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LA-B_(27)检测对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许昌,巴成慧,高文鑫,卞佳,李泉,姜兴岳,邢成颜[1](2021)在《HLA-B27联合骶髂关节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联合骶髂关节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0例为试验组,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腿痛患者50例为对照组,同期体检志愿者50例为健康组,分析3组人员的HLA-B27检测及骶髂关节CT扫描图像的特点,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试验组HLA-B27的阳性率及骶髂关节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B27和骶髂关节CT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效果高于单一的诊断效果。结论:HLA-B27及骶髂关节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方面均有优势,联合使用两种检查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确诊率。
章何陋,吴奕江,高炀,全仁夫[2](2021)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进展》文中提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的脊柱关节病,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病变早期因无特异性表现而容易误诊或漏诊,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脊柱活动度丧失。早期诊断和治疗AS,可以降低AS的致残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从A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3个方面,对AS的诊治进展进行了综述。
赵珏,刘振宇,陆龙,张婷婷[3](2021)在《以虹膜睫状体炎为首发症状的强直性脊柱炎2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特发性炎症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和外周关节,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该文报告以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为首发症状的强直性脊柱炎2例。例1数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干涩、发红,畏光流泪,视物模糊,以"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但此后几年虹膜炎反复发作。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无腰背痛相关家族史。骶髂关节MRI检查提示双侧骶髂关节骶骨面轻度水肿信号改变。血HLA-B27检测阴性,C反应蛋白1.38 mg/L,红细胞沉降率2 mm/h。经上级医院检查后综合分析,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继续相关治疗,病情平稳。后虹膜睫状体炎复发,同年出现右侧膝关节疼痛肿胀,腰部前方及侧方活动明显受限,胸廓活动度减小,夜间疼痛剧烈。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皮下注射治疗,症状有所好转。至今病情平稳。例2因眼内溅入辣椒,出现右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给予对症治疗3天后症状未见好转,出现视物模糊。转至上级医院眼科。经检查确诊为虹膜睫状体炎,给予相关对症治疗后眼部症状好转。患者近6个月来出现腰痛及晨僵,其父有腰肌劳损病史。在上级医院行骶髂关节CT检查,可见双侧骶髂关节骨质密度增高,关节面下骨质呈虫蚀样改变,以髂骨面为着。血HLA-B27检测阴性,C反应蛋白55.5 mg/L,红细胞沉降率51 mm/h。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给予柳氮磺吡啶和洛索洛芬钠片口服。治疗后腰痛症状显着好转,至今病情平稳。该组2例提示,基层军医在门急诊工作中,应注意鉴别炎性腰背痛与机械性腰背痛,并提醒官兵及时就诊,以便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以眼部红肿、疼痛、流泪、畏光等为首发症状的患者,首诊医师应给予重视,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尤其对于青、中年男性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患者,应考虑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
陈路[4](2021)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研究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常常发生进行性的胸腰段后凸畸形,导致患者出现矢状位失衡,骨盆代偿性的向后倾斜,并出现髋关节屈曲强直。脊柱截骨术是目前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因此对脊柱截骨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为AS患者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及髋关节屈曲强直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目的:通过观察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手术前后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探讨AS患者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并累及髋关节的手术策略。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胸腰椎PSO矫形手术的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共36例患者。患者手术前后拍摄标准的站立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以下参数:(1)C2齿突-髋关节垂轴角OD-HA;(2)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3)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4)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angle,TK);(6)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7)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8)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9)前骨盆平面角(anterior pelvic plane angle,APPA);(10)髋臼外展角(acetabular abduction angle)。在术前术后CT上测量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anteversion angle)。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评估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脊柱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结果:OD-HA由术前的24.8±6.7,矫正为术后的3.5±2.3°(P<0.05),矫正率75.0%;CBVA由术前的21.7±5.9°,矫正为术后的6.8±2.3°(P<0.05),矫正率68.7%;GK由术前的67.3±13.9°,矫正为术后的46.8±6.2°(P<0.05),矫正率30.5%;TK由术前的49.4±12.1°,矫正为术后的30.8±11.9°(P<0.05),矫正率37.7%;LL由术前的-6.4±11.3°,矫正为术后的-37.9±8.3°(P<0.05),矫正率83.1%。(2)PI术前为43.5±9.3°,术后为45.4±8.1°(P>0.05);SS由术前的13.1±9.0°,矫正为术后的32.5±8.7°(P<0.05),矫正率59.7%;PT由术前的30.4±8.2°,矫正为术后的12.9±9.5°(P<0.05),矫正率57.6%;APPA由术前的-15.7±5.8°,矫正为术后的10.3±5.6°(P<0.05),矫正率165.6%;术前髋臼外展角,右侧为58.5±4.1°,左侧为58.7±5.5°,术后矫正至右侧47.1±5.8°(P<0.05),左侧46.8±6.1°(P<0.05),矫正率右侧19.5%,左侧20.3%;术前髋臼前倾角,右侧为36.7±6.5°,左侧为36.9±7.4°,术后矫正至右侧20.4±3.0°(P<0.05),左侧21.3±2.7°(P<0.05),矫正率右侧44.4%,左侧43.0%。(3)PSO矫正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2±1.2h,平均手术出血量417±151ml。(4)并发症情况:硬脊膜撕裂1例,下肢放射痛1例,感染1例,脊柱冠状位失平衡1例,全部36例患者无死亡、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1)PSO矫形术是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手段;(2)进行胸腰椎截骨矫形术后,骨盆的的参数可得到良好的矫正;(3)对于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及髋关节强直畸形的病例,先进行脊柱截骨矫形手术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错误放置等风险。第二章侧卧位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晚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患者易并发胸腰椎后凸及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联合进行脊柱截骨矫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先行脊柱截骨矫形术后行THA可减少髋关节假体脱位的风险,但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的患者,摆放俯卧位进行胸腰椎截骨矫形手术非常困难,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体位替代俯卧位进行手术。目的:观察侧卧位进行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术治疗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及临床数据变化,探讨该体位进行脊柱截骨矫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侧卧位胸腰椎PSO矫形手术,二期行THA手术的AS合并胸腰椎重度后凸畸形及髋关节屈曲挛缩共10例患者。患者手术前后拍摄标准的站立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以下参数:(1)C2齿突-髋关节垂轴角OD-HA;(2)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3)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4)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angle,TK);(6)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7)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8)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9)前骨盆平面角(anterior pelvic plane angle,APPA);(10)髋臼外展角(acetabular abduction angle)。在术前术后CT上测量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anteversion angle)。使用Harris评分系统对THA术前及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评估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脊柱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结果:OD-HA由术前的46.9±9.3°,矫正为术后的7.2±2.7°(P<0.05),矫正率84.6%;CBVA由术前的33.5±7.5°,矫正为术后的5.2±2.8°(P<0.05),矫正率84.5%;GK由术前的106.2±15.7°,矫正为术后的64.6±5.0°(P<0.05),矫正率39.2%;TK由术前的84.0±16.6°,矫正为术后的50.9±13.1°(P<0.05),矫正率39.4%;LL由术前的-24.8±16.7°,矫正为术后的-44.0±6.9°(P<0.05),矫正率43.6%。(2)骨盆影像学参数结果:PI术前为57.1±8.2°,术后为54.5±7.5°(P>0.05);SS由术前的13.7±7.7°,矫正为术后的37.3±7.2°(P<0.05),矫正率63.3%;PT由术前的43.4±9.0°,矫正为术后的17.2±8.1°(P<0.05),矫正率47.6%;APPA由术前的-21.2±6.4°,矫正为术后的-11.1±6.4°(P<0.05),矫正率47.6%;术前髋臼外展角,右侧为59.5±3.8°,左侧为58.2±5.9°,术后矫正至右侧51.3±5.3°(P<0.05),左侧51.9±4.5°(P<0.05),矫正率右侧13.8%,左侧10.8%;术前髋臼前倾角,右侧为38.0±4.3°,左侧为37.6±3.6°,术后矫正至右侧22.6±2.2(P<0.05),左侧23.8±1.3°(P<0.05),矫正率右侧24.7%,左侧24.7%。(3)THA术前Harris评分为23.6±3.9分,术后为82.4±5.2分(P<0.05),优良率90.0%。(4)PSO平均手术时间为7.3±1.8h,平均手术出血量934±181ml。单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1.9±0.6h,平均手术出血量396±124ml。双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4.2±1.1h,平均手术出血量813±167ml。(5)并发症情况:硬脊膜撕裂1例,下肢放射痛2例,感染1例,全部10例患者于PSO矫形术后12周接受单侧或双侧THA,术后无发生假体脱位病例,无死亡、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1)通过侧卧位行PSO治疗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AS患者是有效而且安全的。(2)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及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AS患者术中无法摆放俯卧位时,侧卧位可成为替代体位进行手术。第三章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并发症及防治策略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病情进展可引起特征性的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楔形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已成为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应用最广泛的标准术式,但PSO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较多,创伤较大,因此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相对较高。目的:分析PSO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胸腰椎PSO矫形手术的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的AS患者共46例。收集并查阅所有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变化情况,记录截骨数量、截骨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总共有13例(28.2%)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6.5%)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10例(21.7%)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未出现截瘫、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使用PSO治疗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是有效、安全的,但应警惕PSO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王孟雨[5](2021)在《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腰部多裂肌质量(E)、大小(面积、厚度)、功能(肌肉厚度变化百分比)以及骶髂关节血流的比较分析,探索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骶髂关节血流与疾病发展的关系和特征。2.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设立电针组和假电针组,评价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3.观察针刺干预前后多裂肌形态、功能和质量的变化,试从多裂肌修复的角度探讨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潜在可能的生理学机制。方法:研究一 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及骶髂关节血流超声特征研究于广东省中医院招募符合条件的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招募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9例。不进行干预,利用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超声弹性成像(shear-wave elastography,SWE)、二维超声技术对两组受试者腰部L4/5水平多裂肌和骶髂关节进行观察。评价指标:①多裂肌质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②多裂肌大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的收缩与舒张状态下的面积和厚度;③多裂肌功能:腰部L4/5水平多裂肌厚度变化百分比;④骶髂关节区域血流分级;⑤骶髂关节面积。研究二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招募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生成随机数字得到随机分组,将合格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假电针组。1.治疗方案(1)电针组①选穴:主穴:肝俞(双)、肾俞(双)、膀胱俞(双)、阳陵泉(双)、脊中、筋缩;配穴:肾虚督寒者加命门、腰阳关;肾虚湿热者加曲池(双)、阴陵泉(双)。取穴参照卫生部“梁繁荣、赵吉平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针灸学》”腰痛及筋膜炎章节,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②操作:俯卧位,穴位皮肤和术者双手常规消毒,押手揣穴后刺手将针刺入穴位,肝俞、肾俞、脊中、筋缩用0.30×25mm毫针刺入15mm左右,阳陵泉用0.30×40mm毫针刺入25mm左右,肾俞(双)、肝俞(双)接电极,同一电极连接应不经过心脏。电针参数:疏密波,10/50Hz,电针组电流强度1mA~5mA。每次留针20~30min。(2)假电针组①选穴:电针组穴位旁非经非穴处,肾俞、肝俞、膀胱俞分别选取穴位水平向外旁开1cm,阳陵泉水平向后1cm,脊中、筋缩水平向右1cm。配穴:命门、腰阳关、曲池水平向外旁开1cm,阳陵泉水平向后1cm。②操作:俯卧位,穴位皮肤和术者双手常规消毒,押手揣穴后刺手将针刺入皮下,用0.25×25mm毫针直刺入2-3mm,不行手法,不要求针感。电针电流强度0.1mA-0.3mA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度。每次留针20~30min。2.疗程总疗程为12周,每周治疗2~3次,每次间隔1~2天,完成80%治疗为有效病例。3.评价时点及指标在第0周、第6周、第12周3个时间点分析评估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主要评价指标: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L)、Bath强直性脊柱炎计量指数(BASMI);次要评价指标: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Keitel功能试验、VAS评分、疲劳量表FS-14进行评价。并于第0周、第12周对SAS、SDS量表进行评价。研究三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修复的探索在广东省中医院招募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生成随机数字得到随机分组,将合格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假电针组。1.治疗方案和疗程同“第二节”2.评价指标(1)多裂肌质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2)多裂肌大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的收缩前后面积(musclecross-sectional area,CSA)CSA、厚度;(3)多裂肌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4)骶髂关节区域血流分级。3.评价时间点:针刺治疗第0周、第12周。数据统计分析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率表示,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显着性水平为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一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试验最终纳入30例AS患者,27例健康志愿者。两组基线资料身高、体重、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多裂肌形态与功能(1)多裂肌质量左右两侧腰部L4/5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2)多裂肌大小面积:放松状态下左右两侧腰部L4/5水平多裂肌面积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两组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状态下左右两侧腰部L4/5水平多裂肌面积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L4/5水平多裂肌收缩-舒张面积差值小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厚度:放松状态下左右两侧腰部L4/5水平多裂肌厚度A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缩状态下左右两侧多裂肌厚度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左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多裂肌收缩-舒张厚度差值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裂肌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左右两侧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骶髂关节血流左右两侧骶髂关节血流分级A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AS患者血流分级可见0级、1级、2级血流占比分别为30%、50%、20%,右侧0级、1级、2级血流分别为36.7%、46.7%、16.6%。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血流分级为0级,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4.骶髂关节面积骶髂关节面积结果显示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AS患者的血流分级与杨氏模量值E、多裂肌CSA、多裂肌厚度、多裂肌厚度变化百分无相关性(P>0.05)。左、右两侧腰部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分别与左、右两侧CSA差值呈负相关(P<0.05);右侧杨氏模量值E与右侧多裂肌厚度差值呈负相关(P<0.05)。左、右两侧CSA差值分别与左、右两侧多裂肌厚度差值和厚度变化百分比呈正相关(P<0.001)。研究二结果:1.一般资料:最终纳入电针组22例,假电针组1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学历、病程、疾病活动与否、CRP升高与否、基础用药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指标总VAS、BASMI分析结果:总VAS分值第6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评分较第0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与第12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MI量表评分第6周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较第0周时的评分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6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M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两量表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次要指标分析结果:BASDAI两组的分值,第6周评分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评估较第0周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评估较第6周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DAI两组间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FI两组评分组间在第6周、第12周的评分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FI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eitel的分值变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分值都随着疗程的进展逐渐降低,但在第6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评分较第0周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6周较第12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Keitel两组间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QoL量表在针刺干预的第6周评估较干预第0周分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评估较第0周评分降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与第12周评分值趋于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QOL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两量表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背痛VAS评分第6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评分与第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14分值两组随着疗程的进展逐渐降低,第6周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0周分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夜间背痛VAS评分第6周较第0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0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与第12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VAS、总背痛VAS、夜间背痛VAS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S、SDS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1)多裂肌CSA相关性分析右侧CSA收缩-舒张差值与基线期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活动Keitel评分以及总VA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基线期量表评分未显示相关性(P>0.05)。(2)多裂肌厚度相关性分析左侧多裂肌厚度差值与厚度变化百分比与各量表评分指标之间无相关性(P>0.05)。右侧多裂肌厚度差值与厚度变化百分比与总VAS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基线期量表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3)杨氏模量值E相关性分析右侧杨氏模量值E与BASFI、BASMI、Keitel、总VAS呈正相关(P<0.05);左侧杨氏模量值E与Keitel、总VAS呈正相关(P<0.05),与BASFI、BASMI无相关性(P>0.05);左右两侧杨氏模量值E与ASQOL、BASDAI、总背痛VAS、夜间背痛VAS之间无相关性(P>0.05)。(4)骶髂关节血流分级相关性分析骶髂关节血流分级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以及患者CRP炎症因子水平是否升高无相关性(P>0.05)。血流分级与基线ASQOL、BASFI、BASDAI、BASMI、Keitel、总VAS、总背痛VAS、夜间背痛VAS之间无相关性(P>0.05)。5.安全性分析:所招募的受试者在试验期间未出现与针灸相关的不良反应。研究三结果:1.多裂肌质量组间分析:左右两侧治疗前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有可比性。治疗后电针组E值低于假电针组,但左右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分析:电针组左、右两侧多裂肌E值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电针组左、右两侧多裂肌E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裂肌大小(1)多裂肌CSA分析CSA舒张:左右两侧治疗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多裂肌CSA收缩、收缩-舒张差值在治疗前两组数据组间比较(P<0.05)没有可比性,仅对左侧多裂肌CSA数据进行统计分析。CSA收缩:左侧多裂肌CSA治疗前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收缩-舒张CSA差值:治疗前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裂肌厚度分析厚度差值:左右两侧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左侧多裂肌厚度差值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电针组左右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裂肌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组间比较左侧治疗后电针组高于假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治疗前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左侧多裂肌厚度变化百分比电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假电针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两侧两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流分级组间分析组间分析:左右两侧治疗前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分析:左右两组两侧骶髂关节血流分级在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部多裂肌的质量(E)、大小(面积、厚度)、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较健康志愿者低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血流信号异于健康人,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几乎没有或较少血流信号,AS患者多为1级或2级血流信号;骶髂关节面积较健康人无明显差异。2.针刺能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生活质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疲劳、夜间疼痛的症状,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补充替代疗法在临床推广使用。3.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活动度和疼痛的改善可能与良性调节多裂肌的质量、厚度、功能促进多裂肌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以及改善骶髂关节微血流有关。
史兆娟[6](2021)在《磁共振STIR、DWI定量参数与影像组学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起始于骶髂关节逐步上行延伸至中轴骨及周围附属结构,呈进行性进展,最终导致骨性强直、关节畸变。早期确诊、治疗对延缓关节畸变尤为重要,而评估AS的活动性是指导临床基础治疗或联合用药强化治疗的关键。目前评估AS活动性方法尚无金标准,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或活动指数(BASFI或BASDAI)、实验室血清学指标(HLA-B27、ESR、CRP)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X-ray、US、CT、MRI 等)。ASDAS-ESR和ASDAS-CRP是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协会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综合型评估方法,因计算公式复杂,临床未广泛使用。影像学检查中X-ray、CT检查虽然能够清晰显示骨结构的改变,但对早期AS诊断或活动性评价存在局限性;US检查易受骨质干扰,很难全面显示骶髂关节解剖形态结构及病变细微改变;MRI作为一种成熟的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病中,作为诊断AS最敏感、最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AS活动期的判定及短期疗效评估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性,其评估方法包括MRI评分系统和MRI多功能成像定量参数。MRI评分系统包括:SPARCC 评分、SSS 评分、柏林 Sieperl/Rudwaleit 评分、柏林 Hermannl/Bollow评分、奥尔胡斯评分、利兹评分等;SPARCC评分为炎症评分,主要用于AS早期诊断及活动性评价;SSS评分为结构评分,主要观察AS晚期导致脂肪沉积、骨受侵蚀、关节纤维强直或骨性强直的结构改变。MRI功能成像序列主要包括:DWI、IVIM、DTI、T2*mapping、DCE-MRI的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等。MRI评分系统中SPARCC评分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活动性评估可信度、敏感度较高;MRI功能成像中以DWI对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敏感度较高。近年,放射(影像)组学将传统的影像图像转化为高识别率的空间数据,通过机器特殊的计算方法进行纹理分类,从而获得对临床疾病预测、诊疗、预后评估等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各部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方面国内外文献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纹理分析在骨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STIR、DWI序列获得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值),对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作出定量评估,探讨与临床常用活动性指标(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的相关性并分别评估其诊断效能。第二部分初步探讨STIR序列的影像组学纹理分析在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应用价值,与SPARCC评分、ADC值进行效能比较及相关分析,与临床常用活动性评价指标(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进行相关分析。第一部分STIR、DWI序列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应用目的:分析SPARCC评分、ADC值在评估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价值,探讨与临床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AS活动性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我院经风湿免疫科确诊的早期AS患者共43例,男性30例(69.77%),女性13例(30.23%),年龄为14~51岁,中位年龄26.52±3.28岁。所有患者行骶髂关节MR检查(T1WI、T2WI、STIR、DWI序列)及室验室指标(HLA-B27、ESR、CRP)。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由两名5年以上的风湿科专业医师分别行BASDAI评分后取其平均值,根据BASDAI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组(28例)与稳定组(15例),根据ESR、CRP结果结合临床疼痛评分计算ASDAS-ESR与ASDAS-CRP后取其平均值。MRI定量参数:由两名5年以上的MRI诊断医师在STIR序列上进行SPARCC评分,同时分别在DWI(b值0,600s/mm2)原始图像上测量ADC值后取其平均值。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齐性方差检验,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所有数值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ESR、CRP、ASDAS-ESR、ASDAS-CRP、BASDAI)、MRI 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值)活动组与稳定组比较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双侧骶髂关节髂侧、骶侧的ADC值比较采用非参数配对检验(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ROC曲线评估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的效能。结果:1.临床一般资料及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43例AS患者中,活动组28例(男20例,女8例),稳定组15例(男10例,女5例);活动组HLA-B27阳性率占92.9%,稳定组阳性率占93.3%;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活动组 ESR、CRP、ASDAS-ESR、ASDAS-CRP、BASDAI为分别为21.00±16.25mm/h、12.60±15.92mg/L、2.73±1.25、3.13±1.64、5.60±1.10 分,稳定组分别为 14.00±11.00mm/h、3.03±2.46mg/L、1.27±0.57、1.41±0.77、4.90±0.80分;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定量参数SPARCC评分:活动组35.50±20.00分,稳定组17.00±8.0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双侧骶髂关节右髂侧/骶侧、左髂侧/骶侧活动组分别为(8.81±4.64)/(6.24±2.57)×10-4mm2/s、(7.36±4.60)/(6.13±2.81)×10-4mm2/s,稳定组分别为(5.33±2.26)/(4.61±2.70)×10-4mm2/s、(5.16±1.11)/(4.46±1.71)×10-4mm2/s;活动组高于稳定组(P<0.05),髂侧高于骶侧ADC值(P<0.05)。3.双侧骶髂关节ADC值的比较分别对活动组和稳定组进行双侧骶髂关节髂侧与髂侧、髂侧与骶侧之间的侧别比较,结果发现:左右髂侧、骶侧之间ADC值无统计差异性(P>0.05);左右髂侧与骶侧ADC值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以下统计分析中将左、右髂侧ADC的平均值作为骶髂关节髂侧ADC值,左、右骶侧ADC的平均值作为骶髂关节骶侧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4.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动性指标相关性SPARCC评分与临床各活动性指标呈正相关(P<0.05),活动组均高于稳定组;SPARCC评分与ASDAS-CRP相关性最高,呈高度相关性,活动组相关系数为0.806,稳定组相关系数为0.621(P<0.05)。ADC值与临床各活动性指标呈正相关(P<0.05)。活动组中ADC值与ASDAS-CRP相关性最高,呈中度相关性,髂/骶侧相关系数为0.687/0.608(P<0.05);稳定组中ADC值与ASDAS-CRP呈低/中度相关,髂/骶侧相关系数为0.364/0.575(P<0.05),与ESR、CRP、ASDAS-ESR、BASDAI无明确相关性(P>0.05)。5.MRI定量参数和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的ROC曲线分析SPARCC评分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19.5分,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7、89.3%、73.3%;髂/骶侧ADC值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6.47/4.38)×10-4mm2/s,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3/0.838、64.3%/100%、100%/53.3%;ASDAS-CRP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2.33分,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3、78.6%、100%;BASDAI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5.35分,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30、75%、80%。分析结果表明:MRI定量参数中SPARCC评分诊断效能最高,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中ASDAS-CRP诊断效能最高。结论:1.MRI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值)和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ESR、CRP、ASDAS-ESR、ASDAS-CRP、BASDAI)对判断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MRI定量参数以SPARCC评分的敏感度最高,但特异性略低;在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中以ASDAS-CRP的特异性最强,但敏感度略低。3.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呈正相关,活动组高于稳定组,以SPARCC评分与ASDAS-CRP的相关性最高。第二部分基于STIR影像组学纹理分析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研究目的:基于磁共振STIR序列探讨影像组学纹理分析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风湿免疫科确诊的早期AS共43例(男30例,女13例),根据BASDAI活动度评价标准分为活动组28例和稳定组15例。将所有患者的STIR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ITK-SNAP软件,勾画病变的ROI;双侧骶髂关节髂侧、骶侧分别勾画,共勾画4个区域(右髂侧、右骶侧、左髂侧、左骶侧),43例患者共勾画172个ROI区域。将STIR原始图像和勾画病变的ROI图像分别导入A.K.软件(GE医疗中国)提取病变的纹理特征参数,将提取的特征数据集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训练集(116个ROI)用于纹理特征筛选及模型建立,验证集(56个ROI)用于模型的效能评价。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mRMR去除纹理特征的冗余性,通过LASSO回归模型选出最优的特征子集用来构建最终模型,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值)。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通过ROC曲线评价Radscore值、SPARCC评分、ADC值三种方法的效能,采用DeLong’s test 比较三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探讨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以及临床常用活动性指标(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STIR影像组学纹理特征提取、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共提取895个纹理特征,经Mann-Whitney U检验、mRMR、LASSO回归模型最终优选8个纹理特征子集,包括:3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集群阴影),2个灰度依赖矩阵特征(大依赖度高灰度重点、小依赖度低灰度重点),1个灰度游程矩阵特征(灰度不均匀度),1个灰度尺寸区域矩阵特征(大范围高灰度区域重点),1个相邻灰度差矩阵特征(强度);将以上纹理特征所对应加权系数乘积求和获得Radscore值。2.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ROC曲线分析在训练集中,鉴别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Radscore=51.46(0.81、76.72%、81.25%、66.67%、84.42%、61.54%);SPARCC=20 分(0.91、89.66%、90.00%、88.89%、94.97%、80.00%);ADC =6.71× 10-4mm2/s,(0.78、62.93%、48.75%、94.44%、95.12%、45.33%)。在验证集中,鉴别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Radscore=51.46(0.87、82.14%、90.65%、70.83%、80.56%、85.00%);SPARCC=20分(0.89、78.57%、87.50%、66.67%、77.78%、80.00%);ADC=6.71 X10-4mm2/s(0.85、71.42%、53.13%、95.83%、94.44%、60.53%)。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之间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RCC评分与ADC值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验证集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dscore值与MRI定量参数、临床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呈低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均为0.2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dscore 值与 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 呈均低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21、0.37、0.28、0.3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STIR图像建立的预测模型判断对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评估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获得良好的预测效能,有意义的纹理特征包括:大依赖度高灰度、小依赖度低灰度、大范围高灰度区域、灰度不均匀度、相邻灰度差矩阵(强度)、灰度共生矩阵(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集群阴影)。2.ROC曲线效能:SPARCC评分>Radscore值>ADC值,三种评价方法在验证集内无统计学差异性。3.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呈低度相关性,Radscore值与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 呈低度相关性。
郑中英[7](2021)在《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在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活动性及疼痛程度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势所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12周。记录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并用统计软件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疗法对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⑴疗效方面,经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ASAS20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ASAS20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5.63%,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62.5%,两组总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后两组患者BASDAI、BASF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BASDAI、BASF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⑶VAS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的总体VAS疼痛评分、背部疼痛VAS评分及晨僵VAS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VAS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⑷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患者的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以及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证候积分对比,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⑸实验室检查方面,两组患者的ESR、CRP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ESR、CRP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1.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骶部疼痛、晨僵及脊柱功能,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2.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单纯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说明临床安全性较高。
杨宏武[8](2021)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的磁共振T2-mapping和IDEAL水脂分离成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T2-mapping和IDEAL水脂分离成像技术测量AS患者多裂肌的脂肪浸润情况,并探讨与部分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40名AS患者和41名年龄、性别、BMI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常规T1WI、T2WI、T2-mapping抑脂和不抑脂序列及IDEAL成像扫描;使用常规T2WI序列对L3椎体下终板层面多裂肌脂肪含量进行Goutallier分级,同时采用T2-mapping及IDEAL分别测量其T2值(脂肪)和脂肪分数。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所有研究对象不同Goutallier分级多裂肌脂肪浸润的T2值(脂肪)及脂肪分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S组与对照组两组间CSA、T2值(脂肪)及脂肪分数η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依次分析各个Goutallier分级中AS组与对照组T2值(脂肪)和脂肪分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S组T2值(脂肪)及脂肪分数分别与病程、ESR、CRP及BAS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多裂肌脂肪浸润Goutallier分级的提高,T2值(脂肪)及脂肪分数升高(r=0.671,r=0.715,P<0.05),且Goutallier两两分级间,多裂肌T2值(脂肪)及脂肪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S患者组多裂肌T2值(脂肪)为11.61±6.92ms,脂肪分数为0.28±0.09,对照组T2值(脂肪)为8.11±2.87ms,脂肪分数为0.24±0.05,两组间多裂肌T2值(脂肪)与脂肪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多裂肌脂肪浸润Goutallier0级T2值(脂肪)及脂肪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outallier1级多裂肌T2值(脂肪)和脂肪分数差异有统计学(均P<0.05),Goutallier2级由于对照组样本量太少无法比较;AS患者组中,T2值(脂肪)及脂肪分数均与病程存在正相关(r=0.361,r=0.335,P<0.05),与ESR同样存在正相关(r=0.433,r=0.393,P<0.05),与CRP及BASDA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T2-mapping和IDEAL技术对定量评估多裂肌脂肪浸润有一定价值,AS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进程较健康同龄人更显着,多裂肌脂肪浸润早于形态学改变;AS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与AS病程及ESR呈正相关,与CRP及BASDAI评分未见显着相关性。
华克磊[9](2021)在《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VBM的强直性脊柱炎伴腰背部疼痛患者脑功能及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脑动态局部一致性及脑动态功能连接的研究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主要累及中轴骨骼,是青年人慢性腰痛的重要原因。现有的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及脑结构存在异常改变。然而以往的相关研究很少涉及到动态功能连接随网络形成以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滑动窗标准差来探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脑功能的动态局部一致性(dynamic ReHo)及动态功能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dFC)的异常改变。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招募64名经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以及53名教育水平、性别以及年龄相匹配的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并运用动态局部一致性以及动态功能连接的分析方法和双样本t检验来比较两组受试者之间动态局部功能及动态功能连接的差异性改变。同时运用相关分析来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异常脑区的dReho、dFC值是否与临床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强直性脊柱炎患者(AS)在楔前叶(Precuneus,PCu)的dReHo值上升。另外,我们还发现左侧楔前叶(PCu)与左侧舌回、左侧枕中回以及左侧中央后回的dFC值下降。我们还发现楔前叶的dReHo值与AS的发病时间、TBP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同时还与BASDAI得分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左侧中央后回的dFC值与AS的发病时间、TBP量表得分呈负相关,与BASDAI得分、ESR、CRP之间均无明显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结论:这些发现初步证明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涉及多个静息态脑网络内部分脑区出现动态局部一致性和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默认网络、感觉运动网络以及视觉网络多网络内部分脑区的dReHo值或dFC值改变,且部分脑区与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感受及部分临床相关指标有着密切联系。基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异常的脑网络内动态功能连接探讨了其可能涉及的疼痛机制,进一步增加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的脑网络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脑灰质体积的改变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轴骨,是导致年轻人慢性腰痛的重要因素。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AS患者脑灰质体积的改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与AS疼痛相关的脑灰质体积异常。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4例AS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HCs)。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和双样本t检验来对比两组被试间脑灰质体积的差异性。另外,使用相关分析来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异常脑区的脑灰质体积是否与临床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结果:基于体素水平的分析,AS组与HC组相比较,我们发现AS组患者左侧壳核灰质体积显着增加。此外,我们发现左侧壳核灰质体积与AS发病时间和总背痛评分呈正相关,而与AS患者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BASDAI)、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率无显着相关。结论:我们的发现提高了我们对AS患者疼痛的神经机制的理解,并提供了 AS相关神经损伤的影像学证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AS患者左侧壳核的病理生理学。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10](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二、HLA-B_(27)检测对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LA-B_(27)检测对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HLA-B27联合骶髂关节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HLA-B27 的检测: |
1.3 CT检查: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3组人群HLA-B27检测结果比较: |
2.2 3组人群骶髂关节CT扫描异常率比较: |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ROC曲线绘制: |
3 讨论 |
(2)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S的病因 |
1.1 遗传 |
1.2 微生物及免疫 |
1.3 其 |
2 AS的诊断 |
2.1 诊断标准 |
2.1.1 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 |
2.1.2 ESSG标准 |
2.1.3 ASAS标准 |
2.2 影像学检查 |
2.2.1 X线检查 |
2.2.2 CT检查 |
2.2.3 MRI检查 |
2.2.4 超声检查 |
2.3 实验室检查 |
3 AS的治疗 |
3.1 非药物治疗 |
3.2 西药治疗 |
3.2.1 NSAIDs |
3.2.2 DMARDs |
3.2.3 生物制剂 |
3.2.4 糖皮质激素 |
3.3 中药治疗 |
3.4 手术治疗 |
4 小 结 |
(3)以虹膜睫状体炎为首发症状的强直性脊柱炎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2 讨 论 |
(4)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操作过程 |
1.3 影像学参数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脊柱影像学参数结果 |
2.2 骨盆影像学参数结果 |
2.3 临床相关数据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页 |
第二章 侧卧位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的临床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操作过程 |
1.3 影像学参数 |
1.4 髋关节功能疗效评价 |
1.5 临床数据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脊柱影像学参数结果 |
2.2 骨盆影像学参数结果 |
2.3 髋关节功能疗效评价 |
2.4 临床相关数据及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页 |
第三章 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操作过程 |
1.3 围手术期处理 |
1.4 数据记录 |
2 结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并发症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5)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学研究 |
三、发病机制 |
四、症状研究 |
五、检查手段 |
六、治疗方案 |
第二节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学研究概述 |
一、中医认识 |
二、病因研究 |
三、病机研究 |
四、治疗原则 |
五、治疗方法 |
第三节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生理学机制相关研究 |
一、骶髂关节炎及多裂肌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二、针刺对骶髂关节炎及椎旁肌影响的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及骶髂关节血流超声特征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小结 |
第二节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小结 |
第三节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修复的探索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依据 |
一、选题的切入点 |
二、针灸方案选穴依据 |
三、肌骨超声对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和评估的价值 |
四、指标的选择 |
五、针刺研究中对照组的选择 |
第二节 结果分析 |
一、强直患者多裂肌特点分析 |
二、临床疗效分析 |
三、针刺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腰痛症机制分析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磁共振STIR、DWI定量参数与影像组学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一部分 STIR、DWI序列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应用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STIR纹理分析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表与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7)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2.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 |
2.2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法研究 |
2.3 强直性脊柱炎的方药研究 |
2.4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外治法 |
2.5 强直性脊柱炎的内外合治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定 |
2.6 数据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两组一般资料构成比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疗效性观测指标对比 |
2.1 两组患者BASDAI评分对比 |
2.2 两组患者BASFI评分对比 |
2.3 两组患者VAS量表评分对比 |
2.4 两组患者ESR对比 |
2.5 两组患者CRP对比 |
2.6 两组患者中医主症各症状评分对比 |
2.7 两组患者中医次症各症状评分对比 |
2.8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分对比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3.2 两组患者ASAS20临床疗效对比 |
4 安全性指标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及方药配伍特点 |
1.1 立题依据 |
1.2 本研究方药配伍特点 |
2 本研究用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选穴依据 |
4 择时依据 |
5 临床疗效分析 |
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情况 |
(8)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的磁共振T2-mapping和IDEAL水脂分离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AS患者椎旁肌研究背景 |
1.1 AS概述 |
1.2 椎旁肌生物力学特征 |
1.3 AS患者椎旁肌病理学研究 |
1.4 AS运动疗法 |
1.5 T2-mapping抑脂与IDEAL成像技术对椎旁肌脂肪浸润的定量分析 |
1.6 本研究选取L3椎体下终板层面为研究层面的价值 |
第二章 AS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的磁共振定量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3.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3.2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3.3 将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椎旁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VBM的强直性脊柱炎伴腰背部疼痛患者脑功能及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理论介绍 |
2.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概述 |
2.2 结构磁共振的概述 |
第三章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脑动态局部一致性及脑动态功能连接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脑灰质体积的改变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定义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自然病程 |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5 病理变化 |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
1.1.7 诊断标准 |
1.1.8 活动性评价 |
1.1.9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3 辨证论治 |
1.2.4 中医药疗法 |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标准 |
2.3 分组方法 |
2.3.1 样本量 |
2.3.2 随机化 |
2.3.3 对照 |
2.3.4 盲法 |
2.4 治疗方案 |
2.4.1 治疗耗材 |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
2.4.6 疗程 |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观察时间 |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情况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
3.3.2 血沉 |
3.3.3 C反应蛋白 |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
3.4 中医证候积分 |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
3.5.2 脊柱痛VAS评分 |
3.5.3 病人总体评价 |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
3.6.3 功能指数 |
3.6.4 测量学指数 |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
3.8 临床疗效评价 |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
4.2.2 学术内涵 |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
4.3.2 药对配伍 |
4.4 结局指标选择 |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
4.4.2 量表选择 |
4.5 结果分析 |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
4.6 结果讨论 |
4.7 研究的创新性 |
4.8 不足与展望 |
4.9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四、HLA-B_(27)检测对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HLA-B27联合骶髂关节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许昌,巴成慧,高文鑫,卞佳,李泉,姜兴岳,邢成颜. 吉林医学, 2021(12)
- [2]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进展[J]. 章何陋,吴奕江,高炀,全仁夫. 中医正骨, 2021(11)
- [3]以虹膜睫状体炎为首发症状的强直性脊柱炎2例[J]. 赵珏,刘振宇,陆龙,张婷婷. 人民军医, 2021(08)
- [4]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治疗研究[D]. 陈路. 南昌大学, 2021(01)
- [5]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探讨[D]. 王孟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磁共振STIR、DWI定量参数与影像组学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研究[D]. 史兆娟. 山东大学, 2021(11)
- [7]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郑中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的磁共振T2-mapping和IDEAL水脂分离成像研究[D]. 杨宏武. 汕头大学, 2021(02)
- [9]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VBM的强直性脊柱炎伴腰背部疼痛患者脑功能及结构的研究[D]. 华克磊.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10]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