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β-淀粉样变和Alzheimer病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谭爱华[1](2021)在《痰瘀同治 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及其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初步提出较为系统的AD病变全过程的病机演变规律,探析由因虚生热和痰瘀化热导致的“热”推动AD病变发展这一重要病机,及AD病理变化的四个关键过程:“虚生痰瘀-痰瘀化热-热结酿毒-毒损脑络”,探讨AD病理进程中的“热”和“毒”的理论内涵,梳理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建立稳定可靠的AD-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解析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阐明痰、瘀在AD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存在“化热”这一关键过程,并尝试揭示“痰瘀化热酿毒”“毒损脑络”的生物学过程以及“热”和“毒”可能的生物学基础,初步证实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通过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发挥改善脑神经炎症、改善海马神经元突触结构和可塑性、抑制神经元凋亡等作用。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四库全书》子部、《中华医典》(第5版)为主要工具,综合古今医家之言,系统梳理虚、痰、瘀及痰瘀互结、化热酿毒、毒损脑络这些因素和环节与AD的关联,整理中医学对AD病变全过程的病机演变认识,探析“热”和“毒”的理论内涵,梳理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方法:(1)以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AD的疾病模型动物,用D12492高脂饮食饲喂,改变其血脂指标,以模拟中医“痰”证的病理状态;用0℃冰水浴处理,改变其血液流变指标,以模拟中医“瘀”证的病理状态;二者结合模拟同时存在“痰”“瘀”的病理状态,分别建立AD-痰、瘀、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通过比较各组小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舌色客观变化,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脑神经炎症、AD相关病理变化的指标来评价模型,探索建立稳定可靠的AD-痰、瘀、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2)复制AD-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分为5个组:不予给药处理的模型组、给予痰瘀同治的益智温胆汤组、给予清热解毒的黄连解毒汤组、同时给予痰瘀同治和清热解毒的益智温胆汤+黄连解毒汤组,以及作用机制对照药物替普瑞酮组,并以同系遗传背景的非转基因C57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处理40天。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刚果红染色法、甘氨酸镀银染色法、透射电镜法、高尔基染色法等方法分别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SP、NFTs、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突触和树突棘的改变等;使用免疫荧光标记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内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共定位关系,比较各组小鼠的病理改变、脑神经炎症、凋亡、突触、线粒体功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实验一结果(1)Morris水迷宫:与AD-Model组比较,各组小鼠的平均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trol组小鼠游泳总路程和上平台潜伏期明显更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更多,其余各组小鼠的游泳总路程、上平台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舌色对比: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Control组小鼠舌色偏淡红,其余各组小鼠舌色偏暗红。AD-Pbs组小鼠的舌色r值最小。(3)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Control组小鼠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更低。其余各组小鼠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AD-Bss组和AD-Pbs组小鼠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更高。(4)血脂指标检测: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Control组小鼠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小鼠的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AD-Ps组和AD-Pbs组小鼠的各项血脂指标更高,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各组小鼠的海马组织TNF-α、IL-1β和T-Tau均明显升高。与AD-Model组小鼠比较,AD-Pbs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TNF-α、IL-1β和T-Tau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二结果:(1)Morris水迷宫:与Control组比较,各组小鼠游泳总路程和上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与Model组比较,各组小鼠平均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小鼠游泳总路程和上平台潜伏期均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跳台实验:与Control组比较,各组小鼠潜伏期明显缩短、出错次数增加;与Model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潜伏期延长、出错次数减少。3、实验三结果:(1)刚果红染色:Control组小鼠海马区和皮层中几乎没有观察到SP,而Model组小鼠海马区和皮层中散在分布着许多SP,各给药组SP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甘氨酸银浸镀: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区染色明显加深,镜下可见大量被染成黑色条状的NFTs,以CA3区最为明显;各给药组小鼠海马区的NFTs有不同程度减少。(3)透射电镜:Control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染色质团聚在核内,线粒体丰富,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均匀散在分布在胞质中。Model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出现细胞死亡现象,镜下可见细胞核塌陷,边界破解甚至消失,染色质固缩或消失,视野内可见若干凋亡小体分布,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且大部分线粒体出现肿胀甚至破裂,粗面内质网结构松散,仅可见少量零星分布的核糖体。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神经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但细胞核整体形态正常、结构完整,镜下可见部分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排列松散,核糖体减少等现象。(4)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小鼠比较,各组小鼠总Tau蛋白和三个不同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Model组小鼠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总Tau蛋白和三个不同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4、实验四结果:(1)免疫荧光: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区Aβ1-42、GFAP、Iba-1、的荧光数量和强度均明显上升,DG区Aβ1-42蛋白的周围分布着大量的GFAP蛋白和Iba-1蛋白;PSD95荧光数量和强度明显减少;Model组小鼠皮层和海马区均可见大量HSP70荧光,各给药组小鼠皮层和海马各个区域的HSP70荧光数量和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CA3区和DG区更为明显。与Model组小鼠相比,各个给药组小鼠海马区Aβ1-42蛋白、GFAP蛋白和Iba-1蛋白荧光数量和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SD95荧光数量和强度有不同程度增加。(2)HSP70和Aβ1-42、Tau荧光共定位:胞内外均可见由HSP70的红色荧光和Aβ1-42的绿色荧光重叠的黄色荧光。由红色荧光的HSP70和绿色荧光的Tau重叠的黄色荧光,几乎都分布在胞外。(3)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TNF-α、IL-1β、IL-10等脑神经炎症指标和HSF1、HSP70均明显上升;各组小鼠Bcl-2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Bax蛋白和c-Caspase-3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Model组小鼠尤其明显,而YZ+HL组与Control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odel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均明显上升。与Model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有明显的下调,IL-10除GGA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给药组与Model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小鼠的Bcl-2蛋白均有上调,Bax蛋白和c-Caspase-3蛋白均有下调;YZ+HL组和GGA组小鼠海马组织中HSF1有明显的上调;其余各给药组与Model组相比,HSP70蛋白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YZ+HL和GGA组进行LSD分析,两者在HSF1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SP70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高尔基染色: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元数量和树突棘均明显减少,镜下可见CA3和DG区的神经元丢失情况最为明显。与Model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元数量、树突棘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各给药组海马区神经元树突棘均有明显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虚是AD发生的根本,痰、瘀是AD的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痰瘀化热酿毒进一步加速了AD的发生发展。“虚生痰瘀-痰瘀化热-热结酿毒-毒损脑络”是AD发生发展的四个关键过程。2、起于病之始的“因虚生热”和现于病之中的“痰瘀化热”导致了“热”可能是推动AD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3、痰瘀热化酿毒,毒损脑络是AD的最终环节。“痰瘀化热酿毒”的生物学过程可能是错误折叠沉积的Aβ蛋白和异常磷酸化的Tau过度活化了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诱发了脑神经炎症,促进了SP和NTFs的形成;“毒损脑络”的生物学过程可能是具有神经毒性的寡聚态Aβ蛋白、异常磷酸化的Tau和它们引起的各种致炎因子释放,导致了神经元的凋亡和突触的损伤。“毒”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是神经损害性错误折叠沉积的Aβ蛋白形成SP和异常磷酸化的Tau形成的NTFs;“热”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是脑神经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各种致炎因子。4、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以有效改善AD-痰瘀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病理改变,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抑制了Aβ的生成和沉积、Tau的异常磷酸化,进而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了脑神经炎反应,减少了神经元的凋亡,保护了海马神经元和树突棘,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张德松[2](2020)在《柚皮素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淀粉样斑块沉积和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柚皮素(NAR)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淀粉样蛋白沉积和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1)利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研究了NAR对AD小鼠在水迷宫实验中记忆损伤的改善作用;(2)通过硫磺素-S染色法检测对淀粉样斑块沉积进行染色分析;(3)免疫荧光法检测SYN-1水平;(4)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法研究了NAR对小鼠皮层和海马中突触功能和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测定小鼠大脑SYN-1、PSD-95和GAP-43含量;(5)免疫荧光法检测GFAP和Iba-1水平。结果(1)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NAR可显着降低转基因小鼠逃避潜伏期并增加穿越平台所在象限次数。(2)硫磺素-S染色结果显示,NAR可显着降低小鼠皮层及海马淀粉样斑块沉积。(3)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显示,NAR可增加SYN-1、PSD-95和GAP-43表达水平。(4)免疫荧光实验显示,NAR可显着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皮层和海马GFAP和Iba-1荧光强度。结论NAR可通过减少皮层和海马中淀粉样斑块沉积并抑制胶质细胞活化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记忆功能受损。
王敏[3](2019)在《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改善学习记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食源性生物活性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具有丰富生物活性。核桃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改善学习记忆的功能,其健脑益智生物活性成分除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外,蛋白质及生物活性肽也被认为是重要成分之一,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与核桃蛋白质相比,多肽因其分子量小、吸收率等优势而备受关注。本论文旨在从核桃蛋白酶解物中筛选具有改善认知功能的生物活性肽,通过体外稳定转染Aβ-E22G-mCherry质粒构建Aβ蛋白聚集细胞模型和体内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模型评价其生物活性,探究核桃蛋白生物活性肽对学习记忆改善作用机制及不同给予方式对其功效发挥的影响。本论文首先采用D-半乳糖(D-gal)诱导的学习记忆损伤小鼠模型评价核桃蛋白酶解物(WPH)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发现WPH可有效改善D-gal小鼠对空间和有害刺激的学习记忆能力。WPH具有显着提高D-gal小鼠血清中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抑制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以及显着降低氧化产物(MDA和NO)含量的作用;体外Aβ蛋白聚集细胞模型证实WPH可显着抑制细胞内Aβ蛋白聚集(p<0.05),以上结果表明WPH中含有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生物活性肽。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WPH中多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 500 Da以下;通过超高液相色谱和高分辨质谱联用从WPH中鉴定得到10条多肽片段,序列简写如下:ASACM(AM5)、PPKNW(PW5)、ASSAPE(AE6)、GGPATTC(GC7)、HCPF(HF4)、HSGPHA(HA6)、NGGSH(NH5)、WSREEQE(WE7)、MTDAN(MN5)和WPPKN(WN5)。结合多肽物理性质预测分析,从10条多肽中挑选4条(WN5、PW5、WE7和HF4)进行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初筛和验证,其中PW5肽的抗Aβ蛋白聚集活性最佳。利用APP/PS1转基因小鼠评价核桃蛋白肽PW5体内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生物活性。行为学结果表明,PW5肽干预可有效改善小鼠在水迷宫和穿梭实验中对空间和有害性刺激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W5肽干预后APP/PS1小鼠脑中Aβ淀粉样蛋白沉积(15.5±1.08,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Aβ淀粉样蛋白沉积(25.14±3.89)。16S rRNA检测结果表明,PW5肽可调整APP/PS1小鼠处于失调状态下肠道菌群的α和β多样性及组成。此外,PW5肽可促进血清中神经递质肾上腺素(NE)水平的上升以及乙酰胆碱(Ach)和丁酸水平的降低(p<0.05)。Pearson系数分析表明,血清神经递质和短链脂肪酸水平变化与肠道菌群中Lactobacillus、gnorankfErysipelotrichaceae、Flexispira等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存在显着相关性。在对PW5肽改善学习记忆功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过程中,探讨了肠道菌群对AD发病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几种抗生素(氨苄西林、甲硝唑、万古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干预可有效杀灭3月龄APP/PS1小鼠肠道中的绝大部分菌群,使其接近无菌状态以便后续粪便移植研究;与同月龄(5月龄)未经干预的APP/PS1小鼠相比,短期抗生素干预对Aβ淀粉蛋白沉积形成无明显影响。在抗生素干预的基础上,通过移植老年(16月龄)APP/PS1小鼠的粪便菌群,可重构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导致小鼠脑中(5月龄)Aβ斑块数量显着增加(p<0.05)。这些结果提示外界干预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组成来实现预防、改善和治疗AD。结合行为学、免疫荧光染色、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结果,PW5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脑内Aβ淀粉样蛋白斑块并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和血清代谢物组成起到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损伤作用。通过灌胃和腹腔注射PW5肽对APP/PS1小鼠进行干预,评价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其改善学习记忆损伤的影响。研究发现,PW5肽经口服给予后其改善APP/PS1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和减少Aβ蛋白沉积的效果明显优于腹腔注射。与腹腔注射方式相比,PW5肽口服可接触肠道菌群,对认知功能障碍的APP/PS1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及功能均有很好的调整作用,使其整体组成远离未经干预的APP/PS1小鼠而更接近于野生型小鼠。本研究表明核桃蛋白具有改善学习记忆损伤的功效,并证实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PW5肽经口服干预后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明显优于腹腔注射。基于本研究结果,不仅拓宽了核桃蛋白潜在的应用范围,提高其附加的经济、营养和医用价值;而且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可进一步开发为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性食品或药品,在预防、改善和治疗认知障碍相关的多种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方[4](2019)在《安神补心丸对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记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障碍的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模型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旨在证明药物具有改善记忆的作用。方法:1.正常小鼠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障碍病理模型实验设计:选用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神补心丸高(1.56 g/kg)、中(0.78 g/kg)、低(0.39 g/kg)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哈伯因组(石杉碱甲,0.05 mg/kg)。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其余各组分别用相应药物灌胃,每天1次,持续12天。第13天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注射造模药物,24小时后采用跳台法和Morris水迷宫法(仅用于东莨菪碱障碍模型)测试小鼠学习成绩。2.APP/PS1病理模型实验设计:64只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即阴性对照组(C57,11只),模型组(APP/PS1,11只),安神补心丸高(APP/PS1,10只)、中(APP/PS1,11只)、低(APP/PS1,10只)剂量组和哈伯因组(石杉碱甲,11只),剂量同上。除阴性对照组及模型组每天蒸馏水灌胃一次,其他各组均用相应的药物灌胃,持续11周,以MT-200型的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成绩,然后酶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的SOD和MDA、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HE染色海马区病理组织、观察Aβ染色免疫组化CA1区脑组织老年斑沉积。实验结果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跳台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给予氢溴酸东莨菪碱、亚硝酸钠和乙醇后小鼠的跳台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0.01)。与各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的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Morris水迷宫定航实验,东莨菪碱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游泳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p<0.05或p<0.01),说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潜伏期和游泳路程均显着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东莨菪碱模型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缩短(p<0.05),第1次到达平台的时间延长(p<0.01),穿梭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有明显延长的趋势(p<0.05),小鼠第1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p<0.05),穿梭次数增加(p<0.05)。2.实验中,各组小鼠体重增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水迷宫的定向航行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p<0.05),表明模型组小鼠具有学习记忆障碍。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低、中、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有明显缩短的趋势,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梭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1),穿梭次数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MDA水平显着增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显着增高(p<0.01),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带狭窄,间质疏松水肿明显,尼氏小体减少或消失,Aβ40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5),平均灰度值染色加深(p<0.05)。与模型组比较,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及哈伯因组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增加(p<0.05);ACh E活性明显降低(p<0.05);HE染色镜下可见海马CA1区细胞排列较好,大部分细胞核仁明显,细胞膜清晰,染色质丰富,部分细胞固缩,染色加深,体积减小,部分间质疏松水肿;Aβ40阳性细胞计数,安神补心丸低、中剂量组有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小鼠降低最为显着(p<0.05),低、中剂量组小鼠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同模型组相比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平均灰度明显增加、染色变浅(p<0.05)。结论:安神补心丸在临床剂量和高剂量下对氢溴酸东莨菪碱、亚硝酸钠和乙醇所致的正常小鼠记忆障碍模型有效,同时该药在中、高剂量下也能提高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表明安神补心丸具有益智作用。
崔悦[5](2019)在《骨碎补提取物对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和Aβ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实验室的前期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在治疗AD上可作为有效部位,并且紫云英苷和圣草酚是骨碎补总黄酮中含量较高的两种有效成分。本实验将以骨碎补提取物对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学习认知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机制进行研究,并探究骨碎补总黄酮中主要成分紫云英苷及圣草酚对Aβ25-35诱导损伤PC12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明确补肾中药骨碎补预防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动物实验:将骨碎补提取物灌胃给予东莨菪碱和亚硝酸钠建立两种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模型,观察骨碎补提取物对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改善作用。将14周的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骨碎补提取物组和骨碎补提取物+ER阻断剂组。采用新物体识别、Morris水迷宫、跳台实验观察小鼠的记忆及判断能力;采用HE染色、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海马及下丘脑区的病理改变,小鼠海马区ERβ及下丘脑区ERα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ERβ、P-P38/P38蛋白含量及Aβ代谢相关指标、Tau蛋白磷酸化相关指标、凋亡系统相关指标的蛋白含量;试剂盒法检测海马中乙酰胆碱系统及氧化应激系统中相关蛋白含量。细胞实验:将紫云英苷及圣草酚分别作用于Aβ25-35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ERβ、P-P38/P38、Bcl-2、Caspase-3的蛋白含量。再进一步给予ER阻断剂ICI182780、P38/MAPK阻断剂SB203580后,检测对紫云英苷及圣草酚作用的变化,深入研究ER-P38/MAP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紫云英苷或圣草酚对Aβ25-35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给予骨碎补提取物后模型小鼠的新物体识别指数显着增加(P<0.01);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在给予骨碎补提取物后模型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平台穿越次数及靶象限停留时间显着增加(P<0.01);跳台实验结果表明,在给予骨碎补提取物后模型小鼠的错误次数、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上述作用均能被ER阻断剂ICI182780逆转,说明骨碎补提取物可通过ER通路介导对模型小鼠发挥保护作用。HE染色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给予骨碎补提取物后,海马区神经元排列较为紧密且数量较多,形态正常,没有明显核固缩现象;电镜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给予骨碎补提取物后,神经毡区突触小泡数量明显增多,细胞双层核膜清晰、核仁明显。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给予骨碎补提取物后,显着增加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海马区ERβ的表达及下丘脑区ERα的表达(P<0.01);上述作用均能被ER阻断剂ICI182780逆转,说明骨碎补提取物可通过ER通路介导对模型小鼠发挥保护作用。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给予骨碎补提取物后,骨碎补提取物组小鼠海马区ERβ、NMDAR1、GluR2和Bcl-2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P-P38/P38、APP、BACE1、P-Tau396、CDK5、CAMKⅡ、Bad和Caspase-3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骨碎补提取物组给予ER阻断剂后,转变了以上蛋白含量的变化;试剂盒法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给予骨碎补提取物后,骨碎补提取物组小鼠海马区Ach含量和ChAT的活性在给予骨碎补提取物后显着提高,AchE、MDA及NO活性显着降低(P<0.01),骨碎补提取物组给予ER阻断剂后转变以上蛋白的变化,说明骨碎补提取物可通过ER通路介导对模型小鼠发挥保护作用。细胞实验结果MTT结果显示,Aβ25-35组细胞增殖率显着降低(P<0.01);圣草酚及紫云英苷组细胞增殖率显着升高(P<0.01),给予ER阻断剂、P38阻断剂后阻断了圣草酚及紫云英苷组的上调作用(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圣草酚及紫云英苷组ERβ和Bcl-2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P-P38/P38和Caspase-3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给予ER阻断剂后,ERβ和Bcl-2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P-P38/P38和Caspase-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给予P38阻断剂后,Bcl-2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P-P38/P38和Caspase-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结论:骨碎补提取物能够通过ER-P38/MAPK信号通路调节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Aβ代谢系统、Tau蛋白磷酸化系统、乙酰胆碱系统、氧化应激系统、凋亡系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紫云英苷和圣草酚通过ER-P38/MAPK信号通路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唐彩华,胡孔珍,唐刚华[6](2014)在《Alzheimer病PET显像剂研究进展》文中认为Alzheimer病(AD)属于渐进性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其确诊主要依据死后病理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显像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活体内早期无创性显像诊断AD提供有效途径,而PET显像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优良的正电子显像药物。近年来研制的应用于AD的PET显像剂大致有糖代谢类、β淀粉样蛋白(Aβ)结合类、tau蛋白结合类、神经递质及受体类、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神经炎症类及细胞凋亡类。本文对近年来应用于AD的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杨文明,何望生[7](2011)在《淀粉样脑血管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淀粉样变性是指机体组织内B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有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理改变,可发生在老年性退变的组织中,如老年斑。而淀粉样脑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
王悦,张文婷,张丽娜,姜凤超[8](2009)在《Alzheimer病治疗新靶点Cdk5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cylin-dependent kinase-5,Cdk5)作为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家族成员之一,其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和维持有丝分裂后神经细胞的功能及骨架结构。Cdk5催化底物磷酸化功能的失调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重点对Cdk5介导的Alzheimer病的病理过程及已报道的Cdk5抑制剂进行综述,探讨该靶点药物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刘静红,李智勇[9](2008)在《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非高血压老年人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CAA病人的临床确诊、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田有生,徐万鹏[10](2007)在《认识Alzheimer病必要的基础知识》文中研究指明
二、β-淀粉样变和Alzheimer病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淀粉样变和Alzheimer病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痰瘀同治 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及其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中医学对AD的基本认识 |
2.古籍文献中的AD病名浅析 |
2.1 侧重症状描述 |
2.2 次症掩盖主症 |
2.3 兼夹其它疾病 |
2.4 名为“痴呆”并非AD |
2.5 “痴呆”即指AD相关病证 |
3.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 |
3.1 脏腑虚衰为AD之始 |
3.2 内生痰瘀为AD之标 |
3.3 化热酿毒为AD之变 |
3.4 损伤脑络为AD之末 |
4.益智温胆汤源流浅析 |
5.黄连解毒汤源流浅析 |
6.HSP70 与AD的关系 |
6.1 HSP70 功能概述 |
6.2 热休克蛋白家族在AD中的作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AD与痰、瘀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实验动物及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2.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实验动物造模 |
3.模型评价 |
3.1 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 |
3.2 各组小鼠舌色客观变化 |
3.3 各组小鼠血液流变学变化 |
3.4 各组小鼠血脂变化 |
3.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相关蛋白含量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5.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5.2 舌色客观化比较实验结果 |
5.3 血液流变学检测实验结果 |
5.4 血脂检测实验结果 |
5.5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实验二 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1.实验动物及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器材 |
1.3 实验用药及其制备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实验动物造模 |
2.3 实验动物给药 |
3.行为学检测 |
3.1 Morris水迷宫实验 |
3.2 跳台实验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5.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5.2 跳台实验结果 |
实验三 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模型小鼠病理改变的影响 |
1.实验动物及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器材 |
1.3 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刚果红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区SP |
2.2 甘氨酸银浸镀法检测小鼠海马区NFTs |
2.3 透射电镜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 |
2.4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区AD相关蛋白含量 |
3.统计学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刚果红染色实验结果 |
4.2 甘氨酸银浸镀实验结果 |
4.3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 |
4.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实验四 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模型小鼠脑神经炎症的影响 |
1.实验动物及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器材 |
1.3 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小鼠相关蛋白表达及共定位关系 |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区相关蛋白含量 |
2.3 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 |
3.统计学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
4.2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4.3 高尔基染色实验结果 |
讨论 |
1.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意义 |
2.痰瘀化热酿毒是AD的重要病理过程 |
3.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改善AD痰瘀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4.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能有效改善AD痰瘀模型小鼠的病理形态 |
5.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调控HSP70 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 |
结语 |
1.结论 |
2.创新点 |
3.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AD研究进展及热休克蛋白在AD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学术成果及获得奖励情况 |
致谢 |
(2)柚皮素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淀粉样斑块沉积和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AD发病机制 |
1.1.1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
1.1.2 Tau蛋白假说 |
1.1.3 氧化应激学说 |
1.1.4 神经血管学说 |
1.1.5 自由基学说 |
1.1.6 胆碱能学说 |
1.1.7 基因突变假说 |
1.2 |
1.2.1 非药物治疗 |
1.2.2 药物治疗 |
1.2.3 基因治疗 |
1.2.4 中药治疗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1.1 实验动物选取 |
2.1.2 实验小鼠分组 |
2.1.3 实验步骤 |
2.2 水迷宫实验 |
2.3 老年小鼠脑组织分离及切片 |
2.4 免疫荧光实验 |
2.5 免疫印迹试验 |
2.5.1 电泳 |
2.5.2 ECL成像显影 |
2.5.3 数据分析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NAR对 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记忆行为的影响 |
3.2 NAR对 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皮层和海马淀粉样斑块沉积的影响 |
3.3 NAR对 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 NAR对 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皮层以及海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与相关药物治疗综述 |
参考文献 |
(3)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改善学习记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
1.1.1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 |
1.1.2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市场研究 |
1.1.3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制备研究进展 |
1.1.4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1.5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
1.2 核桃及核桃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
1.2.1 核桃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1.2.2 核桃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鉴定研究进展 |
1.2.3 核桃生物活性肽的生物功能和应用研究进展 |
1.3 学习与记忆研究进展 |
1.3.1 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因素 |
1.3.1.1 神经递质对学习与记忆的作用 |
1.3.1.2 脑肽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
1.3.1.3 其他影响学习与记忆的因素 |
1.3.2 学习和记忆障碍相关的疾病研究 |
1.3.3 阿尔茨海默病 |
1.3.4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3.5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
1.3.6 阿尔茨海默病的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
1.3.6.1 动物模型 |
1.3.6.2 行为学评价方法 |
1.3.6.3 体外细胞模型 |
1.3.7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
1.4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在学习记忆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
1.4.1 核桃生物活性肽在学习记忆功能方面研究进展 |
1.4.2 其他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在学习记忆方面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核桃蛋白酶解物改善学习记忆的功效评价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核桃蛋白酶解物制备 |
2.3.2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D-gal诱导的学习记忆损伤小鼠的行为学影响 |
2.3.2.1 昆明小鼠 |
2.3.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2.3 行为学之水迷宫 |
2.3.3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D-gal诱导学习记忆损伤小鼠的血清和脑组织中抗氧化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3.1 血清、脑组织匀浆制备 |
2.3.3.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3.3.3 脑组织生化指标检测 |
2.3.4 核桃蛋白酶解物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研究 |
2.3.4.1 细胞培养 |
2.3.4.2 核桃蛋白酶解物溶液制备 |
2.3.4.3 细胞活力检测 |
2.3.4.4 体外抗聚集可视化观察分析 |
2.3.4.5 流式细胞仪检测 |
2.3.5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D-gal诱导的学习记忆损伤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2.4.2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D-gal诱导学习记忆损伤小鼠的血清和脑组织的抗氧化活性影响 |
2.4.3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体外细胞模型中Aβ蛋白聚集活性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核桃生物活性肽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核桃生物活性肽分离和纯化 |
3.3.1.1 核桃蛋白酶解物的分子量分布检测 |
3.3.1.2 多肽分离纯化 |
3.3.2 核桃生物活性肽结构鉴定 |
3.3.3 核桃生物活性肽物理性质预测 |
3.3.4 核桃生物活性肽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评价 |
3.3.4.1 多肽溶液制备 |
3.3.4.2 细胞培养 |
3.3.4.3 细胞活力检测 |
3.3.4.4 体外抗聚集可视化分析 |
3.3.4.5 长时间活细胞成像观察 |
3.3.4.6 流式细胞仪检测 |
3.3.4.7 显微成像流式细胞仪检测 |
3.3.5 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核桃生物活性肽分子量分布测定和分离纯化结果 |
3.4.2 核桃生物活性肽结构鉴定结果 |
3.4.3 核桃生物活性肽物理性质预测抗Aβ蛋白聚集活性 |
3.4.4 核桃生物活性肽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筛选 |
3.4.5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评价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体内改善学习记忆功效和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的行为学影响 |
4.3.1.1 APP/PS1 小鼠 |
4.3.1.2 多肽PW5 干预 |
4.3.1.3 行为学检测 |
4.3.1.4 血清、脑组织制备 |
4.3.2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脑中Aβ淀粉蛋白的影响 |
4.3.2.1 固定、脱水、石蜡包埋 |
4.3.2.2 切片 |
4.3.2.3 石蜡切片常规脱腊复水 |
4.3.2.4 高温微波修复 |
4.3.2.5 免疫组化染色 |
4.3.2.6 显微镜下观察和图像分析 |
4.3.3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4.3.3.1 粪便收集和保存 |
4.3.3.2 提取微生物组总DNA和定量 |
4.3.3.3 PCR扩增 |
4.3.3.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4.3.3.5 测序结果分析 |
4.3.4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 |
4.3.5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对肠道菌群与血清代谢产物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
4.3.6 肠道菌群对APP/PS1 小鼠Aβ淀粉蛋白的影响 |
4.3.6.1 APP/PS1 小鼠 |
4.3.6.2 抗生素配制和供体小鼠粪便制备 |
4.3.6.3 粪便移植及分组 |
4.3.6.4 肠道菌群研究 |
4.3.6.5 免疫荧光染色 |
4.3.7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4.2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脑中Aβ淀粉蛋白沉积的影响 |
4.4.3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4.4.4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 |
4.4.5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对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产物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
4.4.6 肠道菌群对APP/PS1 小鼠脑中淀粉蛋白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不同给予方式对改善学习记忆功效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 |
5.3.2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5.3.3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 小鼠脑中A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影响 |
5.3.3.1 脑组织制备 |
5.3.3.2 石蜡切片、及切片染色前处理 |
5.3.3.3 免疫组织染色 |
5.3.3.4 染色结果和统计 |
5.3.4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3.4.1 粪便样品收集 |
5.3.4.2 微生物组DNA提取、扩增 |
5.3.4.3 构建文库和上机测序 |
5.3.4.4 测序结果分析 |
5.3.5 统计学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比较PW5 肽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5.4.2 比较PW5 肽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 小鼠脑中Aβ淀粉蛋白沉积的影响 |
5.4.3 比较PW5 肽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 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安神补心丸对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障碍的正常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获得障碍的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2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巩固障碍的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3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再现障碍的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讨论 |
第二部分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模型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 |
2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血清中SOD、MDA含量的影响 |
3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4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海马区病理学组织及Aβ40 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骨碎补提取物对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和Aβ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阿尔茨海默症概述 |
1.2 AD的发病机制研究 |
1.2.1 β级联假说 |
1.2.2 胆碱能损伤假说 |
1.2.3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 |
1.2.4 谷氨酸受体学说 |
1.2.5 氧化应激假说 |
1.2.6 凋亡因子与AD |
1.2.7 P38信号通路与AD |
1.2.8 雌激素与AD |
1.3 中药植物雌激素防治AD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雌激素对AD的作用 |
1.3.2 补肾中药骨碎补对AD的作用 |
1.4 AD实验研究进展 |
1.4.1 AD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4.2 行为学实验选择与评价 |
1.5 立题依据 |
第2章 骨碎补提取物对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 |
2.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用品及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2 行为学实验 |
2.2.3 病理组织学观察 |
2.2.4 Western blot |
2.2.5 试剂盒检测 |
2.2.6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骨碎补提取物对亚硝酸钠模型小鼠实验结果 |
2.3.2 骨碎补提取物对东莨菪碱模型小鼠的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紫云英苷和圣草酚对Aβ损伤PC12细胞的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细胞来源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试剂及药品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PC12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及冻存 |
3.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3.2.3 MTT |
3.2.4 Western blot |
3.3 结果 |
3.3.1 紫云英苷对Aβ25-35损伤PC12细胞的影响 |
3.3.2 圣草酚对Aβ25-35损伤PC12细胞的影响 |
3.4 讨论 |
综合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Alzheimer病PET显像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AD的病理变化和形成原因 |
2AD PET显像剂 |
2.1糖代谢类PET显像剂 |
2.2β淀粉样蛋白斑结合类PET显像剂 |
2.3tau蛋白结合类PET显像剂 |
2.4神经递质系统相关的PET显像剂 |
2.5神经炎症类PET显像剂 |
2.6神经细胞凋亡类PET显像剂 |
3结语 |
(8)Alzheimer病治疗新靶点Cdk5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dk5介导的Alzheimer病的病理机制 |
1.1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神经纤维缠结 (NFT) 的形成 |
1.2 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 |
2 Cdk5的结构 |
3 Cdk5抑制剂 |
3.1 ATP竞争性抑制剂 |
3.1.1 吡咯并吡嗪类 |
3.1.2 嘌呤类 |
3.1.3 靛玉红类 |
3.1.4 喹啉酮类 |
3.1.5 2-氨基噻唑类 |
3.1.6 苯并氮杂类 |
3.2 非ATP竞争性抑制剂 |
4 结语 |
(9)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组织病理学特征 |
2 临床表现 |
3 诊断 |
3.1 诊断标准 |
3.2 影像学诊断 |
3.2.1 ICH |
3.2.2 脑白质病 |
3.2.3 脑萎缩 |
4 鉴别诊断 |
5 治疗和预后 |
四、β-淀粉样变和Alzheimer病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痰瘀同治 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及其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D]. 谭爱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柚皮素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淀粉样斑块沉积和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D]. 张德松.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改善学习记忆机制研究[D]. 王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安神补心丸对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记忆的影响[D]. 王方. 青岛大学, 2019(02)
- [5]骨碎补提取物对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和Aβ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D]. 崔悦. 佳木斯大学, 2019(01)
- [6]Alzheimer病PET显像剂研究进展[J]. 唐彩华,胡孔珍,唐刚华. 同位素, 2014(01)
- [7]淀粉样脑血管病研究进展[J]. 杨文明,何望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04)
- [8]Alzheimer病治疗新靶点Cdk5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王悦,张文婷,张丽娜,姜凤超.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9(01)
- [9]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影像学研究[J]. 刘静红,李智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02)
- [10]认识Alzheimer病必要的基础知识[J]. 长田有生,徐万鹏. 日本医学介绍,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