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循证医学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循证医学

一、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循证医学(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文超[2](2021)在《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三七总皂苷对PCI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实验部分通过Langendorff实验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观察三七三醇皂苷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影响,同时探究其是否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的机制发挥作用。2.临床部分采用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三七总皂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提供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实验部分实验一: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I/R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三七三醇皂苷组(PTSL组、PTSM组、PTSH组),各8只。对照组穿线,但不结扎冠状动脉,以K-H液持续灌流105min;IR模型组穿线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30 min后松开结扎线,以K-H液复灌75 min;PTSL组、PTSM组、PTSH组穿线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 min后,分别给予含5、10、20 mg/L三七三醇皂苷的K-H液复灌75 min。收集5组大鼠平衡灌注20 min、心肌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5min、再灌注75 min的灌流液,检测大鼠灌流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5组平衡灌注20 min、局部缺血30 min、再灌注15min和再灌注75 min通过多导生理仪记录的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水平,包括心率(HR)、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以及LVESP、LVDP、+dp/dtmax与平衡末差值占比。实验二: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R组、PTS组、LY294002组、LY294002+PTS组,各8只。通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装置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只穿线不结扎,平衡20min后以K-H液持续灌流105 min;I/R模型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令左前降支局部停灌30 min,开放结扎线,K-H液复灌75 min。LY294002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min,后开放结扎线,以含15 μmol/L LY294002的K-H液复灌75min。PTS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min,后开放结扎线,以含10mg/L三七三醇皂苷的K-H液复灌75min。LY+PTS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min,后开放结扎线,先以含15 μmol/LLY294002的K-H液复灌15min,再以含10mg/L PTS的K-H液复灌60min。收集不同时刻的灌流液测量心肌酶学指标(CK-MB、LDH),并记录不同时刻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HR、LVESP、LVEDP、LVDP、±dp/dtmax);Western-blot 检测心肌组织中 Akt、p-Akt、GSK-3β、p-GSK-3β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Bax、Bcl-2、Caspase-3的表达。2.临床部分评价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全面搜索 CNKI、WanFang Date、Sinomed、VIP、PubMed、Embase 数据库。筛选并纳入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三七总皂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5.1.0版进行评估,并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部分实验一:I/R模型组再灌注15、75 min灌流液中CK-MB和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K-MB:(234±51)U/L 比(12±6)U/L,(203±63)U/L 比(14±3)U/L;LDH:(63.9±9.4)U/L 比(6.2±4.6)U/L,(52.1±9.5)U/L比(6.3±4.8)U/L];PTSL、PTSM、PTSH组再灌注75 min灌流液CK-MB水平和再灌注15 min LDH水平均低于IR模型组,PTSL、PTSH组再灌注75 min LDH水平均低于I/R模型组(均P<0.05)。对照组不同时刻灌流液心肌酶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I/R模型组再灌注15、75 min LVDP、+dp/dtmax 均降低,LVEDP、-dp/dtmax 以及 LVESP、LVDP、+dp/dtmax 与平衡末差值占比均升高(均P<0.05)。与I/R模型组比较,PTSL组、PTSM组、PTSH组再灌注15 min LVEDP,PTSL 组再灌注 75 min LVEDP 均降低,PTSM 组再灌注 75 min LVDP、+dp/dtmax均升高,局部缺血30 min,再灌注75 min-dp/dtmax均降低,PTSL组、PISM组、PTSH组LVESP,LVDP、+dp/dtmax与平衡末差值占比均显着降低(均P<0.05)。PTSL组、PTSH组心率在平衡灌注20 min,PTSM组在平衡灌注20 min,局部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5、75 min均高于IR模型组(均P<0.05)。实验二:(1)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照组HR不同时点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各组均不同程度上升,且I/R模型组、LY组、PTS组、LY+PTS组在再灌注75min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不同时点LVESP、LVEDP、LVDP、±dp/dtmax无明显变化,其余各组随时间延长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再灌注75min时,PTS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LY294002+PTS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与PTS组差异显着(P<0.05)。(2)CK-MB、LDH:对照组不同时点无显着变化,其余各组再灌注后心肌酶水平均较缺血30min有显着提升(P<0.05)。各组平衡20min时无明显差异(P>0.05);局部缺血30min时,各组CK-MB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组LDH较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再灌注15min、75min时,各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TS组明显低于模型组,LY294002+PTS组高于PTS组(P均<0.05)。(3)Akt、pAkt、GSK-3β、pGSK-3β的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组心肌组织Akt、GSK-3β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pAkt、pGSK在PTS组中表达较模型组有显着提高(P<0.05),在应用LY294002的2组中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且LY294002+PTS 与 PTS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Bax、Bcl-2、Caspase-3 的表达:模型组 Bax、Caspase-3 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TS 与 LY+PTS2 组 Bax、Caspase-3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对照组Bcl-2强阳性,模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TS组较模型组显着提高(P<0.05),LY294002+PTS组显着低于PTS组(P<0.05)。2.临床部分最终纳入35篇研究,研究地点均在中国,累计病例共计2963例,其中观察组1488例,对照组1475例,共涉及三七总皂苷制剂4种。统计结局指标:CK-MB、cTnT、LVEF、LVEDD、BNP、hs-CRP、IL-6、TNF-α、TC、TG、LDL-C、HDL-C、冠脉灌注 TIMI血流分级进行连续性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分别为:CK-MB(SMD=-2.09,95%CI:[-3.04,-1.13],I2=97%,P<0.0001)、cTnT(SMD=-2.37,95%CI:[-3.31,-1.43],I2=97%,P<0.00001)、LVEF(WMD=3.97,95%CI:[2.58,5.36],I2=83%,P<0.00001)、LVEDD(WMD=-3.18,95%CI:[-4.33,-2.04],I2=85%,P<0.00001)、BNP(SMD=-1.89,96%CI:[-2.68,-1.11],I2=96%,P<0.00001)、hs-CRP(SMD=-1.46,95%CI:[-2.02,-0.90],I2=96%,P<0.00001)、IL-6(SMD=-1.87,95%CI:[-2.33,-1.41],I2=91%,P<0.00001)、TNF-α(SMD=-1.22,95%CI:[-1.85,-0.59],I2=94%,P<0.0001)、TC(WMD=-0.57,95%CI:[-0.87,-0.27],I2=84%,P=0.0002)、TG(WMD=-0.27,95%CI:[-0.46,-0.08],I2=84%,P=0.005)、LDL-C(WMD=-0.32,95%CI:[-0.61,-0.03],12=85%,P=0.03)、HDL-C(WMD=0.02,95%CI:[-0.13,0.17],I2=84%,P=0.75)、冠脉灌注 TIMI 血流分级(WMD=0.34,95%CI:[0.26,0.42],I2=30%,P<0.00001)。MACEs 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分别为:MACEs发生率(RR=0.48,95%CI:[0.33,0.70],I2=4%,P=0.0002)、不良反应发生率(RR=0.73,95%CI:[0.51,1.04],I2=0%,P<0.08)。提示PNS制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PCI患者心肌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改善冠脉再灌注情况、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作用显着。但是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为进一步评价PNS制剂治疗MIRI的有效性,仍需要未来有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结论1.在大鼠离体心脏局部I/R损伤模型中,三七三醇皂苷具有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减轻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2.三七总皂苷制剂对PC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疗效肯定,尤其是在改善冠脉灌流、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作用显着。

王鹤儒[3](2021)在《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冠脉内靶向应用rhPro-UK对无复流/慢血流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方法,然而术后无复流/慢血流(NR/CSF)现象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临床获益。近年来研究发现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 Pro-UK)具有出血风险小、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成功率高的特点,但探究冠脉内靶向应用rh Pro-UK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有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急诊PCI时冠脉内靶向应用rh Pro-UK对NR/CSF的影响,以期为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相对客观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入选2018年12月至2020年06月期间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并行急诊PCI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66例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及使用剂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单纯血栓抽吸组96例;PUK10mg组(血栓抽吸后冠脉内靶向应用10 mg rh Pro-UK)82例;PUK20mg组(血栓抽吸后冠脉内靶向应用20 mg rh Pro-UK)88例;收集记录并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主要包括(1)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入院血压、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实验室血液生化检查、入院后48小时内的心脏彩超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介入治疗情况以及冠脉造影图像等;(2)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包括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以及校正的TIMI帧数;(3)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及血红蛋白(Hb)水平的变化;(4)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及出院后6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发生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因素。研究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266例,三组均以男性患者占多数,单纯血栓抽吸组73例(76.04%),PUK10mg组65例(79.27%),PUK20mg组66例(75%);对比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计量资料,三组之间左心室内径(LV)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三组之间两两比较,PUK10mg组与单纯血栓抽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UK20mg组与单纯血栓抽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术中穿刺路径、心肌桥、冠脉病变数目、罪犯血管、植入支架数目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使用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辅助装置三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之间术后TIMI血流比较,单纯血栓抽吸组TIMI血流3级82例(85.42%),TIMI血流0-2级14例(14.58%);PUK10mg组中TIMI血流3级77例(93.9%),TIMI血流0-2级5例(6.1%);PUK20mg组中TIMI血流3级84例(95.45%),TIMI血流0-2级4例(4.55%),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TIMI血流0-2级组间比较,PUK20mg组与单纯血栓抽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UK20mg组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发生率更低;PUK10mg组与单纯血栓抽吸组之间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PUK10mg组发生无复流/慢血流的患者低于单纯血栓抽吸组;PUK10mg组与PUK20mg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三组患者CTFC计数比较:单纯血栓抽吸组(27.23±3.13)帧,PUK10mg组(25.25±3.01)帧,PUK20mg组(22.59±2.83)帧,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其中PUK10mg组与单纯血栓抽吸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UK20mg组与单纯血栓抽吸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PUK20mg组与PUK10mg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UK10mg组与PUK20mg组的CTFC计数均小于单纯血栓抽吸组。5、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住院期间以及6个月的MACE事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三组患者BUN、UA、Cr、eGFR及Hb水平相对比:单纯血栓抽吸组、PUK10mg组及PUK20mg组之间术后的eGFR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两两比较,PUK10mg组与单纯血栓抽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UA、Hb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PUK10mg组及PUK20mg组术后BUN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内靶向应用20mg剂量的rh Pro-UK为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独立保护因素,卒中是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时,冠脉内靶向应用rh Pro-UK与单纯血栓抽吸术相比能够明显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降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风险,提高心肌的灌注水平,20mg剂量的rh Pro-UK具有更好的效果。2、急诊PCI时冠脉内靶向应用rh Pro-UK 10mg及rh Pro-UK 20mg均不增加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对术后肾功能影响较小,对于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3、冠脉内靶向应用20mg剂量的rh Pro-UK是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独立保护因素,卒中史是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曼柯[4](2021)在《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依托的中医临床试验原始数据为探索,预测新患者应用证据的疗效倾向,构建评价中医临床证据个体适用性的方法,推动进一步准确合理的循证决策、规避用证风险。方法:在深入探讨评价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分为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与验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托一项丹红注射液在PCI围手术期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构建中医临床试验证据的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首先,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依托试验相关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以及在试验外不同研究群体间的异质性,形成对数据个体差异情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方法,从临床意义出发获得试验样本内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基线特征指标的综合权重,建立含有临床意义的指标体系用于预测。将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灰色关联度评价患者个体疗效,将其进行排列,形成预测疗效倾向的个体患者序列。第二部分,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其可靠性参数。分别收集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与回顾性病例数据,运用构建的方法分析验证研究病例与依托试验内不同疗效患者序列的特征相似度,预测新患者疗效倾向,并获得可靠性参数,验证中医证据的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结果:1依托数据的个体化差异情况认知对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的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指标方差贡献率,该值越高则对应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离散度越高,体现数据的个性特征越丰富。术后24小时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cTNI>CK-MB>NT-proBNP>hs-CRP。术后7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NT-proBNP>hs-CRP>HAMD-17。术后30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NT-proBNP>hs-CRP>HAMD-17>SF-12。对纳入的16篇文献中选择的疗效评价指标群体间异质性进行分析,异质性越高说明该指标的个体差异性受群体间差异的影响越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异质性较低(I2=0%),cTNI、CK-MB、NT-proBNP、hs-CRP指标效应在不同研究群体间具有较高异质性,I2分别为98%、99%、68%、95%。2证据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结合的形式对27名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对于疗效评价指标:获得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各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意义重要性评分,归一形成各指标权重;对于基线特征指标:在专家对基线特征指标与疗效评价的相关性做出评分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汇总计算各层次下基线特征指标对疗效评价的相对重要性作为权重。将获得的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应用其计算出依托试验内40例样本患者PCI术后24小时、术后7天、术后30天个体疗效与最优疗效序列间的灰色关联度,按照灰色关联度的大小进行疗效排序。取序列的中位数,将序列划分前后两段,分别代表了优效、非优效的疗效倾向。3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依托试验内20例新患者及10例回顾性病例,计算每个病例与两种疗效倾向序列内样本患者基线特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预测病例的疗效;将预测疗效与实际疗效评价结果相对比,获得构建方法应用在依托试验原始数据上的可靠性参数。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术后24小时预测准确率:5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66.67%;术后7天预测准确率:60%,合理用证率:40%,风险规避率:80%;术后30天预测准确率:65%,合理用证率:66.67%,风险规避率:64.71%。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病例术后24小时证据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预测准确率3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33.33%。结论:本研究依托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个体特征情况的认知、指标权重的建立、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客观地完成了对中医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的方法探索。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5](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连宝涛[7](2020)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目前其已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尽管过去几十年ACS患者的预后得到了质的改善,但仍然有巨大的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因为与普通人群相比,ACS患者明显具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随着以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基础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证的不断拓宽,复杂病变的介入成功率不断升高,目前PCI已成为ACS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然而,PCI术后无复流、支架内再狭窄、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等临床问题仍然不容忽视。目的:评估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ACS患者冠脉微循环的影响。同时评价其对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按照GCP标准和循证医学要求,本研究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清远市中医院2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丹参酮ⅡA组和安慰剂组。安慰剂组使用ACS标准指南治疗方案;丹参酮ⅡA组在安慰剂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 A磺酸钠,其中PCI术前丹参酮ⅡA预处理2天,术后再连续使用3天。记录两组PCI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远端TIMI血流分级、术后8h/24h/48h/72h CK-MB和cTnI水平、术后CK-MB和cTnI峰值、心脏彩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等指标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共失访3例患者,其中丹参酮ⅡA组2例,安慰剂组1例。最终完成有效病例共69例,其中丹参酮ⅡA组34例,安慰剂组3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个人史、家族史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与安慰剂组相比,丹参酮Ⅱ A组在PCI术后CTFC、TIMI血流分级、术后24h/48h CK-MB和CK-MB峰值、hs-CRP等指标改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安慰剂组相比,丹参酮ⅡA组具有较低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42.9%vs 26.5%)和MACE事件发生率(48.6%vs 29.4%),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s-CRP、cTnI水平变化、心脏彩超和不良反应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CTFC与MACE事件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进而减少围术期心肌梗死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谢倩文[8](2020)在《构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文中提出目的:参考“有效性试验核心结局指标计划”工作组制定的核心结局指标集研制方法,构建适合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选择结局指标提供参考,规范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设计。方法:(1)现有临床研究使用结局指标的系统检索:通过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和临床研究注册平台,收集现有的结局指标;(2)患者调查研究: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家属的调查,收集患者关注的结局指标;(3)建立结局指标遴选清单:整合前两部分收集到的结局指标并归类;(4)遴选结局指标: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评价结局指标的重要程度,筛选结局指标;(5)确定核心结局指标集:通过共识会议,对德尔菲法专家咨询中初步确定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和排除的结局指标进行最后的评定。结果:(1)现有临床研究纳入719篇已发表文献和196项临床研究注册方案,共收集到结局指标277个,可归为终点指标、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与参与、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实验室指标、安全性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其它指标11类。在所有报告频次最多的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报告569次,百分比为62.19%),其次是临床有效率(报告493次,百分比为53.88%),报告频次为493(53.88%),其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混杂多样。(2)患者调查研究部分:通过对472位卒中患者调查后收集到9类结局指标:患者满意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身体功能恢复/神经、运动、语言等,住院期间总费用,抑郁、焦虑,护理满意度,复发率,并发症,生存质量。(3)初步筛选后有66个结局指标进入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4)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有56位专家参加,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积极系数较高,权威程度为0.804>0.7,Kendall’s W为0.5,变异系数(CV)0.28>0.25,综合专家可靠性分析发现,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可信度较好。第一轮结局指标重要程度调查结束剩余24个结局指标进入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卒中一年内)、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症状性颅内出血、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简明智力状态测查量表(MMSE)、梗死面积、梗死体积、脑血管再灌注分级(TIMI)、Barthel指数、低密度脂蛋白(LDL)、磁共振(MRI、MRA、DWI、PWI、f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A、CTP)、血管造影(DSA)、颈/椎动脉彩超、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非颅内出血)、血压。(5)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有48位专家参加,专家积极系数为85.71%,权威程度为 0.794>0.7,Kendall’s W 为 0.672,变异系数(CV)为 0.17<0.25,综合专家可靠性分析发现,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可信度较好。经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筛选,纳入初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24个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卒中一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症状性颅内出血、Essen评分、ABCD2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简明智力状态测查量表(MMSE)、梗死体积、Albertu脑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脑血管再灌注分级(TIMI)、低密度脂蛋白(LDL)、磁共振(MRI、MRA、DWI、PWI、f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A、CTP)、血管造影(DSA)、颈/椎动脉彩超、Barthel指数、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非颅内出血)。(6)共邀请了 11位专家参加了共识会议的问卷调查,最终报告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中包含了6个指标域:终点指标、身体功能受损评价、身体结构受损评价、活动与参与受限评价、安全性指标、中医证候评价(暂不推荐相应的结局指标),12个结局指标: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残疾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变、颈动脉和椎动脉病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不良事件。结论: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中应用的结局指标种类繁杂,在已发表文献中对终点指标的报告不足;根据核心结局指标集研制标准(COS-STAD)的建议,本研究最后评估初步建立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符合COS-STAD的11项最低报告标准,初步判定本次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纳入的文献或研究质量参差不齐,未对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影响了结局指标的来源;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和共识会议的评分标准、执行流程等细节问题影响了结局指标的筛选。建议今后相关研究在结局指标的来源和筛选上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法和标准。初步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未纳入中医证候与症状相关的评价指标,可能需要将中医证候与症状相关的评价指标单独评分,建立中医证候核心结局指标集,包含在最终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中。

王天琪[9](2020)在《河北省二、三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现状及预后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河北省二、三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目前早期再灌注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制作调查研究表(见附录),入选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49所医院的经急诊就诊的29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基线资料、治疗现状及预后情况。结果:共入选2010例发病12h内的STEMI患者,其中,三级医院1747例,二级医院263例。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占比69.1%,其中,53.0%的患者接受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6.1%的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占比30.9%。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68.8%vs 69.1%,P>0.05),二级医院以溶栓治疗为主(62.0%vs 9.2%,P<0.001),直接PCI比例较低(6.8%vs 60.0%,P<0.001)。与三级医院相比,二级医院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原因中存在溶栓禁忌、医院不具备PCI条件比例较高(56.1%vs 10.2%,31.7%vs 2.2%,P均<0.001)。STEMI患者中,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vs 5.4%,P>0.05),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一年、二年、三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94.5%vs 93.1%,90.7%vs90.6%,87.4%vs 88.5%,P均>0.05)。二级医院因心源性休克所致死亡比例较三级医院高(5.3%vs 2.5%,P<0.05)。结论:1.河北省STEMI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方式仍存在巨大区域差异。2.与以直接PCI为主的再灌注方式相比,以溶栓为主的再灌注方式具有相同的预后。3.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未及时接受任何再灌注治疗。

王倩,崔炜[10](2019)在《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吗?》文中研究指明既往观点认为,β受体阻滞剂(BBs)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预后,然而,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BBs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下降。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心肌梗死、无心力衰竭(或射血分数减低)的冠心病患者不能从BBs治疗中获益。除合并心力衰竭外,目前无证据支持冠心病患者需终生应用BBs。增加BBs剂量并不能给冠心病患者带来额外获益。血运重建(PCI)治疗大大减少了冠心病患者对BBs的需求。本文拟对近年来BBs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地位变迁做一综述。

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循证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循证医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2)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三七总皂苷对PCI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PI3K/Akt信号通路
        (一) PI3K/Akt信号通路的结构与功能
        (二) 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三)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三七总皂苷与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一) 三七总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二) 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药品及试剂的配置
    实验一 探讨不同剂量PTS对大鼠离体心脏MIRI的保护作用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PTS对MIRI的作用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三七总皂苷对PC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冠脉内靶向应用rhPro-UK对无复流/慢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无复流/慢血流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2.2 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机制
    2.3 高血栓负荷病变
    2.4 无复流/慢血流的诊断方法
    2.5 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的临床治疗
        2.5.1 血栓抽吸技术
        2.5.2 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2.5.3 抗凝药物
        2.5.4 溶栓药物
    2.6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高血栓负荷病变的诊断标准
        3.1.4 分组及手术方法
    3.2 研究方法
        3.2.1 一般资料收集
        3.2.2 血液生化指标
        3.2.3 超声心动图
    3.3 评价指标
        3.3.1 冠状动脉造影
        3.3.2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 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infarction trial,TIMI)
        3.3.3 校正的TIMI 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
        3.3.4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E)及出血事件
        3.3.5 随访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临床计量资料比较
    4.2 一般临床计数资料比较
    4.3 介入治疗评价
        4.3.1 三组患者CAG及 PCI结果对比
        4.3.2 三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比较
        4.3.3 三组患者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比较
    4.4 三组患者术前与术后 BUN、Cr、UA、eGFR 及 Hb 水平比较
    4.5 三组患者MACE及出血事件对比
        4.5.1 住院期间出血事件
        4.5.2 住院期间MACE
        4.5.3 出院后6 个月的MACE
    4.6 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发生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影响因素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中医临床个体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疗效预测模型与方法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引导中医证据支撑临床决策:理论探讨和研究思路
    一、循证医学实践模式下中医证据与临床理论的连接
    二、支持中医证据向临床决策转化的个体化评价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依托临床试验数据构建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
    一、依托试验原始数据的指标选择与处理
    二、依托原始数据的个体差异情况分析
        (一) 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试验内个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二) 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分析试验外群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三、建立依托试验个体疗效评价的综合指标权重
        (一) 基于德尔菲法建立个体疗效评价指标权重
        (二) 结合层次分析与德尔菲法建立基线特征指标权重
    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疗效预测模型
第三部分 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基于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的验证研究
    二、基于回顾性病例数据的验证研究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依托试验方案简介
    附录2 心电图指标评价表
    附录3 系统评价检索式
    附录4 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5 验证研究伦理审核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
        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与局限
        三、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现状
    第二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
        一、病因病机
        二、血运重建后中医药干预研究
        三、中医辨治——活血化瘀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方案设计
        二、干预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技术路线
        五、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
        二、终点事件
        三、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结果讨论
        一、丹参酮ⅡA能改善ACS患者冠脉微循环
        二、机制探讨
        三、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构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3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4 中医药临床研究疗效评价结局指标研究现状
    1.5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
    2.1 研究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流程
        2.2.2 系统评价
        2.2.3 患者调查
        2.2.4 构建结局指标清单
        2.2.5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
        2.2.6 共识会议
        2.2.7 统计分析
    2.3 研究注册
    2.4 伦理审查
    2.5 结果
        2.5.1 文献检索结果
        2.5.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基本特征
        2.5.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系统评价(SR)的基本情况
        2.5.4 主要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2.5.5 RCT中有效率报告情况
        2.5.6 全部结局指标分析
        2.5.7 各类研究中结局指标应用对比
        2.5.8 患者调查的结果
        2.5.9 结局指标遴选清单
        2.5.10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调查结果
        2.5.11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调查结果
        2.5.12 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价结果
        2.5.13 共识会议的结果
        2.5.14 最终的核心结局指标集
    2.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河北省二、三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现状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吗?(论文提纲范文)

1 循证医学证据告诉我们谁需要应用BBs
    1.1 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启示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均能从BBs治疗中获益
    1.2 合并心肌梗死和(或)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最可能从BBs治疗中获益。
        1.2.1 无心肌梗死、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不能从BBs治疗中获益
        1.2.2 短期应用BBs可改善有心肌梗死、无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
        1.2.3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对BBs的需求
    1.3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使用BBs应慎重
2 冠心病患者何时使用BBs和剂型?
3 BBs需要用多长时间
4 BBs选择
5 冠心病患者需要多大剂量BBs
6 结论

四、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循证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三七总皂苷对PCI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D]. 文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冠脉内靶向应用rhPro-UK对无复流/慢血流的影响[D]. 王鹤儒.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D]. 关曼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D]. 连宝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构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D]. 谢倩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河北省二、三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现状及预后研究[D]. 王天琪.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吗?[J]. 王倩,崔炜. 临床荟萃, 2019(11)

标签:;  ;  ;  ;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循证医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