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破碎酵母细胞提取海藻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丹丹,李美,凌婉阳[1](2020)在《海藻糖的生产及分析方法的国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简述了海藻糖的化学结构以及生物学功能,对我国海藻糖生产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包括微生物提取法、微生物发酵法、基因工程法和酶转化法;同时介绍了用于海藻糖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如蒽酮比色法、纸层析法、薄层层析法、DNS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以期为海藻糖获得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
洪厚胜,窦冰然,郭会明[2](2018)在《基于面包酵母中海藻糖提取工艺优化及菌株筛选的高密度培养工艺》文中认为确定使用酶-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法作为酵母胞内海藻糖定量测定方法,通过微波-浸提法对活性干酵母胞内海藻糖进行提取,采用单因素试验以酵母中海藻糖含量为参考指标优化该工艺中的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三氯乙酸浓度、三氯乙酸体积、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在此基础上对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三氯乙酸浓度、三氯乙酸体积、浸提温度5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后工艺条件为:针对1.5 g活性干酵母,微波功率231 W、微波时间40 s、三氯乙酸浓度0.7 mol/L、三氯乙酸体积40 m L、浸提温度55℃、浸提时间150 min。使用该工艺得到的活性干酵母中的海藻糖含量为280.15 mg/g,相对于优化前提高了15.2%。同时,利用该优化后工艺在现有面包酵母菌种中筛选出了一株高产海藻糖的菌株。在50 L自吸式发酵罐中将该菌株进行流加发酵,采用糖蜜进行溶氧反馈流加时最大酵母湿质量浓度为198.34 g/L,将流加工艺进行改进,提出称质量补料的流加方法将糖蜜、尿素、磷酸二氢铵作为流加营养源,实验发现发酵后最大酵母湿质量浓度可提高到264.82 g/L,相对于原工艺提高了33.52%,达到了面包酵母高密度培养的要求。发酵过程中将乙醇体积分数控制在0.7%1.0%之间,将有效提高酵母湿质量浓度且保证其发酵力在650 m L/h以上,且工艺稳定性良好。
倪松,王聪,宋旭,高品,侯丽华[3](2016)在《高渗环境假丝酵母胞内甘油和海藻糖代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高渗环境中假丝酵母(T酵母)细胞内海藻糖和甘油的代谢情况。利用微波破碎法这一传统的物理破壁法来提取T酵母细胞内甘油和海藻糖,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细胞内甘油和海藻糖的含量。经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可以得到不同盐浓度下T酵母胞内甘油和海藻糖含量。T酵母在高渗环境中通过对甘油和海藻糖的积累,同时阻止甘油的外排作用来抵抗外界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
陈晖[4](2019)在《海藻糖作为药用注射级辅料及其对生物活性分子稳定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药用辅料是构成药物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让药物以不同的剂型存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的疗效。但是我国辅料特别是注射级辅料至今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制约新药制剂研发的关键要素之一。本论文在海洋生物毒素一类新药临床试验制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为填补我国药用注射级新辅料空白,开展了海藻糖药用注射级辅料及其对生物活性分子稳定作用机制的研究。海藻糖是一种化学结构明确的非还原性二糖,其分子结构内包含两个通过半缩醛羟基以α-1,1糖苷键结合而成的葡萄糖分子。海藻糖广泛存在于植物、昆虫、微生物等生物体内,具有稳定细胞膜,保持蛋白质生物活性等功能,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选用食品级海藻糖为原料,研究构建了符合药用注射级辅料生产要求的海藻糖精制纯化工艺技术流程,获得了药用注射级辅料高纯海藻糖样品,纯度>99%,细菌内毒素<0.1 EU/mg,无菌检测合格。建立了基于离子色谱法的高灵敏度海藻糖检测分析方法,定量限可达10μg/L,线性范围 0.0625~10mg/L(r=0.9999),精密度 RSD=0.42%,回收率 98.09~100.0%。检测方法能够满足药用注射级辅料的检测要求。建立了大鼠血浆样品中海藻糖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定量限可达0.2mg/L,线性范围:0.2~10 mg/L,低、中、高质控浓度的批内、批间精密度(RSD)介于0.96~8.33%之间,准确度在80.09~114.99%之间。完成了海藻糖肌肉注射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对海藻糖作为药用注射级辅料使用的总体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海藻糖对SD大鼠急性灌胃毒性为实际无毒,KM小鼠静脉注射LD50>5g/kg;对豚鼠皮肤无致敏性,对家兔皮肤、眼睛无刺激性;SD大鼠连续90d肌肉注射给药海藻糖,未观察到明显的毒性反应,其无毒作用剂量>200 mg/kg。按照国家标准样品研制的技术要求,对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饱和溶液自然结晶的方式,获得了海藻糖单晶;采用核磁共振、单晶衍射等方法对样品结构进行了确证;采用建立的标准样品检测方法对样品均匀性、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完成了国内8家具有分析资质的实验室协同进行的定值及测量不确定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标准样品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均匀性良好;样品40℃下可稳定储藏24个月以上;纯度定值结果为99.72%,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 0.26%(k=1.96)。海藻糖对生物活性分子的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热失活结果显示,海藻糖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菌蛋白Scygonadin2(Scy2)具有较强的稳定作用,SOD冻干粉剂90℃放置10d,酶活残留率仍保留90%以上;Scy2冻干粉剂25℃放置10 d,对溶壁微球菌和谷氨酸棒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仍保持在25μmol/L。采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对海藻糖生物活性分子的稳定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技术(SPR)结果显示,海藻糖与其它二糖/单糖对SOD或Scy2的结合动力学过程类似,表明海藻糖对上述两种蛋白的热稳定作用与它们之间的结合力大小没有直接的联系;差示扫描量热(DSC)及活性测定数据显示,非晶态的乳糖对SOD和Scy2的热稳定作用效果弱于晶态的甘露醇甚至蔗糖,表明玻璃态对于维持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并非是必要的;低场核磁数据显示,冻干海藻糖中不含有影响生物活性分子稳定的自由水,表明其对水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这可能是海藻糖发挥稳定作用的关键。综上所述,本论文对药用注射级辅料海藻糖的检测方法、制备工艺、安全性以及标准样品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了海藻糖对生物活性分子的稳定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为海藻糖作为药用注射级辅料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重要的科学依据,潜在重大应用价值。
孟国庆,王传宝,朱陶,张海丽,王宜磊[5](2014)在《啤酒废酵母细胞破壁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反复冻融法、超声波法、微波法、盐法、酶法、液氮研磨等方法对啤酒酵母细胞进行破壁处理,对细胞破壁率、海藻糖得率和破壁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微波法的细胞破壁率(49%)和海藻糖得率(5.64%)最高,且时间(30min)最短。通过对这6种破壁方法的研究,为啤酒废酵母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条件。
王宜磊,朱陶,孟国庆,张海丽,袁琴琴,王传宝,谌志伟[6](2014)在《啤酒酵母海藻糖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优化啤酒酵母海藻糖提取工艺。[方法]以啤酒废酵母为原料,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微波破壁法、高温处理破壁、煮沸提取法)提取海藻糖,以海藻糖得率以及工艺的效益性为指标考察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辅助因素处理等单因素对海藻糖提取的影响,从而确定从废酵母中提取海藻糖的较佳工艺。[结果]试验得出,微波破碎法耗时少,但不易工业化且提取率不高,比较发现煮沸提取的工艺方法相对最佳。以水作提取剂从废酵母中提取海藻糖的最佳条件是:煮沸80 min,海藻糖提取率为8.147 mg/g干酵母。[结论]研究可为海藻糖的提取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宋晓丽,李历,李军庆,张庆文,洪厚胜[7](2013)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微波辅助提取酵母胞内海藻糖的工艺》文中认为以安琪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为原料,以三氯乙酸(TCA)为浸提溶剂,以海藻糖得率为衡量指标,通过微波法灭酶得出:海藻糖酶适宜灭活方法为微波灭酶119W、45s;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葡萄酒活性干酵母中海藻糖的提取工艺,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三氯乙酸浓度0.43mol/L、三氯乙酸用量41.95mL、提取时间88.75min、提取温度34.19℃。经回归分析表明:回归方程的R2=95.61%,RA2dj=91.22%,预测值为253.45mg/gdrycell。经验证,在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中海藻糖得率为251.86mg/g drycell,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1%。
安宁[8](2012)在《酵母菌生产海藻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酵母菌产海藻糖的测定方法、菌株选育及发酵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实验室保藏的酿酒酵母中筛选得到一株产海藻糖较高的菌株SC2,测得其胞内海藻糖含量为48mg/g干重。随后对菌株SC2的破壁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破壁方法为高温干热法。采用该方法破壁,对酵母提取液中海藻糖的定量方法进行研究,发现DNS-蒽酮硫酸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以菌株SC2为出发菌,通过紫外线(UV)和硫酸二乙酯(DES)逐级诱变处理,并采用NaCl、高糖和乙醇梯度平板进行定向筛选,得到突变株SA12,其胞内海藻糖含量为64mg/g干重,比出发菌株SC2胞内海藻糖含量提高了33%。(3)对突变株SA12的种子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种子培养基成分:葡萄糖40g/L,酵母膏1g/L,蛋白胨20g/L,K2HPO43g/L;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H5.5,装液量80mL/500mL三角瓶。并对其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葡萄糖81g/L,玉米浆52g/L,酵母膏1g/L,K2HPO40.9g/L,NaH2PO41.5g/L, MgSO4·7H2O0.26g/L;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H5.5,装液量100mL/500mL三角瓶,种龄12h。突变株SA12在优化条件下发酵72h,胞内海藻糖含量达到149mg/g干重,对应产量为3.1g/L。(4)对菌株SA12进行条件胁迫研究。NaCl高渗胁迫时,发现发酵进行到46h时,添加40g/L NaCl,最终酵母胞内海藻糖含量达到227mg/g干重,比未经盐胁迫时的胞内海藻糖含量提高了52%,对应产量为4.82g/L。乙醇胁迫时,发现在对数生长后期添加2%~10%(v/v)的乙醇,并没有提高酵母胞内海藻糖含量,相反随着添加浓度的增高,海藻糖含量逐渐降低。温度胁迫时,发现在67h、68h和69h时分别采用37℃、39℃和41℃进行热激,胞内海藻糖含量均提高了12%,热激温度越高,所用热激时间越短。(5)对菌株SA12进行补料分批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下:最佳初糖浓度为40g/L;最佳补糖时间为12h;相对溶氧控制策略为0~16h控制在20%~30%,16~72h控制在0~10%。采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和NaCl胁迫方式对该菌进行7L发酵罐初步发酵试验,最终生物量为23.3g/L,胞内海藻糖含量为229mg/g干重,产量为5.4g/L。(6)应用Logistic模型、DoseResp模型、Boltzmann模型和SGompertz模型对分批发酵过程中的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形成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并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所得拟合模型基本反映了海藻糖的分批发酵过程。
彭郦,曾新安[9](2011)在《物理场辅助酵母胞内海藻糖提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微波、超声、高压脉冲电场进行样品处理,以不同的浸提液、时间、功率对活性干酵母中海藻糖的提取进行实验,考察对海藻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超声和高压脉冲电场提取率分别为:17.88%、17.24%、14.11%。与传统乙醇浸提法相比,物理场辅助水浸提法具有高效、短时、大量、低成本等优点。
王子辉[10](2011)在《布拉酵母菌高生物量及高产海藻糖菌株的筛选》文中指出布拉酵母菌( Saccharomyces boulardii)是在印尼水果荔枝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益生酵母菌,它具有耐热性,能在37℃温度下生长,属于酿酒酵母的亚种。曾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抗击腹泻的药物中,它对各种肠道炎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小儿腹泻及旅行者腹泻疗效尤为显着。其生态制剂应用于畜牧业中,有效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降低其毒素的浓度,十分有利于动物健康快速的生长,故其在畜牧业中必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对布拉酵母菌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抗逆性能力不强,在后期制备活菌制剂的过程中,死亡率较高,经研究,海藻糖对其有神奇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布拉酵母菌(本实验室保藏)进行自然复壮和多次紫外诱变,获得布拉酵母菌高生物量及高产海藻糖菌株。以诱变后筛选出的菌株为出发菌株,对布拉酵母菌的培养基成分及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得到的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如下: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其最适浓度10%;最佳氮源为柠檬酸三铵,其最适浓度为0.7%;玉米浆1.5%;磷酸氢二钾0.2%。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适pH为5.5;发酵菌种培养16h接种,接种量为10%;采用摇瓶发酵时,摇床转速为200r/min,三角瓶的装液量为100mL/500mL,最适培养时间为18h。最后通过对比性实验,验证了经诱变后的菌株在优化发酵培养基中生长状态更好,生物量可达4.2g/100ml,海藻糖含量可达56mg/100ml,与实验室原有菌株在普通发酵培养基内相比,生物量提高35.5%,海藻糖产量提高了30.2%。从而证明,本实验经过菌株的诱变筛选及培养基的优化,达到了提高布拉酵母菌生物量及其海藻糖产量的研究目的。
二、微波破碎酵母细胞提取海藻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破碎酵母细胞提取海藻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藻糖的生产及分析方法的国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海藻糖的结构和功能 |
1.1 化学结构 |
1.2 生物学功能 |
2 海藻糖的生产方法 |
2.1 微生物提取法 |
2.2 微生物发酵法 |
2.3 基因工程法 |
2.4 酶转化法 |
3 海藻糖的分析方法 |
3.1 蒽酮比色法 |
3.2 纸层析法 |
3.3 薄层层析法 |
3.4 DNS比色法 |
3.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 海藻糖的应用前景 |
5 展望 |
(2)基于面包酵母中海藻糖提取工艺优化及菌株筛选的高密度培养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菌种及试剂 |
1.1.2 培养基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酵母内海藻糖的测定方法 (酶-DNS法) 的建立 |
1.3.2 酵母内海藻糖的酶-DNS法测定 |
1.3.3 活性干酵母的胞内海藻糖提取工艺优化 |
1.3.3. 1 单因素试验设计 |
1.3.3. 2 正交试验设计 |
1.3.4 高产海藻糖面包酵母菌株的筛选 |
1.3.550 L自吸式发酵罐溶氧反馈流加工艺 |
1.3.650 L自吸式发酵罐称量补料高密度培养工艺 |
1.3.7 面包酵母高密度培养工艺稳定性实验 |
1.3.8 乙醇体积分数对面包酵母高密度培养的影响 |
1.3.9 发酵过程中参数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微波-浸提法提取活性干酵母内海藻糖工艺优化 |
2.1.1 微波功率对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
2.1.2 微波时间对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
2.1.3 三氯乙酸浓度对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
2.1.4 三氯乙酸体积对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
2.1.5 浸提温度对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
2.1.6 浸提时间对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
2.1.7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微波-浸提法提取酵母胞内的海藻糖提取工艺 |
2.2 高产海藻糖面包酵母菌株的筛选 |
2.350 L自吸式发酵罐溶氧反馈流加工艺 |
2.450 L自吸式发酵罐称量补料高密度培养 |
2.5 面包酵母高密度培养工艺稳定性 |
2.6 乙醇体积分数水平对面包酵母高密度培养的影响 |
3 结论 |
(3)高渗环境假丝酵母胞内甘油和海藻糖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设备 |
1.1 菌株 |
1.2 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方法 |
1.4.1 不同盐浓度条件下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
1.4.2 酵母胞内甘油和海藻糖的提取 |
1.4.3 甘油、海藻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1.4.4 样品中甘油、海藻糖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盐浓度条件下酵母生长情况 |
2.2 酵母胞内甘油和海藻糖含量的测定 |
2.2.1 甘油和海藻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
2.2.3 T酵母胞内海藻糖含量的测定 |
3 结论 |
(4)海藻糖作为药用注射级辅料及其对生物活性分子稳定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药用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及分类 |
1.1.1 药用辅料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
1.1.2 药用辅料的分类 |
1.1.3 新型药用辅料的研发 |
1.2 新型药用辅料海藻糖 |
1.2.1 海藻糖的性质和作用 |
1.2.2 海藻糖的制备方法 |
1.2.3 海藻糖的检测方法 |
1.2.4 海藻糖的安全性 |
1.3 国家标准样品研制 |
1.3.1 研究概况 |
1.3.2 标准样品研制的流程 |
1.4 海藻糖稳定作用机制的研究 |
1.4.1 海藻糖的稳定作用 |
1.4.2 海藻糖稳定作用机制假说 |
1.4.3 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目的及意义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海藻糖检测方法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
2.2.2 离子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
2.2.3 血浆中海藻糖检测方法研究 |
2.2.4 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学研究 |
2.3 讨论 |
2.3.1 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检测法的局限性 |
2.3.2 基于离子色谱法的海藻糖检测分析方法 |
2.3.3 基于离子色谱法的血浆中海藻糖检测方法 |
2.3.4 样品中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 |
第3章 海藻糖制备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海藻糖精制纯化工艺研究 |
3.2.2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学研究 |
3.2.3 海藻糖细菌内毒素去除工艺研究 |
3.2.4 无菌检测方法学研究 |
3.2.5 样品试制 |
3.3 讨论 |
3.3.1 海藻糖精制纯化方法 |
3.3.2 海藻糖无菌制备工艺 |
第4章 海藻糖药用辅料安全性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灌胃急性毒性试验 |
4.2.2 静脉注射急性毒性试验 |
4.2.3 皮肤刺激试验 |
4.2.4 眼刺激试验 |
4.2.5 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 |
4.2.6 大鼠90d给药试验 |
4.3 讨论 |
4.3.1 急性毒性 |
4.3.2 长期毒性 |
4.3.3 刺激性和致敏性 |
第5章 海藻糖国家标准样品研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样品制备 |
5.2.2 结构表征 |
5.2.3 均匀性检验 |
5.2.4 稳定性试验 |
5.2.5 定值及测量不确定度研究 |
5.3 讨论 |
5.3.1 样品结构表征 |
5.3.2 样品均匀性及稳定性 |
5.3.3 定值及测量不确定度 |
第6章 海藻糖对生物活性分子稳定机制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 |
6.2.1 海藻糖对生物大分子的稳定作用 |
6.2.2 海藻糖对生物小分子Anh-TTX的稳定作用 |
6.2.3 海藻糖与水分的相互作用 |
6.3 讨论 |
6.3.1 海藻糖在水溶液中对生物活性分子的稳定作用 |
6.3.2 海藻糖在冻干粉剂中对生物活性分子的稳定作用 |
6.3.3 海藻糖对蛋白的稳定作用机制 |
6.3.4 海藻糖对生物小分子的稳定作用机制 |
6.3.5 冻干海藻糖与水分的结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5)啤酒废酵母细胞破壁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设备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啤酒废酵母的预处理 |
2.2 破壁方法 |
2.2.1 反复冻融法 |
2.2.2 超声波法 |
2.2.3 微波法 |
2.2.4 盐法 |
2.2.5 蜗牛酶法 |
2.2.6 液氮研磨法 |
2.3 测定方法 |
2.3.1 破壁率的测定方法 |
2.3.2 破壁时间的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蒽酮-硫酸法测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3.2 不同破壁方法革兰氏染色效果及破壁率的比较 |
3.3 不同破壁方法海藻糖得率的比较 |
3.4 不同破壁方法破壁时间的比较 |
4 讨论 |
(6)啤酒酵母海藻糖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原料。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与配制方法。 |
1.2 方法 |
1.2.1 检测方法。 |
1.2.2 海藻糖提取率的计算公式。 |
1.2.3 废酵母的预处理。 |
1.2.4 海藻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5 微波处理。 |
1.2.6 高温处理。 |
1.2.7 沸水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海藻糖的标准曲线与方程 |
2.2 微波处理啤酒酵母的情况下海藻糖的提取率 |
2.3 高温处理啤酒酵母的情况下海藻糖的提取率 |
2.4 沸水处理啤酒酵母的情况下海藻糖的提取率 |
2.5 废酵母不同处理方法提取海藻糖的比较[11-12]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7)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微波辅助提取酵母胞内海藻糖的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海藻糖含量测定———HPLC法 |
1.2.2 海藻糖提取工艺 |
1.2.3 微波法灭酶对海藻糖得率的影响 |
(1) 不同微波功率对海藻糖得率的影响 |
(2) 不同微波作用时间对海藻糖得率的影响 |
1.2.4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海藻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设计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海藻糖标准曲线及海藻糖提取液中海藻糖含量的测定 |
2.2 微波法灭酶对海藻糖得率的影响 |
2.2.1 不同微波功率对海藻糖得率的影响 |
2.2.2 不同微波作用时间对海藻糖得率的影响 |
2.3 BBD实验设计与结果 |
2.4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3 结论 |
(8)酵母菌生产海藻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前言 |
1.2 海藻糖的理化性质 |
1.3 海藻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
1.4 海藻糖对生物质保护作用的机理 |
1.5 海藻糖的应用 |
1.6 海藻糖的生物合成途径 |
1.7 海藻糖的生产方法 |
1.8 酵母生产海藻糖的研究概况 |
1.9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0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出发菌株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3 培养基 |
2.2 方法 |
2.2.1 培养方法 |
2.2.2 诱变方法 |
2.2.3 平板筛选方法 |
2.2.4 摇瓶筛选方法 |
2.2.5 酿酒酵母破壁方法 |
2.2.6 测定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酿酒酵母中海藻糖的破壁提取方法的研究 |
3.1.1 酿酒酵母破壁方法的选择 |
3.1.2 高温破壁时间和温度的优化 |
3.2 海藻糖的定性定量分析 |
3.2.1 纸层析结果 |
3.2.2 HPLC测糖结果 |
3.2.3 DNS-蒽酮硫酸法测海藻糖的研究 |
3.3 海藻糖高产菌的选育 |
3.3.1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3.3.2 诱变时间的确定 |
3.3.3 海藻糖产生菌的选育结果 |
3.3.4 海藻糖产生菌的选育谱系 |
3.3.5 菌株SA12 遗传稳定性研究 |
3.4 摇瓶培养条件的优化 |
3.4.1 种子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3.4.2 SA12 酵母菌株发酵生产海藻糖过程曲线 |
3.4.3 海藻糖摇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3.4.4 发酵培养基的响应面(RSM)分析实验 |
3.4.5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5 胁迫诱导条件对酿酒酵母菌体生长和海藻糖生物合成的影响 |
3.5.1 NaCl对酿酒酵母菌体生长和海藻糖生物合成的影响 |
3.5.2 乙醇对酿酒酵母菌体生长和海藻糖生物合成的影响 |
3.5.3 高温对酿酒酵母菌体生长和海藻糖生物合成的影响 |
3.6 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
3.6.1 最适初糖浓度的确定 |
3.6.2 最适补糖时间的确定 |
3.6.3 溶氧对酿酒酵母产海藻糖的影响 |
3.6.4 7L罐补料分批发酵产海藻糖的研究 |
3.7 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 |
3.7.1 菌体生长模型 |
3.7.2 底物消耗模型 |
3.7.3 产物形成模型 |
3.8 结论 |
3.9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物理场辅助酵母胞内海藻糖提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设备 |
1.1材料与试剂 |
1.2仪器与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海藻糖定量检测方法 |
2.2海藻糖提取率测定 |
2.3高压脉冲电场处理法 |
2.4微波处理法 |
2.4.1微波场均一性考察[3] |
2.4.2酵母的微波处理 |
2.5超声处理法 |
2.6冻融法[4] |
3结果与讨论 |
3.1海藻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 PEF处理对海藻糖提取率影响 |
3.2.1不同电场强度对酵母细胞溶解释放蛋白质的影响 |
3.2.2预灭活后PEF处理对对海藻糖提取率影响 |
3.3微波处理对海藻糖提取率的影响 |
3.2.1微波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 |
3.2.2微波处理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3.4超声处理对海藻糖提取率的影响 |
3.4.1超声功率对海藻糖提取率的影响 |
3.4.2超声时间对海藻糖提取率的影响 |
3.4.3超声处理下提取溶剂对海藻糖提取率的影响 |
3.5冻融法对海藻糖提取率的影响 |
3结论 |
(10)布拉酵母菌高生物量及高产海藻糖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布拉酵母菌的作用及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
1.1.1 疾病性感染肠炎的主要病因 |
1.1.2 布拉酵母菌的作用 |
1.1.3 布拉酵母菌的应用 |
1.2 酵母菌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及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
1.2.1 酵母菌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 |
1.2.2 酵母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
1.3 海藻糖的简介及其作用 |
1.3.1 海藻糖简介 |
1.3.2 海藻糖理化性质 |
1.3.3 海藻糖抗逆境的作用机制 |
1.3.4 海藻糖的生物学特性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海藻糖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酶电极法测定海藻糖含量 |
2.2.2 酶电极法与苯酚-硫酸法比较 |
2.2.3 精密度检测 |
2.2.4 重复性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种类酸对海藻糖水解的结果及讨论 |
2.3.2 盐酸和硫酸在不同浓度下对海藻糖水解的结果及讨论 |
2.3.3 不同水解时间水解海藻糖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4 不同水解温度水解海藻糖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5 精密度检测 |
2.3.6 重复性检测 |
2.4 小结 |
第3章 海藻糖提取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海藻糖含量测定方法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不同提取剂不同处理方法提取海藻糖实验 |
3.2.2 复合处理方法提取海藻糖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提取剂不同处理方法提取海藻糖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2 复合提取方法提取海藻糖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布拉酵母菌高生物量及高海藻糖含量菌株的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种子培养 |
4.1.4 摇瓶发酵培养 |
4.1.5 生物量的测定 |
4.1.6 布拉酵母菌海藻糖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 |
4.1.7 实验培养基 |
4.2 实验方法 |
4.2.1 布拉酵母菌自然复壮初筛与复筛 |
4.2.2 布拉酵母菌紫外诱变及诱变后菌种的初筛与复筛 |
4.2.3 优化菌种与原始菌种的对比试验 |
4.2.4 诱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布拉酵母菌自然复壮初筛与复筛结果与讨论 |
4.3.2 布拉酵母菌紫外诱变及诱变后菌种的初筛与复筛结果与讨论 |
4.3.3 与原始菌种的对比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4 诱变菌种的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布拉酵母菌生物量及高海藻糖含量积累条件的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1.3 种子培养 |
5.1.4 摇瓶发酵培养 |
5.1.5 生物量的测定 |
5.1.6 布拉酵母菌海藻糖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 |
5.1.7 实验培养基 |
5.2 实验方法 |
5.2.1 培养基成分对布拉酵母菌生物量及海藻糖含量积累的影响 |
5.2.2 正交试验 |
5.2.3 优化前后布拉酵母菌生物量及海藻糖含量的比较试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培养基成分对布拉酵母菌生物量及海藻糖含量积累的影响 |
5.3.2 正交试验 |
5.3.3 优化前后布拉酵母菌生物量及海藻糖含量的比较试验 |
5.4 小结 |
第6章 布拉酵母菌优化菌种与原始菌种抗逆性对比实验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种子培养 |
6.1.4 摇瓶发酵培养 |
6.1.5 生物量的测定 |
6.1.6 布拉酵母菌海藻糖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 |
6.1.7 实验培养基 |
6.2 实验方法 |
6.2.1 布拉酵母菌对乙醇抗逆性研究 |
6.2.2 布拉酵母菌对乙酸抗逆性研究 |
6.2.3 布拉酵母菌对NaCl 抗逆性研究 |
6.2.4 布拉酵母菌对温度抗逆性研究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布拉酵母菌对乙醇抗逆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
6.3.2 布拉酵母菌对乙酸抗逆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
6.3.3 布拉酵母菌对NaCl 抗逆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
6.3.4 布拉酵母菌对温度抗逆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他科研成果 |
四、微波破碎酵母细胞提取海藻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藻糖的生产及分析方法的国内研究进展[J]. 邓丹丹,李美,凌婉阳. 甘蔗糖业, 2020(01)
- [2]基于面包酵母中海藻糖提取工艺优化及菌株筛选的高密度培养工艺[J]. 洪厚胜,窦冰然,郭会明. 食品科学, 2018(06)
- [3]高渗环境假丝酵母胞内甘油和海藻糖代谢研究[J]. 倪松,王聪,宋旭,高品,侯丽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05)
- [4]海藻糖作为药用注射级辅料及其对生物活性分子稳定作用机制的研究[D]. 陈晖. 厦门大学, 2019
- [5]啤酒废酵母细胞破壁方法的研究[J]. 孟国庆,王传宝,朱陶,张海丽,王宜磊. 中国果菜, 2014(12)
- [6]啤酒酵母海藻糖提取工艺研究[J]. 王宜磊,朱陶,孟国庆,张海丽,袁琴琴,王传宝,谌志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4(33)
- [7]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微波辅助提取酵母胞内海藻糖的工艺[J]. 宋晓丽,李历,李军庆,张庆文,洪厚胜. 中国酿造, 2013(02)
- [8]酵母菌生产海藻糖的研究[D]. 安宁. 江南大学, 2012(04)
- [9]物理场辅助酵母胞内海藻糖提取的研究[J]. 彭郦,曾新安. 食品科技, 2011(07)
- [10]布拉酵母菌高生物量及高产海藻糖菌株的筛选[D]. 王子辉.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