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殷婕[1](2021)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不良资产价值庞大,种类丰富,部分是错放、闲置的宝贵资源。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期,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能精准地降低资源消耗、消化闲置资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持有的不良资产占到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总额的83%,科学、合理、高效地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能降低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份额,同时能为经济发展带来一轮高峰。历史上,我国通过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政策性剥离银行不良资产,为银行参与现代化经济发展和股份制改革卸下包袱,而如今,我国经济稳中有增,不良资产处置应该从特殊时期的特殊措施变化为常态化工作,因此,当下的不良资产处置要提高法治化水平,以法治来优化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环境。研究发现,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法律障碍主要是由商业银行主体特殊性和不良资产债务和抵押物特殊性引发的,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内外部监管严格,监管过剩,激励不足;不良资产债权和抵押物总价值巨大但是价格过低,且多以房产为担保物,担保物、担保人与债务人之间法律关系紧密且复杂,这些特殊性贯穿于所有处置方式始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最常用的方式有:诉讼追偿、资产重组、债转股、不良资产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问题有立法方面的:未建立不良资产处置法律体系,适用《民法典》处置不良资产不符合实际需求,《公司法》与不良资产处置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未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中主体和行为进行法律界定;也存在实务方面的法律问题:一级市场开放度低、不良资产持有人穷尽救济仍然不能实现债权、不良资产估值随意性强、债转股法律关系不确定、不良资产投资权利保障削弱等。针对以上法律问题,提出从数据融通、风险预警前置、信用恢复三方面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从源头减少不良资产,同时鼓励失信主体主动恢复信用,继续参与市场活动;从划定包容性强的不良资产类别,分别确定税率和降低不良资产交易税率两方面合理降低不良资产处置税收成本,调和国家财政和不良资产处置之间关于税收的矛盾;从减少政府指定债转股现象以及转为优先股的合理性和权利范围两方面提高债转股中双方的自主权,进一步弱化不良资产处置行政色彩;立法重心从重监管惩戒向完善规则转变,建立专门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夯实法治基础,提高处置效益;从加大法院执行追偿力度,创新强制执行手段,促进不良资产所有权人之间债权债务抵销两个方面提升诉讼追偿效果,提升公力救济的效果和司法权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需要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联合发力,多措并举,才能切实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安全性,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活跃。
桑田[2](2020)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迅速推进,金融市场活跃度持续上升,国内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跨国商业银行也纷纷看准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这也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最近几年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持续上升,这对于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处置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尝试了一系列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同时国家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加强监管,但仍因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在实践中面临较高的不良资产风险。为此,本次研究拟定从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角度,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提出针对性建议。
邱晟[3](2020)在《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1999年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和全面商业化阶段。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以来,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涌现,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手法也在不断丰富。随着不良资产市场政策的放开,参与者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层次上也越来越丰富,越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不良资产行业中对参与机构的资产精细化处理能力要求也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选择了D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收购并处于管理和处置中的典型银行不良资产包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资产包中债权债务结构的不良原因和银行信贷管理漏洞进行分析,在银行信贷发放以及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包的处置上给出一定的建议。案例选取的资产包涉及多户债权,主要可以根据抵质押担保情况被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拥有共同的债权人和抵押物提供保证担保;第二部分债权主要为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第三部分抵押物为工业土地和专用生产设备;第四部分的抵押物为商业地产。该资产包是资产管理公司日常收购的小规模金融不良资产包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日常对该类资产包的经营和处置上通常采用诉讼追偿的传统处置方法,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已经有着一套完整的流程和步骤,有着较小的操作风险,但却有回收率低、回收周期长的不足。细看该类资产包,其中的部分资产作为商业地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且有着较低的贬值风险,且在收购的时候往往仅需付出远比正常市场更低的对价,使其有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为探索更好的资产处置方式,本文选取该资产包对资产的现实处置方案展开分析,并创新性地尝试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处该不良资产包。在证券化的方案中,笔者采用信托模式的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收益证券涉及为优先级高级、优先级中级、次级(权益层)三个层级,并使用蒙特卡洛仿真对证券存续期内的资产价格和现金流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采用风险定价的方法对拟对外发售的优先级证券进行定价。相比现实处置方案,加入资产证券化手段的方案无论在回收比率的低值还是高值上都有着更好的表现。并且因为加入了资产证券化手段的运用,在债权的处置和抵押物的处置上实现了时间的分离,使得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更快地处置债权回收资金,抵押资产也因处置时间和拉长减少了因交易摩擦带来地贬值。此外,笔者结合文章涉及案例和自身从业经验,指出了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设计的估价和处置、银行自身贷款风险防范上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建议。
赵明[4](2020)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TF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银行业爆发的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呈双升状态,这不仅威胁银行安全,降低银行的稳定性和盈利性,甚至可能发展成危害国家经济正常运转的隐患。在疫情所致的经济受阻的背景下,控制风险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而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两点:预防、风险发生后的处置。现阶段,我国仍在不断的调整经济结构,银行不良资产持续上升,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加大。所以,分析探索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本文选择TF银行作为案例,重点分析了TF银行不良资产具体状况以及造成TF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TF银行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针对性的给出了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改进策略,希望能够帮助TF银行更好的处理这一问题,同时也给同行业其他银行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问题主要有:不良资产催收问题、不良资产重组化解问题、不良资产以物抵债问题、不良资产核销问题、不良资产处置管理方面问题。第二、TF银行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处置进行优化:对原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优化,新增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完善不良资产防控与管理。
刘洋[5](2020)在《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速率开始放缓,各行各业高债务、高杠杆、低产能经营弊端逐渐暴露,出现了大面积债务违约、兑付困难情形,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不良资产余额以及不良率集中升高成为政府及监管机构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商业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如不快速消化完毕,将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国家经济以及社会稳定。A商业银行作为湖南省芙蓉区重要的商业银行,其不良余额以及不良率远超同业,加之自身消化速度缓慢,不良资产包袱越来越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法,针对A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分析其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及制度保障。本文首先阐述了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以及不良率、不良资产结构、不良资产行业分布、权责机制设置等基本情况并着重分析了其当前不良资产现状、成因,指出不良资产堆积的危害和不利影响。其次阐述了 A商业银行“自行清收、诉讼追偿、债务重组、批量转让、呆账核销”几种现有处置方式,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 A商业银行在处置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A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以及同业实操案例,有针对性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买断收购+反委托处置、处置方式组合使用、完善处置定价机制”等处置方式优化措施;并从机构设置、内控体系、员工素质、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相应保障措施,确保处置方式优化措施切实可行,能够顺利推动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率跟处置进度,逐渐甩除不良资产堆积的包袱。
张秀豪[6](2020)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我国企业债务问题和银行不良资产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引发持续关注。对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展开研究,对指引不良资产风险管控和科学处置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以清收、呆账核销和以资抵债等为代表的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存在金融风险积聚、资产加速贬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探寻以风险隔离理论、看涨期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解决思路,指出针对传统模式的不足应主要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其次,本文针对三种优化模式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发展概况进行研判,提出各优化模式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并基于此提出各模式如何解决问题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选取“19工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和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平安自建AMS平台等案例,分析各案例及对应模式的特点,为三种模式优化的对比研究提供现实证据和案例支撑。然后,本文着重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在应用分布、资产特征、效率效益和存在的风险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银行和AMC(以及AIC)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重组两个业务范畴分别具体突出优势,且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可以帮助前两种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由于三种模式应用的区域和行业存在差异,为分区域和分行业制定模式发展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平台化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不充分、各模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最为突出等结论。最后,针对三种模式的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提出关于法制建设和信息披露、资本市场体系、不良资产基金、律师角色转变以及各方式结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对不良资产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边际贡献。
靳清山[7](2020)在《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银行稳健的经营与否与发放不良贷款息息相关,也与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存在着正相关。近年来,各个商业银行紧紧抓住"四万亿"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大举资金投入支持房地产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迎来一个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时期,不良贷款的比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自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步的优化和向经济高质量健康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银行不良资产所占的比率显着上升,资产管控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不良资产的管理亟待提升,这成为了我国各个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形势和问题。经济的增速进一步放缓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增速明显地加快,商业银行快速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金融系统也出现了不稳定的信号。近几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放余额和比重逐年"双升",成为金融业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更是每家商业银行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金融难题。国家高度重视影响社会金融安全的重大问题,把如何准确、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各家商业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规模年均呈现快速上升的增长趋势,同时不良贷款规模的年均增速比率也明显加快,不良资产规模大幅度的上升和增速比率的大幅增加,这些都使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在总结传统处置方式的基础上,依据银行业发展的整体现状并结合发达国家经验予以创新,提出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使其能够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借鉴。论文针对银行这一时期不良资产处置的高峰,在这一大背景下,以zz银行为代表作为案例,通过深入的分析探讨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资产处置方式问题产生的原因、现有处置方式的优化以及现有方式优化中所需的一些保障性政策措施,希望论文能够对zz银行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战略和理论的支撑,并为其他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代忠良[8](2020)在《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与核心,金融是否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而金融机构是否能够高效的消化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则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帮助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和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国务院在1999年先后批准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AMC)。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并且国家赋予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有银行和国企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全资产”的神圣使命。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阶段和综合发展阶段。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采取债务追偿、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债转股、资产置换等传统方式对存量不良资产进行了处置,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为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企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已经不能最大化地提升存量不良资产的价值,需要对不良资产处置方进行不断的改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在本文中,作者对不良资产的基本概念、成因、特征及国内不良资产行业现状进行了阐述,在对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了分析之后,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在充分结合了G资产管理公司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优势和充分利用分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前提下,对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出了改进策略。将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债权转让+互联网的方式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将传统的债转股方式配以综合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将资产进行批量打包再委托给中介机构进行管理和处置。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来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的综合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资产证券化和债权收益权转让两种最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为化解我不良资产的风险和进一步提升资产价值提供新的思路。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法律环境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机制和人才的保障,才能使得相关的改进措施能够实现,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能对不良资产采取高效的处置措施,将最大程度上保全国有资产和减少社会的损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曾子谦[9](2020)在《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反之,如若商业银行面临重大风险,其影响范围必然会扩散到经济领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能力是反映其经营状况的关键,而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对经营能力起到直接的作用,它映射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从大范围来看,对全国经济也是一种预警。通过对以往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了解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情况下是由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诱发的,不仅影响范围大,而且程度深,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会造成整个经济的瘫痪或陷入恶性循环,为了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各国纷纷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管理,同时也注重相应的处置工作。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已成为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更好更快地处置不良贷款,研究不良贷款处置的措施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以此为依据,重点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通过研究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现状,发现目前处置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兰州农商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希望也能够为全国其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提供经验。本文主要从兰州农商银行2015年成立以来的不良贷款相关数据出发,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对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特征、成因等要素的分析论证。在上述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兰州市的实际情况和兰州农商银行自身经营的特点,分析归纳兰州农商行在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本文针对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为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给出合理性的对策及建议。对于不良贷款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除此之外,不良贷款的处置研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意义重大,为其有效管理不良贷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李刚刚[10](2020)在《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6%左右,其对世界经济发展走向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世界主要国家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当于世界经济晴雨表的敏感地带,因此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位运行的影响下,我国的各行各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个人和企业负债风险不断加剧。金融业,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更是遭受了严重的影响,资产质量持续下行、不良贷款指标持续下降,金融乱象与案件风险暴露相互交织,总体风险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对银行业资产业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各家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也成为影响各家银行健康发展的障碍,不良贷款的处置能力也逐渐成为了各家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不良贷款的处置问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确实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2019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367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6%,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递增。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良贷款是否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置,对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无比重要。本文选取Z银行Q分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个人不良贷款处置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主要是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研究思路、方法等做了介绍。再对国内、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不良贷款处置的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从不良贷款的相关概念入手,遵循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市场化原则、依法合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防控风险原则,阐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资产证券化理论和资产管理理论等理论基础,通过银行内部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描述了Z银行Q分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并且通过报表数据分析,研究了该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Z银行Q分行现有的催收、核销、法律诉讼等处置手段存在催收效率低下、资产损失等方面问题,同时,从处置手段来看,该银行目前的处置手段较为单一,相关不良贷款处置管理不是很完善。然后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对Z银行Q分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重视不良贷款管理团队的建设、探索处置不良资产新渠道、健全不良贷款处置的内控机制、多方联动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防范开发商、中介机构等合作机构风险等。
二、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小结 |
四、论文结构安排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概述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
一、不良资产 |
二、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内涵 |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农信社处置T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的途径 |
一、拍卖 |
二、变卖 |
三、协议转让 |
第二节 农信社处置T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的困难 |
一、房地产项目各贷款人、担保人之间关系复杂 |
二、查封扣押的财产价格评估困难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诉讼追偿的法律问题 |
一、败诉的法律风险 |
二、穷尽法院救济仍不能实现债权的风险 |
三、查封扣押行为不利于提高债务人偿债能力 |
第二节 资产重组的法律问题 |
一、法律禁止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不良资产重组 |
二、银行内部监管要求与资产重组需求相悖 |
第三节 债权转股权的法律问题 |
一、进入一级市场的门槛高 |
二、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转股法律关系存在争议 |
三、涉及外部第三方的法律对债转股限制多 |
第四节 不良资产多样化出售的法律问题 |
一、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企业、自然人无权交易 |
二、不良资产估值无统一标准 |
第五节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
一、法律没有对真实出售做出要求 |
二、SPV设立、经营与《公司法》规定冲突 |
三、基础资产转让条件不清晰 |
第四章 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路径 |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一、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融通共享 |
二、深化信用体系,前置风险预警 |
三、消灭不良记录,激励信用恢复 |
第二节 合理降低不良资产处置税收成本 |
一、划定包容性强的不良资产类别并分别确定税率 |
二、降低不良资产交易的税率 |
第三节 债转股中体现双方自主性 |
一、减少政府指定债转股现象 |
二、优先股的权利范围和合理性 |
第四节 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专门立法 |
一、立秩序法而非惩戒法 |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专门立法应包含的内容 |
第五节 提升诉讼追偿效果 |
一、加大法院执行追偿力度 |
二、促进不良资产所有权人债权债务抵销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专着类【M】 |
期刊类【J】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价值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0.4 本文的新意以及存在的问题、难点 |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概述 |
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
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1.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
1.3.1 批量转让 |
1.3.2 债转股 |
1.3.3 资产证券化 |
1.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规定 |
1.4.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法律 |
1.4.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部门规章 |
1.4.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其他法规 |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 |
2.1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存在的法律问题 |
2.1.1 不良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 |
2.1.2 组建不良资产包存在法律风险 |
2.1.3 不良资产反委托处置中存在法律风险 |
2.2 通过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法律问题 |
2.2.1 债转股相关法律规定尚未明确 |
2.2.2 商业银行投资股权存在限制 |
2.2.3 股权退出途径存在障碍 |
2.3 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问题 |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尚需梳理 |
2.3.2 证券法律体系内部矛盾 |
2.3.3 司法运作存在障碍 |
3 国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 |
3.1 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制定单独的法律 |
3.2 允许外资参与,实现债转股的退出 |
3.3 健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定 |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的解决 |
4.1 单独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立法 |
4.1.1 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及法律地位 |
4.1.2 明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确立合法融资渠道 |
4.1.3 健全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 |
4.2 建立健全债转股法律制度 |
4.2.1 提供对债转股的法律支持 |
4.2.2 明确债转股的参与主体 |
4.2.3 清理股权退出的障碍 |
4.3 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规定 |
4.3.1 制定资产证券化法 |
4.3.2 清理既存法律法规 |
4.3.3 规范不良资产处置中证券化制度的设计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
1.2.2 国内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
1.2.3 不良资产证券化 |
1.2.4 相关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2 国内不良资产业务的历史沿革与现实背景 |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业务 |
2.1.1 银行不良资产 |
2.1.2 银行不良贷款业务 |
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
2.2.1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 |
2.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现实背景 |
3 不良资产业务、资产证券化、风险定价理论 |
3.1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
3.2 资产证券化 |
3.2.1 资产证券化概念 |
3.2.2 资产证券化理论 |
3.2.3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流程 |
3.2.4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上的积极探索 |
3.3 风险定价理论 |
4 不良资产包处置:现实方案的介绍及分析 |
4.1 资产包购入方D资产管理公司简介 |
4.2 不良资产包收购的背景 |
4.3 不良资产包内资产的基本情况及现实处置方案 |
4.3.1 资产包内基本情况 |
4.3.2 资产包现实处置方案 |
4.4 不良资产包的现实处置方案的分析 |
4.5 不良资产包反映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 |
4.5.1 授信审批中资产评估的委托代理问题 |
4.5.2 关于设备抵押授信额度审批的问题 |
4.5.3 对于应收账款抵押的贷款审批问题 |
5 不良资产包处置:引入证券化手段的优化方案的设计 |
5.1 入池资产基本情况 |
5.2 交易结构设计 |
5.3 现金流的安排和测算 |
5.4 风险的测算与证券的定价 |
5.5 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和与原方案的对比 |
5.5.1 优化处置方案部分的收益与原方案收益对比 |
5.5.2 优化后的整体收益与原方案的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6 不良资产包收购及处置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
6.1 不良资产包投前估价过程的问题与建议 |
6.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改进与创新 |
6.3 银行与企业在风险控制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 |
附录2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走势的测量与分析(代码) |
附录3 :资产支持证券的蒙特卡洛模拟(代码) |
致谢 |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TF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TF银行不良资产情况及处置现状 |
3.1 TF银行概况 |
3.2 TF银行不良资产现情况及成因分析 |
3.3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第四章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分析 |
4.2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优化策略 |
5.1 不良资产处置优化原则 |
5.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策略 |
第六章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完善TF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组织架构 |
6.2 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控制 |
6.3 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 |
6.4 加强不良资产的防范的制度建设 |
6.5 提高不良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2.1 不良资产相关概念及A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2.1.1 不良资产相关概念 |
2.1.2 A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2.2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2.3 A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相关影响 |
2.3.1 对A商业银行影响 |
2.3.1.1 对A商业银行安全性影响 |
2.3.1.2 对A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 |
2.3.1.3 对A商业银行效益性影响 |
2.3.2 对芙蓉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 |
2.3.3 对问题企业的影响 |
2.4 A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成因 |
2.4.1 外部因素 |
2.4.1.1 外部经济环境影响 |
2.4.1.2 国家政策法规的不健全 |
2.4.1.3 行业周期 |
2.4.1.4 企业经营方式落后创新不足 |
2.4.1.5 企业信用缺失举债经营 |
2.4.2 内部因素 |
2.4.2.1 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
2.4.2.2 银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
第三章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 A商业银行现行处置方式介绍 |
3.1.1 自行清收 |
3.1.2 诉讼追偿 |
3.1.3 债务重组 |
3.1.4 批量转让 |
3.1.5 呆账核销 |
3.2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
3.2.1 处置方式落后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处置需求 |
3.2.2 内部机制改革不彻底处置部门权责不对称 |
3.2.3 处置专业人员缺少处置绩效考核不完善 |
3.2.4 内部法律合规审核缺失内控体制不完善 |
3.2.5 资产定价过于依赖内部评估 依据不充分 |
第四章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 |
4.1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新方式以及可行性分析 |
4.1.1 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提高A商业银行处置效率 |
4.1.2 通过互联网+提高A商业银行处置效益 |
4.1.3 通过AMC买断收购+反委托模式提高A商业银行处置灵活度 |
4.2 传统处置方式组合优化 |
4.3 优化处置定价提高处置方式实施成功率 |
第五章 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新方式实施的保障措施与预期效果 |
5.1 A商业银行新方式实施保障措施 |
5.1.1 进一步建立专业化管理部门以及专业技术团队 |
5.1.2 对内部机制进行调整,为处置提供制度保障 |
5.1.2.1 简政放权 给予处置部门一定权限 |
5.1.2.2 加强法律合规性审核确保处置依法合规 |
5.1.2.3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减少管理漏洞 |
5.1.3 调整绩效奖励机制,允许将处置利润提前兑现 |
5.2 预期效果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不良资产成因研究 |
1.2.2 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
1.2.3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逻辑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方向 |
2.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2.1.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发展趋势 |
2.2 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及其现实问题 |
2.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2.3.2 不良资产重组的概念 |
2.3.3 互联网平台化的概念 |
2.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方向 |
2.4.1 优化方向一:缓解金融风险积聚 |
2.4.2 优化方向二:克服资产加速贬值 |
2.4.3 优化方向三:降低信息不对称 |
2.4.4 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 |
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证券化 |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概况 |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障碍 |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
3.3.1 稳步提升投资者的认购信心 |
3.3.2 科学组合基础资产的贷款分布 |
3.3.3 强化证券化中银行的主导地位 |
3.4 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以“19工元”为例 |
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重组 |
4.1 不良资产重组概况 |
4.2 不良资产重组的现实障碍 |
4.3 不良资产重组的发展方向 |
4.3.1 丰富市场化参与主体 |
4.3.2 加强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协调 |
4.3.3 完善投资者现金回流和退出机制 |
4.4 不良资产重组的实践:以“华菱钢铁”为例 |
5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互联网平台化 |
5.1 互联网平台化概况 |
5.2 互联网平台化的现实障碍 |
5.3 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方向及实践 |
5.3.1 债权人处置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平安模式 |
5.3.2 不良资产服务商催收产业链创新:青苔模式 |
5.3.3 AMC和互联网平台战略合作创新:“AMC—阿里模式” |
6 三种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 |
6.1 三种优化模式的应用分布比较研究 |
6.1.1 发起主体的性质和优势 |
6.1.2 参与主体的数量和标准 |
6.1.3 实施的动因和政策支持 |
6.2 三种优化模式的资产特征比较研究 |
6.2.1 债权的类型和质量分布 |
6.2.2 债权的区域和行业分布 |
6.3 三种优化模式的效率效益比较研究 |
6.3.1 处置周期和信息披露 |
6.3.2 处置成本和社会效益 |
6.4 三种优化模式的风险比较研究 |
6.4.1 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2 发起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3 其他主体面临的风险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情况(截至2019/12/12) |
附录二 市场化债转股典型案例汇总(2016-2019年) |
附录三 文中简称与全称对应表 |
(7)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依据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意义 |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
2.2 银行不良资产相关指标 |
2.3 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危害 |
2.4 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与原则 |
2.4.1 资产重组理论 |
2.4.2 冰棍效应理论 |
2.4.3 资源组合理论 |
2.4.4 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 |
3 zz银行不良资产与处置现状 |
3.1 zz银行介绍 |
3.2 zz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3.2.1 zz银行不良贷款逐年增加 |
3.2.2 zz银行拨备覆盖率逐年下降 |
3.2.3 zz银行潜在风险资产占比较大 |
3.3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 |
3.3.1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架构 |
3.3.2 zz银行不良资产现行处置方式 |
4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
4.1 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缺少多样化 |
4.2 诉讼清收难度大、周期长、现金回收率低 |
4.3 不良资产潜在价值未能充分挖掘 |
5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
5.1 处置制度与流程不完善 |
5.2 考核管理机制有缺陷 |
5.3 缺少专业化人才与创新 |
6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优化 |
6.1 大额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债转股 |
6.2 住房抵押类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资产证券化 |
6.3 资不抵债类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利差 |
6.4 其他抵押质押类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 |
6.5 信用类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 |
7 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的保障措施 |
7.1 改革组织架构,成立“好坏银行” |
7.2 梳理内部相关制度,控制操作风险 |
7.3 重视新增业务管理,实施降旧控新 |
7.4 完善处置流程及考核机制 |
7.5 组建专职处置团队,加强交流学习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主要框架 |
第2章 不良资产管理相关知识及理论介绍 |
2.1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 |
2.1.1 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
2.1.2 不良资产的成因 |
2.1.3 不良资产的特征 |
2.1.4 不良资产的处置 |
2.2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 国际不良资产管理方式借鉴 |
2.3.1 美国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
2.3.2 韩国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
2.3.3 日本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
2.3.4 国际不良资产管理经验总结 |
第3章 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分析 |
3.1 G资产管理公司介绍及行业现状 |
3.1.1 G资产管理公司介绍 |
3.1.2 不良资产行业现状 |
3.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现状分析 |
3.2.1 债务追偿方式 |
3.2.2 资产转让方式 |
3.2.3 债务重组方式 |
3.2.4 债转股方式 |
3.2.5 资产置换方式 |
3.3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债务追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2 资产转让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3 债务重组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4 债转股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5 资产置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章 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 |
4.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目的及原则 |
4.1.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目的 |
4.1.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原则 |
4.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 |
4.2.1 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处置效率 |
4.2.2 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提升资产价值 |
4.2.3 利用委托处置缩小管理半径 |
4.2.4 运用资产证券化进行批量处置 |
4.2.5 使用债权收益权处置特殊资产 |
第5章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实施保障 |
5.1 法律法规保障 |
5.2 相关机制保障 |
5.3 人力资源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评价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综述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及分类 |
2.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 |
2.1.2 我国对不良贷款的界定和分类 |
2.2 信用论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
2.5 贷款勉强理论 |
2.6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
第三章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
3.1 兰州农商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
3.2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2.1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情况分析 |
3.2.2 兰州农商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客观因素分析 |
3.2.3 兰州农商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观因素分析 |
3.3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介绍及效果分析 |
3.3.1 催收追偿 |
3.3.2 不良贷款重组 |
3.3.3 以资抵债 |
3.3.4 法律手段追偿 |
3.3.5 呆账核销 |
第四章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 |
4.1.1 处置手段单一陈旧 |
4.1.2 处置效率低成本高 |
4.1.3 抵债资产变现困难 |
4.1.4 处置态度不积极 |
4.2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应对外部监管的要求 |
4.2.2 司法保障不足 |
4.2.3 不良贷款管理体系落后 |
4.2.4 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
4.2.5 员工专业化水平不够 |
第五章 兰州农商银行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的对策建议 |
5.1 优化处置方式 |
5.1.1 对不同类型不良贷款分类处置 |
5.1.2 借助科技信息技术手段 |
5.2 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
5.2.1 尝试不良资产证券化 |
5.2.2 建立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 |
5.3 加强与政府及司法部门合作 |
5.3.1 寻求司法机关支持 |
5.3.2 争取税费减免 |
5.4 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
5.4.1 建立项目管理和集中清收制度 |
5.4.2 完善激励考核制度 |
5.4.3 健全不良贷款问责机制 |
5.4.4 加强员工素质培训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商业银行个人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 |
2.1 个人不良贷款的相关概念 |
2.1.1 个人不良贷款的定义 |
2.1.2 个人不良贷款的分类 |
2.2 不良贷款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资产证券化理论 |
2.2.3 金融脆弱性理论 |
2.2.4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2.3 个人不良贷款的处置原则及目标 |
2.3.1 个人不良贷款的处置原则 |
2.3.2 不良贷款的目标 |
3 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现状 |
3.1 Z银行Q分行基本情况 |
3.1.1 Z银行Q分行概况 |
3.1.2 Z银行Q分行个人贷款发展情况 |
3.2 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现状 |
3.2.1 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
3.2.2 个人不良贷款品种分类 |
3.3 .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的成因探究 |
3.3.1 贷款发放审核不严谨 |
3.3.2 借款人家庭收入恶化 |
3.3.3 借款人丧失信用 |
3.3.4 借款人家庭纠纷 |
3.3.5 借款人身故等非可控原因 |
3.4 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的处置现状 |
3.4.1 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处置采用的方式 |
3.4.2 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流程 |
3.4.3 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情况 |
4 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现有个人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 |
4.1.1 处置方法较为单一且缺少创新工具 |
4.1.2 司法执行难导致处置效率低 |
4.1.3 呆账核销要件要求呆板 |
4.1.4 以物抵债往往无法如愿实现债务清偿 |
4.1.5 专业化人才不足 |
4.1.6 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制度缺失 |
4.2 个人不良贷款处置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经济下行致使银行资产质量承压 |
4.2.2 司法诉讼清收进程缓慢 |
4.2.3 社会信用体系对失信人员约束效果有限 |
4.2.4 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亟待提升 |
4.2.5 银行内部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制度不到位 |
4.2.6 资金变现存在困难且回收时间较长 |
4.3 个人不良贷款处置问题产生的影响 |
4.3.1 影响Z银行Q分行的头寸 |
4.3.2 收窄了Z银行Q分行的息差 |
4.3.3 影响资本充足率 |
4.3.4 影响银行经营成本 |
4.3.5 影响金融稳定 |
5 优化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重视个人不良贷款管理团队的建设 |
5.2 探索处置个人不良资产新渠道,创新清收手段 |
5.3 健全个人不良贷款处置的内控机制,强化风险管理 |
5.4 加强银政联动,提高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
5.5 协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5.6 加强中介合作机构的管理,需求不良处置新模式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研究[D]. 殷婕.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 桑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3]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D]. 邱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TF银行为例[D]. 赵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A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D]. 刘洋.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D]. 张秀豪. 浙江大学, 2020(02)
- [7]z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研究[D]. 靳清山.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D]. 代忠良. 吉林大学, 2020(08)
- [9]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D]. 曾子谦. 兰州大学, 2020(01)
- [10]Z银行Q分行个人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D]. 李刚刚.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银行不良资产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不良资产证券化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不良资产处置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