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热法三元催化剂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毕洪飞,刘劲松,吴正颖,索赫,吕学良,付云龙[1](2021)在《硫化铟锌的改性合成及光催化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已成为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光催化由于其高效、低成本等优点而成为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在许多光催化材料中,三元硫化物硫化铟锌(ZnIn2S4)由于具有可见光响应特性、简单的制备方法和出色的稳定性而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较高的载流子复合率限制了其光催化性能。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了改性ZnIn2S4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在此,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改性研究,包括ZnIn2S4单体的合成、半导体化合物的结构、贵金属沉积、碳元素改性、离子掺杂。然后,系统完整地总结了ZnIn2S4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六价铬、还原CO2和有机合成等方面表现出的光催化特性和机理。最后,对ZnIn2S4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以期ZnIn2S4光催化剂得到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尽快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巩飞龙,刘梦梦,弓丽华,孟二超,张永辉[2](2021)在《改性二硫化钼电催化析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为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提出了电解水技术开发清洁可持续氢能的终极途径。电催化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是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瓶颈,二硫化钼(MoS2)在电化学OER方面得到广泛研究,然而其析氧过电位普遍高于300 mV,限制了其应用。对MoS2材料用于OER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分析了本征MoS2材料、金属掺杂、异质材料等改性策略及结果,提出了MoS2基催化剂在全pH介质OER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OER催化剂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合理设计和高效改性催化剂的思路。
常文雅,刘纯希,陈金超,王韦韦,陈翔宇,赵婉,陈智,陈苗根[3](2022)在《金属相MoS2及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光催化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金属相二硫化钼(1T-MoS2),因其特殊的结构和丰富的活性位点等出众的性质引起了广泛关注,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材料之一,其在催化、传感器、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近年来1T-Mo S2及其复合材料在制备、结构调控和光催化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1)简述1T-Mo S2的基本特性及结构调控;2)总结1T-Mo S2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进展;3)介绍1T-Mo S2及其复合材料在光催化中的应用;4)对1T-Mo S2材料进行总结与展望。
刘景景,赵伟[4](2021)在《稀土改性钒酸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BiVO4由于具有较小的带隙,良好的可见光响应,优异的化学和光稳定性以及无毒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太阳光驱动的光催化剂。然而纯BiVO4的光生电子和空穴极易快速复合,因此其光催化活性需要进一步改善。稀土元素具有丰富的能级以及特殊的4f电子跃迁特性,利用稀土元素对BiVO4改性是提高其光催化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在BiVO4中引入稀土元素可拓宽其光吸收范围,增强光生载流子在界面的俘获,有效减少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从而提高光催化性能。综述了稀土改性BiVO4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单一稀土元素改性BiVO4,多元稀土元素共改性BiVO4以及稀土/其他物质共改性BiVO4三大类,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开发稳定高效的BiVO4光催化材料提供借鉴意义。
张勇,薛顺昌,杨净,高海丽,闫新华,贾晓东,曹阳,王诗文,罗河伟,闫继[5](2021)在《CoAl-LDHs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级电容器具有高的功率密度、快速的充放电能力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优点。而钴铝双金属氢氧化物(CoAl-LDHs)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比如具有较好的电荷和质量输运性能以及较高的比电容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本文综述了CoAl-LDHs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其性能,其中包括:水热法、共沉淀法、均匀沉淀法、溶胶-凝胶法以及离子交换法,还对不同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总结了CoAl-LDHs不同的改性方法,包括:碳材料改性、金属掺杂改性、Ni(OH)2改性以及MoS2改性。通过比较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和所制备材料结构、电化学性能的差异,对CoAl-LDHs电极材料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对今后CoAl-LDHs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何亚,胡劲,颜修兴[6](2021)在《HSB/ZnO/CuO纳米复合粉体的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增强Zn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并探究其催化机理,以大麻杆生物炭、六水硝酸锌和三水硝酸铜为原料,并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HSB/ZnO/CuO三元纳米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FE-SEM,UV-vis及电化学工作站表征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及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水热合成的纳米片状复合催化剂包含六边铅锌矿结构ZnO和单斜结构CuO,其平均晶粒尺寸为28.72 nm;在紫外-可见光条件下,HSB/ZnO/CuO复合催化剂对亚甲基蓝(MB)的降解率100 min内高达99.47%;与ZnO、ZnO/CuO光催化剂相比,新型三元催化剂在可见光区域呈现强吸收并表现出较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其中HSB在影响催化效率的电子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杨正芳,张悦,蔡金霄,刘志勇,胡觉[7](2021)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显着,探索电解水获得氢能、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和水中污染物离子的处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电催化分解水制氢需要高效的电催化剂,超级电容器需要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电极材料,水中有毒污染离子的去除也需要高效低廉的吸附剂。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体现出多方面的特性,如记忆效应、良好的催化性能、阴离子交换性、酸碱性以及热稳定性等,有望用于解决上述问题。LDH具有优异的性能,而且成本较低,组成结构可调控,层间可以进行插层反应。然而,LDH的电子传输能力差,会降低其电化学性能;在合成时易团聚,电导率低且催化活性也不高。LDH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改进LDH的合成方法,将LDH和各种功能材料进行复合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们将LDH原位生长在各种导电载体上,以提高LDH的导电性;开发纳米合成技术,将合成的LDH剥离出纳米片或直接在导电基上垂直定向生长出二维LDH纳米片,使有利于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大量暴露在材料表面,从而提高其催化活性;将LDH与石墨烯复合,使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比电容增大,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增强,并且还可以提升LDH对CO2的吸附能力,使LDH广泛用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本文综述了几种LDH的制备方法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归纳了LDH及其复合材料近年来在催化、储能以及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对LDH在电催化水氧化和光催化方面的应用分别做了介绍,然后阐述了LDH材料在超级电容器和处理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方面的应用。
葛明,胡征,贺全宝[8](2021)在《基于尖晶石型铁氧体的高级氧化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水体中的有机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基于自由基反应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可以高效去除水环境中残留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高级氧化过程方能有效生成强氧化性的自由基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尖晶石型铁氧体(MFe2O4(M=Zn, Ni, Co, Cu, Mn))被广泛用作高级氧化过程中驱动自由基生成的催化剂,同时强磁性及高稳定性保证其容易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实现回收和再利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基于尖晶石型铁氧体的非均相类芬顿技术、光催化技术及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不同铁氧体磁性纳米材料在上述3种高级氧化技术中催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催化性能增强的途径;最后指出尖晶石型铁氧体在高级氧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刘景景,张泽兰,李诗,刘宇,杨佩佩,李兴[9](2021)在《钒酸铋可见光催化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21世纪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利用太阳能治理环境污染以及缓解能源短缺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钒酸铋(BiVO4)因其低成本、无毒、光稳定性好、带隙较小、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响应等诸多优势,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太阳能驱动的半导体光催化剂,成为光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在BiVO4的三种晶体类型中,单斜相BiVO4由于较小的带隙以及特殊的电子结构具有更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但由于纯BiVO4能隙较窄,导致光生载流子极易快速复合,加之材料存在吸附性以及比表面积较小等缺陷,限制了其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和实际应用。为了提高BiVO4的可见光催化活性,科研工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BiVO4进行改性修饰,一方面从纯BiVO4入手,通过对BiVO4微/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来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吸附性以及对光生载流子的传导能力等;另一方面通过构筑复合材料,以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降低其复合概率,进一步拓宽可见光响应范围,提高材料的吸附性和稳定性等,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BiVO4材料的光催化效率大幅提升。本文根据提高BiVO4光催化性能的方法不同对BiVO4可见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BiVO4微/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贵金属沉积、元素掺杂、半导体复合以及BiVO4负载五种改性方法,重点介绍了材料在废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降解、光解水制氢、CO2还原以及有机合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开发稳定高效的BiVO4光催化材料提供参考。
孙玉伟[10](2021)在《(001)晶面高比例暴露TiO2和BiOCl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文中提出光催化技术可以有效的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矿化有机污染物,不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光催化剂,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光催化剂的性能是影响污染物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由于TiO2和BiOCl的化学性质稳定、无毒且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近年来,有大量的关于制备和应用TiO2和BiOCl等光催化材料的研究工作。然而,TiO2和BiOCl仍然存在只能吸收利用紫外光、光生电子(e-)和空穴(h+)分离效率低以及粉末状形态难以回收等不足,限制了二者的实际应用。本文以TiO2和BiOCl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分别通过晶面调控、表面改性和Z型异质结构建等方法,制备了(001)晶面高比例暴露的TiO2和BiOCl纳米片,和以此为基底的多种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红外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和电化学交流阻抗等测试方法对光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形貌特征、价键结构和电荷分离效率进行分析和表征,并以水中4-硝基酚(p-NP)和四环素(TC)类有机污染物为降解底物,分析这些光催化剂的降解性能和机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晶面调控技术,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系列(001)晶面暴露比例不同的TiO2纳米片。通过表征和DFT计算结果,阐明(001)晶面高比例暴露TiO2纳米片的生长机制。以p-NP为降解底物,研究TiO2纳米片中(001)晶面暴露比例与光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随着TiO2纳米片中(001)晶面暴露比例的增加,其光催化降解p-NP的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001)晶面暴露比例为57.1%时,TiO2纳米片(T-1.0HF)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模拟太阳光照射90min后对p-NP的降解率为50.9%。这是因为光生e-集中在TiO2纳米片的(101)晶面,而光生h+则集中在(001)晶面,适当的(001)和(101)晶面暴露比例促进TiO2纳米片表面形成晶面异质结,有效的限制了光生e-和h+的复合。为了进一步提高T-1.0HF的光催化活性,分别选用RGO和g-C3N4对其进行改性,制备了TiO2/RGO(TR)和TiO2/g-C3N4(TG)两种复合光催化剂。与T-1.0HF相比,TR和TG对p-NP的光催化降解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带隙能计算和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得出TR和TG光催化降解p-NP的机理。值得注意的是,TG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TR,这得益于TG中T-1.0HF和g-C3N4构建成的Z型异质结。此外,以TR为例,利用响应面模型优化了其光催化降解p-NP的实验条件,得出当p-NP浓度为9.65 mg/L、初始p H值为5.27、TR投加量为12.45mg时,对p-NP的降解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3.5%。为了解决粉末状光催化剂难以从水体中分离回收的问题,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可磁分离的Ze Fe2O4/TiO2/RGO(ZTR)三元复合光催化剂。模拟太阳光照射60 min和可见光照射80 min后,ZTR对p-NP的降解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p-NP中大部分有机碳被矿化为无机碳。在ZTR光催化降解p-NP的过程中·O2-和·OH是主要的活性物种,光生e-和h+在TiO2和Zn Fe2O4形成Z型转移机制,有助于光生e-和h+的快速分离,而RGO作为e-传输介质,进一步加快了光生载流子的传导。此外,ZTR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很方便地从降解液中分离,经过5次循环光催化实验,仍能保持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在上述研究TiO2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同样为宽带系半导体材料的BiOCl为研究对象,通过晶面调控和异质结构建技术,制备(001)晶面高比例暴露的BiOCl纳米片和具有2D/2D结构的Z型BiOCl/g-C3N4(BG)复合光催化剂。与BiOCl纳米片相比,BG在光催化降解TC的实验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光照60min后对TC的降解率达到97.1%。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主要的活性物种为·O2-和h+,·OH的作用次之,反应体系中毒性降低。此外,采用循环光催化实验证明BG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综上所述,本文以TiO2和BiOCl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改性策略制备了多种以(001)晶面高比例暴露的TiO2和BiOCl纳米片为基底的复合光催化剂,逐步实现了其对太阳光的充分利用、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分离和传输、对p-NP和TC的高效去除和快速的磁分离回收的目标。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宽带系半导体材料的改性提供参考,为其进一步的实际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水热法三元催化剂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热法三元催化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硫化铟锌的改性合成及光催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1 引言 |
1.1 光催化技术简介 |
1.2 硫化铟锌的性质 |
2 硫化铟锌的合成及改性 |
2.1 硫化铟锌单体的合成 |
2.2 构建复合半导体 |
2.3 贵金属沉积 |
2.4 碳单质修饰 |
2.5 离子掺杂 |
3 硫化铟锌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
3.1 光催化产氢 |
3.2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
3.3 硫化铟锌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3.4 硫化铟锌的稳定性 |
4 结论与展望 |
(2)改性二硫化钼电催化析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oS2的基本性质及析氧机理 |
1.1 基本结构 |
1.2电催化析氧反应机理 |
2 MoS2改性与电催化析氧性能 |
2.1 本征MoS2改性与析氧性能 |
2.2 金属掺杂MoS2与析氧性能 |
2.3 MoS2异质复合材料与析氧性能 |
2.3.1 二元异质杂化材料 |
2.3.2 三元及多元杂化材料 |
3 结 语 |
(3)金属相MoS2及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光催化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1T-MoS2的结构及性质 |
2 1T-MoS2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 |
2.1 1T-MoS2的制备 |
2.1.1 自上而下法 |
2.1.2 溶剂热/水热法 |
2.1.3 其他方法 |
2.2 1T-MoS2复合材料的制备 |
3 1T-MoS2基复合材料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
3.1 光催化析氢的应用 |
3.2 光催化降解水中污染物与杀菌的应用 |
4 总结 |
(4)稀土改性钒酸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一稀土元素改性BiVO4 |
1.1 Gd元素改性BiVO4 |
1.2 Eu元素改性BiVO4 |
1.3 Nd元素改性BiVO4 |
1.4 Ce元素改性BiVO4 |
1.5 Sm元素改性BiVO4 |
1.6 其他稀土元素改性BiVO4 |
2 多元稀土元素共改性BiVO4 |
2.1 二元稀土元素共改性BiVO4 |
2.2 三元稀土元素共改性BiVO4 |
3 稀土/其他物质共改性BiVO4 |
4 结论 |
(5)CoAl-LDHs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纯CoAl-LDHs的制备方法 |
1.1 水热法 |
1.2 共沉淀法 |
1.3 均匀沉淀法 |
1.4 溶胶-凝胶法 |
1.5 离子交换法 |
2 CoAl-LDHs的改性 |
2.1 碳材料改性 |
2.1.1 石墨烯泡沫改性 |
2.1.2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改性 |
2.1.3 碳纳米管改性 |
2.1.4 g-C3N4改性 |
2.2 金属掺杂改性 |
2.2.1 Ni改性 |
2.2.2 Zn改性 |
2.3 Ni(OH)2改性 |
2.4 MoS2改性 |
3 结 论 |
(6)HSB/ZnO/CuO纳米复合粉体的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试剂 |
1.2 大麻杆生物炭的制备 |
1.3 ZnO, ZnO/CuO和HSB/ZnO/CuO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
1.4 分析与测试 |
1.5 光催化性能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物相及形貌表征 |
2.2 光学性质 |
2.3 光催化活性研究 |
2.4 光催化机理研究 |
3 结论 |
(7)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LDH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 |
1.1 LDH的制备 |
1.1.1 共沉淀法 |
1.1.2 离子交换法 |
1.1.3 水热合成法 |
1.1.4 模板法 |
1.1.5 焙烧还原法 |
1.2 LDH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2 LDH及其复合材料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2.1 LDH在电催化水分解反应中的应用 |
2.2 LDH的光催化性能及其研究进展 |
3 LDH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研究进展 |
4 LDH复合材料在水处理等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
4.1 用作催化剂 |
4.2 用作吸附剂 |
5 结语与展望 |
(8)基于尖晶石型铁氧体的高级氧化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1 引言 |
2 基于尖晶石型铁氧体的非均相类芬顿氧化技术 |
2.1 ZnFe2O4基非均相类芬顿氧化技术 |
2.2 NiFe2O4基非均相类芬顿氧化技术 |
2.3 CoFe2O4基非均相类芬顿氧化技术 |
2.4 MnFe2O4基非均相类芬顿氧化技术 |
2.5 CuFe2O4基非均相类芬顿氧化技术 |
3 基于尖晶石型铁氧体的光催化技术 |
3.1 ZnFe2O4基光催化氧化技术 |
3.2 MFe2O4(M=Ni, Co, Cu)基光催化氧化技术 |
4 尖晶石型铁氧体作为催化剂的过硫酸盐氧化技术 |
4.1 CoFe2O4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
4.2 CuFe2O4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
4.3 MnFe2O4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体中污染物 |
5 结论与展望 |
(9)钒酸铋可见光催化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BiVO4微/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 |
2 贵金属沉积 |
3 元素掺杂 |
3.1 金属元素掺杂 |
3.2 非金属元素掺杂 |
3.3 共掺杂 |
4 半导体复合 |
4.1 二元半导体复合 |
4.2 三元半导体复合 |
4.3 金属修饰的半导体复合 |
4.4 碳材料修饰的半导体复合 |
5 BiVO4负载 |
6 结语 |
(10)(001)晶面高比例暴露TiO2和BiOCl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
1.1.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原理 |
1.1.2 TiO_2和BiOCl光催化剂 |
1.1.3 TiO_2和BiOCl光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
1.2 TiO_2和BiOCl光催化剂的改性方法 |
1.2.1 微结构调控 |
1.2.2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1.3 磁性复合光催化剂 |
1.4 TiO_2和BiOCl光催化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1.4.1 酚类废水 |
1.4.2 抗生素废水 |
1.4.3 染料废水 |
1.4.4 农药和杀虫剂废水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光催化剂的表征 |
2.2.1 X射线衍射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2.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2.2.5 拉曼光谱 |
2.2.6 光致发光光谱 |
2.2.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2.2.8 X射线能谱 |
2.2.9 振动样品磁强计 |
2.2.10 离子色谱 |
2.2.11 电化学工作站 |
2.3 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
2.3.1 光催化装置 |
2.3.2 光催化降解实验 |
2.3.3 总有机碳测试 |
2.3.4 中间产物毒性测试 |
2.3.5 自由基捕获实验 |
第3章 (001)晶面高比例暴露TiO_2纳米片的制备和光催化降解p-NP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T-xHF的制备和表征 |
3.2.1 T-xHF的制备 |
3.2.2 T-xHF的表征 |
3.3 T-xHF的生长机制 |
3.4 T-xHF光催化剂降解p-NP的性能 |
3.5 T-xHF光催化降解p-NP的影响因素 |
3.5.1 初始p H值 |
3.5.2 催化剂投加量 |
3.5.3 p-NP浓度 |
3.6 T-xHF光催化降解p-NP的机理 |
3.7 T-xHF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RGO和 g-C_3N_4改性(001)晶面高比例暴露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和降解p-NP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TR和TG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4.2.1 T-1.0HF的制备 |
4.2.2 TR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4.2.3 TG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4.3 TR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和降解p-NP的性能 |
4.3.1 TR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
4.3.2 TR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NP的性能 |
4.3.3 TR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NP的影响因素 |
4.3.4 响应面优化TR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NP条件 |
4.3.5 TR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4.3.6 TR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NP的机理分析 |
4.4 TG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和降解p-NP的性能 |
4.4.1 TG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
4.4.2 TG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NP的性能 |
4.4.3 TG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NP的机理 |
4.4.4 TG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磁分离ZnFe_2O_4/TiO_2/RGO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和降解p-NP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ZTR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5.2.1 ZTR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5.2.2 ZTR三元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
5.3 ZTR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PN的性能 |
5.4 ZTR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PN的影响因素 |
5.4.1 初始pH值 |
5.4.2 催化剂投加量 |
5.4.3 p-NP浓度 |
5.4.4 不同水体 |
5.5 ZTR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NP的机理 |
5.5.1 活性物种鉴别 |
5.5.2 光催化机理 |
5.6 ZTR复合光催化剂降解p-NP的路径 |
5.7 ZTR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001)晶面高比例暴露BiOCl纳米片及其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和降解TC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光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6.2.1 (001)晶面高比例暴露BiOCl纳米片的制备 |
6.2.2 BG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6.2.3 BG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
6.3 BG复合光催化剂降解TC的性能 |
6.4 BG复合光催化剂降解TC的中间产物毒性测试 |
6.5 BG复合光催化剂降解TC的机理 |
6.6 BG复合光催化剂降解TC的路径 |
6.7 BG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水热法三元催化剂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硫化铟锌的改性合成及光催化特性[J]. 毕洪飞,刘劲松,吴正颖,索赫,吕学良,付云龙. 化学进展, 2021
- [2]改性二硫化钼电催化析氧研究进展[J]. 巩飞龙,刘梦梦,弓丽华,孟二超,张永辉. 中国科技论文, 2021
- [3]金属相MoS2及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光催化应用进展[J]. 常文雅,刘纯希,陈金超,王韦韦,陈翔宇,赵婉,陈智,陈苗根. 硅酸盐学报, 2022
- [4]稀土改性钒酸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 刘景景,赵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1(11)
- [5]CoAl-LDHs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J]. 张勇,薛顺昌,杨净,高海丽,闫新华,贾晓东,曹阳,王诗文,罗河伟,闫继. 功能材料, 2021(10)
- [6]HSB/ZnO/CuO纳米复合粉体的光催化性能研究[J]. 何亚,胡劲,颜修兴. 化学工程, 2021(10)
- [7]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新进展[J]. 杨正芳,张悦,蔡金霄,刘志勇,胡觉. 材料导报, 2021
- [8]基于尖晶石型铁氧体的高级氧化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葛明,胡征,贺全宝. 化学进展, 2021(09)
- [9]钒酸铋可见光催化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J]. 刘景景,张泽兰,李诗,刘宇,杨佩佩,李兴. 材料导报, 2021
- [10](001)晶面高比例暴露TiO2和BiOCl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 孙玉伟.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