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一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郑荣荣[1](2019)在《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微观经济学领域中,完全竞争市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市场,其竞争主体是大量的中小企业。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说中小企业不仅提高了市场竞争的效率,也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会计制度建设的情况来看,大多管理者都将自己视为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使会计制度在设计与执行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无法发挥会计应有的管理职能,这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开展优化设计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企业转型过渡的需要,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现行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经济业务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求,推进会计制度优化设计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对会计制度设计的框架展开研究,首先整理和分析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会计制度及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对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状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并查找原因;最后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案与保障措施,使得公司会计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有序可依。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该公司现行会计制度存在内容不完整、设计不规范两大类问题,且主要为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所导致;(2)该公司目前需要优化设计的部分包括会计组织系统、会计核算系统、会计报表体系以及会计电算化制度,具体优化设计的方法是建立健全和修改规范;(3)为确保会计制度能够有效落实,应从规范会计基础核算、加强“三流统一”、提高人员素质和升级改造会计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着手实施保障。本文虽然只是针对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优化设计进行研究,但是不仅能够帮助该公司解决现有问题,建立健全高效严密的会计制度,对于今后类似问题的中小企业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李敏[2](2017)在《会计制度变迁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影响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制度因素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会计制度不仅仅是规范微观主体会计行为的规则,而且在微观主体的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实质是公司根据环境的变化优化配置其资金来源的过程,而我国会计制度已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迁,那么,会计制度变迁对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影响的?影响程度如何?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均未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论文对会计制度变迁对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以揭示公司资本结构调整背后的会计制度内涵,也可以为会计制度制定机构进一步修订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论文首先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从会计制度、会计信息、公司融资行为的关系入手,对会计制度如何与资本结构发生关联进行研究:其次,以制度变迁理论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整速度和调整方式两个方面剖析会计制度变迁对资本结构调整产生影响的机理,并对融资成本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第二至第四阶段(1998-2014)110家上市公司1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一,会计制度变迁如何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是否体现其中?会计制度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在不同调整方向下是否存在差别?第二,会计制度变迁如何影响资本结构调整方式?不同调整方向下,会计制度对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影响是否都显着?第三,融资成本在会计制度变迁与资本结构的调整之间是否发挥了中介作用?主要成果如下:(1)理清会计制度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基础关系,并以融资成本为中介,从调整速度和调整方式两个方面剖析会计制度变迁对资本结构调整产生影响的机理。会计制度通过会计信息,进而通过融资成本与资本结构发生关联;融资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公司外部融资约束的大小,从而对公司能否按目标资本结构快速进行资本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因此,在会计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会计信息质量变化带来的融资成本的变化会导致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产生差异;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会阻碍资本结构的快速调整;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随会计制度变迁变化的程度而不同,因此在会计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公司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完成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2)从全阶段样本和分阶段样本两个方面检验了会计制度变迁对资本结构总体调整速度以及不同负债水平下调整速度的影响。第一,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的确随会计制度的变而不同,并且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会更敏感。第二,从资本结构调整方向来看,会计制度对资本结构向上调整速度的影响大于对向下调整速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差异在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的阶段表现的更为突出,表明会计制度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效果在不同负债水平下存在异质性。第三,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也对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产生影响,使公司只能部分调整其资本结构。(3)分阶段检验了会计制度变迁对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影响。第一,会计制度变迁对向下调整时选择增加权益融资方式和向上调整时选择增加有息负债方式的可能性具有显着影响,在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阶段,向下调整的公司选择股权融资方式(增加权益融资)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的可能性较大,而在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的阶段,向上调整的公司选择债务融资方式(增加有息负债)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的可能性较大。第二,减少权益融资和减少有息负债这两种调整方式并非公司进行资本结构调整的有效路径,会计制度对公司选择这两种方式调整资本结构的可能性的影响也不显着。(4)检验了融资成本在会计制变迁对资本结构调整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在会计制度变迁的第三和第四阶段,会计制度变迁显着影响资本结构的调整,同时,会计制度变迁也显着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当把融资成本纳入会计制度变迁与资本结构调整的检验模型中后,会计制度变迁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仍旧显着,但影响程度有所减弱,从而证明融资成本在会计制度与资本结构调整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赵欣[3](2016)在《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文中研究说明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查特菲尔德,1989)。立足于会计制度长期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影响的会计研究,是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的有效路径。对会计历史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会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可以通过对产权及收益分配的计算及确认的具体化,会计核算的规范,对企业、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各方间经济利益分配进行规范和认定,甚至将企业及个人的社会责任货币化,影响各方利益。会计制度变迁与社会利益集团间的博弈有关,具有天然的经济后果。同时,作为经济制度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会计制度,与经济制度有天然的共性和依存性,可以相互参照、相互解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解释会计制度变迁原因与后果的有效方法和角度。这就是本文写作的理论背景。尽管长期以来会计制度研究者对中国会计制度的研究多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后,即会计制度发展高级阶段的会计准则时期,但是任何一种制度性的选择和发展都是螺旋式的反复与上升,而非一蹴而就。中国的现代会计制度发端并开始发展于1912年建立的北洋政府时期,某些会计制度模式对其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绵延至今。因此,对于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问题的研究,应该从中国现代会计制度的初始阶段开始,从制度变迁的诱因和表现进行发展特征的归结研究和分析。这是本文研究时间段选择的考量。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回顾中国一百年来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的基础上,对中国会计制度的总体特征进行归纳和分析,并通过对一些中国会计制度从经济后果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会计制度具有经济后果这一问题进行论证。本文的写作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及意义进行论述;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对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后果理论及影响、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产权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三章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的史料证据,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阶段。分民国时期(初期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行业统一会计制度)、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过渡会计制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会计准则时期)四个阶段进行阐述;第四章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总结一百年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以史例分析内部诱致性因素、国际性因素、资本市场及产权多样性因素等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影响;第五章中国近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分析,分为微观后果、宏观后果,及微观与宏观相互影响推动三个部分,并以弃置费用、无形资产、股份支付、公允价值处置方法的具体影响等,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例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中国百年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总结和企业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两个部分。会计制度的变迁特征包括:首先,从规范内容来看,中国会计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预算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并重。其次,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是一种政府强制外壳下的诱致性变迁。第三,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在内的中国会计制度变迁表现出了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第四,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国际化的具体形式并不相同。第五,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骤变性的跳跃发展特征。第六,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由于产权形式的多样而具有长期多轨并行的特征。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先进知识分子强国目标下的推动、及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内部推动力。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兼具微观性和宏观性。本文关于经济后果方面的结论包括:以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弃置费用相关规定、股权激励、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处理、公允价值使用等具体相关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证据,以相关例证分析了会计制度具有微观、宏观经济后果,且两种后果能够互相影响的结论。当然,不可否认,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并非只有良性的,任何一种制度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既是技术性的问题,也是制度执行人的主观愿望及制度本身客观缺陷所共同决定的。而这些问题和缺陷,也正是推进会计制度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应该有前瞻性规划,避免暂时性救火式制度建设。第二,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范围的企业会计制度协作。第三,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创新中应该鼓励企业界的参与,以使所制定出的制度更加完善,具有更强的可执行和操作性,更具代表性。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首先,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问题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大到涵盖北洋政府及民国政府时期及新中国完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的历史阶段,能够完整展现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产生、发展的总轮廓。其次,是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微观和宏观的多角度分析。第三,在对中国一百年来会计制度变迁历史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在和未来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和模式提出建议。
张璐[4](2014)在《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建设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在学术研究中,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建设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从学科门类来看,前者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后者属于管理学研究范畴,学者们较少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对于两者间的互动研究则更少。着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1998)曾指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而会计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会计不发达的;也没有一个会计不发达的国家,而经济发达的。"近年来,学科间的交叉已成
崔英波[5](2013)在《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会计制度从建国以来,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时间里,伴随着曾经的危机和如今的逐渐繁荣,中国会计制度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其结构日益复杂,功能也逐步完善。就其变迁的趋势而言,历经从简单到复杂,从混沌到有序,从初级到中高级的阶段,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成拥有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有序的变迁机制、较低的交易费用以及严格的监管保护制度的体系。就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而言,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依据经济对会计制度的需求,经济体制的变化成为会计制度发展的主要外在表现。当原有的会计制度发展到一定时期、取得一定的进步后,其结构的不合理性就成为限制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时,制度的平衡被打破,并产生较大的波动,这就要求改变和重组会计制度的结构要素,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会计制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趋于复杂化和合理化。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变迁的论述为指导,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博弈均衡理论为直接理论基础,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环境、变迁主体、变迁成本及路径依赖等诸多因素进行梳理,并考察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会计制度如何在制度变迁各因素的推动下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升级。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过程为对象,分别从宏观、微观以及制度这三个维度,以产权、交易费用、变迁路径以及博弈论为视角,考察其变迁的路径和机制。通过对中国会计制度与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内的西方发达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国会计制度历史发展的复杂演进中提炼出贯穿于会计制度结构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国会计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于玉林[6](2013)在《基于自主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在会计制度的改革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探讨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制度需要淘汰,会计准则只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就可以了。对此需要从战略的视角进行思考。一、基于自主性从战略上审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一)自主性审视是时代的需要对于任何问题的认识都需要自主性地去思考。对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相关的诸多问题更需要自主性地去仔细察看、反复思考。客观环境复杂,竞争加剧,科技进步,各种制名家观察
王磊磊[7](2013)在《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企业会计制度的趋同最终体现为财务报告的趋同,本文中所提“企业会计制度”包含受国际趋同影响最大并与编制披露企业财务报告有直接关系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总体上与美国通用会计原则(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相对应。会计理论界通常对会计制度的属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技术规范属性、经济后果属性和政治程序属性,后两种可以看作是会计制度的社会属性。三种属性相互依存并有机融合。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环境改变、知识进步和潜在利益是导致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并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多次不断博弈的过程。一旦出现新的变迁需求而现有会计制度未能涵盖,如果具有足够的潜在收益就可能产生新的博弈,进而努力达到博弈均衡状态。会计制度经过多次博弈不断得以完善。在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已成为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博弈方。2007年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抓紧对IFRS等进行了修订完善,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目标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近年发展步伐则相对较为缓慢。有必要结合对我国和国际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实际效果和经验启示,把握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实质,进而对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使财务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规范研究为基础,案例对比研究为支撑,建立了趋同背景下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研究框架。首先对国际会计制度演变情况尤其是趋同情况进行了规范分析。在20世纪以来的会计发展史上,世界各国会计总体呈现出美国模式、欧洲大陆模式和共产主义模式共同存在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减弱以及前苏联的解体,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共产主义模式已经日渐势微。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各种会计模式相互借鉴融合,表现出欧洲大陆会计模式向美国会计模式靠拢、会计核算制度逐渐向会计准则转化的趋势。世界各国逐渐认同会计准则是较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形式,加快转向和采用会计准则。但由于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包含各国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制度国际协调显得非常必要。曾有许多国际性组织为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是其中取得最显着成绩的一个。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通过了IASC的全部核心准则项目,批准跨国证券发行和上市的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IAS)。2001年,IASC改组为IASB,后者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并推动其制定的IFRS成为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对象。笔者认为,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仍属会计协调阶段,是一个求同存异并双向互动的前进过程。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转变为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纷纷采取积极措施,针对财务报告体系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要求加快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步伐,IASB与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已基本一致。与此同时,部分国家或地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趋同IFRS勺态度转为不明确。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会计制度国际趋同具有不同的动机和利益考量。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在20世纪长期处于确定会计管制规范领先的地位。它原本不认可IASC的IAS,然而安然、世界通信等财务丑闻事件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美国GAAP的信心。美国意识到以往的做法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借IASC改组之机迈上了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之路,并通过人事安排的亲美化、机构设置的仿美化等方式掌握了国际会计制度的主导权。欧盟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会计协调工作,协调的主要形式是制定各种欧盟会计指令(EU Directives),鉴于自身内部会计协调的复杂性,它较早就对与IASC开展合作抱有积极态度,并要求从2005年起所有在欧盟上市的公司按IFRS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欧盟坚持通过技术和立法双层认可机制,牢牢掌握了应用IFRS的最终决定权。欧盟提出“等效”(Equivalence)的理念,对已与IFRS趋同的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开展等效认定,积极探索存在合理差异情况下国际趋同的新路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由政府主导,它积极参与了IASB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多的发言权,于2004年6月发布了与IFRS基本一致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EIASB准则),要求本国营利性主体从2005年起全面采用。澳大利亚也考虑了本国法律环境和国情特点,保留了部分特有的原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并自行解释IFRS的有关内容,以保证本国执行工作需要。国际会计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要求有相应的国际会计制度来协调国际利益关系。但由于目前并不存在法定的权威性国际治理机构,因此国际会计制度不得不由某些强势主权国家或由强势主权国家所主导的多边机构来提供。这一方面导致国际会计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国际治理中权利与义务脱节。国际会计制度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会计制度供求而产生冲突,会计信息供求过程中就会存在着强权逻辑(strong power logic),导致国际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非公平性。以IFRS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制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博弈机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不断博弈的结果。这些制度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形成的,在内容和运作上暗含着对他们利益的倾斜。IASB为扩大自身影响,也需要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合作,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委曲求全。发展中国家受国家实力和制定主导权安排的限制,总体处于相对不利地位,被迫进行国际化且需要付出较高的变迁成本。同时,要看到现行国际会计制度包含着谈判制约机制,IASB为了争取IFRS在更大范围内被采纳,也将会对发展中国家会计情况和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最近三十年会计制度变迁的发生,在时间上正好配合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证券资本市场的建立。我国坚持以政府作为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国家在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推进的次序确定与时机权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应是1992年以“两则、两制”为特征的会计改革。此次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改革之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是在旧的会计制度因阻力较大还改不动的时候,先在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的会计制度,随着新的会计制度逐步发展壮大,导致会计制度体系的不断变化和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逐步对旧的制度进行改革。它是在整个存量改不动的时侯,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逐步改革整个会计的体制结构,为存量的最终制度变迁创造条件。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性非常强,出现了一系列过渡性制度安排,往往具有新旧两种制度安排的某些相互矛盾的特性。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前进方向,总体反映了中国会计立足国情不断国际趋同的趋势。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忽视制度经济后果、变迁源发性不强、前进步伐相对缓慢等问题。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会计制度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之间寻求平衡的调节器,构建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战略的基础是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国际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不是对立的关系,其发展不是撇开国际会计制度另起炉灶,而是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推动双方的共同改革和发展。应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的基本原则,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明确准则制订基础导向模式,尝试在会计制度创新中引入市场机制,摆脱单纯的权力中心供给主导模式。努力推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程序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和完善化,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惯例协调、具有不同规范层次的会计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新形势下国内外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我国要加强对自身会计理论和问题的研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协调,通过增进双向沟通与交流,重视地区间相互合作和影响,努力获得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特殊国情及会计理论和问题的关注,努力争取在IASB中拥有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
孟林[8](2011)在《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尝试利用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方法对会计制度演进开展经济分析。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方法是制度经济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路径依赖理论、国家理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成果等开创性地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面临制度规律的解释难题。不仅合理解释了制度变迁中动态化、非理性行为和集体行为等三大难题,而且发展成较为完善的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方法的一般理论框架。会计制度自身也是一种经济制度,既然是一种经济制度,就很可能与其他经济制度一样可以利用制度供给与需求、制度均衡与非均衡以及制度变迁等一般制度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去分析会计制度演进过程。在市场经济下,经济越发展,会计制度越重要。会计制度演进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会计制度都面临诸如哪些国家政策环境变化、经历了什么样的信息科技变革时代,面对什么样的金融创新风险,会计制度行为个人素质和组织团队效率如何改进以适应和推进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等诸多难题和挑战。对这些难题的解决,构成了会计制度的演进过程。而会计制度的演进过程同如如何一种制度的演进过程一样,表现为打破一个均衡状态,进入非均衡状态,在不断演进发展中,达到下一个新的均衡状态,循环往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笔者力求采用制度变迁理论和历史分析方法对会计制度演进规律进行经济分析,围绕会计制度一直以来着重解决的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决策和红利分配政策选择等会计制度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会计制度演进趋势提出了一些思考,揭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等诸多因素对会计制度演进的重要影响。本文重点对会计制度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结合会计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会计制度特性,对会计制度的演讲过程进行经济分析和历史分析。基于前面提到的会计制度发展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而呈现不同特征;同时,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以前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成熟等不同历史阶段研究会计制度的演进过程。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1章绪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说明论文研究的问题及选题意义,并概述了经济理论关于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介绍了论文主要观点和文章结构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讨论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和方法,目的是为研究会计制度的演进建立一个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内容有: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关于制度变迁关于依赖路径、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理论,以及会计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均衡与非均衡和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第3章主要研究前市场经济时期的会计制度萌芽,对从古埃及、古巴比伦时代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会计制度萌芽阶段的会计制度发展过程进行经济分析,概述了《圣经》、罗马法、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会计制度演进产生影响,并重点以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城邦会计制度演进发展为例进行了经济分析探讨。第4章是对市场经济兴起时期会计制度变迁进行经济分析,结合大航海时期东印度公司兴起和发展讨论了重商主义对会计制度演进的影响,重点是对英国工业大革命时期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对股份制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的影响。第5章主要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的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分析和讨论。讨论分析了契约理论、风险投资组合理论以及美国金融制度创新发展等对会计制度发展演进的作用和影响,并以美国大公司发展为例,重点分析综合性企业集团大公司和杠杆融资性联营企业集团公司会计制度的发展与演进过程。第6章考察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会计制度演进的影响。首先,讨论了量化分析经济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为现代会计制度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契约理论、红利理论和举债理论等经济理论对会计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讨论了次贷危机下作为当代会计制度重要表现形式的会计准则的制度供给与需求、会计制度均衡与非均衡发展变化进行经济分析。第7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概括总结了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一般做法,从制度变迁经济分析方法与理论提出了本文对会计制度演进发展的理论创新、不足之处,并提出会计制度演进与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的几点现实思考。
宋智勇[9](2009)在《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权是一个经济体系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它决定着经济体系的效率与人们的福利水平。关于产权的经济学理论研究集中在产权的本质、内涵、效率及其变革规律等方面,而很少涉及产权运行的技术条件。事实上,如果没有这种技术条件,产权就无法运作起来,其界定、交易、流转与重组等都无法实现。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产权的运行都是通过契约(明示的或默认的)的方式来组织的,但要达成产权契约,就必须对契约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贡献与报酬等做出明确的界定与计量,这个任务一般是由会计来完成的。企业是产权契约的联结体,它远比单个的产权契约更为复杂,涉及了众多的产权主体和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既有合作生产的一面,又有利益博弈的一面,因此,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也就更为重要。产权从进入企业到退出企业,以及在企业内部存在形态的变化与周转,都离不开会计的计量与控制,会计实际上成为组织企业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的基本工具,是产权运行的技术手段。会计与产权具有天然的联系,从产权角度看,会计的本质可以界定为“在法律产权制度的约束下,对经济产权的价值计量与利益分配制度”。一个国家的财税法律制度和民商法律制度构成了会计活动的基本约束,会计就是在这些法律框架下完成对产权经济价值及其运行结果的确认、计量、记录、核算,并向相关的产权主体进行报告等工作的。最大限度地使产权在会计账面上的价值接近其真实的经济价值、使产权运行的会计收益接近其真实的经济收益,是会计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方面看,会计技术进步主要是人们会计知识积累的结果。但是,会计的发展总体上又是反应性的,它主要是为了适应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权制度状况而发展变化的,产权制度决定了会计的核算内容和价值取向。因此,会计又深深打上了产权制度的烙印,比较、研究不同的会计制度就应该联系相应的产权制度。同时,会计又是非中性的,具有经济后果,它能够影响不同产权主体的决策,影响企业的价值,因此,在考虑产权制度改革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会计制度的影响。产权与会计的关系在企业层面,就表现为企业产权制度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决定作用,企业会计模式又会影响企业产权制度的运行和绩效。转型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政企关系方面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对企业高度侵权,表现为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在企业与职工关系方面,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对职工高度侵权,表现为职工没有就业、择岗、薪筹谈判等各种权利。同时,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横向经济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服从于政府与企业的纵向联系。其结果就是造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格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中心是政企关系的调整,通过放权让利等一系列的措施,政府的行政权力逐渐从企业退出,最终保留了企业出资人和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身份,企业最终获得了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独立的财务主体地位。与此相适应,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债权债务关系都建立起来,企业真正成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的联结体。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相适应,我国企业会计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逐渐转变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会计模式,会计核算的基本结构、会计规则的制定方式、会计目标以及会计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会计对产权的核算是以价值形式来进行的,不能够价值化的产权就不能够进入会计系统中,即使进入也不能够在会计核算中得到准确的计量与保护。因为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国有产权以实物运营为主,计划价格不反映国有产权的真实价值,这造成了国有产权在会计账面上的价值与实际价值差距过大,会计核算对国有产权的保护作用被严重削弱,国有产权的运营也困难重重。因此,我国国有产权制度的优化路径就应该是要实现价值化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本化的运营。我国企业会计模式的优化,也应与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在充分考虑技术进步的同时,对各种不同性质的产权实行平等的核算与保护。为此,企业会计模式的优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努力与法律产权制度相协调,采取综合平衡的目标导向,优化会计规则的制定模式;二是要严格会计规则执行,大力发展会计职业化体系,重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三是要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审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修宗峰[10](2009)在《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文中提出决策有用观作为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指“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虽然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众多,但投资者无疑是最主要的使用者。本文的决策有用性仅指财务会计信息对于证券市场股东的决策有用性,明确界定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本文的研究主题。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同时它又根植于中国转型经济中,新兴加转轨的双重性质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经济制度变迁具有频繁性和振荡性的重要特征,会计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迁过程,如何评价和认识会计制度变迁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经济后果历来为理论界、实务界以及监管机构所重视,深入地研究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对于评价证券市场的管制政策以及检验相关的制度变迁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制度经济学一直强调制度对契约结构的决定性影响,并重视制度环境对制度运行效率产生的影响。中国转型经济与新兴资本市场中的制度变迁背景为检验这一命题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会,将“法与金融”学派的国别制度因素差异研究框架,运用至一国内地区间的制度环境差异对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能够基本上克服国别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以及证券市场有效性等因素不具有可比性的局限性,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关注一国内地区间的制度环境差异对会计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从地区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关系的研究视角出发,详细分析和检验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是否受到制度环境和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价值相关性与盈余信息含量的经验研究方法衡量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深入探讨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并运用行为心理学、经济学、财务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对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如何影响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这一经验命题进行研究。对该命题的探究,不仅为会计制度变迁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提供新的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持,而且对于理解和重视中国地区间制度环境对会计制度变迁的影响,以及评价会计规则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等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进行一个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研究思路、研究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改进与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文献评述,主要包括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经验研究、制度环境与财务会计信息关系经验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第三章对我国会计改革制度背景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将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至今的会计改革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四章研究制度环境、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系。该章研究会计制度主导时期的会计改革,从决策有用性经验模型出发,全面地考察了制度环境对会计制度变迁效果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地区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该章通过选择会计制度稳定期间的样本公司,以控制会计制度变迁的影响,运用决策有用性经验模型考察了地区制度环境改善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第六章研究制度环境、股权分置改革与决策有用性的关系。该章通过决策有用性经验模型分别检验了股改进程、股改对价对决策有用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制度环境将如何作用于这一影响。第七章是制度环境、双重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该章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决策有用性经验模型出发,分别研究地区制度环境、股改对价、两者的耦合效应与会计准则变迁效果之间的关系。第八章为全文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均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地区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的效果,投资者保护的“后果假说”与“替代假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2.地区制度环境的诱致性变迁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地区制度环境的改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具有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不能够忽视地区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的潜在影响。3.股权分置改革的股改进程与股改对价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地区制度环境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决策有用性的影响程度,会计规则的内外部执行机制共同对决策有用性发挥作用。4.2007年新会计准则变迁效果受到制度环境、股改对价水平的独立或者耦合影响,具体表现为制度环境、股改对价影响会计制度变迁后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公司治理溢价”理论、投资者保护“后果假说”与“替代假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的主要改进和创新体现在如下四大方面:第一,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从我国地区制度环境存在明显差异的实际出发,率先通过运用市场化指数这一制度变量分析工具来评价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从而为会计制度变迁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这一命题提供新的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持。第二,在研究框架中,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中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研究思路,在对制度环境变量进行深入分析后,率先运用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检验了中国地区制度环境的诱致性变迁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从而为深入理解为什么要加速改善地区制度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三,立足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本文率先将地区制度环境与股权分置改革相结合,检验两者共同作用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经济后果,为研究会计规则内外部执行机制共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分析思路和检验方法。第四,立足于我国新会计准则变迁这一热点问题,本文首次将地区制度环境、股权分置改革与会计制度变迁相结合,检验三者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丰富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研究。
二、对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一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一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地调查法 |
1.3.3 经验总结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3 相关理论基础 |
3.1 会计制度的相关界定 |
3.1.1 会计制度的概念 |
3.1.2 会计制度的分类 |
3.2 会计制度设计的相关界定 |
3.2.1 会计制度设计的概念及依据 |
3.2.2 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
3.2.3 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
3.2.4 会计制度设计的程序 |
3.2.5 会计制度设计的方法 |
3.3 会计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 |
3.3.1 机制设计理论 |
3.3.2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
4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状诊断 |
4.1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简介 |
4.1.1 基本情况简述 |
4.1.2 企业组织架构 |
4.2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现行会计制度概况 |
4.3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存在问题 |
4.3.1 从内容的完整性来看 |
4.3.2 从设计的规范性来看 |
4.4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客观原因 |
4.4.2 主观原因 |
5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 |
5.1 会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优化设计 |
5.1.1 财务经理 |
5.1.2 会计 |
5.1.3 出纳 |
5.2 会计科目优化设计 |
5.2.1 调整一级会计科目 |
5.2.2 启用辅助核算 |
5.2.3 补充科目使用说明 |
5.3 原始凭证优化设计 |
5.3.1 借款申请单 |
5.3.2 差旅费报销单 |
5.4 会计账簿与账务处理程序优化设计 |
5.4.1 会计账簿 |
5.4.2 账务处理程序 |
5.5 会计报表体系优化设计 |
5.5.1 营业收入明细表 |
5.5.2 主要项目现金流量明细表 |
5.5.3 往来款项明细表 |
5.6 会计电算化制度优化设计 |
5.6.1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
5.6.2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
5.6.3 规范操作管理制度 |
6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的保障措施 |
6.1 规范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
6.1.1 强化管理层的监督与指导作用 |
6.1.2 严格凭证的审核与管理工作 |
6.2 加强“三流统一” |
6.2.1 业务流 |
6.2.2 信息流 |
6.2.3 资金流 |
6.3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
6.3.1 对管理层进行会计相关培训 |
6.3.2 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
6.4 升级改造会计信息系统 |
7 结论与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2)会计制度变迁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2 会计制度变迁影响资本结构调整的机理分析 |
2.1 会计制度、会计信息与资本结构 |
2.2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理论 |
2.3 会计制度变迁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机理 |
2.4 会计制度变迁影响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机理 |
2.5 融资成本中介作用分析 |
2.6 本章小节 |
3 会计制度变迁影响资本结构调整的实证设计 |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 变量的选取 |
3.3 数据处理模型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会计制度变迁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检验与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及变量相关性分析 |
4.2 检验结果 |
4.3 检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会计制度变迁影响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检验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及变量相关性分析 |
5.2 检验结果 |
5.3 检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融资成本中介作用的检验与分析 |
6.1 描述性统计及变量相关性分析 |
6.2 检验结果 |
6.3 检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启示与政策建议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3)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制度变迁 |
2.1.1 制度变迁理论流派 |
2.1.2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
2.1.3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理论 |
2.2 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s) |
2.2.1 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一般理论 |
2.2.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 |
2.3 影响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分析 |
2.4 产权制度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的史料证据 |
3.1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的初期发展 |
3.1.1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现代会计制度奠基 |
3.1.2 民国时期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
3.1.3 解放区会计制度建设 |
3.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会计制度 |
3.2.1 对苏联会计制度的借鉴与改良(1949-1957) |
3.2.2 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会计制度否定与恢复(1958-1977) |
3.3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过渡会计制度(1978-1992) |
3.3.1 会计制度的组织恢复预备工作(1978-1984) |
3.3.2 企业会计制度的组织探索性建设恢复工作(1985-1992) |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会计准则(1993-今) |
3.4.1 “两则两制”的会计准则探索阶段(1993-1997) |
3.4.2 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同步颁行阶段(1998-2005) |
3.4.3 国际趋同阶段(2006-今)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 |
4.1 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特征总体描述 |
4.2 内部诱致性因素影响会计制度变迁的分析与例证 |
4.2.1 中央政府财政管理需要下的会计制度变迁例证 |
4.2.2 资本市场发展需要下的企业会计制度变迁例证 |
4.3 国际性因素对会计制度变迁影响的分析 |
4.3.1 日本会计制度对中国会计制度渗透性影响的例证 |
4.3.2 对美国会计制度主动学习的例证 |
4.3.3 计划经济初期对前苏联社会主义会计制度复制与修正的例证 |
4.3.4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对会计制度推动的例证 |
4.3.5 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例证 |
4.4 产权多样化导致的多轨制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影响的分析 |
4.4.1 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局部规范的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例证 |
4.4.2 改革开放后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发展对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影响的例证 |
4.5 小结 |
第5章 中国近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的例证分析 |
5.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宏观经济后果例证分析 |
5.1.1 统一会计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制度发展演化的例证 |
5.1.2 特别会计制度设计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例证 |
5.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微观经济后果例证分析 |
5.2.1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公司治理的例证 |
5.2.2 企业会计制度技术创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例证 |
5.2.3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例证 |
5.3 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宏观后果与微观后果的相互作用的例证分析 |
5.3.1 国际化战略下企业与国家相互影响的例证 |
5.3.2 企业会计决策与国家战略导向相互影响的例证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对策与局限 |
6.1 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3 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4)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建设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
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概念 |
三、会计改革的演变历程 |
四、会计制度(准则)的国际协调 |
五、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 |
(5)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文献综述 |
1.3.1 会计制度变迁研究之理论基础 |
1.3.2 将会计准则引入新制度经济学 |
1.3.3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分析 |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产权理论研究 |
2.1 产权与会计 |
2.1.1 产权与会计的本质 |
2.1.2 产权理论与会计 |
2.1.3 会计对产权的反映 |
2.2 会计制度与产权制度 |
2.2.1 会计制度属于产权制度的范畴 |
2.2.2 中国产权制度变革影响会计制度变迁的分析 |
第3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理论研究 |
3.1 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的分析 |
3.1.1 会计准则与交易费用 |
3.1.2 交易费用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 |
3.1.3 降低交易费用是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
3.1.4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几点建议 |
3.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 |
3.2.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 |
3.2.2 降低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成本的对策 |
第4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研究 |
4.1 制度变迁与会计制度 |
4.1.1 制度与会计制度 |
4.1.2 制度变迁理论 |
4.1.3 会计制度变迁的技术动因 |
4.1.4 会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向 |
4.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历程 |
4.2.1 会计制度的借鉴和探索时期(1949 年——1978 年) |
4.2.2 局部借鉴国际惯例时期(1978 年——1992 年准则颁布以前) |
4.2.3 会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时期(1992 年——2006 年准则颁布以前) |
4.2.4 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时期(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至今) |
4.3 基于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及其特征 |
4.3.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体分析 |
4.3.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
4.3.3 导致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因素分析 |
4.3.4 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趋势 |
第5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5.1 会计制度与博弈论 |
5.1.1 会计制度的含义 |
5.1.2 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制度的变迁 |
5.1.3 关于制度博弈论 |
5.1.4 博弈论与会计制度 |
5.2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 |
5.2.1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博弈均衡分析 |
5.2.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各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
5.2.3 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建议 |
5.3 从演化博弈视角看会计准则制度变迁 |
5.3.1 从演化博弈论视角分析的理论依据 |
5.3.2 演化博弈论理论分析的思路 |
5.4 会计制度变迁的寻租博弈 |
5.4.1 会计制度变迁与寻租博弈 |
5.4.2 会计制度变迁与租金的产生 |
5.4.3 会计寻租与博弈循环 |
5.4.4 反寻租的政策建议 |
第6章 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比较 |
6.1 西方会计制度的变迁 |
6.1.1 西方会计制度发展史 |
6.1.2 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史 |
6.1.3 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原则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 |
6.2 中外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
6.2.1 中美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
6.2.2 中欧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
6.3 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路径选择及其借鉴 |
6.3.1 会计准则趋同的不同路径及其优缺点 |
6.3.2 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趋同路径的选择 |
6.3.3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路径调整及未来改革方向 |
6.4 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势分析 |
6.4.1 会计准则全球化的必要性 |
6.4.2 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会计准则全球化 |
6.4.3 如何应对会计准则全球化 |
6.5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必由之路——国际化 |
6.5.1 会计制度国际化是制度变迁过程 |
6.5.2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动因 |
6.5.3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
6.5.4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的创新战略 |
6.5.5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自主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自主性从战略上审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
(一)自主性审视是时代的需要 |
(二)自主性审视的现实可能性 |
(三)从战略上自主性地审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
二、历史地观察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发展 |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会计制度在完善 |
(二)适应会计国际化:会计制度逐步迈向会计准则 |
(三)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发展变化的历史评析 |
1. 会计制度是一种重要的会计规范 |
2. 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 |
3. 形式变化的辩析 |
三、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质量标准及其实施模式 |
(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质量标准 |
(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实施的模式 |
四、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宏观调控 |
(一)制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发展规划 |
(二)建立会计制度体系 |
(三)建立会计准则体系(财务报告准则体系) |
(7)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理论基础 |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局限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2 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
2.1 会计制度等术语的理论界定 |
2.1.1 会计制度 |
2.1.2 会计准则 |
2.1.3 会计规范 |
2.1.4 会计标准 |
2.2 会计制度的属性 |
2.2.1 会计制度的技术规范属性 |
2.2.2 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属性 |
2.2.3 会计制度的政治程序属性 |
2.3 会计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形式 |
2.3.1 会计制度变迁的含义 |
2.3.2 会计制度变迁的形式 |
2.4 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
2.4.1 会计制度变迁是制度环境改变的结果 |
2.4.2 会计制度变迁是知识进步和推动的结果 |
2.4.3 会计制度变迁是收益与成本对比的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及趋同分析 |
3.1 世界会计模式的划分 |
3.1.1 对会计模式的理解 |
3.1.2 缪勒教授的分类 |
3.1.3 诺比斯教授的分类 |
3.1.4 阿伦博士的分类 |
3.1.5 美国会计学会的分类 |
3.1.6 简要评价 |
3.2 各国会计模式的演化发展 |
3.2.1 会计模式由多种因素决定 |
3.2.2 全球会计模式的融合趋势 |
3.3 国际会计制度的发展与趋同 |
3.3.1 国际会计准则由协调转向趋同及分析 |
3.3.2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仍属会计协调阶段 |
3.3.3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成为趋同目标的理由 |
3.3.4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形式 |
3.4 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及其影响 |
3.4.1 危机前各自开展工作并逐步加深交流 |
3.4.2 金融危机中的紧急应对并最终基本趋同 |
3.4.3 2008年危机后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机遇与挑战 |
3.5 本章小结 |
4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与启示 |
4.1 美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
4.1.1 制度变迁背景 |
4.1.2 国际趋同进展 |
4.1.3 对IASC改组的影响 |
4.1.4 态度转变原因 |
4.1.5 趋同过程评价 |
4.2 欧盟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
4.2.1 制度变迁背景 |
4.2.2 国际趋同进展 |
4.2.3 趋同过程评价 |
4.3 澳大利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
4.3.1 制度变迁背景 |
4.3.2 国际趋同进展 |
4.3.3 趋同过程评价 |
4.4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启示 |
4.4.1 国际会计制度是国家和地区之间博弈的结果 |
4.4.2 国际会计制度隐含着对发达国家利益的倾斜 |
4.4.3 IASB为扩大自身收益和影响而不断委曲求全 |
4.4.4 发展中国家被迫国际趋同且需付出较高成本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1992年以来会计制度变迁分析 |
5.1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
5.1.1 改革前会计制度的特点 |
5.1.2 1992年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 |
5.1.3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成就 |
5.2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5.2.1 会计制度变迁的深刻原因和必要性 |
5.2.2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相对滞后性 |
5.3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 |
5.3.1 与经济改革总体上同步 |
5.3.2 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 |
5.3.3 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 |
5.3.4 政府是制度变迁推动者 |
5.4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 |
5.4.1 目标理性与过程理性的基本统一 |
5.4.2 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的不断协调 |
5.4.3 国际趋同与立足国情的谨慎权衡 |
5.4.4 渐进改革和激进改革的有机结合 |
5.5 有关启示和值得重视的问题 |
5.5.1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启示 |
5.5.2 未来变迁值得关注的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6 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
6.1 坚持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国家利益目标 |
6.2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 |
6.2.1 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 |
6.2.2 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 |
6.2.3 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 |
6.2.4 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 |
6.3 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
6.3.1 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
6.3.2 系统加强实施机制 |
6.3.3 积极推进中外协调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 |
1.4 论文结构 |
1.5 主要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 |
2.1 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
2.1.1 制度需求 |
2.1.2 制度供给 |
2.2 制度变迁经济理论 |
2.2.1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
2.2.2 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
2.3 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基础 |
2.3.1 会计制度供给与需求 |
2.3.2 会计制度的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 |
2.3.3 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3章 前市场经济时期的会计制度的产生和演进 |
3.1 古代社会的会计制度萌芽 |
3.2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会计制度演进 |
3.2.1 中世纪商业复苏中会计制度的起源 |
3.2.2 威尼斯城邦国际贸易发展与会计制度创新 |
3.2.3 佛罗伦萨城邦经济发展与会计制度创新 |
3.3 前市场经济时期会计制度发展的经济分析 |
第4章 市场经济兴起时期的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 |
4.1 工业革命以前的会计制度发展与创新 |
4.1.1 大航海贸易时代股份制会计制度的出现 |
4.1.2 股份制会计制度兴起的经济分析 |
4.2 工业革命时期会计制度的发展创新 |
4.2.1 会计信息传递机制的变革发展 |
4.2.2 重商主义下会计制度发展与经济分析 |
4.3 工业革命后过渡时期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 |
4.3.1 经济思想创新对英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
4.3.2 工业革命后的过渡时期制度创新与会计制度演进 |
第5章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会计制度发展与演进 |
5.1 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会计制度的创新发展 |
5.1.1 两个发展阶段 |
5.1.2 会计制度发展与经济理论创新 |
5.1.3 会计制度与组织机制创新 |
5.2 融资性并购合伙公司会计制度的创新发展 |
5.2.1 两个发展阶段 |
5.2.2 并购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 |
5.3 两种模式大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 |
5.3.1 两种经济理论对会计制度发展的影响 |
5.3.2 两种大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 |
5.4 20 世纪60-9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与会计制度演进 |
5.4.1 战后美国科技创新中的经济增长 |
5.4.2 美国经济制度创新中的会计制度演进 |
第6章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会计制度演进的影响 |
6.1 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理论创新发展 |
6.1.1 量化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
6.1.2 当代会计制度的经济分析理论基础 |
6.2 会计制度的法律形式与风险防范 |
6.2.1 法律形式下会计制度的风险防范作用 |
6.2.2 会计制度风险管理作用的经济分析 |
6.3 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对会计准则演进的影响 |
6.3.1 会计准则制度供需失衡中的发展和演进 |
6.3.2 美国次贷危机下会计准则的新发展 |
6.3.3 经济危机下会计准则发展的思考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9)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关于产权与会计的相关文献述评 |
1.2.1 关于产权的理论 |
1.2.2 产权对会计的影响 |
1.2.3 会计及其对产权的影响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取得的创新 |
第二章 产权、企业与会计的作用 |
第一节 产权及其运行 |
2.1.1 产权的内涵 |
2.1.2 产权的实施与运行 |
第二节 会计是产权运行的技术条件 |
2.2.1 会计的产权功能 |
2.2.2 产权运动与会计 |
2.2.3 产权在企业中的运动过程 |
2.2.4 产权运动的特征 |
2.2.5 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征 |
第三节 产权契约、企业的性质与会计的作用 |
2.3.1 产权契约与企业的性质 |
2.3.2 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
第三章 产权视角下的会计制度 |
第一节 会计本质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 产权理论下的会计本质 |
3.2.1 法律产权与会计的本质 |
3.2.2 经济产权与会计的本质 |
3.2.3 产权演进对会计制度变迁的作用 |
第三节 知识积累、产权博弈与会计制度变迁 |
3.3.1 知识积累与会计技术进步 |
3.3.2 产权博弈与会计规则制定权结构 |
3.3.3 不确定性与会计政策选择 |
3.3.4 不同产权主体在会计中的利益诉求 |
3.3.5 会计制度变迁的逻辑 |
第四节 会计制度非中性与经济后果 |
3.4.1 产权价值的影响因素与会计的作用 |
3.4.2 产权关系及其在会计上的反映 |
3.4.3 产权主体决策与会计信息 |
3.4.4 会计制度非中性的产权意义 |
第四章 企业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模式 |
第一节 企业产权制度的内涵 |
4.1.1 企业的契约性质 |
4.1.2 两种基本的企业产权契约结构 |
第二节 企业会计模式及其决定 |
4.2.1 会计制度与会计模式的概念 |
4.2.2 企业会计模式的主导因素 |
第三节 会计规则制定与会计运行机制 |
4.3.1 会计规则制定 |
4.3.2 会计运行机制 |
4.3.3 会计政策选择 |
第四节 企业产权制度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决定作用 |
4.4.1 企业产权制度决定企业会计模式 |
4.4.2 我国企业会计模式变革的产权逻辑 |
第五章 转型中企业制度变迁与各产权主体的确立 |
第一节 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职能变化 |
5.1.1 政府改革行为的内在逻辑 |
5.1.2 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
第二节 转型过程中的企业行为 |
5.2.1 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行为 |
5.2.2 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行为变化 |
5.2.3 国有企业独立财务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
第三节 转型过程中经理人员、企业职工的地位与作用变化 |
5.3.1 转型过程中经理人员的经济地位与作用 |
5.3.2 转型过程中企业职工的地位及其作用 |
第四节 投资主体、债权人的地位与作用变化 |
5.4.1 投资主体与债权人的地位与作用变化 |
5.4.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学 |
第六章 转型过程中的企业会计模式变迁 |
第一节 转型过程中会计技术进步的路径 |
6.1.1 会计技术的经济性质 |
6.1.2 转型过程中会计技术进步的路径 |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模式 |
6.2.1 企业会计规则的制定与会计目标 |
6.2.2 会计的运行机制 |
6.2.3 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结构 |
6.2.4 计划经济下企业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体制转型初期的企业会计模式 |
6.3.1 企业会计模式变迁的基本内容 |
6.3.2 企业会计规则制定与会计目标 |
6.3.3 会计运行机制 |
6.3.4 企业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
6.3.5 体制改革初期会计模式变迁的分析 |
第四节 体制转型近期的企业会计模式 |
6.4.1 企业会计模式变迁的基本内容 |
6.4.2 会计规则制定与会计目标 |
6.4.3 会计运行机制 |
6.4.4 企业会计模式的基本结构 |
6.4.5 体制改革近期企业会计模式变迁的分析 |
第七章 国有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模式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国有产权制度的优化路径 |
7.1.1 生产社会化决定产权社会化 |
7.1.2 产权社会化必然要求产权价值化、资本化 |
7.1.3 国有产权资本化的方式 |
7.1.4 国有产权资本化的意义 |
第二节 我国企业会计模式的优化路径 |
7.2.1 与法律产权制度相协调,优化会计规则制定模式 |
7.2.2 严格会计规则执行、重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
7.2.3 积极应对、审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三节 研究的改进与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一节 会计准则与决策有用性 |
第二节 制度环境与财务会计信息 |
第三节 制度环境与决策有用性:国内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会计改革制度背景分析 |
第一节 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的会计改革 |
第二节 会计制度主导时期的会计改革 |
第三节 会计准则趋同时期的会计改革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度环境、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三节 制度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与决策有用性 |
第四节 制度环境、企业会计制度与决策有用性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度环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三节 制度环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盈余信息含量 |
第四节 制度环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价值相关性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制度环境、股权分置改革与决策有用性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制度环境、股改进程与决策有用性 |
第三节 制度环境、股改对价与决策有用性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度环境、双重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制度环境、会计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
第三节 股权分置改革、会计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
第四节 制度环境与股权分置改革对会计制度变迁的耦合影响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对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一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D]. 郑荣荣. 重庆大学, 2019(01)
- [2]会计制度变迁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影响机理的研究[D]. 李敏.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2)
- [3]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D]. 赵欣. 中央财经大学, 2016(08)
- [4]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建设文献综述[J]. 张璐. 财会通讯, 2014(01)
- [5]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 崔英波. 吉林大学, 2013(05)
- [6]基于自主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战略思考[J]. 于玉林. 财会学习, 2013(11)
- [7]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D]. 王磊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8]会计制度演进的经济分析[D]. 孟林. 吉林大学, 2011(08)
- [9]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D]. 宋智勇. 南开大学, 2009(07)
- [10]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D]. 修宗峰. 厦门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