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植物调查

北京植物园植物调查

一、北京植物园植物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楠[1](2021)在《苹果属(Malus Mill.)种间关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属(Malus Mill.)是蔷薇科(Rosaceae)扁桃木亚科(Amygdaloideae)核心苹果族(core Maleae,传统意义上的苹果亚科Maloideae)的重要属之一,全世界范围内约有35个种,中国有22个种。苹果属物种兼具经济、观赏和药用价值,多年来,持续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重点关注,繁多种类的分类问题使其园林应用及育种受到很大影响。苹果属的分类研究历史长达260余年,传统分类学、细胞学、孢粉学、生化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子标记等相继应用在苹果属物种各项研究中,起源复杂的苹果属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始终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集及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数据集分别构建高覆盖度取样的苹果属物种系统发育树,深层解析苹果属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开发了高变的叶绿体DNA分子标记与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为后续苹果属或近源属的种质资源挖掘和物种界定及海棠品种的起源与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及拼装技术,成功拼装出40条苹果属物种及杂交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补充了 GenBank数据库的空缺。利用DNA修复及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苹果属物种39个叶绿体基因片段的简化基因组序列和20个单拷贝核基因的简化基因组序列。2.结合GenBank数据库与自测数据库,共利用91条苹果属及外类群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集分别构建MP、ML、BI三种方法的系统发育树,将苹果属主要物种划分为原始苹果亚属:绿苹果组、佛罗伦萨海棠组、三裂叶海棠组;苹果亚属:滇池海棠组、多胜海棠组、花楸苹果组、山荆子组和苹果组,赞同钱关泽新分类系统中对苹果属进行2亚属的划分。3.本研究利用新开发的10个高变的叶绿体DNA分子标记CPF05-1(psaⅠ-ycf4)、CPG01-1(psbA-trnK)、CPG32-2(ycf1)、CPG02-1(rps16)、CPG03-1(rps16-trnQ)、CPG06-2(atpH-atpI)、CPG08-1(rpoC1)、CPG09-1(rpoB-trnC)、CPG21-2(petA-psbJ)和CPG32-1(ycf1)联合,重建高覆盖度取样的苹果属系统发育关系,检验了叶绿体基因组学的分析结果。同时发现这10个高变的叶绿体DNA分子标记联合可用于多胜海棠组、滇池海棠组、绿苹果组、佛罗伦萨海棠组和三裂叶海棠组的界定,但亚属等级的划分建议仍以叶绿体基因组学分析结果为准。4.本研究新开发的3个高变的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E7514-1、E7669-1和E7771-1分辨率远高于叶绿体DNA分子标记。3个高变的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联合分析时,苹果属下的亚属等级分类与叶绿体基组学界定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苹果亚属下应包含苹果组、山荆子组、花楸苹果组和滇池海棠组;原始苹果亚属下应包含多胜海棠组、绿苹果组、佛罗伦萨海棠组和三裂叶海棠组。对于亚属下组的划分与钱关泽传统分类学划分结果完全一致。5.联合3个高变的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能够界定滇池海棠组的4个种(滇池海棠、沧江海棠、西蜀海棠、河南海棠),苹果组的2个种(森林苹果、新疆野苹果),花楸苹果组的2个种(陇东海棠、变叶海棠),山荆子组的4个种(山荆子、丽江山荆子、三叶海棠、湖北海棠)以及多胜海棠组的2个种(台湾林檎、乔劳斯基海棠),共计5组,14个种的亲缘关系,同时可以对部分海棠品种进行鉴定及起源关系初探。

郭丽娟[2](2020)在《植物科普交互产品设计研究 ——以上海植物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是国家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植物科普教育作为国家科普战略中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很多关注。而植物园是以植物展示、保存、研究和教育为主的“露天博物馆”,拥有涵盖多学科的丰富物种资源,是开展植物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植物园的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现阶段交互设计在植物园科普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并对上海植物园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科普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将植物科普产品使用目标人群定位为3-12岁的儿童群体,分析其对植物园科普的需求。以交互设计理论为基础,以植物园科普产品设计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挖掘儿童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功能定位,归纳了与之相关的儿童植物科普产品概念、类型和设计流程,其中,设计流程包括: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实践阶段和评估阶段。提取上海植物园中的植物造型元素,将其运用于产品形态设计。依据设计原则指导上海植物园儿童科普类产品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科普工作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参考,尽一份绵薄之力。

缪琳[3](2020)在《基于河流栖息地修复的公园绿地内水体设计 ——以北京植物园水体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河流栖息地修复既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河流生态修复中高效、综合、经济的手段之一。虽然全国各地已经竞相投入巨资进行河流治理,但这些修复工作往往集中在城市中的大型水系,公园绿地内的水体作为城市中尺度较小、功能特殊的河流类型,时常注重其社会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导致许多生态问题,不利于公园绿地内水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基于河流栖息地修复对公园绿地内水体进行规划设计的方法。首先通过对河流栖息地修复相关进展的研究,确定了河流栖息地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随后在河流栖息地构建方法研究阶段,首先建立了针对公园绿地内水体的河流栖息地评价体系,对现状河流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级,作为修复策略制定的依据。然后分别对从河流栖息地修复角度出发的生态规划方法和相关景观要素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生态规划层面上,首先选取场地中的指示物种,分析其适宜栖息地条件,找到场地中存在的潜在栖息地,将其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重要因子。然后利用Arc GIS10.2对现状水体缓冲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性分析,从而划定河流栖息地保护红线并进行生态分区,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具体的景观设计层面,则基于河流栖息地构建相关方法对景观要素的设计要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水域设计、植物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设计和游憩设施设计。随后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实践经验。最后在北京植物园内水体设计实践中应用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将河流栖息地修复的重点放在公园绿地内的水体中,弥补了过去研究中对用地情况简单的中小尺度河流健康评价的不足,并将栖息地构建方法和景观设计方法进行结合,对未来公园绿地内水体的可持续建设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

赵玉姣[4](2020)在《聊城市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植物园作为城市文明程度的城市名片,逐渐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象征。由于我国植物园建园时植物学研究欠深入,经费欠缺,植物园建设理论和实践不足,导致存在植物多样化程度低,特色景观不突出等缺点,这在城建系统植物园中体现尤为明显。山东省聊城市凤凰苑植物园被誉为聊城市“绿肺”城市景观工程,由于一期早期规划没有合理安排,导致园区存在景观单一,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为此,论文参照园林美学、环境心理学以及植物生态学等理论基础,分析不同发展程度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的案例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城建系统植物园四大景观提升策略,并将提升城建系统植物园景观策略落实到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中,研究内容主要有:(1)梳理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分析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差异,总结中国植物园的特点和现状问题,为本文提供研究背景和依据。(2)明确相关概念,限定研究范围,分析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差异性与局限性。(3)选择不同发展指数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实践案例,对案例进行类比分析,确立景观提升方向。(4)基于以上研究归纳出城建系统植物园景观功能性、景观艺术性、景观科学性、景观文化性四大提升策略。(5)对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园区现状问题,为后续提升设计提供现实依据。(6)将城建系统植物园四大提升策略应用于实践,设计扩建3座专类园,增加156种植物,完善3种科普设施;增加11种道路遮荫树,增设6座桥梁、6座长廊、7座景观亭;增加场地道路面积6396m2;增加6条常绿树带、12条景观植物带;同时本次提升为园区5条水系、17座亭廊、12座园桥命名增加文化底蕴,并利用物质性文化表达于园中。希望本次研究能为之后同类型植物园的提升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以及相关经验。

李佳乐[5](2020)在《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景观营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随着生态园林建设方针的推行,国家对于城市绿化的发展更加重视,城市景观与园林绿化都在快速发展。植物专类园作为园林绿地的形式之一,以其近似自然的环境、独特的观赏效果、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根据不同地方制定不同方案的特色,达到科普教育的特点,所以早已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以及作用,已然成为国内外现代园林事业建设发展与景观设计的方向之一。建设这些植物专类园,一方面能够对植物品种特别是珍稀物种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科普和观赏的功能,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带来的生态效益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分析研究植物专类园的景观营造意义重大。植物专类园是展示收集特殊植物和景观美化的园林形式,它也是当今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园林建设的方兴未艾,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在城市中愈发受到欢迎。如今,在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物专类园,然而在这迅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植物专类园构成要素的造景形式和设计手法有待健全完善。本文首先讨论了国内外对植物专类园研究的概况,并通过对植物专类园相关理论的梳理总结以及分析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为下文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之处。其次针对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解现状并总结其在景观营造、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植物专类园的理论知识,提出了适地适树、形式美、季相美、文化性、人性化原则,来建设突出西安市地域特色的植物专类园景观设计方法和原则,同时从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定位与理念、植物选择与配置、空间构成、与其他园林要素相配置、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几大要点分别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方法与其原理,说明上述论述的可行性,完成对西安市植物园新区樱花专类园景观的设计,以求在西安市植物专类园景观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希望能对其他地区植物专类园景观的营建和生态环境的美化提供思路与参考。

廖一凡[6](2020)在《融合徽派建筑文化的月季园规划设计》文中指出月季专类园作为寄托人们绿色向往,构建城市优美风景,体现国家综合绿地水平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大多月季园形式上类似于苗圃,景观设计和观赏价值较差,并且作为展示城市风貌和当地文化重要的载体,各地月季园建设千篇一律,大多都是模仿欧式庭院式的设计规划,缺乏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传承。本文以此为契机,通过总结月季的观赏特征和徽派建筑景观要素,梳理了国内外月季园的发展轨迹,在对各地月季园和现代徽派景观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月季园与徽派建筑的融合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期为我国以后其他融合当地地域性景观的月季专类园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从月季专类园和徽派建筑的文化历史入手,系统地总结出月季园和徽派建筑的各类要素特征,从景观的角度再把徽派建筑文化和月季园的设计相互融合看齐,把握两者综述内涵,从而去寻找两者在外在景观设计上的结合点。(2)对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案例进行了解和筛选,从我国现有优秀月季专类园和融合徽派建筑文化的景观项目两方面出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对本文的设计规划理论得出提供了现状参考和实例支撑。(3)通过案例分析整理,总结出融合徽派建筑文化的月季园规划设计理论,理论从月季园设计原则和实际设计方法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尊重已有场地文化和现状、深挖徽派建筑历史和传承、正确把握对徽派文化发展方向等设计原则,然后从总体规划和分项设计两方面归纳出了具体设计方法。(4)最后结合铜陵华客玫瑰园融合徽派建筑文化的具体实例,对所研究的规划与设计方法进行实证。通过规划设计创造了集徽派建筑特色、月季景观设计、科普教育展示、生产科研销售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当地特有地域性文化特点的月季专类园,为今后其它月季专类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为其他把融合徽派建筑文化于植物景观之中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王舒藜[7](2020)在《北京植物园乡土地被植物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采用样方法对北京植物园中乡土草本地被植物的种类、频度和生长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京植物园内的乡土草本地被植物共53种,隶属25科51属,其中菊科、十字花科和唇形科植物种类最多,茜草科、马齿苋科、罗藦科等15个科仅1种植物;抱茎苦买菜的出现频度最高。结合调查与城市园林应用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做林下、岩生及水边地被植物的种类,并提出加强乡土植物生境的调查研究,针对植物引种提出先易后难、少量间断移植,引种繁殖方式视所引种植物的生殖特性和引种量而定。

闫晨鸽[8](2020)在《利用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枣树及百合病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查发现,在北京多地的枣树及百合植株上出现了花叶、卷叶、黄化等病毒病症状,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受到了影响。查阅文献后发现,关于枣树及百合病毒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对表现病毒病症状的枣树及百合进行病毒检测,从而明确病毒种类,丰富枣树及百合的病毒数据库,为枣树及百合病毒病的防治工作打下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在枣树植株上发现了四种从未报道的病毒,以及一种新的分离物,分别为:①枣树黄化斑驳相关病毒(Jujube yellow mottle-associated virus,JYMaV)北京分离物,属于无花果花叶病毒科、欧洲山梣环斑病毒属,该病毒由6条RNA链构成,每条RNA只编码一个蛋白,它们依次编码了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糖蛋白前体、核衣壳蛋白、运动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②枣树花叶相关病毒(Jujube mosaic-associated Badnavirus,JaBV),是花椰菜花叶病毒科、杆状DNA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环状DNA病毒,由4个开读框组成,分别编码了一个未知蛋白、病毒相关蛋白、复制酶和未知蛋白。③中国枣树卷叶伴随病毒(Chinese jujube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CJLRaV),是长线病毒科、葡萄卷叶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单链RNA病毒,由7个开读框组成。④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枣树分离物,属于乙型线形病毒科、线形病毒属,这是首次在枣树上发现该RNA病毒,它由有2个开读框组成,分别编码了一个复制酶和移动蛋白。⑤中国枣树F病毒(Chinese jujube virus F,CJVF),是伴生豇豆病毒科、蚕豆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双组份RNA病毒,RNA1有1个开读框,编码了 RNA解旋酶、逆转录酶;RNA2有1个开读框,编码了运动蛋白、大外壳蛋白、小外壳蛋白。2、在百合植株上发现了四种从未报道的病毒,分别为:①剪秋萝斑驳病毒(lychnis mottle virus,LycMoV)百合分离物是伴生豇豆病毒科、病毒属(未分类)的病毒,该病毒为双组份RNA,RNA1有1个开读框,包含了蛋白酶辅助因子、RNA解旋酶、病毒基因组5’端结合蛋白、蛋白酶、聚合酶;RNA2有1个开读框,包含了运动蛋白、大外壳蛋白、小外壳蛋白。②百合黄脉病毒(Lily yellow vein virus,LYVV),是花椰菜花叶病毒科、玫瑰黄花叶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环状DNA,目前获得了运动蛋白、衣壳蛋白、假定蛋白的部分序列。③百合西方黄化病毒(Lily western yellows virus,LWYV),是黄症病毒科、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单链RNA,目前获得了 4个开读框,ORFO编码了一个P0蛋白;ORF1编码了一个RdRp P1蛋白;ORF2编码了一个RdRp P1-P2融合蛋白。其他部分尚未完成。④百合内生病毒(Lily endornavirus,LEV),是内源RNA病毒科、内源RNA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单链RNA,目前获得了未知区域、糖基转移酶的部分序列,RNA解旋酶、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完整序列,其他部分尚未完成。

吴映华夏[9](2019)在《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文中指出景观温室起源于欧洲,是一个由人工控制、展示生长在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的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室内空间。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并对人类生存产生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重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同时也对大自然充满了强烈的渴望,景观温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热带雨林由于分布于赤道边缘,又以其丰富的植物种类,奇妙的景观现象闻名于世,常常是景观温室展览的首选景观,同时热带雨林展示区也是景观温室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景观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为地形、气候、水、石、土壤、动物和植物等,人文要素主要是建筑和文化,景观要素在景观设计中与设计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本文首先通过资料收集法、归纳总结法和实地调研法,对世界三大雨林群系地形、地貌、水景、植物、建筑和文化等主要景观要素进行总结分析,得到其原生状态下的特点。同时,也对国内外知名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地形、土壤、水景、植物、园林小品、道路铺装和文化等景观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其景观要素设置现状。运用比较互证法对比发现,现有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的景观呈现与原生状态热带雨林存在一定差异,景观主要局限在雨林奇观现象的展示,植物展示主要按照植物分类学展示,雨林类型展示不完全,对地域性元素以及雨林景观整体性的呈现也相对匮乏。本文提出基于地域景观要素的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主题景观设计模式,通过跨学科研究法进行分区与设计。按照自然地理分区,将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分为3个主题区:非洲雨林主题区、美洲雨林主题区、印度-马来雨林主题区。主要遵循地域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的展示原则,各主题区,分别从地形地貌、水景、植物、建筑、小品和道路铺装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对各大雨林群系的典型地域景观要素进行呈现,使景观温室不仅体现雨林植物的景观度,还展示雨林植物个体和雨林群落结构及其相关性以及雨林群系的文化要素,为后期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黄子逸[10](2018)在《分类与共生:从北京植物园看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文中指出现代国家通过各式国家苑囿表现自身的国家观念,北京植物园是现代意识形态的集中展示。北京植物园地区在过去是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的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地址,在其后又变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植物园。北京植物园中包含以“分类”和“共生”原则组织起来的植物和地景,其中体现的是意识形态的微观实践。本研究是关于北京植物园的意识形态研究,探讨的内容是北京植物园在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变化。北京植物园既是地理区域,又是历史建构过程。本文探讨内容包括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植物园的规划与兴建,也包括对于植物园前身以及“北京植物园”分裂之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和“北京市植物园”两个部分的分析。北京植物园所在地区包括皇家园林所残留被保存到今天的痕迹,如卧佛寺;也保留民国时期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贡献的名人名墓,各植物专类园,展览温室以及实验温室等。如果我们以共生与分类的视角去观察北京植物园,园中的地景可分为共生与分类两组:“分类”的各处地景区分了人类和自然,并努力促成文化和自然之间的转译;而“共生”的景物中则有意地将自然同历史和象征意义混合起来。植物园内外的节日和实践作为一个多种意识形态富集的苑囿,始终在传递着不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表达植物学和理性主义,通过科普教育、出版科普书籍、策展科普展板等实践形式,环境保护、卫生健康、饮食安全等知识以分类树的形式传递进入公众的思想;另一方面,植物园也是一种共生关系的表达,基于对本国文化的欣赏,以及对各国园艺的相互借鉴,植物园既展现爱国情怀,也达成民族-国家间的认同。根据北京植物园的意识形态研究,本文认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于民族主义的思考富有洞见,也有所的欠缺:首先,民族-国家不仅基于文化根源想象自身,同时存在基于理性主义的创造基础;另外,在已经形成的现代世界体系中,民族-国家的存在依靠互相之间的认同。

二、北京植物园植物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植物园植物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属(Malus Mill.)种间关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分子系统学
        1.1.1 叶绿体基因组学在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1.1.2 分子标记及序列分析在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1.2 苹果属的进化生物学研究现状
        1.2.1 苹果属的经典分类
        1.2.2 苹果属的系统发育
        1.2.3 海棠品种鉴定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苹果属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收集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总DNA的提取
        2.2.2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2.2.3 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
        2.2.4 序列比对
        2.2.5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NA提取结果
        2.3.2 叶绿体基因组数据的基本特征
        2.3.3 苹果属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2.3.4 苹果属物种的修订
    2.4 本章小结
3 叶绿体DNA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验所需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DNA的提取与纯化
        3.2.2 叶绿体DNA分子标记的开发
        3.2.3 高通量PCR扩增与纯化
        3.2.4 高通量测序与数据处理
        3.2.5 高变叶绿体DNA分子标记的筛选
        3.2.6 基于高变叶绿体分子标记的苹果属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叶绿体基因片段的专一性
        3.3.2 叶绿体基因片段特征
        3.3.3 高变叶绿体DNA分子标记
        3.3.4 联合数据集的数据筛选
        3.3.5 基于高变叶绿体DNA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所需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DNA提取与修复
        4.2.2 高变单拷贝核基因片段开发
        4.2.3 PCR扩增与纯化
        4.2.4 高通量测序与数据处理
        4.2.5 单拷贝核基因片段的多态性检验
        4.2.6 高变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的筛选
        4.2.7 基于高变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的苹果属系统发育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拷贝核基因片段的专一性
        4.3.2 单拷贝核基因片段特征
        4.3.3 高变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
        4.3.4 基于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联合的苹果属种间亲缘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苹果属种间关系的构建
        5.1.1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苹果属种间关系
        5.1.2 基于叶绿体DNA分子标记的苹果属种间关系
        5.1.3 基于单拷贝核DNA分子标记的苹果属种间关系
    5.2 影响苹果属种间关系构建的因素
        5.2.1 试验材料的质量
        5.2.2 苹果属核DNA分子标记的开发
        5.2.3 核DNA分子标记的串联
        5.2.4 高变分子标记联合数据集筛选的条件
    5.3 苹果属物种分类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植物科普交互产品设计研究 ——以上海植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园相关概念
        1.2.1 植物园的定义
        1.2.2 植物园的功能
        1.2.3 植物园的分类
    1.3 国内外植物园科普研究现状
        1.3.1 国内植物园科普研究现状
        1.3.2 国外植物园科普研究现状
    1.4 交互设计在植物园科普中的应用
        1.4.1 交互设计的定义
        1.4.2 交互设计的目的
        1.4.3 植物园科普中交互设计的应用
        1.4.4 植物园科普中交互设计的未来趋势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意义
    1.6 论文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植物园科普教育
    2.1 上海植物园概况
    2.2 上海植物园科普教育现状
        2.2.1 科普设施
        2.2.2 科普活动
        2.2.3 软件支撑
        2.2.4 上海植物园科普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2.3 国内外植物园科普案例分析
        2.3.1 国内植物园科普案例分析
        2.3.2 国外植物园科普案例分析
第3章 上海植物园科普教育调研
    3.1 调研方法及目的
        3.1.1 调研方法
        3.1.2 调研目的
    3.2 调研部分
        3.2.1 问卷设计与实施
        3.2.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2.3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3.2.4 上海植物园科普情况分析
        3.2.5 科普产品满意度和交互需求分析
        3.2.6 人群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儿童植物科普产品设计研究
    4.1 儿童植物科普产品概念
    4.2 儿童植物科普产品类型
        4.2.1 传统类植物科普产品
        4.2.2 智能类植物科普产品
    4.3 儿童科普产品设计流程
        4.3.1 准备阶段
        4.3.2 分析阶段
        4.3.3 实践阶段
        4.3.4 评估阶段
    4.4 儿童植物科普产品设计方法
        4.4.1 用户需求挖掘
        4.4.2 设计要素分析
        4.4.3 设计元素提取
        4.4.4 产品功能定位
    4.5 儿童植物科普产品设计原则
        4.5.1 可用性原则
        4.5.2 安全性原则
        4.5.3 互动性原则
        4.5.4 趣味性原则
        4.5.5 激励性原则
        4.5.6 探索性原则
第5章 植物科普产品设计实践
    5.1 设计定位
        5.1.1 设计概述
        5.1.2 目标用户
        5.1.3 用户画像
    5.2 植物科普产品设计分析
        5.2.1 产品类别
        5.2.2 产品交互方式
        5.2.3 产品技术实现方式
        5.2.4 植物科普产品设计方案
    5.3 植物科普产品设计实践
        5.3.1 智能科普仪
        5.3.2 智能导览器
        5.3.3 智能蓝牙耳机
    5.4 智能科普产品操作界面设计
        5.4.1 信息架构
        5.4.2 操作界面原型
        5.4.3 操作界面视觉设计
    5.5 趣味植物科普APP设计
        5.5.1 APP分析
        5.5.2 APP原型图
        5.5.3 APP效果图
    5.6 趣味互动游戏
    5.7 设计评估
    5.8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A 上海植物园工作人员访谈表
附录B 上海植物园游客访谈表
附录C 上海植物园科普教育问卷调研
附录D 设计手册

(3)基于河流栖息地修复的公园绿地内水体设计 ——以北京植物园水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3.3 小结
    1.4 国内外河流栖息地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1.4.1 河流栖息地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1.4.2 河流栖息地修复技术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河流栖息地质量评价
    2.1 河流栖息地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2.1.1 栖息地质量评价的目的
        2.1.2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2.1.3 栖息地质量评价的基本程序
    2.2 河流栖息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2.2.1 确定评价范围
        2.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2.2.3 现状调查
        2.2.4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2.3 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3 栖息地生态规划
    3.1 栖息地生态规划的目标
    3.2 栖息地生态规划的步骤
        3.2.1 指示物种的选择
        3.2.2 指示物种适宜栖息地分析和“源”的确定
        3.2.3 缓冲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3.2.4 缓冲区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规划建设区域
        3.2.5 红线划定与开发建设分区
4 公园绿地内的河流栖息地构建方法研究
    4.1 公园绿地内河流栖息地构建的原则
    4.2 水域设计
        4.2.1 水景选址
        4.2.2 平面形态设计
        4.2.3 断面设计
        4.2.4 底质设计
        4.2.5 驳岸设计
        4.2.6 环境水流
        4.2.7 其它设计
    4.3 道路系统设计
        4.3.1 道路选线
        4.3.2 道路形式
        4.3.3 道路生态工程措施
    4.4 种植设计
        4.4.1 水生植物种植设计
        4.4.2 湿生植物种植设计
        4.4.3 陆生植物种植设计
    4.5 水生动物多样性恢复
    4.6 游憩设施设计
        4.6.1 停留场所设计
        4.6.2 生态照明设计
    4.7 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珠江和辽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价
        5.1.1 项目概况
        5.1.2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5.2 黄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价
        5.2.1 项目概况
        5.2.2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5.3 德国德莱萨姆河栖息地修复
        5.3.1 项目概况
        5.3.2 相关修复策略
    5.4 上海市曲阳公园中心湖生境营造
        5.4.1 项目概况
        5.4.2 相关修复策略
    5.5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水生态修复
        5.5.1 项目概况
        5.5.2 相关修复策略
    5.6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水循环体系建设
        5.6.1 项目概况
        5.6.2 相关建设措施
    5.7 小结
6 实践应用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区位及区域概况
        6.1.2 自然环境
        6.1.3 自然资源
        6.1.4 现状风景资源
    6.2 场地分析
        6.2.1 水文分析
        6.2.2 地形分析
        6.2.3 植被分析
        6.2.4 用地分析
        6.2.5 现状交通分析
        6.2.6 SWOT分析
    6.3 河流栖息地质量评价
        6.3.1 数据采集及处理
        6.3.2 结果分析
    6.4 河流栖息地构建原则及依据
        6.4.1 河流栖息地构建原则
        6.4.2 河流栖息地构建依据
    6.5 目标与策略
        6.5.1 项目目标
        6.5.2 设计策略
    6.6 河流栖息地修复规划
        6.6.1 栖息地生态规划
        6.6.2 水域规划
        6.6.3 道路系统规划
        6.6.4 种植规划
        6.6.5 水生动物多样性恢复
    6.7 总体规划设计
        6.7.1 游憩活动规划
        6.7.2 景观空间结构
        6.7.3 主题分区
    6.8 分区设计
        6.8.1 入口景观区
        6.8.2 科普教育区
        6.8.3 两栖动物栖息地保护示范区
        6.8.4 底栖动物栖息地保护示范区
        6.8.5 生态游览区
        6.8.6 滨水游憩区
        6.8.7 樱桃沟主题文化区
    6.9 经济技术指标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4)聊城市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园林城市背景
        1.1.2 植物园建设背景
        1.1.3 项目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2.1.1 植物园
        2.1.2 植物园的分类
        2.1.3 研究范围界定
    2.2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相关特性
        2.2.1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定义
        2.2.2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差异性
        2.2.3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局限性
    2.3 相关理论
        2.3.1 园林美学
        2.3.2 环境心理学
        2.3.3 植物生态学
第3章 相关案例分析
    3.1 不同发展指数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分类
    3.2 发达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
        3.2.1 北京植物园
        3.2.2 上海植物园
    3.3 较发达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
        3.3.1 济南植物园
    3.4 发展中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
        3.4.1 日照植物园
        3.4.2 潍坊植物园
    3.5 案例比较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城建系统植物园景观提升策略
    4.1 景观科学性
        4.1.1 加强专类园建设
        4.1.2 完善科普教育
        4.1.3 丰富植物品种
        4.1.4 增加科研力量
    4.2 景观功能性
        4.2.1 场所设施布局
        4.2.2 道路交通系统
        4.2.3 活动空间建设
    4.3 景观艺术性
        4.3.1 植物空间营造
        4.3.2 利用植物造景
        4.3.3 植物季相色彩
    4.4 景观文化性
        4.4.1 文化选择
        4.4.2 文化表达
    4.5 城建系统植物园景观提升与各方的协调
        4.5.1 景观提升阶段
        4.5.2 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5章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现状调查
    5.1 区域概况
        5.1.1 项目定位
        5.1.2 项目基址分析
        5.1.3 文化分析
    5.2 实地调查
        5.2.1 环境分析
        5.2.2 植被分析
    5.3 问卷调查
        5.3.1 调查目的
        5.3.2 调查对象
        5.3.3 调查结果
    5.4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现状问题分析
        5.4.1 艺术性效果差
        5.4.2 功能性不完善
        5.4.3 文化性内容匮乏
        5.4.4 缺乏科学性
    5.5 小结
第6章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
    6.1 设计依据
    6.2 目标定位
    6.3 提升原则
        6.3.1 以人为本原则
        6.3.2 效益性原则
        6.3.3 整体性原则
        6.3.4 可持续性原则
        6.3.5 地域性原则
    6.4 总体设计
        6.4.1 规划布局
        6.4.2 景观分区
        6.4.3 功能分区
    6.5 结合科学性内容提升
        6.5.1 扩建专类园
        6.5.2 丰富植物种类
        6.5.3 完善科普设施
    6.6 结合功能性内容提升
        6.6.1 增加遮荫树
        6.6.2 完善园路及增加场地
        6.6.3 增加景观建筑
    6.7 结合艺术性内容提升
        6.7.1 增加常绿树带
        6.7.2 增加景观带
        6.7.3 美化景观节点
    6.8 结合文化性内容提升
        6.8.1 增加水系文化
        6.8.2 增加景观小品文化
        6.8.3 增加硬质铺装文化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景观现状问卷调查表
附录2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现状苗木季相色彩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图纸

(5)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植物专类园研究进展
        1.3.2 国外植物专类园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植物专类园的概念
    2.2 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2.2.1 我国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2.2.2 国外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2.3 植物专类园的特点及功能
        2.3.1 植物专类园的特点
        2.3.2 植物专类园的功能
    2.4 植物专类园的类型
        2.4.1 体现亲缘关系的植物专类园
        2.4.2 展示生境的植物专类园
        2.4.3 突出观赏特点的植物专类园
        2.4.4 注重经济价值的植物专类园
    2.5 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形式
        2.5.1 园中园
        2.5.2 主题园
    2.6 国内外植物专类园案例分析
        2.6.1 国外植物专类园案例
        2.6.2 国内植物专类园案例
    2.7 小结
3 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分析
    3.1 西安市植物专类园概况
    3.2 西安牡丹苑调研
        3.2.1 研究地概况
        3.2.2 牡丹苑景观总体布局与景观构成
        3.2.3 牡丹苑的空间布局与景观营造
    3.3 西安植物园新区水生植物专类园
        3.3.1 研究地概况
        3.3.2 水生专类园景观总体布局与景观结构
        3.3.3 水生专类园空间景观营造空间分析
    3.4 西安植物园新区樱花专类园
        3.4.1 樱花专类园研究地概况
        3.4.2 樱花专类园景观总体布局与景观结构
        3.4.3 樱花专类园空间景观营造分析
    3.5 西安市植物专类园中存在的问题
    3.6 小结
4 植物专类园景观设计研究
    4.1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定位与理念
        4.1.1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定位
        4.1.2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理念
    4.2 植物专类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4.2.1 植物专类园植物的选择
        4.2.2 植物专类园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
    4.3 植物专类园的空间构成
        4.3.1 植物与地形
        4.3.2 植物与水系
        4.3.3 植物与道路
        4.3.4 植物与建筑和小品
        4.3.5 植物与其他植物
    4.4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原则
        4.4.1 突出地域特色适地适树原则
        4.4.2 体现植物专类园形式美原则
        4.4.3 体现植物专类园季相美原则
        4.4.4 体现专类文化塑造科普景观
        4.4.5 注重植物专类园人性化原则
        4.4.6 突出专类园自身特色原则
    4.5 植物专类园总体布局及组织分区
        4.5.1 总体布局
        4.5.2 组织分区
    4.6 小结
5 西安市植物园樱花专类园设计实践
    5.1 西安植物园樱花专类园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气象
        5.1.3 植被
    5.2 樱花专类园场地改造原则
        5.2.1 突出地域特色,塑造空间布局
        5.2.2 营造主题鲜明,季相美的景观
        5.2.3 突出樱花效果,符合大众心理
        5.2.4 营造樱花文化,塑造科普景观
    5.3 樱花专类园设计定位与理念
        5.3.1 樱花专类园设计定位
        5.3.2 樱花专类园设计理念
    5.4 樱花专类园植物景观及布局方式
        5.4.1 植物种类的选择与配置
        5.4.2 樱花种植形式与群落构建
        5.4.3 樱花专类园总体布局
        5.4.4 樱花专类园功能分区
        5.4.5 樱花专类园道路规划
    5.5 植物景观设计
        5.5.1 植物种植设计
        5.5.2 分区设计
        5.5.3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
    5.6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1 樱花专类园植物品种汇总表
附录2 西安植物园新区植物专类园概况
附录3 研究生在读期间所获成果

(6)融合徽派建筑文化的月季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月季园概述
        1.1.1 月季园概念
        1.1.2 月季及月季园历史文化发展
        1.1.3 月季园功能和作用
        1.1.4 月季园分类
        1.1.5 世界优秀月季园
    1.2 徽派建筑文化概述
        1.2.1 徽派建筑文化概念
        1.2.2 徽派建筑文化思想
        1.2.3 徽派建筑文化设计特征
        1.2.4 徽派建筑文化构成要素
    1.3 国内外月季园研究进展
        1.3.1 国内月季园研究进展
        1.3.2 国外月季园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实例调查分析
    3.1 月季园实例调查分析
        3.1.1 北京植物园月季园
        3.1.2 天坛月季园
        3.1.3 陶然亭公园月季园
        3.1.4 常州紫荆公园
    3.2 融合徽派建筑文化景观实例调查分析
        3.2.1 北京世园会安徽园
        3.2.2 黄山德懋堂度假村
        3.2.3 深圳万科第五园
4 融合徽派建筑文化的月季园设计理论
    4.1 融合徽派建筑文化的月季园设计原则
        4.1.1 尊重场地已有资源特征
        4.1.2 深入挖掘徽派建筑文化资源
        4.1.3 秉持对徽派建筑文化发展和传承
        4.1.4 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4.2 融合徽派建筑文化的月季园设计方法
        4.2.1 总体规划上的融合设计方法
        4.2.2 分项设计上的融合设计方法
5 铜陵华客月季园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地理概况
        5.1.2 旅游发展
        5.1.3 气候水文
        5.1.4 地质土壤
        5.1.5 历史人文
        5.1.6 区位交通
    5.2 场地现状分析
        5.2.1 场地现状概况
        5.2.2 场地现状水系分析
        5.2.3 场地现状建筑分析
        5.2.4 场地现状道路分析
        5.2.5 场地现状地势分析
    5.3 SWOT分析
        5.3.1 Strength(优势)
        5.3.2 Weakness(劣势)
        5.3.3 Opportunity(机遇)
        5.3.4 Threats(挑战)
    5.4 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5.5 整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5.5.1 整体布局
        5.5.2 功能分区
        5.5.3 分项设计
        5.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北京植物园乡土地被植物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调查统计与分析
    3.1 乡土草本地被植物的种类组成
    3.2 乡土草本地被植物的频度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调查结果
    4.2 乡土草本地被植物资源城市园林应用分析
    4.3 乡土草本地被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8)利用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枣树及百合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病毒病
    1.2 植物病毒的检测与鉴定技术
    1.3 枣树病毒病研究进展
    1.4 百合病毒病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度测序鉴定侵染北京地区枣树的病毒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调查结果
第三章 枣树候选病毒的序列克隆及基因组特性研究
    3.1 材料
    3.2 候选病毒的序列克隆
    3.3 结果与分析
    3.4 总结
第四章 百合病毒病调查与候选病毒的基因组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候选病毒的数据分析
    4.5 总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枣树病毒病病原鉴定结果
    5.2 百合病毒病病原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景观温室发展沿革
        1.2.1 国外景观温室发展沿革
        1.2.2 国内景观温室发展沿革
    1.3 景观温室研究现状
        1.3.1 景观温室的发展研究
        1.3.2 景观温室的建筑研究
        1.3.3 景观温室的植物研究
        1.3.4 景观温室的规划设计研究
        1.3.5 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生状态热带雨林景观要素研究与分析
    2.1 世界原生状态热带雨林景观要素研究
        2.1.1 非洲雨林群系
        2.1.2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
        2.1.3 美洲雨林群系
    2.2 中国原生状态热带雨林(季雨林)景观要素研究
        2.2.1 海南热带雨林
        2.2.2 云南热带雨林
    2.3 原生状态热带雨林景观要素总结分析
        2.3.1 世界原生状态雨林景观要素总结分析
        2.3.2 中国原生状态雨林景观要素特质总结分析
第3章 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与分析
    3.1 国外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
        3.1.1 英国邱园温室
        3.1.2 德国柏林大莱植物园温室
        3.1.3 美国纽约植物园温室
        3.1.4 英国伊甸园温室
    3.2 国内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
        3.2.1 北京植物园温室
        3.2.2 武汉植物园温室
        3.2.3 华南植物园温室
        3.2.4 上海辰山植物园温室
    3.3 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现有景观要素总结分析
        3.3.1 国外景观温室概况总结分析
        3.3.2 国内景观温室景观要素概况总结分析
第4章 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与原生状态热带雨林景观要素对比分析
    4.1 对比结果
    4.2 景观要素差异及展示存在的问题
        4.2.1 景观要素差异
        4.2.2 展示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基于地域景观要素的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主题景观设计
    5.1 主题分区与设计原则
        5.1.1 主题分区
        5.1.2 设计原则
    5.2 非洲雨林主题设计
        5.2.1 地形地貌及水景设计
        5.2.2 植物设计
        5.2.3 建筑及小品、道路铺装设计
    5.3 美洲雨林主题设计
        5.3.1 地形地貌及水景设计
        5.3.2 植物设计
        5.3.3 建筑及小品、道路铺装设计
    5.4 印度-马来雨林主题设计
        5.4.1 地形地貌及水景设计
        5.4.2 植物设计
        5.4.3 建筑及小品、道路铺装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6.2.1 创新点
        6.2.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分类与共生:从北京植物园看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理论背景
        二、现实背景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植物与政治
        二、理性主义和植物园
    第三节 田野介绍及研究方法
        一、田野概况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第一章 北京植物园的发展史
    第一节 北京植物园前身
        一、静生生物所
        二、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第二节 北京植物园发展史
        一、作为国家植物园的建设时期
        二、植物园建设的中断
        三、恢复重建的北京植物园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北京植物园的地理空间分布
    第一节 观赏温室“万生园”
    第二节 科普馆
    第三节 植物园中的专类园
        一、和平月季园
        二、牡丹园
        三、碧桃园
        四、集秀园
        五、永平梅园
    第四节 植物园的红色旅游
        一、梅花文化馆
        二、“华北事变”石刻与一二·九纪念亭
    第五节 卧佛寺
    第六节 樱桃沟
        一、樱桃沟自然保护区
        二、樱桃沟的人文景致
    第七节 曹雪芹纪念馆
    第八节 植物园中的墓葬
    第九节 小结
第三章 植物园的节日与实践
    第一节 2016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
    第二节 威尔逊的中国植物采集展
    第三节 春天的盛会——桃花节
    第四节 “自然享乐”系列探索活动
    第五节 专家带您识花草
        一、季节性全园讲解活动
        二、专类园的园艺品种介绍
    第六节 科学植物画
    第七节 青年节、健步走与红色旅游
    第八节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第九节 小结
第四章 作为科学分类和理性主义的北京植物园
    第一节 植物园的科学研究
    第二节 作为传递分类知识的植物园
    第三节 作为民族-国家建构的科学植物园
第五章 作为共生和象征重塑的植物园
    第一节 作为传统帝国象征的北京植物园
    第二节 作为食物和诗歌的植物
    第三节 依赖植物象征的政党意识形态
    第四节 作为民族主义英雄墓葬的北京植物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筹建北京植物园建议书及国务院回复
    二、《水杉歌》
    三、郁金香展板
致谢

四、北京植物园植物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属(Malus Mill.)种间关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李亚楠.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植物科普交互产品设计研究 ——以上海植物园为例[D]. 郭丽娟.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3]基于河流栖息地修复的公园绿地内水体设计 ——以北京植物园水体为例[D]. 缪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聊城市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 赵玉姣.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5]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景观营造研究[D]. 李佳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6]融合徽派建筑文化的月季园规划设计[D]. 廖一凡.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7]北京植物园乡土地被植物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J]. 王舒藜. 林业调查规划, 2020(03)
  • [8]利用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枣树及百合病毒[D]. 闫晨鸽.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9]景观温室热带雨林展示区景观要素研究[D]. 吴映华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19(02)
  • [10]分类与共生:从北京植物园看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D]. 黄子逸.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北京植物园植物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