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TK技术的特点及提高成果精度的技术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余力,王晨,刘洪飞,贾伟洁[1](2021)在《基于RTK和PPK技术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精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无人机摄影测量的过程中,辅以RTK和PPK技术,能极大地减少地面像控点的布设数量,有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布设像控点就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图精度要求,极大地减少了航空摄影测量的外业工作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RTK和PPK两种技术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模式,并对两种测量模式下获得的测绘成果的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虽然两种测量模式下的测量精度均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的要求,但是基于PPK技术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能更好地解决因地形受限造成的难以布设像控点、实时通讯受限等情况所导致的测量成果精度低的问题。
王科伟[2](2021)在《云南大高差起伏地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人机和数码相机的性能提升、价格降低,许多中小企业开始购买无人机,用来完成相关工程项目。小型无人机完成摄影测量的相关工作,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便于完成相关测量工作等优势。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外业的数据采集和内业的数据处理。本文主要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影响成果精度的因素:外业阶段主要考虑航线设计和重叠度对成果精度的影响,内业阶段主要考虑航线飞行方式、像控点的布设、像片刺点数量对成果精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讲解,分析了倾斜摄影测量现存的一些问题;对倾斜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空间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以及空间分辨率与航摄比例尺的关系;对重叠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垂直摄影的前提下,推导出倾斜摄影测量过程中,像平面面积与平均高程面上实地面积的关系,分析S形飞行和环绕飞行的重叠度变化趋势;针对云南省高程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特点,研究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高原测绘中,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精度能否达到相应的规范标准,以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天水嘉园附近为研究区域进行三维建模。设计了环绕飞行、井字飞行和五向飞行三种航线飞行方式,在实验区域测量了14个控制点以及101个检查点,内业数据处理阶段采用了Context Capture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实地测量的检查点坐标与三维模型中检查点坐标之差为依据,分析不同处理方法对精度的影响。结论:环绕飞行、井字飞行和五向飞行均满足相应的成果精度,在保证刺点精度和数量的前提下,环绕飞行和五向飞行的精度较好;在控制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每个控制点的刺点数量,可以提高成果精度;平地精度要优于高山地精度,平面精度要优于高程精度;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于测区内,不同控制点之间应保持适当的间距。
王虎[3](2020)在《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各项重大工程的稳步推进,大比例尺地形图无论是在项目规划建设、自然资源的实时监测还是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地形图绘制工作存在低效率、高成本、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需要。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该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针对目前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工作,借助于无人机飞行平台进行技术实施,对最终成果进行质量评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理论上分析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的主要误差来源,设计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实验。使用中海达iFly-D5五镜头无人机和DJI Phantom 4pro消费级单镜头无人机进行倾斜摄影外业数据采集,基于Context Capture软件构建实验区三维模型,依据相应规范从模型精细度、空三解算精度、三维重建精度三个方面分析三维模型精度,最终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以上两种无人机飞行平台进行倾斜摄影数据采集,基于Context Capture软件重建的三维模型精度均满足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要求。(2)基于EPS地理信息平台,结合三维模型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从平面、高程、长度、面积四个方面分析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精度,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三维模型基于EPS地理信息平台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度要求满足1:500地形图成图精度要求,即使用EPS地理信息平台结合三维模型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且精度有保障的新方法。(3)针对最终成图质量这一模糊概念,提出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质量评价,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三维模型精度、地形图精度两个类别指标对最终成图进行质量评价,最终评价结果表明:安理工测区地形图成图质量为优级品,李家巷测区地形图成图质量为优级品。图[35]表[31]参[81]
张军[4](2020)在《影响无人机测绘技术获取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分析及实用性处理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无人机测绘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以无人机为平台进行航空摄影对比传统航空摄影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低、操作简单、快速、灵活等方面,其不足点主要表现在无人机航空摄影获取的数据在影像质量方面有所不足。为了获取高精度测绘成果数据,以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为技术手段进行测绘工作,在外业数据采集及内业数据处理两个方面都与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有所区别,规范要求也有所不同。本论文研究影响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基于无人机影像数据特点,研究提高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方案,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本论文从理论层面分析影响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影响无人机测绘精度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影像采集所选地面分辨率,分辨率越高成果精度越高;第二是像点自身量测误差,这与影像自生坐标的准确率也有直接关系;第三是影像采集时所选用的基高比,基高比越大,高程精度越高,在硬件条件确定的条件下,这些是制约无人机测绘高程精度的主要因素,如何去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挥无人机快速测绘的优势。基于影响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给出了两项提高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方案,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从无人机自身特点出发,研究影响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精度的因素,例如航摄相机、曝光延迟、飞行控制、控制点布设等对成果精度的影响因子,基于这些研究给出了控制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框架;(2)无人机搭载非量测数码相机不同于传统的量测型数码相机,不能用统一的畸变模型去模拟相机的畸变规律,容易出现模型差,本文给出基于格网的影像畸变纠正的方法,能有效模拟无人机搭载非量测数码相机的不规则畸变,提高影像坐标量测精度,并通过实验进行成果精度的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在无人机测绘工作中广泛推广;(3)无人机飞行高度较低,若测区内地形起伏较大,飞行安全就很难保障,对于航测本身来说会出现同一影像或相邻影像分辨率不一致的情况,且由于无人机姿态不稳定、相对航高差大,会造成相邻影像存在较大的几何畸变及辐射畸变,给影像匹配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本文提出针对无人机的变航高航线设计的思路,并将设计思路进行了实践。
王佩佩[5](2020)在《无人机倾斜摄影在露天绿色矿山建设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是以粗放型的开采为主,尤其是在露天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生态环境等的破坏无可避免,这就需要加强对矿山开采的监管,绿色矿山建设以矿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能有效减少矿山开采带来的问题及弊端。基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相关部门对于矿山监管的要求,无人机倾斜摄影这种机动性强、分辨率高、有针对性且对经费要求低的遥感监测手段应用于矿山监测十分必要。本文研究内容涉及三个方面:(1)在重庆市露天矿山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实验,获得DOM、DSM以及三维模型成果,在此成果的基础上对DOM从野外识别标志与影像解译标志两个方面进行露天矿山解译标志的建立,并将其应用到重庆市某区的矿山解译中。(2)根据解译成果以及调查信息和相关资料,参考《重庆市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综合指数法对某区绿色矿山建设进行综合评价。(3)针对绿色矿山建设监测过程中的开采秩序问题,如何进行定量描述做了讨论,并运用直接体积法对越界开采量做了估算。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露天绿色矿山建设监测中实用性强、精度高、其有关精度要求都能满足。工作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外业采集、内业处理和实地验证,利用RTK实地验证所得的成果DSM高程误差最大为18cm,最小为2cm,最大的一处点高程误差产生的原因是无人机航拍到RTK验证这段时间内开采行为;DOM平面误差最大为5cm,最小为2cm。(2)建立了基于无人机DOM的解译标志,从应用结果来看,解译标志建立较为成功,经野外验证发现总体正确率为94%,采场与固体废弃物解译正确率可达100%。能够为绿色矿山建设要素提取起指导作用,促进信息提取准确率与效率的提高。(3)根据《重庆市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具体矿山环境选取指标,运用熵值法与综合指数法对重庆市某区绿色矿山建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五矿山中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最好的是BXK矿山,最差的为HY矿山,据实地调查结果,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能够为绿色矿山监测与评价提供指导与借鉴。在评价指标内部,情况也存在差异,矿区环境、节能减排、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方面综合得分较低,因此在今后的绿色矿山建设中要加强矿区环境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建设、加强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4)基于DSM的开采量估算是根据相关实践经验,运用直接体积法,探讨了两种不同情况下的越界开采量估算,剔除地表多余地物用修正后的DSM进行越界开采量估算平面越界开采量较直接利用DSM估算减少了749.1t,标高越界开采量增加了461.9t,从总量来看,剔除地表多余地物后的DSM估算出的越界开采量比直接利用DSM估算体积得到的越界开采量更准确。本文将无人机倾斜摄影应用到露天石灰岩矿山监测中,从应用效果来看,本文监测成果精度高,能够满足矿产开采秩序和绿色矿山建设监管需要,为绿色矿山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李玉斌[6](2020)在《单基站CORS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精度与可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与飞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倾斜摄影测量理论与处理软件的持续完善,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应急指挥及地质防治等众多领域,尤其在三维实景建模及快速大比例尺测图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引领了测绘领域的又一场技术革命。同时也为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及“房地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空间信息数字基础。随着该项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用户不仅将其用于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及建模,更对其精度、可靠性与可用性以及生产成本、作业周期、劳动投入与强度等多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以RTK/PPK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辅助及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作业模式受到日益关注,也成为了近期研究的热点。但长期以来,RTK/PPK应用于该领域多停留在用户自架基站作业模式,其精度、可用性及作业效率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而考虑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为数众多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可提供长期稳定基站数据来源,因此开展单基站CORS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方面理论、方法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性能及可用性,同时提升与扩展CORS系统常规服务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应用及推广价值。本文从单基站CORS系统入手,在研究GNS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理论与分析RTK/PPK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基于单基站CORS系统的PPK技术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精度与可用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深入了解单基站CORS系统、GNS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原理并分析RTK/PPK技术的特点,提出基于单基站CORS系统的PPK技术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方案,弥补RTK技术在复杂环境下信号中断以及自架基站作业模式任务繁重、技术水平要求高等问题。(2)重点研究单基站CORS系统与机载GNSS接收机同步观测数据PPK解算、后处理获取曝光时刻相机摄影中心三维坐标以及三维实景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在现有软硬件设备及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基于单基站CORS系统的PPK技术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流程。(3)通过重点研究滑动式拉格朗日多项式插值等数据处理方法,基于MATLAB语言开发数据后处理程序,在PPK解算基础上,获取曝光时刻高精度影像位置信息数据,搭配少量地面控制点进行空中三角测量与三维重建,提高三维建模的精度与效率。(4)利用基于单基站CORS系统的PPK技术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方式构建三维实景模型,通过对不同实验方案构建的三维实景模型进行精度分析,总结了该作业模式的精度与可用性。
任洁[7](2020)在《GPS-RTK技术在既有铁路高程勘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既有铁路的养护维修需要高效、高精度的测量技术支持,GPS-RTK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的测量优势已在铁路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各个阶段广泛使用。但受制于其水准测量精度,在既有轨面高程测量过程中还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如何将动态RTK技术与周边水准点的分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空间拟合算法,实现其在既有线测量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既有轨道的测量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设计不同作业模式的现场施测方案,分析不同作业模式的数据吻合性选取某专用线作为试验线路,分别采用全站仪、水准仪、GPS及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进行线路测量,并对不同作业模式获取的线路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GPS测量数据与全站仪、三维激光测量获取的线路平面位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但在高程测量方面与水准测量结果的吻合性不足。2)研究不同控制条件下GPS-RTK测量高程数据的拟合精度问题以实测的线路左右股GPS-RTK测量高程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应点位的水准测量数据作为基准,研究不同控制条件下的高程拟合精度问题。分别采用平面拟合及二次曲面拟合模型,引入14个控制点,进行高程拟合精度分析。通过残差和内外符合精度对比分析发现,在引入一定的控制条件下,采用二次曲面模型进行GPS高程数据拟合可满足既有铁路高程勘测要求。3)研究GPS-RTK与无人机配合的既有轨道复测方法以敦格铁路作为试验段,设计全站仪、GPS-RTK与无人机相互配合的既有铁路勘测方法,以GPS-RTK技术获取主要控制点的平面及高程信息(全站仪测量数据作为参考基准),结合提取的实景三维和轨道特征数据,采用一种自动选取不等间隔控制点算法,研究不同控制点数条件下的无人机测设精度,对综合应用无人机与GPS-RTK技术进行既有轨道测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何佳男[8](2019)在《贴近摄影测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观测世界并获取感兴趣对象的精细化地理空间信息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摄影测量与其他技术手段相比,具有低成本、数据处理方便、高精度、非接触、直接带有纹理信息的优势。为了获取目标场景的高分辨率、高质量影像,现有方法一般通过倾斜摄影测量或地面近景摄影测量进行数据采集。但由于这两种方法的固有特点,它们在对非常规地面(如滑坡、大坝、高边坡等)或者人工物体表面(如建筑物立面、高大古建筑、地标建筑等)等目标进行精细化数据获取的应用中仍有不足。无人机技术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为摄影测量提供了新的数据获取手段。无人机技术与传统航空或低空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以及倾斜摄影测量方法的结合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但它们在对非常规地面或人工物体表面进行精细数据采集时仍然面临效率和数据质量两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从精细化三维重建和信息提取的需求出发,提出贴近摄影测量的方法:充分利用无人机平台在数据获取方面的优势,实现对这些目标亚厘米甚至毫米级别分辨率影像的高效自动化采集,并进行高精度空中三角测量处理,为其精细化重建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贴近摄影测量的方法,并阐述其概念与含义。贴近摄影测量的研究背景是对目标精细化三维重建和信息提取的需求,它充分利用无人机平台在数据获取方面的优势,具有贴合目标表面飞行、自动朝向目标表面拍摄的特点,其核心是“从无到有”、“由粗到细”的精细化影像数据自动采集策略。它可以实现非常规地面或者人工物体表面高分辨率影像的高效自动化采集,以及高精度空中三角测量处理,为这些目标的精细化重建奠定基础。(2)对初始场景信息引导下的贴近航迹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贴近航迹规划包括计算无人机对目标拍摄时的位置和摄影姿态,是无人机安全进行贴近数据采集的前提。根据贴近摄影测量对象的特点,本文将其划分为规则和非规则目标,然后分别研究了合适的贴近航迹规划方法。同时,还针对各类目标研究了交向贴近航迹的规划方法,以提高贴近摄影测量在深度方向的精度。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无人机对目标自动、高效地贴近拍摄,保证数据获取的效率和质量。(3)研究了贴近摄影数据的空中三角测量方法。该方法充分挖掘空间关系约束条件的作用,实现对贴近摄影数据的高精度空中三角测量处理。首先根据影像的GPS坐标判断拍摄目标的类型,自适应地确定基于空间距离约束分组的距离阈值,对影像进行分组,避免穷举匹配;然后利用空间覆盖约束条件进一步去除重叠区域较小或狭窄的匹配对,并在组内构建自由网;最后通过最小二乘方法对各组方位元素进行综合,并以此为初值进行整体的GPS辅助的自检校光束法平差。三组典型目标的贴近摄影测量数据被用来验证本文方法,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地对贴近摄影数据进行处理,恢复其高精度的位置姿态参数。(4)对贴近摄影测量的精度进行分析与评价。首先,对本文使用的数据获取平台RTK无人机的无控定位精度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RTK无人机有较高的绝对定位精度,能对贴近摄影中不方便布设控制点的目标提供精度保障。同时,本文还对贴近摄影测量的交向拍摄问题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交向贴近航迹规划中安置角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两组数据对贴近摄影测量的相对精度进行分析,发现使用普通的无人机也可以保证较高的相对精度。(5)结合实际应用,对贴近摄影测量在地质调查、灾害应急、水利工程、文物古建筑保护以及建筑物精细化三维重建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进行说明。
周宾喜[9](2019)在《贵州山区单基站CORS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GPS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CORS(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技术,即连续运行参考站技术,已成为城市GPS应用发展热点之一。CORS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GPS-RTK的测量模式,使得GPS-RTK的工作效率和定位精度都得到很大的改善,CORS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大型CORS系统的建立及其维护费用极高、建设周期长,因此并不适用于中小城市和规模较小的单位。相对而言,单基站CORS因具有建设费用少、建设周期短、技术成熟、安全稳定和易升级拓展的优点更适用工期相对较长的工程项目和小城市(城镇),并已取得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是贵州山区地形复杂,需要对建成后的单基站CORS进行测试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使单机站CORS能在贵州山区复杂的地形中正常运行,并且提高其在复杂地形中的定位精度。本文对贵州山区建立后的单基站CORS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检验单基站CORS的稳定性、定位精度而布设的控制网成果,分析起算点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对控制网精度的影响。在一般工程测量控制网中,两个起算点足够满足平面精度要求,但是高程精度误差仍然较大,为了保证控制网的高程精度,应使用四个高程点进行高程拟合。在布设控制网时起算点和待测点尽量的空间分布尽量呈正三角形分布,保证平面精度,且应均匀分布于控制网中,保证拟合高程精度。(2)运用动态已知点检测法对单基站CORS的稳定性、定位精度进行检验,以确保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正常运行。检验表明,单基站CORS的稳定性良好,其在33km范围之内都能得到固定解,但是定位精度超出一定范围后需要控制点对GPS-RTK再进行校正。(3)经检验可知,随着移动站与基站距离越远,单基站CORS的精度越低,对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坐标误差改正法和基线误差改正反算坐标法对单基站CORS的定位精度进行改正,利用计量地理学中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应的要素进行分析建模,得到相应的误差改正模型以此达到改进定位精度的目的。经过改正后,单基站CORS的平面定位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数点位平面坐标精度提高到毫米级,最大误差不超过2cm。(4)对于CORS基准站定位成果的求取,本文首先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的方法布设GPS控制网求得,以此为单基站CORS的真实坐标,然后再直接利用不同的控制点组合对GPS-RTK进行校正,反求单基站CORS坐标成果,经过对比不同组合方式求得的坐标精度可知,三个控制点校正反求得的单基站CORS坐标精度高于一个和两个点的反求得到的基站坐标精度。其次,基站处于三个校正点构成的三角形中间反求得到的基站坐标精度高于基站处于三个校正点构成的三角形之外反求得到的坐标精度。
王守越[10](2019)在《GNSS动静态组合测量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GNSS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软硬件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GNSS在特大型桥梁变形监测工作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GNSS实时动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能够实时对流动站接收机的位置进行测量,但是由于仅采用一个历元的卫星观测数据进行基线解算,其测量精度目前只能达到厘米级,虽然能够实现实时监测但还是无法完全满足桥梁高精度变形监测的需求。而GNSS静态相对定位数据处理方法通过使用多历元卫星观测数据进行事后基线解算,并将基线向量构成基线向量网进行网平差的方式对各观测站接收机位置进行平差计算,虽然其测量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但这种方法需要大量历元的观测数据进行后处理,其数据处理频率受到限制无法实时得出桥梁特征点的变形监测结果。本文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全新的桥梁变形监测GNSS动态测量静态后处理方法,并依托重庆笋溪河大桥健康监测项目,开展GNSS动静态组合测量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根据GNSS定位测量原理,提出了桥梁变形监测GNSS动态测量静态后处理方法,详细论述了此方法实现过程,并通过与传统实时动态相对定位方法对比,分析了该方法的优势及计算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第二,结合笋溪河大桥运营健康监测工程项目,研究设计了笋溪河大桥GNSS变形监测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监测点设计、系统集成、坐标系统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第三,研究了我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在桥梁变形监测工作中的精度差异,探讨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在桥梁变形监测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第四,根据笋溪河大桥GNSS变形监测数据,结合温度、风力传感器数据,深入研究了笋溪河大桥监测点变形与温度、风力的关联性,并使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方法实现了笋溪河大桥主梁动态变形的可视化。第五,研究了频谱分析方法的原理,通过GNSS监测结果与笋溪河大桥加速度传感器监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GNSS在桥梁振动频率监测方面的可用性。
二、RTK技术的特点及提高成果精度的技术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TK技术的特点及提高成果精度的技术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TK和PPK技术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两种不同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模式 |
1.1 基于RTK技术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 |
1.2 基于P P K技术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 |
2. 测量工程实例 |
2.1 测区一 |
2.2 测区二 |
3. 结束语 |
(2)云南大高差起伏地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摄影测量发展概况 |
1.1.2 选题背景、意义 |
1.1.3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二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及技术流程 |
2.1 几个基本概念 |
2.2 摄影测量几个重要坐标系 |
2.3 倾斜摄影测量理论的核心基础共线方程及其应用 |
2.4 空三加密原理 |
2.5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内外业一体化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倾斜摄影测量空间分辨率、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及其关系研究 |
3.1 基本概念的辨析 |
3.1.1 像元 |
3.1.2 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和影像分辨率 |
3.1.3 像幅尺寸、焦距、视场角 |
3.2 空间分辨率、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和航高的关系 |
3.2.1 成图比例尺和航摄比例尺的关系 |
3.2.2 航摄比例尺和航高的关系 |
3.2.3 空间分辨率和成图比例尺的关系 |
3.2.4 空间分辨率和航摄比例尺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倾斜摄影测量中的重叠度表达与分析 |
4.1 传统垂直摄影测量重叠度 |
4.2 倾斜摄影测量的重叠度分析 |
4.2.1 像片平面边长与对应实地边长之间的关系 |
4.2.2 像平面面积与平均高程面上实地面积的关系 |
4.2.3 倾斜摄影测量S形飞行重叠分析 |
4.2.4 倾斜摄影测量环形飞行重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1:500 地形图成图精度验证实验及分析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5.2 实验采集数据成果及用时 |
5.3 实验数据处理 |
5.3.1 方案一实验数据处理 |
5.3.2 方案二实验数据处理 |
5.3.3 方案三实验数据处理 |
5.4 方案间的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表 |
(3)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航空摄影测图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体结构 |
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 |
2.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简介及优缺点 |
2.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组成 |
2.2.1 无人机飞行平台系统 |
2.2.2 飞行导航与控制系统 |
2.2.3 任务设备 |
2.2.4 数据传输系统 |
2.2.5 地面监控系统 |
2.3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理论基础 |
2.3.1 摄影测量坐标系 |
2.3.2 像点空间直角坐标转换 |
2.4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关键技术 |
2.4.1 影像匹配 |
2.4.2 空中三角测量 |
2.4.3 影像密集匹配 |
2.4.4 构建三角网 |
2.4.5 纹理映射 |
2.5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
3.1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误差主要来源 |
3.1.1 镜头畸变 |
3.1.2 影像质量 |
3.1.3 像控点布设方案及像片刺点 |
3.1.4 像片重叠度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测区 |
3.2.2 像控点布设 |
3.2.3 影像数据采集 |
3.2.4 三维模型构建 |
3.3 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
3.3.1 三维模型精细度分析 |
3.3.2 三维模型空三精度分析 |
3.3.3 三维模型重建精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三维模型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成图质量评价 |
4.1 EPS地理信息平台 |
4.2 地形图成图精度标准 |
4.3 三维模型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流程 |
4.4 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精度分析 |
4.4.1 平面精度分析 |
4.4.2 高程精度分析 |
4.4.3 长度精度分析 |
4.4.4 面积精度分析 |
4.5 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
4.5.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流程 |
4.5.2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4.5.3 类别集权重确定与分值计算 |
4.5.4 质量评价结果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影响无人机测绘技术获取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分析及实用性处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无人机测绘技术研究动态及发展展望 |
1.2.1 国内外无人机测绘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无人机测绘技术发展展望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影响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原理分析 |
2.1 影响无人机测绘平面精度的原理分析 |
2.2 影响无人机测绘高程精度的原理分析 |
2.3 影响无人机测绘空三成果精度的其他因素分析 |
第三章 影响无人机测绘精度的因素研究 |
3.1 航摄相机的影响 |
3.1.1 航摄相机成像质量分析 |
3.1.2 从成像原理角度分析无人机航摄影像质量 |
3.1.3 曝光延迟的影响 |
3.1.4 像点位移的影响 |
3.2 无人机的影响 |
3.2.1 无人机拍摄影像与传统影像对比分析 |
3.2.2 无人机自身特点对于航空摄影的影响 |
3.3 像控点布设方案的影响 |
3.3.1 无人机航摄像控点布设方案影响空三成果精度研究 |
3.3.2 无人机航测免相控的可行性分析 |
3.4 航测软件及从业者经验水平的影响 |
3.4.1 航测软件对于内业数据处理的影响 |
3.4.2 从业工作者经验的影响 |
第四章 控制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方案研究 |
4.1 数字影像畸变纠正 |
4.1.1 数码相机畸变的影响 |
4.1.2 数码相机成像原理与影像畸变 |
4.1.3 数码相机畸变模型 |
4.1.4 数码相机检校方法 |
4.2 参数畸变+格网畸变模型 |
4.2.1 格网畸变模型的建立 |
4.2.2 传统畸变模型与格网畸变模型精度对比分析 |
4.2.3 格网畸变模型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 航飞过程中的控制方案 |
4.3.1 应用构架航线 |
4.3.2 控制飞行质量 |
4.4 自适应变航高航线设计 |
4.5 其他控制精度的方案 |
4.5.1 选择适合的空三处理软件及数据处理方案 |
4.5.2 全自动处理减少人工交互 |
4.5.3 倾斜摄影测技术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无人机倾斜摄影在露天绿色矿山建设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选择 |
2.1.2 监测矿区概况 |
2.2 数据来源 |
第3章 绿色矿山建设监测流程与解译标志 |
3.1 前期准备 |
3.1.1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 |
3.1.2 倾斜摄影测量基本要求 |
3.2 工作流程与精度验证 |
3.2.1 工作流程 |
3.2.2 精度验证 |
3.3 建立解译标志 |
3.3.1 露天石灰岩矿山野外识别标志 |
3.3.2 露天石灰岩矿山无人机影像解译标志 |
3.4 露天石灰岩矿山无人机影像解译标志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提取与绿色矿山建设评价 |
4.1 评价指标与方法 |
4.1.1 评价指标 |
4.1.2 评价方法 |
4.2 绿色矿山建设评价结果 |
4.3 绿色矿山建设评价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DSM矿山越界动用量估算研究 |
5.1 实验矿山简介 |
5.1.1 交通位置 |
5.1.2 矿区概况 |
5.2 直接体积法估算越界动用量 |
5.2.1 直接体积法估算平面越界动用量 |
5.2.2 直接体积法估算标高越界动用量 |
5.3 滤波方法估算越界动用量 |
5.3.1 地物分类与信息提取 |
5.3.2 滤波方法修正DSM与越界动用量估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单基站CORS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精度与可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ORS系统及其应用国内外现状 |
1.2.2 GNS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单基站CORS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理论基础 |
2.1 单基站CORS系统原理 |
2.2 差分GNSS定位原理 |
2.3 GNS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理论基础 |
2.4 CORS辅助无人机航测关键技术分析 |
2.4.1 基于卡尔曼滤波动态定位算法 |
2.4.2 基于Lagrange多项式计算曝光时刻摄影中心坐标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基站CORS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关键技术及实现 |
3.1 概述 |
3.2 单基站CORS精确三维坐标解算 |
3.3 基于PPK的摄站点坐标解算 |
3.4 曝光时刻相机摄影中心坐标获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基站CORS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实验验证 |
4.1 精度验证实验与分析 |
4.1.1 测区概况 |
4.1.2 方案设计 |
4.1.3 仪器设备 |
4.1.4 数据获取 |
4.1.5 实验数据处理 |
4.1.6 实验精度分析 |
4.2 可用性验证实验与分析 |
4.2.1 实验概况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7)GPS-RTK技术在既有铁路高程勘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 |
2 高程系统的基本理论 |
2.1 有关水准面的概念 |
2.1.1 水准面 |
2.1.2 大地水准面 |
2.1.3 似大地水准面 |
2.1.4 参考椭球面 |
2.2 高程系统 |
2.2.1 正高系统 |
2.2.2 正常高系统 |
2.2.3 大地高系统 |
2.2.4 正高、正常高、大地高之间的转换 |
2.3 国家高程基准 |
2.3.1 高程基准面 |
2.3.2 水准原点 |
2.4 本章小结 |
3 GPS测高原理 |
3.1 传统测量原理 |
3.1.1 水准测量 |
3.1.2 三角高程测量 |
3.1.3 重力高程测量 |
3.2 GPS测量原理 |
3.2.1 GPS定位基本原理 |
3.2.2 GPS测高原理 |
3.3 实验数据采集 |
3.3.1 GPS-RTK坐标数据采集 |
3.3.2 全站仪坐标数据采集 |
3.3.3 水准仪坐标数据采集 |
3.3.4 三维激光坐标数据采集 |
3.4 数据对比分析 |
3.4.1 GPS-RTK坐标数据与全站仪坐标数据对比分析 |
3.4.2 GPS-RTK数据与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对比分析 |
3.4.3 GPS-RTK数据与水准仪数据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GPS高程拟合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
4.1 测区概况 |
4.2 GPS控制点布设方案 |
4.3 高程拟合模型 |
4.3.1 平面拟合模型 |
4.3.2 二次曲面拟合模型 |
4.4 平面拟合模型控制点数量影响分析 |
4.4.1 自动选取结点 |
4.4.2 引入一个控制点 |
4.4.3 引入两个控制点 |
4.4.4 引入三个控制点 |
4.4.5 引入四个控制点 |
4.5 曲面拟合模型控制点数量影响分析 |
4.5.1 自动选取结点 |
4.5.2 引入一个控制点 |
4.5.3 引入两个控制点 |
4.5.4 引入三个控制点 |
4.5.5 引入四个控制点 |
4.6 GPS高程精度评定 |
4.6.1 内符合精度 |
4.6.2 外符合精度 |
4.6.3 GPS水准高程精度评定 |
4.7 本章小结 |
5 GPS-RTK与无人机配合的既有轨道复测应用 |
5.1 试验段概况 |
5.2 施测方案设计 |
5.2.1 无人机系统构成 |
5.2.2 航线规划 |
5.2.3 航带设置 |
5.2.4 地面控制点布设 |
5.2.5 数据处理 |
5.2.6 模型成果展示 |
5.3 不同GNSS控制点的无人机测量精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贴近摄影测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影像数据的获取方法 |
1.2.2 无人机的发展和分类 |
1.2.3 无人机摄影航迹规划 |
1.2.4 空中三角测量技术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与安排 |
第2章 贴近摄影测量的概念与含义 |
2.1 贴近摄影测量的背景 |
2.2 贴近摄影测量的定义 |
2.3 贴近摄影测量的关键技术 |
2.4 贴近摄影测量的数据获取平台 |
2.4.1 定位系统 |
2.4.2 相机传感器 |
2.4.3 云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初始场景信息引导的贴近航迹规划 |
3.1 航迹规划中的参数定义 |
3.2 规则目标的贴近航迹规划 |
3.2.1 初始场景信息获取 |
3.2.2 立面 |
3.2.3 坡体 |
3.2.4 柱体 |
3.2.5 建筑物整体 |
3.3 不规则目标的贴近航迹规划 |
3.3.1 坐标转换 |
3.3.2 航迹规划区域提取 |
3.4 交向贴近航迹规划 |
3.4.1 立面交向贴近航迹规划 |
3.4.2 坡体交向贴近航迹规划 |
3.4.3 柱体及建筑物的交向贴近航迹规划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贴近摄影测量的空中三角测量方法 |
4.1 概述 |
4.2 基于ETM的连接点匹配 |
4.2.1 匹配预处理 |
4.2.2 种子点对和特征点提取 |
4.2.3 ETM匹配 |
4.2.4 粗差剔除 |
4.3 贴近摄影测量光束法平差 |
4.3.1 距离约束的影像分组 |
4.3.2 组内自由网构建 |
4.3.3 组内空间相似变换 |
4.3.4 整体的GPS辅助的自检校光束法平差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实验数据 |
4.4.2 空间距离约束分组的有效性 |
4.4.3 空间覆盖约束的有效性 |
4.4.4 完整性、精度与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贴近摄影测量的精度控制与评价 |
5.1 RTK无人机无控定位精度 |
5.1.1 控制点验证 |
5.1.2 内部控制验证 |
5.2 交向摄影对贴近摄影测量的影响 |
5.3 贴近摄影测量的相对精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贴近摄影测量的应用 |
6.1 地质调查 |
6.1.1 箭穿洞 |
6.1.2 三峡巫山段 |
6.2 灾害应急 |
6.3 水利工程 |
6.4 文物、古建筑保护 |
6.5 建筑物精细三维重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主要贡献与创新 |
7.3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贵州山区单基站CORS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CORS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CORS研究现状 |
1.2.2 国内CORS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CORS系统组成及相关定位技术原理 |
2.1 CORS的系统组成 |
2.2 CORS系统定位原理 |
2.2.1 多基站CORS系统定位原理 |
2.2.2 单基站CORS系统定位原理 |
2.3 CORS系统的相关技术定位原理 |
2.3.1 虚拟参考站技术 |
2.3.2 区域改正参数技术 |
2.3.3 主辅站技术 |
2.3.4 增强参考站技术 |
第三章 单基站CORS的GPS静态控制网布设分析 |
3.1 控制网等级 |
3.2 研究区概况 |
3.3 GPS控制网实施 |
3.4 GPS控制网中起算点的数量对网精度的影响 |
3.5 起算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对网精度的影响 |
3.5.1 一个起算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对网精度的影响 |
3.5.2 两个起算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对网精度的影响 |
3.5.3 三个起算点的空间分布对网精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基站CORS的定位精度检验及其改进 |
4.1 CORS精度测试内容及其数据分析 |
4.1.1 系统内符合精度的计算及其分析 |
4.1.2 系统外符合精度的计算及其分析 |
4.2 单基站CORS定位误差改正分析 |
4.2.1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原理 |
4.2.2 定位误差与相距基站距离的相关分析 |
4.2.3 坐标误差改正模型的建立 |
4.3 单基站CORS测量的基线误差改正及坐标反算 |
4.3.1 各点位与基站的基线误差改正分析 |
4.3.2 各点位与ZJ14的基线误差改正分析 |
4.3.3 基线反算点位坐标原理 |
4.3.4 基线改正反算坐标精度分析 |
第五章 控制点对反求单基站CORS坐标精度分析 |
5.1 单个控制点校正反求基站坐标 |
5.2 两个控制点校正反求基站坐标 |
5.3 三个控制点校正反求基站坐标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GNSS动静态组合测量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桥梁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桥梁变形监测中的GNSS定位测量及其数据分析方法研讨 |
2.1 概述 |
2.2 GNSS定位测量方法 |
2.2.1 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 |
2.2.2 实时动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 |
2.3 桥梁变形监测GNSS定位测量新方法 |
2.4 桥梁变形监测数据分析方法 |
2.4.1 频谱分析方法 |
2.4.2 相关分析方法 |
2.4.3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方法 |
2.5 GNSS桥梁变形监测成果形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笋溪河大桥GNSS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
3.1 笋溪河大桥健康监测系统概述 |
3.2 GNSS变形监测系统的测点设计 |
3.3 GNSS桥梁监测系统集成 |
3.3.1 数据采集子系统 |
3.3.2 数据传输子系统 |
3.3.3 数据管理与处理子系统 |
3.4 笋溪河大桥GNSS变形监测坐标系统设计 |
3.5 笋溪河大桥变形监测GNSS数据采集参数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笋溪河大桥GNSS动静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 笋溪河大桥GNSS动静态变形监测基准值计算 |
4.2 监测点单点动态变形量计算与分析 |
4.2.1 动态测量静态后处理结果与实时动态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4.2.2 GNSS单星座与多星座观测值组合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4.2.3 监测点变形量与温度、风力的关联性分析 |
4.2.4 GNSS接收机与加速度传感器频谱分析结果对比 |
4.3 笋溪河大桥动态变形结果的可视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1、主要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RTK技术的特点及提高成果精度的技术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TK和PPK技术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精度分析[J]. 余力,王晨,刘洪飞,贾伟洁. 经纬天地, 2021(06)
- [2]云南大高差起伏地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D]. 王科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质量评价[D]. 王虎.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4]影响无人机测绘技术获取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分析及实用性处理方案研究[D]. 张军. 长安大学, 2020(06)
- [5]无人机倾斜摄影在露天绿色矿山建设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D]. 王佩佩. 西南大学, 2020(01)
- [6]单基站CORS增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精度与可用性研究[D]. 李玉斌.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7]GPS-RTK技术在既有铁路高程勘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D]. 任洁.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贴近摄影测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何佳男. 武汉大学, 2019(02)
- [9]贵州山区单基站CORS的关键技术研究[D]. 周宾喜.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10]GNSS动静态组合测量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王守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