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科杂志2002年第18卷索引

中华眼科杂志2002年第18卷索引

一、《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年第18卷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杨培增,杜利平[1](2020)在《我国葡萄膜炎专业70年发展之回顾》文中认为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我国葡萄膜炎作为独立专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尤其近30年,有关葡萄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长足发展,获得丰硕成果,在国际葡萄膜炎领域已有一席之地。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尚需再接再厉,将我国葡萄膜炎诊疗和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81-890)

李世迎,阴正勤[2](2020)在《我国视觉生理学科70年之传承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视觉是对周围世界各种光和图形信号转变为神经冲动信号的接受过程和认知过程。视觉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视觉产生的神经机制,作为视觉生理学重要内容的视觉电生理检查以及心电、脑电检查均是通过机体器官组织活动时产生的生物电现象诊断疾病。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视觉生理学科经过数代人 70 余年的传承和艰苦努力,在相关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回顾发展历程,让我们砥砺前行,在视觉生理学科领域留下更多中国学者里程碑式的贡献。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 70 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81-488)

李梦玲[3](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王琳艳[4](2020)在《眼睑肿瘤病理特征分析及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诊断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常见眼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变部位、组织病理学类型及组织胚胎学来源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0年1月-2018年12月共19年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浙二眼科中心)收检的5146例眼睑肿瘤及瘤样病变病理标本进行分析,探究眼睑肿瘤在不同解剖学部位及组织胚胎学来源的构成比差异以及临床发病特征。同时进行大规模文献调研,对比不同人种、地区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眼睑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共4378例,占据全部病变的85.08%,恶性病变768例(14.92%)。良性病变中,十大高发病变中的八类更易累及上睑;以色素痣1448例(33.07%)、鳞状细胞乳头状瘤539例(12.31%)、脂溢性角化病418例(9.55%)居多。其中约33.60%(1471/4378)的病人手术年龄都小于40岁,随年龄组增大,患者人数逐渐降低。19年间患者人数增长的线性回归分析R2分别为男性0.946(P<0.01),女性0.914(P<0.01)。恶性肿瘤下睑(396例,51.5%)比上睑(206例,26.9%)更易累及,绝大部分(81.8%)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最高发的为基底细胞癌374例(48.70%),睑板腺癌263例(32.24%),鳞状细胞癌95例(12.37%)。结论:过去19年间,浙二眼科中心的绝大部分眼睑肿瘤都是良性病变,病例数在男女性患者中都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加,在手术意愿较为强烈的年轻女性尤为明显。而恶性病变中,基底细胞癌仍为最常见的类型,但是发病构成比低于肤色较浅的欧美人群。眼睑肿瘤疾病谱构成受人种、社会经济情况及患者就医意愿等因素共同影响。目的:开发一套可以从数字化病理切片中自动检测眼睑恶性黑色素瘤(恶黑),并与良性色素痣鉴别,可视化突出恶性区域的深度学习诊断系统。方法:实验设置:双中心研究。研究对象:回顾性纳入了155张包含恶黑和良性色素痣病例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数字化全景病理切片(whole-slide image,WSI),并从中切割生成225,230张病理切片滑块(patch,指从医生标注的HE染色的病理数字图像中切割出来的小块组织)。研究流程:使用带有医生标注信息的数字病理切片进行patch级别诊断模型的开发和测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每一个patch的恶性概率。再将小块patch回填到整张切片水平,生成WSI的可视化热力图,最终使用随机森林算法生成WSI水平的诊断。主要评估指标: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均被用于评估深度学习模型在检测恶性黑色素瘤时的诊断分类性能。结果:在patch级别的诊断,模型实现了0.989(95%confidence interval[CI]:0.989–0.991)的AUC,94.9%的准确性,94.7%的敏感度和95.3%的特异度。同时,我们根据恶性概率生成了可视化热力图,在展示WSI时根据恶性度进行分级。在WSI级别的诊断,模型的AUC为0.998(95%CI:0.994–1.000),98.2%的准确性,100%的敏感度和96.5%的特异度。结论:本研究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了在数字化病理切片上对恶黑的自动诊断;同时还利用概率热力图在整张切片图像上对于恶性概率较高的区域进行突出强调。该模型有一定的潜在可能性泛化迁移到其他类型肿瘤的诊断上。目的:构建基于高压循环-卫星扫描质谱技术(PCT-SWATH)技术的常见眼睑高发肿瘤蛋白组学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并使用人工智能开发一套计算机辅助诊断初筛分类系统。方法:回顾性纳入了来自216位患者的332个(233个训练集/99个测试集)眼睑组织石蜡标本,包括良性色素痣、鳞状乳头状瘤、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及正常眼睑组织(整形手术患者)。从蜡块上打孔取下直径约0.8毫米的肿瘤组织小圆柱(punch),经一系列预处理后进入质谱仪,使用PCT-SWATH采集质谱数据。在完成质控后,对比不同类别差异蛋白;使用遗传算法挑选特征组合,并随机子空间加入具有生物意义的特征,最后使用多层感知机完成整个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构建,进行疾病类别预测。结果:实验共测得60360个肽基和4636个蛋白,正常组织在3482个蛋白类别中表达水平低于肿瘤组织,133个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肿瘤组织(P值<0.05),存在蛋白差异化表达。本章节中构建的新型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从4636个蛋白中挑选了18个特征蛋白用于最终分类。在正常/肿瘤组织的二分类任务中,模型达到了0.973的曲线下面积,0.949的诊断准确率(含平衡准确率),86.4%的敏感度和97.4%的特异度。在单一病种的七分类诊断,模型的准确率为0.828(平衡准确率0.818)。结论:本研究利用PCT-SWATH技术,完成了常见眼睑肿瘤蛋白组学数据库的构建,其中肿瘤组织的蛋白表达丰度远高于正常眼睑组织。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一套对常见眼睑肿瘤有较高准确率,且不依赖于传统病理形态学特征的诊断系统。不同疾病类别的差异蛋白以及使用深度学习筛选18个特征蛋白,有一定的潜力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将来的机制研究及靶向药物开发。

张艳莉[5](2017)在《建立新生儿视网膜数据库及关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建立新生儿视网膜数据库目的利用电子病历系统信息化平台创建新生儿视网膜数据库,利于数据提取、总结、整合等,为相关研究提供强大的数据平台。方法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学的理论和三层结构的实现方式,选择基于Mi-crosoft.NET 平台框架,采用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2005 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作为后端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管理。结果实现归档管理:将相关病历、检验报告、影像学检查结果、新生儿视网膜筛查结果归入数据库,形成完整的病历文档;实现查阅管理:在数据库中输入查询条件,将符合查询条件的病历、文档的信息按查询条件显示;实现随访功能:使用用户管理功能将随访内容纳入数据库,并能对其进行查询。结论新生儿视网膜筛查数据库的建立为新生儿眼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其便利、快捷的信息平台。第二章关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研究目的分析新生儿眼底检查结果,探讨早期视网膜筛查的重要性,探索影响新生儿视网膜出血(retinal hemorrhage,RH)的发生、程度及部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从数据库采集数据。视网膜出血的研究对象为胎龄37周以上、Apgar评分7分以上、排除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或其他眼部疾病的新生儿,一周内行RetCamⅢ检查。采集的临床因素包括一般因素和产妇、生产、新生儿因素,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P值小于0.1的因素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1199名足月新生儿的样本中,比较有RH和无RH新生儿的各参数之间的差异,研究影响新生儿RH发生的因素;在3054名新生儿的样本中,比较不同程度RH组与无RH组在各因素之间的差异,研究影响RH程度的相关临床因素;在1311名新生儿的样本中,比较有黄斑出血和没有黄斑出血组之间各参数之间的差异,研究影响RH部位的相关因素。结果RH为最常发生的新生儿视网膜疾病。对1199名新生儿的样本研究发现,RH的患儿有294名(占24.5%),在所有研究因素中,新生儿出生时经阴道分娩(SVD)和头颅血肿与RH呈正相关,剖宫产史和RH呈负相关。在3054名新生儿中,RH的患儿有1202名(占39.36%),其中,Ⅰ、Ⅱ、Ⅲ度RH分别有 408 名(占 13.36%)、610名(占 19.97%)、184名(占 6.03%)。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在所有研究因素中,经阴道分娩、第二产程时间延长、产妇年龄增加和新生儿颅内出血是RH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在1311名新生儿中,黄斑出血的患儿有18名(占1.4%),在所有研究因素中,新生儿出生时SVD和产妇贫血与黄斑出血呈正相关。结论新生儿眼底筛查对其眼病的早期发现极为重要,RetCamⅢ检查系统可作为新生儿眼底检查的主要工具。SVD不仅是影响新生儿RH的因素,也是加重RH程度和影响黄斑区出血的危险因素,头颅血肿是足月新生儿发生RH的潜在危险因素,第二产程时间延长、产妇年龄增加和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加重新生儿RH的程度,产妇贫血易导致新生儿黄斑区视网膜出血。

宁云红[6](2017)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的芍药甘草汤对实验性免疫性葡萄膜炎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文献研究明确“肝开窍于目,从肝治目”的深层次含义,在肝目皆体阴而用阳的理论基础上,明确肝体阴虚失柔致火热上炎是葡萄膜炎的潜在病机,眼部热象为标,肝性失柔为本,确立柔肝法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作用;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宜原则指导下将柔肝缓急的代表方芍药甘草汤引入葡萄膜炎的治疗。2.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观察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汤对EAU大鼠眼部体征、病理学损伤的改善,及对大鼠血清和脾脏淋巴结中IFN-γ、IL-10、IL-17表达量及Th1/Th2平衡的影响,阐明经方芍药甘草汤干预葡萄膜炎的深层作用机理,为临床辨证用药奠定基础。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中医药传承软件辅助系统,对中华医典中收录的临证各科眼科中的所有古籍中涉及“芍药”、“白芍”、“炒白芍”、“赤芍”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用药频次统计、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基于熵方法的用药规律以及相关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的分析,明确内障眼病和外障眼病的论治规律特点。现代文献研究选取近20年中国知网论治葡萄膜炎方药中含有“白芍”“甘草”或“赤芍”“甘草”且方药剂量齐全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采用IRBP-R16混合CFA及结核杆菌反复3次皮下注射建立大鼠EAU动物模型,按文献研究中确立的芍药甘草较常见的三种配比1:1、2:1、3:1组成的芍药甘草汤对大鼠灌胃干预;采用数码裂隙灯动态观察免疫后各组大鼠的眼部炎症表现,并进行眼前节拍照。记录分析造模5天、12天(灌胃1周)、19天(灌胃2周)的眼部体征变化;灌胃2周后行眼部病理学观察,HE染色,观察分析形态学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检测大鼠血清和脾脏淋巴结中IFN-γ、IL-10、IL-17表达量及比值的变化。结果:1.古籍中数据统计显示,外障眼病和内障眼病的用药归经均以肝经频次最高,其次为脾经、心经,充分体现了肝开窍于目,目病从肝论治。药味统计结果显示,以甘、苦、辛、酸为主,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以补之”、“辛以散之”、“焦苦以助之”的调肝治肝法在眼病治疗中的体现,说明古籍中对内外障眼病从肝论治时,甘以缓急,辛、苦以调理肝用的同时注重配伍酸味药物以补肝体,体现了柔肝养肝的法则,体用同调。高频药物为白芍、当归均入肝经,二药既可以滋肝阴、养肝血,又是柔肝之要品,体现重视养肝柔肝的原则。2.现代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40篇,结果显示白芍出现4次,赤芍32次,赤白芍共用4次,说明目前临床对本病更多的考虑其肝经实证病变,以清泻肝火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本病的潜在病机,重标轻本。3.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汤对EAU大鼠眼部体征影响,灌胃1周后,治疗各组与模型组相比稍好转,灌胃2周即大鼠免疫19天后,治疗各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好转,表现为睫状充血消失,前房正常,房水微混,虹膜血管正常,瞳孔区渗出物消失,可见眼底红光反射,其中以配比3组的评分与空白组最为接近。4.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汤对EAU大鼠病理学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紊乱,迂曲;细胞增生,部分细胞空泡变性;细胞间距轻度不一,各层间炎细胞浸润。配比1、2、3组,神经节细胞层、内网状层仍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其中配比2组、3组程度较轻,仅有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配比1组可见部分细胞变性,细胞间距不一,血管有轻度增生。5.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汤对EAU大鼠IFN-γ、IL-10、IL-17表达及Th1/Th2平衡影响,灌胃2周后大鼠血清、脾淋巴细胞因子检测显示,经芍药甘草汤干预治疗,致炎因子IFN-γ、IL-177水平呈下调趋势,拮抗炎症因子IL-10水平呈上升趋势,可不同程度上纠正Th1/Th2的失衡。结论:1.眼科古籍的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内外障眼病均以肝经为主,药味以甘、苦、辛、酸为主,高频药物显示当归、白芍使用频次最高,二药既可以滋肝阴、养肝血,又是柔肝之要品,体现了古人从肝论治目病时重视养肝柔肝的原则。2.研究明确了肝体阴虚失柔,致火热上炎是瞳神紧小的潜在病机,眼部热象为标,肝性失柔为本,当治以柔肝缓急,以芍药甘草汤加减论治,方证相宜,能标本兼治,可兼顾现代文献以清肝为主,忽视阴柔和肝之不足。3.文献研究对芍药与甘草均明确标明剂量的资料,进行配比分析发现,较常见的三种配比1:1、2:1、3:1,为后期动物实验的剂量配比提供参照。4.经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汤治疗后,EAU大鼠眼部炎症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较模型组显着改善,说明芍药甘草汤能够抑制EAU大鼠的病情,其中又以3:1时效果佳。5.芍药甘草汤治疗葡萄膜炎的可能机制为纠正其失调的免疫机能,纠正Th1/Th2的失衡,从根本上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来实现。

娄洁琼[7](2017)在《上海市社区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已有研究探索我国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现况,但数据多来源于医院或样本量较小。本研究基于大样本社区人群,对上海市纳入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影响因素并探讨其相互联系。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浦东新区和杨浦区各随机抽取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木、金杨、三林、四平、殷行、大桥),纳入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245例,剔除问卷不合格患者167例,实际纳入分析5078例,完成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生化检测(血糖、血脂、血肌酐、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摄像(Canon CR-2,双眼底摄片)和问卷调查。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4.50±6.93)岁,平均病程为(9.68±6.98)年,平均发病年龄为(55.37±8.74)岁,45.6%超重、20.9%肥胖。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平均水平分别是(8.01±2.68)mmol/L、(12.31±4.88)mmol/L、(7.30±1.45)%。(2)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情况,HbA1c、FBG、PBG达标率分别为48.9%、40.0%、35.4%。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达标率分别为37.3%、43.5%,血压达标率为37.4%。女性的血糖和血压控制稍好于男性,男性的血脂控制好于女性(P<0.05)。(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21.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NP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PDR))患病率分别为14.1%、3.2%、3.8%。(4)社区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患病率为38.4%,微量白蛋白尿、大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别为34.7%、3.8%。(5)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与未并发视网膜病变者相比,年龄、发病年龄、病程、FBG、PBG、HbA1c有统计学意义(P<0.05)。(6)糖尿病并发肾脏病变与未并发肾脏病变者相比,年龄、病程、BMI、FBG、PBG、HbA1c、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病程低于5年时,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的比例已达11.5%和33.3%。病程每增加5年,视网膜病变患病率约上升6%而肾脏病变患病率约上升4%。病程越长,两者的患病率越接近。(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病程≥5年、HbA1c≥7.0%、PBG≥10.0mmol/L、HDL-C控制不达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发病年龄≥50岁是其保护因素;病程≥15年、HbA1c≥7.5%、BMI≥24kg/m2、FBG≥11.0mmol/L、TC和HDL-C控制不达标及高血压是糖尿病肾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9)分类树模型提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截点值为7.5%。FBG、PBG是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不同类型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不同,病程和合并高血压分别是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10)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互为危险因素,合并肾脏病变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正常白蛋白尿者的1.3倍,合并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的风险也是无视网膜病变者的1.3倍。结论:基于社区人群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低于以往报道的住院患者患病率,以轻度病变为主;肾脏病变患病率处于多数研究结果范围内,以早期病变为主。HbA1c是微血管病变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是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不同类型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不同。病程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程度早于且重于肾脏病变,合并高血压是肾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年龄晚是视网膜病变的保护因素。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与视网膜病变互为危险因素,两者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需要重视合并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对另一种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吴波[8](2017)在《基于眼底彩照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瘤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也是目前导致视觉损伤甚至不可逆性失明的主要病因之一。研究表明,定期对眼底进行检查,尽早发现病变,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地防止视力的衰退或者丧失。眼底相机具备低廉、方便、快速无创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在大规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微血管瘤(Microaneurysms,MAs)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眼底彩照上出现的最早的可见病症,因此,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微血管瘤的自动检测对早期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着重要的意义。眼底彩照普遍存在光照不均衡、对比度低和噪声干扰的现象。此外,微血管瘤尺寸不等且相对较小,容易受到眼底图像背景结构的干扰。因此,实现对微血管瘤的自动检测目前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眼底彩照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瘤的自动检测方法,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首先,对眼底彩照进行图像预处理,主要包括:感兴趣区域的提取、光照均衡化、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高斯滤波以及视盘检测,为后续的检测奠定基础。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形状动态变化分析的微血管瘤候选对象的提取方法,主要通过计算圆度、面积和深度信息,并设定判定条件进行筛选,在公开数据集ROC的训练集上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助于微血管瘤候选对象的有效提取。接着,本文从剖面和局部两个角度分析了微血管瘤候选对象,分别提取了8个剖面特征和40个局部特征对其进行描述。最后,采用上述48个特征训练AdaBoost分类器,实现微血管瘤的检测。本文采用公开数据集ROC测试该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微血管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郭珊珊[9](2017)在《青少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电子产品已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问题随之而来,目前我国成为了近视人数最多的国家,近视患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由于不良的用眼习惯,“低头族”已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专属,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近视的发生、发展,尤其是高度近视,导致眼部组织发生一系列变化,如眼轴的拉长、玻璃体的混浊、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的萎缩等。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与多种眼底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视力不可逆性下降甚至失明。一直以来,受医疗技术和设备限制,人们对于近视的发生、发展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随着先进设备的临床应用,人们可以清晰的观测到近视患者眼后节的变化,量化脉络膜的厚度,为近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青少年近视患者黄斑区域脉络膜的厚度,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与正常青少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探讨低度、中度、高度近视患者不同方位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特点,进一步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黄斑区域脉络膜厚度的变化与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眼视光中心门诊就诊和体检的青少年60例120眼,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14.57±1.63)岁,按等效球镜和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把研究对象分为4组,其中正常组15例30眼(裸眼视力≥1.0),低度近视组15例30眼(-0.50D≤等效球镜<-3.00D,最佳矫正视力≥1.0),中度近视组15例30眼(-3.00D≤等效球镜<-6.00D,最佳矫正视力≥1.0),高度近视组15例30眼(-6.00D≤等效球镜<-10.00D,最佳矫正视力≥0.8)。运用蔡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irrus HD OCT(Carl Zeiss Meditrc Inc,4000),采用高清五线光栅,对黄斑中心凹分别行0°和90°方位加强深度扫描(enhanced depth imaging,EDI),获取经黄斑中心凹下水平和垂直横断面图像,手动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和距黄斑中心凹1000μm、3000μm的鼻侧、颞侧、上方、下方9个位点脉络膜厚度值。所有测量均由两名经验丰富医师独立完成,分别测量3次,共6次取其平均值为最终参考数据。结果本次研究共选取60例120眼,各组间年龄、性别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47.62±6.00)μm、(300.14±13.85)μm、(234.49±18.71)μm、(183.39±25.12)μm;各组内不同位点脉络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低度近视组颞侧1000μm脉络膜平均厚度大于正常组颞侧1000μm,正常组颞侧3000μm和低度近视组颞侧3000μm、正常组上方3000μm和低度近视组上方3000μm、正常组下方3000μm和低度近视组下方3000μm、正常组鼻侧3000μm和低度近视组鼻侧300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相同位点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屈光度越偏向负值,脉络膜厚度越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与等效球镜呈显着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显着负相关、与眼压呈负相关。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着屈光度越偏向负值,脉络膜厚度越薄,黄斑中心凹较周边部变化明显。青少年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呈显着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显着负相关、与眼压呈负相关。

李仕明,康梦田,王宁利,詹思延[10](2013)在《中国大陆地区在SCI期刊上发表的眼科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统计》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中国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眼科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逐渐增多,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归纳。目的系统检索并统计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截止2012年11月1日在SCI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眼科疾病的RCT论文。方法在Pubmed检索平台,以0phthalmology、Eye及其所有下位主题词、文献类型限定为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国家限定为China进行检索。对于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分析。结果中国大陆地区自1989年以来共发表68篇眼科疾病方面的RCT论文,其中2005年后数量迅速增长,2006年7篇,2009年11篇,2011年15篇。68篇RCT论文集中在白内障、眼视光、青光眼、角膜结膜病、眼免疫/药理和眼底病等领域,共发表在35种SCI期刊上,覆盖了大多数的SCI眼科期刊,如Ophthalmology和IOVS等,以及少量其他专业期刊,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为ClinExperimentOphthalmol(8篇)。68篇RCT论文来自中国26家单位,主要为广州、北京、上海、温州和杭州等地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结论中国大陆地区在SCI期刊上所发表的眼科疾病相关的RCT论文数量持续增多,主要集中在白内障、眼视光和青光眼等领域,RCT论文的总体数量仍较少,且存在地区间分布不均衡。

二、《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年第18卷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年第18卷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3)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三、译者来源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第二节 发展脉络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三、翻译小说插图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第一节 突出刊物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第二节 名篇译作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第二节 总体评价
        一、成就与缺陷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4)眼睑肿瘤病理特征分析及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诊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眼睑肿瘤的特殊性
    1.2 现有常规病理诊断的局限性
    1.3 拟实现的研究目标
第2章 常见眼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资料
        2.2.2 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眼睑肿瘤总体发病特征描述
        2.3.2 按组织发生学部位分类
        2.3.3 按临床病理诊断分类
        2.3.4 随时间变化趋势
        2.3.5 年龄分布情况
        2.3.6 发病部位(上下睑)分布情况
        2.3.7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病构成比的差异
    2.4 讨论
        2.4.1 眼睑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临床病理特征概况
        2.4.2 眼睑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概况
        2.4.3 眼睑肿瘤及瘤样病变随时间临床病理特征的改变(2000-2018)
        2.4.4 局限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眼睑恶性黑色素瘤数字病理切片自动诊断系统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恶性黑色瘤及良性色素痣数据库建立
        3.2.2 数字病理切片图像预处理及增强
        3.2.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patch级别病理切片分类
        3.2.4 可视化热力图的生成
        3.2.5 特征提取及基于随机森林分类器在WSI水平的诊断
        3.2.6 人机对比
        3.2.7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Patch级别分类
        3.3.2 WSI级别分类
        3.3.3 人机对比
        3.3.4 可视化热力图的生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基于PCT-SWATH蛋白组学数据的常见眼睑肿瘤初筛分类系统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来源
        4.2.2 实验主要耗材与仪器
        4.2.3 蛋白组学样品预处理及质谱进样设置
        4.2.4 质谱数据质控
        4.2.5 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筛选生物标记物
        4.2.6 统计学方法及计算机软件
    4.3 结果
        4.3.1 总体病人样品构成
        4.3.2 总体蛋白/多肽表达情况及质控
        4.3.3 不同类别在全体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
        4.3.4 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蛋白组学分类诊断系统
        4.3.5 特定蛋白的通路富集
    4.4 讨论
        4.4.1 蛋白组学数据获取方法学优势
        4.4.2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及总体蛋白表达情况
        4.4.3 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势
        4.4.4 研究的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眼部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建立新生儿视网膜数据库及关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建立新生儿视网膜数据库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关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本课题的意义、先进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成果
致谢

(6)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的芍药甘草汤对实验性免疫性葡萄膜炎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眼科古籍中芍药、甘草应用规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剂来源与筛选
        1.2 古籍中“芍药”、“芍药甘草”分布情况
        1.3 统计分析软件
        1.4 方剂录入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内外障眼病用药频次
        2.2 统一命名芍药、甘草后用药规律分析
        2.3 眼科古籍中芍药、甘草用药比例分析
        3 讨论
        3.1 内外障眼病的特点
        3.2 古籍中所采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中医药论治葡萄膜炎的现代文献中芍药、甘草应用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入选方剂情况
        2 讨论
        2.1 纳入的文献中赤芍、白芍使用频次统计
        2.2 纳入文献中各药物的剂量及剂量比值统计
        2.3 统计结果分析
    第三节 芍药甘草汤的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芍药甘草汤的认识
        1.1 对组方配伍的认识
        1.2 对方中所用药物的选择
        1.3 煎煮方法、不同配比对其功效影响的研究
        2 芍药甘草汤有效成分研究
        2.1 芍药、甘草的主要成分
        2.2 芍药甘草汤主要成分
        3 芍药甘草汤的药理作用
        3.1 抗炎、镇痛作用
        3.2 解痉作用
        3.3 免疫调节及协同作用
        4 芍药甘草汤临床拓展应用思路
    第四节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对研究课题的认识
        1 葡萄膜炎的西医研究现状与转化医学
        2 从转化医学角度看葡萄膜炎的中医诊治概况
        2.1 单味中药研究
        2.2 中药复方研究
        2.3 目前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存在的问题
        2.4 转化医学理念下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的优势
        3 中医经方目前应用及研究概况
        3.1 经方的研究概况
        3.2 芍药甘草汤应用研究概况
        4 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汤对EAU大鼠治疗作用的观察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器械仪器
        2 EAU大鼠模型的制备
        3 实验分组及处理
        3.1 灌胃汤剂的药物组成
        3.2 大鼠灌胃汤剂的配制
        3.3 大鼠最终灌胃量
        4 观察指标
        4.1 大鼠眼部炎症观察
        4.2 大鼠眼球病理学观察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裂隙灯下眼部炎症观察
        6.2 大鼠眼部炎症评分
        6.3 眼部病理观察
        7 讨论
        7.1 中医学对葡萄膜炎的认识
        7.2 中医药对葡萄膜炎的治疗概况
        7.3 芍药甘草汤治疗葡萄膜炎的理论依据
        7.4 芍药甘草汤对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
    实验二 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汤对EAU大鼠Th1、Th2、Th17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器械仪器
        2 EAU大鼠模型的制备
        3 实验分组及处理
        4 指标检测
        4.1 血清标本的收集和细胞因子检测
        4.2 脾脏淋巴结细胞因子检测
        5 数据处理
        6 结果
        6.1 不同配比芍药甘草汤对EAU大鼠血清Th1、Th2、Th17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6.2 不同配比芍药甘草汤对EAU大鼠脾脏淋巴结Th1、Th2、Th17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7 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葡萄膜炎的认识
        7.2 葡萄膜炎与Th1、Th2、Th17类细胞因子
        7.3 芍药甘草汤论治葡萄膜炎的主要药理作用
        7.4 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汤对EAU大鼠Th1、Th2、Th17类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全文小结
    1 重标轻本-现代文献中目病论治的偏驳
    2 “肝体阴而用阳”在目病中的指导意义
        2.1 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窍,肝目同气相求
        2.2 肝与目皆体阴而用阳
    3 基于“肝目皆体阴而用阳”理论对葡萄膜炎的标本兼治
    4 芍药甘草汤治疗葡萄膜炎的机理
        4.1 芍药甘草汤治疗葡萄膜炎符合中医病证结合,方证相宜,能标本兼治
        4.2 芍药甘草汤能显着改善EAU大鼠眼部体征及病理损伤
        4.3 芍药甘草汤能调节EAU大鼠体内Th1/Th2平衡,下调IL-17水平,可能是该方治疗葡萄膜炎的机制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7)上海市社区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2型糖尿病流行现状
    1.2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流行现状
第二章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3.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2 抽样方法
        3.1.3 样本量估计
    3.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3.2.1 调查方法
        3.2.2 调查内容
    3.3 诊断标准及定义
        3.3.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3.2 糖尿病肾脏病变
        3.3.3 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目标
        3.3.4 肥胖和超重
    3.4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3.5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结果
    4.1 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情况
    4.2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等指标控制情况
    4.3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情况
    4.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4.1 患病率
        4.4.2 临床特征
        4.4.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与发病年龄
        4.4.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与病程
        4.4.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与血糖控制
    4.5 糖尿病性肾脏病变
        4.5.1 患病率
        4.5.2 临床特征
        4.5.3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病率与年龄
        4.5.4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病率与病程
        4.5.5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病率与血糖控制
        4.5.6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病率与体质指数
        4.5.7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病率与高血压
        4.5.8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病率与高血脂
    4.6 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之间的相互联系
        4.6.1 糖尿病肾脏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的共病情况
        4.6.2 DR*DN分组的临床特征分析
        4.6.3 年龄、病程、血糖控制对DR和 DN患病率的影响分析
    4.7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模型
        4.7.1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分类树模型
        4.7.1.1 2型糖尿病合并DR的分类树模型
        4.7.1.2 2型糖尿病合并DN的分类树模型
        4.7.1.3 2型糖尿病同时合并DR及 DN的分类树模型
        4.7.1.4 模型的评价
        4.7.2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4.7.2.1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7.2.2 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7.2.3 2型糖尿病同时并发DR和 D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7.2.4 微血管病变影响因素汇总
第五章 讨论
    5.1 患病率分析
    5.2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5.2.1 年龄、发病年龄
        5.2.2 病程
        5.2.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5.2.4 空腹血糖(FBG)和餐后血糖(PBG)
        5.2.5 血压
        5.2.6 血脂
        5.2.7 体质指数(BMI)
    5.3 DR与DN的相关性
    5.4 多因素模型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
    7.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8)基于眼底彩照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瘤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1 眼底的解剖结构
        1.1.2 视网膜医学影像简介
        1.1.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微血管瘤
    1.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瘤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难点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的研究难点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图像处理相关理论基础与AdaBoost原理
    2.1 眼底彩照颜色分量的选择
    2.2 注水模拟
    2.3 图像分割
        2.3.1 全局阈值处理
        2.3.2 区域生长算法
    2.4 AdaBoost原理
        2.4.1 AdaBoost简介
        2.4.2 AdaBoost算法流程
        2.4.3 AdaBoost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眼底彩照的预处理
    3.1 预处理流程
    3.2 感兴趣区域的提取
    3.3 光照均衡化
    3.4 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
    3.5 高斯滤波
    3.6 视盘检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血管瘤自动检测算法
    4.1 算法流程
    4.2 提取微血管瘤候选对象
        4.2.1 局部最亮点的提取
        4.2.2 形状动态变化分析
    4.3 剖面特征
    4.4 局部特征
        4.4.1 Hessian矩阵特征
        4.4.2 局部灰度值序列模式特征
        4.4.3 形状和灰度特征
    4.5 AdaBoost分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与结果评价指标
        5.1.1 实验数据
        5.1.2 实验结果评价指标
    5.2 微血管瘤候选对象提取的结果与分析
    5.3 微血管瘤检测的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9)青少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脉络膜厚度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年第18卷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葡萄膜炎专业70年发展之回顾[J]. 杨培增,杜利平. 中华眼科杂志, 2020(12)
  • [2]我国视觉生理学科70年之传承与发展[J]. 李世迎,阴正勤. 中华眼科杂志, 2020(07)
  • [3]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李梦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4]眼睑肿瘤病理特征分析及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诊断应用研究[D]. 王琳艳. 浙江大学, 2020(01)
  • [5]建立新生儿视网膜数据库及关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研究[D]. 张艳莉.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6]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的芍药甘草汤对实验性免疫性葡萄膜炎作用的研究[D]. 宁云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 [7]上海市社区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研究[D]. 娄洁琼.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8]基于眼底彩照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瘤检测[D]. 吴波. 苏州大学, 2017(04)
  • [9]青少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研究[D]. 郭珊珊. 新乡医学院, 2017(03)
  • [10]中国大陆地区在SCI期刊上发表的眼科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统计[J]. 李仕明,康梦田,王宁利,詹思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3(07)

标签:;  ;  ;  ;  ;  

中华眼科杂志2002年第18卷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