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瞿美霞[1](2008)在《帕罗西汀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查阅国内检索类期刊及公开发行的中文医药期刊,归纳有关帕罗西汀新应用的报道。帕罗西汀作为抗抑郁症常用药,其药理作用为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疼痛等诸多方面。帕罗西汀作为抗抑郁症药之外,其临床用途广泛,有待深入研究。
郭慧荣,任玉明[2](2006)在《米氮平在国内的临床试验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江开达,彭代辉[3](2005)在《氟西汀在国内10年的临床应用汇总》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氟西汀(商品名为百优解)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汇总国内有关期刊发表的氟西汀临床应用文献296篇,综合治疗方法、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经过HAMD,HAMA,BDI,SDS,SAS等量表测评及观察,认为氟西汀对抑郁症疗效显着,与SSRI类药物相当。此外,治疗老年抑郁症、围绝经期抑郁、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强迫症、焦虑性神经症、偏头痛、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心血管疾病伴发情绪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糖尿病伴情绪障碍、前列腺炎伴情绪障碍、早泄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传统抗抑郁药少。结论:氟西汀可用于抑郁症、抑郁谱系疾病等,是目前较满意的抗抑郁药。
李轶琛,姜文娟,王鹏,陈金玲,向东方[4](2005)在《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入组的60 例精神分裂症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分别使用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进行治疗,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TESS量表在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2,4,6,8 周(HAMD)评分及(HAMA)评分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 05)。TESS评分帕罗西汀组显着低于阿米替林组。结论 帕罗西汀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剂比较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起效快,疗效可靠,副作用小。
李轶琛,王鹏,陈金玲,向东方[5](2004)在《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人组的60例精神分裂症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分别使用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进行治疗。并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 TESS 量表在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4,6,8周(HAMD)评分及(HAMA)评分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TESS 评分帕罗西汀组显着低于阿米替林组。结论:帕罗西汀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剂比较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起效快,疗效可靠,副作用小。
李刚[6](2002)在《新型抗抑郁剂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
邓文佳[7](2021)在《分析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00例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焦虑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随机分组,阿米替林治疗组患者采取阿米替林治疗缓解症状,米氮平治疗组患者给予米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TESS评分以及治疗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结果米氮平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米替林治疗组,P <0.05。两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米氮平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阿米替林组,P <0.05。米氮平治疗组TESS评分低于阿米替林治疗组,P <0.05。结论相较于阿米替林,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焦虑症状患者应用米氮平治疗的效果更确切,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症状,且安全性高。
李令康[8](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张鹏媛[9](2020)在《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焦虑障碍患者药物使用现状与依从性跟踪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焦虑障碍是一组较常见的精神疾病。焦虑障碍的治疗是各国精神病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该病的临床用药是否合理以及院外巩固和维持期用药依从性的研究很少。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河南省某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焦虑障碍患者的用药统计数据,并跟踪上述患者出院后门诊继续用药的处方,结合问卷调查,主、客观评估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了解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实际情况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实践。目的了解焦虑障碍住院患者的用药现状,并结合我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调查用药现状,分析临床用药的不足与合理之处;结合门诊处方持有率及问卷调查对药物依从性进行多维评价分析,找出影响依从性的独立与相关因素,为提高用药合理性和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患者信息。受试者符合ICD-10恐怖性焦虑障碍(F40)和其他焦虑障碍(F41)的诊断标准。应用药物使用调查表调查总结住院期间的治疗用药,并通过与《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有重点等级推荐的三种亚型: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与临床药物作比较,找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通过对上述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门诊用药信息进行提取和汇总,应用药物覆盖天数二次转换药物持有率,客观指标反映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通过问卷调查使用统计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患者药物依从性的独立因素和相关因素,从而为最佳治疗提供基础。结果1.在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集的815例焦虑障碍住院患者中,有671例患者符合调查标准,其中男性375例(占比55.9%),女性296例(占比44.1%);入院和出院共有142例被诊断为恐怖性焦虑障碍(占比21.2%),共有529例诊断为患有其他焦虑障碍(占比78.8%)。首次接受治疗的有220例(占比32.8%),入院时就已经接受过或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有451例(占比67.2%)。2.从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选择来看,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阿普唑仑(32.3%vs30.4%)和氯硝西泮(24.7%vs26.2%);5-HT1A受体激动剂类丁螺环酮的入院和出院的使用频率较高(入院的262例患者与出院的269例患者);最常用的抗抑郁药是盐酸阿米替林(30.1%vs28.8%)、盐酸帕罗西汀(27.6%vs27.0%)和西酞普兰(15.5%vs16.9%);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喹硫平(20.0%vs59.2%)和利培酮(6.2%vs18.5%)最常选用。3.就治疗方法而言,66.8%的患者在入院时及72.1%的患者在出院时选择了联合用药的方式。联合用药治疗还多见于首次和多次住院的患者。其中,苯二氮卓类药物/选择性5-HT1A受体激动剂类抗焦虑药与抗抑郁药联合使用的频率显着高于入院时(23.6%vs0%);抗抑郁药与其他辅助药物的结合使用也较频繁,入、出院时相差很大(12.7%vs0%),这表明医师经常考虑将药物组合使用来治疗焦虑障碍患者。4.比较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中有明确等级推荐的三种亚型的临床用药: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现临床完全符合药物指南的上述三种亚型的基线符合率分别为62.5%,51.9%和86.0%。不符合指南者在惊恐障碍住院病例主要体现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联合使用时程,而在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主要集中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联用时长及住院方案调整流程的倒置以及药物选择的外向扩展。5.对上述671例住院病人出院后的门诊处方持有率进行跟踪换算后发现,焦虑障碍患者的门诊药物持有率在出院后的3个月内相对较高(MPR≥0.8,48.9%)。但随后的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内的药物持有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MPR≥0.8节点,34.7%vs13.4%vs1.3%),客观上表明依从性逐渐降低。6.在671例出院患者中发放依从性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46份,脱落率3.7%。发现经过单因素分析,年龄、工作背景,月收入水平、购药方式、症状自我感知、医患关系、医嘱交代、医患沟通、作息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及社会支持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症状自我感知、医患关系、医嘱交代、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及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独立因素(P值均<0.05)。结论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基于联合用药,用药基本符合《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的重点等级推荐,但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联用时程等方面与指南推荐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患者院外用药依从性的因素较多,需要临床加以重点关注。
张浩[10](2019)在《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抑郁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心理疾患,神经可塑性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变机制及抗抑郁治疗的重要靶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针灸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实验在明确电针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突触可塑性(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机制,为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方法:120g-170g成年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采用合笼饲养,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独笼饲养,即孤养模式。空白组连续接受35天普通饲养条件,自由摄入水食,昼夜节律正常。模型组在接受35天普通饲养的同时,予以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应激(包括食物、饮水剥夺,45°角倾笼、水平摇笼、5℃冰水刺激、37℃温水刺激、夹尾、潮湿垫料、簇居、昼夜颠倒、异物饲养和束缚12种,每日随机予以2种刺激)。电针组除了接受与模型组同样的处理外,从第15天起至第35天予以电针干预。电针参数:取心俞、肾俞穴,2mA/100Hz;疗程持续3周共21天,20分钟/天,5天/周。(一)观察指标:(1)行为学检测:①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观测大鼠对蔗糖溶液的偏好比率,在实验前(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进行;②旷场测试(Open field test,OFT)。观测水平穿格和垂直扶墙的数量,在实验第36天进行;③莫里斯水迷宫训练及测试(Morris water maze,MWM)。观测平台潜伏期、平台区穿梭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比率,在实验第37至41天进行;④避暗测试(Passive avoidance test,PAT)。观测大鼠从明箱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在实验第40和41天进行。(2)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Synaptic numerical density,Nv)、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ost-synaptic density,PSD)和突触间隙宽度(Synaptic cleft)。(3)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二)统计方法:验证计量数据是否符合为正态分布、做方差齐性检验,满足上述条件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者,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于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者根据校正系数调整统计结果。上述方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结果(一)动物行为学:①糖水偏好测试。重复测量显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糖水偏好值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模型组的值随着实验进行逐步地下降。统计分析提示,测量开始前三组的基础值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间重复测量的差异显着(P<0.05),空白组和针刺组之间无差异(P<0.05),但二者显着大于模型组(P<0.05,P<0.05)。②旷场测试。观察发现,空白组和电针组的自发活动多于模型组。统计分析提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次数无差异(P<0.05),但是两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5)。③避暗测试。三个组在训练时潜伏期没有统计差别(P>0.05)。经过电刺激后,三个组的测试潜伏期出现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均大于模型组(P<0.05),二者之间无差异(P>0.05)。④水迷宫测试。在平台潜伏期、平台区域穿梭次数与目标象限占比上,发现空白组与电针组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没有统计显着性(P>0.05)。(二)突触超微结构:经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突触超微结构具有不同特征:与空白组和电针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前成分中突触小泡密度减少、突触前活性区和突触后致密带边缘模糊;统计分析提示:①模型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Nv)显着小于空白组和电针组(P<0.05,P<0.05)。②模型组的两个脑区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亦小于二组(P<0.05,P<0.05)。③电针组的海马CA1区Nv数大于空白组(P<0.05)外,二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Nv数和PSD无差别(P>0.05)。(三)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WB检测发现,三个组的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差异特征相似:①模型组的Synaptophysin、PSD-95、BDNF和AKT水平显着低于空白组与电针组(P<0.05,P<0.05)。②GSK-3 β水平均显着高于二组(P<0.05,P<0.05)。③空白组与电针组的各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电针有效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2.电针对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机制之一。
二、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帕罗西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
1.2 肠易激综合征 (TBS) |
2 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2.1 早泄 |
2.2 前列腺炎 (CP) |
2.3 男性复发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 ) |
2.4 尿道炎后综合征 (PUS) |
3 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
3.1 慢性头痛与偏头痛 |
3.2 术后慢性疼痛 |
3.3 原发性痛经 |
3.4 疼痛障碍 |
3.5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 (FS) |
4 精神分裂症 |
5 其他 |
5.1 慢性疲劳综合征 |
5.2 神经衰弱 |
5.3 心脏神经症 |
5.4 功能性低热 |
(2)米氮平在国内的临床试验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对抑郁症的疗效 |
3.1 成人抑郁症 |
3.2老年抑郁症 |
3.3青少年抑郁症 |
3.4脑卒中后抑郁 |
3.5双相抑郁和双重抑郁 |
3.6难治性抑郁症 |
4 对其它精神障碍的疗效 |
4.1 精神分裂症 |
4.2 强迫症 |
4.3 焦虑障碍 |
4.4 抑郁焦虑共病 |
4.5儿童情绪障碍 |
4.6女性更年期情绪障碍 |
4.7海洛因成瘾 |
5 对躯体疾病的疗效 |
6 安全性及药物相互作用 |
7 依从性 |
8 结论 |
(3)氟西汀在国内10年的临床应用汇总(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科疾病临床疗效 |
1.1 原发抑郁症 |
1.2 老年抑郁症 |
1.3 女性特定生理时期的情绪障碍 (围绝经期抑郁) |
1.4 精神分裂症 |
1.5 强迫症 |
1.6 焦虑性神经症 |
1.7 儿童精神障碍 |
1.8 脑器质性疾病所致情绪障碍及其他障碍 |
2 躯体疾病临床疗效 |
2.1 头痛及疼痛障碍 |
2.1.1 头痛 |
2.1.2 疼痛障碍 |
2.2 心血管系统疾病伴发抑郁 |
2.3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发抑郁 |
2.4 糖尿病伴发抑郁 |
2.5 男性泌尿系统疾病 |
2.5.1 前列腺炎 |
2.5.2 早泄 |
3 不良反应 |
4 依从性 |
(5)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A、HAMD评分组内比较及减分率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 |
2.2 起效时间与疗效观察 |
3 讨论 |
(6)新型抗抑郁剂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抑郁症 |
1.1 SSRI与三环类抗抑郁剂 (TCA) 的比较 |
1.2 SSRI之间的比较 |
1.3 SSRI与TCA或其它药物联合应用 |
2 强迫症 |
3 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 |
4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
5 其它精神障碍[21, 22] |
5.1 社交恐怖症 |
5.2 惊恐障碍 |
5.3 经前焦虑症 |
6 抗抑郁药的停药综合征 |
6.1 Schatzberg等[23]提出界定停药综合征的 |
6.2 SSRI停药的主要临床表现 |
6.2.1 躯体症状 |
6.2.2 心理症状 |
6.3 停药综合征的处理 |
6.3.1 提供保证 |
6.3.2 减慢减药速度 |
6.3.3 改换另一种药物 |
(7)分析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 |
2.3 TESS评分 |
3 讨论 |
(8)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
2.2.2 心神疾病 |
2.2.3 心胸疾病 |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
2.3.1 胸中窒,烦 |
2.3.2 胸满,默默,心烦 |
2.3.3 胸满,烦惊,谵语 |
2.3.4 悸 |
2.3.5 烦,悸 |
2.3.6 惊,悸 |
2.3.7 心痛,烦 |
2.3.8 胸中痛,喜太息 |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
3.1 桂枝甘草汤证 |
3.2 栀子豉汤证 |
3.3 小柴胡汤证 |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
3.6 小建中汤证 |
3.7 炙甘草汤证 |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
4.1 桂枝汤证 |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
4.3 当归四逆汤证 |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4.6 大柴胡汤证 |
4.7 柴胡桂枝汤证 |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
4.9 四逆汤证 |
4.10 真武汤证 |
4.11 四逆散证 |
4.12 半夏泻心汤证 |
4.13 半夏厚朴汤证 |
4.14 黄连阿胶汤证 |
4.15 乌梅丸证 |
4.16 桂枝茯苓丸证 |
讨论 |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
3.1.3 辨治絜要 |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
3.2.4 辨治絜要 |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
3.3.3 辨治絜要 |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
3.4.1 水饮 |
3.4.2 血瘀 |
3.4.3 痰饮 |
3.4.4 辨治絜要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焦虑障碍患者药物使用现状与依从性跟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焦虑障碍药物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
一、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
二、抑郁症与中医相关病证 |
三、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
四、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二、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
三、抑郁症的脑可塑性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二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三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郁病的针灸治疗 |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帕罗西汀的临床应用[J]. 瞿美霞. 医药导报, 2008(03)
- [2]米氮平在国内的临床试验综述[J]. 郭慧荣,任玉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07)
- [3]氟西汀在国内10年的临床应用汇总[J]. 江开达,彭代辉.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08)
- [4]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对照研究[J]. 李轶琛,姜文娟,王鹏,陈金玲,向东方. 山东精神医学, 2005(02)
- [5]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研究[J]. 李轶琛,王鹏,陈金玲,向东方.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4(06)
- [6]新型抗抑郁剂的临床应用[J]. 李刚. 天津药学, 2002(03)
- [7]分析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疗效[J]. 邓文佳.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1)
- [8]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焦虑障碍患者药物使用现状与依从性跟踪分析[D]. 张鹏媛.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10]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D]. 张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