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英、杨永良看望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职工(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典型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典型教育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就的辉煌期,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典型教育法的合理运用。本文以典型教育法为主线,研究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法的宣传形式和实践成果,并进一步探究典型教育法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深化延安时期典型教育法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典型教育思想,进一步壮大了劳动群体和革命组织,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向前发展。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是总结延安时期典型教育法的历史经验,彰显典型教育法的当代价值。本文包含绪论和主体部分,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之处。第二章,典型教育法的相关概念辨析和基本理论研究。在研究典型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典型教育思想。无产阶级革命中,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提出过相应的典型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都有类似的典型教育相关观点的提法。第三章,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正面典型教育法、反面典型教育法、正反典型正向教育法。延安时期,正面典型教育法强调的是:在革命建设中,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共产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行各业必须注重典型的引领作用、有必要从历史中挖掘过往先进典型的价值;反面典型教育法强调的是:法律制度作为思想警示的先导,遇到违纪案件必须严肃处理;正反典型正向教育法强调的是:加强正面典型的监督作用,使典型效应长存!引导反面典型进行改造,意在帮助反面典型进行革新,引导其成为进步的先进典型。第四章,延安时期典型教育的宣传形式和主要成果。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宣传形式丰富多样,促进了典型教育工作收到实效,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典型教育宣传形式,包括文字宣传、口头宣传、活动宣传、民俗宣传、符号化宣传。多样灵活的宣传形式,扩大了典型教育的宣传效果,使得宣传内容最广泛的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激起了解放区大生产运动及参军热潮,使典型教育取得精神、物质、制度方面的重大成果。第五章,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法的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基本经验包括:要围绕党的工作重心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用典型来教育群众;要营造浓厚的典型氛围,需要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典型教育的宣传工作,必要时给予先进典型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带动社会形成浓厚的典型教育环境。典型教育的当代启示有:在选取、树立、宣传典型时,要注重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保持典型的客观真实性;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很重要;典型教育工作融合主题活动是增强典型教育的吸引力的有效载体,并在典型教育活动中建立奖惩机制,能够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社会主义新时期用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典型教育吸引力,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谢忠强[2](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郑长忠[3](2005)在《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 ——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关系使共青团在中国政治中有着特殊地位。这就意味着以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为考察对象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政治的内在运行规律。因此,本论文以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内在关系为研究主线,以组织资本为核心分析概念,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并综合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共产党的政党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内在关系以及中国共青团自身运作规律等内容,力图揭示组织资本在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中的作用,并以此透视中国共青团作为一个制度性安排对于中国共产党保证自身延续与发展所具有的政治功能。 本论文认为共产党的阶级特性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决定了其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持久维护以及理想的最终实现有着内在的诉求,这就要求有着共同理想和利益的人能够长期掌握政党的领导权以及国家的政权。本文将接班人政治定义为以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断延续为主要目标而展开的各项政治活动,并由此而形成的政治形态。由于政党延续在接班人政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就决定了要保证接班人政治得以发展,就必须做好政党延续的工作。在保证政党延续的各项措施中,包含着一系列能够增强和维护政党组织与政党成员之间契合程度的内部资源性要素,即信任、规范、关系和成员禀赋,这些资源性要素的总和构成了组织资本。在政党的延续意识和成员发展意识的驱动下,政党内部形成了组织资本再生产机制。在这一机制作用下,组织资本在政党内部不断获得再生产,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奠定了组织内自我维护的基础。 共青团作为接班人政治与青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标志着接班人政治体系的具体形式和制度安排获得了重大突破。在接班人政治逻辑和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的共同演绎下,共青团在中国成立。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党团关系的互动后,中国共青团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录用的一个特殊途径,从而使党团之间组织资本形成了制度化的衔接。在接班人政治体系中,中国共青团并非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以其为核心的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共同产生影响。不同的历史逻辑和政治属性决定了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中各组成部分在性质和地位上存在着差异性,从而导致它们在政党组织资本生成上起到不同的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直接为政党组织资本各要素生成奠定了基础,而在为政党组织资本生成提供社会认同这一外部条件上,少先队、共青团、学联和青联都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共青团不但为中国共产党生成了大量基础性组织资本以及政党延续的外部条件,而且还作为党内干部政治录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中国共产党输送大量组织资本。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政治发展,既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中国共青团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张飞虹,吕小蓟[4](1996)在《刘少奇研究文章篇目索引》文中指出编辑说明一、本索引收编1980年至1996年上半年国内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和收入有关论文集的刘少奇研究文章、资料的篇目。二、篇目按内容分为生平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和研究动态三部分。其中生平研究部分按照刘少奇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时期分类;思想理论研究和研究动态部分按专题分类。三、篇目着项顺序为:篇名、作者、报刊名称、刊期或出版社、版次。报刊名称、刊期或出版社、版次,均简写,如:《人民
赵春鸣,吴根旺,程玲玲,刘丽[5](1996)在《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1956-1996)一九五三年*4月23日:皖北区革命历史文物陈列所、皖北科学馆、皖南科学馆、皖南人民文物馆合并成立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处长李则纲。筹备处建立后,一面征集文物,一面进行基建和陈列展览工作。三十年代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器27箱,从南京运回芜湖。1953年由博物馆筹备处清点整理并编辑出版《楚器图录》一、二集。
二、孙英、杨永良看望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职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英、杨永良看望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职工(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典型教育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典型与典型教育 |
2.1.2 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 |
2.1.3 其他相关概念比较研究 |
2.2 中国共产党的典型教育法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典型教育思想 |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教育思想 |
3 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主要方法 |
3.1 正面典型教育法 |
3.1.1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
3.1.2 共产党员模范带头 |
3.1.3 各行各业发掘典型 |
3.1.4 挖掘历史典型价值 |
3.2 反面典型教育法 |
3.2.1 思想警示为先导 |
3.2.2 严惩违纪为抓手 |
3.3 正反典型正向教育法 |
3.3.1 加强正面典型监督 |
3.3.2 引导反面典型改造 |
4 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宣传形式及主要成果 |
4.1 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宣传形式 |
4.1.1 文字宣传形式 |
4.1.2 口头宣传形式 |
4.1.3 活动宣传形式 |
4.1.4 民俗宣传形式 |
4.1.5 符号化宣传形式 |
4.2 延安时期典型教育的主要成果 |
4.2.1 典型教育促进了边区的生产发展 |
4.2.2 典型教育改善了边区的精神面貌 |
4.2.3 典型教育推动了土地政策的实施 |
5 延安时期党的典型教育法的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 |
5.1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基本经验 |
5.1.1 要注重典型的时代特征 |
5.1.2 要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 |
5.1.3 要营造浓厚的典型氛围 |
5.1.4 要多形式推进典型宣传 |
5.2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的当代启示 |
5.2.1 实事求是的树立和宣传典型 |
5.2.2 典型教育领导者要以身作则 |
5.2.3 融合主题活动增强典型教育吸引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
六、 研究方法 |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3)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 ——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中国共青团问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空间 |
一、中国大陆的研究现状 |
二、中国港台地区以及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空间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 |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组织资本: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关于资本概念的分析 |
二、组织资本理论研究现状 |
三、组织资本的内涵界定 |
第五节 主要思路与资料来源 |
一、主要思路 |
二、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接班人政治与组织资本 |
第一节 共产党的政党性质、特征与接班人政治的逻辑缘起 |
一、马克思主义形成与无产阶级政党诞生 |
二、列宁主义诞生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实践 |
三、共产党本质特征与接班人政治基本内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接班人政治在中国的发展 |
一、中国古典政治文明崩溃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
二、中国社会领导权争夺与接班人政治的确立 |
三、现代国家建设与接班人政治在中国的发展 |
第三节 组织资本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 |
一、接班人政治与组织资本 |
二、组织资本要素之一:信任 |
三、组织资本要素之二:规范 |
四、组织资本要素之三:关系 |
五、组织资本要素之四:成员禀赋 |
六、组织资本: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与政党成员发展的内在机制 |
小结 |
第二章 体制内合法性与集体组织资本的形成:中国共青团成为党内政治录用特殊途径的历史逻辑与内在根据 |
第一节 接班人政治与中国共青团:共青团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一、国际无产阶级青年运动出现与其先驱组织建立 |
二、俄国共青团建立:接班人政治与青年运动结合的产物 |
三、青年共产国际发展历程与历史作用 |
四、中国政治发展逻辑与中国共青团成长历程 |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党内政治录用的特殊途径:制度性安排的形成与党团关系发展的历史 |
一、政党需求与俄国共青团建立:党团关系的基本规定 |
二、青年共产国际与共产国际关系:党团关系曲折过程的逻辑起源 |
三、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党团关系曲折过程的中国逻辑 |
四、中国共青团与党内政治录用特殊途径:体制内合法性获得的历史逻辑 |
第三节 党团间组织资本衔接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内在根据 |
一、党团关系的历史逻辑:党团间组织资本衔接关系变迁的内在规定 |
二、党团任务同构:建党初期党团组织资本通用的现实基础 |
三、制度化条件下党团组织资本衔接的基本情况与内在根据 |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本生成 |
第一节 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与共青团政治社会化功能 |
一、共青团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的基本情况 |
二、共青团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三、共青团政治社会化功能与组织资本生成 |
第二节 少先队与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本生成 |
一、少先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在接班人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
二、少先队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内在根据与现实基础 |
三、少先队教育活动与政党组织资本生成 |
第三节 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本生成 |
一、青年阶段:政治社会化关键时期 |
二、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共青团组织资本生成的内在要求 |
三、共青团组织资本生成的基本情况 |
第四节 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的社会基础:以组织资本为视角 |
一、共青团与政党组织资本外部条件的生成 |
二、共青团直接工作方式与政党组织资本外部条件生成 |
三、共青团间接工作方式与政党组织资本外部条件生成 |
小结 |
第四章 组织资本与党内政治录用中共青团干部发展 |
第一节 共青团干部在党内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初步分析 |
第二节 “信任”:组织资本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
一、意识形态性信任:共青团干部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
二、制度性信任:共青团干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三、个人性信任:共青团干部发展中信任资本的微观机制 |
第三节 “规范”:组织资本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
一、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组织特性与共青团干部组织知识、基本技能与领导能力的获得 |
二、个人发展预期与远离权力中心:共青团干部自律的现实逻辑 |
三、自觉认同与组织规范:共青团干部组织习性的形成逻辑 |
第四节 “关系”:组织资本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
一、组织内关系 |
二、组织外关系 |
三、组织内外关系的效用分析 |
第五节 “成员禀赋”:组织资本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
一、政党组织结构稳固性需求:成员禀赋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
二、政党组织发展性需求:成员禀赋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
小结 |
第五章 政治发展与组织资本转型:社会转型条件下的中国共青团 |
第一节 中国社会场域变迁与组织资本功能转型 |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场域分化 |
二、社会场域变迁与资本类型多元化 |
三、资本类型多元化条件下的组织资本功能转型 |
第二节 中国政治场域变迁与团干部发展空间变化 |
一、政治改革、社会转型与中国政治场域变迁 |
二、中国政治场域变迁与干部管理体制变化、干部成员禀赋专用化 |
三、干部管理体制变化、干部成员禀赋专用化与团干部发展的困境 |
第三节 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与共青团组织资本转型 |
一、民主政治发展与共青团基层组织转型 |
二、基层民主制度创新与共青团组织资本变化 |
第四节 中国共青团组织转型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向 |
一、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统一:共青团政治功能的基本要求 |
二、坚持组织特性与推进组织创新的统一:中国共青团组织转型的基本方向 |
三、坚持政治场域内发展与社会场域内发展的统一:共青团干部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 |
小结 |
结论 |
附录一 中国共产党各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及候补委员中曾任团干部人员情况 |
附录二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及候补委员中曾任团干部人员情况一览表 |
附录三 中共各级地方党委常委中曾任团干部人员情况一览表 |
附录四 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曾任团干部的人员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五 访谈人员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孙英、杨永良看望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职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研究[D]. 李娜.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2]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3]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 ——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D]. 郑长忠. 复旦大学, 2005(07)
- [4]刘少奇研究文章篇目索引[A]. 张飞虹,吕小蓟. 刘少奇研究述评, 1996
- [5]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大事记[A]. 赵春鸣,吴根旺,程玲玲,刘丽. 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论文选集,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