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联锁设备应用中的几点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育峰[1](2014)在《煤气发电机组DCS系统的设计、实现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可作为二次能源的副产品(如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利用富余煤气发电已成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而DCS控制技术是目前煤气发电机组热工控制的关键所在,是保障设备稳定运行、降低安全与生产事故发生的主要控制平台,因此设计一套安全、可靠、高品质的DCS控制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新疆昆玉钢铁有限公司新投产的2×30MW发电工程为主要背景,针对该系统的工艺特点和控制要求,进行了DCS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简要介绍了该煤气发电机组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特点及控制要求;该系统选用了南京科远的NT6000系列DCS产品,对此产品进行了简要介绍;就本机组DCS系统的硬件设计、控制策略、软件编程、人机界面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对DCS系统在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各阶段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性措施进行了总结,并对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许刚[2](2009)在《棉花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棉花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棉花加工同样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的棉花加工业有着很长的历史,加工技术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与国外先进的棉花加工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棉花加工技术的落后,将直接导致我国的棉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改进和发展我国棉花加工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证棉花加工的高效、优质、低耗,针对不同性状的棉花加工,必须对相应的棉花加工工艺、成套设备运行参数等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实现棉花加工的精细化、智能化。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棉花加工业发展现状,找出了国内棉花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实现棉花精细、智能化加工的总体方案。并对棉花加工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棉花加工不同于其它,较为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加工控制系统属于非线性、多变量耦合系统,因此无法建立系统精确的数学模型,采用传统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很难实现有效的控制。本研究将模糊控制技术引入到棉花加工过程,采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了棉花加工过程的智能自适应控制,完成了籽棉烘干模糊推理系统、籽棉轧花模糊推理系统和皮棉加湿模糊推理系统的设计,并进行了系统有效性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模糊推理系统是有效可行的。本课题还针对传统籽棉清理机的缺陷,设计了刺钉滚筒与格条栅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调节的智能型数控籽棉清理机,改善籽棉清理机加工中易出现堵棉等情况,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自动调节间距,提高棉花加工效率,从而提高皮棉质量。
王晓明[3](2008)在《棉花加工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棉花加工同样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的棉花加工业有着很长的历史,加工技术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与国外先进的棉花加工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棉花加工技术的落后,将直接导致我国的棉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改进和发展我国棉花加工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棉花加工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比找出了国内棉花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棉花加工智能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并针对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棉花加工不同于传统的产品加工,其影响因素众多,棉花加工控制系统属于非线性、多变量耦合系统,因此无法建立系统精确的数学模型,采用传统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很难实现有效的控制。本课题将模糊控制技术引入到棉花加工过程,采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了棉花加工过程的智能自适应控制,完成了籽棉烘干模糊推理系统、籽棉轧花模糊推理系统和皮棉加湿模糊推理系统的设计,并进行了系统有效性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推理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本课题还采用组态软件完成了棉花加工过程上位机监控系统的开发,并通过DDE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了组态软件与MATLAB的混合编程,实现了棉花加工过程在线监控、策略优化的一体化,完成了棉花加工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该系统能够满足现代棉花加工对系统实时性、准确性的要求,提高了棉花加工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真正实现了棉花加工的智能化控制。
姜璐[4](2008)在《基于VR的虚拟测试方法在CBTC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学科的发展,虚拟现实(VR)作为这些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利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与开发中。但研究人员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还只停留在简单的仿真层面,单纯的强调三维仿真的沉浸感,却忽略了虚拟现实中交互和构想的特点。文章在三维视景仿真的基础之上,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测试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强调人的参与和创造过程,开发出VR的虚拟测试系统,充分体现了人与系统的交互过程和人的构想能力,同时也将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本文从虚拟测试的理论基础出发,从理论的角度对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测试技术和面向对象建模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的理论模型。文章分析了虚拟测试系统独有的特点,提出了系统的实现方法,以及整个系统设计与评价并行的开发流程,对系统研究的可行性做出了肯定。论文将基于VR的虚拟测试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作为重点内容,其中包括几何建模、动态行为建模、DOF技术、开关节点技术、模型优化和通信技术等。文章将这些关键技术与CBTC虚拟测试系统的实际开发相结合,分别从CBTC静态场景建模及优化、运动体的动态行为方法研究、人机界面(MMI)的设计和实现、多台虚拟现实主机的互联互通等方面对虚拟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论文介绍了虚拟测试系统在CBTC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对CBTC系统中包括列车运行模式、CBTC区域登录过程、列车追踪过程和计算机联锁在内的一系列基本功能进行了测试。在对这些功能的测试过程中,虚拟测试以其独有的图形化测试方法和相对于传统测试方法所具有的优点,证明了虚拟测试系统在CBTC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CBTC系统测试安全性和经济性做出了贡献。
杨武[5](2000)在《计算机联锁设备应用中的几点改进》文中认为1.施工方面接口架的正面在原设计意图中采用32芯插接板,如果该块插接板的某芯故障,则必须将整块插接板一起拔下,影响面较大,更换也麻烦。只要将其改为分线盘端子柱形式或单柱插拔的方式即可。此外,为方便故障的查找,接口架采集地线应引至每个需采集的组合架中部,即组合侧?..
二、计算机联锁设备应用中的几点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联锁设备应用中的几点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煤气发电机组DCS系统的设计、实现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DCS发展现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煤气发电机组生产工艺设备 |
2.1 工艺流程简介 |
2.2 锅炉及辅助设备 |
2.3 汽轮机及辅助设备 |
2.4 发电机及辅助设备 |
第三章 煤气发电机组DCS硬件 |
3.1 NT6000 DCS简介 |
3.2 发电机组DCS整体方案 |
3.3 硬件选型与组态 |
3.4 硬件外围接线 |
第四章 煤气发电机组DCS软件 |
4.1 数据采集系统 |
4.2 模拟量控制系统 |
4.3 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 |
4.4 汽轮机安全监控及保护系统 |
4.5 人机界面设计 |
第五章 控制系统安全性措施 |
5.1 影响稳定的因素分析 |
5.2 几点改进的措施 |
5.3 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棉花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国外棉花加工现状 |
1.1.2 国内棉花加工现状 |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棉花加工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 |
2.1 棉花加工一般工艺流程及分析 |
2.2 籽棉预处理 |
2.2.1 籽棉清理 |
2.2.2 籽棉烘干 |
2.2.3 配棉及喂棉量控制 |
2.3 籽棉轧花工艺 |
2.3.1 影响轧花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
2.3.2 智能轧花的必要性 |
2.4 籽棉轧花智能化工艺系统设计 |
2.4.1 棉花加工过程的特点和其控制策略 |
2.4.2 籽棉加工智能化工艺系统方案设计 |
2.5 籽棉轧花智能化控制系统构成 |
2.5.1 现场执行层 |
2.5.2 过程控制层 |
2.5.3 上位机监控层 |
2.6 系统硬件构建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棉花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 |
3.1 吸棉控制智能化 |
3.1.1 外吸棉控制智能化的必要性 |
3.1.2 外吸棉控制方式和原理 |
3.2 喂棉控制智能化 |
3.3 籽棉预处理智能化 |
3.4 轧花数控智能化 |
3.5 皮棉清理数控智能化 |
3.6 皮棉加湿控制智能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糊控制在棉花加工中的应用 |
4.1 模糊控制技术简介 |
4.1.1 模糊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 |
4.1.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
4.2 棉花加工过程控制的模糊特点 |
4.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4.4 基于MATLAB的模糊控制器开发 |
4.5 籽棉烘干的模糊控制 |
4.5.1 籽棉烘干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4.5.2 籽棉烘干模糊控制系统仿真 |
4.6 喂棉轧花环节的模糊控制 |
4.6.1 常规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4.6.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4.6.3 轧花模糊控制系统构成 |
4.6.4 轧花主电机电流推理系统设计 |
4.6.5 轧花模糊自适应PID推理系统设计 |
4.6.6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仿真 |
4.7 皮棉加湿的模糊控制 |
4.7.1 皮棉加湿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4.7.2 皮棉加湿模糊控制系统仿真 |
4.8 模糊控制算法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数控籽棉清理机研发 |
5.1 智能数控籽棉清理机总体方案 |
5.1.1 智能数控籽棉清理机功能需求分析 |
5.1.2 智能数控籽棉清理机的总体方案 |
5.1.3 智能籽棉清理机自动调隙的总体流程 |
5.2 提升机构的设计 |
5.2.1 格条栅设计与计算 |
5.2.2 支杆设计与受力计算 |
5.2.3 传力杆强度计算 |
5.2.4 支杆连杆强度计算 |
5.2.5 状态位置计算 |
5.3 传动机构和动力部分设计 |
5.3.1 传动机构的设计 |
5.3.2 动力部分的设计 |
5.3.2.1 步进电机的选型与计算 |
5.3.2.2 丝杠支撑轴承选型与计算 |
5.3.3 传动机构与动力部分的安装设计 |
5.4 籽棉清理模糊控制器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棉花加工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国外棉花加工工业现状 |
1.1.2 国内棉花加工工业现状 |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3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棉花加工智能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棉花加工流程简介 |
2.2 籽棉预处理过程介绍 |
2.2.1 籽棉烘干的必要性 |
2.2.2 籽棉烘干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
2.2.3 籽棉量的自动控制及配棉 |
2.3 籽棉轧花过程 |
2.3.1 影响轧花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
2.3.2 智能轧花的必要性 |
2.4 棉花加工中皮棉加湿技术的应用 |
2.4.1 皮棉加湿的必要性 |
2.4.2 皮棉加湿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2.5 籽棉轧花智能控制系统构成 |
2.5.1 现场执行层 |
2.5.2 过程控制层 |
2.5.3 上位机监控层 |
2.6 系统硬件构建方案 |
2.7 系统具体实现方案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棉花加工底层控制系统设计 |
3.1 棉花加工工艺流程简介 |
3.2 轧花过程PLC控制系统设计 |
3.2.1 系统设计要求 |
3.2.2 棉花加工过程分析 |
3.2.3 PLC选型 |
3.3 变频控制系统设计 |
3.3.1 吸棉风机变频控制系统设计 |
3.3.2 喂棉电机变频控制系统设计 |
3.4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4.1 数据采集模块选型 |
3.4.2 通讯功能模块选型 |
3.5 模拟量控制模块设计 |
3.6 底层控制系统整体实现框图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糊控制在棉花加工中的应用 |
4.1 模糊控制策略的选取 |
4.2 模糊控制技术简介 |
4.2.1 模糊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 |
4.2.2 模糊控制器的特点 |
4.2.3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
4.3 基于MATLAB的模糊控制器开发 |
4.4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4.5 模糊控制在籽棉烘干中的应用 |
4.5.1 籽棉烘干的意义 |
4.5.2 籽棉烘干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4.5.3 籽棉烘干模糊控制系统仿真 |
4.6 模糊控制在喂棉轧花环节中的应用 |
4.6.1 常规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4.6.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4.6.3 轧花模糊控制系统构成 |
4.6.4 轧花主电机电流推理系统设计 |
4.6.5 模糊自适应PID推理系统设计 |
4.6.6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仿真 |
4.7 模糊控制在皮棉加湿中的应用 |
4.7.1 皮棉加湿控制的必要性 |
4.7.2 皮棉加湿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4.7.3 皮棉加湿模糊控制系统仿真 |
4.8 模糊控制算法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花加工组态监控系统开发 |
5.1 组态控制技术简介 |
5.1.1 组态软件的定义 |
5.1.2 组态软件的主要特点 |
5.1.3 力控组态软件的基本结构 |
5.2 籽棉轧花监控系统开发 |
5.2.1 流程监控系统 |
5.2.2 数据采集系统 |
5.2.3 报警管理系统 |
5.3 基于DDE的数据交换技术 |
5.3.1 DDE通信协议简介 |
5.3.2 力控组态软件与MATLAB间的数据交换 |
5.4 组态软件与MATLAB混合编程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VR的虚拟测试方法在CBTC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 |
1.2.1 CBTC概述 |
1.2.2 CBTC的系统结构 |
1.2.3 CBTC仿真测试系统 |
1.3 城市轨道交通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 |
2.1 虚拟现实技术 |
2.1.1 虚拟现实(VR)的概述 |
2.1.2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
2.1.3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
2.2 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2.2.1 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的概念 |
2.2.2 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 |
2.3 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的模型及实现方法 |
2.3.1 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的理论模型 |
2.3.2 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的开发流程 |
2.3.3 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的实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CBTC中的虚拟测试关键技术 |
3.1 虚拟测试系统中的CBTC静态虚拟环境建模技术 |
3.1.1 CBTC静态虚拟环境的几何建模 |
3.1.2 使用纹理映射增加列车运行场景真实感 |
3.1.3 CBTC场景模型数据库的优化 |
3.2 虚拟测试系统中的列车及其它场景物体动态行为技术 |
3.2.1 列车运动行为的实现与控制 |
3.2.2 利用DOF增加部分模型对象的活动能力 |
3.2.3 通过开关节点实现信号机动态显示 |
3.3 虚拟测试系统中人机交互界面(MMI)的设计 |
3.3.1 人机界面的模块划分 |
3.3.2 基于MFC的主显示界面设计 |
3.3.3 串口通信的接口设计 |
3.3.4 折返功能的实现 |
3.4 以太网中多台虚拟测试主机的交互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4 CBTC虚拟测试实例 |
4.1 CBTC列车运行模式及驾驶功能测试 |
4.2 CBTC中多车追踪测试 |
4.3 CBTC计算机联锁子系统功能测试 |
4.4 CBTC折返功能测试 |
4.5 CBTC故障模拟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计算机联锁设备应用中的几点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施工方面 |
2. 联锁试验方面 |
3. 特殊电缆的备用 |
4. UPS问题 |
四、计算机联锁设备应用中的几点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气发电机组DCS系统的设计、实现及优化[D]. 王育峰. 山东大学, 2014(04)
- [2]棉花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D]. 许刚. 山东大学, 2009(04)
- [3]棉花加工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王晓明. 山东大学, 2008(01)
- [4]基于VR的虚拟测试方法在CBTC中应用的研究[D]. 姜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5]计算机联锁设备应用中的几点改进[J]. 杨武. 铁道通信信号,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