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体教学的常见误区及矫正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林伟婷[1](2021)在《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已在高职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交互性和想象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高职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和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克服建构真实工作场景的高成本与高难度。但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也存在缺乏有效教学策略指导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虚拟技术应用的有效教学策略设计与使用方法。教学策略及其不同呈现形式对虚拟学习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和教学示范等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为进一步探索以上策略在高职生虚拟学习中的有效性,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产生式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98名高职学生的虚拟学习效果展开研究,通过3个系列实验,探究在桌面式虚拟现实学习环境下,先行组织者(视频型、图片型、无)、教学解释(范例型、描述型、无)和教学示范(录像示范、现场示范、无)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学习成绩、认知负荷和学习满意度作为虚拟学习效果的观测变量。结果显示,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和教学示范等支架作用型教学策略可提高虚拟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满意度,降低认知负荷。不同类型教学策略对迁移和保持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教学策略的具体呈现形式需适应高职生动觉型学习风格、形象性思维、注意力不稳定和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等的特点,还需考虑教学策略与知识类型和复杂程度的交互影响。此外,高职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程序性知识和复杂程度低的知识时效果更佳。基于此,研究建议高职教师需重视对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以提高学生虚拟学习效果,深入研究虚拟实践教学,重点考虑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目的和高职生学习特点寻找虚拟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虚拟环境设计者应开发适合高职生学习特点的虚拟资源以辅助教学策略设计,如基于认知负荷调节虚拟知识复杂程度,基于工作岗位情境设计虚拟程序性知识等。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全方位保障,培养具有虚拟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制订虚拟教学应用效果评价标准和支撑虚拟学习内容和平台建设,以提升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徐宇婷[3](2020)在《多媒体教学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历史课堂运用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多媒体技术的日渐体系化,多媒体与现代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开始广泛被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之中,越来越多的初中一线历史教师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日常授课。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只能通过语言讲授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影响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叙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学术动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从多媒体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入手,分析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概念和初中历史课的目标要求及特点,提出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运用的理论依据、必要性、作用和原则。第三部分对牡丹江市第九中学的学生和相关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主管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访谈,统计调查数据并整理访谈内容,具体分析牡丹江市第九中学目前历史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第四部分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设计了一节较为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案例,期望通过本次的调查与研究能够对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牡丹江地区相关子弟学校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的运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董莉洁[4](2020)在《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汉字,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部分尤为重要,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不但利于教师的教,更利于学生的学。2017年全国正式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识字编排更重视字理规律。因此,本文以部编版低学段语文教材为背景,对字理识字教学进行探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本研究不但能提高小学低学段识字教学效率,也能减轻教师们的识字教学负担,有利于汉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引言与文献综述”主要从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以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的理性思考。首先分别对“部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进行概念界定;其次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方面论述了字理识字教学的理论基础;接着论述了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模式与方法;最后论述了字理识字教学的运用价值。第二章从部编版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识字、写字板块编写内容特点和编写形式特点两方面对部编版语文教材进行教材论述,试图把握教材识字编写的整体特色,为字理识字教学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望城区三所小学进行字理识字教学的探究,从而发现了字理识字教学中出现的以下问题:教师的教学形式运用存在误区,识字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离融会贯通存在差距,字理识字教辅资源缺乏;针对问题具体分析了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师的教材解读意识淡薄,教师字理识字教学意识的匮乏,教师字理识字教学理论知识不足,字理识字教学法受到传统评价方式的禁锢。由此可见,教师在字理识字教学的发展中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与使命。第四章针对字理识字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宏观思考,试图从加强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提高意识,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拓展资源,开发相关教学辅导用书等几方面改善字理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字理识字教学策略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游戏以及教具进行字理识字教学创新,最后结合字理识字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望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总而言之,笔者对部编版语文教材背景下的小学低学段字理教学情况的研究与分析,旨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系列的教学创新和教学设计都在为更广大的人民教师队伍提出切实可行可借鉴的识字教学指导,以期能够真正帮助大家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殷文华[5](2020)在《农村初中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研究 ——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为例》文中指出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促使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也给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带来了诸多影响。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辅助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势已经日益明显,并且在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彰显了它独特的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多媒体地理课件制作与应用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农村大部分中学已基本配备多媒体硬件设施,具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条件,一些教师也积极尝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新模式,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明显提升。但另一方面,受农村中学一些主客观条件限制,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或使用不当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地理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要求高,只有加强课件制作和应用质量,才能进一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为此,本研究选择本人任教的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农村初中,以情境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尝试找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探索解决对策,以期让多媒体课件在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有效。本研究首先对睢县多所中学共50位农村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之所以多媒体课件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主要是农村地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第一,多媒体课件制作页面繁杂,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第二,农村地理教师素材库匮乏,素材运用不恰当;第三,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照本宣科教授知识,多媒体课件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教学方式守旧;第四,师生课堂互动较少,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第五,课件播放速度不合理,学生学习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再者,以情境教学法、多元智力理论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问题,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特点,提出了农村初中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的方法和技巧;最后,选择居民与聚落的“聚落”一节课,制作完善了多媒体课件,并开展了实证教学研究,通过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课堂注意力、回答问题积极性及测试成绩等方面的不同,验证了新多媒体课件对提升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合理应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不仅有利于直观的展示抽象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应用还存在一些显着问题,通过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本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可以为广大一线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提高多媒体课件使用水平提供帮助和启发,同时也为农村初中其他学科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提供了范例。
孙莹[6](2020)在《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考化学试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迁移而教”一直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育人要求。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关,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考化学试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境素材,通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推理和论证、实践与创新来解决化学问题,这与学习迁移理论的内容不谋而合。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也体现了很多迁移的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需要学生重视用创造性的化学思维去解决化学问题的迁移能力。为了帮助学生适应高考改革的方向、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2019年高考化学全国I卷试题的分析以及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新高考下高考化学的命题特色,提出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迁移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并将迁移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本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和可行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通过在知网、图书馆以及网站收集并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因素,并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笔者借鉴了学习迁移中按领域的分类方法对2019年高考化学全国I卷的试题从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四个考查维度进行总结,并结合2016-2019年其它高考化学卷对每道试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迁移分析。最后总结出高考化学试题在学生迁移能力方面考查的特点,为后续笔者提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第四部分是以问卷的形式调查高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的现有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初始迁移能力水平相当,对后续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第五部分是依据学习迁移理论、问卷调查前测的结果分析以及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迁移能力方面的考查特点,并结合高考化学试题命题特色,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四个方面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第六部分是笔者结合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展开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并通过教学前、后迁移能力水平的对比分析以及教学后的访谈分析,用具体数据来验证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第七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研究总结,并指出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以及展望。
杨强[7](2020)在《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在飞速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驱动下,产生了许多教育辅助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已经开始在中小学普及开了。近几年,电子白板的发展和更新也很快,从最初的只是代替粉笔书写,到现在的集投影仪、电子白板、电脑、音响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希沃一体机,使老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吴忠市利通区的中小学基本都配备了希沃一体机,所以本文选择吴忠市利通区初中学校为例,通过调查及教学实践来探讨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包括以下几部分:1.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对希沃一体机的主要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各个功能操作方式也做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2.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老师对希沃一体机的操作和使用情况,以及学生对老师使用希沃一体机上课的认可程度。还通过进入课堂听课了解老师对希沃一体机的实际使用和操作情况。对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3.结合调查的现状和希沃一体机的功能及优势,分析如何利用希沃一体机辅助中学物理教学。4.以初中两节物理课为案例,通过教学设计和在课堂中使用希沃一体机进行教学实践,来探讨和总结使用希沃一体机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作用,并对教学实践进行评价。研究结论表明希沃一体机对于一线教师的授课和备课帮助较大,减轻了一线教师备课和授课的压力。使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增多,从而改善了课堂氛围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刘雨佳[8](2020)在《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工业革命悄然而至,“互联网+”模式正在冲击着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各国均在积极寻找、发展新的教育范式、教学模式,作为把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中的有力抓手。“精准教学”在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后,成为最契合当今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对“精准教学”的文献综述开始,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出普遍适用于我国各地区的初中物理“精准教学”模式及策略。以填补精准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使其理论能真正落地,应用在基础教育领域,使学校课堂教学能真正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本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论证了本研究的重要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确定了研究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基础。通过对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教育理论的阐释,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并对实践提供指导。第三部分是现状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继续后续研究。第四部分是设计策略,解决问题。通过对已有相关教学模式的分类和分析,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设计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用以解决问题。第五部分是实践评价。依据策略对初中物理内容进行设计。并实证后进行评价,明确该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六部分是反思和改进。总结研究过程,指明本课题的创新点,同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王裕霖[9](2019)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媒介责任研究》文中提出从2014年最近一次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看,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如近视率居高不下)。同时,随着媒介技术及其相关应用的迅猛发展,媒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拟从媒介化社会背景出发,运用媒介责任理论、健康信念模型等相关理论,结合相关专家建议,在科学界定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过程中媒介应该履行相关责任的缘由,构建媒介应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揭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的履行现状。本研究不仅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领域相关理论的扩充和媒介责任理论研究领域的丰富,同时也从媒介传播层面为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模式。以“媒介责任”、“体质健康”、“青少年”、“履行现状”、“媒介沉溺”等为关键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归纳分析。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的概念、缘由、内容等层面,初步构建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的理论框架;运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省市(分别选取1个省会城市和1-2个县级市为调查区域)的993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对象),从青少年个体层面了解其媒介使用情况;同时,结合对10名家长的深度访谈,从质性层面揭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履行的实然状态。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媒介责任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定义。狭义定义指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传播活动(包括传统媒体的媒体传播活动与新媒体的媒体传播活动)中,为促使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应履行的法律、道德等公共责任和社会义务。广义定义泛指当前媒介化社会中的所有传播活动(包括传统媒体的媒体传播活动与新媒体的媒体传播活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影响因素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其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媒介及其中的从业人员作为责任主体,通过信息的收集、加工与一定的传播行为或者活动对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产生一定作用,在此过程中媒介应承担这一系列社会责任。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结果,揭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履行的现状:在体质健康知识方面,新媒介成重要获取途径;在体育技能传授方面,媒介对青少年个体影响较大;在体质健康氛围强化方面,媒介的强化责任有待提升;在体质健康意识引领方面,媒介对健康素养影响优于体育素养;在不良习惯矫正方面,青少年不良习惯的纠正须多媒介合作;在媒介沉溺防制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亟需借助媒介的合力。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媒介履行责任的模式,建立“媒介—体育素养与生活方式—健康水平”的传播模式。其中,从媒介出发,将其划分为媒介自身的内容创新以及媒介的功能,共为两条逻辑路径,分别是“媒介内容—体育素养——健康水平”和“媒介功能—生活方式—健康水平。”为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媒介责任的履行,建议媒介提升内容品质,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素养与健康素养;在传播活动中,呼吁青少年减少屏幕时间,增强自我控制力,合理使用媒介产品;鼓励青少年参与室外活动与体育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林晓君[10](2019)在《实验教学转变物理前概念的调查研究 ——以必修一力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发现,顽固的前概念总是阻碍学生物理科学概念与规律的学习,而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概念是由物理实验探索、形成并得证的,因此笔者尝试将实验教学运用于前概念的转变,且以高一力学模块为范围,展开对这一方法的调查研究。研究首先以认知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前概念的研究,对高一新生进行学前问卷调查,结合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笔者整理了我校学生在力学范畴存在的前概念,并总结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思维缺陷;接着对可能转变前概念的实验教学对策一一进行阐述,并加以评析,同时结合实验教学方法,借助“滑动摩擦力方向”概念转变的片段教学设计,举例分析了教学的不同环节与概念转变条件的有机结合;最后对学生进行学后问卷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分析检验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并提出了实验教学在转变前概念的五点相关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物理实验教学比常规教学对前概念的转变更具实效性;并且物理实验教学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希望能借助这次研究,提高一线教师对前概念的重视度,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及成因、特点,加强课堂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改善学习思维,提高实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对于教学,在丰富教学素材的同时,提倡注重实验教学,修缮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态度培养的问题,弥补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脱离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二、多媒体教学的常见误区及矫正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教学的常见误区及矫正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学策略相关研究 |
二、高职生虚拟学习相关研究 |
三、教学策略对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学策略 |
二、虚拟学习 |
三、学习效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产生式理论 |
第三节 影响虚拟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分析 |
一、先行组织者 |
二、教学解释 |
三、教学示范 |
四、选择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与教学示范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先行组织者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先行组织者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先行组织者有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视频型比图片型先行组织者更有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三、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受到知识类型的调节 |
第四节 先行组织者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先行组织者设计要具有可利用性、可辨性与巩固性 |
二、多运用动态型先行组织者 |
三、先行组织者呈现形式的选择考虑动静结合原则 |
第四章 教学解释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教学解释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学解释可以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范例型比描述型教学解释更有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三、范例型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陈述性知识中更明显 |
第四节 教学解释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教学解释设计要挖掘知识的共同要素 |
二、教学解释要用案例和故事等形式加以情景化 |
三、范例型教学解释重点在陈述性知识中使用 |
第五章 教学示范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教学示范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学示范有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录像示范的虚拟学习效果优于现场示范 |
三、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在复杂知识中更为明显 |
第四节 教学示范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教学示范的设计需要考虑示范者的水平 |
二、善于采用录像示范的形式 |
三、教学示范可重点在复杂的知识中使用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教育启示 |
第一节 综合讨论 |
一、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可促进虚拟学习效果 |
二、不同类型教学策略对学习迁移和保持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 |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需适应高职生学习特点 |
四、教学策略的使用需考虑与知识类型和复杂程度的交互影响 |
第二节 教育启示 |
一、教师重视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以优化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 |
二、设计者开发适合高职生学习特点的虚拟资源以辅助教学策略设计 |
三、学校提供全方位保障以提升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先前知识测试 |
附录二 学习成绩测试 |
附录三 认知负荷测试 |
附录四 学习满意度测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3)多媒体教学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历史课堂运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学术动态梳理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多媒体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
第一节 多媒体与初中历史课堂 |
一、多媒体相关概念 |
二、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要求及特点 |
第二节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运用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作用及原则 |
一、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
二、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作用 |
三、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
第二章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流程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过程 |
第二节 调查内容与结果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二、教师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三、学校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的访谈结果 |
第三章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
第一节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的优势 |
一、普及率和使用率较高 |
二、应用效果明显 |
三、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
第二节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
一、多媒体教学起步较晚 |
二、多媒体教学环境不完善 |
三、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相关技能的培训 |
四、部分教师缺乏恰当的多媒体教学观 |
五、部分教师对课件内容与形式的转换把握不当 |
六、部分教师忽视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
七、学生主体地位不突显 |
第四章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不足的有效解决对策 |
第一节 从学校层面 |
一、需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三、丰富多媒体课件资源储备 |
第二节 从教师方面 |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
二、提升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
三、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 |
第五章 多媒体教学案例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设计方案 |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
二、新课讲授 |
三、课堂小结 |
四、课堂反馈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4)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字理识字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
(二)字理识字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 |
(三)部编版语文教材识字写字板块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理性思考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部编版语文教材 |
二、小学低学段 |
三、字理识字教学 |
第二节 字理识字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学基础 |
二、心理学基础 |
第三节 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模式与方法 |
一、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 |
二、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模式 |
三、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
第四节 字理识字教学的运用价值 |
一、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
二、遵循汉字规律,发展儿童思维 |
三、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四、领会编者意图,用好用活教材 |
第二章 部编版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识字写字板块编写特点 |
第一节 部编版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识字写字板块编写内容特点 |
一、教学地位有所提升 |
二、文化内涵得以呈现 |
三、学习规律得以遵循 |
四、学法指导更加明确 |
第二节 部编版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识字写字板块编排形式特点 |
一、先学汉字再学拼音的编排 |
二、字种、字序及字量的合理安排 |
三、语文要素的螺旋递进排列 |
四、多板块识字的有机融合 |
第三章 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调查与观察 |
一、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调查 |
二、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观察 |
三、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研究结果的呈现 |
第二节 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问题分析 |
一、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的策略及实践 |
第一节 改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问题的宏观思考 |
一、加强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
二、提高意识,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
三、拓展资源,开发相关教学辅导用书 |
第二节 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创新策略 |
一、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识字潜能 |
二、开发趣味性游戏,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
三、把握教材特点,创造性使用教具学具 |
第三节 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设计与反思 |
一、《树之歌》教学设计案例 |
二、《树之歌》教学设计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农村初中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研究 ——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新课改革的需要 |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
(三)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需要 |
(四)教师自我提升的需要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多媒体课件 |
(二)地理核心素养 |
二、理论基础 |
(一)情境学习理论 |
(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三)多元智力理论 |
第三章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现状调查 |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现状调查 |
(一)调查样本选取 |
(二)样本质量评价标准制订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三、多媒体课件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的原则和技巧 |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和技巧 |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
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原则和技巧 |
(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原则 |
(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技巧 |
第五章 教学案例 |
一、基于多媒体教学的案例设计 |
二、基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案例分析 |
三、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实证测验 |
第六章 结语 |
一、基本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审标准 |
附录B 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使用情况调查 |
致谢 |
(6)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考化学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因素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高考化学试题中学生迁移能力的体现 |
第一节 高考化学试题的考查维度 |
第二节 高考化学试题的迁移分析 |
第三节 高考化学试题在学生迁移能力方面的考查特点 |
第三章 学生迁移能力水平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对象 |
第三节 调查方法 |
第四节 学生迁移能力发展水平的调查 |
第四章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
第二节 加强知识与习题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技能迁移能力 |
第三节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
第四节 重视知识的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感迁移能力 |
第五章 化学教学中迁移策略的应用实践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变量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步骤 |
第四节 研究案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高中生迁移能力发展水平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行动研究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课堂互动理论 |
2.2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
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希沃一体机基本操作及功能分析 |
3.1 希沃一体机基本操作 |
3.1.1 功能键操作 |
3.1.2 鼠标和键盘操作 |
3.1.3 PPT播放 |
3.1.4 视频展示台 |
3.2 软件功能及其操作 |
3.2.1 希沃5软件 |
3.2.2 希沃授课助手 |
3.2.3 班级优化大师 |
3.3 希沃一体机的教学优势 |
3.3.1 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影响 |
3.3.2 对课堂互动和活动的影响 |
3.3.3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 |
第四章 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4.1 调查问卷的目的与实施 |
4.2 问卷调查分析和结果 |
4.2.1 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
4.2.2 教师问卷结果 |
4.2.3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
4.2.4 学生问卷结果 |
4.3 听课结果分析 |
4.4 希沃一体机使用的有效性较差的原因分析 |
4.4.1 资源库建设较差 |
4.4.2 教师操作希沃一体机不熟练 |
4.4.3 教师思想观念落后 |
4.4.4 应试教育的限制 |
4.5 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希沃一体机的误区 |
4.5.1 教师过度依赖希沃一体机 |
4.5.2 授课课件质量低下 |
4.5.3 一味地追求课堂容量,课堂效率低 |
第五章 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5.1 希沃一体机功能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
5.1.1 强大的多媒体展示功能,实现创设丰富的物理情景 |
5.1.2 方便的投屏、批注功能,实现全方位师生交互 |
5.1.3 资源库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综合利用 |
5.1.4 评价管理功能,实现在线过程评价 |
5.2 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5.2.1 《压强》应用案例分析 |
5.2.2 《串联和并联》应用案例分析 |
第六章 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评价 |
6.1 教师对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评价 |
6.2 学生对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评价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压强》教学设计 |
附录四 《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 |
致谢 |
(8)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国际、国内背景 |
1.1.3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已有研究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重要性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厘定及理论阐释 |
2.1 关于“精准教学”的相关概念厘定 |
2.1.1 “精准教学”概念界定 |
2.1.2 “精准教学”应用原则 |
2.1.3 “精准教学”的特点 |
2.1.4 “精准教学”的理解误区 |
2.2 关于“教学策略”的相关概念厘定 |
2.2.1 “教学策略”概念界定 |
2.2.2 “教学策略”与相关术语的从属关系 |
2.3 理论基础 |
2.3.1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
2.3.2 泛在学习理论 |
2.3.3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内容 |
3.1.3 研究方法 |
3.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观察和访谈结果与分析 |
3.3.1 观察、访谈原始数据处理 |
3.3.2 观察结果与分析 |
3.3.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
4.1 已有“精准教学”教学模式分析 |
4.1.1 信息技术支持的精准教学模式 |
4.1.2 “352”“336”“BYOD”等“时空”精准教学模式 |
4.1.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 |
4.1.4 基于“技术平台”的精准教学模式 |
4.2 精准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设计 |
4.2.1 目标导向的精准教学模式 |
4.2.2 课前教学策略设计 |
4.2.3 课中教学策略设计 |
4.2.4 课后教学策略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实践 |
5.1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 |
5.1.1 七年级教学实践内容选取 |
5.1.2 八年级教学实践内容选取 |
5.1.3 九年级教学实践内容选取 |
5.2 “熔化与凝固”教学策略设计 |
5.2.1 课前设计 |
5.2.2 课中设计 |
5.2.3 课后设计 |
5.2.4 反馈评价 |
5.3 “水的浮力”教学策略设计 |
5.3.1 课前设计 |
5.3.2 课中设计 |
5.3.3 课后设计 |
5.3.4 反馈评价 |
5.4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策略设计 |
5.4.1 课前设计 |
5.4.2 课中设计 |
5.4.3 课后设计 |
5.4.4 反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3:课内观察记录表 |
附录4:访谈问题提纲 |
(9)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媒介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
1.2.1 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 |
1.2.2 媒介责任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
1.2.3 媒介传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
1.2.4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5 综述小结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的结构 |
3.1 缘由: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为何履责 |
3.1.1 缘于媒介的社会公器定位 |
3.1.2 缘于媒介的社会功能 |
3.1.3 缘于媒介特别是新媒介传播存在的问题 |
3.2 内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应履行的主要责任 |
3.2.1 青少年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延伸责任 |
3.2.2 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的促进责任 |
3.2.3 青少年体质健康负面影响的遏制责任 |
4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履行的实然状态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1.1 问卷调查对象 |
4.1.2 访谈对象 |
4.2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履行现状 |
4.2.1 健康知识:新媒介成重要获取途径 |
4.2.2 体育技能:媒介对青少年个体影响较大 |
4.2.3 氛围强化:媒介的积极影响有待提升 |
4.2.4 意识引领:体育素养的引领责任有待提高 |
4.2.5 习惯矫正:青少年不良习惯的纠正须多媒介合作 |
4.2.6 沉溺防制:家庭、学校、社会亟需借助媒介形成合力 |
5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模式及履行策略 |
5.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模式 |
5.2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媒介责任履行策略 |
5.2.1 提升媒介内容品质,培育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 |
5.2.2 增强青少年自我控制力,呼吁合理使用媒介产品 |
5.2.3 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9 附件 |
(10)实验教学转变物理前概念的调查研究 ——以必修一力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实验教学转变前概念的理论阐述 |
第一节 前概念的含义 |
第二节 概念转变的含义 |
第三节 物理实验教学 |
第二章 对高一师生关于力学前概念的调查 |
第一节 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对高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实验教学转变力学前概念的实例分析 |
第一节 实验教学案例的阐述与评析 |
第二节 “滑动摩擦力方向”概念转变的片段教学设计 |
第四章 实验教学转变前概念实效性的探查 |
第一节 实验教学转变前概念的实效性调查研究 |
第二节 实验教学转变前概念的实效性研究启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多媒体教学的常见误区及矫正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D]. 林伟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多媒体教学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历史课堂运用调查研究[D]. 徐宇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4]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研究[D]. 董莉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农村初中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研究 ——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为例[D]. 殷文华. 河南大学, 2020(02)
- [6]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考化学试题为例[D]. 孙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希沃一体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及实践研究[D]. 刘雨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媒介责任研究[D]. 王裕霖.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10]实验教学转变物理前概念的调查研究 ——以必修一力学为例[D]. 林晓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