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重点及审计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江玥[1](2020)在《乐视网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市场经济发展层次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成为企业竞争愈演愈烈的催化剂。“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伴随着各行业业务发展形式的多样化演进及广阔的创新空间。上市公司为了在行业内拔得头筹,开始借助关联方交易这一形式来实现提振股价、引导资金流的表象,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目标。显然,关联方交易模式的发枝散叶带动了企业间的购买兼并,促进复杂的股权结构形成。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伴生的强隐蔽性及多变性特征也极易演绎成上市公司实现利益传输、收益调节、风险转移甚至掩饰非法动机的常用手段。目前,从制度规范及监督管理层面来说对上述关联方交易舞弊行为的震慑受限,缺乏与企业发展速度相匹配的制约机制,这就纵容了部分上市公司利用政策漏洞来合法化财务违规行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以紫鑫药业、乐视网以及九好集团等上市公司为典型,频繁曝出关联方财务舞弊的恶性事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阵阵波澜。随着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金融欺诈问题容忍度的日渐降低,以及监管机构监督和惩罚力度的逐步加大,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也演变成审计理论和实务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并在结合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互联网行业的典型代表企业之一——乐视网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创新型商业模式下的关联方交易舞弊给第三方审计带来的挑战。乐视网倚靠庞大的关联方交易网络构建了独特的关联方交易形态,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实现关联生态圈内资源的高速流动,从而能够更加隐蔽、顺畅地实现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创造、输送和转移。短短几年之际,乐视网实现了超乎市场规律的急速扩张和倍速增值,股价一路攀升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关联方交易的众多端倪。而作为常年与乐视有审计业务关系的机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其连续几年的审计过程中并没有识别出关联方交易存在的舞弊风险,避而不谈已经显现的关联方及其交易异象,并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进行发表。直至2017年,乐视网在更换审计机构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之后才出现暴雷。随着社会的持续关注,乐视网的关联方交易舞弊行径及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失职行为才得到曝光。进一步分析乐视网事件映射出的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问题发现,信永中和事务所对于舞弊风险的识别评估缺位、审计分析过程不规范,以及审计人员道德素养未达标,各因素使得审计人员在全过程中未发现隐藏关联方及其交易、未察觉隐蔽性极强的异常舞弊问题,对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应收账款金额过大、异常的资金流动及不合理的报表科目金额配比等问题也没有重视。通过全篇的理论梳理和案例解析,本文最后分别从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事务所应对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策略及相关部门对事务所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的制度保障,以期为我国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启示。
龚俊丹[2](2020)在《关联方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 ——以TL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联方审计存在的特殊风险是众所周知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种经济衍生业务也日趋复杂多样,当关联方审计中,增加新兴的保理业务时,随之而来的审计风险也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为弥补传统金融行业融资渠道不足,利用应收账款进行保理业务融资的方式,近几年在我国得到高速发展,但其存在较高的审计风险也不容小觑。审计从业人员面临新兴保理业务审计时,本身也是一种挑战。当关联方交易中增加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两个存在高风险的审计业务结合在一起时,如何合理、有效的识别和评估其审计风险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实践为背景,通过文献阅读,将关联方审计、保理业务的相关研究作为理论支持,对关联方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进行理论分析。将关联方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审计的理论分析,运用在TL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发生的赊销业务,产生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审计的案例中。从审计角度,识别TL公司关联方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及原因。其中,主要风险点是由于内部交易频繁、集团报表披露的影响、内部控制的缺陷导致,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关联方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提出了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增加对保理商风险控制的策略。本文研究关联方交易中发生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运用案例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通过审计理论分析,进而以TL公司为例进行审计案例分析,并对关联方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提出一些策略。
陈怡煊[3](2019)在《职业怀疑在关联方交易审计中的应用 ——以普华永道对*ST天马的审计为例》文中认为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上市公司间的经济往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伴此而生的大量分公司和子公司的设立以及并购重组,使得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公司大量增加,并且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方交易形式错综复杂,从而给相关机构的监管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有关关联方关系及关联方交易的制度尚不完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在给公司带来合作和发展的同时也为公司的财务舞弊提供了机会。在关联方交易审计方面,虽然我国相关的审计法规对关联方交易的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关联方交易审计内容复杂,范围广泛,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不力等原因,使得关联方交易审计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如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对紫鑫药业,亚星化学,绿大地的审计等。纵观近年来典型的上市公司审计失败案例,我们发现,关联方交易审计失败大多数都与注册会计师职业怀疑的缺失密切相关,比如注册会计师没有谨慎地识别出所有的关联方及其交易、在检查记录或文件时未对关联方信息保持警觉以及未能审慎地评价有关关联方交易的审计证据等。这些职业怀疑的缺失致使注册会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失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ST天马2017年年度报告的审计案例,采用了规范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关联方交易审计和职业怀疑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随后具体结合*ST天马关联方交易审计案例,对职业怀疑在关联方交易审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普华永道在此案例中职业怀疑应用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本文对关联方交易审计提出以下建议:在关联方交易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该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关注被审计单位股东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社会关系、建立有针对性的关联方交易审计程序体系、对异常交易保持高度警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关联方交易审计中职业怀疑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总结,其他大多数研究关联方交易审计的文献中很少或者基本不提及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其次,大多数文献以关联方交易审计失败的案例为研究对象,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尚需实际案例的支持和辅证,本文从普华永道审计成功的案例中总结注册会计师在关联方交易审计中的成功经验,更具有说服力和实践意义。
李剑生[4](2018)在《BCA公司破产清算审计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恶性竞争、产能过剩的问题。近年来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占用了珍贵的社会资源和发展空间,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和自主选择机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出清“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要求和突破口。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地处置‘僵尸企业’”。因此增加企业兼并重组的力度与强度,致使“僵尸企业”从市场上消失,削弱无效供给,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已迫在眉睫。论文在此背景下,对我国企业破产清算审计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从整理和回顾国内外文献出发,在理论研究部分主要系统地对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各重要步骤进行分别阐述,详细地分析了每个程序划分依据、重点审计内容和注意事项。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BCA公司破产清算审计为例进行详尽剖析,针对前文总结的审计重点、难点事项进行一一分解、层层递进,旨在总结破产清算审计程序,同时提炼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本文通过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方式,来讨论我国企业破产清算审计过程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壁垒,再分别从各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及建议。论文主要行文思路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说明,介绍了研究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意义和目的、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及预期贡献。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本部分分别从企业破产原因、企业破产清算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完善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建议等几方面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同时介绍了有关破产清算审计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程序。本部分章通过对企业破产清算审计详细拆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审计框架。并对必经的三个审计阶段进行深刻剖析,解释了每部分的具体涵义和审计内容。并对破产清算期中审计这部分着重研究,为下一部分案例分析构建了思路与框架。第四部分,案例分析。本部分BCA公司的破产清算审计为案例,主要反映的是最重要的企业破产清算期中审计的内容。首先介绍BCA公司的基本情况,再通过对资产、负债、净资产及损益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详细的审计分析,总结在清算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实操困难和各种障碍,着重反映某些重要事项的处理过程以及重难点的克服方式,并根据上述分析剖析了企业破产原因。第五部分。案例启示与建议。本部分以案例分析的内容和结果为基础。根据前文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促使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高效实施。第六部分。研究总结和未来展望。本部分总结本文研究的创新成果,并说明有待提升的研究空间,并对后续的发展研究和完善建议的后续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主要创新及贡献是:一是理论层面,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外在企业破产清算审计方面研究的不足,对此领域进行系统全面地分阶段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是实务层面,本文着重提炼了注册会计师在各破产清算审计阶段的重难点以及注意事项,有助于促进各阶段的有效衔接和高效过渡,提高审计效率;三是政策层面,有助于拓宽当局者对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思路,促进破产法律法规的完善。最终希望通过本文对破产清算审计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王兴敏[5](2010)在《公允价值准则化运用的研究》文中提出公允价值从一般理论研究上升到广泛运用于会计准则的过程称之为公允价值的准则化,由此也足见公允价值在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公允价值准则化的运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准则化的运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甚至面临被停用的威胁。公允价值尽管存在诸多不足,加之运用环境的不完善,其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以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下运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为背景,通过对国内外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选取公允价值准则化运用作为研究重点。文章首先深入探讨了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及其确定方法,为公允价值准则化运用的研究作理论上的准备。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公允价值准则化的具体运用,从其运用的历程中把握公允价值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围绕公允价值在准则中的运用,针对公允价值确定和执行这两个最主要障碍,文章以系统论的视角将公允价值置于网络式的经济环境中,构建以会计为中心、以评估为保证和以审计为保障的会计——评估——审计的三维联动体系,以完善公允价值准则化的运用。也为以后进一步构建多维体系,并将公允价值推广至软资产等更新兴领域及其准则化提供研究思路。本文将公允价值准则化的运用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并对此做了一定量的研究,纵向方面借助评估和审计等服务完善和深化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今后研究的另一方面是对公允价值进行横向的推广并予以准则化。以期本文的研究对以后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提供基础和帮助,或是对其他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瑞琛[6](2009)在《中国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从而形成了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而公允价值的再度运用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2006年9月15日,FASB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提出了改进性指南。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中国境内的所有上市公司执行;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进而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激烈论战。无论是巧合还是必然,中国公允价值运用与美国及世界的公允价值运用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关注与反思。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偏好,并在此基础上从公允价值计量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公允价值运用的改进建议。全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并评价了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由来、定义、分类、相关特征,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因素,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度量思路与方法简介。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情况,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偏好作了度量与分析。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实质性偏好度的由来,并对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实质性偏好度的因素作了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设计、研究假设、变量解释及检验结果和结论。第七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结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启示与建议。
周树大[7](2007)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审计》文中研究说明一、资产重组的概念及其主要方式资产重组是指企业通过出售、转让、置换等方式进行的资产的重新选择和组合,包括资产结构的优化。它通常被认为是与债务重组、权益重组并列的一个概念,与债务重组、权益重组共同构成企业重组的完整内容,是企业紧缩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资产重组可以实现企业战略收缩,转而投资新兴产业和利润更高的产业;可以使企业避免资源浪费和被淘汰,掌握主动,减少风险,及早实现战略转
李永红[8](2006)在《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与审计重点》文中研究说明讨论了非货币性交易的特征和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由于非货币性交易的交易金额大,会计处理工作比较复杂,上市公司经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来操纵利润,所以加强对非货币性交易事项的审计,可以为社会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张东强[9](2005)在《浅谈对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文中研究表明 非货币性交易一般是指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易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例如:企业以其所生产的产品换入所需的原材料,企业以闲置的不动产、无形资产换人需要的各项资产。由于非货币性交易经常不涉及货币资金,有的单位可能不进行会计处理,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一、非货币性交易中潜在的资产和财务问题交易必然伴随着资产
张东强,周林[10](2005)在《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策略》文中提出非货币性交易是非货币资产进行的交换,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非货币性交易例如土地房屋的置换,各种有形无形资产的交易不断出现,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问题不断显现,如何对其进行审计也成了审计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重点及审计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重点及审计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乐视网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关联方交易的文献回顾 |
1.2.2 关于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的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的理论概述 |
2.1 关联方交易的内涵、特征及披露制度 |
2.1.1 关联方交易的内涵及特征 |
2.1.2 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制度 |
2.2 关联方交易舞弊的概念、动因及形式 |
2.2.1 关联方交易舞弊的概念及动因 |
2.2.2 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形式 |
2.3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的含义、要求及风险 |
2.3.1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的含义及要求 |
2.3.2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风险 |
2.4 理论基础 |
2.4.1 舞弊三角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交易成本理论 |
2.4.4 盈余管理理论 |
3 乐视网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案例介绍 |
3.1 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单位概况 |
3.1.1 乐视网简介 |
3.1.2 事务所概况 |
3.2 乐视网关联方交易及其舞弊手段 |
3.2.1 关联方关系 |
3.2.2 关联方交易情况 |
3.2.3 关联方交易舞弊手段 |
3.3 乐视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内容及审计程序 |
3.3.1 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和重大变动 |
3.3.2 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和股权结构 |
3.3.3 关注关联方身份及重大关联方交易 |
3.3.4 关注关联交易认定和财报披露的真实完整性 |
3.3.5 评测资产,分析资产处置或租赁费用 |
3.3.6 分析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程度 |
4 乐视网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分析 |
4.1 信永中和对乐视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1 未识别隐藏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 |
4.1.2 未识别不合理关联购销及关联承诺 |
4.1.3 缺乏对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判断 |
4.1.4 未发现异常资金流水及其他应收、应付款 |
4.1.5 未关注到异常政策和关联交易重大变动事项 |
4.2 信永中和对乐视网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
4.2.1 未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
4.2.2 关联方舞弊风险识别和评估不准确 |
4.2.3 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分析性程序执行不到位 |
4.2.4 未重视审计连续性和审后复核 |
4.2.5 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有限或未尽职勤勉 |
4.2.6 关联方交易发展现状与相关准则不匹配 |
4.2.7 监管部门对事务所和企业的监管力度不足 |
5 加强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
5.1 事务所应对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策略 |
5.1.1 运用舞弊导向审计提高识别舞弊风险的能力 |
5.1.2 设置专门的关联交易审计程序和方法,并利用专家工作 |
5.1.3 强化事务所内部控制建设以增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 |
5.1.4 培养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提升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 |
5.2 相关部门对事务所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的制度保障 |
5.2.1 结合关联方交易发展现状,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 |
5.2.2 强化事务所审计责任,提高隐瞒真相的违规成本 |
5.2.3 加强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执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关联方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 ——以TL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
1.4 论文框架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3 关联方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3.1 关联方保理业务流程 |
3.2 关联方保理业务风险特征 |
3.3 关联方交易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 |
3.4 关联方交易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评估 |
4 案例分析——TL公司 |
4.1 案例公司介绍 |
4.2 识别关联方保理业务审计的主要风险点 |
4.3 分析关联方保理业务审计风险点的原因 |
4.4 风险评估 |
5 关联方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策略 |
5.1 强化项目质量控制 |
5.2 增加审计对保理商风险控制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职业怀疑在关联方交易审计中的应用 ——以普华永道对*ST天马的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职业怀疑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关联方交易审计中职业怀疑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关联方交易审计和职业怀疑概述 |
2.1 关联方交易和关联方交易审计概述 |
2.1.1 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界定 |
2.1.2 关联方交易审计内容 |
2.1.3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 |
2.2 注册会计师职业怀疑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 |
2.2.1 中立观和推定怀疑观 |
2.2.2 影响注册会计师职业怀疑的因素 |
2.3 关联方交易审计中职业怀疑应用的指导理念 |
2.3.1 秉持质疑的理念 |
2.3.2 对引起疑虑的情形保持警觉 |
2.3.3 审慎评价审计证据 |
2.3.4 客观评价管理层和治理层 |
2.4 关联方交易审计中职业怀疑应用的具体内容 |
2.4.1 提高对关联方及其交易的识别和评估能力 |
2.4.2 建立有针对性的关联方交易审计程序 |
2.4.3 审慎地评价审计证据 |
3 普华永道对*ST天马关联方交易审计案例概述 |
3.1 *ST天马及其关联方简介 |
3.1.1 *ST天马公司基本情况 |
3.1.2 *ST天马已披露的关联方及其交易 |
3.1.3 *ST天马未披露的关联方及其交易 |
3.2 *ST天马关联方交易手段 |
3.2.1 利用股权转让输送利益 |
3.2.2 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
3.2.3 通过虚假交易进行债务周转 |
3.3 普华永道对*ST天马关联方交易的审计结论 |
4 普华永道在关联方交易审计中对职业怀疑的具体应用 |
4.1 职业怀疑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的应用 |
4.1.1 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4.1.2 对未披露的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进行有效的识别 |
4.2 职业怀疑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中的应用 |
4.2.1 细节测试的恰当应用 |
4.2.2 注重实质性分析程序 |
4.3 职业怀疑在评价审计证据中的应用 |
4.3.1 判断可疑证据中的批判性思维 |
4.3.2 审慎评价矛盾的审计证据 |
4.4 普华永道应用职业怀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
4.4.1 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4.4.2 关注被审计单位股东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社会关系 |
4.4.3 建立有针对性的关联方交易审计程序体系 |
4.4.4 对异常交易高度警觉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创新 |
5.4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4)BCA公司破产清算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框架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预期贡献及研究的不足 |
1.4.1 预期贡献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企业破产原因及影响研究 |
2.1.2 企业破产清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
2.1.3 完善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建议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非持续经营 |
2.2.2 破产清算计价基础 |
2.2.3 受托责任观与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
3 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程序与内容 |
3.1 企业破产清算审计各阶段涵义 |
3.1.1 企业申请破产与破产前审计 |
3.1.2 人民法院宣告破产与破产清算期初审计 |
3.1.3 破产清算与破产清算期中审计 |
3.1.4 破产清算终结与破产清算期末审计 |
3.1.5 对和解整顿的审计及破产责任审计 |
3.2 破产前审计 |
3.2.1 破产前审计内容及重点 |
3.2.2 破产前审计的注意事项 |
3.3 破产清算期初审计 |
3.3.1 破产清算期初审计内容及重点 |
3.3.2 破产清算期初审计注意事项 |
3.4 破产清算期中审计 |
3.4.1 破产清算审计与一般审计工作区别 |
3.4.2 企业破产清算审计内容 |
3.4.3 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特别注意事项 |
4 BCA公司破产清算审计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案例选取理由 |
4.1.2 BCA公司简介 |
4.2 BCA公司破产清算审计 |
4.2.1 重点审计内容 |
4.2.2 其他注意事项 |
4.2.3 审计结果 |
4.2.4 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4.3 BCA公司破产原因分析 |
4.4 案例总结 |
5 案例启示与建议 |
5.1 案例启示 |
5.1.1 提升认识、掌握依据是破产清算审计的前提 |
5.1.2 实地盘点、合理评估是破产清算审计的基础 |
5.1.3 清收债务、核实外欠是破产清算审计的关键 |
5.1.4 确定资产负债率、提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是破产清算审计的实质 |
5.2 进一步建议 |
5.2.1 建立专业化的清算团队 |
5.2.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6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公允价值准则化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和选题依据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公允价值理论基础及其计量技术 |
2.1 公允价值准则化相关概念 |
2.2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
2.2.1 资产负债观 |
2.2.2 动态反映观 |
2.2.3 有效市场假说 |
2.2.4 济虚拟性 |
2.3 公允价值的确定 |
2.3.1 市价法 |
2.3.2 类似项目法 |
2.3.3 估价技术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外公允价值准则化的具体运用分析 |
3.1 FASB/GAAP公允价值准则化的运用 |
3.1.1 公允价值在SFAS中的运用 |
3.1.2 公允价值在SFAC中的运用 |
3.2 IASC/IASB及其他国家公允价值准则化的运用 |
3.2.1 公允价值在IAS/IFRS中的运用 |
3.2.2 其他国家公允价值准则化的运用 |
3.3 国外公允价值准则化运用的启示与借鉴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公允价值准则化的具体运用分析 |
4.1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历程 |
4.1.1 启用公允价值阶段 |
4.1.2 回避公允价值阶段 |
4.1.3 重用公允价值阶段 |
4.2 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具体运用 |
4.2.1 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的运用 |
4.2.2 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的运用 |
4.2.3 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中的运用 |
4.2.4 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中的运用 |
4.3 我国公允价值准则化运用的思考 |
4.4 本章小结 |
5 公允价值准则化运用的保证——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 |
5.1 公允价值计量寻求评估业的技术支持 |
5.2 公允价值计量与评估的关系 |
5.2.1 依据评估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可能性 |
5.2.2 依据评估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可行性 |
5.2.3 评估结果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用性 |
5.3 公允价值计量与专业评估的对接 |
5.4 评估结果的审核 |
5.5 本章小结 |
6 公允价值准则化运用的保障——公允价值的审计 |
6.1 公允价值审计的发展 |
6.2 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审计实施 |
6.3 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重点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国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规范研究的文献回顾 |
2.2 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
2.3 对国外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与实证研究的评价 |
2.4 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规范研究的文献回顾 |
2.5 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
2.6 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与实证研究的评价 |
第3章 公允价值计量偏好的理论分析 |
3.1 相关概念的释义 |
3.2 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的特征 |
3.3 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的因素分析 |
3.4 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的度量 |
第4章 公允价值形式偏好性的研究 |
4.1 公允价值在国外会计准则中运用历程简介和简评 |
4.2 公允价值在中国会计准则中运用历程的简介 |
4.3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形式偏好度的度量与分析 |
第5章 公允价值计量实质性偏好的度量与分析 |
5.1 公允价值计量实质性偏好度的由来及说明 |
5.2 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实质性偏好度的因素及描述性统计 |
第6章 公允价值计量实质性偏好度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假设 |
6.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变量解释 |
6.3 检验结果和结论 |
第7章 结论、未来研究方向与启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7.3 启示与建议 |
附表部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与审计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含义及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 |
1.非货币性交易的含义 |
2.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 |
二、非货币性交易审计的特征 |
1.非货币性交易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
2.非货币性交易审计目标的交叉性 |
3.非货币性交易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
三、非货币性交易审计的重点 |
1.了解控制环境,审查企业披露的非货币性交易事项是否存在或发生 |
2.审查被审计单位所完成的非货币性交易的形式及其具体内容 |
3.审查不同的非货币性交易类型的会计记录及帐务处理是否正确 |
4.审查有关非货币性交易中发生的相关税金及教育费附加、资产评估费、运杂费等其他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否恰当 |
5.审查有关非货币性交易事项的披露是否恰当 |
(10)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货币性交易中潜在的资产和财务问题 |
二、非货币性交易的几种审计策略 |
三、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重点 |
四、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风险 |
四、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重点及审计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乐视网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研究[D]. 江玥.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2]关联方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审计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 ——以TL公司为例[D]. 龚俊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职业怀疑在关联方交易审计中的应用 ——以普华永道对*ST天马的审计为例[D]. 陈怡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0)
- [4]BCA公司破产清算审计研究[D]. 李剑生.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5]公允价值准则化运用的研究[D]. 王兴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6]中国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研究[D]. 张瑞琛. 厦门大学, 2009(11)
- [7]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审计[J]. 周树大. 中国内部审计, 2007(11)
- [8]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与审计重点[J]. 李永红. 中国水运(理论版), 2006(03)
- [9]浅谈对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J]. 张东强. 中国内部审计, 2005(06)
- [10]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策略[J]. 张东强,周林. 市场周刊(管理探索), 2005(03)
标签:公允价值论文; 关联方交易论文;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公司清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