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论现代森林防火(论文文献综述)
张恒[1](2021)在《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攸关公共利益,对生态资源保护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快速应对。河北省地处京畿重地,区位特殊,近年来森林火灾频发,其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安全责任重大,有必要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重新审视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实践,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这对更加有效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2001-2018年森林火灾呈现出空间分布上南少北多、时间分布上集中于3、4月份、人为火源为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工作逐步发展,2011年后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火灾防治新体制运行不畅、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森林火灾防治新体制磨合期各种矛盾集中凸显、森林火灾风险管理基础仍然不牢、专业队伍发展多方受限、森林防火规划落地落实不力。基于对河北省森林火灾特点及防治工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认为做好新体制下的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就必须加强森林火灾防治一体化建设,完善森林火灾风险识别与预警-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的工作链条,更加注重森林火灾风险管理,抓好火灾源头治理,开展好火灾预防,大力加强森林火灾专业队伍建设,落实森林防火规划,加强火灾防治基础建设,全方位提升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能力,更加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张瑶[2](2020)在《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群落调查与防火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森林公园大火频发,世界各国深受其害。易燃林分面积过多和可燃物生物量加大已成为林火多发的首要因子。国内早期针对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的研究局限于对单一树种的室内分析,不能客观反映森林类型的真实可燃性;另外对公园植物的防火性和景观格局的优化也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森林公园中主要植被类型的调查,分析其主要特征和不同标准地生物量及分布情况,结合林区植被覆盖度、地形等因子对森林公园进行精细火险等级区划,以此确定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防火布局优化方案。通过对不同树种的燃烧性实验(含水量、失水速率、燃烧时间、灰分含量和碳含量测定)及生态学等特性研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各树种的防火阻火性能进行综合评判,为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选择出优良的防火植物32种,利用植物景观配置、工程布设等措施对森林公园的火险敏感区进行系统优化,以期提高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综合防火水平,使该公园更好更持续稳定的发挥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森林群落类型多以人工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将其划分为5个植被类型,分别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经济林;17个群系,分别为桉树和红椎混交林、桉树和大叶栎混交林、桉树林、红椎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等。(2)通过样方调查、林分生物量调查和可燃物载量调查等,分析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林区的生物量分布情况,发现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以易燃林分占比较大,可燃物载量偏高。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介于10.14t/hm2~149.16t/hm2,林下灌草生物量介于0.92t/hm2~3.55t/hm2,林下枯落物生物量介于1.47t/hm2~5.08t/hm2。(3)根据森林群落和标准地调查,结合《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1063-2008)》,将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区划为五个火险类型,Ⅰ级极难燃林,Ⅱ级难燃林,Ⅲ级可燃林,Ⅳ级易燃林,Ⅴ级极易燃林。(4)参考前人防火树种的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的实验数据,为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筛选的防火优化树种有海南蒲桃、火力楠、米老排、红荷木、鸭脚木、八角、灰木莲、九节、油茶、东方乌毛蕨、淡绿短肠蕨、花叶鹅掌柴、蝴蝶藤、红背桂、桂花、澳洲鸭脚木、非洲茉莉、山茶、虎尾兰等。(5)防火植物景观优化主要以林分结构改造为主,通过营造防火景观林带、混交抗火园林树种、降低林分密度、改造林下防火植物等措施对易燃林分进行优化,逐渐提升和完善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综合防火格局。(6)工程景观优化主要以防火设施布建为主,通过合理建设防火林带道路,布局蓄水池、消防栓、自动烟雾探测和高压喷淋系统等设施加强森林公园的整体防火水平。
赵宇[3](2020)在《青岛市崂山森林以水灭火设施合理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传统的使用二号工具和背负式风力灭火机进行人工扑打、风力灭火等森林火灾的扑救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于现代森林防火灭火过程中。随着对灭火效率和安全性进行提升的需要,以水灭火具有扑灭明火迅速、拦截火头高效、清理火场彻底、减少现场灭火人员生命威胁等诸多优势,正逐步在现代的森林防火灭火实践中推广应用。崂山区是森林火灾多发地区,森林与城市距离较近,森林火灾影响人口较多,为了减少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有必要开展水灭火基础设施(储水点)合理布局的相关研究。该文以青岛市崂山区为研究区,该地河流资源丰富,降雨量大,以季节性河流为主,这有利于开展以水灭火设施建设,有助于在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和河流干枯的时期为以水灭火提供足够支持。为提高以水灭火的效率,降低建设成本,需要对以水灭火设施进行合理布设选址。本文在实地开展以水灭火取水点分布现状调查基础上,通过地形、土地利用和卫星遥感等多类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对崂山区的以水灭火设施布设进行分析,实现优化配置。研究结果如下:(1)崂山区森林火灾风险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崂山区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特征,发现崂山区的森林火灾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其中以上坟烧纸和烧荒引发的森林火灾次数最多,公墓分布与上坟烧纸引发火灾次数之间并没有显着相关,说明上坟烧纸引发火灾主要由散坟导致;不透水面与可燃物区域之间的边界长度与崂山区森林火灾的发生显着相关,说明森林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关联较为紧密。以水灭火设施的布设要多考虑相关风险防范。(2)崂山区现有以水灭火设施的覆盖情况。崂山区现有以水灭火设施(防火蓄水池)80个,远不能满足《崂山区森林防火规划(2018-2025)》中设定的每个储水点能力覆盖半径为500m。为了实现对高危区域覆盖的需要,崂山区需要进一步增设以水灭火设施,加强覆盖能力。(3)通过以水灭火设施适宜性和成本分析,确定以水灭火设施布设方案。通过文献分析和GIS三步法,对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建设的适宜性和功能发挥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遵循“适宜建设区优先、扩大以水灭火设施覆盖范围”的基本要求,增补了以水灭火设施的适宜建设点,并根据以水灭火设施功能发挥情况及对高危区域的覆盖情况进行点位调整和优化。最终,我得出结论,崂山区防火储水点需从80个增加到191个,崂山风景区以水灭火覆盖范围由40%提升到了82%的区域,并针对东南部地形复杂区进行了加密布设。
何百娜[4](2020)在《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白狼林业局林区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分析其森林防火现状,并从预防治理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通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建设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监测与扑救一体化技术系统,旨在更好控制、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应急指挥。结果表明:(1)原有防火林带可燃物积累较多,缺乏用于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生物防火隔离。选择兴安落叶松作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树种,在白狼林业局58km边境防火隔离带沿线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3.8km,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30km。并在边境线构建以水灭火系统。(2)林业局缺少森林火灾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规划建设由前端监测点、森林火灾识别定位系统、无线传输系统和铁塔四部分组成的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确定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点的合理建设位置为高岳山、鸡冠山、冻死人山、查干敖包山、三广山,共5个前端监控点。(3)通讯设备缺少,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不够完善,信息传输能力欠缺。通过建设包括卫星通信模块、专网通信模块、车载音视频模块、供电模块、警示模块、中心端地面站模块的完备的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以完善。
翟磊[5](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袁纲淑[6](2020)在《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是自然界给与人们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可持续的为人类生活提供着多种如食物、药草、木材和化工原料等林产品。森林不但维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而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森林火灾是指在没有被人为行动控制的情况下,火势在成片的林木覆盖的土地上中自由地向四周延伸和发展,给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破坏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林业的发展,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冲击,还对在林区周边及林下活动的作业人员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森林资源面积辽阔,林下可燃物众多,发生林火条件充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野外用火随意性增加、野外火源控制难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全球气候的异常,造成国内森林火灾发生率居高不下,森林防火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巫溪县是重庆市森林资源第一大县,林地面积有33.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8.33%。2001至2019年,十九年间共发生了森林火灾211起,受害森林面积120.517公顷,损失林木蓄积约2414.47立方米,损失幼林73359株,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估量。同时,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还面临着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那么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将直接威胁到巫溪县森林资源的安全,对植被造成损毁,还使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到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给重庆市生态建设成果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森林防火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必要性进行了介绍,采取文献、数量和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巫溪县林业资源、森林火灾发生情况、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具体管理措施及预防管理成效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等对策思考。通过上述对策建议,为巫溪县如何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切实的提高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森林火灾发生风险,更好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梁林秋[7](2020)在《清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探析》文中指出少数民族的环保习惯法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构建环境法制体系的过程中有必要尊重并借鉴、吸收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中的有益内容。广西地区拥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的环保习惯法,这些习惯法以乡规民约、传统禁忌和风俗习惯等表现形式存在,涉及森林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和动植物保护等多个方面。梳理和分析自清代以来广西的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对建立健全当代环境法制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发掘并梳理出广西地区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主要内容,尽可能地展现这些环保习惯法的整体面貌;第二层次是探索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合途径,及其对当代环境法制体系建设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针对传统法理学界关于习惯法的争论,就习惯法、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界定做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了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起源、发展和表现形式。第二章介绍了自清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森林资源保护习惯法、水资源保护习惯法、土地资源保护习惯法和动物保护习惯法这四个方面。第三章就清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实施状况做了研究,将其实施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考察。通过分析考察更直观地感受到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在实践中的影响力。第四章归纳总结了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特征、分析了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并进一步探析了其与国家制定法融合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国家法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还要善于从历史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中汲取经验,从中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出路。广西地区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是一个具有深厚底蕴与民情基础的文化积淀,作为当地民族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得以传承和延续,因而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延续性和群体认同性。在强调环境法制的今天,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环保习惯法对环境法制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完善、发展和利用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进一步发掘其价值对现代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尹忠,肖经义,张毅[8](2020)在《峨边彝族自治县重点林区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峨边彝族自治县森林防火目前存在森林资源丰富、防火树种较单一、可燃物增多、火源管控难和阻隔系统建设缓慢等现状,并提出了提高阻隔网络密度、以生物防火隔离带为建设重点等对策。同时对生物防火隔离带选址、防火树种选择、防火树种的配置等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构建一个全新的森林防火阻隔网络,从而达到提升峨边彝族自治县森林防火防控能力和减少森林火灾损失率的目的。
吴梦瑶[9](2019)在《森林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单位管理森林资源和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国内对于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价还缺少专门的监测体系,这就急需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以保证经营方案的实施效果。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进行研究,结合系统论和适应性管理理论,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价体系。该体系在内容上涵盖了5个主要方面,即森林资源、森林环境、森林经营活动、森林生态旅游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监测项目设计,并根据不同的监测指标建立了相应的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在整个监测体系中形成了监测分析、评价分析和反馈机制,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森林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价体系。同时,本文以《昆嵛山林场森林经营方案(2010-2020)》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昆箭山林场森林经营目标与经营现状展开对比分析,运用构建的监测与评价体系框架,结合昆嵛山林场的森林经营状况,在实践中对所建立的森林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价体系进行了应用与检验。研究表明,森林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价体系在昆嵛山林场的经营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能够有效地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为昆嵛山林场下一步的经营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监测指标数据获得的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或监测结果汇总与分析的专业性不能得到保证,而且某些监测指标所需的监测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营单位的财政负担。但总体来看,该体系还是可行的,它能够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周期性反馈,有利于及时修订森林经营方案,调整森林经营管理方向,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吕宏达[10](2019)在《信息化在桓仁地区林业产业中发展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于林业产业的各个领域。但其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应用于林业产业、应用于基层单位、企业与林农。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被称作辽东地区的“绿色屏障”。林业产业在总经济产值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调查桓仁县林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有助于研究我国林业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桓仁县的自身情况,对桓仁县现有的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和信息化技术在林业产业中应用三方面进行了走访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向林业局公职人员、林场职工、林农、林业企业员工、林业旅游业从业人员等五种职业分发相关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桓仁县政府重视林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了林业产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但仍存在着桓仁县的林业产业信息化的推广普及率低;林业产业信息化基础资源建设不足;林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不清、林业防火信息化推广方法老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别从优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基于林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信息、完善林业产业信息化服务于管理、加强信息化在林业产业防火安全管理等四个方面提供了相关的对策。本论文的研究以桓仁县林业产业为案例,通过一系列走访调查,分析桓仁县林业产业信息化现状,明确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拟定相关解决对策。对林业产业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对林业产业信息技术服务的设计、实施和推广具有参考价值。
二、概论现代森林防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概论现代森林防火(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1.可能的创新之处 |
2.存在的不足之处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森林火灾防治管理的研究进展 |
2.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森林火灾 |
2.火源 |
3.森林火灾防治 |
4.公共危机 |
(二)理论基础 |
1.危机管理4R理论 |
2.风险社会理论 |
二、河北省森林火灾特点及防治现状 |
(一)河北省森林火险状况 |
1.研究区概况 |
2.河北省防火区划 |
(二)河北省2001-2018 年森林火灾特点分析 |
1.森林火灾基本情况及火源特征 |
2.森林火灾的年际变化特征 |
3.森林火灾的月际变化特征 |
4.森林火灾的空间分布特征 |
(三)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
1.实行森林防火责任制 |
2.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 |
3.推进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 |
4.重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
5.加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建设 |
三、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存在问题 |
(一)森林火灾防治效率不高 |
(二)森林火灾风险管理缺乏科学性 |
(三)火源种类复杂人为火源问题突出 |
(四)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水平低 |
(五)森林火灾防治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
四、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森林火灾防治体制不完善 |
(二)森林火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
(三)森林火灾火源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
(四)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发展受限 |
(五)森林防火规划落实层层弱化 |
五、加强河北省森林草原火灾防治工作对策 |
(一)实行森林火灾防治一体化建设 |
1.推动森林防火办公室实体化运行 |
2.加快政府部门森林火灾防治绩效改革 |
(二)完善森林火灾防治体系 |
1.森林火灾防治增加风险识别与预警环节 |
2.构建新的森林火灾防治工作体系 |
(三)注重森林火灾风险管理 |
1.加强风险调查评估 |
2.完善森林火灾监测体系 |
3.加强森林火灾风险预警 |
(四)加强森林火灾源头治理 |
1.强化对公众森林火灾安全的宣传教育 |
2.从严管控森林火灾源头 |
(五)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救援专业能力 |
1.实行专业队伍分级管理 |
2.提升扑大火能力 |
3.提高火灾扑救指挥水平 |
(六)提高森林火灾防治基础建设水平 |
1.落实森林防火专项规划 |
2.升级专业扑火装备设施 |
3.大力发展航空消防事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群落调查与防火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1 森林火灾统计概况 |
1.1.1 森林防火重要性 |
1.1.2 国外火灾概况 |
1.1.3 国内火灾概况 |
1.2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
1.3 森林火险区划研究进展 |
1.3.1 国内森林火险区划依据 |
1.3.2 国内森林火险区划进展 |
1.3.3 国内森林火险区划因子 |
1.4 防火植物研究进展 |
1.4.1 国外防火植物试验 |
1.4.2 国外防火植物种类 |
1.4.3 国内防火植物试验 |
1.4.4 国内防火植物种类 |
1.5 防火景观研究进展 |
1.5.1 国外景观格局研究 |
1.5.2 国内景观格局研究 |
1.5.3 国内防火林带研究 |
1.6 项目研究目的 |
1.7 项目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区域概况和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实验方法 |
2.2.1 群落调查方法 |
2.2.2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
2.2.3 林下灌草生物量测定 |
2.2.4 枯落物生物量测定 |
2.2.5 火险区划方法 |
2.2.6 含水量测定 |
2.2.7 失水速率测定 |
2.2.8 燃烧时间测定 |
2.2.9 灰分和碳含量的测定 |
2.2.10 防火优化方法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4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森林公园群落调查 |
3.1 群落类型组成 |
3.2 主要植被特征 |
3.2.1 常绿阔叶混交林 |
3.2.2 常绿阔叶林 |
3.2.3 常绿针叶林 |
3.2.4 常绿针阔混交林 |
3.2.5 经济林 |
3.2.6 植被可燃性分析 |
3.3 森林公园植物组成 |
3.4 园林植物配置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群落生物量研究 |
4.1 研究区域 |
4.2 研究分析 |
4.2.1 林分结构特征 |
4.2.2 生物量特征 |
4.3 研究结果 |
第五章 森林火险等级区划 |
5.1 区划分析 |
5.1.1 坡向等对火情的影响 |
5.1.2 林分对火情的影响 |
5.2 区划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3.1 林分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防火植物测定 |
6.1 实验对象 |
6.2 实验内容 |
6.2.1 生态学等特性分析 |
6.2.2 含水量测定 |
6.2.3 失水速率测定 |
6.2.4 燃烧时间测定 |
6.2.5 灰分和碳含量测定 |
6.3 实验研究结果 |
6.3.1 指标相关性分析 |
6.3.2 指标关联性分析 |
6.3.3 指标平均值分析 |
6.3.4 排序差异比较 |
6.3.5 植物防火等级确定 |
6.4 优良防火植物借鉴 |
6.4.1 防火植物种类 |
6.4.2 生态学等分析 |
6.4.3 借鉴结果 |
6.5 防火植物确定 |
第七章 防火优化研究 |
7.1 森林公园现状 |
7.1.1 林分现状 |
7.1.2 设施现状 |
7.2 优化依据 |
7.3 优化原则 |
7.3.1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
7.3.2 科学优先、适地适树 |
7.3.3 结合季相、顾全大局 |
7.3.4 回归自然、注重经济 |
7.4 优化方向 |
7.4.1 防火林带优化 |
7.4.2 林分结构优化 |
7.4.3 植物配置优化 |
7.4.4 植物季相分析 |
7.5 防火工程优化 |
7.5.1 传统设施优化 |
7.5.2 智能识别系统 |
7.6 局部景观防火优化 |
7.6.1 星月湖现状分析 |
7.6.2 小气候影响 |
7.6.3 星月湖景观优化 |
7.7 综合防火水平预测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问题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名录 |
致谢 |
(3)青岛市崂山森林以水灭火设施合理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森林火灾扑救研究现状 |
1.2.2 森林火灾中以水灭火设施应用现状 |
1.2.3 森林火灾以水灭火设施选址问题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河流水文 |
2.4 气候特征 |
2.5 植物与森林资源 |
2.6 森林火灾发生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1.1 土地利用数据 |
3.1.2 道路、河流数据 |
3.1.3 Landsat8 卫星遥感数据 |
3.1.4 DEM数据 |
3.1.5 调查数据 |
3.2 基于社区尺度的森林火险区等级识别 |
3.2.1 二项Logistic方法 |
3.2.2 崂山区火险评价因子筛选方法 |
3.2.3 坡向分析方法 |
3.2.4 坡度分析方法 |
3.2.5 地形湿度指数计算 |
3.2.6 植被盖度计算 |
3.3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布局和优化方法 |
3.3.1 空间叠加分析方法 |
3.3.2 基于GIS的三步优化选址方法 |
3.3.3 核密度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崂山区森林火险因子分析 |
4.1.1 崂山区森林火灾现状分析 |
4.1.2 自然环境分析 |
4.1.3 人类活动影响 |
4.1.4 植被盖度 |
4.2 崂山区森林火灾风险区识别 |
4.2.1 Logistc回归模型构建 |
4.2.2 崂山区火灾风险区识别 |
4.3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布设 |
4.3.1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现状 |
4.3.2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布设选址 |
4.3.3 崂山区以水灭火设施布设方案确定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校内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4)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
1.2.2 国内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区域概况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区概况 |
2.4.1 地质地貌 |
2.4.2 气候特征 |
2.4.3 资源概况 |
2.4.4 森林火灾历史 |
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现状与问题 |
3.1 防火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 |
3.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状况 |
3.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
4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构建 |
4.1 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 |
4.1.1 生物防火隔离带设置原则 |
4.1.2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范围与总体布局 |
4.1.3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设计 |
4.2 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 |
4.2.1 前端图像信息采集工程化设计 |
4.2.2 火情自动识别及定位系统工程化应用 |
4.2.3 无线传输与环境适应工程化设计 |
4.2.4 监控指挥中心工程化设计 |
4.3 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
4.3.1 卫星通信模块 |
4.3.2 专网通信模块 |
4.3.3 中心端地面站模块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
(6)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1.4 研究的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重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数量分析法 |
1.5.3 实证分析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森林 |
2.1.2 林火 |
2.1.3 森林火灾 |
2.1.4 林火行政管理 |
2.1.5 森林防火 |
2.2 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第3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及成效 |
3.1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 |
3.1.1 领导机构 |
3.1.2 职能部门及职能职责 |
3.1.3 护林防控队伍 |
3.2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成效 |
3.2.1 火源管控能力持续增强 |
3.2.2 火情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
3.2.3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逐步完善 |
3.2.4 群众防火意识持续提升 |
第4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 |
4.1.2 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 |
4.1.3 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 |
4.1.4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4.1.5 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 |
4.1.6 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 |
4.2 原因分析 |
4.2.1 森林防火重视程度不够 |
4.2.2 森林防火责任落实不到位 |
4.2.3 工作人员监管制度不完善 |
4.2.4 森林防火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
4.2.5 森林防火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
4.2.6 森林防火宣传力度不够 |
第5章 提升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的对策思考 |
5.1 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 |
5.1.1 健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 |
5.1.2 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 |
5.1.3 完善森林防火工作制度 |
5.2 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
5.2.1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
5.2.2 加强扑火人员技能培训 |
5.3 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 |
5.3.1 严格落实火源管理 |
5.3.2 加强群防群控 |
5.3.3 落实计划烧除 |
5.3.4 强化隐患排查整改 |
5.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
5.4.1 完善林火监测体系 |
5.4.2 加强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 |
5.5 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 |
5.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
5.6.1 落实森林防火日常性宣传 |
5.6.2 加大重点时段集中性宣传 |
5.6.3 重视未成年人针对性宣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清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 |
第一节 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界定 |
一、习惯法与国家法 |
二、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界定 |
第二节 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历史探源及表现形式 |
一、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历史探源 |
二、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表现形式 |
第二章 清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森林资源保护习惯法 |
一、植树造林 |
二、森林防火 |
三、禁止乱砍滥伐树木 |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习惯法 |
一、保护水源地 |
二、保护河流溪水 |
第三节 土地资源保护习惯法 |
一、节约用地 |
二、提升地力 |
第四节 动物保护习惯法 |
一、自然崇拜对习惯法的影响 |
二、对燕子、白鹭等鸟类的保护 |
三、对青蛙、虎、鱼等动物的保护 |
第三章 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实施状况 |
第一节 清代至民国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实施状况 |
一、森林资源与水资源保护习惯法的实施 |
二、土地资源保护习惯法的实施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实施状况 |
一、森林资源保护习惯法的实施 |
二、土地资源与动物资源保护习惯法的实施 |
第四章 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特征与评析 |
第一节 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特征 |
一、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特征 |
二、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特征 |
第二节 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 |
一、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历史价值 |
二、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局限性 |
第三节 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
一、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融合的必要性 |
二、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融合的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峨边彝族自治县重点林区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
2 森林防火现状 |
2.1 森林资源丰富,防火树种较单一 |
2.2 防火意识淡薄,可燃物增多 |
2.3 火源管控难,资金投入低 |
2.4 阻隔系统建设缓慢 |
3 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对策 |
3.1 生物防火隔离带的选址 |
3.2 防火树种的选择 |
3.3 防火树种的配置 |
3.4 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规模 |
4 结语 |
(9)森林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美国 |
2.1.2 德国 |
2.1.3 加拿大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3 森林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价概述 |
3.1 监测与评价的内涵 |
3.2 监测与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
3.2.1 区别 |
3.2.2 联系 |
3.3 森林经营方案监测类型 |
3.3.1 执行监测 |
3.3.2 效果监测 |
3.3.3 验证监测 |
4 构建森林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价体系 |
4.1 理论基础 |
4.1.1 系统论 |
4.1.2 适应性管理 |
4.2 基本原则 |
4.3 建立步骤 |
4.4 经营目标 |
4.5 监测项目 |
4.5.1 林木、林地资源 |
4.5.2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 |
4.5.3 野生动植物资源 |
4.5.4 森林土壤 |
4.5.5 森林水源 |
4.5.6 森林防火 |
4.5.7 林业有害生物 |
4.5.8 森林经营活动 |
4.5.9 森林生态旅游 |
4.5.10 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
4.5.11 监测与评价指标汇总 |
4.6 监测方法 |
4.6.1 样地调查法 |
4.6.1.1 固定样地法 |
4.6.1.2 临时样地法 |
4.6.2 资料收集法 |
4.6.3 问卷调查法 |
4.6.4 实验室测定 |
4.7 监测频率 |
4.8 监测计划实施 |
4.8.1 监测项目的制定 |
4.8.2 监测人员的选择 |
4.8.3 监测数据的收集 |
4.8.4 监测结果的记录与保存 |
4.9 评价反馈 |
4.10 结果公示 |
5 昆嵛山林场案例应用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自然条件 |
5.1.1.1 地理位置 |
5.1.1.2 气候条件 |
5.1.1.3 地质地貌 |
5.1.1.4 土壤 |
5.1.1.5 水文水资源 |
5.1.2 森林资源概况 |
5.1.3 经营管理概况 |
5.2 经营目标与经营现状 |
5.2.1 森林资源 |
5.2.2 森林环境 |
5.2.3 森林经营活动 |
5.2.4 森林文化与森林旅游 |
5.2.5 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
5.3 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5.3.1 监测项目设计 |
5.3.2 监测与评价体系 |
5.3.3 监测结果评价 |
5.3.4 监测结果反馈 |
5.3.5 应用效果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信息化在桓仁地区林业产业中发展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2.桓仁县林业产业信息化分析 |
2.1 桓仁县林业产业概况 |
2.2 桓仁县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分析 |
2.2.1 桓仁县林业局管理职责 |
2.2.2 桓仁县林业产业平台建设与信息网点情况 |
2.3 信息化技术在桓仁县林业产业的应用 |
2.3.1 信息化技术在林业生产的应用情况 |
2.3.2 信息化技术在桓仁县林业企业的应用情况 |
2.3.3 桓仁县的林业旅游与生态服务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
3.桓仁县林业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3.1 桓仁县林业产业相关人员的现状 |
3.2 信息化在桓仁县林业产业管理的现状 |
3.2.1 信息化在管理部门现状 |
3.2.2 信息化在桓仁县林业生产中的现状 |
3.2.3 信息化在桓仁县林业产业企业的现状 |
3.2.4 信息化在林业旅游及服务业的现状 |
3.3 林业产业信息化的技术资源建设现状 |
3.4 信息化在林业产业防火安全的现状 |
4.桓仁县林业产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
4.1 优化林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 |
4.1.1 加强林业产业信息化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4.1.2 加强林业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
4.2 基于林业从业人员提供信息 |
4.2.1 扩大林业产业信息服务覆盖范围 |
4.2.2 构建林业产业信息化服务供求体系 |
4.3 完善林业产业信息化服务与管理 |
4.3.1 创新林业产业信息化服务方式 |
4.3.2 创新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与宣传 |
4.3.3 加强专门的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与管理 |
4.4 加强信息化在林业产业防火安全管理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林业产业信息化调查问卷 |
四、概论现代森林防火(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恒.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群落调查与防火优化研究[D]. 张瑶. 广西大学, 2020(07)
- [3]青岛市崂山森林以水灭火设施合理布局研究[D]. 赵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D]. 何百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纲淑. 西南大学, 2020(01)
- [7]清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探析[D]. 梁林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峨边彝族自治县重点林区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现状及对策[J]. 尹忠,肖经义,张毅.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3)
- [9]森林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D]. 吴梦瑶.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信息化在桓仁地区林业产业中发展现状调查[D]. 吕宏达.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