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给药制剂药物渗透研究综述

透皮给药制剂药物渗透研究综述

一、经皮给药制剂药物渗透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彩霞,王雪纯,余喻先,陈科旭,李秀敏,苗明三[1](2022)在《中药新型外用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药新型外用制剂主要包括经皮给药制剂和经黏膜给药制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新型外用制剂在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本文通过对中药新型外用制剂技术(促透皮吸收方法、载体包封技术等)、中药新型外用制剂剂型(微针、凝胶剂、贴剂、喷膜剂、栓剂、膜剂、原位凝胶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剂型开发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未来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新型外用制剂的研究,注重老药的新型给药系统和"药辅合一"中药成分的开发,加强对中药复方新型外用制剂的研究,建立符合中药整体特征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中药新型外用制剂的可持续发展。

叶丹[2](2021)在《速效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给药系统的研制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皮肤局部麻醉以及与疼痛相关的各种医疗程序中均有广泛应用,但由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其存在起效慢、作用时间短等缺陷,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所需。微乳可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但表面活性剂和醇类助表面活性剂的大量使用造成的安全隐患限制了相关产品的开发。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拟设计一种以橄榄油(OL)、肉豆蔻酸异丙酯(IPM)和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为油相的无醇、低表面活性剂的微乳载体,从而制备一种安全、起效速度快的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局麻制剂。方法:1.在处方前研究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体外同时测定利多卡因碱和丙胺卡因碱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通过考察利多卡因碱、丙胺卡因碱原料药外观、溶解性、熔点等理化性质对原料药进行初步质量评价。利用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差示量热扫描分析方法(DSC)进行利多卡因-丙胺卡因低共熔混合物的研究。通过分别测定利多卡因碱、丙胺卡因碱在不同油相以及溶媒中的溶解度,筛选微乳的油相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的接收液。2.采用三元相图法,分别制备含不同助表面活性剂、辅助油相的OL-IPM微乳相图,以筛选空白微乳载体。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黏度、浊度、pH、电导率进行理化性质表征。通过离心、加热-冷却循环以及长期实验对空白微乳载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3.将质量比为1:1的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溶入油相,用水滴定法制备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在质量评价基础上,以载药量、药物经离体豚鼠腹部皮肤的稳态渗透速率和皮内滞留量为评价指标,对微乳的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微乳处方。再通过凝胶骨架材料及化学促渗透剂的筛选,最终制得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以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黏度和pH等为指标,对制剂进行理化性质表征,通过低温、高温以及长期实验评价制剂的稳定性。4.以家兔为动物模型,采用皮肤刺激性等级评分结合皮肤病理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方法,评价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安全性。以药物稳态渗透速率和皮内滞留量为指标,考察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经离体豚鼠皮肤的渗透活性;以豚鼠为动物模型,市售复方利多卡因凝胶和市售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采用局部针刺法对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初步药效学作出评价。结果:1.建立的HPLC色谱条件为:色谱柱:Inert Sustain?C18(4.6×250 mm,5(?)m);流动相:甲醇-0.5%磷酸二氢铵水溶液(80:20,V/V,三乙胺调pH7.0);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 L/min;柱温:35℃;进样量:20(?)L。经考察,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利多卡因碱、丙胺卡因碱原料药外观、溶解性、熔点的测定结果显示,原料药质量合格,可用于后续研究。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低共熔混合物熔点低于20℃且两药无化学相互作用。在所试单一油相中,IPM对利多卡因碱、丙胺卡因碱的溶解度最大,OL次之,而在两者的1:1混合物中溶解度达到最大,分别为367.89、488.29 mg/m L。利多卡因碱、丙胺卡因碱在20%乙醇-生理盐水中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分别为12.92、9.90 mg/m L,故选择其为体外透皮接收液。2.OL、IPM和VES按质量比3:3:1混合为油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RH40)与司盘80(Span80)按5:1质量比混合为表面活性剂,以三元相图微乳区域内最大油相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O/S)4:6,80%的水含量,制备空白微乳。表征结果显示:空白微乳粒径为36.24 nm,PDI值为0.25,Zeta电位为-13.6m V,黏度为17 m Pa·s,浊度为71.54 NTU,pH为6.08,满足微乳粒径小于100nm,PDI<0.3,低粘度的要求。空白微乳载体具有离心、加热-冷却循环以及长期稳定性,表明空白微乳可用作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载体。经优化后的载药微乳工艺和处方为:药物以低共熔混合状态与各组分混合,O/S为3.2:6.8,含水量为75%。凝胶骨架材料为0.6%卡波姆980,促渗剂为3%乙醇。因此,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最终处方为:2.5%利多卡因,2.5%丙胺卡因,2.25%OL,2.25%IPM,0.75%VES,9.29%RH40,1.86%Span80,0.6%卡波姆,3%乙醇,75%水。最优微乳凝胶的粒径为52.15 nm,PDI值为0.23,Zeta电位为-36.2 m V,黏度为77.87 Pa·s,pH值为6.75。稳定性结果显示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具有低温、高温以及长期稳定性。3.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涂抹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和空白微乳凝胶,对家兔皮肤无严重刺激性;皮肤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使用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后,皮肤各层结构完整,无明显炎性组织病理学改变。4.豚鼠离体皮肤渗透活性实验表明,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药物稳态渗透速率优于对照组。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起效时间(无痛反应率50%)为给药后24.84 min,最大无痛反应率高达92.5%,药效维持时间为245.16 min;市售复方利多卡因凝胶和市售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起效时间、最大无痛反应率、药效维持时间分别为45.45 min、51.62 min;86%、80%;201.53 min、186.80 min。经统计学分析,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与两款市售制剂的药物稳态渗透速率、起效时间、药效维持时间以及最大无痛反应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自制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起效快,且麻醉镇痛效果优于两款同类市售制剂。结论:本文所设计、制备的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无需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用量仅为11.15%,安全、稳定、起效速度快,麻醉镇痛效果优于市售制剂。

鄢森[3](2021)在《物理方法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研究》文中提出青藤碱(SN)是从中药材青风藤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生物碱,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已上市制剂包括片剂和注射剂,其活性成分均为盐酸青藤碱(SNH),主要治疗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片剂具有肝脏首过效应,且SN具有胃肠道刺激性;注射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给药,患者依从性差,注射部位可能发生肌肉萎缩等不良反应。而药物经皮递送可以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消除胃肠道副作用,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提高患者依从性。局部应用时,药物可直达病灶,避免因血药浓度过高带来的全身副作用。本文考察了SN和SNH的经皮渗透性,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电致孔(EP)和超声(US)对SNH进行促渗研究,优化实验条件,并进行皮肤安全性初步评价。首先,参考《中国药典2015版》建立SN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该方法满足系统适用性要求,同时线性适用范围广、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高、耐用性好,能够用于SN和SNH的定量分析。其次,考察了SN和SNH的理化性质、皮肤结合性和经皮渗透性。结果显示,SN和SNH在40%PEG400水溶液中溶解度分别为(92.36±0.54)g·L-1和(10.85±0.03)g·L-1,可以满足体外渗透实验的漏槽条件;SN和SNH在大鼠皮肤匀浆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4 h内含量无明显变化,且与皮肤中蛋白未发生明显结合;经皮渗透动力学分析表明,SN和SNH在角质层中的扩散是其经皮吸收的主要限速步骤。以SNH为模型药物,采用EP和US进行促渗研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EP电压为72 V,时间为60 min时,Q24 h和J比对照组提高了5.4和5.1倍(P<0.01);当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为供给液,采用30 k Hz的低频US,功率为1.67 W·cm-2,时间和占空比分别为30 min和100%时,Q3 h比对照组增加了6.2倍(P<0.001),EP和US对SNH显示出显着的经皮促渗作用。小鼠在体实验中,小鼠皮肤和肌肉中SNH滞留量与对照组相比,EP组分别增加了2.0和1.5倍(P<0.05),连续US组提高了5.4和1.4倍(P<0.001,P<0.05),而脉冲US组提高了18.2和1.8倍(P<0.001,P<0.05),验证了EP和US对SNH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本实验条件下,施加EP与US后小鼠皮肤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EP和US可逆地改变了SNH的皮肤渗透性,在满足皮肤局部安全性的基础上,明显提升了SNH经皮渗透性,为提高SNH经皮治疗作用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京川[4](2021)在《经皮吸收数学模型构建与计算机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皮给药,即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体循环中,以发挥治疗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剂型,这种给药方式具有对患者的适应性好,无首过效应,可长时间保持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掌握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和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助于有效安全的皮肤给药系统优化。通过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对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进行合理的描述,可以细致量化经皮给药的过程。本文以费克传质扩散模型作为基础,并考虑药物在皮肤中的结合和代谢等过程,通过多种方法求解药物在皮肤中的传质数学过程,并且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进行药物皮肤输送过程的模拟计算,得到药物经皮吸收过程的合理模拟结果。这样既可以对经皮/跨黏膜给药进行评价,优化处方和工艺,预测药物的经皮吸收,也可以对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进行风险评估。首先,总结经皮吸收过程的规律,将其抽象成物质的跨膜传质扩散模型,且扩散过程符合费克扩散定律。使用费克扩散方程作为控制方程,并代入经皮吸收通用的初始条件,依此构建出经皮吸收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由偏微分方程构成,为预测药物给药规律,因此需要求解偏微分方程的解析解。针对不同的经皮给药情况,不断细化完善数学模型,构建不同的偏微分方程组并以此求解。然后,在求解偏微分方程组的过程中,发现解析解在求解复杂偏微分方程组中的局限性,然后运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构建的偏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使用MATLAB软件应用有限差分法编写计算程序,根据多种药物渗透扩散进入皮肤的情况,编写不同的计算程序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和体外实验验证计算程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其次使用有限元法运用COMSOL软件求解经皮吸收数学模型的偏微分方程组。通过长效给药贴剂的体外实验进行验证有限元法数值验证的可行性,探究分析了体外实验的可能存在问题和方法的局限,通过模拟实验,在证明模拟规程合理性的前提下,设计优化处方,减少了处方设计中的试错实验,提高实验效率。同时,针对药物透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与酶或蛋白质反应等可能情况,单独建立模型,并用体外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最后,将经皮吸收多层膜扩散模型与药物的房室动力学模型相结合,构建了经皮给药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通过四阶龙格库塔法与有限元法求解推导出的常微分方程组,并结合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模型与数值模拟的适用性与准确性。

李佳莉[5](2021)在《葛根素凝胶贴膏的制备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葛根素对皮肤伤口愈合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葛根素水溶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经皮渗透性。本研究以葛根素为原型药物,通过比较葛根素自组装胶束溶液和葛根素醇质体溶液的经皮渗透性能,优选葛根素分散体系,将其研制成经皮渗透性能好、药物在皮肤的保留时间长、给药方便的骨架型凝胶贴膏。方法:1.葛根素醇质体的制备与评价:建立葛根素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注入-超声法制备葛根素醇质体(puerarin ethosomes,PUE-Es),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工艺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仪等仪器对制剂的形态特征、粒径大小、包封率和稳定性等药剂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性进行了研究。2.葛根素自组装胶束溶液的制备与评价:建立葛根素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葛根素自组装胶束(puerarin micelles,PUE-Ms)(以下简称为“葛根素胶束”),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仪对其形态特征、粒径大小进行研究,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对制剂的稳定性和渗漏率进行考察,并对其体外经皮渗透性进行研究。3.葛根素凝胶贴膏的制备与评价: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和感官评价为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筛选,选取影响较大3个单因素,同时采用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筛选葛根素凝胶贴膏(puerarin micelles hydrogel plaster,PM-HGP)的最佳制备工艺,并且采用流变仪确定凝胶贴膏的载药量;对凝胶贴膏的含膏量、赋形性、粘附力和稳定性等药剂学特性进行考察;研究凝胶贴膏中葛根素的经皮渗透性;以促透性为指标,筛选挥发油的离体经皮渗透性;结合微透析取样技术和LC-MS/MS定量分析技术测定葛根素凝胶贴膏的在体经皮渗透性。结果:1.确定制备处方为:乙醇浓度为30%,卵磷脂为2.1%,葛根素为0.29%;优化后得到的葛根素醇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12.63±4.62)nm,包封率为(82.62±0.33)%;形态分布较均一,无沉淀无杂质,微有蓝色乳光的液体,并且具有明显的丁达尔效应;在TEM视野下呈球形或近球形囊泡,粒径大小较均一;贮藏于4℃为宜;渗透率为(7.88±2.89)%;研究了皮肤角质层对葛根素的经皮渗透性,结果表明角质层对葛根素的经皮渗透性具有一定的限速作用;与葛根素饱和水溶液相比,葛根素醇质体可以提高葛根素的经皮渗透性。2.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葛根素胶束,该制剂为澄清透明,无沉淀无杂质且分布均以的纳米制剂;粒径为(19.56±0.1701)nm;储存温度为35℃;包封率在(94.53±0.01)%左右,渗透率为(9.08±5.68)%;体外透皮的结果表明,与葛根素饱和水溶液相比,葛根素胶束的经皮渗透性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与葛根素醇质体的经皮渗透性比较,发现葛根素胶束的经皮渗透效果更好。3.确定了葛根素凝胶贴膏的最佳处方:NP-700为2.5%,pvp k-30为5%,甘羟铝为0.16%,甘油为44%,35%的葛根素胶束溶液;优化得到的葛根素凝胶贴膏的含膏量为37.8207 g·100cm-2;确定了以3%氮酮为凝胶贴膏的最佳经皮渗透促进剂;确定了以30%乙醇-生理盐水为凝胶贴膏的灌流液;以减量法测得的在体回收率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校正,得到3%氮酮凝胶贴膏的Cmax为174.67ng·m L-1,MRT0-∞为9.74 h,T1/2为3.50 h,Tmax为6.83 h,10 h内药时曲线下的面积(AUC0-10h)958.34 ng·h·m L-1。结论:葛根素自组装胶束可以显着提高葛根素的经皮渗透性;将葛根素自组装胶束制备成凝胶贴膏可以改善葛根素自组装胶束的涂布性和黏着性。

高玲[6](2021)在《基于HaCaT细胞模型研究九分散经皮转运机制》文中认为九分散出自清·费山寿《急救应验良方》,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录,用于治疗痹症,疗效显着,可内服也可外用。其处方组成为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但马钱子有毒,长期服用很容易引起中毒,而外用可以直接用于病灶发挥药效。同时,乳香、没药挥发油含量丰富,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将九分散处方制成合适的经皮给药制剂,有助于更好的发挥疗效。本论文选择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生物碱与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生物碱作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和分子角度多层次系统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与三种生物碱配伍对皮肤活性表皮及其细胞摄取量的影响,从而为九分散外用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对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乳香没药挥发油的使用提供依据。1.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CCK-8比色法,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及其药对、混合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三种生物碱(单一生物碱单独给药)及混合生物碱(三种生物碱共同给药)配伍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氮酮、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混合生物碱均对HaCaT细胞存在明显细胞毒性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马钱子碱的细胞无毒范围0~18μg/m L;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0~12μg/m L;盐酸麻黄碱的细胞无毒范围0~20μg/m L;混合生物碱中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0~12μg/m L。在挥发油的安全浓度下,马钱子碱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马钱子碱的细胞无毒范围分别下降至0~4.5μg/m L、0~4.5μg/m L、0~9μg/m L、0~9μg/m L;士的宁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均下降至0~6μg/m L;盐酸麻黄碱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盐酸麻黄碱的细胞无毒范围下降至0~10μg/m L、0~10μg/m L、0~10μg/m L、0~5μg/m L;混合生物碱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混合生物碱中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均下降至0~6μg/m L。初步考虑可能在三种生物碱原安全浓度下,乳香没药挥发油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细胞对三种生物碱的摄取,使得细胞内的生物碱浓度升高,以致超过了原安全浓度,进而导致三种生物碱的无毒范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摄取量的影响建立测定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LC-MS/MS方法,设置不同挥发油组别、阴性对照溶剂组和阳性对照氮酮组,采用细胞摄取实验考察挥发油作用下单独给药(含单一生物碱)、共同给药(含三种生物碱)时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细胞摄取量。实验结果显示,单独给药时,马钱子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5.65±2.56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40.69±1.79、42.41±3.66、42.07±2.19、43.37±3.36、16.25±1.83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2.66、2.75、2.75、2.82,氮酮组为1.05,除氮酮组外均大于2;士的宁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3.51±1.73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31.64±2.84、34.94±3.16、38.69±3.06、42.20±4.38、13.85±1.80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2.35、2.60、2.89、3.13,氮酮组为1.03,除氮酮组外均大于2;盐酸麻黄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1.08±1.15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7.82±1.85、25.91±1.99、24.37±2.21、30.90±2.13、8.45±1.40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2.52、2.35、2.21、2.80,氮酮组为0.76,除氮酮组外均大于2。共同给药时,马钱子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3.58±1.80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0.75±3.11、22.56±3.28、20.48±2.13、21.64±2.40、11.68±1.34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1.52、1.66、1.51、1.60,氮酮组为0.86,除氮酮组外均大于1;士的宁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5.44±2.01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4.92±3.07、29.24±2.13、26.95±2.74、28.45±2.08、12.47±2.56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1.62、1.91、1.75、1.86,氮酮组为0.80,除氮酮组外均大于1;盐酸麻黄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2.06±0.67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7.95±1.71、19.09±1.46、19.71±2.55、19.49±1.48、7.92±1.77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1.49、1.58、1.63、1.61,氮酮组为0.65,除氮酮组外均大于1。相比于溶剂组,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及配伍各挥发油组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均具有一定的促渗透作用,且对不同的药物存在着不同的促透效果,具体表现出乳香、没药挥发油对脂溶性的马钱子碱、士的宁效果较水溶性的盐酸麻黄碱好,考虑乳香、没药挥发油为两亲性天然促透剂。而氮酮组的促透倍数低于溶剂组,考虑可能是,因氮酮加入的量与乳香、没药挥发油一样的,但超过了氮酮本身的安全浓度,造成了细胞死亡,进入细胞里的药物也就相比与溶剂组少了。同时,对比单独给药与按处方共同给药两种方式的挥发油组促透倍数时,发现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每一挥发油组促透倍数均在共同给药时出现显着性下降,推测这三种生物碱在共同给药过程中,或存在互相干扰。但三种生物碱总摄取量表现出大于单独给药,说明乳香没药挥发油依旧具有明显的促透作用。3.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流动性及膜电位的影响研究采用荧光偏振法,以荧光偏振度P和微粘度η为指标,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的P、η值无明显变化(P>0.05),氮酮低、中剂量组较空白组的P和η值略有减小(P>0.05),但随着浓度的增加,P和η值随之减小,即氮酮高剂量组对细胞膜流动性明显增加(P<0.05)。乳香、药对中剂量组细胞膜的P和η值明显减小(P<0.05),且高剂量组P和η值显着减小(P<0.01);没药、混合的中、高剂量组细胞膜的P和η值均显着减小(P<0.01)。说明不同浓度的乳香、没药、药对、混合挥发油组也可显着增加细胞膜流动性,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表现出与化学促透剂氮酮相似的作用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以亲脂性阴离子荧光探针Di BAC4(3)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荧光强度值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乳香低剂量组对HaCaT细胞膜电位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但是随着浓度增加,细胞膜电位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并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在氮酮及乳香挥发油作用下HaCaT细胞的膜电位发生了去极化,且浓度越高,去极化现象越明显,膜电位越低。没药、药对、混合的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HaCaT细胞的膜电位(P<0.01)。这说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通过增加HaCaT细胞膜的流动性及降低膜电位促进药物的吸收,推断其可能是乳香、没药挥发油具有促透作用的机制之一。4.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平衡的影响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以Fluo-3-AM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细胞内的Ca2+浓度无显着变化(P>0.05),氮酮低剂量组对细胞内Ca2+浓度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但是随着浓度增加,氮酮高剂量组细胞内Ca2+浓度荧光强度显着增加(P<0.01),表明氮酮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有促进作用,可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的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提示乳香、没药挥发油也具有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作用。采用超微量Ca2+-ATP酶测定试剂盒测定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的细胞内Ca2+-ATP酶活性有略微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氮酮、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的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2+-ATP酶活性(P<0.01),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显着降低Ca2+-ATP酶活性。这说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从而可能改变了HaCaT细胞内Ca2+平衡,推断其可能是乳香、没药挥发油具有促透作用的机制之一。也就是说,乳香、没药挥发油影响HaCaT细胞中Ca2+的浓度,进而改变HaCaT细胞膜流动性和膜电位,以增加药物的渗透量。5.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肌醇磷脂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采用Auto Dock_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及预测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PLC、PKC、G蛋白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乙酸辛酯、反式-橙花叔醇,没药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α-蒎烯、大根香叶烯和莪术烯等可以与PLC、PKC的相互作用,结合能均小于-5.0。采用ELISA试剂盒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LC活性、PKC活性的影响,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的中、高剂量组均可使PLC、PKC活性显着增加(P<0.01),与分子对接预测结果一致,推断其可能是乳香、没药挥发油具有促透作用的机制之一,PLC和PKC的活性增加,可以改变了细胞内的Ca2+平衡,改变HaCaT细胞膜流动性和膜电位,以增加药物的渗透量。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3种生物碱均存在良好促透作用,考虑乳香、没药挥发油为两亲性天然促透剂,且乳香、没药挥发油可能通过增加HaCaT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细胞膜的膜电位、增加细胞内Ca2+浓度、降低细胞内Ca2+-ATP酶活性、增加PLC、PKC活性等作用来达到促透效果。

陈博琪[7](2021)在《大麻二酚的经皮递送及促渗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麻二酚(CBD)是一种非成瘾性大麻属植物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抗焦虑、抗惊厥等作用。然而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等影响,CBD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开展CBD经皮给药的研究,使之具有更高的递送效率和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是考察高纯度大麻二酚及大麻叶提取物的经皮渗透性,研究有效的促渗方法,并进行促渗机制及安全性的研究。首先,采用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比较了不同皮肤模型对CBD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比较CBD与大麻叶提取物(CBD含量57.55%)的经皮渗透行为,并进行了CBD经皮渗透动力学计算。结果显示,CBD的小鼠皮肤渗透量显着高于裸鼠皮肤;大麻叶提取物的渗透速率低于高纯度CBD,且组内差异较大,推测这可能与含有大量树脂的大麻叶提取物组成有关;角质层与活性表皮均对CBD的经皮渗透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避免和减少毛囊对CBD经皮递送的影响,选择CBD及裸鼠皮肤进行后续实验研究。其次,以促渗系数(ER)为评价指标,比较了促渗剂预混、促渗剂预处理皮肤及胶束三种方法对CBD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促渗剂预混方法,仅有卡比醇(TP)和泊洛沙姆101(P101)显示出微弱的促渗作用;而预处理皮肤法将TP与P101的ER分别增强至1.40和12.97;胶束的形成极大地改善了CBD的溶解性,但其促渗作用微弱,ER仅为2.76。除此之外,对P101预处理皮肤法的进一步考察。结果显示,清洗皮肤表面的P101并没有改变其促渗作用,高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P101促渗作用减弱,这与胶束状态下P101对CBD在角质层中的增溶作用减弱有关。本文还通过在体皮肤刺激性实验考察泊洛沙姆的皮肤安全性。结果显示,1%P101、4%P101、1%P407和1%P188凝胶对正常皮肤及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皮肤适应性,对皮肤是安全的。最后,通过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分子对接等方法对P101促渗机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101的PPO嵌段能与皮肤SC中的脂质相互作用,扰乱双分子层的有序结构。P101、P407和P188的CMC分别为6.76、16.2、0.41mg/m L,因此在1%浓度下,P407也对CBD具有经皮促渗作用而P188没有。由此推断在低于CMC时,泊洛沙姆对CBD的经皮促渗可能广泛存在于各类泊洛沙姆中。

何淑旺[8](2020)在《妥洛特罗透皮贴剂的研制及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透皮贴剂属于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经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实现疾病治疗的一类制剂。该剂型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提高治疗效果。药物可以长时间地按预定的速度、恒定的进入人体,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给药频率,提高用药依从性,尤其适用于老人、婴幼儿或不宜口服药物的病人。妥洛特罗透皮贴剂(商品名Hokunalin Tape)是世界上第一个长效透皮吸收型β2受体激动剂,由雅培日本公司和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共同开发,于1998年12月在日本获批上市,妥洛特罗具有全身副作用小、对心脏的兴奋作用仅为异丙肾上腺素的1/1000或沙丁胺醇的1/100等优点,已广泛用于临床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治疗。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高,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状况还不能满足其需求,特别是一些专利剂型,国内还存在空白,不能满足特有人群的健康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剂技术和制备工艺使国产化的产品达到参比一致的疗效以替代进口,减轻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费用的负担,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本论文研究了妥洛特罗透皮贴剂处方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透皮吸收机理及药代动力学。建立了透皮贴剂研制及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将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应用于透皮贴剂的研发,研制了完全国产化的妥洛特罗透皮贴剂处方与工艺,为解决我国透皮贴剂国产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基于杂质谱理念,从原料药的合成路线出发,对原料药的杂质谱进行全面剖析,对妥洛特罗原料药的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含量、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等进行研究,为后续贴剂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的理念设计制备了妥洛特罗透皮贴剂,以参比制剂的质量概况(Quality Target Product Profile,QTPP)为处方工艺研发起点,结合目标制剂自身特点,深入分析目标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根据制剂的关键质量属性,对压敏胶的种类及用量、离子对试剂的种类及用量、促渗剂种类及用量、溶剂的种类及用量进行研究,确定目标产品的处方。采用QbD理念,通过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对制剂制备工艺的关键步骤及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对妥洛特罗透皮贴剂制备工艺流程中的“药物溶液配制”、“贮库层制备”和“贴片叠合”各工序生产步骤中工艺参数、输入物料及输出物料的物料属性等进行分析,完成了初始工艺变量风险评估;对药物溶液配制中的溶解温度、搅拌速度以及混合时间;药物贮库层制备工序的涂布厚度、涂布速率和干燥温度;叠合工艺中的叠合高度等进行了系统考察,确定了妥洛特罗贴剂的制备工艺,并完成了三批次工艺放大产品的制备。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通则0121贴剂的相关规定,参考《日本药典》妥洛特罗透皮贴剂的质量标准,并结合本品制剂工艺制定质量控制项目,主要包括性状、鉴别、粘着性物质、粘附力、残留溶剂、含量均匀度、有关物质、释放度、含量等项目。各检查项目测定方法经过验证,能够满足质量控制要求。对三批妥洛特罗透皮贴剂样品开展稳定性考察(影响因素10天、加速稳定性6个月、长期稳定性6个月)。结果表明,妥洛特罗透皮贴剂的性状、含量、有关物质、释放度等指标在稳定性考察条件下与0天相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评价了皮肤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分布情况以及对妥洛特罗渗透的影响,证明了妥洛特罗是P-gp的底物,P-gp可以促进妥洛特罗的透皮吸收。研究发现,妥洛特罗贴剂在Buehler试验(Buehler Test,BT)中未见豚鼠皮肤过敏反应,在体皮肤刺激性研究显示妥洛特罗贴剂对兔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停药后可恢复,结果与参比制剂一致。说明自研妥洛特罗贴剂局部刺激性较小,具备良好的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妥洛特罗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自制妥洛特罗贴剂与参比制剂在大鼠体内具有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基本一致,表明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具备较好的药代动力学一致性。

李洁琼[9](2020)在《星型硅微针对腺苷经皮渗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考察硅微针预处理对亲水性小分子腺苷皮肤渗透性及体内药效学的影响。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微针的表观阵列结构,光学显微镜考察微针处理皮肤后的表面形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腺苷含量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研究。乳化法制备腺苷的水包油型乳剂(Ad-O/W),评价其形态、pH值、分散均匀性和稳定性等制剂学性质。皮肤刺激性试验初步探究微针处理皮肤的安全性。Franz扩散池考察微针预处理对Ad-O/W的体外透过大鼠皮肤的影响。构建基于D-半乳糖注射和紫外灯照射的亚急性皮肤衰老模型,考察腺苷对皮肤水分、弹性、皱纹量和皮肤表观形态的影响。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考察Ad-O/W和微针联合应用对皮肤组织的影响,Dmetrix软件测定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的变化。结果:SEM表征结果显示,硅微针阵列分布整齐,针头呈棱锥型。微针处理皮肤可有效穿透角质层。腺苷的浓度与HPLC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要求,24小时内稳定性良好。光学显微镜考察结果,Ad-O/W的粒径大小均匀,pH值为6.72±0.09,腺苷含量约为10 mg.g-1,稳定性良好。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微针对皮肤的处理时间低于2 min时,对皮肤无肉眼可见的刺激性。溶液中的腺苷很难透过大鼠皮肤,O/W乳剂中的腺苷具有一定的大鼠皮肤渗透性。微针预处理皮肤可以明显改善腺苷的大鼠皮肤通透性,Ad-O/W中腺苷的8 h皮肤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分别为33.86±1.64 μg.cm-2和4.23 μg.cm-2.h-1,约为微针未处理组的4.49倍和3.13倍。Ad-O/W与微针联合应用可显着提高衰老皮肤的水分和弹性,减少皱纹量、改善皮肤形态,减轻因皮肤衰老而导致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萎缩,增加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具有良好的抗皮肤衰老作用。结论:微针预处理皮肤可以显着增加O/W型乳剂中腺苷的皮肤渗透性,未见明显的皮肤刺激性,也具有良好的抗皮肤衰老效果。本文为微针在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经皮给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潘亚辉[10](2020)在《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温敏性水凝胶)作为脐疗痛经复方的载体,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2.优化脐疗痛经复方提取工艺,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透皮吸收效果及安全性。3.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1.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Fe3O4纳米颗粒,并将Fe3O4纳米颗粒与温敏性高分子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结合,制备不同浓度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通过光热转换测试、电子扫描测试、水凝胶溶胀动力学等测试进行表征,优选用于后续实验的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2.对痛经脐疗复方进行提取并优化提取工艺,实现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复方的负载,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实验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效果,并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安全性。3.将60例原发性痛经受试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脐疗新剂型组各30例,以CMSS痛经症状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程度分级标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PGF2αM为评价指标,并比较两组有效率;观察并记录试验过程中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ALT、BUN、Cre含量异常变化情况,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制备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机械性,光热转换测试表明Fe3O4纳米颗粒与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的照射条件下温度逐渐升高,且温度升高速率与Fe3O4纳米颗粒浓度成正比;SEM测试表明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及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结构均匀;水凝胶溶胀动力学测试表明水凝胶的溶胀率前1 h内增加迅速,后逐渐减慢,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较空白水凝胶低。整体考虑水凝胶的机械性、光热性能与溶胀率,最终选取2.0 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作为脐疗新剂型贴的载体。2.优化得到痛经脐疗复方最佳提取工艺,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表明载药的Fe3O4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不含Fe3O4水凝胶;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两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红斑和水肿现象;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空白组、对照组及脐疗新剂型组大鼠的体重、饮食、精神、行为活动、粘膜以及呼吸等现象无明显异常改变,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脐疗新剂型贴经皮给药无皮肤刺激性与急性毒性反应。3.一个疗程后,隔药灸脐法与脐疗新剂型贴均能显着降低VAS读数(P<0.01),组间比较,两种疗法对腹痛程度的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种疗法均能显着降低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评分(P<0.01),但隔药灸脐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痛经症状的改善范围较脐疗新剂型组更广泛;两种疗法对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治疗一个疗程的整体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两种疗法均能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左、右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A/B值(P<0.01或P<0.05),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缓解左、右子宫动脉PI、子宫弓状动脉的RI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贴(P<0.05);两种疗法均能显着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血清PGF2αM含量(P<0.01),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有效率为89.29%,脐疗新剂型组有效率为82.76%,两组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治疗前后ALT、BUN、Cre的含量无异常变化。结论1.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机械性及光热性能,可用作脐疗新剂型贴的药物载体。2.痛经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证明近红外光条件下,水凝胶中的光热材料Fe3O4纳米颗粒将光能转变为热能,温度的升高导致温敏性水凝胶体积的收缩,促进药物的释放与渗透。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脐疗新剂型贴对皮肤无刺激性及急性毒性反应,表明安全性较高,可进一步用于临床。3.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腹痛程度、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并通过对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及A/B值的良性调节,增加子宫供血以改变子宫缺血缺氧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及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率无差异性。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经皮给药制剂药物渗透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给药制剂药物渗透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新型外用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新型外用制剂的发展概况
2 中药新型外用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促透皮吸收方法的应用研究
    2.2 载体包封技术的应用研究
        2.2.1 脂质体、醇质体
        2.2.2 微乳(纳米乳)
3 中药新型外用制剂剂型的研究进展
    3.1 应用于皮肤的制剂剂型
        3.1.1 微针
        3.1.2 凝胶剂
        3.1.3 贴剂
        3.1.4 喷膜剂
    3.2 应用于黏膜的制剂剂型
        3.2.1 栓剂
        3.2.2 膜剂
        3.2.3 原位凝胶
4 讨论与展望
    4.1 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
    4.2 注重老药的新型给药系统开发
    4.3 关注“药辅合一”中药成分的开发
    4.4 加强对中药复方新型外用制剂的研究,建立符合中药整体特征的评价体系

(2)速效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给药系统的研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处方前工作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原料药的理化性质考察
        2.3 低共熔混合物的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HPLC分析方法的确证
        3.2 原料药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
        3.3 低共熔混合物的研究结果
    4 结论
第二部分 复方利多卡因空白微乳载体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微乳三元相图的制备
        2.2 空白微乳的制备
        2.3 空白微乳的理化性质
        2.4 空白微乳的稳定性考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油的微乳相图
        3.2 最优空白微乳的制备
        3.3 空白微乳的理化性质考察结果
        3.4 空白微乳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4 结论
第三部分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处方优化及制备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方法的建立
        2.2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的处方优化及制备
        2.3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优化及制备
        2.4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及微乳凝胶的表征
        2.5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稳定性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药微乳的处方优化结果
        3.2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处方优化结果
        3.3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及微乳凝胶的表征结果
        3.4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4 结论
第四部分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的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皮肤刺激性实验
        2.2 皮肤组织病理学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皮肤刺激性评价结果
        3.2 皮肤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4 结论
第五部分 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离体经皮渗透活性及初步药效学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自制制剂与市售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2.2 初步药效学评价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活性比较结果
        3.2 制剂初步药效学评价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乳及经皮给药微乳制剂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物理方法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青藤碱及其盐酸盐
        1.1.1 理化性质
        1.1.2 药理活性
        1.1.3 制剂研究
    1.2 经皮给药系统
        1.2.1 皮肤结构与功能
        1.2.2 药物经皮给药过程
        1.2.3 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
        1.2.4 经皮给药促渗方法
    1.3 物理促渗方法
        1.3.1 离子导入法
        1.3.2 电致孔法
        1.3.3 超声法
    1.4 立题依据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SN和SNH经皮渗透性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SN的制备
        2.2.2 离体皮肤的制备
        2.2.3 HPLC定量分析方法
        2.2.4 表观溶解度测定
        2.2.5 油水分配系数(Log P)测定
        2.2.6 不同溶剂系统稳定性考察
        2.2.7 皮肤匀浆中稳定性考察
        2.2.8 皮肤结合性考察
        2.2.9 药物饱和溶液体外渗透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N的制备与表征
        2.3.2 HPLC定量分析方法
        2.3.3 表观溶解度测定
        2.3.4 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2.3.5 不同溶剂系统稳定性考察
        2.3.6 皮肤匀浆中稳定性考察
        2.3.7 皮肤结合性考察
        2.3.8 经皮渗透动力学
    2.4 本章小结
3 电致孔法促进SNH体外经皮渗透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离体皮肤的制备
        3.2.2 EP体外促渗实验
        3.2.3 动物皮肤考察
        3.2.4 EP施加方式考察
        3.2.5 EP电压参数考察
        3.2.6 EP施加时间考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动物皮肤考察
        3.3.2 EP施加方式考察
        3.3.3 EP电压参数考察
        3.3.4 EP施加时间考察
    3.4 本章小结
4 超声法促进SNH体外经皮渗透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药品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离体皮肤的制备
        4.2.2 超声体外促渗实验
        4.2.3 动物模型考察
        4.2.4 US耦合剂考察
        4.2.5 US频率与功率考察
        4.2.6 US时间与占空比考察
        4.2.7 EP与US协同促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动物皮肤考察
        4.3.2 US耦合剂考察
        4.3.3 US频率与功率考察
        4.3.4 US时间与占空比考察
        4.3.5 EP与US协同促渗
    4.4 本章小结
5 物理方法促进SNH在体经皮渗透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药品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动物
    5.2 实验方法
        5.2.1 皮肤和肌肉中SNH含量测定
        5.2.2 EP在体促渗实验
        5.2.3 US在体促渗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致孔在体促渗实验
        5.3.2 超声在体促渗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英文缩写词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经皮吸收数学模型构建与计算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经皮给药系统
        1.1.1 皮肤生理结构及功能
        1.1.2 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1.1.3 不同物种皮肤结构与皮肤完整性的物理测定方法
        1.1.4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
    1.2 经皮吸收的数学模型
        1.2.1 经皮吸收房室动力学模型
        1.2.2 QSAR模型
        1.2.3 费克扩散模型
    1.3 经皮吸收数值求解方法
        1.3.1 解析解
        1.3.2 有限差分法
        1.3.3 有限元法
    1.4 立题依据
2 经皮给药系统数学模型构建与推导
    2.1 经皮吸收单层膜模型构建与推导
        2.1.1 控制方程
        2.1.2 方程推导
    2.2 经皮吸收双层膜模型构建与推导
        2.2.1 控制方程
        2.2.2 方程推导
        2.2.3 考虑药物代谢情况
        2.2.4 考虑药物结合
        2.2.5 考虑药物结合与药物代谢
    2.3 经皮吸收三层膜模型
        2.3.1 控制方程
        2.3.2 方程推导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层膜传质扩散模型
        2.4.2 双层膜传质扩散模型
        2.4.3 三层膜传质扩散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有限差分法经皮吸收数值模拟
    3.1 单层膜经皮吸收数值模拟
        3.1.1 数值计算方法
        3.1.2 差分格式的解的存在唯一性、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
        3.1.3 数值实验算例
    3.2 双层膜传质数值模拟
        3.2.1 数值计算方法
        3.2.2 考虑药物代谢
        3.2.3 考虑药物结合
        3.2.4 考虑药物结合与代谢
        3.2.5 数值实验算例
    3.3 三层膜传质数值模拟
        3.3.1 数值计算方法
        3.3.2 数值实验算例
    3.4 模型验证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单层膜传质数值模拟
        3.5.2 双层膜传质数值模拟
        3.5.3 三层膜传质数值模拟
    3.6 本章小结
4 有限元法经皮吸收数值模拟
    4.1 经皮吸收数学模型
        4.1.1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4.1.2 求解方法与网格划分
    4.2 模型验证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VS药物释放实验
        4.3.2 RVS经皮吸收数值模拟
        4.3.3 RVS中控释膜浓度影响
        4.3.4 接收液对经皮吸收影响
        4.3.5 酶代谢与蛋白质结合对经皮吸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经皮给药的药物动力学模拟
    5.1 经皮给药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构建
        5.1.1 单室模型
        5.1.2 双室模型
    5.2 经皮给药药动学模型的数值计算
        5.2.1 四阶龙格库塔法
        5.2.2 有限元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四阶龙格库塔法数值模拟
        5.3.2 有限元法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葛根素凝胶贴膏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立题依据
    2 研究思路
    3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葛根素醇质体的制备与评价
    第一节 葛根素醇质体中葛根素含量测定的方法与制备工艺的考察
        1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葛根素醇质体的评价
        1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葛根素胶束的制备与评价
    第一节 葛根素胶束中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与处方优化
        1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葛根素胶束的评价
        1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葛根素凝胶贴膏的制备与评价
    第一节 葛根素凝胶贴膏基质的筛选与优化
        1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葛根素凝胶贴膏的评价
        1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葛根素凝胶贴膏的在体微透析经皮渗透性研究
        1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结语
    1 全文总结
    2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HaCaT细胞模型研究九分散经皮转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乳香/没药挥发油、药对/混合挥发油、氮酮、混合生物碱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2 马钱子碱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3 士的宁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4 盐酸麻黄碱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5 混合生物碱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3.6 三种生物碱(单独给药)及混合生物碱溶液(共同给药)配伍不同挥发油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比较
    4.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摄取量的影响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单独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3.2 混合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3.3 单独给药及共同给药时不同挥发油促透效果比较
    4.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流动性及膜电位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平衡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肌醇磷脂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分子对接法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对PLC、PKC及 G蛋白的相互作用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PLC蛋白的分子对接
        3.2 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PKC蛋白的分子对接
        3.3 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G蛋白的分子对接
        4.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LC、PKC活性的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LC活性的影响
        3.2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KC活性的影响
        4.分析与讨论
全文总结
    1.研究结论
    2.创新点
    3.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大麻二酚的经皮递送及促渗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大麻与大麻二酚
        1.1.1 大麻概述
        1.1.2 大麻的主要成分及应用
        1.1.3 大麻二酚概述
        1.1.4 大麻二酚经皮给药研究进展
    1.2 经皮给药系统
        1.2.1 皮肤屏障结构与功能
        1.2.2 药物经皮渗透途径
        1.2.3 经皮促渗方法
    1.3 泊洛沙姆
        1.3.1 泊洛沙姆概述
        1.3.2 泊洛沙姆的应用
        1.3.3 泊洛沙姆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1.4 立题依据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大麻二酚及大麻叶提取物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配制
        2.3.2 CBD含量测定方法
        2.3.3 大麻叶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BD 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2.4.2 大麻叶提取物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大麻二酚与大麻叶提取物经皮渗透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离体皮肤制备
        3.3.2 经皮渗透相关理化性质测定
        3.3.3 药物影响因素实验
        3.3.4 药物溶液稳定性考察
        3.3.5 药物皮肤代谢实验
        3.3.6 药物与皮肤结合实验
        3.3.7 体外经皮渗透与皮肤滞留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理化性质测定
        3.4.2 影响因素实验
        3.4.3 溶液稳定性
        3.4.4 CBD皮肤代谢
        3.4.5 皮肤结合实验
        3.4.6 体外透皮实验皮肤模型选择
        3.4.7 CBD与大麻叶提取物经皮渗透比较
        3.4.8 CBD经皮渗透动力学
    3.5 本章小结
4 CBD经皮促渗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配制
        4.3.2 皮肤预处理实验
        4.3.3 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4.3.4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促渗剂对CBD经皮渗透的影响
        4.4.2 CBD胶束的表征
        4.4.3 CBD胶束的体外经皮渗透
        4.4.4 皮肤表面滞留对P101 预处理皮肤促渗效果的影响
        4.4.5 浓度对P101 预处理皮肤促渗效果的影响
        4.4.6 时间对P101 预处理皮肤促渗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泊洛沙姆局部皮肤安全性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泊洛沙姆凝胶制备
        5.3.2 皮肤刺激性实验
        5.3.3 皮肤切片制备与染色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泊洛沙姆对CBD的促渗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经时局部浓度变化考察
        6.3.2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6.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6.3.4 分子对接
        6.3.5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6.3.6 泊洛沙姆的CMC测定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经时局部浓度变化考察
        6.4.2 ATR-FTIR分析
        6.4.3 分子动力学模拟
        6.4.4 分子对接
        6.4.5 不同类型泊洛沙姆对CBD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
        6.4.6 泊洛沙姆CMC测定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妥洛特罗透皮贴剂的研制及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经皮给药的生理和理化基础
        1.1 皮肤的结构
        1.2 药物经皮吸收的过程
        1.3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4 增强药物经皮吸收的策略
    2、透皮贴剂概述
        2.1 透皮贴剂的特点和分类
        2.2 透皮贴剂的发展
        2.3 透皮贴剂常用材料
        2.4 透皮贴剂的评价方法
        2.4.1 粘附力测定
        2.4.2 释放度
        2.4.3 皮肤刺激性和过敏性
        2.4.4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2.4.5 体内经皮吸收研究
    3、妥洛特罗及其透皮贴剂
        3.1 妥洛特罗原料药
        3.2 妥洛特罗贴剂
    4、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第一章 原料药特性
    1、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方法与结果
        2.1 原料药合成工艺
        2.2 有关物质检测
        2.2.1 专属性
        2.2.2 检测限
        2.2.3 线性范围
        2.2.4 准确度
        2.2.5 溶液稳定性
        2.2.6 检测结果
        2.3 残留溶剂
        2.3.1 专属性
        2.3.2 重复性与中间精密度
        2.3.3 检测限
        2.3.4 准确度
        2.3.5 检测结果
        2.4 含量测定方法
        2.4.1 专属性
        2.4.2 线性
        2.4.3 重复性与中间精密度
        2.4.4 准确度
        2.4.5 溶液稳定性
        2.4.6 检测结果
        2.5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2.6 妥洛特罗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7 晶型分析
    3、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QBD理念的妥洛特罗透皮贴剂处方设计
    1、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方法与结果
        2.1 参比制剂剖析
        2.1.1 参比制剂特性
        2.1.2 目标产品质量概况及关键质量属性
        2.2 妥洛特罗贴剂处方初步研究
        2.2.1 体外透皮试验
        2.2.2 黏附力试验
        2.2.3 压敏胶种类及用量的考察
        2.2.4 离子对试剂种类及用量的考察
        2.2.5 促渗剂种类及用量的考察
        2.2.6 溶剂种类及用量的考察
        2.3 原辅料相容性研究
        2.4 处方变量初始风险评估
        2.5 妥洛特罗贴剂处方优化
        2.5.1 因素水平的确定
        2.5.2 正交试验实施
        2.5.3 正交试验结果
        2.6 处方组成的确定
        2.7 处方变量风险评估更新
    3、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妥洛特罗透皮贴剂产业化研究
    1、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方法和结果
        2.1 工艺流程图
        2.2 工艺变量初始风险评估
        2.3 药物溶液制备工艺
        2.3.1 工艺初始风险评估
        2.3.2 混合温度考察
        2.3.3 搅拌速度考察
        2.3.4 混合时间考察
        2.3.5 药物溶液制备工艺参数的确定
        2.3.6 工艺风险评估更新
        2.4 药物贮库层制备工艺
        2.4.1 工艺初始风险评估
        2.4.2 工艺优化
        2.4.3 工艺参数的确定
        2.4.4 工艺风险评估更新
        2.5 叠合工艺
        2.5.1 工艺初始风险评估
        2.5.2 叠合制备工艺的考察
        2.5.3 贴剂叠合部分工艺参数的确定
        2.5.4 工艺风险评估更新
        2.6 制备工艺变量风险更新
        2.7 工艺确定
        2.8 产业化车间设计
        2.9 三批样品制备
        2.10 检测结果
    3、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妥洛特罗透皮贴剂质量研究与评价
    1、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方法与结果
        2.1 检查项目
        2.1.1 性状
        2.1.2 鉴别
        2.1.3 粘着性物质
        2.1.4 持粘力测定
        2.2 含量
        2.2.1 分析方法
        2.2.2 方法学验证
        2.2.3 含量测定结果
        2.3 含量均匀度
        2.4 有关物质
        2.4.1 检测方法
        2.4.2 方法学验证
        2.5 释放度
        2.5.1 分析方法
        2.5.2 方法学验证
        2.5.3 样品释放度测定
        2.6 体外透皮
        2.6.1 空白贴剂的制备
        2.6.2 专属性样品
        2.6.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6.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6.5 透皮速率检测结果
        2.6.6 残留溶剂
        2.7 工艺放大三批产品检测结果
    3、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妥洛特罗透皮贴剂稳定性研究
    1、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方法和结果
        2.1 影响因素试验
        2.2 加速试验
        2.3 长期试验
    3、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妥洛特罗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与局部过敏性和刺激性研究
    1、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方法和结果
        2.1 P-gp对妥洛特罗经皮吸收的影响
        2.1.1 免疫组化实验
        2.1.2 体外透皮实验
        2.1.3 妥洛特罗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
        2.2 在体皮肤过敏性研究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结果
        2.2.3 结论
        2.3 在体皮肤刺激性研究
        2.3.1 实验方法
        2.3.2 结果
    3、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妥洛特罗贴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材料和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方法和结果
        2.1 实验方法
        2.2 检测方法
        2.2.1 标准溶液制备
        2.2.2 血浆样品制备
        2.2.3 专属性
        2.2.4 LLOQ、线性和范围
        2.2.5 准确度与精密度
        2.2.6 基质效应
        2.3 结果
    3、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授权专利、申报课题与获得奖励
    学术论文
    专利
    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星型硅微针对腺苷经皮渗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背景
    2.腺苷
    3.透皮给药系统
    4.促渗透策略
        4.1 微针
        4.2 乳膏
    5.国内外研究现状
    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微针的评价和表征
    1.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微针形态学表征
        2.2 微针处理后的皮肤表面形态表征
    3.实验结果
        3.1 微针阵列表征图
        3.2 微针参数计算
        3.3 微针处理后的皮肤表面形态表征
    4.本章小结
第三章 腺苷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腺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2.2 稳定性研究
    3.实验结果
        3.1 腺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精密度考察
        3.3 准确度考察
        3.4 腺苷稳定性研究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腺苷乳膏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腺苷乳膏剂的制备
        2.2 乳膏剂的质量控制
        2.3 腺苷含量测定
        2.4 乳膏稳定性考察
    3.实验结果
        3.1 制备工艺筛选结果
        3.2 乳膏质量评价
        3.3 含量测定
        3.4 稳定性考察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皮肤刺激性评价和腺苷体外透皮研究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皮肤刺激性试验
        2.2 体外透皮试验
    3.实验结果
        3.1 皮肤刺激性
        3.2 体外透皮试验
    4.本章小结
第六章 腺普体内药效学评价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造模
        2.2 给药方法
        2.3 小鼠体重测定和给药剂量计算
        2.4 药效学评价
    3.实验结果
        3.1 衰老皮肤模型的建立
        3.2 皮肤水分评价
        3.3 皮肤弹性评价
        3.4 皮肤表观表征
        3.5 皮肤组织病理学评价
    4.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敏型纳米复合物(Fe_3O_4@pNIPAM水凝胶)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合成样品性能表征测试
    2 实验结果
        2.1 制备的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宏观图
        2.2 Fe_3O_4纳米颗粒光热转换测试
        2.3 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升温曲线
        2.4 Fe_3O_4纳米颗粒及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SEM测试
        2.5 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的溶胀动力学测试
    3 小结
第二部分 痛经脐疗复方部分基础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药物体外释放结果
        2.2 药物体外透皮吸收结果
        2.3 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2.4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痛经脐疗药物新剂型贴临床疗效评价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方法
        2.5 疗效评定方法与标准
        2.6 伦理学审核
        2.7 安全性评价
        2.8 不良反应的处理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3.2 基线数据比较
        3.3 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 机理探讨
        3.1 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理论依据
        3.2 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依据
    4 结果讨论及分析
        4.1 视觉模评分(VAS读数)分析
        4.2 痛经症状量表(CMSS)分析
        4.3 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分析
        4.4 血清PGF_(2α)M含量结果分析
        4.5 两组有效率分析
        4.6 整体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隔药灸脐法治疗痛经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四、经皮给药制剂药物渗透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新型外用制剂的研究进展[J]. 李彩霞,王雪纯,余喻先,陈科旭,李秀敏,苗明三. 中国药房, 2022
  • [2]速效复方利多卡因微乳凝胶给药系统的研制及评价[D]. 叶丹.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物理方法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研究[D]. 鄢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经皮吸收数学模型构建与计算机模拟[D]. 刘京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葛根素凝胶贴膏的制备与评价[D]. 李佳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HaCaT细胞模型研究九分散经皮转运机制[D]. 高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大麻二酚的经皮递送及促渗机制分析[D]. 陈博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妥洛特罗透皮贴剂的研制及产业化研究[D]. 何淑旺. 山东大学, 2020(01)
  • [9]星型硅微针对腺苷经皮渗透的影响[D]. 李洁琼.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D]. 潘亚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透皮给药制剂药物渗透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