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化疗治疗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步临床疗效(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0)在《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是全球女性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世界上第四常见的癌症,也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新辅助化疗应用于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已有30余年历史,但是对于其受益人群的筛选、利弊的权衡及疗效的评价仍是近期研究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中国宫颈癌多中心临床诊疗大数据平台,对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现状做出总结,分析与对比不同类型宫颈癌(包括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不同化疗方式(包括化疗途径、化疗方案、化疗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为宫颈癌规范诊疗提供研究基础及数据支持。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调查项目(简称1538项目),目前已收录并完成入库的有国内34家医院的31599例宫颈癌病例,其中术前新辅助化疗病例5535例。数据使用已取得主办单位的授权。2.研究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再进一步进行分组进行近期疗效对比,组织学类型分为鳞癌和非鳞癌(腺癌、腺鳞癌)两组;大体类型分为外生型及非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及颈管型)两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三组;FIGO分期分为ⅠB2期、ⅡA2期及ⅡB期三组。化疗途径分为静脉化疗和动脉化疗两组;化疗方案分为紫杉醇+铂类、铂类+非紫杉醇类两组,化疗疗程分为≤2个和>2个两组;肿瘤直径分为<4cm和≥4cm两组。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1:n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进行病例匹配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趋势及城乡分布2004-2016年新辅助化疗的应用总体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50例(0.9%)增加到2016年的542例(9.7%)。各年份农村患者新辅助化疗的平均应用百分比高达57.1%。2.5535例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现状我国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年龄主要分布在36岁-59岁年龄段;应用的FIGO分期存在乱象现象,Ⅰ-Ⅳ期均有采用,其中ⅠB2、ⅡA2及ⅡB期共占比61.3%,是构成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主要部分;组织学类型的统计结果是鳞癌构成我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绝大部分,比例高达占85.5%;分化程度主要以中低分化为主,所占百分比为93.7%;大体类型中外生型3502例,占63.2%,为主要构成部分;初诊肿瘤最大直径中大于等于4cm的最多,占比52.4%;化疗途径的选择主要以静脉化疗为主,比例高达76.2%。化疗方案多样,主要是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为主。而化疗疗程通常为1-2个疗程,占比高达86.9%。3.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3.1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3.1.1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直径的变化3206例疗效确切的病例中,新辅助化疗前肿瘤最大径为(4.40±1.41)cm,化疗后肿瘤最大径为(3.13±1.50)cm,比较后t=34.82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2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总体有效率就国内目前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现状分析,化疗总体有效率为47.9%,较文献报道低,主要与其应用的分期杂乱,Ⅰ—Ⅳ期均有、化疗方案种类繁多,存在一些不标准的化疗方案以及病例记录不规范导致疗效缺失例数较多等原因有关。3.2不同类型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3.2.1不同组织学类型病例匹配后鳞癌组(259例)与腺癌和腺鳞癌组(260例)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9.7%、36.9%,两组比较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2不同大体类型病例匹配后外生型组(692例)与非外生型组(693例)两组的化疗有效率依次为46.4%、44.4%,两组比较P=0.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不同分化程度病例匹配后进行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三组近期疗效对比,经两两之间对比分析,高分化组VS.中分化组、高分化组VS.低分化组、中分化组VS.低分化组的化疗有效率依次是46.9 VS.43.4、44.4 VS.47.9、48.7 VS.49.5,对应的P值依次是0.422、0.520、0.6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4不同FIGO分期病例匹配后进行ⅠB2期、ⅡA2期及ⅡB期三组近期疗效对比,经两两之间对比分析,ⅠB2期组VS.ⅡA2期组、ⅠB2期组VS.ⅡB期组、ⅡA2期组VS.ⅡB期组的化疗有效率依次是58.4 VS.60.2、60.7 VS.54.8、60.3 VS.56.8,对应的P值依次是0.652、0.392、0.2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不同化疗方式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3.3.1不同化疗途径病例匹配后静脉化疗组(409例)和动脉化疗组(446例)两组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2.0%、43.7%,两者比较P值为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2不同化疗方案病例匹配后紫杉醇+铂类组(703例)和铂类+非紫杉醇类组(732)两组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1.0%和43.6%,两者比较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3不同化疗疗程病例匹配后疗程≤2个组(179例)和疗程>2个组(260例)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5.2%、48.3%,两组比较P=0.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肿瘤直径对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影响病例匹配后初诊肿瘤最大径<4cm组(578例)和≥4cm组(780例)两组的化疗有效率为32.6%和47.2%,两者比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004-2016年间我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农村患者占大多数。2.我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现状:应用年龄主要分布在36岁-59岁年龄段;ⅠB2、ⅡA2及ⅡB期构成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主要部分;组织学类型主要以宫颈鳞癌为主,分化程度多为中低分化,大体类型多数是外生型,初诊肿瘤最大直径超过一半为大于等于4cm的肿瘤;化疗途径主要选择经静脉化疗,疗程多为1-2个疗程,在化疗方案的选择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为主。3.与宫颈腺癌和腺鳞癌相比,宫颈鳞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更好。4.与铂类+非紫杉醇类化疗方案相比,使用紫杉醇+铂类化疗方案的化疗近期疗效更佳。5.初诊肿瘤最大径≥4cm的宫颈癌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优于<4cm的疗效。6.不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化疗途径及化疗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相当。
杨琍舒[2](2019)在《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古今临床应用古代虚劳名方薯蓣丸的经验,明晰薯蓣丸的适用病症和适用人群,为进一步安全有效使用薯蓣丸提供临床经验的支持。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是基于薯蓣丸相关的古今文献和导师黄煌教授的临床案例,进行经典文献解析、临床个案分析、案例统计以及社会调查,从而提炼出薯蓣丸的方证,即适用疾病和适用人群。结果:薯蓣丸的主治疾病谱主要分布在晚期肿瘤、老年病、贫血、慢性咳喘、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产后虚损等,大多是消耗性疾病的迁延期或终末期。适用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人体消瘦,面色及肤色萎黄、肢冷、肌肉萎缩、脉虚弱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等。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便溏、怕冷、咳嗽、心悸、胸闷以及关节疼痛。整理发现薯蓣丸适用于“虚劳夹有风邪”的虚性体质。体质形成的因素多与外感未能及时治愈,久病、手术、放化疗、营养不良以及高龄等相关。导师临床案例以及其他文献调查发现,本方对肿瘤晚期以及慢性虚损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晚期肿瘤治疗上,本方能增进食欲,增加体重,改善贫血,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无任何副作用。从组方功效分析发现,薯蓣丸具有理虚拯劳,扶正祛邪的效用。由炙甘草汤、桂枝汤、理中丸、八珍汤、柴胡桂枝汤、十全大补汤等组成,君药为山药,大枣和甘草。全方有补益脾胃、益气养血和祛风散邪的功效。药理研究提示薯蓣丸具有增强免疫能力、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保护肾功能、促进白细胞、红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薯蓣丸充分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结论:基于对经方薯蓣丸的文献回顾性研究,本研究认为薯蓣丸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的食疗方以及老年保健方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华超[3](2019)在《经腹腹腔镜肾盂癌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经腹完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肾盂癌的优势与劣势。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辽宁省肿瘤医院因罹患肾盂癌而行肾输尿管全切除术的6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大多数患者接受手术之前的临床症状是间断、无痛、全程肉眼血尿,伴或不伴有患病一侧腰部的不适症状,术前均常规行ECG(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肺功能检查、彩超、CTU(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螺旋CT泌尿系成像)、尿脱落细胞学筛查,有必要情况下行MRI(magnetic rea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区域淋巴结No或Nx、未见肾上腺转移和远处转移,排除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术前膀胱镜检见正常尿道和膀胱黏膜,行输尿管镜探查输尿管并取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后经腹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或开放手术下肾盂癌根治术,按纳入标准筛选病例,所有患者未见远处转移,不存在心、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腹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LNU组)30例与开放手术组(open nephroureterectomy,ONU组)30例,对于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组织病理学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术后进行随访统计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腹腔镜组无中转改开放病例,无死亡病例,根据LNU组和ONU组患者的术前资料统计: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大小、术前肿瘤分期等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经腹腹腔镜组(LNU组)及开放组(ONU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63.90±7.12)min和(158.70±6.9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3.50±94.18)ml和(195.83±110.60)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1.43±0.57)d和(3.10±0.71)d,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别为(3.07±0.78)d和(5.83±1.02)d及术后住院时间(6.17±1.02)d和(10.03±0.99)d,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0.00%,术中和术后输血率分别为3.33%vs 3.33%和3.33%vs 6.67%。但两组病人在术后并发症、输血率、病理学类型、病理分期和病理分级、淋巴结侵犯和组织切缘阳性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LNU组和ONU组中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2-24个月,暂未发现肿瘤复发与转移。结论:经腹完全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对病人造成损伤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早,胃肠功能恢复较快、平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减轻了病人痛苦,且肿瘤根治效果同开放手术相比无差异,并未增加膀胱肿瘤复发率,近期效果满意。
张洲洲[4](2014)在《PPAR-γ和PTE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且分析两者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和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两者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苏州市立医院北区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术前未经过放化疗、手术标本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标本94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PPAR-γ和PTEN的表达程度,同时检测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PAR-γ和PTEN的表达程度,蛋白表达程度采用病理分析仪测定的灰度值来表示。比较膀胱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PPAR-γ和PTEN的表达程度有无差异,并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和PTEN的表达程度与患者性别、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是否单发等的关系,同时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和PTEN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①4例(4/20,20%)正常膀胱组织中PPAR-γ蛋白呈阳性表达,64例(64/94,68%)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PAR-γ蛋白呈阳性表达,两种组织表达PPAR-γ蛋白的阳性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正常膀胱组织中PPAR-γ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89.55±6.85,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56.31±11.8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②20例(20/20,100%)正常膀胱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20例,49例(49/94,52.1%)膀胱肿瘤组织中PTEN蛋白呈阳性表达,两种组织表达PTEN蛋白的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正常膀胱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33.00±7.69,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TEN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57.3±14.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表浅型膀胱移行细胞癌PPAR-γ蛋白表达的灰度平均值为162.26±9.40,浸润型膀胱移行细胞癌PPAR-γ蛋白表达的灰度平均值为145.30±6.98,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蛋白表达灰度值与肿瘤是否浸润肌层呈负相关关系(r=-0.688,P<0.001)。低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蛋白表达的灰度平均值为159.22±10.85,高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PPAR-γ蛋白表达灰度平均值为151.40±11.94,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2);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蛋白表达灰度值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呈负相关关系(r=-0.321,P=0.002)。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移行细胞癌PPAR-γ蛋白表达灰度平均值为159.54±10.31,有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移行细胞癌PPAR-γ蛋白表达灰度平均值为149.74±12.1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膀胱移行细胞癌PPAR-γ蛋白表达灰度值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呈负相关关系(r=-0.391,P<0.001)。膀胱移行细胞癌PPAR-γ蛋白表达在性别、年龄(>65岁组和≤65岁)、肿瘤大小(直径≤3cm组和>3cm组)各组中无明显差异。④表浅型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灰度平均值为150.23±12.56,浸润型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灰度平均值为170.61±8.88,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灰度值与肿瘤是否浸润肌层呈正相关关系(r=0.653,P<0.001)。低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灰度平均值为153.51±16.25,高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灰度平均值为163.91±9.67,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膀胱移行细胞癌PPAR-γ蛋白表达灰度值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0.338,P=0.001)。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灰度平均值为153.90±15.63,有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灰度平均值为164.45±10.66,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灰度值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r=0.333,P=0.001)。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在性别、年龄(>65岁组和≤65岁)、肿瘤大小(直径≤3cm组和>3cm组)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⑤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与PTEN表达灰度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604,P<0.001)。结论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而PTEN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膀胱组织。②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而PTEN蛋白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关系。③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PAR-γ蛋白和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提示两者可能存在调节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5](2012)在《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或称靶向性的药械联用技术。我国开展光动力疗法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已有逾三十年的历史,收治了大量病种和病例。本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得到1980~2012年期间有关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临床文献六百余篇,通过对所报道的疾病类型、治疗病例数、光敏剂和光源、随访时间、疗效和安全性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全面和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各类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篇有指导意义的涉及各科疾病光动力疗法诊治应用情况的参考文献。
刘卓炜,周芳坚,余绍龙,秦自科,韩辉,王斌,王欢,李永红[6](2004)在《动脉化疗治疗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步临床疗效》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膀胱癌的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之首,其中低分化移行细胞癌具有易复发、浸润和转移的特性,我们拟采用手术结合动脉化疗或姑息性动脉化疗的方法治疗这部分高危患者,以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G3患者,其中21例行手术后辅助性动脉化疗各3疗程,3例局部晚期患者行姑息性动脉化疗各6疗程。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20个月,21例辅助性化疗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1例发现盆腔转移灶,其余无瘤生存。3例姑息性化疗患者1例随访8个月继续获CR,1例随访6个月PR,1例PR患者随访13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动脉化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动脉化疗对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近期临床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何卫阳[7](2004)在《Survivin、p53、bcl-2和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的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ncer,BTCC)中的表达,及其与p53、bcl-2和ki67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Survivin、bcl-2、p53和ki67在5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同时以10例癌旁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1.Survivin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呈高表达,5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41例表达阳性,占70.7%,而在癌旁正常膀胱黏膜中均呈阴性表达。Survivin 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53的阳性表达率为72.4%(42/58),bcl-2阳性表达率为31.3%(18/58),ki67阳性表达率为58.6%(34/58)。2.Survivin的表达与p53、bcl-2、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 Survivin在p53基因表达阳性和阴性病例中,阳性率分别为34/42(81%)和7/1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P<0.01); Survivin在bcl-2基因表达阳性和阴性病例中,阳性率分别为9/18和32/40(80%),两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Survivin在Ki67表达阳性和阴性病例阳性率分别为:<WP=7>28/32(82.5%)和13/24(54.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 p53、ki67的表达率随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各级别间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1),bcl-2的表达随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各级别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p53、ki67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 p<0.01),bcl-2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1)。结论:1. Survivin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呈高表达,提示Survivin基因可能通过抑制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的凋亡,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的高表达往往提示预后不良。2.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 Survivin可能同时起着抑制凋亡和促进增殖的双重作用。抑癌基因p53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异常与Survivin表达的上调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癌变中起协同作用。bcl-2表达的丢失、Survivin、p53和ki67的高表达是浸润型及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特征之一。同时检测Survivin、p53、bcl-2和ki67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3. Survivin可能会成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曾青[8](2010)在《腺病毒介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膀胱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膀胱癌90%以上为移行上皮细胞癌,其中浅表型膀胱癌占70%左右。浅表型首选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但复发率高,为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术后进行膀胱内灌注药物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上采用的向膀胱内灌注羟基喜树碱、吡柔比星、卡介苗等是最简单、有效且常用的一种方法。灌注治疗后,表浅性TCC电切术后复发率可以下降20%左右,但复发率仍有30-50%。而且不论采取何种预防治疗措施,10-15%的肿瘤向膀胱肌层浸润发生率不会改变。目前认为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O也是肿瘤细胞凋亡所必须的调节信号之一,NO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双向作用。实验证实NO在发挥细胞毒或介导细胞凋亡的浓度要比促进血管生成的浓度高10-100倍,即NO的双向作用是浓度依赖性的,适宜的低浓度促进肿瘤生长,高浓度时则抑制肿瘤生成,促进细胞凋亡。因此激发肿瘤细胞释放高浓度的NO可能是一个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多种途径可以达到高浓度NO,如在癌细胞中转染iNOS基因及直接补充外源NO等,但前者明显优于直接补充外源NO。虽然内源性和外源性的NO将会是很有前途的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等的辅助治疗剂,但相对其它领域而言,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将iNOS基因应用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实验性研究。多种方法可以合成分泌高浓度NO,文献多采用NO供体如硝基扩血管药物,作为模拟体内高浓度NO的研究手段,但存在耐药性差、副反应大等缺陷。亦有方案是通过活化淋巴细胞直接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这一领域的治疗主要是依赖IFN-α、β、γ和IL-2,由于特异性不强、毒性大等原因大多没有广泛应用。所以采用药物NO供体或细胞因子刺激产牛NO有很多局限性。基因治疗是指借助基因工程方法将特定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或人的组织细胞,使其整合、表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肿瘤发生的复杂性使正确的选择基因转移方法及基因治疗策略成为基因治疗的关键。本研究试图通过腺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外源性iNOS导入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中,上调细胞内iNOS基因的表达,促使细胞释放大量NO,提高细胞内NO的浓度,从而干扰细胞的生长周期,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以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应用较为普遍,目的基因可以整合到病毒基因组而后随病毒一起感染宿主细胞。腺病毒具有嗜膀胱细胞的特性,而膀胱又是一个半开放器官,这使应用腺病毒载体进行膀胱癌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基因治疗联合现有治疗方法寻找对抗膀胱癌复发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将iNOS应用于膀胱移行细胞癌,因此我们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本课题研究,希望将iNOS应用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基因治疗能为临床有效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为了充分利用腺病毒载体进行膀胱癌基因治疗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也为了降低传统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提高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治疗效果,我们采用联合小剂量化疗药物(HCPT、THP)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并进行比较,为腺病毒介导的iNOS的基因疗法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膀胱癌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本课题由三部分组成。目的:利用腺病毒表达系统构建携带iN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获得rAd-iNOS重组腺病毒,用于后续对T24细胞作用的研究。本实验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将iNOS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片段先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Yr-adshuttle-1,然后体外重组至腺病毒载体pAd/BL-DEST,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HEK293细胞进行腺病毒包装,从而获得重组腺病毒rAd-iNOS。方法:为确保模板质粒pReceive-M29-iNOS的正确性,将模板质粒进行序列测定。测序正确后,双酶切pReceive-M29-iNOS及腺病毒穿梭载体pYr-adshuttle-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分别回收iNOS片段的带和线状pYr-adshuttle-1载体带,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摇菌扩增,提取重组质粒pYr-adshuttle-1-iNOS,进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采用LR体外同源重组将iNOS表达框亚克隆至腺病毒表达载体pAd/BL-DEST, PacI酶切重组腺病毒载体pAd-iNOS,使重组腺病毒载体线性化后转染包装细胞HEK 293,包装成重组腺病毒rAd-iNOS, PCR鉴定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经测序,模板质粒pReceive-M29-iNOS的DNA序列分析结果与预期结果完全相符,与NCBI公布的iNOS的ORF进行序列比对,正确性高达100%;经酶切分析、测序结果表明腺病毒穿梭载体pYr-adshuttle-1-iNOS和腺病毒载体pAd-iNOS构建成功;经PCR鉴定,重组腺病毒rAd-iNOS包装成功,其滴度达5.8×108P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pYr-adshuttle-1-iNOS和重组腺病毒载体pAd-iNOS后,采用HEK293细胞进行腺病毒包装,最终获得重组腺病毒rAd-iNOS。目的:在成功构建了含有iN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iNOS后,使之感染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探讨iNOS基因对T24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T24细胞后,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rAd-EGFP来测定腺病毒对T24细胞的最适感染复数。感染前24h取指数生长期的T24细胞,实验共设3组:重组腺病毒rAd-iNOS感染组、对照腺病毒rAd-NC感染组、空白对照组,当细胞密度达到60%-70%时,加入100 MOI重组腺病毒或对照腺病毒,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小时,更换为新鲜完全培养基,培养48h后胰酶消化收集各孔细胞进行后续的实验研究。RT-PCR检测各组细胞iNOS、p53的mRNA水平;Western检测各组细胞中iNOS及p53的蛋白表达差异;NO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NO分泌水平;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凋亡坏死情况;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结果:重组腺病毒rAd-iNOS感染T24细胞48h后,RT-PCR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rAd-iNOS感染组的iNOS基因mRNA水平及突变型p53基因的mRN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腺病毒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western检测iNOS、p5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rAd-iNOS感染组的iNOS及p53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其他两对照组。NO含量测定显示,T24细胞感染重组腺病毒rAd-iNOS后,细胞分泌NO水平显着提高(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重组腺病毒rAd-iNOS感染T24细胞后生长状态变差,形态学恶性表型减轻。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感染重组腺病毒rAd-iNOS的T24细胞较对照腺病毒感染细胞和未转染空白组细胞凋亡率高,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采用重组腺病毒rAd-iNOS成功转染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后,高表达iNOS蛋白,并能够诱导细胞分泌高浓度的NO,同时p53蛋白的表达也随之增强,促进膀胱癌T24细胞的凋亡,为膀胱癌基因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目的:采用重组腺病毒rAd-iNOS联合小剂量化疗药物(HCPT.THP)对人膀胱癌T24细胞进行治疗,观察其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实验以未感染的T24细胞为空白对照,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的T24细胞接种至96孔板,每组3个复孔,加入培养基,待T24细胞贴壁6-8小时后,用重组腺病毒充分感染。参考先前的工作经验,HCPT、THP浓度取对T-24杀伤作用不明显的小剂量的浓度梯度。分别将rAd-iNOS、rAd-iNOS+HCPT (THP)加入孔板中,以正常T24细胞为空白对照,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以MTT法检测药物作用于感染后膀胱癌细胞24h、48h、72h细胞的存活率。结果:rAd-iNOS+HCPT各组和rAd-iNOS感染组相比,对转染后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且作用明显的增强(P<0.05), rAd-iNOS+ HCPT组随HCPT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杀伤效率明显增高(P<0.05); rAd-iNOS+HCPT各组对转染后T24细胞也均较rAd-iNOS感染组和空白组有显着的增强,各组之间的杀伤效率随着浓度梯度的增加也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rAd-iNOS联合小剂量化疗药物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能增强iNOS基因对人膀胱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为iNOS基因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膀胱癌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肖锋[9](2008)在《5-氟尿嘧啶膀胱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0—2007年初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患者,根据术后膀胱灌注情况分为丝裂霉素组、羟喜树碱组、5—氟尿嘧啶组,未行膀胱灌注者为对照组,对不同组别患者平均复发期,3、5年生存率及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灌注组平均复发时间为30.1—31.3个月,5年生存率67.9%—78.5%。各灌注组间复发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灌注组与对照组复发期均有显着差别。膀胱灌注的总不良反应率为23.1%—35.7%,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流感样症状,一般均可耐受。5-氟尿嘧啶不良反应高于传统灌注药物,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膀胱灌注可延长肿瘤复发期,5-氟尿嘧啶疗效不低于传统灌注药物,且价格低廉,副作用可耐受,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膀胱灌注药物继续研究。
李永红,刘卓炜,周芳坚,秦自科,韩辉,余绍龙[10](2007)在《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6年12月,对3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GC(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动脉化疗治疗,总结分析肿瘤控制情况、膀胱保存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结果33例患者获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24.3个月(3-45个月)。27例无瘤生存,2例带瘤生存,4例死于肿瘤转移,2年生存率为88.8%;19例无复发及转移,5例浅表性复发,3例浸润性复发,6例转移;25例保留膀胱生存,4例行挽救性全膀胱切除,4例死亡,2年膀胱保存率为74.1%。全部患者对动脉化疗耐受良好,无严重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结论保留膀胱手术联合GC方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近期疗效满意,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二、动脉化疗治疗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步临床疗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脉化疗治疗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步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文献收集 |
2.2. 文献确认 |
2.3. 文献分析 |
2.4. 结果及讨论 |
第二章 古代文献研究 |
1. 薯蓣丸原方 |
1.1. 薯蓣丸方剂类文献研究 |
1.2. 薯蓣丸方论研究 |
1.3. 薯蓣丸组方方解 |
2. 薯蓣丸类方 |
3.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文献研究 |
1. 名中医经验 |
1.1. 虚劳 |
1.2. 老年衰老 |
1.3. 肺结核 |
1.4. 肿瘤 |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 |
1.6. 肾炎 |
1.7. 皮肤病 |
2. 临床报道 |
2.1. 肿瘤 |
2.2. 呼吸系统疾病 |
2.3. 肾病 |
2.4. 循环系统疾病 |
2.5. 慢性肝病 |
2.6. 其他 |
3. 药理研究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3.2. 肾功能保护作用 |
3.3. 抗肿瘤作用 |
3.4. 其他 |
3.5. 山药药理 |
3.6. 大枣药理 |
4. 小结 |
第四章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的经验 |
1. 薯蓣丸病案统计 |
1.1. 主治疾病统计 |
1.2. 适用人群特征统计 |
1.3. 薯蓣丸临床症状统计 |
1.4. 薯蓣丸的剂型与剂量 |
1.5. 疗效评价 |
2.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典型病案 |
2.1. 结肠腺癌侵犯十二脂肠案(患病2011-) |
2.2. 胰头颈癌侵犯门静脉、肝总动脉案(患病2014-) |
2.3. 多发性骨髓瘤案(患病2016-) |
2.4. 左上肺中分化腺癌—肺小细胞肺癌案(患病2010-) |
2.5. 消瘦腹泻案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1. 经典原文的诠释 |
1.1. 关于“虚劳诸不足” |
1.2. 关于“风气百疾” |
1.3. 关于“虚劳诸不足”与“风气百疾”的关系 |
2. 薯蓣丸组方结构分析 |
2.1. 薯蓣丸中方剂分析 |
2.2. 薯蓣丸药对分析 |
2.3. 薯蓣丸单味药分析 |
3. 薯蓣丸功效探讨 |
3.1. 理虚拯劳 |
3.2. 扶正祛邪 |
4. 薯蓣丸方证探讨 |
4.1. 推荐处方 |
4.2. 适用人群 |
4.3. 主治疾病谱 |
5. 薯蓣丸方证的鉴别 |
5.1. 与炙甘草汤的鉴别 |
5.2. 与八珍汤的鉴别 |
5.3. 与十全大补汤的鉴别 |
6. 薯蓣丸的使用注意 |
6.1. 热证慎用 |
6.2. 水饮病慎用 |
7. 薯蓣丸的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
7.1. 薯蓣丸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 |
7.2. 薯蓣丸可以作为消耗性疾病的食疗方 |
7.3. 薯蓣丸可以作为老年保健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黄煌教授薯蓣丸与其他方剂交替使用的治疗经验整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经腹腹腔镜肾盂癌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病例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纳入标准 |
1.2 病例排除标准 |
2.研究设计 |
3.术前准备 |
4.手术方法 |
4.1 LNU组 |
4.2 ONU组 |
5.测量分析指标 |
6.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术前情况 |
2.术中情况 |
3.术后情况 |
4.术后并发症 |
5.组织病理学特点 |
(四)讨论 |
(五)结论与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PPAR-γ和PTE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5)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理和技术 |
一、光敏剂 |
二、光源和光传输 |
三、氧合作用 |
四、剂量 |
临床应用 |
一、皮肤肿瘤和癌前病变 |
二、头颈部肿瘤 |
三、脑部肿瘤 |
四、肺部肿瘤 |
五、消化系统肿瘤 |
六、膀胱癌 |
七、妇科肿瘤 |
八、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
九、鲜红斑痣 |
十、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
十一、尖锐湿疣 |
十二、痤疮 |
十三、牙周病 |
十四、消化道黏膜血管病变 |
结语和展望 |
(7)Survivin、p53、bcl-2和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Survivin、p53、bcl-2和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 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小 结 |
图 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Survivin与泌尿系肿瘤 |
文献综述二 |
膀胱肿瘤温热化疗的进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腺病毒介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2.1 菌种、质粒及细胞株 |
1.2.2 实验仪器 |
1.2.3 主要实验试剂 |
1.2.4 主要溶液配制 |
1.3 方法 |
1.3.1 pReceive-M29-iNOS质粒的鉴定 |
1.3.2 iNOS基因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Yr-adshuttle-1 |
1.3.3 采用LR体外同源重组将iNOS表达框克隆至腺病毒表达载体pAd/BL-DEST |
1.3.4 重组腺病毒rAd-iNOS的包装 |
1.3.5 重组腺病毒rAd-iNOS的PCR鉴定 |
1.3.6 重组腺病毒rAd-iNOS的滴度测定 |
1.4 结果 |
1.4.1 pReceive-M29-iNOS质粒的鉴定结果 |
1.4.2 pYr-adshuttle-1-iNOS质粒的鉴定 |
1.4.3 重组腺病毒载体pAd-iNOS的鉴定 |
1.4.4 重组腺病毒载体rAd-iNOS的鉴定 |
1.4.5 重组腺病毒rAd-iNOS的扩增及滴度测定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二章 重组腺病毒RAD-INOS对T24细胞凋亡的影响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2.1 细胞株及病毒 |
1.2.2 仪器 |
1.2.3 试剂及耗材 |
1.3 方法 |
1.3.1 细胞培养 |
1.3.2 重组腺病毒对T24细胞最适感染复数的测定 |
1.3.3 重组腺病毒rAd-iNOS感染膀胱癌细胞T24 |
1.3.4 RT-PCR检测各组细胞iNOS、p53的mRNA水平 |
1.3.5 Western检测各组细胞中INOS的表达 |
1.3.6 细胞培养液上清中总一氧化氮浓度的测定 |
1.3.7 细胞凋亡与坏死检测 |
1.3.8 Annexin 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 |
1.4 结果 |
1.4.1 重组腺病毒对T24细胞的最适MOI |
1.4.2 RT-PCR检测iNOS、p53基因mRNA的表达 |
1.4.3 Western检测iNOS、p53蛋白的表达 |
1.4.4 细胞培养液上清中NO浓度 |
1.4.5 细胞凋亡与坏死检测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三章 重组腺病毒RAD-INOS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2.1 细胞株 |
1.2.2 仪器 |
1.2.3 试剂及耗材 |
1.3 方法 |
1.3.1 细胞培养 |
1.3.2 重组腺病毒rAd-iNOS联合HCPT对膀胱癌的杀伤作用 |
1.3.3 重组腺病毒rAd-iNOS联合THP对膀胱癌的杀伤作用 |
1.3.4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 |
1.3.5 统计学方法 |
1.4 结果 |
1.4.1 重组腺病毒联合HCPT对人膀胱癌的体外杀伤作用 |
1.4.2 重组腺病毒联合THP对人膀胱癌的体外杀伤作用 |
1.5 讨论 |
1.6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9)5-氟尿嘧啶膀胱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致谢 |
(10)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动脉化疗治疗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步临床疗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D]. 李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D]. 杨琍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经腹腹腔镜肾盂癌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对比研究[D]. 王华超.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PPAR-γ和PTE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张洲洲. 苏州大学, 2014(10)
- [5]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J].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2(05)
- [6]动脉化疗治疗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步临床疗效[J]. 刘卓炜,周芳坚,余绍龙,秦自科,韩辉,王斌,王欢,李永红. 癌症, 2004(S1)
- [7]Survivin、p53、bcl-2和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何卫阳. 重庆医科大学, 2004(03)
- [8]腺病毒介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的影响[D]. 曾青. 中南大学, 2010(11)
- [9]5-氟尿嘧啶膀胱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研究[D]. 肖锋. 吉林大学, 2008(10)
- [10]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J]. 李永红,刘卓炜,周芳坚,秦自科,韩辉,余绍龙. 癌症进展,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