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集中荷载作用下矩形刚板的传递矩阵法分析

中心集中荷载作用下矩形刚板的传递矩阵法分析

一、传递矩阵法分析中心集中荷载下矩形刚性板(论文文献综述)

曹耿[1](2021)在《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变位与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是一种新型的桥梁基础形式,具有整体刚度大、承载力高和抗震能力强的优越性能;然其荷载传递机理复杂,承载性状不明确以及计算方法不成熟,制约了这种基础形式的发展应用。目前,水平变位主要采用八弹簧和四弹簧计算方法(分别针对刚性和弹性井筒式地下连续墙);竖向沉降主要采用荷载传递法;这些计算方法均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将墙侧土体视为弹簧。Winkler弹簧模型简洁方便,但具有很强的经验性,不能揭示土体的连续性、基础尺寸效应以及地基横观各向同性特性的影响。此外,针对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动力响应的理论计算方法以及组合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力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基于改进Vlasov地基模型,提出了矩形截面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水平和竖向受荷响应的计算方法,提示了水平和竖向土抗力的产生机理;建立了组合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力包络面,可判定其在荷载空间内的稳定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改进Vlasov地基模型,建立了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水平受荷响应半解析解。根据水平静荷载作用下矩形截面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土体系的相互作用,基于墙土位移协调特性,将墙土视为完全接触的连续体,提出了墙土体系的水平位移模式。基于铁木辛柯梁模型和水平位移模式,分别建立了各向同性和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墙-土体势能泛函,根据最小势能原理得到了墙-土体系水平位移模式中未知函数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引入转换函数对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函数和弯曲转角函数耦合控制方程进行解耦。建立了墙体的水平土抗力计算模型,阐释了水平土抗力的产生机理。引入迭代算法对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函数和土体位移衰减函数进行解耦并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计算理论和程序的正确性,并研究了各向同性地基中土芯、矩形截面尺寸、地下连续墙厚度以及横观各向同性地基性质对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水平受荷响应的影响。(2)基于改进Vlasov地基模型,建立了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竖向沉降半解析解。根据墙土位移协调特性,将墙与土视为完全接触的连续体,提出了墙-土体系的竖向沉降位移模式。基于竖向位移模式和“虚土桩”模型分别建立了各向同性和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和土体势能泛函,根据最小势能原理得到了竖向位移模式中未知函数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建立了墙体竖向侧阻力计算模型,阐释了竖向侧阻力产生机理。引入迭代算法对地连续墙竖向位移函数和土体位移衰减函数进行解耦并求解。研究了各向同性地基中土芯率、矩形截面尺寸及横观各向同性地基性质对竖向位移、轴力和侧阻力的影响。(3)基于改进Vlasov地基模型,建立了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水平受荷动力响应的半解析解。根据水平动荷载作用下矩形截面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土体系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墙-土体系分离变量形式的动水平位移模式。基于铁木辛柯梁模型和水平位移模式分别建立了各向同性和横观各向同性粘弹性地基中墙-土体系的能量泛函,根据哈密尔顿变分原理得到了墙-土体系水平运动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引入转换函数对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函数和弯曲转角函数耦合控制方程进行解耦。建立了墙体水平动荷载作用下土抗力计算模型,阐释其产生机理。引入迭代算法对地连续墙水平位移函数和土体位移衰减函数进行解耦并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计算理论和程序的正确性。研究了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厚度(土芯率)、截面尺寸以及横观各向同性地基性质对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墙顶复刚度的影响。(4)基于改进Vlasov地基模型,建立了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竖向受荷动力响应的半解析解。依据竖向动荷载作用下矩形截面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土体系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墙-土体系分离变量形式的竖向位移模式。基于“虚土桩”模型和竖向位移模式分别建立了各向同性和横观各向同性粘弹性地基中墙-土体系的能量泛函,根据哈密尔顿变分原理得到了墙体、土柱和土体竖向运动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建立了墙体竖向动侧阻力计算模型,阐释其产生机理。引入迭代算法对地连续墙竖向位移函数和土体位移衰减函数进行解耦并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研究了各向同性地基中土芯率、矩形截面尺寸、墙底土层模量和厚度以及横观各向同性地基性质对井筒式地下连续墙竖向墙顶复刚度的影响。(5)通过有限元模型固定位移比加载方法,建立了不同高宽比、墙土摩擦系数、竖向荷载比情况下的地基水平—弯矩(H-M)承载力包络线。将本文计算的浅基础承载力系数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墙土接触模型建模的准确性。通过固定位移比加载方法(Probe test)得到了浅基础地基承载力包络线,并与文献经典包络线对比,验证了加载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井筒式地下连续墙高宽比、墙土摩擦系数和竖向荷载比对包络线的影响。

李志远[2](2019)在《复杂层状地基中的波动传播和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文中指出地下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地下结构在生活和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下结构一旦发生破坏,对居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多次强震造成地下结构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如洪灾、内涝、火灾等。因此,准确、高效的地下结构抗震安全性评价既是工程设计人员也是科学研究人员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一般可作为地震波散射问题处理,现有文献中地震波散射的计算模型大多假定地基为单相、各向同性、均质介质。实际场地条件要复杂得多,如介质的层状分布、材料的各向异性和地下水等因素。从波动散射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的计算模型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或者不适合考虑层状地基,或者对各向异性材料求解困难,或者对含有地下水的饱和介质求解困难等。因此,本文建立了一套地下结构的分析模型,可简便地考虑多种复杂因素,准确地求解复杂层状地基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基于子结构法建立了复杂地基散射问题求解的控制方程,将复杂地基散射问题转化具有规则边界条件层状地基的动力刚度求解和波动响应求解。相较于复杂几何边界条件引起的散射波动求解,规则边界条件地基的辐射问题和波动输入问题的求解要简便得多,而这种转化对于线弹性介质是完全准确的,没引入任何简化,因此当规则边界条件地基的辐射问题和波动输入问题得到高精度解答时,复杂地基散射问题的解答也是高精度的。通过多种算例验证了本文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如均质半空间中地下孔洞对SV波和P波的散射。据作者所知,现有文献中层状地基中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高精度解很少,尤其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地基、下部为饱和层状地基上部为单相土层的地基中的地下结构的高精度解几乎没有,因此基于本文的数值模型,进行了数值实验,提供了大量的高精度数值算例。(1)推导了各向同性、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地基的格林函数,并给出了数值解,进一步得到内部节点的动力刚度。通过Fourier变换,得到了各向同性和横观各向同性介质中频域-波数域的波动方程,引入对偶变量使波动方程降为一阶常微分方程,利用扩展精细积分对土层进行合并,施加荷载并结合边界条件,得到内部节点的格林函数,进而得到动力刚度。基于扩展精细积分法求解了各向同性、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地基的波动响应。基于以上两部分,结合子结构法,分析了介质的层状分布、椭圆形夹杂和局部褶皱等因素对马蹄孔洞散射作用的影响;讨论了材料的各向异性、地表风化层等因素对复杂衬砌结构波动响应的影响。(2)推导了各向同性、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层状地基的格林函数,并数值求解,进一步得到了动力刚度。基于Biot波动理论,得到了以土骨架位移和孔隙流体压力为未知量的基本方程,对水平向进行Fourier变换,将控制方程变换到频域-波数域,引入广义对偶变量对控制方程进行化简,得到一阶状态方程,依据不同的地表排水条件下建立了层间的对偶关系,施加荷载并结合边界条件,得到内部节点的格林函数,最终得到频域-空间域的动力刚度矩阵。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解法的精确性,并讨论了地基材料的各向异性对地基动力刚度的影响。(3)提出了单相土层和饱和土层共同存在的复杂层状地基埋置基础的动力刚度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可方便地考虑饱和土层和单相土层交界面不同的排水条件,且不但适用于各向同性介质,同时适用于横观各向同性介质。通过与现有文献中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进一步讨论了基础截面形状对刚性条带基础的动力刚度的影响,从本文计算结果来看,基础的埋置形状对摇摆向的动力刚度影响明显,对水平向动力刚度影响较小。(4)基于扩展的精细积分算法,求解了单相土层和饱和土层共同存在的层状地基中的波动响应,结合上一节内部节点的动力刚度,构造了求解这种包含地下水的复杂层状地基地下结构波动响应的计算模型。首先通过分析单周期的波动响应,验证了自由场波动响应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其次采用子结构法分析了自由场的波动响应,验证了子结构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地下水对复杂衬砌结构波动响应的影响。

陈浩[3](2019)在《悬索桥浅埋式重力锚碇基础的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悬索桥的应用愈加广泛,重力式锚碇也在不断发展,其面临的地质条件愈加复杂。当锚碇基础底部的岩层较深时,基础深埋会在基坑支护、降水排水等方面遇到困难,同时在工程造价、施工工期等方面劣势较大,此时基础浅埋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本文结合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南岸锚碇工程,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悬索桥浅埋式重力锚碇的变位特性、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将重力式锚碇分为深埋式和浅埋式,区别之处在于深埋式锚碇基础基底坐落于岩石地基,浅埋式锚碇基础基底坐落于非岩地基且岩石地基埋深较深。总结浅埋式重力锚碇在成本与工期、强度与变位、模型分析三个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浅埋式重力锚碇应以变位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总结不均匀土层条件下锚碇的竖向沉降计算方法和水平位移计算方法。计算锚碇的抗滑移安全系数和抗倾覆安全系数,其抗滑移安全系数远小于抗倾覆安全系数,表明锚碇浅埋更容易产生滑移破坏。(2)基于平板载荷试验和水平直剪试验,研究伍家岗长江大桥南岸锚碇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通过平板载荷试验,对比未注浆原状土和注浆后加固土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结果表明注浆后地基能满足承载力要求。基于水平直剪试验结果,得到注浆后锚碇基底混凝土与加固土的抗剪切摩擦系数,且最不利工况下抗滑动安全系数仍满足规范要求,结果表明南岸锚碇地基水平承载力满足要求,不会发生滑移破坏。(3)对比南岸锚碇在地基未注浆状态下全过程数值模拟和地基注浆状态下全过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注浆有效地改善了地基的最大沉降,同时也减小了锚碇运营期的水平位移增量。对浅埋式重力锚碇的承载特性影响因素展开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圆形基础相比于矩形基础的抗滑性安全系数提高约2.4%6.9%,在抗滑移稳定性方面略好;坑底注浆条件下锚碇施工期和运营期地基最大沉降量最小;地基加固可以有效减小锚碇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地基最大沉降和最大水平变位增量,而且随着加固土体参数的提高,减小效果更加明显,这对整个悬索桥的安全正常使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张鹏冲[4](2017)在《核电结构安全分析中板结构与复杂地基计算模型与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法国电力公司中国研发中心的委托项目的内容开展了核电结构与复杂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包括:地基和上部结构的数值模拟,以便提高相关计算的精度和效率。地基中岩土介质在长时间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分层特性,同时实际勘察和实验研究也表明土体在水平方向与竖向的物理力学特性有较大差异,呈现出各向异性性质。因此为了正确求解结构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必须考虑地基层状非均质性以及各向异性的影响。众多学者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计算模型和求解方法,但往往在精度和效率方面有所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精细积分和对偶变量的层状地基精细化模型,以便更好地求解各向异性层状地基的静动力响应。大型核电站的安全壳等上部结构主要由板壳和实体结构组成,考虑核电结构对安全性的特殊要求,从而本文也开展了板结构静动力分析的研究,以期提高核电安全评价的可靠性。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的高效精确板模型,能得到相对高精度的计算结果。同时由于求解思路和求解方法的相似性,本文又进一步开展了交叉学科中层状压电介质和磁电弹板静动力响应的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针对荷载作用下复杂层状地基的静动力响应,本文进一步发展了课题组提出的层状地基的混合变量法。在该方法中,首先利用Hankel积分变换将控制偏微分方程转化为二阶常微分方程,然后引入对偶变量将二阶常微分方程简化为一阶常微分方程,使控制方程大大简化。利用精细积分方法求解该一阶常微分方程,得到频率-波数域中的值,最终通过Hankel逆变换获得频率-空间域中的解。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算法的精确性及对横观各向同性多层地基的广泛适用性。2.建立了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的正交各向异性板数值计算模型,对薄板、厚板以及多层复合板的分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采用二维建模,利用高阶连续单元进行离散,提高计算效率和结果精度。以节点三个方向的线位移为基本变量建立计算方程,在板厚度方向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可以解析求解。方程的推导严格满足三维问题弹性理论基本方程的要求,比例边界有限元的控制方程为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可转化为对偶形式的一阶齐次线性常微分方程,解具有指数函数的形式,采用精细积分方法求解,可以使解达到任意理想的精度。结果表明,按本文方法所求得的位移、正应力与剪应力与三维弹性理论的准确解高度吻合。3.在控制方程中加入动力项影响,按照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推导板弯曲问题的步骤,建立比例边界有限元板动力控制方程。利用对偶变量和Pade级数求解得到板动力刚度矩阵,将动力刚度矩阵分解为静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进而求解板自由振动的频率。数值算例表明本方法可精确求解单层板和复合多层板的自由振动问题。4.利用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将板的刚度矩阵与Winkler地基的刚度系数进行耦合,从而求解板与Winkler地基相互作用问题。在求解得到层状地基动刚度和板动力刚度的基础上,将两者的刚度矩阵按照自由度匹配原则进行组装,得到弹性板-层状地基系统的整体刚度矩阵,最终求解整个体系在外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5.应用精细积分方法求解成层压电材料的静动力响应。利用Hankel变换和对偶向量将压电材料的控制方程转化为可以运用精细积分求解的一阶常微分方程,计算得到频率-波数域中位移、电势、应力和电位移的值,最后通过Hankel逆变换得到频域中压电材料任意位置处的解。6.采用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求解磁电弹板的变形问题。从磁电弹材料的三维基本方程出发,引入比例边界坐标和运用虚功原理,推导得到二阶常微分比例边界有限元磁电弹板控制方程。利用内部节点力向量,将二阶常微分方程简化为一阶常微分矩阵方程,其通解为矩阵指数函数,利用Pade级数求解该指数函数,得到位移、电势、磁势、应力、电位移和磁感应强度的解。

肖猛,张正勇,焦听雷,秦小亮,罗金辉[5](2017)在《大宽高比混凝土独立扩展基础基底反力分布规律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大宽高比混凝土独立扩展基础应用背景,系统回顾和分析了针对基底反力分布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影响参数及其变化范围、以及国内外相关规范对混凝土独立扩展基础基底反力分布的考虑方法。最后,结合大宽高比混凝土独立扩展基础的承载特点,给出了其基底反力分布规律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建议。

艾智勇,杨轲舒[6](2016)在《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地基上弹性矩形板的参数研究》文中认为根据横观各向同性单层地基的解析层元,结合土体之间的层间连续性条件,得到了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土体在任意均布荷载下的位移解答。结合弹性矩形板与层状地基表面的位移协调条件和光滑接触条件,推导出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与弹性矩形板共同作用的解析解。随后编制了相应的Fortran程序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板土刚度比、土体横观各向同性和土体层状特性,模型中各个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板土刚度比?、横观各向同性参数m和层状性质参数?对计算结果影响更大,横观各向同性参数n和层状性质参数β影响则相对较小。

杨帆[7](2014)在《基于辅助体系法的高架桥梁空间性态传递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迅速发展,高架道路以及立体交叉工程日益增多,大跨径的直线梁桥与曲线梁桥应用广泛。尽管新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已相继出台,但是这类桥梁的计算方法和抗震理论并不是很成熟,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从结构性态传递的概念出发,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基于“辅助体系法”深化和发展了高架桥梁结构空间性态传递的理论,推导了静力、动力、线性和弹塑性计算公式,应用于高架大跨桥梁的静力计算、动力计算和抗震计算,并进行了算例分析和理论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剪切变形,基于“辅助体系法”推导了直线-曲线梁的空间性态传递场矩阵的精确解析公式;推导了12种不同荷载作用下的荷载项的精确解析公式;根据传递矩阵与刚度矩阵的关系推导了直线-曲线梁的空间刚度矩阵;根据支承的不同情况,分别推导了集中荷载(包括集中力、集中弯矩、集中扭矩)、弹性支座、刚性支座和中间铰的点矩阵。2.基于“辅助体系法”对直线-曲线梁进行了空间弹塑性分析。采用单分量模型,提出了弯曲塑性铰、剪切塑性铰、扭转塑性铰以及拉压塑性铰的不同模型。推导了不同塑性铰模型的传递矩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链式塑性铰”的塑性域模型,推导了塑性域的性态传递关系,使得传递矩阵的弹塑性分析更加合理。3.分析了支座的类型以及受力情况,分别推导了固定铰支座、固定支座上下截面的空间性态传递关系;根据桥墩的不同类型及受力特点,基于“辅助体系法”推导了等截面墩、变截面圆形墩和变截面矩形墩的空间性态传递矩阵的精确解析公式,并将梁、支座与墩的性态传递关系联系到一起,共同组成整个桥梁的总空间传递关系。4.将空间性态传递的辅助体系理论应用于高架桥梁的振动特性分析。根据边界条件的不同,运用频率搜索方法求得结构的自振频率,进而求得结构的各阶振型。5.结合结构抗震分析原理,建立了高架桥的抗震性态传递理论。基于傅里叶变换,采用“辅助体系”传递矩阵法和底部大质量法相结合,提出了高架桥梁在多点输入下地震反应分析的频域辅助体系性态传递矩阵法。6.基于以上理论,采用MATLAB研制了相应的计算机分析程序,并进行了相应的算例计算。

艾智勇,成怡冲[8](2012)在《轴对称受荷弹性圆板下横观各向同性多层地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将地基视为多层横观各向同性体,基于弹性圆板与地基的竖向位移协调条件与光滑接触条件,结合多层横观各向同性地基应力与位移的传递矩阵解,推导出多层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上轴对称受荷弹性圆板问题的解析解。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圆板刚度的增大有助于减小板底位移和沿深度竖向应力;地基横观各向同性性质对板底位移及板中心下沿深度竖向应力影响显着。

艾智勇,曹国军[9](2011)在《弹性矩形板下横观各向同性多层地基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弹性矩形板与多层地基表面的竖向位移协调条件与光滑接触条件,由横观各向同性多层地基应力与位移非耦合的传递矩阵解,推导出弹性矩形板下竖向应力和位移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矩形板刚度对板底竖向位移及板中心下的竖向应力有着较为显着的影响;板底竖向位移及板中心下的竖向应力随着板刚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同荷载作用下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与均匀各向同性地基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实际工程中很有必要采用更符合土体性质的横观各向同性地基模型。

曹彩芹[10](2011)在《路面体系分析的多相层合弹性半空间理论》文中研究说明荷载作用下路面体系三维弹性力学分析研究,是岩土力学和固体力学重要研究内容。论文应用半解析方法来研究荷载作用下路面体系三维静动力特性,地基的模式包括单相弹性半空间体和两相饱和弹性半空间体,路面的模式包括薄板模式和三维弹性体模式,荷载从静荷载到振动固定荷载再到移动荷载。理论上,基于半解析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荷载作用下路面体系的静动力特性的理论体系。数值计算方面,开发了统一的求解路面体系静动力特性的应用程序。本文的主要内容为:1.采用传统的薄板理论和半解析单元法,研究了基于单相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的路面体系的静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提出了路面板与单相弹性半空间地基的半解析函数,建立了基本算式。利用数值计算全面分析了板的静动态响应与地基参数、板参数和荷载的关系。2.采用三维弹性体模型模拟刚性路面板,建立路面体系的力学模型:三维层状弹性半空间体。提出单相弹性介质和两相饱和弹性介质的半解析位移函数,应用加权残数法系统地建立了路面体系三维静动态响应的半解析理论,最后通过算例计算荷载作用下基于弹性半空间体上无限大路面板、有限大路面板的三维响应,分析了荷载对各向同性混凝土路面板和正交各向异性配筋混凝土路面板的三维静态响应的影响,研究路面板表面的竖向位移、纵向位移、横向位移的变化规律以及板下路基的位移沿深度的分布规律。3.在单相介质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了基于单相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的路面体系在移动坐标下的动力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将移动单元法引入到单相介质的半解析法中,构造随荷载按相同速度运动的移动层单元,基于移动坐标下路面体系的动力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得到了移动层单元内部残数矩阵和边界残数矩阵,应用加权残数法建立了在移动荷载下基于单相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的路面体系三维动态响应半解析动力方程,用以解决移动荷载作用下路面体系的三维弹性力学动态响应。通过算例分析了匀速移动荷载和简谐移动荷载作用下考虑阻尼和不考虑阻尼情况下弹性半空间地基的动态响应问题,全面分析了荷载运动速度、频率以及地基土介质的阻尼等参数对竖向位移、纵向位移、横向位移在空间的分布及最大值的影响。4.在两相饱和土介质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了基于两相饱和弹性半空间地基的路面体系在移动坐标下的动力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将移动单元法引入到两相介质的半解析法中,构造随荷载按相同速度运动的移动层单元,基于移动坐标下路面体系的动力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得到了内部残数矩阵和边界残数矩阵,应用加权残数法建立了在移动荷载下基于两相饱和弹性地基模型的路面体系三维动态响应解,用以解决移动荷载作用下基于饱和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式的路面体系的三维弹性力学动态响应。通过算例分析了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弹性半空间地基-弹性地基-路面板系统的动态响应,研究了在不同速度下路面板响应的空间分布和饱和弹性半空间体内的孔隙水压力沿深度的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了弹性地基层厚和饱和土的渗透系数对路面板动态响应和饱和土层的孔隙水压力的影响。5.统一的路面体系三维弹性力学静动力半解析理论的形成和程序开发。论文应用半解析方法来研究荷载作用下路面体系三维静动力特性,地基土的介质包括单相弹性介质和两相饱和弹性介质,路面板的模式包括薄板模式和三维弹性体模式,荷载从静到振动固定荷载再到移动荷载,所以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全面的。通过分析比较本文研究的三个问题,即路面体系的三维静态响应、路面体系的三维动态响应、移动荷载作用下路面体系的动态响应,可以看出,动态的可以转化为静态的,移动的可以转化为静态,三者是统一的;通过分析比较本文研究的两类问题,基于单相弹性地基模型的路面体系和两相饱和弹性地基模型的路面体系的特性研究,可以看出,两相介质可以转化为单相介质,二者是统一的;路面板按三维弹性体处理,既解决了路面板与地基土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条件,同时建立了路面体系的统一的三维弹性介质理论。基于此形成了统一的、全面的路面体系研究理论,在统一的路面体系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了计算程序可以系统地进行路面体系的分析和计算。本论文从理论和计算上解决目前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为路面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和完善了路面理论和应用体系。为道路、桥梁、交通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分析设计、施工安全、破坏机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计算分析。

二、传递矩阵法分析中心集中荷载下矩形刚性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递矩阵法分析中心集中荷载下矩形刚性板(论文提纲范文)

(1)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变位与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竖向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1.2.2 水平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3 井筒式地下连续墙与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现状的分析
    1.3 地基模型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水平受荷响应计算
    2.1 引言
    2.2 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计算
        2.2.1 水平受荷位移模型
        2.2.2 井筒式地连墙受力模型
        2.2.3 方程建立与求解
        2.2.4 墙身水平土抗力模型
        2.2.5 求解算法
        2.2.6 案例验证
        2.2.7 算例分析
    2.3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计算
        2.3.1 横观各向同性弹性体基本理论
        2.3.2 横观各向土中井筒式地连墙计算模型
        2.3.3 方程建立与求解
        2.3.4 墙身水平土抗力模型
        2.3.5 求解算法
        2.3.6 案例验证
        2.3.7 算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沉降计算
    3.1 引言
    3.2 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沉降计算
        3.2.1 沉降计算位移模型
        3.2.2 方程建立与求解
        3.2.3 墙侧阻力物理模型
        3.2.4 沉降模型求解
        3.2.5 案例验证
        3.2.6 算例分析
    3.3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沉降计算
        3.3.1 竖向沉降计算模型
        3.3.2 方程建立与求解
        3.3.3 墙侧阻力物理模型
        3.3.4 沉降模型求解
        3.3.5 案例验证
        3.3.6 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受荷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动力响应
    4.1 引言
    4.2 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水平动响应
        4.2.1 水平动荷载作用下位移模型
        4.2.2 水平动荷载作用下受力模型
        4.2.3 方程建立与求解
        4.2.4 墙身水平土抗力模型
        4.2.5 水平受荷动响应模型求解
        4.2.6 案例验证
        4.2.7 算例分析
    4.3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水平动响应
        4.3.1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连墙计算模型
        4.3.2 方程建立与求解
        4.3.3 墙身水平土抗力模型
        4.3.4 水平受荷动响应模型求解
        4.3.5 案例验证
        4.3.6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竖向受荷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动力响应
    5.1 引言
    5.2 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竖向动响应
        5.2.1 竖向动力计算模型
        5.2.2 方程建立与求解
        5.2.3 墙侧动阻力模型
        5.2.4 竖向受荷动力响应求解
        5.2.5 案例验证
        5.2.6 算例分析
    5.3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竖向动响应
        5.3.1 竖向动力计算模型
        5.3.2 方程建立与求解
        5.3.3 墙侧动阻力物理模型
        5.3.4 竖向受荷动响力应求解
        5.3.5 案例验证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黏性土中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包络面研究
    6.1 引言
    6.2 井筒式地下连续墙与地基有限元模型
        6.2.1 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模型
        6.2.2 黏性土地基模型
        6.2.3 有限元单元模型
        6.2.4 荷载和位移符号约定
        6.2.5 加载模式
    6.3 数值结果
        6.3.1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6.3.2 井筒式地下连续墙竖向承载力
        6.3.3 竖向荷载作用下地基水平和抗弯承载力
        6.3.4 复合加载模式下地基承载力包络线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张皋过江通道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受力特性研究
    7.1 工程概况
    7.2 地基及土体参数
    7.3 水平荷载作用下基础受荷特性分析
    7.4 竖向荷载作用下基础受荷特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未知常数求解
作者简介

(2)复杂层状地基中的波动传播和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地震波散射问题的算法综述
        1.2.2 单相介质地震波散射研究
        1.2.3 饱和介质动力相互作用研究
        1.2.4 饱和介质地震波散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各向同性层状地基中马蹄形孔洞的散射分析
    2.1 引言
    2.2 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基本模型
    2.3 层状地基的动力刚度
        2.3.0 基本方程
        2.3.1 边界条件
        2.3.2 精细积分算法
        2.3.3 内部点格林函数
        2.3.4 动力刚度
    2.4 自由场的波动响应
    2.5 验证性数值算例
        2.5.1 单元尺寸敏感性分析
        2.5.2 圆柱形孔洞对SV波的散射
        2.5.3 浅埋管道的波动响应
        2.5.4 沉积河谷对平面波的散射
    2.6 马蹄形孔洞的散射场分析
        2.6.1 层间阻抗比的影响
        2.6.2 埋置深度的影响
        2.6.3 土层厚度的影响
        2.6.4 椭圆形夹杂的影响
        2.6.5 褶皱场地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地基中复杂衬砌的地震响应
    3.1 引言
    3.2 层状地基的动力刚度
    3.3 自由场的波动响应
    3.4 验证性数值算例
        3.4.1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的格林函数
        3.4.2 层状地基中埋置冲击荷载的时程响应
        3.4.3 浅埋隧洞的动应力集中系数
        3.4.5 层状地基中椭圆形沉积河谷的散射场
    3.5 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地基中复杂衬砌结构的地震响应
        3.5.1 各向异性对复杂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3.5.2 地表风化层对复杂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3.5.3 复杂衬砌形式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各向同性饱和层状地基的动力响应
    4.1 引言
    4.2 状态空间方程
    4.3 应力-位移关系求解
        4.3.1 边界条件
        4.3.2 精细积分算法
        4.3.3 内部点的格林函数
        4.3.4 动力刚度
    4.4 数值算例
        4.4.1 饱和均质半空间中均布埋置荷载的动力响应
        4.4.2 饱和均质半空间地表刚性基础的动力刚度
        4.4.3 饱和成层半空间地表刚性基础的动力刚度
        4.4.4 孔隙率对饱和层状地基动力刚度的影响
        4.4.5 耗散系数对饱和层状地基动力刚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层状地基的动力响应
    5.1 引言
    5.2 基本方程
    5.3 应力-位移关系求解
        5.3.1 精细积分算法
        5.3.2 波数域中的格林函数
        5.3.3 频域-空间域中的格林函数
    5.4 数值算例
        5.4.1 饱和层状地基均布埋置荷载的位移响应
        5.4.2 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地基地表荷载的位移响应
        5.4.3 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均质地基埋置荷载的动力响应
        5.4.4 各向异性对条带基础动力刚度的影响
        5.4.5 排水条件对条带基础动力刚度的影响
        5.4.6 土层厚度对条带基础动力刚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下卧饱和土层单相层状地基中埋置基础的动力刚度
    6.1 引言
    6.2 埋置基础的动力刚度
        6.2.1 弹性土层和饱和土层的合并
        6.2.2 埋置基础的动力刚度
    6.3 数值算例
        6.3.1 均质半空间中矩形条带基础的动力刚度
        6.3.2 基础埋深对矩形基础动力刚度的影响
        6.3.3 孔隙流体对矩形基础动力刚度的影响
        6.3.4 Biot压缩性系数α的影响分析
        6.3.5 Biot压缩性系数M的影响分析
        6.3.6 截面形状对埋置基础动力刚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下卧饱和土层单相层状地基中复杂衬砌结构的地震响应
    7.1 引言
    7.2 下卧饱和层状半空间弹性土层中的波动响应
        7.2.1 基本方程
        7.2.2 饱和层状地基中波动传播
        7.2.3 单相土层和饱和土层交界面处的波动传播
        7.2.4 下卧饱和层状半空间单相土层中的波动响应
    7.3 数值算例
        7.3.1 SV波入射时地表时程响应
        7.3.2 子结构法求解自由场的波动响应
        7.3.3 复杂衬砌结构的地震响应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创新点摘要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悬索桥浅埋式重力锚碇基础的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1.2.1 锚碇基础的承载能力研究
        1.2.2 地基模型研究
        1.2.3 锚碇基础位移响应
        1.2.4 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
2 浅埋式重力锚碇的变位特性研究
    2.1 浅埋式重力锚碇的特点
    2.2 浅埋式重力锚碇的控制标准
    2.3 锚碇竖向沉降
    2.4 锚碇水平位移
    2.5 浅埋式重力锚碇稳定性分析
        2.5.1 锚碇基础抗滑动稳定性验算
        2.5.2 锚碇基础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5.3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注浆加固地基的承载力特性研究
    3.1 工程背景
        3.1.1 锚碇工程概况
        3.1.2 地质条件
        3.1.3 水文条件
        3.1.4 锚碇设计参数
        3.1.5 坑底注浆工艺
    3.2 注浆加固地基竖向承载力研究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数据
        3.2.3 试验结果
    3.3 注浆加固地基水平承载力研究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数据
        3.3.3 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锚碇全过程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4.1 数值分析理论基础
        4.1.1 软件介绍
        4.1.2 模拟锚碇全过程
    4.2 模型建立
        4.2.1 模型边界条件及模型简化
        4.2.2 本构模型
        4.2.3 模型参数
        4.2.4 施工工况
    4.3 南岸锚碇全过程数值模拟
        4.3.1 南岸锚碇施工期及运营期模拟(未注浆)
        4.3.2 南岸锚碇施工期及运营期模拟(注浆后)
        4.3.3 南岸锚碇未注浆与注浆后对比分析
    4.4 浅埋式锚碇承载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等比例增加缆力法
        4.4.2 基础形状
        4.4.3 锚碇基础厚度
        4.4.4 注浆时机
        4.4.5 加固土参数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核电结构安全分析中板结构与复杂地基计算模型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层状地基研究
        1.2.2 复合多层板研究
        1.2.3 板自由振动研究
        1.2.4 板与地基相互作用研究
        1.2.5 分层压电材料研究
        1.2.6 磁电弹板研究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层状地基静动力响应分析
    2.1 引言
    2.2 基本方程推导
        2.2.1 常微分方程的建立
        2.2.2 状态方程的建立
    2.3 层状地基边界条件
        2.3.1 半无限空间边界条件
        2.3.2 刚性基础边界条件
    2.4 方程求解
        2.4.1 精细积分算法
        2.4.2 频率-波数域中层状地基刚度矩阵
        2.4.3 波数域到空间域的转换
    2.5 集中荷载算例验证
        2.5.1 静力集中荷载作用在半无限空间表面
        2.5.2 静力集中荷载作用在两层地基内部
        2.5.3 静力集中荷载作用在三层地基内部
        2.5.4 动力集中荷载作用在半无限空间内部
    2.6 圆形荷载算例验证
        2.6.1 圆形静力荷载作用在半无限空间表面
        2.6.2 圆形动力荷载作用在半无限空间表面
    2.7 层状地基参数分析
        2.7.1 地基层厚度的影响
        2.7.2 多层材料参数的影响
        2.7.3 荷载频率的影响
        2.7.4 薄弱层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3 弹性板的变形与应力分析
    3.1 引言
    3.2 弹性板控制方程
    3.3 精细积分求解策略
    3.4 板的位移和应力求解
    3.5 算例验证
        3.5.1 薄板与厚板
        3.5.2 两层(0°/90°)简支方板
        3.5.3 三层(0°/90°/0°)简支方板
        3.5.4 四层(0°/90°/90°/0°)简支方板
    3.6 弹性板参数分析
        3.6.1 32层叠合板
        3.6.2 五层夹层方板
        3.6.3 四层圆板
    3.7 本章小结
4 弹性板自由振动问题研究
    4.1 引言
    4.2 板动力控制方程
    4.3 控制方程求解
        4.3.1 Pade级数
        4.3.2 自由度转换
        4.3.3 单层板刚度与质量矩阵
        4.3.4 复合多层板刚度与质量矩阵
    4.4 单层板自由振动问题求解
        4.4.1 单层方板
        4.4.2 单层菱形板
        4.4.3 单层圆板
        4.4.4 单层三角板
    4.5 多层方板自由振动问题求解
        4.5.1 两层简支方板(0°/90°)
        4.5.2 三层固支方板(0°/90°/0°)
        4.5.3 四层简支方板(0°/90°/90°/0°)
        4.5.4 四层简支方板(0°/90°/0°/90°)
        4.5.5 五层简支方板(0°/0°/0°/90°/0°)
    4.6 夹层方板自由振动问题求解
        4.6.1 五层简支夹层方板(0°/90°/Core/90°/0°)
        4.6.2 五层简支夹层方板(0°/90°/Core/0°/90°)
        4.6.3 十七层简支夹层方板(0°/90°/0°/90°/0°/90°/0°/90°/Core)sy
    4.7 多层矩形板自由振动问题求解
        4.7.1 三层固支矩形板(0°/90°/0°)
        4.7.2 五层简支夹层矩形板(0°/90°/Core/0°/90°)
    4.8 四层圆板自由振动问题求解
    4.9 四层菱形板自由振动问题求解
    4.10 本章小结
5 板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分析
    5.1 前言
    5.2 板与Winkler地基相互作用
        5.2.1 相互作用控制方程
        5.2.2 相互作用刚度矩阵的建立
    5.3 板与层状地基相互作用
    5.4 算例验证
        5.4.1 弹性板与Winkler地基
        5.4.2 弹性板与半无限空间
    5.5 实际工程分析
        5.5.1 刚性板与层状地基相互作用
        5.5.2 核电结构与层状地基相互作用
    5.6 本章小结
6 智能材料静动力响应分析
    6.1 引言
    6.2 层状压电材料基本方程
        6.2.1 常微分方程的建立
        6.2.2 状态方程的建立
    6.3 压电材料边界条件
        6.3.1 自由边界条件
        6.3.2 界面边界条件
        6.3.3 半无限空间边界条件
    6.4 压电材料控制方程的求解
        6.4.1 精细积分算法
        6.4.2 频率-波数域中层状压电材料的刚度矩阵
        6.4.3 波数域到空间域的转换
    6.5 磁电弹板控制方程的建立
    6.6 磁电弹板控制方程的求解
        6.6.1 Pade级数
        6.6.2 磁电弹板刚度矩阵
    6.7 层状压电材料数值算例
        6.7.1 层状压电材料算例验证
        6.7.2 荷载形式的影响
        6.7.3 荷载组合的影响
    6.8 磁电弹板数值算例
        6.8.1 磁电弹板算例验证
        6.8.2 圆形固支磁电弹板
        6.8.3 方形开孔磁电弹板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大宽高比混凝土独立扩展基础基底反力分布规律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基底反力分布相关研究
    1.1 研究方法
        1.1.1 室外试验研究
        1.1.2 室内试验研究
        1.1.3 数值模拟研究
    1.2 反力分布规律及模型
    1.3 控制参数及范围
2 现有的国内外相关规范对基底反力的考虑
    2.1 现有的国内相关规范对基底反力的考虑
    2.2 现有的美国相关规范对基底反力的考虑
    2.3 现有的欧洲相关规范对基底反力的考虑
3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建议
    3.1 研究方法
    3.2 参数及范围
4 结论

(7)基于辅助体系法的高架桥梁空间性态传递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曲线梁桥的发展应用
        1.2.1 曲线梁桥受力特点
        1.2.2 曲线梁桥线性分析理论及发展应用
        1.2.3 曲线梁桥非线性分析理论及其发展应用
    1.3 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进展
        1.3.1 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发展
        1.3.2 曲线桥抗震研究发展
        1.3.3 多维多点地震反应的研究进展
    1.4 传递矩阵法的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1.4.1 传递矩阵法的发展历史
        1.4.2 传递矩阵法的求解思想
        1.4.3 传递矩阵法在结构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直梁结构空间性态传递分析
    2.1 传递矩阵法的基本思路和计算原理
        2.1.1 传递矩阵法的基本思路
        2.1.2 传递矩阵法的计算原理
    2.2 直梁结构空间性态传递的辅助体系法分析
        2.2.1 辅助体系法推导直梁结构空间性态传递场矩阵
        2.2.2 直梁的空间点矩阵
        2.2.3 直线梁的总空间传递矩阵
        2.2.4 边界条件
    2.3 计算实例
    2.4 本章小结
3 直线梁桥弹塑性空间性态传递分析
    3.1 直线梁桥弹塑性空间性态传递分析原理
    3.2 塑性铰模型分析
        3.2.1 塑性铰模型分析原理
        3.2.2 直线梁桥塑性铰模型的弹塑性空间性态传递矩阵
    3.3 塑性域模型分析
        3.3.1 塑性域模型的分析原理
        3.3.2 塑性域的长度
        3.3.3 塑性域的空间性态传递矩阵
    3.4 计算实例
    3.5 本章小结
4 曲梁结构空间性态传递分析
    4.1 传递矩阵法的计算原理
    4.2 曲梁结构空间性态传递的辅助体系法分析
        4.2.1 辅助体系法推导曲梁结构空间性态传递场矩阵
        4.2.2 曲梁的空间点矩阵
        4.2.3 曲梁的总空间传递矩阵
        4.2.4 边界条件
    4.3 计算实例
    4.4 本章小结
5 曲线梁桥弹塑性空间性态传递分析
    5.1 曲线梁桥弹塑性空间性态传递分析原理
    5.2 塑性铰模型分析
        5.2.1 塑性铰模型分析理论
        5.2.2 曲线梁桥塑性铰模型的弹塑性空间性态传递矩阵
    5.3 塑性域模型分析
        5.3.1 塑性域模型的分析原理
        5.3.2 塑性域的长度
        5.3.3 塑性域的空间性态传递矩阵
    5.4 计算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支座及墩柱的空间性态传递分析
    6.1 支座的类型
        6.1.1 支座的性态传递矩阵
        6.1.2 梁与支座的转换关系
    6.2 墩柱的性态传递矩阵
        6.2.1 桥墩的结构类型
        6.2.2 等截面墩的性态传递矩阵
        6.2.3 变截面墩的性态传递矩阵
    6.3 墩柱的弹塑性分析
    6.4 计算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曲线梁桥动力空间性态传递分析
    7.1 曲线梁的自由振动空间点矩阵
    7.2 曲线梁自由振动的空间总传递矩阵
    7.3 曲线梁自振频率的求解
    7.4 曲线梁振型的求解
    7.5 计算实例
    7.6 本章小结
8 多点地震激励下高架桥空间性态的频域传递分析
    8.1 基本原理
        8.1.1 离散结构的空间性态传递分析计算模型
        8.1.2 多点激励下高架桥空间性态频域传递矩阵
    8.2 空间性态关系的求解
    8.3 计算实例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轴对称受荷弹性圆板下横观各向同性多层地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轴对称受荷弹性圆板下多层地基解析解
2 数值计算与分析
    2.1 各向同性弹性地基上轴对称受荷圆板的位移
    2.2 分层地基上的轴对称受荷圆板的位移
3 结论

(9)弹性矩形板下横观各向同性多层地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解的推导
3 数值计算与分析
    3.1 本文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的验证
    3.2 对称受荷矩形板下多层地基的分析
    3.3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与均匀各向同性地基对比
4 结论

(10)路面体系分析的多相层合弹性半空间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路面体系上车辆荷载模型的分类
    1.3 地基模型及静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3.1 地基土介质常用的力学模型
        1.3.2 静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4 路面模型及静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4.1 路面板常用力学模型
        1.4.2 静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5 现状综述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基于薄板理论的路面体系静动力响应
    2.1 单相弹性地基与矩形薄板静动力基本方程的建立
    2.2 弹性地基上路面板静态响应的计算分析
    2.3 弹性地基上路面板动态响应的计算分析
        2.3.1 路面体系的自振特性
        2.3.2 路面体系动态响应分析
    2.4 结论
3 路面体系三维弹性力学静动力响应研究
    3.1 多相弹性介质的控制方程
        3.1.1 土介质的平衡方程
        3.1.2 阻尼公式
        3.1.3 物理方程
        3.1.4 几何方程
        3.1.5 土体有效应力原理
        3.1.6 孔隙流体平衡方程
        3.1.7 渗流的连续方程
        3.1.8 总控制方程的建立
    3.2 多相弹性介质的边界条件
    3.3 基于单相弹性介质模型的路面体系静动态响应的半解析理论
        3.3.1 路面体系的力学模型
        3.3.2 单相弹性介质静态响应的半解析理论
        3.3.3 单相弹性介质动态响应的半解析理论
    3.4 基于两相饱和弹性介质模型的路面体系静动态响应的半解析理论
        3.4.1 两相饱和弹性介质的静态响应的半解析理论
        3.4.2 两相饱和弹性介质的动态响应的半解析理论
    3.5 可靠性的分析和验证
    3.6 算例分析
        3.6.1 算例1:基于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式的无限大路面三维静力分析
        3.6.2 算例2:基于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式的有限大路面三维静力分析
    3.7 小结
4 移动荷载作用下基于单相弹性半空间地基的路面体系三维动力响应研究
    4.1 移动坐标系下基于单相弹性介质路面体系的动力控制方程
    4.2 移动坐标系下单相弹性介质层单元的边界条件
    4.3 单相弹性介质瞬态响应内部残数矩阵和边界残数矩阵
    4.4 单相弹性介质稳态响应内部残数矩阵和边界残数矩阵
    4.5 单相弹性介质三维动态响应半解析单元方程
    4.6 可靠性分析和验证
    4.7 算例:弹性半空间地基三维动态响应分析
        4.7.1 移动均布恒载作用下弹性半空间地基的动力响应
        4.7.2 移动均布恒载作用下考虑阻尼时弹性半空间地基的动力响应
        4.7.3 移动简谐荷载作用下弹性半空间地基的动力响应
        4.7.4 移动简谐荷载作用下考虑阻尼时弹性半空间地基的动力响应
        4.7.5 参数分析
        4.7.6 结论
    4.8 小结
5 移动荷载作用下基于两相饱和弹性半空间地基的路面体系三维动力响应研究
    5.1 移动坐标系下基于两相饱和弹性介质路面体系动力控制方程
    5.2 移动坐标系下两相饱和弹性介质层单元的边界条件
    5.3 两相饱和弹性介质瞬态响应内部残数矩阵和边界残数矩阵
    5.4 两相饱和弹性介质稳态响应内部残数矩阵和边界残数矩阵
    5.5 两相饱和弹性介质三维动态响应半解析单元方程
    5.6 算例:移动荷载下饱和弹性半空间地基—弹性地基—路面系统动态响应
    5.7 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成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配筋混凝土板介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
附录2 在学期间己录用、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四、传递矩阵法分析中心集中荷载下矩形刚性板(论文参考文献)

  • [1]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变位与承载力研究[D]. 曹耿. 东南大学, 2021
  • [2]复杂层状地基中的波动传播和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D]. 李志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悬索桥浅埋式重力锚碇基础的承载特性研究[D]. 陈浩. 东南大学, 2019(05)
  • [4]核电结构安全分析中板结构与复杂地基计算模型与方法的研究[D]. 张鹏冲.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5]大宽高比混凝土独立扩展基础基底反力分布规律研究现状[J]. 肖猛,张正勇,焦听雷,秦小亮,罗金辉. 建筑结构, 2017(S2)
  • [6]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地基上弹性矩形板的参数研究[J]. 艾智勇,杨轲舒. 岩土工程学报, 2016(08)
  • [7]基于辅助体系法的高架桥梁空间性态传递理论研究[D]. 杨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1)
  • [8]轴对称受荷弹性圆板下横观各向同性多层地基分析[J]. 艾智勇,成怡冲. 建筑结构学报, 2012(04)
  • [9]弹性矩形板下横观各向同性多层地基分析[J]. 艾智勇,曹国军. 岩土力学, 2011(S2)
  • [10]路面体系分析的多相层合弹性半空间理论[D]. 曹彩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中心集中荷载作用下矩形刚板的传递矩阵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