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好不好(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李欣梅[2](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白林可[3](2021)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三组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线上教育模式异军突起。相较于线下,线上教学打破了时空局限,拓宽了教学可能性,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可以更大幅度流动。海外华裔儿童虽是海外汉语学习的主力军,但在海外,为其专门匹配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是匮乏的。华裔儿童语言系统和文化属性的特殊性多被忽略。线上汉语教学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致力于海外华裔儿童汉语教学的线上教育机构应运而生。近年来,依托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此类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整个行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营模式和教学流程。一方面海外华裔儿童的线上汉语教学充分发挥了师生资源的最优化匹配,满足了跨时空语言学习的需求,解决了海外华裔儿童线下汉语学习的资源窘境。但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线上教学中发现学生出现差异化的课堂问题行为,仅依照惯有的教学设计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线上教学效果不佳。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教师通过调整教学设计,解决华裔儿童实际的差异性课堂问题,优化教学效果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该文以三组共四名华裔儿童为研究对象,尝试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开展两阶段关于解决海外华裔儿童的线上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差异性课堂问题行为的行动研究。研究中利用了课堂录像、每周课堂反馈、教学日志、访谈等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在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中,通过观察前4周教学的课程回放发现三组学生教学中的课堂问题有:第一组课堂节奏拖沓,第二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足,第三组课堂管理无效。根据前四周教学中的问题,并探明多元智能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后,笔者制定了针对以上问题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实施步骤为:第一、收集课程信息和学生信息,分析学生的智能倾向。第二、根据前四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第三、从第五周开始执行所制定的行动方案,为期10课时。在10课时的行动实施期间,笔者及时记录并反思教学实施情况,保留课堂影像。第四、对第一阶段的行动实施结果评估,主要结合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两种方式。通过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依托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教学,三组华裔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得到了初步解决。此外,在本次关于三组华裔儿童的行动研究中发现:第一、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跑神”“练习拖沓”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成效较为显着。第二、相较于“降低问题行为”,多元智能理论对“激发积极行为”的作用更显着。第三、多元智能理论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八种智能在解决三组个案课堂问题行为中的使用频率和效用均不相同。“身体-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使用频率较高,效用明显。在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中,基于第一阶段行动研究的实施情况,反思评估行动实施结果,总结两点问题:第一、三组实施效果“先升后降”,出现“回升回降”,并不稳定。第二、第三组“不听指令”的问题行为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自说自话”和“跑神”两项课堂问题的解决效果并不稳定。根据第一轮行动方案的实践经验,依托多元智能理论,笔者制定了针对以上问题的行动方案。本阶段行动研究为期10课时,行动步骤程序与第一阶段相似,主要是对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推动整体研究更深一步发展。通过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三组华裔儿童在线上汉语课堂中的差异性课堂问题行为,依托多元智能理论得到有效解决。此外,经过两轮行动研究,将多元智能理论用于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课堂的设计构想得到了充分地实践。在行动过程中,基于智能理论的多样教学设计不仅为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提供了范例,而且创新了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的活动设计。
徐畅[4](2021)在《疫情与后疫情时期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信阳市羊山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推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也在进一步融合,线上教学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人们青睐。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一场倒逼式的教学革命。全国大中小学教师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纷纷进行线上教学活动,这为未来线上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践基础。本文以线上教学为研究方向,以探究初中语文的教学问题为基础,进一步提出线上教学改进的策略,期望为未来的线上教学提供参考。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以及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宏观上的阐述,同时对国内外线上教学的应用现状和趋势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一章介绍了线上教学的使用背景,主要是疫情之前、疫情时期以及后疫情时期,初中语文线上教学情况。第二章是针对信阳市羊山中学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的现状,进行整体的调查分析。在这里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一线师生对线上教学的使用情况,以及家长对线上教学的态度和看法。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线上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视力影响、网络不稳定、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差、语文教师电脑技术不熟练、线上语文教学评价不统一和语文线上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第三章是对问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加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习惯指导、保障网络稳定安全、加强家校联系、加强语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加强线上语文教学质量评估和颠覆以往教学方式。第四章是对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经典案例的分析。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三个优秀课堂实例进行分析,发现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的优势。第五章是对线上教学的展望。随着时代的变化,线上教学成为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依托信息技术并结合教学的基本规律,最终线上教学呈现的是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发展方向;未来线上教学会有突破式发展,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师角色的重新塑造、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和学校功能的重新定位。
寇文亮[5](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滕肖澜[6](2020)在《心居》文中研究表明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刘玲[7](2020)在《中班幼儿精细动作对学习品质影响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作发展是否有利于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一直是学前教育界关注热点之一,已有学者采用量化研究指出3~5岁儿童精细动作发展与学习品质发展存在显着正相关。因此,本研究采用观察法,以南京市某幼儿园的6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考察精细动作对学习品质的影响。首先,本研究对研究对象的画、剪、折、穿珠子四项精细动作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与分析,并横向比较了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良好、一般、相对较差三类幼儿的画、剪、折、穿珠子四项精细动作表现的异同。研究发现,参照《指南》的要求,初步判别三类幼儿精细动作的表现分别是相对良好、一般和相对较差。其次,本研究对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在主动性、注意与坚持、想象与创造性、反思与解释、计划性、问题解决、好奇心与兴趣等七个学习品质子领域上的表现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与分析,并立足于第一章描述的幼儿精细动作特点着重分析精细动作支持或制约幼儿学习品质表现的原因。研究发现,精细动作对主动性、注意与坚持、计划性、问题解决等四个学习品质子领域的影响较大。再次,本研究探讨了精细动作对主动性、注意与坚持、计划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精细动作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关键要素有幼儿情绪、学习任务是否处于最近发展区和幼儿经验。最后,本研究基于中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与学习品质发展之间关系,针对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良好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一般幼儿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幼儿分别提出培养其精细动作和学习品质的策略。
陆美光[8](2020)在《与教师探索方法,助琴童实现梦想 ——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少儿钢琴教育发展迅速,广大父母培养孩子学习钢琴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少儿钢琴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钢琴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少儿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培养少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实现自己的最佳发展。笔者从小接受了系统规范的钢琴教育,本科、研究生阶段均就读于音乐教育系,修读了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课程,从大学时期起利用课余时间一直进行钢琴教学实践,并不断探索如何将所学过的音乐教育理论与钢琴教学实践有机地相结合。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国的少儿钢琴教育现状,面对不同的学琴目的、不同的学琴途径,以及不同地区之间所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社会等级考试缺乏统一标准等一系列现存问题,笔者从中产生了一些思考。这促使笔者反观自己所经历的少儿钢琴教学过程,通过重新讲述笔者所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反思与总结其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所需改善之处,旨在为今后更好地从事钢琴教学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首先,对少儿钢琴教育现状进行一个基本概述。其次,主要以笔者的少儿钢琴教学过程为叙事研究的对象,以个案方式来呈现研究文本。然后,对个案所形成的叙事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少儿钢琴教育现状进行深度反思。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记录教学笔记,包括琴童的学习情况,笔者与琴童之间的师生互动,琴童家长的态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体悟等,这些教学笔记正是笔者形成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故事的原产地。笔者将这些叙事材料按照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部分展开,以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视角来重新讲述教学故事,并采用夹叙夹议的记叙风格,将个人在教学过程中所见、所闻总结出的感悟,生动地再现于读者面前。最后,笔者对所选取的这些少儿钢琴教学个案再度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度分析、解读,包括对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体现,教学中所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等等,并且笔者还尝试对如何有效地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法研究钢琴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表述。通过叙事研究,笔者将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教学反思可视化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此过程中笔者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均获得了显着的提升。希望本论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广大钢琴教育工作者们的共鸣,共同为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汪春娜[9](2020)在《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1月18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小学英语教育应从三年级开始。教育部先后出台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保障了英语教育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英语教育体系也逐渐完善,英语教学方法等逐渐优化。时至今日,小学英语教育已经走过了近20个年头,但素来被称为“教育神经末梢”的农村教学点,因地理位置偏僻、条件落后、教师数量少、师资专业化不够等原因,其英语教育依旧没有完全步入正轨,英语教育比较落后。对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主要存在农村教学点资源条件支持力不足、农村师资专业化不够、农村学生学习生态不良三个方面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城镇化的影响,在城市的巨大向心力下,农村大批优秀的人、财、物,涌向城市,使得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被弱化,教育基层管理机制不合理,中心校权责分离,导致教学点生存空间被挤占;教师待遇低,职业倦怠感强,教学点各自为战,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优质生源流失,导致教学点学生学习氛围不浓等。发展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育关键在于目光下移,加强对教学点的支持力度、精准发力,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质增效,促进农村学生回流。针对教学点,如追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着力推动优质资源的双向流动;针对教师,大幅提高教学点教师补助,增加购房优惠政策等。重心下移,改革教师培训模式,从“送培到县”,逐步到“送培到点”。针对学生,找准方法,优化英语能力结构,家校合作,转变家长教育理念,高校帮扶,稳健提升教育质量。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写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分析了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师资与教学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及英语学习活动。第四部分做了问题思考,剖析了原因,提出了一些策略。
李付云[10](2019)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了各大领域,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得以彻底地发生改变。在教育领域,教育方式也由传统的教育过渡到现代化的教育。幼儿教育作为教育开端的“起点站”,让幼儿接触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幼儿文化素养的当务之急。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的指出:“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在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音乐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能够使幼儿直观地去感受一种情绪,学会欣赏他人,养成良好的个性以及习惯。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尤为必要。本文采取文献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对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进行分析,并采取融合播放器、一体机、投影仪等的多种媒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本文对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设计、创新点做了阐述;通过对国内、国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解,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加以叙述理论根基;根据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情况,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设计了适合本研究的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流程;依据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设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实施教学;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以及对今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好不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好不好(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2)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游戏教学法 |
1.4.3 彝族小学 |
1.4.4 汉语拼音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6 理论基础 |
1.6.1 沉浸理论 |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1.6.3 语境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访谈法 |
2.2.2 实物研究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验法 |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研究场域分析 |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3.2.1 行动研究思路 |
3.2.2 行动研究过程 |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 问题和分析 |
4.1.1 问题提出 |
4.1.2 问题分析 |
4.2 计划与实施 |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3 观察和反思 |
4.3.1 观察 |
4.3.2 反思 |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1 问题和分析 |
5.2 计划与实施 |
5.2.1 计划 |
5.2.2 实施 |
5.3 观察和反思 |
5.3.1 观察 |
5.3.2 反思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6.1.1 笔试成绩分析 |
6.1.2 口试成绩分析 |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4 教学建议 |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6.5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三组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缘由 |
1.1.3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多元智能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
1.2.2 行动研究综述 |
1.2.3 线上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研究 |
1.2.4 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综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步骤 |
1.3.5 研究工具 |
第2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2.1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2.1.1 研究对象及课程情况说明 |
2.1.2 课堂问题界定 |
2.1.3 行动问题提出 |
2.2 行动方案的设计 |
2.3 行动方案的实施 |
2.3.1 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以“L1B 10雪(下)”的教学为例 |
2.3.2 行动方案的实施结果 |
2.3.3 成效与不足 |
第3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3.1.2 问题提出 |
3.1.3 问题分析 |
3.2 行动方案的设计 |
3.3 行动方案的实施 |
3.3.1 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 |
3.3.2 行动方案的实施结果 |
3.3.3 成效与不足 |
第4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疫情与后疫情时期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信阳市羊山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线上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疫情时期至后疫情时期初中语文线上教学情况 |
第二章 信阳市羊山中学疫情时期的初中语文线上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信阳市羊山中学疫情时期语文线上教学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
三、家长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
第三节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一、对视力影响问题 |
二、网络不稳定问题 |
三、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问题 |
四、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问题 |
五、线上语文教学评价不统一问题 |
六、语文线上教学效果不佳问题 |
第三章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加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习惯指导 |
一、加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指导 |
二、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指导 |
第二节 保障网络稳定安全 |
一、保障网络使用安全 |
二、保障网络使用稳定 |
第三节 加强家校的联系 |
一、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
二、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 |
第四节 加强语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 |
一、培养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 |
二、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第五节 加强线上语文教学质量评估 |
一、突出综合性评价特点 |
二、构建线上语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第六节 颠覆以往教学方式 |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 |
二、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
第四章 初中语文优秀线上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线上阅读教学设计与分析 |
一、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以《木兰诗》为例 |
二、《木兰诗》案例设计分析 |
第二节 初中语文线上写作教学设计与分析 |
一、写作教学案例设计——以《抓住细节》为例 |
二、《抓住细节》案例设计分析 |
第三节 初中语文线上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与分析 |
一、综合性学习案例设计——以《天下家国》为例 |
二、《天下家国》案例设计分析 |
第五章 “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的未来走势 |
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
二、以教学基本规律为前提 |
三、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为走向 |
第二节 对“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的未来展望 |
一、开放的学习空间 |
二、重新塑造的教师角色 |
三、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
四、重新定位的学校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关于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B:关于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C:关于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的调查问卷(家长版) |
附录D: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E: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现状的访谈记录 |
致谢 |
(5)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
(三)幼儿教育实验 |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设计 |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心居(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7)中班幼儿精细动作对学习品质影响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一) 一大趋势: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幼教改革的潮流 |
(二) 一对关系:有研究认为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与学习品质发展显着正相关 |
(三) 一个问题:精细动作究竟是如何作用于学习品质发展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精细动作 |
二、学习品质 |
三、中班幼儿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幼儿精细动作的研究 |
(一) 幼儿精细动作的现状研究 |
(二) 幼儿精细动作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 幼儿精细动作与其他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 |
(四) 精细动作测量工具的开发与检验 |
二、有关学习品质的研究 |
(一) 关于学习品质结构的研究 |
(二) 学习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 学习品质与其他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 |
(四) 关于儿童学习品质培养措施的研究 |
(五) 关于学习品质测量与评定的研究 |
三、有关精细动作与学习品质关系的研究 |
四、新的研究空间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收集方法:观察法 |
(二)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一章 中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三类幼儿的四项精细动作表现特点 |
一、精细动作发展相对良好幼儿的表现特点 |
(一) 幼儿1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且操作熟练 |
(二) 幼儿2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且操作规范 |
二、精细动作发展一般幼儿的表现特点 |
(一) 幼儿3手的动作灵活性、协调性一般且操作技能欠佳 |
(二) 幼儿4手的动作较灵活协调但稳定性不够 |
三、精细动作发展相对较差幼儿的表现特点 |
(一) 幼儿5手的动作灵活性、协调性、控制性差 |
(二) 幼儿6手的动作灵活性、协调性差且未掌握使用工具的技能 |
第二节 幼儿精细动作之横向比较 |
一、“画”之动作的横向比较 |
(一) 作品特点比较 |
(二) 作画用时特点比较 |
(三) 握姿特点比较 |
二、“剪”之动作的横向比较 |
(一) 作品特点比较 |
(二) 剪纸用时比较 |
(三) 使用剪刀的姿势比较 |
三、“折”之动作的横向比较 |
(一) 折纸独立性比较 |
(二) 折纸技能比较 |
四、穿珠子动作的横向比较 |
(一) 穿珠子用时比较 |
(二) 穿珠子方式比较 |
五、习惯手比较 |
第三节 幼儿精细动作表现总结 |
第二章 幼儿学习品质的特点描述 |
第一节 不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幼儿的主动性特点 |
一、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良好幼儿的主动性特点 |
(一) 在集体活动中参与度高,充满求知欲 |
(二) 在游戏中表现出自我导向且愿意尝试新挑战 |
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一般幼儿的主动性特点 |
(一) 在集体活动中参与度和求知欲一般 |
(二) 在游戏中表现出自我导向,可以尝试新的事物 |
三、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幼儿的主动性特点 |
(一) 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不高 |
(二) 能主动选择区域活动,但投入度表现不高 |
(三) 面对任务时相对保守 |
四、小结 |
(一) 主动性表现总结 |
(二) 精细动作影响主动性表现总结 |
第二节 不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幼儿的注意与坚持特点 |
一、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良好的幼儿注意与坚持的特点 |
(一) 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且不易受干扰 |
(二) 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表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 |
(三) 面对长期任务,也能坚定完成 |
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一般幼儿的注意与坚持特点 |
(一) 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会分心,但坚持完成任务 |
(二) 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够向成人或同伴寻求帮助 |
三、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幼儿的注意与坚持特点 |
(一) 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放弃 |
(二) 反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三) 教学活动和就餐时专注性不高 |
四、小结 |
(一) 注意与坚持表现总结 |
(二) 精细动作影响注意与坚持表现总结 |
第三节 不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特点 |
一、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良好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特点 |
(一) 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想象力,更注重细节 |
(二) 能够以新的方式组合材料 |
(三) 发明新的游戏玩法 |
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一般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特点 |
(一) 在建构游戏中表达想法 |
(二) 发明新的游戏玩法 |
(三) 能够参与到富有想象力的游戏中 |
三、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特点 |
(一) 在活动中能够运用想象力 |
(二) 能够在游戏中以物代物 |
四、小结 |
第四节 不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幼儿的反思与解释特点 |
一、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良好幼儿的反思与解释特点 |
(一) 将已有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
(二) 能够描述或表演出记忆中的情形或动作 |
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一般幼儿的反思与解释特点 |
(一) 能够对事件或经历进行交流与评价 |
(二) 能够对已有的感觉、经验进行反思 |
三、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幼儿的反思与解释特点 |
(一) 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但应用性较差 |
(二) 能够描述记忆中的情形 |
四、小结 |
第五节 不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幼儿的计划性特点 |
一、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良好幼儿的计划性特点 |
(一) 能够设定目标并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 |
(二) 对预设目标的达成度高 |
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一般幼儿的计划性特点 |
(一) 能够设定目标且不易调整目标 |
(二) 对预设目标的达成度一般 |
三、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幼儿的计划性特点 |
(一) 活动开始目标不清晰且不唯一 |
(二) 对活动目标的达成度低 |
四、小结 |
(一) 计划性表现总结 |
(二) 精细动作影响计划性表现总结 |
第六节 不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幼儿的问题解决特点 |
一、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良好幼儿的问题解决特点 |
(一) 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
(二) 能够产生多种问题解决方案 |
(三) 能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
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一般幼儿的问题解决特点 |
(一) 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
(二) 能够通过替代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
三、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幼儿的问题解决特点 |
(一) 解决问题的态度消极 |
(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缺失 |
四、小结 |
(一) 问题解决表现总结 |
(二) 精细动作影响问题解决表现总结 |
第七节 不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特点 |
一、对周围的环境、物、人感兴趣 |
二、喜欢问问题 |
第八节 中班幼儿学习品质特点总结 |
一、学习品质特点总结 |
二、精细动作对学习品质的影响总结 |
第三章 精细动作影响学习品质的原因分析 |
一、关键要素一:幼儿情绪 |
(一) 精细动作通过影响幼儿情绪制约其坚持性 |
(二) 精细动作通过影响幼儿情绪制约其问题解决 |
二、关键要素二:学习任务是否处于最近发展区 |
(一) 精细动作通过影响最近发展区制约其主动性 |
(二) 精细动作通过影响最近发展区制约其坚持性 |
三、关键要素三:幼儿经验 |
(一) 精细动作中的操作经验会影响幼儿的坚持性和计划性 |
(二) 精细动作中的情感经验会影响幼儿的主动性 |
(三) 精细动作中的认知经验会影响幼儿的问题解决 |
四、精细动作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因素总结 |
第四章 研究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培养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良好幼儿的建议 |
一、培养精细动作的建议 |
(一) 增加材料的开放性 |
(二) 精细动作活动中提供适宜的挑战度 |
二、培养学习品质的建议 |
(一) 增加活动和经验的连续性 |
(二) 提供专注活动的时空 |
第二节 培养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一般幼儿的建议 |
一、培养精细动作的建议 |
(一) 巧用同伴“脚手架” |
(二) 提供更多操作材料的机会 |
二、培养学习品质的建议 |
(一) 增加成功体验 |
(二)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反思 |
第三节 培养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幼儿的建议 |
一、培养精细动作的建议 |
(一) 操作工具技能的学习 |
(二) 关注幼儿操作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
二、培养学习品质的建议 |
(一) 引导幼儿学会释放和转化消极情绪 |
(二) 提供活动难度的可调整性 |
第四节 研究反思 |
一、对抽样的反思 |
二、对进一步研究空间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幼儿学习品质编码 |
致谢 |
(8)与教师探索方法,助琴童实现梦想 ——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少儿钢琴教育基本现状概述 |
第一节 少儿钢琴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一、学琴目的不同 |
二、学琴途径不同 |
第二节 少儿钢琴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
一、教育发展不平衡 |
二、社会等级考试缺乏统一标准 |
三、改进措施 |
第二章 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 |
第一节 少儿钢琴教学理念的叙事 |
一、注重因材施教的叙事 |
二、培养学习习惯的叙事 |
三、激发音乐情感表达的叙事 |
第二节 少儿钢琴教学过程的叙事 |
一、具体教学内容的叙事 |
二、具体作品教学的叙事 |
第三章 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的分析与思考 |
第一节 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的综合分析 |
一、教师教学理念 |
二、学生学习动机 |
三、师生关系 |
第二节 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
一、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
二、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研究的不足 |
三、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研究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
2.教学点英语教学问题显着 |
3.个人研究兴趣与研究条件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农村小规模学校 |
2.农村小学 |
3.农村教学点 |
4.小学英语教学 |
(六)调研地介绍 |
(七)研究方法 |
1.问卷分析法 |
2.访谈分析法 |
3.观察研究法 |
二、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师资与教学现状分析 |
(一)Z镇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
(二)英语教师队伍基本概况 |
1.英语教师数量 |
2.英语教师编制 |
3.教学点的职称 |
4.教师学科背景 |
5.教师性别比例 |
(三)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分析 |
1.课时安排及落实情况 |
2.承担科目与所教班级数量 |
3.破解工作量大的“方法” |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
1.教师专业知识 |
2.教师专业反思能力 |
3.英语教研小组建设 |
4.在职培训情况 |
(五)教师的教学分析 |
1.教学目标定位 |
2.英语教学内容 |
3.教学各个环节 |
4.教师教态剖析 |
5.英语语言输出分析 |
6.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
三、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及英语学习活动分析 |
(一)农村教学点小学生生源构成情况 |
1.学生数量及年级跨度 |
2.非独生子女较多,抢占教育资源 |
(二)对学生家长情况的调查分析 |
1.父母学历 |
2.父母职业 |
3.家庭教育 |
(三)对学生学习英语质量的分析 |
1.英语学习情感态度 |
2.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
3.学生学习策略分析 |
4.作业映射问题分析 |
5.学生学习成效分析 |
四、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问题剖析与改进建议 |
(一)弱者的生态: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 |
1.农村教学点资源条件支持力不足 |
2.农村教学点师资专业化不够 |
3.农村教学点学生学习生态不良 |
(二)资源下沉:优化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生态的建议 |
1.目光下移,加强对教学点的支持力度 |
2.精准发力,优化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结构 |
3.提质增效,促进农村教学点学生回流 |
(三)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农村教学点基本概况调查问卷(教育局、政府) |
(一)农村教学点及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
(二)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
(三)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资源配置情况 |
二、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观察记录表 |
三、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 |
四、农村教学点小学生英语学习调查试卷 |
(一)小学生英语基础能力测试卷 |
(二)听力评价方法(一级) |
(三)小学英语说唱能力测试卷 |
(四)农村教学点小学生调查问卷 |
五、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调查问卷 |
六、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
七、Z镇小学中心校校长访谈提纲 |
八、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1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 实践角度 |
(二) 文献角度 |
(三) 具体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的具体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流程图 |
五、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 |
一、文献综述 |
(一) 关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
(二) 关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相关研究 |
二、理论依据 |
(一) 人本主义理论及启示 |
(二) 多元智能理论及启示 |
(三) 课程融合理论及启示 |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
一、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模式设计的前期分析 |
(一)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
(二)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三)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势 |
二、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模式设计的目标分析 |
(一) 《纲要》指导下的幼儿园艺术教学的总目标 |
(二) 基于《指南》的幼儿园艺术教学的具体目标 |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分析 |
(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
(二) 信息技术与跨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教学模式 |
(三)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
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
(一) 学习对象分析 |
(二) 学习内容分析 |
(三) 学习目标分析 |
(四)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
五、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实施 |
一、信息技术与《水边的阿狄丽娜》音乐活动深度融合的教学实施 |
(一) 教学设计 |
(二) 教学实施 |
(三) 教学评价 |
(四) 教学反思 |
二、信息技术与《春天的歌》音乐游戏深度融合的教学实施 |
(一) 教学设计 |
(二) 教学实施 |
(三) 教学评价 |
(四) 教学反思 |
三、信息技术与《小猪》律动游戏深度融合的教学实施 |
(一) 教学设计 |
(二) 教学实施 |
(三) 教学评价 |
(四) 教学反思 |
四、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观察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好不好(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三组海外华裔儿童线上汉语教学行动研究[D]. 白林可.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疫情与后疫情时期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信阳市羊山中学为例[D]. 徐畅.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6]心居[J]. 滕肖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7]中班幼儿精细动作对学习品质影响的个案研究[D]. 刘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与教师探索方法,助琴童实现梦想 ——少儿钢琴教学个案的教育叙事研究[D]. 陆美光.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 [9]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D]. 汪春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1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D]. 李付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