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垂直平面镜对光线的影响

两个垂直平面镜对光线的影响

一、两垂直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邵建新,李雪[1](2021)在《光的逆反射及其教学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的逆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但中学物理教材对逆反射及其应用介绍明显不足。本文对光的逆反射概念及实现原理作了详细介绍,并对逆反射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和在探究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王瑞[2](2021)在《大型车载望远镜的新型机械臂次镜桁架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载望远镜的机动性和使用效率相对于地基式望远镜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更大量级的车载望远镜无法满足桥梁和涵洞的高度要求致使无法实现公路运输,导致车载望远镜停留在1m量级,制约了车载望远镜口径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机械臂形式次镜桁架结构的构想,将传统的固定式Serrurier桁架设计成可调的机械臂形式,实现传统桁架与六自由度调整平台的集成设计,使桁架同时具有定位与自由度调整功能,降低望远镜整体高度,从而实现2m量级望远镜的车载运输。其分辨能力与集光能力都较1m量级望远镜有成倍提升,兼顾了望远镜成像质量与机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将机械臂应用于大口径望远镜装调中可避免重复的人工装调,并使装调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本课题针对2m量级车载望远镜,进行了新型次镜桁架结构方案的分析,得到了针对新结构形式的构型;针对新结构对姿态与参数进行分析与优化,以提升桁架结构的静态刚度,降低由次镜弯沉带来的系统误差;采用高阶灵敏度法分析次镜对系统波前像差的影响并通过求解桁架调整量实现次镜的调整,对系统误差实现更高精度的补偿;采用曲率传感技术作为实时的光学反馈手段,对机械臂在光学装调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采用串联机械臂对光学系统装调进行研究并进行测试试验。具体研究内容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可变桁架在望远镜系统中的应用,针对目前采用可调桁架的系统,讨论了其实现的功能、工作原理以及相关参数,为应用于车载望远镜的机械臂次镜桁架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2)基于几何代数框架下的螺旋理论,针对本文提出的2m量级车载望远镜确定了次镜桁架的结构形式,并分析了次镜可调整的自由度与运动空间,得到了符合运动学要求的可变桁架构型。3)基于刚度系数对桁架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姿态进行优化,以提升桁架的静刚度。求解并比较了优化前后由重力带来的弯沉影响,分析了重力引起的弯沉对系统piston,tip,tilt的影响。4)通过仿真模拟主镜面形的变化情况,并基于几何法实现球面拟合。然后通过Zernike分解,提取了四至九阶像差;分析了传统灵敏度矩阵产生误差的原因,并采用高阶补偿项以提高矩阵的精度。求解了次镜的灵敏度矩阵,并基于灵敏度矩阵分析了调整次镜对系统波前的影响,得到了通过次镜补偿系统误差的策略。基于DDE实时通讯方法模拟调整机构的工作空间,并通过逆解求解了桁架机构的调整量,对主次镜的位置误差、主镜的面形误差实现了范围内的补偿。5)针对大口径望远镜外场装调中效率低,极端环境下人为操作不便等问题,对基于串联机械臂的大口径光电设备装调展开研究,着重研究了矩估计曲率传感法的实时反馈手段来指导机械臂装调。通过提取单幅离焦图像的统计矩求解系统像差,并基于前文研究的高阶灵敏度矩阵法和运动学模型建立像差与机械臂关节调整量的关系实现机械臂装调,并完成了装调精度测试试验。相较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装调方法,适用范围更广,装调效率更高。本文针对机械臂形式的次镜桁架进行研究,提出并研究了次镜桁架新构型的运动学、静力学及像差补偿等相关问题,针对车载望远镜提出的新型结构使观测能力有较大提升;同时展开了串联机械臂在光学装调及波前传感方法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望远镜系统的支撑调整、补偿以及装调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忠宁[3](2021)在《导轨运动误差测量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制造以及装配误差,数控机床各轴难免具有六自由度几何误差。而传统的光学仪器通常一次只能测量一个或两个误差,因此本文以低成本、易集成、多自由度误差同时测量、调整操作方便并满足精度要求作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准直原理的精密运动平台五自由度运动误差测量系统。本文首先基于双平行光束法的五自由度运动误差同时测量原理,对测量系统的光学元件进行选型;其次开展整个系统的设计工作,包括整体系统结构设计,IV转换放大模块的硬件设计以及光斑位置显示、光束调平、自动采样等附加功能的程序软件设计;最后针对双光束难以调平影响滚转角误差测量的问题,提出利用水平仪对滚转角误差进行补偿修正,并对测量系统各性能进行测试并与商业化精密仪器进行精度比对来验证其是否达到使用精度要求。一系列的测试和比对实验结果显示,测量系统所测直线度、偏摆俯仰角以及滚转角误差的测量分辨率分别为0.05μm、0.1″和0.1″,10分钟内稳定性变化范围分别在0.5μm、0.5″和±1″内,比对残差分别为0.8μm、0.8″和1.5″。

桑琦[4](2021)在《运动台六自由度运动误差同时测量和补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台是精密制造和测量的基础,其定位精度直接影响了制造和测量的精度。由于制造和装配误差的影响,运动台存在六个自由度的运动误差,即三项角度误差(俯仰角误差、偏摆角误差和滚转角误差),两项直线度误差(水平直线度误差和竖直直线度误差)和一项定位误差。这六项运动误差将影响运动台的定位精度,因此需要通过准确的测量各项运动误差并建立合适的误差补偿模型,来提高运动台的定位精度。对于误差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只能对单一误差进行测量,不能实现多自由度运动误差的同时测量,并且传统的测量仪器体积较大,无法集成在运动台中进行实时误差测量。对于运动台的误差补偿模型,现有的误差补偿模型结构复杂、计算量大,无法实现实时、快速误差补偿的需求。因此,同时测量多参数运动误差和建立简单的误差补偿模型对提高运动台的定位精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运动台的误差测量和建模补偿,首先提出了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六自由度运动误差测量方法,并搭建运动误差测量系统。实现了运动台六自由度运动误差的同时测量和补偿,其水平和竖直直线度误差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30μm和±0.15μm,俯仰角、偏摆角和滚转角误差的测量精度分别为±2.00 arcsec、±1.80 arcsec和±2.80 arcsec,定位误差测量精度为±0.52μm。该运动误差测量系统体积小,可集成在运动台上进行误差实时测量。针对运动台的结构,基于阿贝原则和布莱恩原则建立了误差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优化。此外,编写了误差测量和补偿程序。运动台的定位精度由补偿前的18.73μm提高为补偿后的1.30μm,定位精度提高了93.06%。

张志勇[5](2021)在《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光热发电具有储热容量大、储热过程简单、所产生的交流电直接并网、易与常规发电模式互补发电、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等特点。通过储热实现调度发电,可以与风电、光伏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捆绑输出,有效调节光伏、风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将间歇式太阳能转化成既可连续输出又可灵活调节的优质清洁电力,具有优质的调节性能,提升区域消纳和捆绑外送中的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建设风电、光伏、光热综合能源系统工程,是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敦煌50 MW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项目建设和调试阶段实际运行经验,以提升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示范电站发电量、提升聚光集热系统光热转换效率和降低电站厂用电损耗为目的。通过研究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集热回路空管变占空比跟随预热控制算法、集热系统一次反射镜目标跟踪角度非线性补偿算法、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控制算法等关键控制技术,最终将各种关键控制技术融合于示范电站集热岛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并完成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首先,提出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熔盐防凝的需求和防凝降耗的运行措施。针对集热回路空管预热过程中集热管温升过程非线性、时变的特点,通过对影响集热回路温升速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建模分析,结合实时辐照等数据信息,提出集热回路空管变占空比跟随预热控制算法。经过现场实验验证,该预热算法控制效果满足恒速率温度控制,温升速率误差约为14%,远小于集热管极限安全温升速率;在满足集热管安全温升速率的前提下,变占空比方法整体预热时长较定占空比预热方式缩短22%。该方法控制效果良好,控制精度高,理论模型同样可应用于槽式及塔式太阳能光热系统的部分子系统中,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及实用性。其次,根据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的结构特点,从系统的结构和工程安装角度出发,探究影响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聚光精度的因素。通过仿真及实验分析,确定了集热系统一次镜面型误差、CPC安装精度误差、镜场南北布置偏差、一次镜反射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及倾角传感器温漂偏差等对跟踪聚光结果的影响机理及各误差造成的影响程度。结合现场实际跟踪目标角度的长期测试记录,获得实际跟踪目标角度与理论目标跟踪角度之间的误差曲线,根据误差曲线的趋势,选取聚光精度影响因素中权重较大的镜场南北偏差、旋转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及理论目标角度偏差等因素,构造出跟踪目标角度误差非线性补偿算法,将补偿算法应用于敦煌示范项目的实际应用中。经过敦煌50MW熔盐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的实际验证,补偿算法可以很好的实现线性菲涅尔系统跟踪角度的误差补偿,补偿后系统跟踪误差小于0.1°,满足线聚焦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的工程使用要求。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再次,针对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熔盐加热升温过程数据信息波动大、非线性、大滞后的特点,通过分析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传热数学模型,确定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K-means方法结合径向基函数(RBF)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现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通过实测数据动态训练神经网络,引入自适应聚类分析的方法预先处理训练样本,降低网络的复杂度,提高训练速度,采用梯度下降法动态调整、确定隐含层基函数中心和扩展常数,基函数输出的网络权值采用伪逆矩阵的方式确定。经仿真测试,隐含层数量选择为30时,预测网络可得到较为理想的输出结果。将预测模型应用于敦煌熔盐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通过不同运行环境下4天的预测输出与实测值对比结果得出,网络输出的最大绝对误差为121℃,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的良好预测。最后,根据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的结构特点,对镜场控制系统从软件、硬件进行模块化、分布式设计,通过软、硬件及通信网络冗余设计,提高了控制网络的可靠性。采用VLAN网络划分,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对于示范电站不同控制系统、不同终端设备之间采用不同通信方式、不同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提高了信息交互的时效性。通过IO监视器对不同设备的数据包传输状态进行监视,IO Server与主站设备请求、响应错误率为0;在主从设备进行FINS通信的过程中,通过随机监听各端口1min内的触发状态,测试各端口数据收发的均衡性,各端口触发的非均衡性最大为12.5%。经过长期测试,设备的稳定性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

韩震[6](2021)在《海产品捕捞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先进的探索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探索、海产品捕捞、检测维修等领域。随着人们对海产品需求日益增大,传统人工捕捞效率较低,成本高等问题逐渐突显,而现有的水下捕捞机器人存在着智能化程度低,操作复杂,易损坏捕捞产品,抗强流能力弱,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高效捕捞能力、抗流能力强且便于操作的海产品捕捞机器人设计方案,研发样机并在真实海域完成性能测试。通过参考ITTC及SNAME公布资料,建立固定坐标系及机器人相关坐标系,利用M.Gertler方程建立运动学方程,并针对本文所研发机器人在航行时所受相关作用力进行实际分析,建立动力学约束方程,简化水动力模型求解相关系数,对推进系统进行相关数学建模并解算空间6推进器的推力分配。设计了海产品水下捕捞机器人整体机械结构、仿生软体机械抓手装置。“区域收割式”抓手装置具有特定目标选择性,能够实现优质捕捞且操作简单;搜集仓的设计可解决已捕获海参吐肠逃逸的问题,机器人整体机械结构与推进器空间布局合理,能够极大地减小机器人所受水阻力,具备全向移动的动力性能。为提升机器人硬件控制系统的整体模块化布局,设计“堆栈分离式”嵌入式控制系统,该系统包含核心控制板、电调驱动板、电源板、电力载波板、云台摄像机,完成对相关功能传感器的驱动及数据采集。该控制系统通过电力传输系统与水面控制台进行相关通讯,上位机可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控与交互。在自主航行控制系统中,通过对传统定向、定深回路算法以及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应用IMU、深度计、多普勒计程仪等功能传感器,设计了本水下机器人定向、定深串级PID控制回路算法,并在定点算法中提出了根据偏移程度,可将航向偏移校正引导算法具体分为一级偏移和二级偏移,所提改进方法在实际海试中具备更高定点精度;采用了电源及设备故障保护策略,提高了机器人作业安全性。针对当前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存在高成本、系统复杂、定位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将已在陆地无人车得到应用的双目ORB-SLAM2算法,应用在水下机器人的定位导航功能中。首先分析立体视觉相机模型,通过张正友标定法提升相机成像精度,其次通过引入ORB-SLAM2算法建立机器人定位导航策略,通过多种功能化仿真实验分析,该算法在水下环境具有显着的定位导航效果。本论文研发的海产品水下捕捞机器人已成功研制样机,所设计捕捞装置、自主算法、保护策略均在大量海域中完成性能测试,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将在未来海产品捕捞产业中发挥作用。

赵珩翔[7](2020)在《基于自准直原理的空间光学成像系统在轨几何定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基于自准直原理的空间相机在轨几何定标的技术是一种在无地面靶场情况下,对空间相机内方位元素进行监测的在轨几何定标技术,能够监测参数包括系统的主点和有效焦距、系统视轴沿X、Y以及Z方向的旋转量。该技术具有无靶场、低成本,系统简单,实时监测等优势,具有很高的适用性,特别适用于航天测绘相机的内方位元素在轨定标。本文主要对基于自准直原理空间相机在轨几何定标技术的原理进行验证,分析影响系统定标精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优化系统定标精度的方案。首先介绍自准直定标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通过监测像点位移的方式计算空间相机待定标的参数,并推导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成像公式,构建了像点位置和结构参数变化量之间的偏置矩阵。其次,以离轴三反空间相机为基础,在空间相机的光路中添加光源、探测器、分光镜和反射镜,利用离轴三反相机的自身光路进行自准直系统设计,在理想条件对空间相机的在轨定标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了自准直定标系统原理的可行性性。根据数学模型、光学仿真和系统公差结果,分析了影响系统定标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质心定位的误差,折转镜调焦的系统误差,系统加工和装调的误差,并提出了通过算法提高系统质心的定位精度、通过公式计算系统调焦量、以及限制系统特定结构参数的公差,实现了对原理样机定标精度进行优化的方案。最后,搭建系统原理样机,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基于自准直原理的空间相机在轨几何定标技术进行了实验测试:原理样机焦距变化量的定标精度为0.027mm;视轴X方向旋转的定标精度为0.403″;视轴Y方向旋转的定标精度为0.386″;视轴Z方向旋转的定标精度为9.752″。根据原理样机定标精度的优化方案对系统进行优化,优化后原理样机焦距变化量的定标精度为0.0097mm;视轴X方向旋转的定标精度为0.117″;视轴Y方向旋转的定标精度为0.117″;视轴Z方向旋转的定标精度为2.645″,系统的定标精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董璐璐[8](2020)在《新型Nd:SrLaAlO4晶体的激光特性测量及在甲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自世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以来,激光器件已在国家安全、前沿科学研究、大气监测、医学治疗及精密工业加工等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性。全固态激光器因体积小、稳定性高等特点,在高脉冲能量、高峰值功率品质要求方面成为激光器件研究的重点。不同的激光运转方式对激光增益介质提出的要求不同,如高功率连续波激光器要求增益介质具有较大的发射截面和较高的热导率;调Q激光器要求其具有较长的上能级寿命;超快激光器要求其具备超宽的增益带宽等。因此,探索和研究具备优异物化、机械、光谱等特性的新型激光增益介质的研究工作成为材料和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新型Nd:SrLaAlO4晶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生长工艺,制备出了高质量单晶,全面测量其热学和光谱等物化性质,系统地研究了 Nd:SrLaAlO4晶体连续波、调Q、宽带可调谐及飞秒激光器件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光参量振荡技术(OPO),实现了中红外波段可调谐激光输出,并通过搭建气体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大气中CH4浓度的高准确度快速检测。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探索晶体生长工艺,制备了高质量Nd:SrLaAlO4单晶,对晶体的热学及偏振光谱特性进行了系统测量与表征。通过对密度、比热、热膨胀和热扩散等系数的测量,计算得到晶体热导率为4.67 W/(m·K),该数值接近商用Nd:YVO4晶体的热导率;测量了晶体的偏振吸收和发射光谱,并利用J-O理论计算得到其偏振吸收和发射截面,该晶体在1.07μm处其受激发射截面为5.5× 10-20cm2,发射半峰宽约为34 nm。测量结果表明,Nd:SrLaAlO4晶体是一种优异的激光增益介质,适合于波长可调谐和超快激光器件。(2)研究了 Nd:SrLaAlO4晶体的连续波及调Q激光输出特性。在连续波激光运转下,测量得到最大输出功率为3.54 W,光-光转换效率达到46.4%。以Cr4+:YAG晶体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实现了重复频率48.5 kHz,脉冲宽度12.6 ns的调Q脉冲激光输出;利用液相剥离法制备了新型ReSe2可饱和吸收镜,测量其Raman光谱、AFM微观形貌及非线性可饱和吸收特性,并实现了多层ReSe2可饱和吸收的高重频脉冲激光输出,测量得到最高脉冲重复频率和最短脉冲宽度分别为553 kHz和109 ns,表明二维ReSe2电子-空穴的超快驰豫时间有利于产生高重复频率脉冲激光。(3)系统测量了 Nd:SrLaAlO4晶体可调谐激光的波长调谐范围及输出功率。在输出镜透过率为3%时,获得了 1063-1095 nm的调谐激光输出,调谐范围达到32 nm,最高输出功率为1.49 W。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双折射滤光片来调节腔内不同纵膜损耗,Nd:SrLaAlO4晶体可以实现稳定的双波长及三波长激光输出,从而在差频产生太赫兹波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4)研究了 Nd:SrLaAlO4晶体超快激光输出特性。通过合理设计谐振腔结构,优化腔内色散补偿量,成功实现了 Nd:SrLaAlO4晶体飞秒超快激光输出,测量得超短脉冲宽度为458 fs,最大输出功率为520 mW,脉冲重复频率为78.5 MHz。(5)以Nd:SrLaAlO4晶体调Q激光作为泵浦源,搭建了中红外波段激光气体检测系统,成功实现了大气中CH4气体浓度的高准确度、快速检测。测得大气中甲烷的平均浓度为1.90ppm,标准差为0.03 ppm。此外,该中红外波长可调谐激光光源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其他气体(CO、CO2等)的浓度检测。

张慧[9](2020)在《悬浮3D显示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提出悬浮3D显示技术是3D显示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种显示技术可以给观看者带来真实、自然、沉浸感强烈的3D视觉体验。为了实现真实自然的3D显示效果,许多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多种悬浮3D显示技术方案。但是,现有的悬浮3D显示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分辨率低、视角小、像差严重等问题。为了实现高质量的悬浮3D图像显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提升悬浮3D显示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透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的优化设计传统透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通常使用单透镜通过改变成像的位置来增大悬浮图像的离屏距离。但是由于单透镜像差(尤其是色差和畸变)的存在严重降低了成像的质量和显示的效果,因此很难给观看者提供真实感和沉浸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对称双胶合复合透镜作为悬浮透镜的初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仿真和实验可以证明,与基于单透镜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相比,提出的基于对称双胶合复合透镜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的畸变和色差显着降低,其中,最大畸变由19.9%降至0.62%,色差减小到原有的50%。2、逆反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优化设计逆反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是一种无像差系统,但是当入射光的角度大于临界角时,入射光只能进行一次反射,因此形成了杂散光。杂散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悬浮3D图像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反射式三面角微棱镜阵列作为逆反射结构的原型提出了两种优化结构减少杂散光。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与传统逆反射悬浮3D显示系统相比,所提系统的杂散光显着减少。

蔡至诚[10](2020)在《混合实时渲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光栅化的实时渲染管线已有数十年发展,由于过分强调光照模型的简化,同时算法受限于并行GPU架构,正逐渐步入瓶颈。同时,2018年,封装了支持快速并行光线追踪的图灵架构GPU正式发布,实时光线追踪能很好的改进光栅化渲染的缺陷。然而,在目前的GPU运算能力下,采取类似离线渲染的高采样率蒙特卡洛路径积分渲染不可能满足实时性要求。将实时光线追踪与光栅化渲染的精华相结合组成混合渲染管线,是目前最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基于光栅化的简化思路,将光照模型进行简化,并用光线跟踪在低采样率下生成符合物理模型的高质量结果。然而,如何在低采样率下获得足够质量的渲染结果,如何构建合适的简化光照模型,如何针对部分收敛困难的物理模型进行模拟,都是目前混合渲染管线研究的难点。本文在光栅化渲染对光照模型的简化思路基础上,将光照模型分解为直接光照、反射、间接光照三部分,分别对每个部分利用低采样率下的实时光线追踪算法进行渲染。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棋盘格渲染的设计思路,针对多边形光源的光线追踪直接光照算法进行改进,扩展了支持的光源种类,并提高了渲染质量。本文基于GGX的BRDF分布实现了简化光源与多边形光源的直接光照渲染,同时在1 ray/pixel的采样率下实现了支持硬边阴影与软阴影的实时阴影渲染系统。2.基于粗糙着色技术的改进思路,改进光线追踪反射算法,提高了渲染质量。在0.25 ray/pixel的采样率下进行反射采样,并通过相邻像素采样点的互用,实现了高分辨率的反射纹理重建算法,并利用额外的1 ray/pixel的可见度光线采样提高了重建的准确度,实现了高质量的实时反射渲染。3.结合实时光线追踪改进了LPV方法,提高了渲染质量。在场景中分布16*16*8的probe阵列,利用256 ray/probe获取场景的间接光照信息。在渲染物体时,结合周围的八个Probe进行采样,实现了高效率的间接光照渲染,同时解决了LPV方法的弥散距离不足、漏光和暗影等问题。4.利用薄透镜模型改进了TAA+SVGF高频滤波器的重采样部分,提高了运动场景下的滤波准确度。由于对反射纹理进行TAA重采样时,会在相机与光源运动时发生拖影,本文在利用平面镜模型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薄透镜模型进行改进,大大改善了曲面反射纹理的拖影问题。5.结合最新的渲染引擎实现,对DX12进行封装,完成了支持多线程的高性能渲染器,并封装了Grid与BVH的场景管理算法。基于1-4的实现思路,利用该渲染器对场景的每个渲染模块进行完整的测试实验,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二、两垂直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垂直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大型车载望远镜的新型机械臂次镜桁架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可展开次镜支撑桁架研究现状
        1.2.1 JWST可变次镜桁架
        1.2.2 ATLAST空间望远镜
        1.2.3 AARe ST计划
        1.2.4 大空间望远镜(RAMST)
    1.3 基于机械臂光学装调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应用于James-Webber太空望远镜(JWST)的辅助装调
        1.3.2 大空间望远镜(RAMST)中机械臂辅助装调的应用
        1.3.3 基于机械臂实现的iBoss项目辅助装调
        1.3.4 SSPS在轨组装
    1.4 机械臂定位精度与研究现状
    1.5 应用于望远镜的机械臂反馈方法研究现状
    1.6 可展开桁架相关技术总结与展望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次镜桁架运动学分析
    2.1 引言
    2.2 几何代数理论
        2.2.1 内积、外积、几何积的意义
        2.2.2 blade
        2.2.3 零向量
        2.2.4 多维向量
        2.2.5 逆运算
    2.3 机械臂次镜桁架自由度与运动空间分析
        2.3.1 螺旋理论和几何代数
        2.3.2 运动螺旋与力螺旋
        2.3.3 次镜桁架自由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次镜桁架的静态精度分析
    3.1 引言
    3.2 刚度模型
        3.2.1 传统刚度模型
        3.2.2 改进的刚度模型
        3.2.3 柔度矩阵形式的刚度模型
        3.2.4 移动、转角评估系数
    3.3 次镜桁架基于刚度系数的姿态优化
    3.4 姿态优化对系统波前的影响
    3.5 运动空间与调整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次镜桁架结构对系统补偿分析
    4.1 引言
    4.2 次镜桁架系统装调方法
        4.2.1 灵敏度矩阵原理
        4.2.2 灵敏度矩阵改进方法
        4.2.3 模拟装调误差分析
    4.3 主镜面形误差对系统影响及补偿分析
        4.3.1 镜面面形Zernike多项式拟合算法
        4.3.2 主镜面形误差及像差分析
        4.3.3 基于Zernike多项式拟合系统波前
    4.4 主次镜失调与补偿实验结果分析
        4.4.1 实验平台的搭建
        4.4.2 实验结果
        4.4.3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机器视觉与波前传感的串联机械臂装调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机器视觉的反馈调整方法
    5.3 波前传感技术
        5.3.1 曲率传感原理
        5.3.2 基于矩估计的波前传感方法
    5.4 基于矩估计曲率传感的辅助装调方法
    5.5 曲率传感装调实验分析
        5.5.1 实验平台搭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内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导轨运动误差测量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导轨几何运动误差概述
        1.2.2 多自由度误差测量系统研究现状
        1.2.3 滚转角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机床直线导轨五自由度误差测量原理
    2.1 五自由度误差同时测量原理
    2.2 直线度误差测量原理
    2.3 偏摆、俯仰角度误差测量原理
    2.4 滚转角误差测量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五自由度误差测量系统设计
    3.1 光学元件选型
        3.1.1 半导体激光器
        3.1.2 光学调整架
        3.1.3 镜组
        3.1.4 测距模块
        3.1.5 四象限光电探测器
    3.2 系统结构设计
        3.2.1 激光发射端
        3.2.2 感测接收端
        3.2.3 三维角度调整架
        3.2.4 电控箱
    3.3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3.3.1 通讯方式
        3.3.2 IV转换放大模块设计
        3.3.3 数据采集卡选择
    3.4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3.4.1 光斑位置显示功能设计
        3.4.2 光束调平功能设计
        3.4.3 自动采样功能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五自由度误差测量系统测试
    4.1 四象限探测器灵敏度标定及静态比对
    4.2 测量系统稳定性测试
    4.3 测量系统重复性测试
    4.4 测量系统精度比对
    4.5 本章小结
5 滚转角误差的补偿修正
    5.1 滚转角误差的补偿修正机理
    5.2 滚转角误差的补偿修正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运动台六自由度运动误差同时测量和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运动误差测量方法与现状
        1.2.2 运动台误差建模方法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运动台运动误差同时测量方法
    2.1 六自由度运动误差同时测量方法
    2.2 各项运动误差测量原理
        2.2.1 直线度误差测量
        2.2.2 俯仰角和偏摆角误差测量
        2.2.3 滚转角误差测量
        2.2.4 定位误差测量
    2.3 光学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影响多自由度运动误差测量精度因素分析
    3.1 滚转角测量精度分析与改进
        3.1.1 滚转角测量精度分析
        3.1.2 滚转角测量精度改进
    3.2 定位误差测量精度分析与改进
        3.2.1 角锥棱镜运动误差对干涉光斑影响的分析与改进
        3.2.2 角锥棱镜运动误差对定位误差测量精度影响的分析与改进
    3.3 改进后多自由度运动误差同时测量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误差补偿模型建立与误差补偿程序编写
    4.1 阿贝原则和布莱恩原则的原理
        4.1.1 阿贝原则
        4.1.2 布莱恩原则
    4.2 运动台误差补偿模型建立
        4.2.1 误差形成及组成
        4.2.2 误差模型建立
    4.3 运动台误差测量和补偿程序设计
        4.3.1 Borland c++builder简介
        4.3.2 误差测量和补偿程序介绍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分析
    5.1 多自由度误差测量系统搭建
    5.2 多自由度误差测量系统标定实验
    5.3 多自由度误差测量系统稳定性实验
    5.4 多自由度误差测量系统比对实验
    5.5 运动台定位精度补偿实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1.1.1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背景
        1.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研究的意义
    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光热发电技术路线研究现状
        1.2.2 光热发电传储热介质
        1.2.3 熔融盐介质研究现状
    1.3 集热系统热损失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熔盐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简介
    2.1 示范电站组成
        2.1.1 聚光集热系统
        2.1.2 储换热系统
        2.1.3 常规发电系统
        2.1.4 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运行工艺
    2.2 高精度太阳位置算法
    2.3 本章小结
3.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防凝策略研究
    3.1 熔盐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防凝
        3.1.1 熔盐储罐及主管道电伴热防凝
        3.1.2 集热回路低速循环防凝
        3.1.3 熔盐流动特性
    3.2 线性菲涅尔熔盐电站运行模式研究
    3.3 线性菲涅尔空管预热算法研究
        3.3.1 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结构
        3.3.2 阴影与遮挡效率模型
        3.3.3 余弦效率模型
        3.3.4 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综合光热效率模型
        3.3.5 变占空比预热控制
        3.3.6 控制过程仿真分析
        3.3.7 应用实例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线性菲涅尔一次镜跟踪控制误差分析及补偿算法研究
    4.1 跟踪目标角度误差
    4.2 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结构
        4.2.1 线性菲涅尔式集热场结构
        4.2.2 线性菲涅尔系统驱动装置结构
    4.3 线性菲涅尔聚光系统跟踪角度误差分析
        4.3.1 一次镜面型误差
        4.3.2 CPC安装误差
        4.3.3 镜场南北向偏差
        4.3.4 一次镜面旋转轴偏差
        4.3.5 角度传感器的精度偏差
    4.4 跟踪追日系统仿真及实验测试
        4.4.1 反射光斑能流密度
        4.4.2 跟踪误差仿真
        4.4.3 反射光斑实际汇聚效果测试
        4.4.4 实际追踪角度测试
    4.5 非线性补偿算法
        4.5.1 非线性跟踪误差机理分析
        4.5.2 非线性补偿算法及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算法研究
    5.1 集热回路传热模型
    5.2 集热回路出口盐温预测控制策略
        5.2.1 预测控制网络模型
        5.2.2 基于K-means方法的RBF神经网络
    5.3 非线性预测网络训练
        5.3.1 输入样本
        5.3.2 数据处理
        5.3.3 网络训练
        5.3.4 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集热岛镜场控制网络优化及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设计
    6.1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设计
        6.1.1 镜场控制系统网络结构特点
        6.1.2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及功能
        6.1.3 镜场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6.1.4 双机冗余主控单元
        6.1.5 SCA从站单元
        6.1.6 分布式IO远程单元
    6.2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2.1 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SCADA)简介
        6.2.2 SCADA系统配置
        6.2.3 SCADA系统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6.2.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6.2.5 镜场数据分析及存储管理
    6.3 冗余通信网络设计
        6.3.1 网络架构
        6.3.2 VLAN(虚拟局域网)设置及划分
    6.4 设备间相互通信及协议规划
        6.4.1 人机交互界面与下位主控设备通信
        6.4.2 下位主控设备与SCA从站单元通信
        6.4.3 与第三方DCS系统通讯
        6.4.4 兼容终端设备间DATALINK通信
        6.4.5 485 协议宏通信
    6.5 通讯实验及测试结果分析
        6.5.1 IO Server与 PLC通讯测试
        6.5.2 FINS通讯测试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6)海产品捕捞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下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抓取技术研究现状
        1.2.3 水下抓取机器人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水下机器人运动学及推进系统建模
    2.1 引言
    2.2 水下机器人六自由度运动学方程
        2.2.1 参考坐标系选取
        2.2.2 运动学方程
    2.3 水下机器人运动受力分析
        2.3.1 水动力
        2.3.2 静水力
        2.3.3 外界环境力
    2.4 水下捕捞机器人推进系统数学建模
        2.4.1 推力控制分配系统
        2.4.2 单个推进器数学建模
        2.4.3 水下捕捞机器人推进器空间布置
        2.4.4 水平推进系统数学建模
        2.4.5 垂直推进系统数学建模
    2.5 水下机器人六自由度动力学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下捕捞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
    3.1 捕捞ROV整体展示
    3.2 机器人载体机架设计
    3.3 机器人推进器布局设计
    3.4 机器人控制防水仓设计
    3.5 机器人浮力材设计
    3.6 两自由度云台设计
    3.7 LED补偿灯设计
    3.8 防水摄像机设计
    3.9 仿生软体抓手设计
        3.9.1 第一代仿生软体机械抓手设计
        3.9.2 第二代仿生软体机械抓手设计
    3.10 电力传输设计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下机器人底层自主控制算法设计
    4.1 引言
    4.2 水平面横向运动算法设计
        4.2.1 传统定向回路
        4.2.2 定向回路控制策略
        4.2.3 水平面定向控制算法设计
        4.2.4 水平面定点控制算法设计
    4.3 纵向运动算法设计
        4.3.1 传统定深/定高控制回路算法
        4.3.2 定深/定高控制策略
        4.3.3 垂直面定深控制算法设计
    4.4 故障保护策略设计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水下机器人硬件系统设计
    5.1 硬件整体设计方案
    5.2 控制模块设计
    5.3 直流无刷推进器模块
    5.4 直流有刷电机模块
    5.5 航速测量及航程累计模块
    5.6 组合导航系统模块
    5.7 功能传感器模块
        5.7.1 深度计模块
        5.7.2 漏水检测模块
    5.8 水面控制台模块设计
        5.8.1 水面控制箱模块设计
        5.8.2 人机交互上位机软件设计
        5.8.3 多功能摇杆模块
    5.9 电力与数据传输模块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双目视觉的ORB-SLAM2 定位导航仿真研究
    6.1 视觉SLAM理论背景
    6.2 水下双目立体视觉模型
        6.2.1 双目相机模型
        6.2.2 张正友标定法
        6.2.3 坐标转化
    6.3 双目ORB-SLAM2
        6.3.1 ORB-SLAM2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6.3.2 BA方法优化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1 陆地机器人重合实验
        6.4.2 地面定位实验
        6.4.3 水下定位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真实海域试验与数据分析
    7.1 水平面定向试验
    7.2 垂直面定深试验
    7.3 梳型面定深定向试验
    7.4 水平面定点航路试验
    7.5 仿生软体机械抓手真实海域捕捞试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工作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自准直原理的空间光学成像系统在轨几何定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在轨定标技术的分类和发展
        1.2.1 在轨定标技术的分类
        1.2.2 国外在轨定标技术的发展
        1.2.3 我国在轨定标技术的发展
    1.3 论文选题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自准直定标系统原理分析
    2.1 光学自准直原理及其应用
    2.2 自准直定标系统设计思路
    2.3 自准直定标系统数学模型
        2.3.1 系统焦距变化模型
        2.3.2 系统X方向光轴旋转模型
        2.3.3 系统Y方向光轴旋转模型
        2.3.4 系统Z方向光轴旋转模型
        2.3.5 系统偏置矩阵
    2.4 章节总结
第3章 自准直定标系统原理仿真和定标精度分析
    3.1 自准直原定标系统光学模型搭建
        3.1.1 待定标系统选取
        3.1.2 定标系统搭建
    3.2 自准直原定标系统定标功能仿真
        3.2.1 焦距变化仿真
        3.2.2 视轴X方向旋转仿真
        3.2.3 视轴Y方向旋转仿真
        3.2.4 视轴Z方向旋转仿真
    3.3 自准直原定标系统原理样机公差分析
        3.3.1 初始公差计算
        3.3.2 系统公差分析
    3.4 自准直定标系统定标精度影响因素
        3.4.1 质心定位误差对定标精度的影响
        3.4.2 折转镜调焦误差对定标精度的影响
        3.4.3 系统加工和装调误差对定标精度的影响
    3.5 章节总结
第4章 自准直定标系统原理样机搭建和定标功能验证
    4.1 自准直原定标系统原理样机搭建
        4.1.1 外部设备选取
        4.1.2 光机结构设计
        4.1.3 原理样机搭建
        4.1.4 原理样机参数测试
    4.2 自准直定标系统定标功能验证
        4.2.1 计算弥散斑质心位置
        4.2.2 系统焦距改变量的像点位置记录
        4.2.3 系统视轴沿X方向旋转的定标功能验证
        4.2.4 系统视轴沿Y方向旋转的定标功能验证
        4.2.5 系统视轴沿Z方向旋转的定标功能验证
        4.2.6 系统偏置矩阵计算和定标功能验证
    4.3 自准直定标系统定标精度计算及优化
        4.3.1 自准直定标系统定标精度计算
        4.3.2 自准直定标系统定标精度优化
    4.4 章节总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新型Nd:SrLaAlO4晶体的激光特性测量及在甲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锁模技术
    1.2 锁模激光的发展
    1.3 宽带增益介质
    1.4 论文中相关的饱和吸收体
    1.5 CH_4气体浓度检测技术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Nd:SrLaAlO_4晶体的生长方法及热学、光谱特性测量
    2.1 晶体的生长方法
    2.2 热学性质测量与表征
    2.3 光谱性质测量
    2.4 本章小结
3 连续波及调Q激光特性测量
    3.1 被动调Q激光理论
    3.2 Nd:SrLaAlO_4/Cr~(4+):YAG 1.07 μm调Q激光特性测量
    3.3 Nd:SrLaAlO_4/ReSe_2调Q激光特性测量
    3.4 本章小结
4 可调谐激光器件设计及调谐特性测量
    4.1 可调谐激光器的实现方法及发展
    4.2 宽带激光输出特性测量
    4.3 Yb,Nd:ScSiO_5晶体可调谐激光器性能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超短脉冲的产生及测量
    5.1 克尔效应
    5.2 色散及补偿技术
    5.3 超快激光稳腔设计
    5.4 超快激光器输出特性测量
    5.5 本章小结
6 CH_4气体检测应用
    6.1 气体检测方法
    6.2 中红外检测光源的设计与实现
    6.3 甲烷气体远程遥测系统研究
    6.4 甲烷气体遥测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悬浮3D显示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立体视觉感知原理
    1.3 悬浮3D显示技术的发展概况
        1.3.1 裸眼3D立体显示技术
        1.3.2 悬浮显示技术
        1.3.3 悬浮3D显示技术
    1.4 悬浮3D显示系统优化设计的意义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悬浮3D显示的相关光学理论基础
    2.1 理想光学系统
        2.1.1 理想光学系统的一阶参数
        2.1.2 组合光学系统的参数计算
    2.2 反射光学元件成像
        2.2.1 球面反射光学元件成像
        2.2.2 平面反射光学元件成像
    2.3 光学系统的像差
        2.3.1 像差的级数展开式
        2.3.2 初级像差的表达式
    2.4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单透镜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的分析
        3.1.1 显示原理及参数分析
        3.1.2 像差分析
    3.2 基于对称双胶合复合透镜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
        3.2.1 对称双胶合复合透镜的设计
        3.2.2 对称双胶合复合透镜的像差分析与优化
        3.2.3 系统结构与光路分布
        3.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逆反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
    4.1 逆反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的分析
        4.1.1 显示原理分析
        4.1.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2 基于三面角微棱镜阵列的逆反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
        4.2.1 三面角微棱镜的设计
        4.2.2 三面角微棱镜的优化设计
        4.2.3 系统结构与光路分布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发表专利

(10)混合实时渲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混合实时渲染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混合实时渲染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实时渲染相关基础理论
        2.1.1 渲染模型的简化
        2.1.2 光线跟踪
        2.1.3 光栅化
    2.2 图形API与渲染引擎
    2.3 混合实时渲染管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棋盘格渲染改进的光线追踪直接光照渲染算法
    3.1 直接光照模型
    3.2 简化光源与硬边阴影
        3.2.1 方向光
        3.2.2 点光源
    3.3 复杂光源与软阴影
        3.3.1 LTC多边形光照模型
        3.3.2 基于LTC多边形光源的实时软阴影
    3.4 基于棋盘格渲染的改进软阴影算法
    3.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PT改进的光线追踪反射渲染方法
    4.1 反射光照模型BRDF
    4.2 镜面反射渲染
    4.3 模糊反射渲染及重要性采样
    4.4 半采样率下的反射纹理重建
    4.5 基于CPS的改进方法
    4.6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VGF的低采样率下高频噪声滤除
    5.1 SVGF重建流程
    5.2 原始数据的时域积分
    5.3 方差估计
    5.4 小波变换滤波
    5.5 TAA
    5.6 实验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LPV的光线跟踪全局光照算法
    6.1 LPV全局光照算法
    6.2 RSM与 VPL
    6.3 球面谐波
    6.4 基于光线跟踪的改进算法
    6.5 实验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混合实时渲染器实现
    7.1 渲染器架构
        7.1.1 任务节点与数据流
        7.1.2 多线程支持
        7.1.3 自适应渲染资源分配
    7.2 场景管理算法
        7.2.1 Grid场景管理算法
        7.2.2 BVH场景管理算法
        7.2.3 空间Hierarchy场景管理算法
    7.3 混合渲染管线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两垂直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的逆反射及其教学探讨[J]. 邵建新,李雪. 物理教学, 2021(08)
  • [2]大型车载望远镜的新型机械臂次镜桁架结构研究[D]. 王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3]导轨运动误差测量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 张忠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4]运动台六自由度运动误差同时测量和补偿[D]. 桑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5]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 张志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6]海产品捕捞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D]. 韩震. 沈阳大学, 2021(06)
  • [7]基于自准直原理的空间光学成像系统在轨几何定标技术研究[D]. 赵珩翔.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06)
  • [8]新型Nd:SrLaAlO4晶体的激光特性测量及在甲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董璐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9]悬浮3D显示系统的优化设计[D]. 张慧.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混合实时渲染关键技术研究[D]. 蔡至诚.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两个垂直平面镜对光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