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献血员、肝炎患者TTV DNA检测及部分TTV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兵[1](2014)在《昆明市体检人群输血传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输血传播病毒(Torque teno virus, TTV)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负链DNA病毒,关于其病毒分类尚有争议,目前该病毒归于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指环病毒属(Anellovirus)。该病毒发现于1997年,一位日本学者采用差异显示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RDA)在一例心脏手术输血后发生急性感染的非甲-庚型肝炎病人进行血清分析时发现的,被称为输血传播病毒。研究发现TTV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且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输血传播病毒呈世界性分布,它的基因组有高度的变异性,在人与动物中的流行状况也不尽相同,而目前国内的研究尚缺乏对更多不同地区的人类输血传播病毒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这就包括病毒的基因型别和感染率。此外,无论是体内实验还是体外实验,输血传播病毒的研究进展都较为缓慢,尤其是病毒在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因此,为了了解该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和全基因组特征,以及为输血传播病毒所可能带来的疾病提供科学的防控依据,本实验对昆明市体检人群血清样品开展了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中,提取昆明市体检人群血清中的病毒基因组,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TTV标准株序列(AB008394),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合成针对TTV核苷酸序列较为保守的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的引物,建立了用于检测人TTV的巢式PCR方法。对昆明市某高校体检人群的224份血液样品进行了检测,检测到了151份,结果表明体检人群中TTV的感染率达到了67.41%。依据国外已经发表的研究,针对输血传播病毒核苷酸序列变异率比较大的开放阅读框1(Open Reading Frame one, ORF1)设计并合成了N22区引物,同时合成了输血传播病毒第四基因群(Group4,G4)和第五基因群(Group5,G5)的分型引物,对上一步扩增较好的样品120份进行分型实验。以PCR方法对鉴定引物筛选为阳性的血清样品进行基因分型。对其中PCR扩增效果较好的样品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建立系统进化树。分型结果表明,N22区引物扩增出了21份,占实验样品的17.5%,以G4引物扩增了50份样品,检测出了13份阳性,比例为26%,G5引物扩增了50份,检出24份,阳性率为48%。大部分毒株与TTV Gla型相符合,而进化关系稍远的有可能是基因变异造成成的。设计并合成了五对引物,对TTV全基因组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并进行了序列拼接,建立了此株病毒的系统进化树,分析了氨基酸的同源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此毒株属于TTV1a型。核苷酸同源性与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与TTV1a型的相似度最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输血传播病毒在昆明市体检人群中的检出率为67.41%,由此推断此病毒在昆明还是有着较高的流行率:基因分型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昆明的优势流行株还是TTV的G1a型。本实验对昆明市体检人群输血传播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作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以上研究结果为输血传播病毒在体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和基因型别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输血传播病毒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赵玲[2](2011)在《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和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参照GeneBank上发表的TTV1(GU570198.1)和TTV2(AY823991.1)的序列,各设计两对巢式引物用于检测TTV1和TTV2。采集生猪血液样品若干份,提取病毒DNA,用巢式PCR技术,扩增出TTV1、TTV2非编码区特异性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回收进行克隆测序,以确定为感染TTV1与TTV2病毒。再用阳性TTV DNA为模板,对巢式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通过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试验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将优化好的TTV1、TTV2检测方法用于对所采集的127份血清样品进行PCR检测。结果可看出,本研究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较好,适用于临床大规模的检测。针对四川省采集鉴定为TTV1和TTV2阳性的血清样品各两份,参照GeneBank上发表的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TTV1)和2型(TTV2)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AB076001.1、GU456386.1),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巢式PCR的方法扩增TTV1和TTV2全基因组序列,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和拼接,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株TTV1基因组全长分别为2852bp和2917bp;两株TTV2基因组全长分别为为2802bp和2798bp,TTV1-SC1、TTV1-SC2与已公布的TTV1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1%~95%、82%~94%。TTV2-SC1、TTV2-SC2与已公布的TTV2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99%、80%-9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株TTV1-SC1与TTV1 Bj10株(HM633251.1)亲缘关系最近,分离株TTV2-SC2与TTV2SH0822/2008株(GU450331.1)亲缘关系最近,分离株TTV2-SC1、TTV2-SC2与PTTV2c-VA株(GU456386.1)亲缘关系最近。通过对TTV.ORF1蛋白抗原性分析,疏水性分析和二级结构分析,推测TTV1-SC1-ORF1的抗原表位集中在155aa。173aa、409aa-423aa和470aa-497aa这三个区域之间。TTV1-SC2-ORF1的抗原表位集中在46aa-62aa、169aa-175aa和321aa-337aa这三个区域之间。而TTV2两个毒株的一级结构同源性较高,氨基酸的差异并没有影响到蛋白质的抗原性,推测TTV2.SC1-ORF1和TTV2-SC2-ORF1的抗原表位都集中在268aa-279aa、379aa-390aa、505aa-511aa和517aa-533aa这四个区域之间,这些分析结果是否能说明此区域就是真正的抗原表位,还需实验证实。本研究有利于监测猪TTV1与TTV2的疫源和进化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病毒形态结构、遗传与变异和基因功能特点奠定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张新华,李仲兴[3](2009)在《输血与TTV感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7年,日本学者首次发现并报告了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其是一种引起人类输血后肝炎的新的DNA病毒,是继甲、乙、丙、丁、戊及庚型肝炎病毒之后新近发现的一种可经血源传播的病毒,在各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中广泛分布。1998年,周育森等在我国10例临床诊断为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中,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出5例TTV DNA阳性。说明中国也存在TTV感染问题。本文就TTV感
于秋丽,陈淑芬,刘长青,韩占英,李琦[4](2008)在《不同人群TT病毒的检测及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不同人群TT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别。方法:采用TTV(N22)区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半巢式(nPCR)方法,对健康人群、不同型别肝炎病人、非甲-非戊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等7组人群血清进行TTV DNA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TTV在非甲-非戊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人群中感染率分别为75.00%(15/20)、75.00%(27/36)、61.90%(13/21)、58.06%(18/31)、52.78%(38/72)、45.61%(26/57)和38.89%(28/72)。肝硬化患者及非甲-非戊型肝炎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也明显高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5个阳性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株属于G1基因型,1株属于G2基因型。结论:TTV在河北地区肝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TTV感染与不明原因ALT升高有一定的关系,基因型以G1型为主。
罗红林[5](2007)在《献血标本中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率初步分析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镇江地区健康无偿献血者及非甲~庚型肝炎病人血清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PCR两种方法同时检测无偿献血者及非甲~庚型肝炎病人血清标本TTV–Ab、TTV DNA。结果健康无偿献血者TTV–Ab检出率为1.28 %,肝炎病人TTV–Ab检出率为3.63 %,其中非甲~庚型肝炎病人TTV–Ab检出率为6.38 %。而通过对TTV DNA检测,发现上述三种人群中TTV DNA检出率分别为1.05%、5.57%和12.77%。结论镇江地区无偿献血者存在TTV感染,但TTV在符合献血条件的人群感染率明显低于肝炎病人。
吴寰宇,李燕婷[6](2007)在《HGV和TTV研究现状和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侯周华,谭德明,李聪智,谢玉桃[7](2007)在《应用熔点曲线分析输血传播病毒的基因变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TTVDNA,收集TTVDNA阳性病例142例。其中献血员4例;非甲-非庚型慢性肝炎患者16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3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SHB)76例。采用熔点曲线方法进行TTV基因变异检测。结果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着多于献血员(P<0.05);重型与重度肝炎患者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着多于中度患者(P<0.05),重度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显着(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CHB和CSHB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着多于献血员及ASC组(P<0.05),CSHB和CHB重度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着多于CHB中度患者(P<0.05)。但CHB重度患者TTVDNA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CSHB相比较差异无显着(P>0.05)。结论TTV存在基因变异;TTV基因变异株的复杂性或称准种感染的复杂性可能是TTV与HBV感染者重叠感染使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熔点曲线可以用于基因变异分析。
李庆平,侯佩强[8](2006)在《TT病毒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张华东[9](2006)在《TT病毒的检测及与肝病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 病毒性肝炎是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已发现并确认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6种,但仍有10%~20%的肝炎患者找不到任何已知的血清学肝炎病毒感染标志,肝炎病人病因不明,提示尚存在其它未被发现的肝炎病毒。1997年底,日本的Nishizawa等使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从一名姓名为TT的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克隆到一段与目前已知的任何DNA序列都没有明显同源性的未知DNA序列,证实其与输血后肝炎高度相关,并把该基因片段可能代表的病毒以病人的名字命名为TT病毒(TTV)。目前我国对TTV的感染流行情况、基因检测分型等有初步报道,但各地对TTV的感染率报道差别较大,特别是和国外的相关报道差别更为明显。本课题旨在探讨TTV在东营地区的感染情况、TTV的传播途径、TTV和人类肝病的关系,以及TTV是否为非甲~非庚肝炎的致病因子、致病特征等。 方法 目前TT病毒的诊断和分型依赖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PCR扩增后获得产物采用核酸杂交、酶切和测序的方法来判断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微板核酸杂交酶免疫方法对TTV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定性检测。由于TTV在血清中的含量很低,我们在检测过程中进行了二次PCR扩增,对第二次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定性鉴定。然后对阳性结果再获得一次产物,应用双探针杂交技术,用ELISA法进行确认TTV DNA。 统计方法:应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江鹏飞,黄呈辉,熊海燕,欧阳玲,张寿斌[10](2006)在《不同人群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检测和传播途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不同人群TTV感染状况,探讨TTV传播途径。方法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临床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吸毒者、性病患者和献血者人群进行TTVDNA的PCR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株进行序列测定。结果非甲~戊型肝炎病人、血透患者和反复输血病人TTVDNA阳性率分别为41.7%、40.5%和35.7%,明显高于甲~丙型肝炎病人(17.7%,P<0.01);静脉吸毒者中TTVDNA阳性率高达39.3%,明显高于献血者人群(20.4%,P<0.05);ALT异常献血员中TTVDNA检出率为明显高于无偿献血员人群(P<0.05);性病患者生殖道分泌物中TTVDNA检测出率为15.8%。2株TTV分离株与TTV标准株(AB008394)同源性在92.5%以上。结论TTV感染与肝炎有关,可能是非甲~庚型肝炎的病原之一;TTV除了经血源途径传播外,性传播可能成为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二、献血员、肝炎患者TTV DNA检测及部分TTV基因序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献血员、肝炎患者TTV DNA检测及部分TTV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体检人群输血传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输血传播病毒概述 |
1.1.1 TTV病毒理化及生物学特性 |
1.1.2 TTV所属科属 |
1.2 输血传播病毒基因组及其重要蛋白研究进展 |
1.2.1 TTV基因组特点 |
1.2.2 TTV的蛋白质 |
1.2.3 TTV基因群 |
1.3 输血传播病毒可能的致病性 |
1.3.1 肝损伤 |
1.3.2 肺部疾病 |
1.3.3 血液学疾病 |
1.3.4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
1.3.5 免疫学状况 |
1.3.6 系统性红斑狼疮 |
1.4 输血传播病毒在人体组织的分布 |
1.5 输血传播病毒传播途径 |
1.5.1 血液传播 |
1.5.2 粪-口途径传播 |
1.5.3 母婴垂直传播 |
1.5.4 飞沫传播 |
1.5.5 性传播 |
1.6 输血传播病毒流行状况 |
1.7 输血传播病毒检测方法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昆明体检人群TT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血清样品PCR检测 |
2.2.2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2.2.3 重组质粒序列测定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检测体系的评价 |
2.3.2 对检测结果的分析 |
2.3.3 由输血传播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思考 |
2.4 小结 |
第三章 输血传播病毒变异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分型引物PCR检测 |
3.2.2 序列测定及分析 |
3.2.3 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3.3 讨论 |
3.3.1 分型引物的设计 |
3.3.2 TTV基因型的特点 |
3.4 小结 |
第四章 输血传播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TTV全基因组分段扩增结果 |
4.2.2 各片段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4.2.3 序列拼接 |
4.2.4 系统进化树分析 |
4.2.5 同源性分析 |
4.2.6 重组事件分析 |
4.2.7 TTV结构蛋白疏水性及抗原表位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和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输血性传播病毒的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 |
1.1 TTV的理化性质 |
1.2 TTV DNA的结构和功能 |
1.3 TTV的分型 |
2 流行病学 |
2.1 人的TTV感染 |
2.2 灵长类动物的TTV感染 |
2.3 猪的TTV感染 |
3 致病性 |
4 检测方法 |
4.1 TTV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 |
4.2 TTV分型的检测 |
4.3 TTV的其他检测方法 |
4.3.1 血清免疫学法 |
4.3.2 原位杂交法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和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 |
1.1 病料与载体 |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1.2.1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PCR引物的设计 |
2.2 病毒总DNA的抽提 |
2.3 PCR扩增 |
2.4 目的基因的克隆 |
2.4.1 PCR产物目的DNA片段的回收 |
2.4.2 连接 |
2.4.3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4.4 重组质粒的转化 |
2.5 阳性菌的鉴定 |
2.6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 |
2.7 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2.8 特异性实验 |
2.9 敏感性实验 |
2.10 重复性实验 |
2.11 TTV1、TTV2 PCR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病料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3.2 特异性试验鉴定结果 |
3.3 敏感性试验鉴定结果 |
3.4 重复性试验鉴定结果 |
3.5 PCR的临床应用的鉴定结果 |
3.5.1 采用PCR进行检测 |
3.5.2 TTV1、TTV2的感染情况 |
4 讨论 |
4.1 关于引物设计 |
4.2 关于TTV1、TTV2病毒的确定 |
4.3 关于敏感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 |
4.4 关于PCR方法的临床应用 |
第三章 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TTV1)和2型(TTV2)全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前言 |
1 材料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病料 |
2 方法 |
2.1 TTV1与TTV2全基因组的克隆 |
2.1.1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2 TTV1与TTV2全基因组的PCR扩增 |
2.1.3 PCR产物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2.2 TTV1和TTV2全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 TTV1和TTV2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和进化树分析 |
2.2.2 TTV1和TTV2基因组核苷酸重复高变序列分析 |
2.3 TTV1和TTV2 ORF1蛋白结构与功能预测 |
2.3.1 TTV1-ORF1、TTV2-ORF1蛋白抗原性预测分析 |
2.3.2 TTV1-ORF1、TTV2-ORF1蛋白疏水性分析 |
2.3.3 TTV1-ORF1、TTV2-ORF1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2.3.4 TTV1-ORF1、TTV2-ORF1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TTV1、TTV2全基因组的PCR扩增 |
3.2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3.3 TTV1、TTV2全基因组序列的拼接 |
3.4 TTV1、TTV2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 |
3.4.1 TTV1、TTV2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与进化树 |
3.4.2 TTV1、TTV2基因组核苷酸高变缺失序列分析 |
3.5 TTV1、TTV2 ORF1蛋白结构与功能预测 |
3.5.1 TTV1-ORF1、TTV2-ORF1蛋白抗原性分析 |
3.5.2 TTV1-ORF1、TTV2-ORF1蛋白疏水性分析 |
3.5.3 TTV1-ORF1、TTV2-ORF1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3.5.4 TTV1-ORF1、TTV2-ORF1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3 讨论 |
3.1 关于全基因组克隆 |
3.2 关于序列分析 |
3.3 关于ORF1蛋白分析 |
结论 |
1 TTV1和TTV2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 TTV1与TTV2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 TTV1和TTV2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
(4)不同人群TT病毒的检测及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人群与标本来源 |
1.2 引物设计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室各项肝病感染指标的检测 |
1.5 TTV DNA提取 |
1.6 巢式PCR反应条件 |
1.7 产物检测 |
1.8 PCR产物测序和序列分析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PCR产物电泳结果 |
2.2 不同人群中TTV DNA感染情况 |
2.3 TTV感染者性别与年龄的比较 |
2.4 不同人群TT病毒分离株部分核苷酸序列的分析比较 |
2.5 遗传进化树的构建 |
3 讨论 |
(5)献血标本中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率初步分析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无偿献血者血清 TTV 感染率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与肝炎病人 TTV 感染的结果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缩略词语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HGV和TTV研究现状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2.1 人群感染状况 |
2.2 感染者带毒情况 |
2.3 传播途径 |
3 实验室检测 |
4 临床表现和治疗 |
5 预后及预防措施 |
(7)应用熔点曲线分析输血传播病毒的基因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荧光实时PCR扩增TTV DNA结果 |
2.2 熔点曲线分析结果 |
2.3 TTV DNA阳性非甲-庚型肝炎患者临床类型与熔点曲线波峰数量的关系 |
2.4 TTV 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临床类型与熔点曲线波峰数量的关系 |
3 讨论 |
(9)TT病毒的检测及与肝病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TTV检测及东营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调查人群和标本来源 |
二、试剂 |
三、主要仪器 |
四、实验项目和检测方法 |
结果 |
一、正常人群血清TTV DNA阳性率及性别间差别比较 |
二、TTV DNA阳性率的年龄趋势 |
三、母婴TTV的垂直传播率和6月龄婴幼儿的感染率 |
讨论 |
一、TTV的发现和基本特征 |
二、流行病学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TV与人类肝病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检查人群和标本来源 |
二、试剂 |
三、主要仪器 |
四、实验项目和检测方法 |
结果 |
一、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的TTV DNA阳性率 |
二、TTV DNA在不明转氨酶升高、肝炎、肝硬化、肝癌中的阳性率 |
讨论 |
一、TTV在人体的分布 |
二、TTV与甲-戊型肝炎的关系 |
三、TTV与不明转氨酶升高、肝硬化、肝癌的关系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TTV的发现 |
二、TT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三、TTV的分布 |
四、TTV的传播途径 |
五、TTV的易感人群 |
六、TTV的病理学研究 |
七、TTV感染的临床表现 |
八、TTV的检测方法 |
九、治疗对策 |
十、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献血员、肝炎患者TTV DNA检测及部分TTV基因序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体检人群输血传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张洪兵.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2]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和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D]. 赵玲.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3]输血与TTV感染[J]. 张新华,李仲兴.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9(06)
- [4]不同人群TT病毒的检测及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J]. 于秋丽,陈淑芬,刘长青,韩占英,李琦.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04)
- [5]献血标本中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率初步分析及其意义[D]. 罗红林. 苏州大学, 2007(11)
- [6]HGV和TTV研究现状和进展[J]. 吴寰宇,李燕婷.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7(02)
- [7]应用熔点曲线分析输血传播病毒的基因变异[J]. 侯周华,谭德明,李聪智,谢玉桃. 中国医学工程, 2007(02)
- [8]TT病毒研究进展[J]. 李庆平,侯佩强.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04)
- [9]TT病毒的检测及与肝病关系的临床研究[D]. 张华东. 山东大学, 2006(12)
- [10]不同人群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检测和传播途径分析[J]. 江鹏飞,黄呈辉,熊海燕,欧阳玲,张寿斌. 江西医药,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