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园林绿地设计设施人性化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莞韵[1](2021)在《文化主导下的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文中认为党校作为我们国家培训教育优秀党政干部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在课堂内外为党校学员及教职工提供了优良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以促进党校学员及教职工工作学习、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无论是培育有知识、高修养、好品德的干部队伍,还是面临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新形势的实践理论研究,还是树党风、促学风的党校校风建设都要求亟需加强党校的环境建设。在符合党校实际发展现状的同时承接其校园的文化底蕴,使改造更新做到党校校园的人、文、环境的共同进步与升华。本文以景观设计学理论、环境微更新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归纳演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鹰潭市委党校为实践研究对象,探讨了在文化主导下如何改造与更新党校景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相关专着、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党校环境与一般高校的区别在于其文化背景、面对人群、教学上的特殊性,从党校的环境更新与改造的设计思路、原则、布局、手法得出其设计基本方法,从党校的构成元素、影响因素总结宏观范围内党校所存在的问题得出党校的设计要素,梳理出党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文化景观设计元素及其提取与表达方式。(2)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选取五个党校的相关案例,从地域特点、整体布局、设计理念、特色小品、文化解读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要以现状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构建内涵丰富的文化景观要深刻探析场地地域文化积淀,利用地域特质延续场所精神的独有氛围;要建设生态节约、环境友好的党校氛围,增减适宜得当。学其所长,为鹰潭市委党校的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设计提供借鉴意义。(3)以鹰潭市委党校为实践项目,分析项目基本现状及问题,梳理提取出场地的党政文化、地域文化、生态文化,从中提取出“三区三色”的景观改造思路,在满足党校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一轴三园多点”的功能分区结构,重点打造尺水微澜、英模长廊、红歌园地、樱明海绿、香雪草坪等景观节点,突出文化和校园两大设计定位,将其打造成文化校园、生态校园、园林校园。
王税[2](2021)在《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重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既有住区中的一些公共空间由于设计不当、设施老化、功能单一等原因,导致空间利用率下降,具有一定的消极属性,如何将既有住区中的“消极空间”重塑成“积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营造社区活力是当下我国住区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居民的行为活动和心理需求为切入点,将既有住区“消极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系统总结等方法,对基于城市居民心理需求的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构建要素进行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以人为本是塑造“积极空间”的前提。既有住区公共空间服务对象是以人为主体,因此在“积极空间”的塑造中,应首先以城市居民为主体,从居民的行为活动和心理需求出发。(2)物质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载体。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物质层面的塑造主要是指空间内的整体物质对空间中人群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带来的影响,其包括空间的易达性、舒适性。(3)功能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灵魂。“积极空间”功能层面上的设计主要包括空间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积极空间”使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叠性。(4)场所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保障。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在空间中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式,空间一定具有安全性、归属性、可识别性的特点。(5)物质、功能、场所之间的相辅相成。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塑造,需要对其物质层面、功能层面和场所层面着三者的设计,且这三者互相影响,不可割裂。
崔楠[3](2021)在《健康需求下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今天高校校园大规模快速建设忽视了学生对校园景观的健康需求;满足学生健康需求的高质量的校园外部空间景观有益于学生健康的积极发展,改善学生亚健康状况;政府文件表明应重点开展健康校园建设,但目前基于健康视角下的校园景观设计评价研究较少。本文以学生群体和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对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的健康需求出发,运用综合评价分析法对学生健康需求下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健康景观特征及校园景观现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有益于学生健康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第一、二章是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与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与阐述,涉及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发展、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机制、校园景观环境使用后评价、人的行为需求与环境等,用以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章是对学生的健康需求及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现状特点调研;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线下访谈、扎根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解读学生对于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的使用上的健康需求和利用方式;运用空间句法结合实地观察,分析大学新老校区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的现状特征及问题。第四章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学生健康需求下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特征进行评价研究;将实地调研、已有的理论研究与专家评价相结合构建健康景观特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等得到可以用来预判大学校园健康外部空间景观视觉质量建设水平的评价模型公式,从而更加客观的反映校园景观现状特征与问题;第五章针对评价研究结果,提出大学校园健康外部空间景观设计通则和设计策略,并对西安培华学院长安校区校园进行设计应用。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明确学生对校园外部空间景观使用上的健康需求,包含生理健康需求层面、心理健康需求层面、社会健康需求层面。二、发现校园景观存在影响学生健康、不满足学生健康需求的景观现状问题。三、构建大学生健康需求下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特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分析得出各健康景观特征因子对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的影响的权重。四、提出大学校园健康外部空间景观设计原则和策略。
张子妍[4](2021)在《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受到人口老龄化、高失业率、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等问题的多重胁迫,同时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背后隐藏的实质因素浮出水面,即国家应重视医疗体制的改革、社会应提升卫生医疗环境服务、人们应关注自身健康和生活状态。本文在康复花园、园艺疗法理论、环境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从五个康复景观优秀案例中提炼康复特色和可借鉴之处,以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为设计对象,提出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方案,并总结如下:(1)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长沙市代表性医院户外环境景观的质量、使用者类型、活动特征、康复效果等解读分析,发现了景观现状中存在有场地功能单一、植物配置稀少、无私密性空间、服务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并分析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景观偏好。(2)采用环境心理学、园艺疗法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如何将康复景观与医院户外环境相结合,并提出在设计中应遵循安全性原则、普适性原则、辅助患者康复原则、调节身心平衡原则,阐述了康复景观生态环境、场所特色、人性化空间的营造方法,再针对性的总结出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整体设计策略。(3)以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为实践项目,分析项目基本现状,在满足医院户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融入康复理念,打造专科园艺苗圃空间,针对不同类型使用者打造芳香群落,梳理提取当地特色文化,运用景观疗法打造五感恢复体验空间,整体强调康复与医疗相结合这一设计定位,为改善我国医院的户外环境质量提供一定借鉴方法。
周双[5](2021)在《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郑州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城市的快速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气候变化、生活环境恶化、城市绿地破碎化,机动车的普及,也使得交通堵塞问题日益显现。城市绿道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这样的问题,它将城市中现有的绿地连接起来,整合现有活动空间,并成为具有娱乐、健身、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开放空间,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享受、悠闲娱乐的需求。本文选择郑州市常西湖新区段南水北调绿道项目作为景观设计实践研究对象,在绿道景观设计中将人性化设计考虑其中。文章首先收集有关人性化设计以及城市绿道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当下研究的状况;其次通过调查郑州市当下已建成绿道的现状及使用情况,对其进行解读、提取优点、改正缺点;紧接着学习和借鉴优秀绿道实例,期望可以总结出绿道景观设计的理论;最后对项目所在地现状进行调查,对郑州市常西湖新区段南水北调绿道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总结了城市绿道使用者以及城市绿道环境构成要素两大方面的理论研究。将城市绿道使用者分为青中年人群、老年人群、特殊弱势群体以及儿童,分别进行研究。对于青中年人群,活动类型多样,范围广,但活动时间相对较少;对于老年人,比较关注健康,群体社交意愿强烈;对于特殊弱势人群,更多应该考虑无障碍设计;对于儿童来说,其行为类型和心理特征与其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城市绿道环境构成要素方面,基于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多功能性、可识别性、无障碍性以及生态性七大设计原则,提出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打造功能多样的景观空间,设置便捷舒适的绿道设施三大方面的设计策略。(2)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搜索,分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绿道景观,总结在景观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景观及节点展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郑州市常西湖新区段南水北调绿道景观设计提供实践借鉴和启示。(3)以郑州市常西湖新区段南水北调绿道景观设计为实践案例,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设计依据、主题定位等,进行总体景观设计、专项设计,将场地分为健身娱乐段、集散休憩段、都市活力段、安静休闲段、自然体验段,通过慢行交通系统整合景观活动空间,合理安排景观节点,将人性化设计与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期望带给人们安全、健康、舒适的绿道空间。
黄珈钰[6](2021)在《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是育人成才的重要场所,是知识传播的温床,优美的校园景观是高校学子开展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提出新的教学方式,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校园景观更新建设成为必然,校园中心景观是校园环境中的代表性景观空间,它包含丰富的景观要素,在为师生提供优美环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整体风貌形象,成为校园文化的展示窗口,因此在校园景观更新建设过程中,校园中心景观的更新常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景观更新是一个“建设-使用-评价-更新-建设”不断循环的过程,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后评价通过采集使用者对于场地的使用数据,总结场地各个要素的现状情况,通过对使用状况数据的分析,使设计者更易发现场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更新策略。因此本文利用使用后评价方法,采集师生对于更新后的校园中心景观的使用数据,提出高校校园中心景观进一步更新的策略。本文的研究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出发,结合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知识、景观更新和POE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总结出关于高校景观更新、高校校园中心景观、各类城市公共空间的POE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初步总结了校园中心景观的特点为布局形式多样、景观资源集中等,高校景观更新的常见策略是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提炼及物质形态的塑造等形式,城市公共空间POE评价的常用评价方法有AHP法、SBE法等,常用的指标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植物景观、道路交通、管理维护等,为本文的现状调研内容和校园中心景观POE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目前重庆市许多高校进行过校园中心景观更新,本研究依据差异性和特色性原则选取5所重庆高校的8处经过更新的校园中心景观,总体概况、植物配置、水体景观、交通流线、景观建筑及小品、服务设施等方面展开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以上6个方面对重庆高校更新后校园中心景观使用状况进行评价,获得如下研究成果: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现状的特点有地形变化丰富;布局形式多样;文化气息浓厚,以校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植物景观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中心景观植物配置形式不同,花园型和水景型中心景观配置形式偏向自然,广场型中心景观多以对植、列植的形式形成对称植物景观;水体景观的形式为自然式湖体或人工水池;交通流线设计通畅,层次清晰;景观建筑及小品种类丰富,景观建筑以亭廊为主,景观小品以文化雕塑为主;服务设施形式多样。同时中心景观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植物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生长杂乱;水体景观水质较差,可见度不高;交通流线中部分游步道路幅宽度过窄,影响使用,铺装材料破损等;景观建筑及小品维护不足,材料破损;服务设施现状参差不齐,服务功能不完善。通过对六个方面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其在功能特性、景观空间、游人使用等方面的特点,得出各指标的权重排序为A总体概况、B植物配置、D交通流线、C水体景观、E景观建筑及小品、F服务设施,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8个调研对象的各项指标分值,得分最高的是重庆师范大学三春湖,最低的是重庆邮电大学三教前景观。并通过游人需求度与满意度的对比分析,得出大部分因素现状平均满意度高于游人需求度,一些功能性或服务性要素与游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两者对比为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策略的提出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结合理论基础、现场调研资料和POE评价分析结果,提出校园中心景观更新设计的原则,通过分析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的特点,探索高校景观有机更新的合理方式,从生态性、美学性、功能性、特色性等方向提出普适性的更新策略,从现状场地中的优势提取可借鉴的更新方法,综合两者进行分析,从场地功能优化、校园文化的传承、景观要素的保护与利用、交通流线和服务设施的改善、美学提升等多个角度展开,提出普适性的校园中心景观更新设计策略。
孟玮[7](2020)在《健康视域下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 ——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园绿地作为能够为大众提供公平、廉价的健康福利的“保健医院”,构建其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健康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的健康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体系构建和指标重要性排序,并以兼具生态保健与运动健康特点的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性与定量指标进行计算和等级划分,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健康功能为导向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程度的提高提出优化发展策略。(1)总结国内外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的研究成果和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应用领域,归纳梳理出影响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的因素。(2)最终构建了1个目标层指标,6个准则层指标,15个要素层指标和40个指标层评价因子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层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准则层中健康功效感知(0.2663)和大众审美(0.2470)位列一二,然后依次是游憩行为、生态服务、配套设施、区位交通;要素层中排名靠前的评价指标为生理健康(0.1332)、植物景观(0.0988)、空气质量(0.0926)和游憩空间(0.0871);指标层中排名靠前的评价指标为空气清新、活动丰富度、增强机体免疫力、空间人性化和植物群落空间围合。建立40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对最终的整体评判给出等级划分。(3)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整体得分为4.1996,属于优良水平,并对各层次评价指标进行结果分析。(4)对城市公园绿地提出了提升绿地美景度质量,促进游客健康体验感知;充分发挥绿地生态保健功能,提高公共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满足游客休闲游憩需求;构建多元化游憩活动空间,提升全民健康品质;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提供公共卫生预留空间5方面的优化发展策略,为类似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杜海龙[8](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诸森青[9](2020)在《绍兴主城区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绍兴为改善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修复建设各类绿地,尤以成本小,见效快的街旁绿地为主,使得街旁绿地在数量、景观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如何提升街旁绿地景观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绍兴主城区街旁绿地进行实地调研,选取分别位于邻近居住区、商业区、文物古迹和城市道路4个不同类型的街旁绿地进行具体景观设计现状分析,结合整体SWOT分析和问卷调查,最终发现街旁绿地景观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人性化设计考虑不够,缺少私密空间、无障碍设施等;(2)园路设计欠合理,有草坪踩踏现象;(3)植物种类、配置形式单一;(4)照明设计欠缺,降低了绿地使用率,存在安全隐患;(5)缺乏后期管理与维护。针对现存问题,本文提出在遵循“人性化”、“海绵城市”等设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改进设计:(1)注重人性化设计:修复草坪、园路,增设无障碍设施,垃圾桶等;(2)注重植物景观设计:合理选择树种,注重色彩季相的搭配、空间的营造;(3)注重景观文化设计:利用景墙、铺装等把绍兴文化融入到街旁绿地景观设计中;(4)结合街旁绿地所处地理位置,注重因地制宜设计;(5)加强后期维护与管理。并以绍兴某个街旁绿地为实际案例进行改造,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景观的营造,设计出符合人们向往的街旁绿地。本文作为绍兴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研究的补充,为未来绍兴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特别在景观空间布置方面、文化景观设计方面以及生态景观设计方面的提升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蒋成刚[10](2020)在《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文中提出居住区入口景观是居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序列的起点,也是居住区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外部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变化,城市居民在住房选择过程中越发重视居住区入口景观质量。从国内房地产行情来看,那些符合他们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居住区入口景观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可以说,“人性化”正好契合了我国的国情,是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基于研究背景,作者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性化设计理论为指导,聚焦“以人为本”,论述居住区入口景观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融合人性化设计理论与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方法,指出当前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根据以上研究基础,最后提出构建“人性化”居住区入口景观的设计策略:(1)以居民为设计中心。明确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在设计前期就对居民的组成结构有所把控,结合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景观需求,合理评估并选择与其行为模式和心理预期相适应的方案;(2)整体性设计。将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纳入居住区景观规划体系,结合居住区入口空间范围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和景观形式,为居民创造便利、协调的开敞空间;(3)个性化设计。运用形式美的相关规律对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设计进行优化,打造富有辨识度的居住区入口景观形象,便于居民识别、理解与记忆;作者希望论文对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的人性化研究,能为我国未来城市居住区入口景观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二、现代园林绿地设计设施人性化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园林绿地设计设施人性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主导下的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环境改造与更新 |
1.2.2 党政文化 |
1.2.3 场所精神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文化主导下的环境更新 |
1.3.2 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 |
1.3.3 党校的景观规划设计 |
1.3.4 研究述评 |
1.4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1.4.1 景观设计学理论 |
1.4.2 环境微更新理论 |
1.4.3 环境心理学理论 |
1.4.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案例分析与借鉴 |
2.1 中央党校东区的景观改造 |
2.1.1 项目概况 |
2.1.2 项目特色 |
2.1.3 项目总结与借鉴 |
2.2 周口市委党校景观提升 |
2.2.1 项目概况 |
2.2.2 项目特色 |
2.2.3 项目总结与借鉴 |
2.3 潍坊市委党校规划设计 |
2.3.1 项目概况 |
2.3.2 项目特色 |
2.3.3 项目总结与借鉴 |
2.4 清华大学胜因院的景观改造 |
2.4.1 项目概况 |
2.4.2 项目分析 |
2.4.3 项目总结与借鉴 |
2.5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校区景观更新 |
2.5.1 项目概况 |
2.5.2 项目特色 |
2.5.3 项目总结与借鉴 |
2.6 总结 |
3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理论探讨 |
3.1 党校环境与一般高校环境的区别 |
3.2 党校文化的梳理、提取与表达 |
3.2.1 党校文化的梳理 |
3.2.2 景观提取与表达 |
3.3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方法研究 |
3.3.1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思路 |
3.3.2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原则 |
3.3.3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布局 |
3.3.4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手法 |
3.4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的设计要素 |
3.4.1 党校景观的构成元素 |
3.4.2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影响因素 |
3.4.3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现状问题 |
4 文化主导下的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鹰潭市概况 |
4.1.2 党校概况 |
4.1.3 鹰潭市委党校景观使用者评价分析 |
4.2 鹰潭市委党校有关文化梳理 |
4.2.1 党政文化 |
4.2.2 鹰潭地域性红色文化 |
4.2.3 生态文化 |
4.2.4 鹰潭市委党校的文化提取与表达 |
4.3 改造设计总则 |
4.3.1 改造设计依据 |
4.3.2 改造设计原则 |
4.3.3 改造设计方法 |
4.3.4 改造设计定位 |
4.3.5 改造设计理念 |
4.3.6 改造设计风格 |
4.4 总体改造设计 |
4.4.1 规划结构 |
4.4.2 功能分区 |
4.4.3 总平面图 |
4.5 分区改造设计 |
4.5.1 金昭园 |
4.5.2 赤心园 |
4.5.3 翠色园 |
4.6 专项改造分析 |
4.6.1 道路交通 |
4.6.2 竖向设计 |
4.6.3 视线分析 |
4.6.4 驳岸设计 |
4.6.5 植物景观更新 |
4.6.6 服务设施规划 |
4.6.7 景观照明规划 |
4.6.8 给排水规划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主要图纸 |
附录C 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初步设计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重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
1.1.2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
1.1.3 存量时代既有住区改造是城市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
1.2.1 住区 |
1.2.2 既有住区 |
1.2.3 消极空间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外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研究与实践 |
1.4.2 国内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研究与实践 |
1.4.3 积极空间对建构社区活力的意义 |
1.4.4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框架 |
第二章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
2.1 空间概念界定 |
2.1.1 消极空间 |
2.1.2 积极空间 |
2.2 使用者行为分析理论 |
2.2.1 需要动机理论 |
2.2.2 人体工程学 |
2.2.3 户外活动类型 |
2.2.4 领域性行为理论 |
2.2.5 知觉理论 |
2.3 空间设计理论 |
2.3.1 空间尺度认知论 |
2.3.2 空间特性营造论 |
2.3.3 空间组合营造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既有住区“消极空间”产生原因溯源 |
3.0 昆明城市概况 |
3.0.1 昆明城市居民生活特征 |
3.0.2 昆明居住区发展历程 |
3.1 研究案例选取及概况 |
3.1.1 调研对象选择 |
3.1.2 主要调研对象概况 |
3.2 积极空间的活力体现 |
3.2.1 人群数量众多 |
3.2.2 人群年龄性别结构丰富 |
3.2.3 人群行为活动多样 |
3.2.4 人群活动时间具有差异性 |
3.3 使用者特征研究 |
3.3.1 使用者不同年龄行为需求分析 |
3.3.2 使用者心理特征行为需求分析 |
3.4 昆明既有住区公共空间存在问题 |
3.4.1 空间功能单一 |
3.4.2 空间环境不佳 |
3.4.3 空间位置偏远 |
3.4.4 空间设施老化 |
3.4.5 空间活动不足 |
3.4.6 空间价值缺失 |
3.5 消极空间形成的原因 |
3.5.1 社会因素 |
3.5.2 设计因素 |
3.5.3 机制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城市居民行为心理需求“积极空间”的构建法则 |
4.1 构建“积极空间”的必要性 |
4.1.1 改善空间环境 |
4.1.2 提升社区活力 |
4.1.3 提高空间安全性 |
4.2 “积极空间”的类型 |
4.2.1 动态型“积极空间” |
4.2.2 静态型“积极空间” |
4.3 “积极空间”构建要素 |
4.3.1 物质层面“积极空间”构建要素 |
4.3.2 功能层面“积极空间”构建要素 |
4.3.3 场所层面“积极空间”构建要素 |
4.4 物质、功能、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 |
4.5 案例分析 |
4.5.1 碧桂苑小区 |
4.5.2 拱墅区长庆街道杭大、水星阁小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住区积极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 |
5.1 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营造原则 |
5.1.1 安全性原则 |
5.1.2 人性化原则 |
5.1.3 促进交往原则 |
5.2 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强化策略 |
5.2.1 挖掘潜在空间 |
5.2.2 开放共享空间 |
5.2.3 重叠功能空间 |
5.2.4 完善评价机制 |
5.3 既有住区消极空间的改善方法 |
5.3.1 缝合链接 |
5.3.2 现状修补 |
5.3.3 空间重置 |
5.3.4 注入活力 |
5.4 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重塑措施 |
5.4.1 物质层面措施 |
5.4.2 功能层面措施 |
5.4.3 场所层面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以人为本是塑造“积极空间”的前提 |
6.1.2 物质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载体 |
6.1.3 功能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灵魂 |
6.1.4 场所设计是塑造“积极空间”的保障 |
6.1.5 物质、功能、场所之间的相辅相成 |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6.2.1 研究创新 |
6.2.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表格索引 |
附录 D:调查问卷 |
(3)健康需求下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校园建设与景观环境要求的矛盾 |
1.1.2 新时代学生健康的现状 |
1.1.3 校园健康景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发展的研究 |
1.3.2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研究 |
1.3.3 景观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的研究 |
1.3.4 校园景观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 |
1.3.5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校园健康景观评价与行为需求的相关理论 |
2.1 健康理念下的校园外部空间景观 |
2.1.1 校园外部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
2.1.2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与其他公共环境的关系 |
2.1.3 健康景观与健康高校建设的关系 |
2.1.4 校园健康外部空间景观建设目标 |
2.2 使用后评价对校园景观设计的影响 |
2.2.1 关于景观使用后评价的方法 |
2.2.2 使用后评价的分类与特征 |
2.2.3 使用后评价对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
2.3 学生对景观使用上的健康需求 |
2.3.1 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行为分类 |
2.3.2 与健康需求相关的理论概念 |
2.3.3 学生对校园景观的生理健康需求 |
2.3.4 学生对校园景观的心理健康需求 |
2.3.5 学生对校园景观的社会健康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学生的健康需求及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现状调研 |
3.1 调研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3.1.1 调研校园的选取原则及概况 |
3.1.2 调查内容及时间的制定 |
3.1.3 调查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制定 |
3.1.4 行为观察点的选取原则 |
3.1.5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与实施 |
3.1.6 访谈提纲内容设计与实施 |
3.2 学生对景观的使用情况和健康需求调研 |
3.2.1 学生在校园外部空间景观中的行为活动调研分析 |
3.2.2 对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的生理健康需求调研分析 |
3.2.3 对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的心理健康需求调研分析 |
3.2.4 对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的社会健康需求调研分析 |
3.2.5 学生使用情况-访谈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3 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现状的调研 |
3.3.1 空间句法下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结构分析 |
3.3.2 新校区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现状特征分析 |
3.3.3 老校区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现状特征分析 |
3.3.4 影响学生健康的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现状问题分析 |
3.4 学生健康需求下校园景观特征指标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学生健康需求下校园外部空间景观评价探究 |
4.1 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视觉质量评价分析 |
4.1.1 评价样本的选取 |
4.1.2 评价问卷的编制 |
4.1.3 测试对象的选取 |
4.1.4 评价程序的制定 |
4.1.5 评价数据的处理 |
4.1.6 SBE法评价数据的分析 |
4.2 大学校园健康外部空间景观特征评价研究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问卷的编制 |
4.2.3 评价尺度和测试对象的选取 |
4.2.4 评价数据的处理 |
4.2.5 SD法评价数据的分析 |
4.2.6 SBE法和SD法评价对比分析 |
4.3 大学校园健康外部空间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公式的建立 |
4.3.1 健康景观特征与视觉景观质量间相关性分析 |
4.3.2 大学校园健康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公式构建与分析 |
4.3.3 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公式的应用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大学校园健康外部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
5.1 大学校园健康外部空间景观设计通则 |
5.1.1 保障生理健康的景观设计原则 |
5.1.2 促进心理健康的景观设计原则 |
5.1.3 提高社会健康的景观设计原则 |
5.2 保障生理健康的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
5.2.1 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
5.2.2 舒适的居住环境 |
5.3 促进心理健康的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
5.3.1 合理的道路空间 |
5.3.2 人性化的景观空间 |
5.4 提高社会健康的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
5.4.1 丰富的交往空间 |
5.4.2 特色的场地环境 |
5.5 设计应用----以西安培华学院长安校区为例 |
5.5.1 校园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
5.5.2 校园整体方案设计 |
5.5.3 校园运动健身区景观设计 |
5.5.4 校园行政教学区区景观设计 |
5.5.5 校园生活宿舍区景观设计 |
5.5.6 校园休闲园艺区景观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附录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健康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Ⅱ: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审美偏好调查问卷 |
附录Ⅲ: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特征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Ⅳ:SD法评价数据处理统计图 |
附录Ⅴ:西安培华学院校园景观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4)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
1.1.2 医疗体制的改革与康复景观的发展 |
1.1.3 我国医院户外康复性景观的缺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 |
1.3.1 康复花园 |
1.3.2 园艺疗法理论 |
1.3.3 环境心理学 |
1.3.4 注意力恢复理论 |
1.3.5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康复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
1.4.2 康复景观在医院户外环境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4.3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长沙市代表性医院户外环境景观实态调研 |
2.1 实地调研与分析 |
2.1.1 调研对象的选择与调研方法 |
2.1.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2.1.3 长沙市中心医院 |
2.1.4 湖南省人民医院 |
2.2 使用者心理需求与行为模式分析 |
2.2.1 总体满意度分析 |
2.2.2 行为需求与偏好分析 |
2.2.3 调研总结与分析 |
3 案例借鉴 |
3.1 空间营造—丹伯里医院康复花园 |
3.1.1 项目概况 |
3.1.2 以空间的多层次营造实现景观的全方位康复 |
3.1.3 可借鉴之处 |
3.2 功能分区—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
3.2.1 项目概况 |
3.2.2 以功能的明确分区满足使用者的康复需求 |
3.2.3 可借鉴之处 |
3.3 材质选择—芝加哥儿童医院皇冠中心花园 |
3.3.1 项目概况 |
3.3.2 以健康环保材料的妙用创造生态治愈的空间 |
3.3.3 可借鉴之处 |
3.4 人文特色—南京鼓楼医院 |
3.4.1 项目概况 |
3.4.2 以特色文化的融入赋予医院人文情怀 |
3.4.3 可借鉴之处 |
3.5 中西结合—中日友好医院 |
3.5.1 项目概况 |
3.5.2 以中西理论的有机结合达到身心的平衡和谐 |
3.5.3 可借鉴之处 |
3.6 案例总结与分析 |
4 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探讨 |
4.1 设计原则 |
4.1.1 安全性原则 |
4.1.2 普适性原则 |
4.1.3 辅助患者康复原则 |
4.1.4 调节身心平衡原则 |
4.2 康复景观空间环境的营造 |
4.2.1 舒适环境的营造 |
4.2.2 场所特色的营造 |
4.2.3 人性化空间的营造 |
4.3 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整体设计策略 |
4.3.1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要素选择 |
4.3.2 基于医院户外环境使用者需求的设计策略 |
4.3.3 康复景观技术手段对医院户外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导 |
4.4 理论总结与分析 |
5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长沙市概况 |
5.1.2 望城区人民医院现状分析 |
5.2 设计总则 |
5.2.1 设计依据 |
5.2.2 设计原则 |
5.2.3 设计目标与定位 |
5.2.4 设计理念与构思 |
5.3 总体设计 |
5.3.1 总体布局 |
5.3.2 功能分区 |
5.4 分区设计 |
5.4.1 综合医疗区——人流集散 |
5.4.2 住院区——休憩交流 |
5.4.3 后勤保障区——休闲放松 |
5.4.4 科研办公区——私密空间 |
5.4.5 教学培训区——体育锻炼 |
5.5 专项设计 |
5.5.1 道路交通设计 |
5.5.2 竖向设计 |
5.5.3 景观视线设计 |
5.5.4 康复性植物景观设计 |
5.5.5 雕塑小品设计 |
5.5.6 人性化设计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主要植物选择表 |
附录B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主要图纸 |
附录C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图 |
附录D 长沙市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调查问卷 |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郑州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概述 |
2.1 绿道相关概念 |
2.1.1 绿道 |
2.1.2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
2.1.3 绿道的功能 |
2.2 人性化设计相关概念 |
2.2.1 人性化基本内涵 |
2.2.2 人性化设计基本内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城市绿道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城市绿道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基础研究 |
3.1 相关理论研究 |
3.1.1 环境心理学 |
3.1.2 环境行为理论 |
3.1.3 景观生态学 |
3.1.4 其他理论 |
3.2 城市绿道使用者 |
3.2.1 青中年人 |
3.2.2 老年人 |
3.2.3 特殊人群 |
3.2.4 儿童 |
3.3 城市绿道的环境构成要素 |
3.3.1 慢行交通系统 |
3.3.2 景观空间 |
3.3.3 绿道设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4.1 郑州市绿道现状研究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借鉴意义 |
4.2 上海市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 |
4.2.1 项目概况 |
4.2.2 借鉴意义 |
4.3 南京市环紫金山绿道 |
4.3.1 项目概况 |
4.3.2 借鉴意义 |
4.4 法国塞纳河绿道 |
4.4.1 项目概况 |
4.4.2 借鉴意义 |
第五章 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原则和策略 |
5.1 设计原则 |
5.1.1 安全性设计 |
5.1.2 舒适性设计 |
5.1.3 可达性设计 |
5.1.4 多功能性设计 |
5.1.5 可识别性设计 |
5.1.6 无障碍性设计 |
5.1.7 生态性设计 |
5.2 设计策略 |
5.2.1 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 |
5.2.2 打造功能多样的景观空间 |
5.2.3 设置便捷舒适的绿道设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郑州市常西湖新区段南水北调绿道景观设计实践 |
6.1 项目背景 |
6.1.1 城市概况 |
6.1.2 历史文化沿革 |
6.1.3 上位规划 |
6.2 场地分析 |
6.2.1 项目区位及研究范围 |
6.2.2 周边环境分析 |
6.2.3 内部场地分析 |
6.3 设计构思 |
6.3.1 设计原则 |
6.3.2 设计目标与定位 |
6.3.3 设计策略 |
6.3.4 设计依据 |
6.4 总体规划设计 |
6.4.1 空间布局 |
6.4.2 景观结构设计 |
6.4.3 设计分区 |
6.4.4 交通流线分析 |
6.5 分区景观设计 |
6.5.1 健身娱乐段 |
6.5.2 集散休憩段 |
6.5.3 都市活力段 |
6.5.4 安静休闲段 |
6.5.5 自然体验段 |
6.6 专项设计 |
6.6.1 绿道慢行交通系统设计 |
6.6.2 活动空间设计 |
6.6.3 绿道设施设计 |
6.6.4 雨洪管理系统规划 |
6.6.5 竖向设计 |
6.6.6 种植设计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关于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对象范围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高校中心景观更新及POE理论基础 |
2.1 概念解析 |
2.2 环境更新设计相关理论 |
2.3 高校校园中心景观规划理论 |
2.4 高校校园中心景观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
2.5 使用后评价(POE)相关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与设计现状 |
3.1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建设现状概述 |
3.2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现状调研及更新分析 |
3.3 重庆高校中心景观现状与更新综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重庆高校中心景观使用后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的目标 |
4.2 评价模型总体设计 |
4.3 调查问卷设计 |
4.4 .高校中心景观评价体系权重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结果分析 |
5.1 需求度调研分析 |
5.2 游人基础信息分析 |
5.3 现状满意度分析 |
5.4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
5.5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设计原则和策略 |
6.1 更新设计原则 |
6.2 更新设计策略 |
6.3 更新设计案例——以西南大学崇德湖为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健康视域下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 ——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诱发人群健康问题 |
1.1.2 健康城市绿地系统构建 |
1.1.3 大众游憩保健意识增强 |
1.1.4 城市公园绿地的健康效益显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6.1 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保健效应 |
1.6.2 改善城市人群的健康效应 |
1.6.3 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公园绿地 |
2.1.2 城市保健型绿地 |
2.1.3 保健型植物群落 |
2.1.4 游憩适宜性 |
2.1.5 健康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运动疗法 |
2.2.2 注意力恢复理论 |
2.2.3 压力缓解理论 |
2.2.4 环境养生理论 |
2.2.5 五感疗法 |
2.2.5.1 景观视觉疗法 |
2.2.5.2 景观听觉疗法 |
2.2.5.3 芳香疗法 |
2.2.5.4 景观触觉疗法 |
2.2.5.5 景观味觉疗法 |
3 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的影响因素 |
3.1 生态服务 |
3.1.1 空气负离子 |
3.1.1.1 空气负离子的概念 |
3.1.1.2 空气负离子的功效 |
3.1.2 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 |
3.1.2.1 空气颗粒物 |
3.1.2.2 城市公园绿地的空气净化作用 |
3.1.3 植物精气 |
3.1.3.1 植物精气的概念 |
3.1.3.2 植物精气的功效 |
3.1.4 声环境和视觉环境 |
3.1.5 小气候 |
3.2 大众审美 |
3.2.1 植物景观 |
3.2.1.1 植物群落物种特征 |
3.2.1.2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3.2.1.3 植物群落外貌特征 |
3.2.1.4 植物群落季相特征 |
3.2.2 水体景观 |
3.2.3 园路景观 |
3.2.4 人文景观 |
3.3 游憩行为 |
3.3.1 游憩空间特性 |
3.3.1.1 游憩空间安全性 |
3.3.1.2 游憩空间私密性 |
3.3.1.3 游憩空间开放性 |
3.3.1.4 游憩空间人性化 |
3.3.2 游憩活动 |
3.4 配套设施 |
3.4.1 游憩设施 |
3.4.2 基础服务设施 |
3.5 空间分布 |
3.5.1 城市公园绿地的邻里效应 |
3.5.2 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获得性 |
3.5.3 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 |
3.6 健康功效 |
3.6.1 生理健康功效 |
3.6.2 心理健康功效 |
3.6.3 社会健康功效 |
4 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4.3 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构建判断矩阵 |
4.4.2 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4.4.3 评价指标总排序及结果分析 |
4.5 评价等级的建立 |
4.5.1 指标评价标准 |
4.5.2 评价等级划分 |
4.6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 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 |
5.1 案例地概况与数据收集 |
5.1.1 案例地概况 |
5.1.2 数据收集 |
5.2 模糊综合评价与分析 |
5.2.1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
5.2.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5.2.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5.2.4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
5.2.5 最终等级评价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大众审美评价结果分析 |
5.3.1.1 植物景观 |
5.3.1.2 水体景观 |
5.3.1.3 园路景观 |
5.3.1.4 人文景观 |
5.3.2 生态服务评价结果分析 |
5.3.2.1 空气质量 |
5.3.2.2 环境感知 |
5.3.3 游憩行为评价结果分析 |
5.3.3.1 游憩空间 |
5.3.3.2 游憩活动 |
5.3.4 配套设施评价结果分析 |
5.3.4.1 游憩设施 |
5.3.4.2 基础服务设施 |
5.3.5 区位交通评价结果分析 |
5.3.5.1 区位条件 |
5.3.5.2 交通条件 |
5.3.6 健康功效感知评价结果分析 |
5.3.6.1 生理健康 |
5.3.6.2 心理健康 |
5.3.6.3 社会健康 |
6 优化发展策略 |
6.1 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优势和不足 |
6.1.1 优势 |
6.1.2 不足 |
6.2 发展策略 |
6.2.1 提升绿地美景度质量,促进游客健康感知体验 |
6.2.2 充分发挥绿地生态保健功能,提高公共健康服务水平 |
6.2.3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满足游客休闲游憩需求 |
6.2.4 构建多元化游憩活动空间,提升全民健康品质 |
6.2.5 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提供公共卫生预留空间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名词界定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本文创新 |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
2.1 概念梳理 |
2.2 内涵辨析 |
2.3 特征论述 |
2.4 理论基础 |
2.5 系统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
3.1 ESMF比较矩阵 |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3.4 德国DGNB UD |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
3.8 机制保障比较 |
3.9 模式特征比较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
5.3 钻石评价模型 |
5.4 评价体系结构 |
5.5 评价内容优化 |
5.6 评价方法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
后记 |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9)绍兴主城区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 |
1.3.1.1 国内相关研究 |
1.3.1.2 国内实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和实践 |
1.3.2.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2 国外实践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实地调研法 |
1.4.4 SWOT分析法 |
1.5 研究内容 |
2 街旁绿地概述 |
2.1 街旁绿地的概念 |
2.2 街旁绿地功能 |
2.2.1 生态美化功能 |
2.2.2 集会疏散功能 |
2.2.3 宣传教育功能 |
2.2.4 防灾避灾功能 |
2.3 街旁绿地分类 |
2.3.1 与城市道路的不同位置关系分 |
2.3.1.1 街角型街旁绿地 |
2.3.1.2 沿街型街旁绿地 |
2.3.1.3 跨街型街旁绿地 |
2.3.1.4 三面临街型街旁绿地 |
2.3.2 位于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分 |
2.3.2.1 邻近居住区的街旁绿地 |
2.3.2.2 邻近商业区的街旁绿地 |
2.3.2.3 邻近文物古迹的街旁绿地 |
2.3.2.4 邻近城市道路的街旁绿地 |
2.4 街旁绿地设计原则 |
2.4.1 “人性化”设计原则 |
2.4.2 “整体性”设计原则 |
2.4.3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 |
2.4.4 “互动性”设计原则 |
3 街旁绿地景观要素设计 |
3.1 园林建筑 |
3.1.1 亭台楼阁、廊榭花架 |
3.1.2 园林座椅 |
3.1.3 树池、花坛 |
3.1.4 台阶、护栏 |
3.1.5 公厕、指示牌、垃圾桶 |
3.1.6 园灯 |
3.1.7 景墙、雕塑小品 |
3.2 园林道路 |
3.2.1 园路的类型 |
3.2.2 园路铺装 |
3.3 园林水体 |
3.4 园林山石 |
3.5 园林植物 |
3.5.1 街旁绿地植物配置方式 |
3.5.2 植物在街旁绿地的应用 |
3.5.2.1 形成各种植物空间 |
3.5.2.2 作为街旁绿地边界处理方式 |
3.5.2.3 作为主景、障景、背景等 |
3.5.2.4 形成立体植物景观 |
4 绍兴主城区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现状调查 |
4.1 绍兴市概况 |
4.2 绍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4.3 绍兴市街旁绿地发展现状 |
4.4 绍兴主城区街旁绿地实例分析 |
4.4.1 大龙农贸市场前小游园 |
4.4.1.1 基本情况 |
4.4.1.2 景观分析 |
4.4.1.3 大龙农贸市场前小游园SWOT分析 |
4.4.2 福全金三角路口街旁绿地 |
4.4.2.1 基本情况 |
4.4.2.2 景观分析 |
4.4.2.3 福全金三角路口街旁绿地SWOT分析 |
4.4.3 西施山遗址公园 |
4.4.3.1 基本情况 |
4.4.3.2 景观分析 |
4.4.3.3 西施山遗址公园SWOT分析 |
4.4.4 宋梅桥文化角 |
4.4.4.1 基本情况 |
4.4.4.2 景观分析 |
4.4.4.3 宋梅桥文化角SWOT分析 |
4.5 绍兴主城区街旁绿地问卷调查分析 |
4.5.1 调查数据统计 |
4.5.2 调查数据分析 |
4.5.2.1 街旁绿地使用人群分析 |
4.5.2.2 到达绿地所需的交通方式和最长心理到达时间分析 |
4.5.2.3 使用目的和逗留绿地时间分析 |
4.5.2.4 使用者来绿地时间段和使用频率分析 |
4.5.2.5 使用感受分析 |
4.6 绍兴主城区街旁绿地景观设计存在问题总结 |
4.6.1 缺乏人性化设计 |
4.6.2 园路设计不合理 |
4.6.3 植物配置单一 |
4.6.4 照明设计合理性不够 |
4.6.5 缺乏后期管理与维护 |
5 绍兴主城区街旁绿地景观设计建议 |
5.1 注重人性化设计 |
5.2 注重植物景观设计 |
5.3 注重景观文化设计 |
5.4 注重因地制宜的设计 |
5.5 加强后期维护与管理 |
6 绍兴街旁绿地实际案例改造设计 |
6.1 基本情况 |
6.2 现状分析 |
6.3 设计元素提炼 |
6.4 改造设计方案展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绍兴市街旁绿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1.4.1 理论意义 |
1.1.4.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收集法 |
1.3.2 多学科分析法 |
1.3.3 实地调研法 |
1.3.4 归纳推理法 |
1.3.5 实证研究法 |
1.4 研究重点及章节安排 |
1.5 技术路线(见图1.1) |
2 居住区入口景观概念综述 |
2.1 居住区入口景观相关概念释义 |
2.1.1 居住区概念释义 |
2.1.2 居住区入口空间概念释义 |
2.1.3 居住区入口景观概念释义 |
2.1.4 居住区入口景观有关人群概念释义 |
2.1.4.1 房地产开发商 |
2.1.4.2 居住区居民 |
2.1.4.3 景观设计师 |
2.2 居住区及居住区入口景观发展历程 |
2.2.1 居住区入口景观发展溯源 |
2.2.2 居住区规划理论发展进程 |
2.3 我国居住区入口景观建设状况 |
3 居住区入口景观与人性化设计理论概述 |
3.1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概述 |
3.1.1 构成要素 |
3.1.1.1 建筑 |
3.1.1.2 广场 |
3.1.1.3 道路 |
3.1.1.4 铺装 |
3.1.1.5 景观设施 |
3.1.1.6 地形 |
3.1.1.7 水景 |
3.1.1.8 植物 |
3.1.2 分类方法 |
3.1.2.1 按功能要求分 |
3.1.2.2 按平面形态分 |
3.1.2.3 按空间布局分 |
3.1.2.4 按交通方式分 |
3.1.2.5 按景观风格分 |
3.1.2.6 按立面造型分 |
3.1.3 功能特点 |
3.1.3.1 安全防卫 |
3.1.3.2 交通组织 |
3.1.3.3 形象标志 |
3.1.3.4 交往休憩 |
3.1.3.5 过渡空间 |
3.2 人性化设计概述 |
3.2.1 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兴起 |
3.2.2 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特点 |
3.2.2.1 以情动人 |
3.2.2.2 以义感人 |
3.2.2.3 以名诱人 |
3.2.3 人性化设计的实现方法 |
3.2.3.1 形式要素设计 |
3.2.3.2 功能特点设计 |
3.2.3.3 个性化设计 |
3.2.4 UCD设计理论 |
3.3 人性化设计融入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 |
3.3.1 人性化设计理论融入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
3.3.1.1 必要性 |
3.3.1.2 创新性 |
3.3.2 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的内涵 |
3.3.2.1 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 |
3.3.2.2 满足居民的安全需求 |
3.3.2.3 满足居民的交往需求 |
3.3.2.4 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 |
3.3.2.5 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
3.3.3 相关学科阐述 |
3.3.3.1 景观设计学 |
3.3.3.2 建筑设计学 |
3.3.3.3 环境行为学 |
3.3.3.4 景观生态学 |
3.3.3.5 人居环境学 |
3.3.4 影响因素 |
3.3.4.1 人为因素 |
3.3.4.2 自然环境 |
3.3.4.3 社会背景 |
4 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现状调查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1.1 杭州市钱江新城概况 |
4.1.2 “钱江新城板块”概况 |
4.1.3 调研居住区的建设情况 |
4.2 调研居住区入口景观现状分析 |
4.2.1 近江家园居住入口景观调查 |
4.2.1.1 近江家园居住区概况 |
4.2.1.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1.3 调研数据分析 |
4.2.2 望江家园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2.1 望江家园居住区概况 |
4.2.2.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2.3 调研数据分析 |
4.2.3 凤凰南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3.1 凤凰南苑居住区概况 |
4.2.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3.3 调研数据分析 |
4.2.4 绿城·春江花月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4.1 绿城·春江花月居住区概况 |
4.2.4.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4.3 调研数据分析 |
4.2.5 倚天·盛世钱塘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5.1 倚天·盛世钱塘居住区概况 |
4.2.5.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5.3 调研数据分析 |
4.2.6 和谐嘉园-南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6.1 和谐嘉园-南苑居住区概况 |
4.2.6.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6.3 调研数据分析 |
4.2.7 运新花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7.1 运新花苑居住区概况 |
4.2.7.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7.3 调研数据分析 |
4.2.8 万科·大家钱塘府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8.1 万科·大家钱塘府居住区概况 |
4.2.8.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8.3 调研数据分析 |
4.3 调研总结 |
4.3.1 对调查结果的横向比较 |
4.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人性化问题 |
4.3.2.1 景观要素缺乏人文关怀 |
4.3.2.2 景观空间使用效率低 |
4.3.2.3 景观形象缺乏个性化 |
4.3.3 针对调研居住区的人性化改善建议 |
4.3.3.1 近江家园 |
4.3.3.2 望江家园 |
4.3.3.3 凤凰南苑 |
4.3.3.4 绿城·春江花月 |
4.3.3.5 倚天·盛世钱塘 |
4.3.3.6 和谐嘉园-南苑 |
4.3.3.7 运新花苑 |
4.3.3.8 万科·大家钱塘府 |
5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策略 |
5.1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目标与原则 |
5.1.1 人性化设计目标 |
5.1.1.1 发挥景观功能 |
5.1.1.2 体现人文关怀 |
5.1.1.3 满足个性需求 |
5.1.2 人性化设计原则 |
5.1.2.1 整体规划原则 |
5.1.2.2 生态环保原则 |
5.1.2.3 安全开放原则 |
5.1.2.4 经济适用原则 |
5.1.2.5 艺术设计原则 |
5.1.2.6 文化发展原则 |
5.2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法 |
5.2.1 人性化方案构思 |
5.2.1.1 明确设计任务 |
5.2.1.2 明确设计规范 |
5.2.1.3 明确服务对象 |
5.2.2 人性化方案总体规划 |
5.2.2.1 将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纳入居住区总体景观规划 |
5.2.2.2 根据居住区入口规模确定交通流线规划 |
5.2.2.3 基于居住区入口周边环境状况合理营造景观风格 |
5.2.3 人性化方案详细设计 |
5.2.3.1 居住区入口景观个性化形象打造 |
5.2.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人性化设计 |
5.2.3.3 居住区入口景观地域文化符号应用 |
5.3 实证研究—杭州某小区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 |
5.3.1 居住区概况 |
5.3.2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设计构思 |
5.3.2.1 设计背景分析 |
5.3.2.2 设计理念形成 |
5.3.3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总体规划 |
5.3.3.1 居住区入口景观空间范围基于居住区总体景观规划 |
5.3.3.2 居住区入口交通流线规划基于居住区入口空间范围 |
5.3.3.3 居住区入口景观风格基于居住区入口周边环境 |
5.3.4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详细设计 |
5.3.4.1 居住区入口景观个性化形象设计 |
5.3.4.2 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人性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地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术论文与社会实践记录 |
致谢 |
四、现代园林绿地设计设施人性化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主导下的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D]. 李莞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既有住区“积极空间”的重塑策略研究[D]. 王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健康需求下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景观评价研究[D]. 崔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D]. 张子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郑州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研究[D]. 周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研究[D]. 黄珈钰. 西南大学, 2021(01)
- [7]健康视域下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 ——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例[D]. 孟玮.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8)
- [8]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9]绍兴主城区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D]. 诸森青.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10]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D]. 蒋成刚.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