查等领域应用 |
3 展望 |
3.1 航空物探技术创新 |
3.2 航空物探应用 |
3.3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科学技术体系建设 |
4 结语 |
(10)基于矢量有限元的带地形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带地形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研究现状 |
1.2.1 带地形大地电磁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2 带地形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大地电磁测深带地形三维正演数值模拟 |
2.1 电磁波传播的基本规律 |
2.2 大地电磁三维正演的边值问题 |
2.3 矢量有限元分析 |
2.4 线性方程组求解 |
2.5 视电阻率及阻抗相位的计算 |
2.6 正演结果验证 |
2.6.1 水平地形条件下模型验证 |
2.6.2 起伏地形条件下模型验证 |
2.7 无需散度校正的直接解法与带散度校正的迭代解法计算对比 |
2.8 三维地形大地电磁场响应分析 |
2.8.1 山峰地形 |
2.8.2 山谷地形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地电磁测深带地形三维反演研究 |
3.1 正则化反演基本理论 |
3.1.1 反演问题的数学描述 |
3.1.2 反演的目标函数 |
3.2 大地电磁测深法三维共轭梯度反演 |
3.2.1 目标函数 |
3.2.2 反演流程 |
3.2.3 基于矢量有限元的雅可比偏导数计算 |
3.2.4 雅可比偏导数矩阵与一个向量乘积的“拟正演”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模型三维反演算例及分析 |
4.1 三维地形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4.1.1 纯山峰地形模型 |
4.1.2 纯山谷地形模型 |
4.2 山谷地形下含低阻体模型 |
4.3 山峰地形下含高阻体模型 |
4.4 峰谷组合地形下含低阻体模型 |
4.5 数据含10%高斯噪声的三维反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野外实测数据三维反演 |
5.1 某矿区实测资料的三维反演 |
5.1.1 关于某矿区资料 |
5.1.2 对反演所得三维电阻率模型初步分析 |
5.2 新疆某地区实测资料的三维反演 |
5.2.1 工作区地质与岩石电性特征 |
5.2.2 反演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源等效层的高精度重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 勇晓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贝叶斯估计的瞬变电磁概率反演及不确定性分析[D]. 张诺亚. 山东大学, 2021(12)
- [3]深远海地磁数据处理方法优化及其应用[D]. 张连伟.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21(01)
- [4]复杂噪声环境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信号提取方法研究[D]. 么晓康.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D]. 滕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研究[D]. 王良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20(03)
- [8]基于交叉梯度和磁法数据约束的大地电磁双参数三维反演[D]. 鲁立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9]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科技创新与应用[J]. 熊盛青.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5)
- [10]基于矢量有限元的带地形大地电磁三维正反演研究[D]. 顾观文. 吉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