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细胞亚群测定中通透剂作用效果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梁欣仪[1](2021)在《岭南中药救必应胃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调理脾胃岭南中药救必应对无水乙醇或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或小肠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从对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相关调节蛋白影响角度,探讨救必应胃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1.受试药救必应水提物的制备:救必应药材浸泡、煎煮、旋转蒸发浓缩,冷冻干燥,得到救必应水提物冻干粉(得率17.5%)。2.受试药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救必应组(16g·kg-1和8g·kg-1);禁食不禁水24h,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纯水,受试药组分别灌胃救必应各剂量水提物;2h后,模型组和受试药组每只大鼠按5mL·kg-1灌胃无水乙醇,正常组灌胃同体积纯水,1h后处死动物,胃组织标本取材,对胃黏膜损伤进行大体和病理评分。3.受试药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救必应组(20g·kg-1和10g·kg-1);禁食不禁水24h,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纯水,受试药组灌胃受试药;1h后,模型组和受试药组每只大鼠按60mg·kg-1皮下注射吲哚美辛,正常组皮下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7h后处死动物,胃组织标本取材,对胃黏膜损伤进行大体和病理评分。4.受试药对吲哚美辛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救必应组(16g·kg-1和8g·kg-1);禁食不禁水24h,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纯水,受试药组灌胃受试药;1h后,模型组和受试药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吲哚美辛5mg·kg·d-1×4d;d4给药后禁食不禁水24h,d5处死动物,小肠组织标本取材,对小肠黏膜损伤进行大体和病理评分。5.胃或小肠组织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刮取胃或小肠黏膜组织后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待测蛋白: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黏蛋白(MUC1、MUC5AC)、转录因子(CDX-2、SOX-2)。6.ELISA法检测小肠黏膜损伤造模大鼠血浆D-乳酸(肠通透性指标)。结果:1.救必应水提物对大鼠胃或小肠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①对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救必应水提物(16g·kg-1)能防治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大体和病理评分与模型组比较P<0.05)。②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救必应水提物(10g·kg-1)能防治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大体评分与模型组比较P<0.05);救必应水提物(16g·kg-1、8g·kg-1)能防治吲哚美辛所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与模型组比较P<0.05)。2.救必应水提物对造模大鼠胃或小肠黏膜细胞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或WB检测):①在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的结果显示,救必应水提物(16g·kg-1或8g·kg-1)能提高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和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5);②在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的结果显示,救必应水提物(20g·kg-1或10g·kg-1)能提高胃黏膜紧密连接和黏附连接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5,蛋白种类同①);③在吲哚美辛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模型的结果显示,救必应水提物(16g·kg-1或8g·kg-1)能提高小肠黏膜紧密连接和黏附连接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5,蛋白种类同①)。提示救必应水提物能提高无水乙醇或吲哚美辛造模大鼠胃或小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和黏附连接蛋白表达。3.救必应水提物对造模大鼠胃黏膜黏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或WB检测):①在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的结果显示,救必应水提物能提高胃黏膜MUC1、MUC5AC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5);②在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的结果显示,救必应水提物能提高胃黏膜MUC1、MUC5AC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5),提示救必应水提物能提高无水乙醇或吲哚美辛造模大鼠胃黏膜黏蛋白表达。4.救必应水提物对造模大鼠胃或小肠黏膜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或WB检测):①在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的结果显示,救必应水提物能提高胃黏膜SOX-2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5);②在吲哚美辛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模型的结果显示,救必应水提物能提高小肠黏膜CDX-2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5)。提示救必应水提物能提高无水乙醇造模大鼠胃黏膜SOX-2(胃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能提高吲哚美辛造模大鼠小肠黏膜CDX-2(肠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5.救必应水提物对吲哚美辛致小肠黏膜损伤大鼠血浆D-乳酸(肠通透性指标)的影响:救必应水提物能降低造模大鼠血浆D-乳酸(与模型组比较P<0.05)。提示对小肠黏膜损伤所致的肠通透性增高有改善作用。结论:救必应水提物对无水乙醇或吲哚美辛所致的大鼠胃或小肠黏膜损伤有防治作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救必应水提物能提高造模大鼠胃或小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黏附连接蛋白以及黏蛋白和胃肠转录因子表达、降低肠道通透性而改善大鼠肠屏障功能,从而促进胃肠黏膜的损伤修复。研究结果为探讨调理脾胃岭南中药救必应胃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也丰富了对岭南中药救必应的认识。
莫慧慧[2](2020)在《荧光镜检法检测皮肤真菌的定植量及其在炎性皮病中的变化》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一个独特而多变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群落,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都定植在上面。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一些炎性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而病程多呈慢性。多项研究报道也提示银屑病、湿疹等这些炎症性疾病与真菌感染相关。另外,真菌荧光镜检在皮肤科中应用非常广泛,该检测手段比传统的KOH湿片法准确度更高,可在镜下直观观测到真菌的数量以及形态,并且快速、简便、灵敏,因此,本研究采用该方法来研究真菌定植与炎性皮病关系。研究目的使用真菌荧光镜检法鉴定正常皮肤表面不同部位的真菌阳性率、定植量以及炎性皮病皮损中的变化。方法利用真菌荧光镜检法检测正常皮肤、湿疹、银屑病、玫瑰糠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的真菌数量,收集相关临床信息,数据使用R3.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0.05则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人的头皮及油脂部位真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5.05%和96.26%,干燥部位和潮湿部位检出率相近,分别为83.16%和83.67%,而足部检出率最低,44.29%。正常人在前述五个部位的孢子数量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湿疹患者的油脂部位、干燥部位、潮湿部位、足部的真菌检出率,依次为77.05%、68.97%、58.93%、26.92%。真菌检出率、孢子数量均要比正常人的相应部位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银屑病患者的头皮、油脂部位、干燥部位真菌检出率为54.54%、66.67%、47.62%,孢子数量减少,均比正常人相应部位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玫瑰糠疹患者的油脂部位真菌检出率分别为91.42%,比正常人油脂部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玫瑰糠疹组的干燥部位真菌检出率(57.89%)比正常人干燥部位(83.16%)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人与玫瑰糠疹患者的油脂、干燥部位的孢子数量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AD患者的潮湿部位真菌检出率为77.78%,比正常人的相应部位检出率低,孢子数量减少,但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油脂部位和干燥部位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5.00%,孢子数量减少,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炎性皮病的皮损部位真菌载量普遍降低,如对皮肤真菌群落进行干预,改变慢性炎症皮肤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减少复发率,缓解病情。
李孟露[3](2020)在《特异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抑制剂通过调控Galectin-3抑制M2型巨噬细胞极化治疗哮喘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其病理变化为: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仍以缓解症状和控制炎症为主。糖皮质激素仍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最有效的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是维持染色体基本单位核小体中组蛋白乙酰化平衡的关键酶之一,与细胞内诸多生命过程密切相关,如炎症基因转录、DNA损伤修复、细胞增殖与凋亡、组织纤维化等。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工作中,通过建立急性及慢性OVA哮喘小鼠模型,证实广谱HDAC抑制剂(Givinostat)、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 Hcl)和HDAC8抑制剂(PCI-34051)可缓解慢性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和气道重塑,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有治疗作用。其中,HDAC8抑制剂在哮喘中,抗炎作用明显优于广谱HDAC抑制剂及HDAC6抑制剂,表现为在哮喘中,HDAC8抑制剂能更好的缓解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巨噬细胞在不同环境下可以分别极化为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M1型)及替代活化型巨噬细胞(M2型)。研究表明,巨噬细胞M2型极化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参与许多炎症反应的进程,在M2型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目的:研究HDAC8特异性抑制剂PCI-34051对急性期哮喘小鼠体内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作用,并通过体外实验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PCI-34051对于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PCI-34051干预急性期哮喘小鼠,评估PCI-34051对于Galecitn-3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第三部分选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体外模拟M2型巨噬细胞极化,探讨PCI-34051对于Galecitn-3的作用及PCI-34051对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作用机制。1、HDAC8特异性的抑制剂PCI-34051对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1.1动物模型的分组:选取6-8周SPF级BALB/C雌性小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S组),哮喘组(OVA组),布地奈德激素组(OVA/BUD组),PCI-34051组(OVA/PCI组)。于实验0、7、14天,OVA组,OVA/BUD组及OVA/PCI组小鼠予以致敏液(OVA+Al(OH)3)腹腔注射。末次致敏1周后,于第21-27天使用超声雾化器进行激发液(2%OVA)连续雾化7天,每天一次,30min/次。BUD组使用布地奈德(0.04mg/ml,雾化),PCI组使用PCI-34051(0.5mg/kg,灌胃口服),分别于每次激发试验前30min给药。正常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及药物。1.2肺功能激发试验:末次激发实验24h之后,采用整体体积描记法检测各组小鼠的气道增强呼气间歇值(Penh)。1.3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收集小鼠BALF,离心收取沉淀细胞,重悬细胞后进行瑞士-吉姆萨染色,计数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分类细胞数。1.4 ELISA检测:小鼠眼球取血,离心获得血清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4、IFN-γ及IgE表达水平。1.5病理标本制备及染色:提取小鼠左侧肺组织,石蜡包埋并切片后,对小鼠左侧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AB-PAS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及气道粘液分泌。1.6流式细胞术:提取小鼠肺组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巨噬细胞表型F4/80,M1型标记物CD86,M2型标记物CD206的表达。1.7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ABC法,对小鼠左侧肺组织切片进行染色,检测CD68,CD86,CD163,iNOS在肺组织内表达。1.8 Q-PCR:提取各组小鼠肺组织mRNA,检测肺组织内Arg1 mRNA,iNOS mRNA水平。1.9 Western Blot:提取各组小鼠肺组织蛋白,检测肺组织内Arg1,i NOS表达水平。2、PCI-34051对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Galecitn-3的作用2.1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分组:6-8周SPF级BALB/C雌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S组),哮喘组(OVA组),布地奈德激素组(OVA/BUD组),PCI-34051组(OVA/PCI组)。造模方法如前。2.2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ABC法,对小鼠左侧肺组织切片进行染色,检测Galectin-3,HDAC8在肺组织内定位。2.3 Western Blot:提取各组小鼠肺组织蛋白,检测肺组织内Galectin-3,HDAC8表达水平。2.4免疫荧光双染技术:对小鼠左侧肺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双染,检测小鼠肺组织内Galectin-3,HDAC8表达位置。3、PCI-34051对于Raw264.7细胞M2型极化的作用及作用机制3.1细胞培养: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加入到含有10%胎牛血清并且不含内毒素的DMED高糖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细胞均放置于5%CO2,37℃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3.2细胞处理及分组:常规传代培养,培养基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分为Con组,IL-4组及IL-4/PCI组。Con组正常培养,IL-4组用重组IL-4蛋白(R&D Systems)刺激巨噬细胞,(浓度为20ng/ml),IL-4/PCI组先用PCI-34051(浓度为10μM)刺激巨噬细胞后,再使用重组IL-4蛋白(浓度为20ng/ml)刺激巨噬细胞。3.3 Q-PCR检测:提取各组细胞mRNA,检测细胞内Arg1 mRNA,iNOS mRNA水平。3.4 Western Blot:提取各组细胞内蛋白,检测细胞内Arg1,iNOS,Galectin-3,HDAC8表达水平。3.5免疫荧光双染技术:对各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双染,检测巨噬细胞内Galectin-3,HDAC8表达位置。3.6通过shRNA技术干扰Galectin-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Galectin-3沉默后,IL-4诱导后Arg1蛋白表达水平。3.7通过免疫共沉淀试验(Co-IP)检测各组细胞HDAC8及Galecitn-3蛋白之间的作用。研究结果:1、HDAC8特异性的抑制剂PCI-34051对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1.1与OVA组相比,OVA/BUD组及OVA/PCI组肺组织内及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粘液分泌均明显减轻,气道高反应明显减轻;1.2与OVA组相比,OVA/BUD组及OVA/PCI组中,小鼠血清内IL-4及IgE明显减低。1.3与OVA组相比,OVA/BUD组及OVA/PCI组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巨噬细胞数量明显降低。1.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OVA组小鼠肺组织内M2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CD206/F4-80表达明显增加,而OVA/BUD组及OVA/PCI组水平降低。1.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OVA组小鼠肺组织内CD163明显增多,而CD86轻度增加。布地奈德及PCI-34051干预后,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CD163明显降低。1.6 Q-PCR结果表明,与NS组相比,OVA组小鼠肺组织内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 mRNA明显增加,而OVA/BUD组及OVA/PCI组Arg1 mRNA明显降低。1.7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NS组相比,OVA组小鼠肺组织内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蛋白水平明显增加,而OVA/BUD组及OVA/PCI组Arg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2、PCI-34051对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Galecitn-3的作用2.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OVA组小鼠肺组织内Galectin-3明显增多,而OVA/BUD组及OVA/PCI组小鼠肺组织内Galectin-3表达明显降低。在OVA组小鼠肺组织内,HDAC8明显增多,而OVA/BUD组及OVA/PCI组小鼠肺组织内HDAC8表达明显降低。2.2 Western Blot显示,与OVA组小鼠相比,OVA/BUD组与OVA/PCI组小鼠肺组织内Galectin-3及HDAC8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2.3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在NS组中,Galectin-3及HDAC8无明显共表达。而在OVA组中,部分Galecitn-3出现细胞核内表达,且HDAC8出现共表达。而OVA/BUD组及OVA/PCI组中,Galectin-3及HDAC8共表达明显就减少。3、PCI-34051对于Raw264.7细胞M2型极化的作用及作用机制3.1 Q-PCR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IL-4促进Arg1 mRNA的表达,抑制iNOS mRNA的表达。与IL-4组相比,IL-4/PCI组抑制Arg1 mRNA的表达。3.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CI-34051抑制由IL-4诱导的HDAC8及Galecitn-3表达的增加。3.3 Galectin-3沉默后,IL-4刺激引起的Arg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3.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L-4刺激之后,Galecitn-3在细胞质及细胞核内均表达,且HDAC8及Galecitn-3的共表达明显增多。而PCI-34051不仅抑制Galectin-3及HDAC8的表达,同时抑制其共表达。3.5免疫共沉淀(Co-IP)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IL-4组中Galectin-3与HDAC8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加。而PCI-34051处理后,Galectin-3与HDAC8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降低。研究结论:1.HDAC8特异性抑制剂PCI-34051可以抑制急性期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2.PCI-34051可以抑制急性期哮喘小鼠体内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3.布地奈德可以同时抑制急性期哮喘小鼠体内巨噬细胞的M1型M2型极化,而PCI-34051仅可以抑制急性期哮喘小鼠体内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且其效果与布地奈德相当。4.Galectin-3在巨噬细胞M2型极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5.PCI-34051可以通过抑制Galectin-3及HDAC8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
王鑫[4](2019)在《丁酸钠对牛乳腺上皮细胞内源性抗菌肽诱导表达及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研究》文中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导致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引起的抗生素耐药性和慢性炎症问题日益突出。作为疾病控制的新策略,抗菌肽通常是由动物细胞天然产生的,几乎对所有类别的病原体有效且极难产生抗性。丁酸钠不仅是一种短链脂肪酸类营养化合物,还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有研究报道称丁酸钠能通过HDACi作用诱导动物内源性抗菌肽表达,同时还能发挥抑菌抗炎的作用效果,但其确切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全面了解丁酸钠对动物内源性抗菌肽诱导表达的影响以及明确丁酸钠对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提供了分子领域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为细胞模型。首先,观察丁酸钠对细胞内源性抗菌肽基因表达的诱导效果。接着,利用基因转录组学查找并验证关键转录因子、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microRNA对丁酸钠调控细胞内源性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然后,观察丁酸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细胞中的抑菌效果。最后,阐明丁酸钠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脂磷壁酸(LTA)引起细胞炎症反应的信号转导机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研究结果表明丁酸钠能上调MAC-T细胞内源性抗菌肽的表达,包括β-defensin类抗菌肽DEFB1、DEFB3、DEFB4、DEFB5、DEFB6、DEFB8、DEFB9、DEFB10、DEFB11、DEFB12、DEFB13、LAP、TAP、BPTI和EBD,以及cathelicidin类抗菌肽Bac1、Bac5、Indolicidin、BMAP-28、BMAP-27和BMAP-34。抗菌肽基因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被丁酸钠诱导,其中以DEFB1和BMAP-34的表现最为显着。丁酸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上调了MAC-T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并对DEFB5、Indolicidin和BMAP-34基因的诱导表达能力均高于曲古霉素(TSA)。MAC-T细胞各表达了GPR41和GPR43的牛同源受体蛋白和mRNA,丁酸钠处理后其表达量均上调。利用特异性siRNA分别沉默GPR41和GPR43均不同程度地减弱了丁酸钠诱导DEFB5、DEFB10和BMAP-34基因上调表达,以DEFB10的减弱效果最为显着。(2)基因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EBD、TAP、DEFB5、DEFB1、DEFB4、LAP和BMAP-34基因均出现了上调差异表达,实时定量PCR验证了该结果。所评估的抗菌肽基因启动子上游区域均预测出了AP-1和DBP两个转录因子的转录结合位点。抑制p38和NF-κB途径分别下调了丁酸钠诱导的BMAP-34和DEFB1基因表达水平。抑制ERK途径下调了丁酸钠诱导的BMAP-34表达,但却上调了DEFB1表达,与之相反,抑制JNK途径上调了丁酸钠诱导的BMAP-34表达,同时下调了DEFB1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bta-miR-677对MAC-T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有显着的正调节作用,而bta-miR-2440对其没有显着影响。bta-miR-677对MAC-T细胞BMAP-34和DEFB1基因起上调表达作用,bta-miR-2440只在丁酸钠诱导BMAP-34基因表达中起抑制作用。(3)丁酸钠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AC-T细胞。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丁酸钠降低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AC-T亚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增加了MAC-T细胞TNF-α、IL-1β、IL-6、TLR2、NOD1和NOD2基因表达,而预处理丁酸钠减弱了这些增加。随着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AC-T细胞时间增加,BMAP-34和TAP基因表达也随之增加,预处理丁酸钠后,BMAP-34和TAP基因表达随细菌感染时间增加而出现进一步地上调。丁酸钠显着地减轻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乳腺组织所引起的病理性损伤和炎症反应。(4)丁酸钠显着上调了MAC-T细胞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和BMAP-34、TAP、DEFB1、DEFB5抗菌肽基因表达量,LTA单独刺激MAC-T细胞没有显着上调组蛋白乙酰化水平,预处理丁酸钠后LTA刺激MAC-T细胞进一步上调了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和抗菌肽基因表达量。预处理丁酸钠抑制了LTA诱导的MAC-T细胞TNF-α、IL-1β和IL-6基因表达,增强了IL-10基因表达。LTA显着诱导了NF-κB p65亚基的活化和IκBα的降解,预处理丁酸钠降低了LTA所诱导的NF-κB p65和IκBα磷酸化水平并减少了NF-κB p65的核易位。丁酸钠显着增强了LTA诱导的MAC-T细胞中p38和ERK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减弱了JNK、AMPKα和ACCα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LTA刺激MAC-T细胞后TLR2、NLRP3、ASC和caspase-1、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增加,这种增加通过MAC-T细胞预处理丁酸钠而被减弱。总之,本研究证实了丁酸钠能诱导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内源性抗菌肽基因上调表达,HDACi、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1/GPR43、NF-κB途径、MAPKs途径和microRNA参与了抗菌肽基因表达的调控。同时,丁酸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LTA刺激的MAC-T细胞中发挥了抑菌抗炎作用,其作用与抑制TLR2/NF-κB/NLRP3途径和增强内源性抗菌肽基因表达有关。
张家祥[5](2019)在《缓激肽与其受体B2R调控Kupffer细胞活化介导三氯乙烯致免疫性肝损伤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在工业上广泛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不仅作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之一,且被广泛应用于五金、玩具、电子等行业用作金属部件和电子元件清洗剂。TCE的应用也很难找到其他较好的替代品,加之接触毒物工人缺乏有效的防护,TCE接触已成为我国工人健康危害的突出问题。我国2005年制定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已将其命名为“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ccupational medicamentosa-like dermatitis due to TCE,OMLDT)。近年来研究发现OMLDT的临床表现不仅有严重的全身性皮肤损害,同时肝功能衰竭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肝脏损伤在OMLDT的防治引起了国内职业卫生医师及临床治疗医师的广泛关注。关于OMLDT及其免疫性肝脏损伤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是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IV型变态反应,随着TCE诱导免疫性肝脏损伤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发现T淋巴细胞介导IV型变态反应不能完全解释其发病机制,但相关研究还发现,补体激活可能在OMLDT免疫性肝损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 System,KKS)与补体系统有较强的生物相关性,有研究发现TCE致敏阳性豚鼠肝脏可见肝窦Kupffer细胞增多,Kupffer细胞活化及其炎症因子表达改变在TCE免疫性肝脏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此过程中Kupffer细胞炎症反应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BK与其受体B2R结合均可以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和STAT3信号通路,们推测TCE致免疫性肝脏损伤过程中,KKS系统活化产物BK与其受体结合激活MAPK信号通路,使肝脏Kupffer细胞分泌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发生改变,进一步放大细胞免疫反应,参与肝脏的免疫性损伤过程。研究目的采用整体动物实验并结合Kupffer细胞分离技术和检测技术,使用KKS系统抑制剂PKSI-527和B2R特异性抑制剂HOE-140研究BK与受体B2R结合激活MAPK通路后对肝脏Kupffer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并结合体外分离培养TCE致敏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从正反两个方面测定Kupffer细胞MAPK信号通路改变及其产生的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对TCE免疫性肝脏损伤的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成果将为TCE诱导免疫性肝脏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服务于OMLDT的防治工作。第一部分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在三氯乙烯致敏小鼠体内活化研究研究方法建立TCE经皮致敏BALB/c小鼠模型,使用激肽释放酶激肽高选择性抑制剂PKSI-527预处理致敏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血浆和肝脏中KKS系统相关蛋白指标的表达情况。使用ELISA检测小鼠血浆中BK、PK和HMWK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肝脏中KKS系统活化产物BK及其受体表达情况。探讨KKS系统在TCE致敏小鼠体内和肝脏中的活化和表达情况。结果1.小鼠模型皮肤致敏情况本次建模过程,各组小鼠未有动物死亡,观察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均未有红斑和水肿出现。TCE致敏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和水肿,水肿严重者出现皮肤隆起,用200μl枪头触之,皮肤水肿增厚明显,TCE未致敏小鼠皮肤未发现明显红斑和水肿。2.各组小鼠致敏率分析TCE处理组小鼠,60只TCE处理组小鼠中有24只致敏,其中皮肤评分为1的11只,评分为2的9只,评分为3的4只,另36只未致敏,致敏率达40%;60只TCE+PKSI-527处理组小鼠中有13只致敏,其中皮肤评分为1的7只,评分为2的3只,评分为3的3只,另47只未致敏,致敏率达21.67%。3.各组小鼠建模过程中体重改变情况建模过程中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研究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小鼠体重变化稳定,无明显异常。在建模阶段,TCE致敏组小鼠体重增长较慢,第18d第一次激发后体重出现明显的“V”型下陷,TCE+PKSI-527组小鼠体重改变与TCE处理组相似,但未有出现明显的“V”型下陷。各组小鼠第20d的体重减去初始体重,计算建模阶段体重改变差值,TCE致敏组小鼠体重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PKSI-527组小鼠体重改变也明显减少(P<0.05)。4.各组小鼠肝脏系数变化动物处死后,取各组小鼠肝脏,称重,计算肝脏脏器系数,统计分析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8h和72h TCE致敏组小鼠肝脏系数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48h和72h TCE+PKSI-527致敏组小鼠脏器系数也明显升高。5.各组小鼠血浆PK、HMWK表达水平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中PK和HMWK浓度,检测发现空白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的小鼠血浆中PK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8h和72h TCE致敏组小鼠血浆PK浓度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48h、72h和7d四个时点中,PK浓度在72h时点达到峰值;使用PKSI-527处理后,各组血浆PK浓度明显降低,48h和72h TCE+PKSI-527致敏组小鼠血浆PK浓度明显低于相应TCE致敏组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的小鼠血浆中HMWK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4h和48h TCE致敏组小鼠血浆HMWK浓度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KSI-527处理后,各组血浆HMWK浓度明显降低,48h TCE+PKSI-527致敏组小鼠血浆HMWK浓度明显低于相应TCE致敏组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组小鼠血浆BK浓度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浆BK表达水平,发现空白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和72h TCE致敏组小鼠血浆BK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发现BK表达水平在72h时点达到最高峰值,TCE+PKSI-527处理组各时点致敏小鼠血浆BK浓度较TCE致敏组相应时点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PKSI-527致敏组小鼠血浆BK浓度明显降低。7.不同处理组肝脏B2R表达水平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72h TCE致敏组、72h TCE+PKSI-527致敏组小鼠肝脏组织中B2R的表达量,检查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中B2R有少量表达,72hTCE致敏组小鼠肝脏B2R表达量明显增多,使用PKSI-527后,表达量有所下降。结论1.成功建立TCE经皮致敏小鼠模型,小鼠首次激发后,体重有较为显着的“V”型下陷趋势;2.TCE致敏小鼠体内KKS系统活化,TCE致敏小鼠血浆中PK、HMWK、B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TCE致敏小鼠肝脏B2R表达升高,使用PKSI-527后,B2R表达量降低。第二部分缓激肽受体B2R调控Kupffer细胞活化介导三氯乙烯致免疫性肝损伤及机制研究研究方法研究一中,我们发现KKS系统活化及其活性产物BK和受体B2R在三氯乙烯致敏小鼠肝脏中表达增高,但其在其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如何,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揭示TCE致敏小鼠免疫肝损伤中KKS活化的分子机制,我们在前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特异性B2R拮抗剂HOE140,检测BK/B2R信号通路对TCE致敏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检测TCE致敏BALB/c小鼠中Kupffer细胞活化情况,从实验动物肝脏中分离出Kupffer细胞,观察MAPK和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结果1.各组小鼠致敏率分析各组小鼠在建模过程无死亡,根据表2的皮肤反应评分,在第20天将小鼠分为致敏组和未致敏组。分别以TCE处理组和TCE+HOE140处理组进行致敏率计算。TCE处理组致敏率39.58%(19/48),TCE+HOE140组致敏率32.69%(17/52),两组致敏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小鼠肝脏组织CD68表达CD68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膜蛋白。当Kupffer细胞被激活时,CD68表达增加,并作为Kupffer细胞激活的标志物,本研究使用IHC检测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CD68+细胞数表达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E处理经皮致敏后,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24h和72h TCE致敏组肝脏中CD68+细胞数均明显增加;同时,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24h和72h TCE+HOE140致敏组肝脏中CD68+细胞数也均明显增加。TCE致敏组和TCE+HOE140致敏组相比,CD68+细胞数改变无明显差异。3.各组小鼠肝脏组织CD16/CD32表达IHC法进一步检测M1型Kupffer细胞表面标记物CD16/CD32的表达,与CD68表达情况一致,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CD16/CD32+细胞数表达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E处理经皮致敏后,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24h和72h TCE致敏组肝脏中CD16/CD32+细胞数均明显增加;同时,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24h和72h TCE+HOE140致敏组肝脏中CD16/CD32+细胞数也均明显增加。TCE致敏组和TCE+HOE140致敏组相比,CD16/CD32+细胞数改变无明显差异。4.各组小鼠肝脏组织B2R表达研究发现TCE处理组肝脏损伤在72h时点最为严重,因此,我们选择在72h时间点检测B2R蛋白的表达。使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B2R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B2R有一定量的表达,表达量较少,两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72h TCE致敏组肝脏B2R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出6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未致敏组B2R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致敏组与未致敏组相比,肝脏B2R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HOE140后,72h TCE+HOE140致敏组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72h TCE+HOE140未致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72h TCE+HOE140致敏组与TCE致敏组相比,肝脏B2R表达量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OE140在TCE处理小鼠中的作用HOE140是B2R的特异性拮抗剂,使用荧光双标检测BK和B2R的结合情况,研究发现TCE致敏组BK和B2R表达较多,且BK和B2R有结合现象(暗黄色),使用HOE140后,BK和B2R结合情况有所降低(红色和绿色),结果显示HOE140对B2R发挥了拮抗作用,效果明显。6.各组小鼠肝脏损伤情况6.1肝功能检测空白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4h、72h TCE致敏组AST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应的未致敏组相比,24h、72h TCE致敏组AST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4h TCE+HOE140致敏组AST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72h TCE+HOE140致敏组AST增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检查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致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LT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应的未致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4h和72h TCE+HOE140致敏组ALT增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超微结构检测通过透射电镜检测观察,空白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器结构完整,无明显改变。24h和72h TCE致敏组小鼠肝细胞内细胞器消失,肝细胞内出现大量空泡,线粒体消失,糖原颗粒明显减少,内质网断裂,细胞核膜界限不清。同时,24h和72h TCE+HOE140致敏组组织形态学改变减轻,肝细胞核糖体部分减少,少量线粒体发生空泡变性,72h TCE+HOE140致敏组大部分线粒体清晰。7.各组小鼠肝脏MAPK通路和STAT3蛋白表达情况7.1小鼠肝脏P38 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p-P38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致敏组72h TCE+HOE140致敏组p-P38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表达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相应未致敏组相比也未发现明显表达差异(P>0.05)。7.2小鼠肝脏ERK 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p-ERK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致敏组p-ERK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72h TCE未致敏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HOE140致敏组与72h TCE致敏组相比,p-ERK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小鼠肝脏JNK 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p-JNK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致敏组p-JNK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72h TCE未致敏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HOE140致敏组与72h TCE致敏组相比,p-JNK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4小鼠肝脏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p-STAT3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致敏组p-STAT3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72h TCE未致敏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HOE140致敏组与72h TCE致敏组相比,p-STAT3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各组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MAPK通路蛋白表达情况8.1 Kupffer细胞P38 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分离Kupffer细胞后,提取蛋白,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研究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p-P38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致敏组p-P38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72h TCE未致敏组相比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HOE140致敏组与72h TCE致敏组相比,p-P38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 Kupffer细胞ERK 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分离Kupffer细胞后,提取蛋白,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研究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p-ERK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致敏组p-ERK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72h TCE未致敏组相比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HOE140致敏组与72h TCE致敏组相比,p-ERK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3 Kupffer细胞JNK 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分离Kupffer细胞后,提取蛋白,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研究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肝脏p-JNK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致敏组p-JNK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72h TCE未致敏组相比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HOE140致敏组与72h TCE致敏组相比,p-JNK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各组小鼠Kupffer细胞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分离Kupffer细胞后,提取总RNA,使用实时定量PCR检测Kupffer细胞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mRNA的表达量。研究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IL-1β,IL-6和TNF-α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72h TCE致敏组Kupffer细胞IL-1β,IL-6和TNF-αmRNA的表达量明显上升,与空白对照组和72h TCE未致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HOE140处理后降低了Kupffer细胞IL-1β,IL-6和TNF-αmRNA的表达量,TCE+HOE140致敏组与TCE致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炎性因子表达水平10.1肝脏中IL-1β表达水平空白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72h TCE致敏组较空白对照组相比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致敏72h组表达最高,24h、72h TCE致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72h TCE+HOE140致敏组IL-1β表达显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72h致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肝脏中IL-6表达水平空白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72h TCE致敏组较空白对照组相比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致敏72h组表达最高,24h、72h TCE致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24h TCE+HOE140致敏组IL-6表达显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4h致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 TCE+HOE140致敏组IL-6表达显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72h致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肝脏中TNF-α表达水平空白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72h TCE致敏组较空白对照组相比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2h致敏组表达最高,24h、72h TCE致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72h TCE+HOE140致敏组TNF-α表达显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72h致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CE致敏小鼠肝脏组织中BK和B2R表达明显升高,并伴有Kupffer细胞活化;2.HOE140能够明显改善TCE致敏小鼠免疫性肝损伤;3.MAPK信号通路和STAT3蛋白在TCE致敏小鼠肝脏中表达增强,HOE140能够明显降低其表达量;4.Kupffer细胞MAPK信号通路及其介导的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明显增强,HOE140能够改善其表达水平;5.BK及其受体B2R介导MAPK调控Kupffer细胞炎性因子释放在TCE致敏小鼠免疫性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何秀梅[6](2019)在《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三伏贴治疗前后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为研究三伏天灸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2例健康中老年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三伏贴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三伏贴组(实验组)接受三伏天灸治疗,对照组接受空白药物贴敷治疗。每次贴敷2小时,每10天贴敷1次,共贴敷4次。分别于贴敷前、第2次贴敷后10天、第4次贴敷后10天,采集各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样品2 mL,并用流式细胞术对血样中各免疫细胞(T/B/NK/Th/CD8+T/γδT)及其各细胞亚型进行检测分析。最后分别对组治疗前、2次贴敷及4次贴敷采血时间点之间,以及各采血时间点两组之间各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三伏贴组经过2次三伏天灸治疗后,外周血活化NK细胞数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次三伏天灸治疗后,外周血的活化NK细胞数显着增多(P=0.0005)。对照组的志愿者分别经过2次和4次空白药物贴敷治疗后,外周血的活化NK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志愿者在治疗前、治疗2次后10天的外周血活化NK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4次后10天,三伏贴组外周血活化NK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志愿者其余观察指标,在组内各采血时间点前后比较及组间各采血点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表现在促进NK细胞的活化。三伏天灸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的退化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黄菲[7](2018)在《创伤弧菌溶血素A在创伤弧菌感染小鼠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创伤弧菌溶血素A(Vibrio vulnificus hemolysin A,VvhA)是由结构基因VvhA编码的一种外分泌蛋白,具有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VvhA蛋白抗原性强,序列保守适合体外表达。此外,VvhA蛋白免疫小鼠能够产生中和毒素的VvhA抗体。因此,VvhA蛋白适合作为创伤弧菌候选疫苗。VvhA蛋白作为候选疫苗,其免疫保护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而免疫保护作用机制更需要深入探讨。本研究首先表达、纯化VvhA蛋白,制备VvhA蛋白疫苗,建立了VvhA蛋白疫苗免疫BALB/c小鼠模型。然后采用创伤弧菌毒力株感染小鼠模型,通过小鼠生存率、组织病理学、血清学和质谱成像检测,评价VvhA蛋白疫苗诱导免疫保护效果。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调控、转录组基因测序等技术方法,探讨VvhA蛋白疫苗诱导免疫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为创伤弧菌疫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寻求疫苗更强免疫保护效果提供新的实验方向。方法:1.采用IPTG诱导工程菌pET28a(+)-vvhA-Rosetta(DE3)表达重组蛋白VvhA。使用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采用免疫印迹法对目的蛋白所携带的His标签进行鉴定;2.制备VvhA蛋白疫苗,建立VvhA蛋白疫苗免疫BALB/c小鼠模型。3.通过腹腔注射致死剂量的创伤弧菌毒力菌株,采用血清学、病理学方法、质谱成像技术评价VvhA蛋白疫苗诱导免疫保护效果;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VvhA蛋白疫苗免疫小鼠的Th细胞亚群(Th1、Th2、Th17、Th22)Tfh、GC B细胞的应答规律,初步探讨VvhA蛋白疫苗复杂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5.采用免疫阻断(小鼠腹腔注射IL-21中和抗体)和免疫增强(小鼠腹腔注射IL-21因子)两种手段调控IL-21水平,建立IL-21调控小鼠模型。小鼠腹腔注射致死剂量的创伤弧菌毒力株。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价IL-21对VvhA蛋白疫苗诱导免疫保护效果的影响;6.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淋巴结Tfh/GC B细胞的应答变化。同时采用GCBI转录组基因测序检测IL-21调控基因的变化,探讨调控IL-21对VvhA蛋白疫苗免疫保护作用影响的免疫学机制。结果:1.IPTG诱导工程菌pET28a(+)-vvhA-Rosetta(DE3)表达大量的VvhA蛋白,然后经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获得高纯度蛋白。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OD260/280计算蛋白浓度为3mg/ml;制备了VvhA蛋白疫苗,建立了VvhA蛋白疫苗免疫的BALB/c小鼠模型。2.小鼠腹腔注射致死剂量的创伤弧菌毒力株,72小时内,VvhA蛋白疫苗免疫小鼠存活率达到83.3%;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VvhA蛋白疫苗免疫小鼠肝脏和肺组织几乎没有损伤;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出现肝细胞肿胀、坏死;肺组织出现肺间隔增宽,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血清学检测结果(VvhA蛋白疫苗免疫组:ALT:40U/L,AST:139U/L;对照组:ALT:164U/L,AST:653U/L)与组织损伤结果一致;质谱成像结果显示,相对于VvhA蛋白疫苗免疫组小鼠,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出现差异蛋白峰,且该蛋白在肝脏组织中的分布与H&E染色结果相对应。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的脾脏和淋巴结Th/Tfh/GC B细胞应答变化,检测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VvhA蛋白免疫组小鼠Th1细胞、Tfh细胞和GC B细胞亚群应答明显增强。4.建立了IL-21调控小鼠模型。研究发现与IL-21因子阻断组(IL-21Ab组存活率为33.3%)相比,IL-21因子增强组能显着提高VvhA蛋白疫苗免疫小鼠的生存率,小鼠存活率达到100%。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增强IL-21因子能显着降低创伤弧菌感染对小鼠脏器的损伤。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21调控小鼠淋巴结Tfh/GC B细胞的应答变化,检测结果显示,IL-21因子增强组的小鼠Tfh/GC B细胞应答显着增加。小鼠转录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IL-21可诱导CXCR5等基因表达上调,而且这些表达上调的基因参与了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结论:1.成功制备了VvhA蛋白疫苗并建立了VvhA蛋白疫苗免疫BALB/c小鼠模型。2.VvhA蛋白作为创伤弧菌候选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3.VvhA蛋白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可能与Th1/Tfh/GC B细胞应答增强有关。增强IL-21因子后小鼠生存率提高,可能是通过上调CXCR5等基因,而这些表达上调的基因参与了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从而增强VvhA蛋白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雷蕾[8](2017)在《组胺受体H2R/H4R调节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称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作为儿童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其主要特征性表现为皮肤或粘膜下的瘀点瘀斑,伴或不伴关节肿痛、消化道出血、腹痛、血尿或者蛋白尿,其确切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至今还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多认为是免疫和炎症反应所导致。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血清内大量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目前已证实该病的发生同Thl/Th2分化失衡有关[22]。在免疫应答过程中,HSP患儿急性期的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降低,CD8+T细胞数量增高,Thl功能低下及Th2优势活化,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产生增多,大量B细胞增殖分化,从而使免疫球蛋白和白细胞介素合成和释放增加[24],引起体液免疫异常。以上研究说明T细胞亚群失调及功能低下为HSP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树突状细胞(DC)作为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调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研究发现HSP患儿外周血DC分泌IL-6增高,而IL-12降低。IL-6是B细胞活化生成抗体的重要成分,而IL-12的降低则意味着Th1类细胞分化减弱,Th2功能亢进[8]。因此,以DC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调控异常引起了Thl/Th2细胞功能失衡,可能是HSP发病的主要原因。组胺作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其生物学作用现已被广泛研究。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过多种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途径,参与T辅助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分化起到了免疫调控的作用。其中H2R活化后可通过上调IL-10、下调IL-16抑制Th1、Th2反应。而H2R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除了抑制胃酸、消化酶的分泌等作用外,还可通过阻断T细胞的H2受体,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2,增强Th1功能,抑制Th2功能。而较新发现的H4R在多种免疫性疾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DC细胞膜上H4R的活化可以调控分化T辅助细胞,H4R可以通过作用于DC促进人和小鼠Th2细胞极化,影响嗜酸性粒细胞迁移。在哮喘小鼠体内,H4R特异性抗体JNJ7777120可作用于DC,显着减少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及IgE水平。研究发现,组胺受体在多种变态反应中的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并结合组胺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新进展,我们推测在同样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HSP中,H2R及H4R是否参与了HSP的发病过程,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从现有H2R及H4R在免疫反应中的调节机制来看,主要是通过细胞内信号通路调节多种细胞因子的水平而发挥作用。如果H2R及H4R参与了HSP的免疫反应,是否也是通过类似的途径作用于HSP的免疫应答,H2R及H4R是否可通过影响抗原提呈细胞功能,干预细胞因子的表达等多方面参与HSP的发生发展,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对进一步了解HSP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本院收治HSP患儿的临床特点,观察H2R及H4R在HSP患儿体内的表达情况,通过趋化因子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研究H2R及H4R在儿童HSP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H2R及H4R拮抗剂在HSP中的调节作用。方法:1.总结126例HSP患儿的临床特点,了解其免疫学指标表达情况,对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过敏性紫癜病人临床表现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2.检测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H2R及H4R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按照不同临床表现,将急性HSP患儿分为单纯皮肤组,非肾脏混合组及肾脏受累组,检测不同临床表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H2R及H4R的表达,并进一步观察其在皮肤及肾脏病理组织中表达情况;3.检测HSP患者H2R及H4R与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CXCL16、CCL17及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p-STAT1相关性。4.观察H2R及H4R拮抗剂对HSP患者PBMC上p-STAT1表达的影响;检测HSP患者PBMC中抗原提呈细胞标志性分子CD80及CD86的表达情况;体外活化和诱导得到DC,加入组胺,组胺+H4R拮抗剂JNJ7777120进行分组培养,并以PBS为空白对照,检测DC的H4R和p-STAT1以及上清中CCL17及CXCL16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我院的126例患儿男女比例为0.91:1,年龄范围2.520岁,平均年龄为9.85±4.73,5-10岁年龄段是明显发病高峰,季节上相对集中于10-12月;发病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约37.30%的患者在发病前2周内有呼吸道感染史,另外专门针对无诱因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59例病人中有15例在入院首日检查中发现血常规白细胞不同程度升高,体格检查发现存在呼吸道感染表现;从临床表现方面,首发症状有皮疹损害的有110例(87.3%),以下肢为主,以单纯皮疹为首发表现的有58例(46.03%),首发为无肾脏累及的混合型有54例(42.86%),首发有肾脏损害的有14例(11.11%)。但在整个病程中所有的患儿均出现皮疹,最终有肾脏损害的增加到49例(38.89%),其中17例为肾炎/肾病综合征,25例表现为非肾病性的少量蛋白尿和血尿,有15例表现为单纯性血尿。其中10-15岁肾脏受累比例明显较其他年龄段高。出现伴发症状的时间平均为7天左右,皮疹出现约3天,肾功能异常出现约10天左右。在免疫功能方面,HSP患儿CD4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且在各临床分组之间无明显差异。HSP患儿IgG、IgA、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IgM和C3的水平无明显差别(P=0.707,P=0.842),在各临床分组之间,单纯皮肤组的IgG和IgA水平明显低于肾脏受累组(P<0.01,P=0.045),但在肾脏受累组与非肾脏混合组之间无明显差异,IgE在三组不同临床分型之间均无明显差异。2.急性期HSP患儿体内PBMC上H2R及H4R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组(P=0.00),其中肾脏受累组中H4R的表达显着高于另外单纯皮肤组和非肾脏混合组(P=0.00,P=0.008),而单纯皮肤组与非肾脏混合组在H4R的表达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H2R的表达三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经皮肤病理检查发现,急性期H4R高表达于血管周围炎性细胞,而H2R则几乎无表达。经过治疗后取陈旧性皮疹处皮肤组织,发现H4R少许非特异性表达。在肾脏组织中发现,肾脏受累组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可见明显H4R表达,少许肾小球系膜细胞胞核可见着色,阳性表达率为84.6%,而健康对照组中仅少许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淡染,即没有表达,两者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HSP急性期患者的CXCL16、CCL17mRNA及蛋白水平较缓解期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缓解期组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两种因子的表达与H2R及H4R呈正相关;p-STAT1在急性期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最高,较缓解期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STAT1蛋白含量表达与H2R及H4R呈正相关性。4.患者PBMC体外分组培养后发现,组胺处理后p-STAT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加入H2R和H4R的拮抗剂后,p-STAT1的表达明显低于组胺处理组(P<0.01),其中加入H4R拮抗剂后,p-STAT1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86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期组CD80的表达低于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体外诱导培养DC,经组胺刺激后,DC的p-STAT1和H4R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分泌的趋化因子CXCL16和CCL17增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加入H4R阻断剂JNJ7777120后,以上四种分子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其中CXCL16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无显着性。结论:1.HSP发病最主要的诱因仍然是感染,且隐匿性的感染不容忽视。相较于其他临床症状,肾脏受累一般较为隐匿,因此对于疾病早期,尤其是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仍有必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监测尿常规及肾功能。HSP患儿的免疫功能大多都有明显的紊乱,主要表现为CD4/CD8比值下降,IgG,IgA,IgE等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T细胞功能紊乱在HSP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进展方面并未发现明显作用,外周血IgA的水平与是否累及肾脏无明显相关性。2.H2R及H4R参与了HSP急性期炎症的发生发展。与H2R相比,H4R可能在HSP急性期肾脏、皮肤等局部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更重要作用,H4R在肾脏的高表达有可能关系到HSP的肾脏损害。3.HSP急性期患儿PBMC中抗原提呈细胞Th2类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上调,p-STAT1含量升高,趋化因子CXCL16和CCL17分泌增多,且与H2R及H4R的表达呈正相关性。H2R及H4R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参与HSP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4.组胺刺激后DC的p-STAT1和H4R的蛋白表达增高,分泌的趋化因子CXCL16和CCL17亦明显增多,而加入H4R拮抗剂后,组胺的作用被明显抑制。H4R的激活与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存在相互促进的联系,其表面组胺受体H4R活化后可促进趋化因子的产生,并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上调p-STAT1的表达,进而导致T/B淋巴细胞的活化,加重机体的炎症反应,参与HSP的发生发展。
刘世翠[9](2013)在《肺癌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及意义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清标本中不同免疫相关指标的表达率以及表达水平,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化疗效果与免疫相关指标是否具有相关性,为临床制定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入组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抗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对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肿瘤分期、化疗效果以及化疗相关副作用进行统计。第二部分:入选的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清样本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中的NY-ESO-1抗体水平,研究其和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通过流式细胞仪磁珠法检测血清标本中多种细胞因子的浓度,研究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研究PIAS家族在基因修复中的作用,构建具有检测同源修复或异源修复功能的细胞系,探索PIAS家族基因修复DNA损伤的通路和机理,并验证其对电离辐射的抵抗能力的影响,分析其在肿瘤的发生和治疗的价值。[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清中NY-ESO-1抗体阳性率为9.4%,化疗效果好的患者的抗体阳性率较低,NY-ESO-1抗体水平与患者临床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a的浓度随M分期增高而明显降低,p=0.040。TH1类细胞因子的浓度水平在化疗有效组高于化疗无效组,其中细胞因子TNF-a的浓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水平,p=0.01;相关性分析中显示各个细胞因子之间具有广泛的相关性,仅IL-17a、IL-10与IL-4不具有相关性,TNF-a、IL-2与IL-6不具有相关性。成功的构建了具有检测同源修复或异源修复功能的细胞系,并发现PIAS家族基因修复DNA损伤是通过同源修复和异源修复两条通路进行,各家族成员之间未发现协同作用,并发现PIAS3可以增强细胞抵抗电离辐射的能力。[结论]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NY-ESO-1抗体的阳性率较高(P=0.025)。推测NY-ESO-1抗体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参与淋巴结转移。NY-ESO-1抗体在近期疗效差的患者中阳性率有升高趋势。虽然本研究未获得有统计意义的结果,但该趋势值得关注。NY-ESO-1抗体与PFS的生存分析未得出有统计意义的结果。Thl类因子中TNF-a的浓度与化疗疗效相关,化疗效果差的患者浓度升高,P=0.01。其余Thl类因子在化疗疗效差的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然而未获得有统计意义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该结果提示免疫功能好的肺癌患者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IL-17a在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中表达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4)。但这种变化与肿瘤转移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PIAS家族基因修复DNA损伤是通过同源修复和异源修复两条通路进行的,家族成员之间没有协同作用,PIAS可以增强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抵抗能力。
高梅[10](2012)在《吗啡与氯胺酮对人离体T辅助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T辅助淋巴(Th)细胞的分化对免疫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前期工作已初步发现一些麻醉性镇痛药物如吗啡、氯胺酮、曲马多等对Th细胞的分化有明显影响。已知吗啡和氯胺酮均是通过其相应受体—μ受体和NMDA受体产生麻醉镇痛作用。Th细胞表面既存在μ受体,又存在NMDA受体。T-bet和GATA3分别是Th细胞向Th1和Th2细胞分化信号传导通路中重要的转录因子。在吗啡与氯胺酮影响Th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这两个转录因子和其比值是如何变化的尚不清楚。目的:观察比较吗啡与氯胺酮对Th细胞分化的影响、μ受体和NMDA受体的作用及T-bet和GATA3活性及比值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20-45岁,BMI15-25),分别采集空腹时外周静脉血20ml,Ficoll液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每份血样的PBMCs均随机加入刺激剂PMA25ng/ml和离子霉素1μg/ml以及相应浓度的干预药物(吗啡、纳络酮、氯胺酮、MK801)在37°C、95%湿度、5%CO2的温箱中孵育4小时。其中吗啡的干预浓度为50ng/ml,纳络酮为25ng/ml和50ng/ml,氯胺酮浓度分别为为40μM、50μM、100μM、200μM,MK801终浓度为100μM。然后采用FACSVantageSE流式细胞仪计数Th细胞亚群百分数,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和IL-4的水平,用EMSA测量细胞内转录因子T-bet和GATA3与DNA结合活性。实验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或Dunnett’s T3检验。结果:1.与仅用刺激剂组比较,50ng/ml的吗啡明显降低Th1细胞数量(从16.4±4.6%到8.4±2.0%,P<0.001)和Th1/Th2比值(从3.7±1.1到1.5±0.3,P=0.002);使IFN-γ水平(从5644.0±2105.8pg/ml到1631.8±532.7pg/ml,P=0.002)和IFN-γ/IL-4比值(从18.2±7.1到7.8±2.2,P=0.047)显着降低;同时明显降低T-bet的反应活性(从5.4±0.6到4.0±0.3,P<0.001)及T-bet/GATA3的比值(从1.6±0.2到1.2±0.1,P=0.001)。50ng/ml的纳络酮能明显消除吗啡对Th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从8.4±2.0%到13.9±3.6%,P<0.01)及对Th1/Th2比值的降低作用(从1.7±0.6到2.9±0.5,P<0.01);使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增多,表现为IFN-γ(从1631.8±532.7pg/ml到4726.0±1105.6pg/ml,P<0.01)和IL-4(从183.6±40.1pg/ml到311.6±89.0pg/ml,P<0.05)上升及IFN-γ/IL-4比值升高(从8.7±1.4到15.4±1.9,P<0.01);同时消除吗啡对T-bet(从4.0±0.3到5.3±0.7,P<0.01)反应活性的抑制作用,使T-bet/GATA3比值上升(从1.2±0.1到1.8±0.2,P<0.05)。2.10μg/ml的氯胺酮降低Th1(从16.4±4.6%到13.2±3.2%,P=0.072)和Th2细胞(从5.0±1.5%到2.2±0.7%,P=0.002)数量,但升高Th1/Th2比值(从3.7±1.1到6.4±1.7, P=0.011);明显降低IFN-γ (从5644.0±2105.8pg/ml到1949.1±633.9pg/ml, P=0.004)和IL-4水平(从374.9.3±168.4pg/ml到106.3±40.7pg/ml, P=0.008);在显着降低T-bet(从5.4±0.6到4.6±0.3,P=0.031)和GATA3反应活性(从3.3±0.3到2.2±0.3,P<0.001)同时,却明显增加T-be t/GATA3的比值(从1.6±0.2到2.0±0.3,P<0.001)。3.与仅加入刺激剂组相比,100μM浓度的MK801,能降低Th1(从17.1±2.7%到13.2±3.2%,P=0.008)和Th2(从5.0±1.6%到2.2±0.7%,P<0.001)细胞数量,但显着升高Th1/Th2比值(从3.7±1.3至6.4±1.7,P=0.001);降低IFN-γ(从5645.0±2105.1至1949.1±633.9pg/ml, P=0.004)和IL-4(从92.3±27.3至19.9±7.0pg/ml,P<0.001)水平,有增加IFN-γ/IL-4比值的趋势(从63.5±23.2至106.7±40.9,P=0.133);MK801明显抑制T-be(t从5.4±0.6降至4.6±0.3,P=0.031)和GATA3(从3.4±0.3降至2.2±0.3,P<0.001)的活性,但使T-bet/GATA3的比值显着增高(从1.6±0.2升至2.1±0.3,P=0.003)。4.与仅加入刺激剂组相比,氯胺酮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Th1细胞(从17.1±2.7%到14.1±2.4%、P=0.22,3.1±3.3%、P=0.003和11.6±2.7%、P<0.001)和Th2细胞(从5.0±1.6%到3.6±1.0%、P=0.151,2.4±0.8%、P=0.002和2.2±0.3%、P=0.002)的数量,但增加Th1/Th2比值(从3.7±1.3到4.3±1.9、P=0.389,5.9±1.8、P=0.003和5.3±1.2、P=0.029);而IFN-γ(从5645.0±2105.1pg/ml到3174.0±1179.6pg/ml、P=0.073,1631.8±532.7pg/ml、P=0.002和1015.3±168.9pg/ml、P=0.001)和IL-4(从92.3±27.3pg/ml到41.9±13.7pg/ml、P=0.002,20.4±7.9pg/ml、P<0.001和10.4±3.1pg/ml、P<0.001)水平也随氯胺酮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T-be(t从5.4±0.6到4.4±0.5、P<0.001,4.0±0.3、P<0.001和3.4±0.3、P<0.001)和GATA3的活性(从3.4±0.3到2.3±0.2、P<0.001,2.1±0.3、P<0.001以及1.7±0.2、P<0.001)均逐渐降低;但IFN-γ/IL-4比值(从63.5±23.2到77.4±22.9、P=0.927,90.3±39.2、P=0.635和106.8±41.6、P=0.142)和T-bet/GATA3活性比值(从1.6±0.2到1.9±0.4、P=0.054,2.0±0.4、P=0.018和2.0±0.3、P=0.008)则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在PMA和离子霉素的刺激下,吗啡抑制人离体Th细胞向Th1和Th2分化,抑制IFN-γ和IL-4的分泌,降低Th1/Th2、 IFN-γ/IL-4及T-bet/GATA3比值,这一结果提示吗啡抑制Th1细胞作用甚于Th2细胞。氯胺酮在剂量依赖性降低Th细胞向Th1和Th2分化数值同时,增加Th1/Th2、IFN-γ/IL-4和T-be t/GATA3比值,提示其抑制Th2细胞甚于Th1细胞。纳络酮能消除吗啡对Th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提示吗啡对Th细胞分化的影响与μ受体作用有关;MK801对Th细胞分化的影响与氯胺酮类似,提示氯胺酮对Th细胞分化的影响与NMDA受体相关。两药对T-bet/GATA3比值的影响明显不同。
二、Th细胞亚群测定中通透剂作用效果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细胞亚群测定中通透剂作用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岭南中药救必应胃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岭南中药防治胃肠黏膜损伤的研究概况 |
一、岭南中药治疗胃黏膜损伤的临床研宄 |
二、岭南中药防治胃肠黏膜损伤机制研究概况 |
第二章 岭南中药救必应的研究概况 |
一、救必应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二、救必应的临床研究概况 |
三、救必应的实验研究概况 |
第三章 细胞连接与胃肠屏障关系研究概况 |
一、紧密连接与胃肠屏障的关系研究 |
二、粘附连接与胃肠屏障的关系研究 |
三、肠屏障的通透性的研究及常用检测方法 |
第四章 胃肠功能调节蛋白MUC1、MUC5AC、SOX-2、CDX-2的研究概况 |
一、黏蛋白MUC1、MUC5AC与胃黏膜屏障关系的研究 |
二、胃肠转录因子SOX2、CDX-2与胃肠黏膜关系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救必应水提物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一节 救必应水提物的制备 |
第二节 救必应水提物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三节 救必应水提物对造模大鼠胃黏膜细胞连接蛋白的影响 |
第四节 救必应水提物对无水乙醇造模大鼠胃黏膜胃肠功能调节蛋白MUC1、MUC5AC、SOX-2表达的影响 |
第二章 救必应水提物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一节 救必应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二节 救必应对造模大鼠胃黏膜细胞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三节 救必应水提物对造模大鼠胃黏膜黏蛋白MUC1、MUC5AC表达的影响 |
第三章 救必应对吲哚美辛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一节 救必应对吲哚美辛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 |
第二节 救必应水提物对造模大鼠小肠黏膜细胞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三节 救必应对造模大鼠小肠黏膜转录因子CDX-2表达的影响 |
第四节 救必应对造模大鼠肠通透性指标(血浆D-乳酸)的影响 |
结语 |
一、讨论 |
二、结论 |
三、创新性 |
四、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二)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及动物实验证明 |
(三) 统计学合格证明 |
致谢 |
(2)荧光镜检法检测皮肤真菌的定植量及其在炎性皮病中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皮肤的微生态研究 |
1.1.1.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
1.1.2. 皮肤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特征 |
1.2. 真菌检验技术分类及进展 |
1.2.1. 传统真菌涂片镜检及真菌培养 |
1.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1.2.3. 血清学检验技术 |
1.2.4. 分子生物学技术 |
1.2.5. 质谱技术 |
1.2.6. 真菌荧光镜检 |
1.3. 炎性皮病与真菌的关系 |
1.3.1. 湿疹与真菌感染 |
1.3.2. 银屑病与真菌感染 |
1.3.3. 玫瑰糠疹与真菌感染 |
1.3.4. 特应性皮炎与真菌感染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研究目的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及结论 |
3.1. 不同组别真菌数量的频数分布 |
3.2. 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真菌携带情况 |
3.2.1. 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真菌检出率 |
3.2.2. 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真菌数量 |
3.2.3. 同一部位、不同性别的真菌数量比较 |
3.2.4. 同一部位、不同年龄段的真菌数量比较 |
3.3. 炎性皮病的真菌携带情况 |
3.3.1. 湿疹患者的真菌携带情况及其与正常人的对比 |
3.3.2. 银屑病患者的真菌携带情况及其与正常人的对比 |
3.3.3. 玫瑰糠疹患者的真菌携带情况及其与正常人的对比 |
3.3.4.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真菌携带情况及其与正常人的对比 |
4. 讨论 |
4.1. 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真菌定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4.2. 湿疹皮损真菌减少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
4.3. 银屑病皮损真菌减少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
4.4. 玫瑰糠疹皮损真菌减少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
4.5. 特应性皮炎皮损真菌减少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
5.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及论文 |
致谢 |
(3)特异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抑制剂通过调控Galectin-3抑制M2型巨噬细胞极化治疗哮喘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HDAC8特异性的抑制剂PCI-34051对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实验器材 |
2.1.4 实验试剂的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分组 |
2.2.2 肺功能激发试验 |
2.2.3 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 |
2.2.4 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
2.2.5 小鼠肺组织的处理 |
2.2.6 肺组织HE染色 |
2.2.7 AB-PAS染色观察肺组织气道上皮粘液腺化生 |
2.2.8 肺组织流式细胞术 |
2.2.9 肺组织Q-PCR检测 |
2.2.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内CD68,CD86,CD163 表达 |
2.2.11 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内Arg1及i NOS蛋白表达水平 |
2.2.1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特异性HDAC8抑制剂(PCI-34051)可减轻气道高反应 |
3.2 特异性HDAC8抑制剂(PCI-34051)可减轻气道周围炎症 |
3.3 特异性HDAC8抑制剂(PCI-34051)减少急性期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内巨噬细胞总数 |
3.4 特异性HDAC8抑制剂(PCI-34051)抑制急性期哮喘小鼠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化生 |
3.5 特异性HDAC8抑制剂(PCI-34051)降低血清中IL-4及Ig E分泌 |
3.6 特异性HDAC8抑制剂(PCI-34051)抑制小鼠肺组织巨噬细胞M2 型极化 |
3.7 特异性HDAC8抑制剂(PCI-34051)抑制CD68,CD163表达 |
3.8 特异性HDAC8抑制剂(PCI-34051)抑制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 mRNA表达 |
3.9 特异性HDAC8抑制剂(PCI-34051)抑制Arg1蛋白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HDAC8特异性抑制剂对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Galecitn-3的作用 |
6 前言 |
7 材料和方法 |
7.1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 |
7.2 实验方法 |
7.2.1 实验模型的制备及分组 |
7.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内HDAC8及Galectin-3表达 |
7.2.3 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内HDAC8及Galectin-3蛋白表达 |
7.2.4 免疫荧光 |
7.2.5 统计学处理 |
8 结果 |
8.1 HDAC8特异性抑制剂可以抑制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HDAC8表达 |
8.2 HDAC8特异性抑制剂PCI-34051可以抑制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HDAC8蛋白表达 |
8.3 HDAC8特异性抑制剂PCI-34051可以抑制急性期哮喘小鼠肺组织内Galecitn-3表达 |
8.4 HDAC8特异性抑制剂PCI-34051可减轻小鼠肺组织中Galectin-3的蛋白表达水平 |
8.5 HDAC8特异性抑制剂抑制Galecitn-3及HDAC8共表达 |
9 讨论 |
10 结论 |
第三部分 PCI-34051对于Raw264.7 细胞M2 型极化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细胞来源 |
12.2 主要实验试剂 |
12.3 主要实验仪器 |
12.4 实验方法 |
12.4.1 细胞培养 |
12.4.2 细胞处理及分组 |
1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4.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rgⅠ、iNOS、Galecitn-3及HDAC8蛋白表达水平 |
12.4.5 shRNA转染 |
12.4.6 细胞免疫荧光 |
12.4.7 细胞免疫共沉淀 |
12.4.8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HDAC8抑制剂抑制Raw264.7细胞M2型极化 |
13.2 HDAC8抑制剂抑制Raw264.7细胞内Arg1蛋白表达 |
13.3 Galectin-3 在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13.4 HDAC8抑制剂抑制Raw264.7细胞Galectin-3及HDAC8的表达 |
13.5 HDAC8抑制剂抑制Galectin-3及HDAC8的共表达 |
13.6 HDAC8抑制剂抑制Galectin-3及HDAC8的相互作用 |
14 讨论 |
1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丁酸钠对牛乳腺上皮细胞内源性抗菌肽诱导表达及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丁酸研究概述 |
1.1.1 机体内丁酸的来源及主要生理功效 |
1.1.2 丁酸代谢与组蛋白去乙酰化表观修饰 |
1.1.3 丁酸钠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
1.2 抗菌肽研究概述 |
1.2.1 抗菌肽的种类和表达 |
1.2.2 抗菌肽的抗菌特性 |
1.2.3 抗菌肽的抗炎特性 |
1.2.4 抗菌肽的免疫调节活性 |
1.2.5 丁酸钠对内源性抗菌肽的诱导表达作用 |
1.2.6 抗菌肽在牛乳房炎中发挥先天免疫防御的作用 |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外毒素磷脂壁酸研究概述 |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易感宿主和临床表现 |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机理 |
1.3.3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免疫学反应 |
1.3.4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诊断与控制策略 |
1.3.5 脂磷壁酸的种类和结构 |
1.3.6 脂磷壁酸对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
1.3.7 脂磷壁酸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丁酸钠对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内源性抗菌肽诱导表达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细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与鉴定 |
2.2.2 MTT法检测丁酸钠的细胞毒性 |
2.2.3 丁酸钠处理细胞方法 |
2.2.4 提取细胞RNA及反转录合成c DNA |
2.2.5 实时定量PCR(q PCR)检测基因mRNA表达水平 |
2.2.6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表达水平 |
2.2.7 细胞转染siRNA |
2.2.8 数据统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MAC-T细胞鉴定结果 |
2.3.2 丁酸钠对MAC-T细胞的细胞活力检测 |
2.3.3 丁酸钠诱导MAC-T细胞抗菌肽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
2.3.4 丁酸钠对MAC-T细胞抗菌肽基因诱导表达的剂量与时间依赖效应 |
2.3.5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作用对诱导MAC-T细胞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6 阻断短链脂肪酸受体对丁酸钠诱导MAC-T细胞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丁酸钠对内源性抗菌肽基因的表达调控 |
2.4.2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作用对丁酸钠调控内源性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3 阻断短链脂肪酸受体对丁酸钠调控内源性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2.5 小结 |
3 丁酸钠对MAC-T细胞系差异表达转录组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细胞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用于基因转录组检测与分析的丁酸钠处理细胞方法 |
3.2.2 文库构建与质检 |
3.2.3 上机测序 |
3.2.4 数据指控 |
3.2.5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 |
3.2.6 差异表达分析 |
3.2.7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
3.2.8 内源性抗菌肽启动子的转录结合位点分析 |
3.2.9 细胞转染miRNA |
3.2.10 药物处理细胞方法 |
3.2.11 数据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丁酸钠处理后的显着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3.3.2 实时定量PCR验证丁酸钠处理后的牛内源性抗菌肽基因的转录组差异表达·· |
3.3.3 丁酸钠处理后潜在转录因子对内源性抗菌肽启动子区域的影响 |
3.3.4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3.3.5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3.3.6 不同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对丁酸钠诱导牛内源性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7 丁酸钠处理后microRNA的筛选与分析 |
3.3.8 不同miRNA对丁酸钠调控牛内源性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利用基因转录组学分析丁酸钠诱导内源性抗菌肽基因的差异表达 |
3.4.2 不同细胞信号通路抑制剂对丁酸钠诱导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3 不同miRNA对丁酸钠诱导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小结 |
4 丁酸钠对MAC-T细胞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1.1 细胞 |
4.1.2 菌株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丁酸钠对细菌增殖的影响 |
4.2.2 细胞处理方法 |
4.2.3 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 |
4.2.4 Annexin V/PI双染流式分析细胞凋亡 |
4.2.5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步骤 |
4.2.6 丁酸钠的小鼠体内抗菌作用试验设计和样品采集 |
4.2.7 石蜡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方法 |
4.2.8 小鼠血清抗体ELISA检测方法 |
4.2.9 数据统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丁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的影响 |
4.3.2 丁酸钠对MAC-T细胞抑菌作用的影响 |
4.3.3 丁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破坏MAC-T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
4.3.4 丁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AC-T细胞Toll样和NOD样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5 丁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AC-T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6 丁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AC-T细胞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7 丁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AC-T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8 丁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乳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4.3.9 丁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引起炎症反应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丁酸钠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脂磷壁酸(LTA)引起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细胞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MTT法检测LTA的细胞毒性 |
5.2.2 丁酸钠处理细胞的方法 |
5.2.3 间接免疫荧光 |
5.2.4 数据统计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LTA对 MAC-T细胞的细胞活力检测 |
5.3.2 丁酸钠对LTA刺激MAC-T细胞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3 丁酸钠对LTA刺激刺激MAC-T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
5.3.4 丁酸钠对LTA刺激MAC-T细胞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5 丁酸钠对LTA刺激MAC-T细胞TLR2 受体的影响 |
5.3.6 丁酸钠对LTA刺激MAC-T细胞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
5.3.7 丁酸钠对LTA刺激刺激MAC-T细胞NLRP3 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
5.3.8 丁酸钠对LTA刺激MAC-T细胞MAPKs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
5.3.9 丁酸钠对LTA刺激MAC-T细胞脂类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缓激肽与其受体B2R调控Kupffer细胞活化介导三氯乙烯致免疫性肝损伤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在三氯乙烯致敏小鼠体内活化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缓激肽受体B2R调控Kupffer细胞活化介导三氯乙烯致免疫性肝损伤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小结 |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个人基本情况 |
教育经历 |
工作经历 |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 |
获得学术奖励 |
参加学术活动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免疫衰老与中医治未病思想 |
1.1.1 人口老龄化与免疫衰老 |
1.1.2 中医治未病思想 |
1.2 中西医对免疫的认识与理解 |
1.2.1 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中的免疫系统 |
1.2.2 阴阳平衡与免疫稳态 |
1.2.3 正气学说与免疫防御 |
1.3 三伏天灸与免疫概述 |
1.3.1 三伏天灸疗法的理论渊源 |
1.3.2 三伏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3 三伏天灸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
1.3.4 现代医学对三伏天灸的认识 |
2 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2.1.2 入组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中止研究的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干预方法 |
2.2.3 免疫学检测材料 |
2.2.4 统计分析方法 |
2.2.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情况分析 |
2.3.2 两组志愿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统计 |
3 讨论 |
3.1 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外周血 NK 细胞的调节作用 |
3.2 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其他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 |
3.3 接触性皮炎对实验结果测定准确性的影响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7)创伤弧菌溶血素A在创伤弧菌感染小鼠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创伤弧菌溶血素A(VvhA)蛋白疫苗的制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 方法 |
2.1 VvhA蛋白的诱导表达 |
2.2 重组VvhA蛋白的大量表达和纯化 |
2.3 纯化重组VvhA蛋白的SDS-PAGE分析 |
2.4 纯化重组VvhA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
2.5 重组VvhA蛋白疫苗的制备 |
结果 |
1 重组VvhA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
2 重组VvhA蛋白的纯化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创伤弧菌溶血素A蛋白疫苗诱导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溶液配制 |
1.3 菌株和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建立重组VvhA蛋白疫苗免疫小鼠模型 |
2.2 创伤弧菌毒力株感染小鼠 |
2.3 小鼠生存率检测 |
2.4 肝功能血清学检测 |
2.5 肝脏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2.6 肝脏组织质谱成像 |
结果 |
1 创伤弧菌感染小鼠生存率变化 |
2 小鼠肝脏和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3 血清肝功能指标变化 |
4 肝脏组织质谱成像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创伤弧菌溶血素A蛋白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 方法 |
2.1 VvhA蛋白疫苗免疫小鼠后淋巴结和脾脏Th/Tfh/GCB细胞的应答变化 |
2.2 IL-21 调控小鼠模型的建立 |
2.3 创伤弧菌毒力株感染小鼠 |
2.4 小鼠生存率检测 |
2.5 肝脏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2.6 IL-21 调控小鼠淋巴结Tfh/GC B细胞的应答变化 |
2.7 IL-21 调控小鼠转录组测序 |
结果 |
1 VvhA蛋白疫苗免疫小鼠后脾脏和淋巴结Th/Tfh/GCB细胞的应答变化 |
2 IL-21 调控小鼠在创伤弧菌感染后生存率改变 |
3 IL-21 调控小鼠的肝脏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
4 小鼠淋巴结 Tfh/GC B 细胞的含量变化 |
5 IL-21 调控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参与的功能信号通路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8)组胺受体H2R/H4R调节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HSP患儿临床资料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HSP患儿体内H2R及H4R的表达情况 |
一、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方法 |
五、讨论 |
第三部分 HSP患者外周血趋化因子、信号转导分子的表达及其与H2R/H4R的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二、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
三、实验试剂与设备 |
四、实验方法 |
五、结果判定与数据管理 |
六、结果 |
七、讨论 |
第四部分 H2R及H4R受体拮抗剂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
一、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判定与数据管理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9)肺癌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及意义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2.1 入选患者临床特征 |
1.2.2 化疗效果与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1.2.3 PFS时间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肺癌中NY-ESO-1抗体阳性率的研究分析 |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2.1 NY-ESO-1抗体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
2.2.1.1 NY-ESO-1抗体与性别的关系 |
2.2.1.2 NY-ESO-1抗体与吸烟史的关系 |
2.2.1.3 NY-ESO-1抗体与家族史的关系 |
2.2.2. 肺癌患者的NY-ESO-1抗体与肺癌相关特征的关系 |
2.2.2.1. NY-ESO-1抗体与不同病理类型的关系 |
2.2.2.2 NY-ESO-1抗体与T分级的关系 |
2.2.2.3 NY-ESO-1抗体与N分级的关系 |
2.2.2.4 NY-ESO-1抗体与不同M分级的关系 |
2.2.3. 肺癌患者的NY-ESO-1抗体与化疗的关系 |
2.2.3.1 NY-ESO-1抗体与不同化疗效果的关系 |
2.2.3.2 NY-ESO-1抗体与化疗相关副反应的关系 |
2.2.4 logistic相关性分析 |
2.2.5 NY-ESO-1抗体与PFS时间的Kaplan-Meier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3.2.1. 细胞因子与患者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
3.2.1.1 性别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3.2.1.2 吸烟史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3.2.1.3 家族史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3.2.2. 肿瘤分期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 |
3.2.2.1 T分级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3.2.2.2 N分级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3.2.2.3 M分级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3.2.3. 细胞因子与化疗的关系 |
3.2.3.1 化疗效果与各种细胞因子的关系 |
3.2.3.2 化疗副反应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 |
3.2.4. NY-ESO-1抗体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3.2.5. 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IAS家族在基因修复中的作用 |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细胞系,质粒和抗体 |
4.1.1.2 HR或NHEJ-介导的DSB修复GFP受体系统 |
4.1.1.3 NHEJ-介导的DSB修复检测体系 |
4.1.2 方法 |
4.1.2.1 细胞转染方法 |
4.1.2.2 免疫印迹方法 |
4.1.2.3 电离辐射(IR)生存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4.2.1 HR介导的DSB修复体系以及NHEJ-介导的DSB修复系统的建立 |
4.2.2 PIAS3可以促进HDR和远距离的NHEJ修复 |
4.2.3 过表达PIAS3增强了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抵抗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吗啡与氯胺酮对人离体T辅助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剂与仪器 |
标本采集 |
实验分组 |
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 PBMCs |
细胞培养 |
Th1 和 Th2 细胞亚群的检测 |
细胞培养上清液的细胞因子检测 |
EMSA 测量 T-bet 和 GATA3 的 DNA 结合活性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吗啡与氯胺酮对 Th 细胞的作用 |
氯胺酮和 MK801 对 Th 细胞的作用 |
不同浓度的氯胺酮对Th细胞的作用 |
讨论 |
实验的可靠性分析 |
实验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Th细胞亚群测定中通透剂作用效果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岭南中药救必应胃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机制研究[D]. 梁欣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荧光镜检法检测皮肤真菌的定植量及其在炎性皮病中的变化[D]. 莫慧慧.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特异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抑制剂通过调控Galectin-3抑制M2型巨噬细胞极化治疗哮喘及其机制研究[D]. 李孟露. 中国医科大学, 2020
- [4]丁酸钠对牛乳腺上皮细胞内源性抗菌肽诱导表达及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研究[D]. 王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8)
- [5]缓激肽与其受体B2R调控Kupffer细胞活化介导三氯乙烯致免疫性肝损伤及机制研究[D]. 张家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6]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研究[D]. 何秀梅. 暨南大学, 2019(02)
- [7]创伤弧菌溶血素A在创伤弧菌感染小鼠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 黄菲.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8]组胺受体H2R/H4R调节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雷蕾.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9]肺癌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及意义分析研究[D]. 刘世翠. 南开大学, 2013(06)
- [10]吗啡与氯胺酮对人离体T辅助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高梅. 南京医科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