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院前急救病原学特征分析

儿童院前急救病原学特征分析

一、儿童院前急救病因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纪学颖,樊冬雪,陈志刚,吴敏,章衡[1](2021)在《院前救治的儿童意识障碍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院前救治意识障碍儿童的病因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9-01至2019-12月期间由镇江市急救中心救治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9且年龄≤14岁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33名儿童(占当年度救治患者总数的0.83%)被纳入研究,其中57.9%为男性。年龄1-4岁者占48.1%。抽搐是呼叫院前急救的最常见原因,共54例(40.6%),最常见于学龄前儿童组,与其他年龄组别中有明显差异(P<0.001)。监测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GCS)从现场初次评估到抵达医院期间改善或保持稳定。结论抽搐发作是院前急救中儿童意识障碍最常见的原因,并且最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在院前医护人员的救治期间,儿童患者的监测指标和意识障碍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张姣姣[2](2021)在《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研究较少,只有少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创伤登记系统实时获取TSCI患者的流行特征资料,而中国尚未开展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从中国伤害性疾病的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来看,TSCI发病后易于流向三级医院住院病案系统,因此通过开展基于三级医院病案系统的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研究,可初步了解TSCI对我国人群的危害程度及特点,为制定TSCI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目的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描述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影响TSCI住院患者费用和转归效果的因素,初步了解TSCI给我国人群健康带来的疾病负担。方法首先,通过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摘录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损伤及救治特征等信息,经数据清洗后共纳入4404名调查对象。利用复杂抽样加权和脊髓损伤相关床位占比估算全国三级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同时描述住院患者的特征分布。其次,通过西安市红会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分析TSCI住院费用情况。本次调查从西安市红会医院病案系统中摘录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据,共382名。利用上述数据,描述不同TSCI疾病特征的住院费用分布,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患者费用的因素。最后,利用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的出入院ASIA损伤分级变化描述TSCI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现状,并采用两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医院间影响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因素。结果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为72907例,住院患者发生率为52.35/100万。在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中,平均年龄为51.6岁,≥60岁患者比例为32.4%;男女比例为3:1,且0~9岁的男女比例最低(2:5),30~39岁最高(4:1);农民和工人的比例最高(56.2%)。在损伤病因中,高处坠落为首要损伤病因(30.1%),常见于男性和青壮年人群;跌倒为次要病因(28.2%),常见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在损伤水平与程度中,颈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占86.0%,与颈脊髓损伤相比,胸脊髓损伤的平均年龄较低,完全性脊髓损伤比例高(48.4%)。在入院ASIA损伤分级中,D级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入院ASIA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A级至C级脊髓损伤的比例均高于女性,<10岁组中B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其它年龄组均为D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且入院A级和B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损伤病因为高处坠落,C级和D级损伤患者为跌倒。在救治特征分布中,中位住院时间为14天,受伤后2小时内入院的比例为7.5%,受伤当天手术的比例为1.9%,接受手术和康复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1.8%和37.4%。基于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费用调查数据得出,382例TSCI患者的总费用为3908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02305.2元,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次均住院费用为43959.5元。在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住院时间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为手术等级、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康复治疗和入院ASIA损伤分级。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比例为27.3%。在出院ASIA损伤分级分布中,D级脊髓损伤的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C级、A级、E级和B级,不同年龄组中均为D级脊髓损伤的比例最高,且随年龄增长呈波动升高趋势。在TSCI转归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不同医院的脊髓神经功能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相关系数(ICC)为24.2%;在患者层面,年龄、损伤水平及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与脊髓神经转归效果呈负相关,而受伤至手术时间、康复治疗和手术干预方式与其呈正相关。结论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估算的我国2018年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72907例,在缺乏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情况下,该数据对于阐述我国TSCI疾病负担现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TSCI患者住院费用(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提示我国TSCI患者直接经济负担较重。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费用受住院时间、手术等级、入院ASIA、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3)TSCI住院患者转归效果差,提示患者出院后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长期的疾病负担。多因素分析显示,转归效果受年龄、损伤水平与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4)TSCI住院患者主要特征:TSCI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农民工是高危人群。高处坠落为TSCI住院患者首要病因。不同性别和年龄的TSCI病因分布不同,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跌落多发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TSCI住院患者多为颈段损伤,完全性损伤比例较低。男性、青壮年的损伤程度重。

吴月[3](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从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出发借助服务设计工具和方法展开对农村急救服务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农村地域性特点、农村急救医疗模式现状分析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痛点需求调研分析后深度挖掘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的缺口和机会点,确定以服务性和技术性为导向的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核心价值主张,结合现代5G发展背景下的技术优势,最终构建围绕以120急救数据管理平台为中心的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从全新的服务设计研究视角下,结合考虑农村急救服务中人的需求触点-技术化的可行性-服务体验的衔接性和整体性-农村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四个方面,构建出在不同模式下的服务系统的完整实现路径,并最终完善主要的农村急救服务模式下的应用触点设计。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全新的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以确保在创新的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链条上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能得到共赢,同时为我国的不同地域性的农村医疗事业提供借鉴性的参考。我国在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后,对农村的关注和建设力度大大加强。但我国农村是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突发紧急情况等医疗安全事件频发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急救服务与城市相比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性和复杂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地区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中一直存在组织协调能力差、农村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农村急救人才缺少、农村的急救管理系统平台存在漏洞和缺口以及应急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农村的急救状况相较于城市更具有破坏性和时效性。

程瑶[4](2020)在《院前咪达唑仑肌注与水合氯醛灌肠治疗小儿急性惊厥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院前急救中咪达唑仑肌肉注射与水合氯醛灌肠救治小儿急性惊厥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院前处置小儿急性惊厥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院前急救科2015年6月~2018年5月院前接诊的需要止惊处置的急性惊厥患儿94例,按止惊措施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和水合氯醛组(C组)。院前常规治疗基础上,M组(48例)给予咪达唑仑0.2mg/kg肌肉注射,C组(46例)予10%水合氯醛0.5 ml/kg灌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 M组有效率93.8%,C组有效率91.3%,1 min、3 min、5 min、10 min控制例数(5 vs.4,24 vs.19,38 vs.34,45 vs.42),惊厥控制时间[(3.21±1.97)min vs.(3.57±2.12)min],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开始治疗时间即治疗准备时间,M组[(1.06±0.25)min]显着短于C组[(1.62±0.34)min],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在惊厥缓解总时间上,M组[(4.25±2.14)min]也短于C组[(5.21±2.08)mi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M组复发患儿数、维持治疗患儿数均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5 vs.12,8 vs.16,P<0.05);4静脉维持治疗后M组惊厥控制时间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63±14.42)min vs.(45.44±13.34)min,P<0.05]。意识恢复时间[(7.75±2.56)h vs.(8.39±2.19)h]和住院时间[(4.75±1.16)d vs.(5.06±1.12)d],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儿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舒张压(DBP)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64.02±7.72)mm Hg vs.(62.93±6.56)mm Hg,P>0.05],其余M组、C组收缩压(SBP)、心率(HR)、呼吸(R)和M组DBP较治疗前均有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5),波动变化均属正常范围,无需停药或处理,M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Sp O2)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升高,达到正常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6两组患儿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肌注和水合氯醛灌肠对院前小儿急性惊厥同样安全有效,但咪达唑仑肌注操作更便捷,稳定性更高,更适用于院前急救。图0幅;表10个;参165篇。

马晓敏[5](2020)在《儿科评估三角在急诊内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儿科评估三角(the pediatric assessment triangle,PAT)预测急诊内科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效能,并与儿科早期预警评分(the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的评估效果进行对比,探讨PAT评分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从而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快速评估患儿病情状况提供科学工具。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5月江苏省某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内科就诊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在急诊内科患儿进入急诊预检分诊的第一时间内,同时由2名经过培训的分诊护士分别使用PAT和PEWS对患儿进行评估。随后记录患儿入院时体温、既往史和现病史,并进一步追踪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即“是”“否”为危重症患儿。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teristic curve,AUROCC)、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评价PAT和PEW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辨度,以及预测效果评价的评估效能;评价不同界值下PAT评分诊断患儿病情危重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找出最佳界值:对比PAT评分和PEWS评分所需要的评估时间,以及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门急诊护士对这2种评估方法的接受程度。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1608例,其中男性897人,占55.78%,女性711人,占44.22%;年龄为1-12月237人,占14.74%,13-36月607人,占37.75%,3-7岁521人,占32.40%,8-14岁243人,占15.11%;呼吸系统疾病1319人,占82.03%,其他疾病类型:消化系统疾病170人,占10.57%,神经系统疾病58人,占3.61%;传染性疾病45人,占2.80%;儿童意外伤害11人,占0.68%;循环系统3人,占0.19%,血液系统2人,占0.12%。根据儿童预检分诊标准分级,其中Ⅰ级43人,占2.67%,Ⅱ级31人,占1.93%,Ⅲ级732人,占 45.52%,Ⅳ级572人,占35.57%,V级230人,占14.30%。危重症组患儿74例,占4.60%,非危重症组1534例,占95.40%。2.PAT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分辨度和最佳截断值:PAT评分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C)为0.963,PAT用于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最佳截断值是1分,此时分辨度最高,灵敏度为93.24%,特异度为99.15%,阳性预测值为84.15%,阴性预测值为99.67%,约登指数值最大(约登指数=0.924)。3.PAT预测不同年龄段危重症患儿的比较:1-36月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 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78,96.61%,98.60%,84.00%,99.74%和 0.952。3-14岁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99,80.00%,99.73%,86.00%,99.60%和0.797。PAT预测1-36月危重症患儿分辨度较高,有较高的准确度,PAT预测3-14岁危重症患儿的分辨度中等,有一定的准确度。4.PAT预测不同疾病类型危重症患儿的比较:呼吸系统疾病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 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30,86.67%,99.15%,70.00%,99.69%和0.858。呼吸系统疾病组AUROC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86,97.73%,99.18%,96.00%,99.61%和 0.969。PAT 预测不同疾病类型危重症患儿的分辨度均高,有较高的准确度。5.PAT与PEW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辨度以及预测效果的比较:对PAT和PEWS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进行分析,PA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PEW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即PEWS>PAT。但是PAT和PEWS的AUROCC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评估PAT与PEWS所需时间的比较:PAT的评估时间为13.81±6.41秒,PEWS的评估时间为37.24±10.29秒,明显长于PAT的评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门急诊护士对PAT和PEWS两种评估方法接受程度的比较: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护士对PAT和PEWS两种评估方法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接受程度,门急诊分诊护士对PAT的接受度明显高于PEW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T可以作为有效的病情评估工具应用于急诊内科患儿。当患儿的PAT分值≥1分时,可预判为危重患儿,需要立即处理和优先就诊。

钟鸣[6](2020)在《全面无反应性评分对院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3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面无反应性(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FOUR)评分对院前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3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并与经典的GCS作比较,以评估FOUR评分的院前适用性,为该类患者的院前急救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院前急救的TBI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院前FOUR评分、GCS评分等临床资料。以GOS为预后判定指标,随访患者伤后第30天的预后情况,GOS评分1-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4~5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FOUR评分、GCS评分结果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和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院前TBI患者89例,其中伤后30天内存活67例,死亡22例;预后良好25例,预后不良64例。FOUR评分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958(P<0.001);FOUR评分与GOS评分呈正相关,r=0.651(P<0.001)。FOUR评分总分预测30天死亡的AUC为0.803(95%CI:0.702-0.905),最佳分界值为5分(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59%),准确率为83%。FOUR评分总分预测30天不良预后(GOS 1~3分)的AUC为0.859(95%CI:0.784-0.934),最佳分界值为9分(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4%),准确率为79%。GCS评分为最低分3分但FOUR评分存在变化(0~4分)的患者有14例;因语言障碍、建立人工气道等导致GCS语言反应无法正确评估的患者有22例。结论:院前计算的FOUR评分能够较好地预测TBI患者的30天预后,预测价值与GCS相当,可作为院前TBI患者的快速评估工具之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FOUR评分比GCS评分更适用,可作为GCS评分的进一步补充。

汤佳[7](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马小龙[8](2020)在《儿童热性惊厥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儿童热性惊厥(FS)的基本特征、单纯性与复杂性FS的区别、FS的复发因素家庭急救,以便为预防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居住在宁夏及周边地区符合条件的462例FS住院患儿资料,记录性别、年龄、民族、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发病季节、发作前发热时间、发作时体温、首次惊厥持续时间、家族FS史、家族癫痫病史、围产期脑缺氧史、出生胎龄、出生方式、院前家庭急救,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2例FS儿童年龄最小5月,最大70月,平均(24.0±13.74)月。其中婴儿68例(14.7%),幼儿298例(64.5%),学龄前儿童96例(20.8%)。男性333例,占72.1%,女性129例,占27.9%,男女比例为2.58:1;汉族360例(77.9%)、回族88例(19.0%)、蒙古族8例(1.7%)、满族5例(1.1%)、土家族1例(0.2%);首次惊厥发作于春季103例(22.3%),于夏季发作151例(32.7%),于秋季发作97例(21%),于冬季发作111例(24%);有380例为顺产娩出,占82.3%,有82例剖宫产娩出,占17.7%。按出生时间分为早产儿、足月儿、过期产儿,分别为11例、451例、0例,分别占总数2.4%、97.6%、0%;462例FS中上呼吸道感染有286例,占61.9%,支气管肺炎69例,占14.9%,急性腹泻病40例,占8.7%,手足口病28例,占6.1%,急性支气管炎27例,占5.8%,幼儿急疹7例,占1.5%,麻疹4例,占0.9%;皮肤感染1例,占0.2%;单纯性热性惊厥344例,占74.46%,复杂性热性惊厥118例,占25.54%。SFS与CFS在首次惊厥持续时间及家族FS史上存在差异。462例中无复发的热性惊厥患儿有329例,占71.2%,有复发热性惊厥患儿有133例,占28.8%。本项研究中133例复发型热性惊厥患儿中,1年内复发的有92例,占69.2%,1-2年内复发的有31例,占23.3%,大于2年复发的有10例,占7.5%。单因素分析FS复发因素中首次发病年龄≤12月、首次发作时体温≤38.5℃、发作前发热时间≤24h、FS家族史、围产期脑缺氧史、剖宫产娩出、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有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因素中发病年龄≤1岁、发作前发热时间≤24h、有家族FS史是F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例能正确进行院前急救的FS患儿中,首次发作有12人(14.81%),我院行院前急救宣教出院后再次惊厥有53人(65.43%),非我院FS院前急救宣教后再次惊厥有16人(19.75%);正确FS院前急救能有效缩短患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经FS正确的院前急救宣教的患儿较其他患儿,能更加科学的进行院前急救。大部分热性惊厥患儿在院外发作,而抽搐过程中患儿处于缺氧状态,若不能及时科学合理进行处理,可能导致患儿因缺氧时间长导致脑损害发生。结论:儿童FS好发于幼儿,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夏季;儿童SFS与CFS在首次惊厥持续时间及家族FS上存在差异;儿童FS复发因素有:有FS家族史及颅脑影像学提示异常;恰当的FS院前急救宣教能帮助家属正确进行院前急救,且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能减少患儿首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可能减少缺氧对小儿脑损害。

鲁利斌[9](2019)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其高发病率和低生存率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生存链的概念包括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早期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早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和多学科的复苏后处理,是降低OHCA导致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要素。OHCA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在大多数社区不超过5%,在部分城区甚至低于3%。1991年乌司坦因模式发布以来,通过使用统一术语和建议模型使EMS对OHCA数据的标准化评估及报告成为可能,其相关数据在推动心肺复苏指南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作出重要贡献。但受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不同地区接受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和流行病学特点也有差异。掌握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强化该地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报告郑州城区2016.9.102017.9.9院外心搏骤停患者(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方法根据Utstein建议,2016.9.102017.9.9在48家急救站服务近500万人口的郑州院前急救体系救治的OHCA患者发病率、人口学特征和转归均得到了报告。结果在共4317例OHCA案例中,1049例接受CPR,急救反应中位时间为480s四分位范围为(372610s),年龄中位数为63岁四分位范围为(5077岁),72.35%为男性。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家中(61.39%),旁观者目击85.03%的事件发生,44例(4.19%)实施了旁观者CPR,在急救车到达前未实施AED电除颤。大多数事件有一个推定的心源性因素(87.42%),21例(2.00%)患者呈现室颤或无脉性室速,14例(1.33%)出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其中6例(0.57%)出院存活。影响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因素包括初始心律和旁观者CPR。结论OHCA是郑州城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不到1%的患者存活,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OHCA的救治依赖于完整生存链的建立,包括患者症状的早期预警;调度员对呼救信息的整合做出正确的心搏骤停识别并对旁观者做出CPR指令;旁观者实施力所能及的CPR操作及时使用AED电除颤;专业院前急救人员实施高质量的CPR及规范的现场救治,及时将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转运至心肺复苏中心实施规范的复苏后处理。然而目前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尚未统一,国家急救相关立法仍是空白,院外救治规范尚未建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强急救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力度,特别是CPR实操的规范性;提高公共场所AED的普及率;卫生行政部门出台复苏中心建设标准,引进第三方机制开展复苏中心的认证工作;各级医院应规范患者复苏后救治,建立客观的预后评价机制,重视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治疗。

余益民[10](2017)在《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创伤防控措施提供依据;2、探讨影响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急救效果的危险因素,为完善创伤院前救治体系提供依据;3、通过对院前、急诊、院内创伤死亡病例综合分析,探寻每个急救阶段所存在的缺陷,为改善创伤整体救治体系和优化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深圳市急救中心2011—2015年所有创伤患者调度出车及院前电子病历数据,导入SPSS 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深圳市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120调度出车及院前急救病历数据共488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可导致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院前急救无效的影响因素;3、通过急救死亡病例调查收集整理2014年深圳市急救网络医院创伤患者急救3天内死亡患者资料,综合运用与2004年数据纵向比较、可预防性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专家评价分析等方法寻找院前、急诊、院内病房各个阶段存在的主要缺陷。结果:1、5年间院前创伤患者逐年增加,在纳入的79 480例创伤患者中,20~49岁青壮年占76.5%。一年中,以10—12月份创伤患者较多,二月份最少;一天中,以夜间20:00-22:00点较多,凌晨4:00-6:00点较少。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中位数为9.12 min,救护车到达医院时间中位数为23.31 min,各区急救反应时间不均衡。致伤原因前3位为交通伤、斗殴伤、跌倒伤,交通伤占42.74%,55岁之前的致伤原因前3位均为交通伤、斗殴伤、跌倒,56岁之后顺位改变为跌倒、交通伤和斗殴伤,跌倒居首位,占39.51%;下肢和脊柱受伤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重伤原因以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刀砍刺伤、斗殴伤、酗酒致伤为主。2、488例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中,院前急救无效347例(7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受伤部位、昏迷、PHI、救援到达时间长、院前急救非规范化措施是决定院前急救无效的危险因素。3、2014年创伤患者中院前死亡构成比73.44%,2014年到达现场致死率92.71%;急诊死亡患者中,2014年会诊医师30分钟到场率58.62%;院内病房死亡病例中,会诊医师30分钟到场率、30分钟开始输血率及手术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在30%以下。创伤可预防性致死率达27.7%,可预防性相关影响因素有受伤地点、受伤机制、是否转院、死亡地点、死亡原因,不包括医院等级。急救死亡病例专家评价中,急诊死亡病例问题出现率最高,50.37%,流程问题占95.59%;系统问题在院内病房病例最多见,占50%。结论:1、深圳院前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其移民城市的性质密切相关,深圳市急救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均衡,老龄人创伤的流行病学分布不同于其他人群,值得重视。2、严重道路伤患者的受伤部位、PHI和是否发生昏迷,是院前急救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缩短救援到达时间、规范院前急救措施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有效率,从而改善严重创伤的预后。3、院前死亡构成比、到达现场致死率均较高,应重视现场自救互救。可预防性死亡发生率高于发达国家,创伤院前急救--急诊--院内病房急救服务绿色通道实施仍未到位,急救措施缺乏标准化。总之,深圳创伤救治体系需要重新规划。

二、儿童院前急救病因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院前急救病因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院前救治的儿童意识障碍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病例性质分类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性特征
    2.2 病因分类
    2.3 生命体征
    2.4 气道管理
    2.4 现场时间
3 讨论

(2)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TSCI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
        1.1.1 TSCI流行病学负担
        1.1.2 TSCI经济负担
    1.2 TSCI转归情况
    1.3 TSCI数据现状
    1.4 立题依据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描述
        4.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4.1.2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4.1.3 确定分析指标与方法
    4.2 TSCI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
        4.2.2 确定分析指标
        4.2.3 统计学分析
    4.3 TSCI住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1 确定分析指标
        4.3.2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中国TSCI住院患者估算结果
    5.2 TSCI住院患者特征分布
        5.2.1 人口特征
        5.2.2 损伤特征
        5.2.3 救治特征
    5.3 TSCI住院费用结果
        5.3.1 基本情况
        5.3.2 TSCI住院费用差异
        5.3.3 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5.4 TSCI住院转归结果
        5.4.1 TSCI住院转归现状
        5.4.2 TSCI住院转归的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负担情况
        6.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6.1.2 TSCI住院患者特征
    6.2 TSCI住院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6.2.1 TSCI住院费用情况
        6.2.2 TSCI住院转归情况
    6.3 TSCI防治启示
7. 结论与建议
8.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发表文献
附录一 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病案调查表
附录二 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费用调查表
个人简介
致谢

(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美丽乡村建设
        二、农村医疗发展背景
        三、技术发展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服务设计介入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医疗和急救医疗发展
    第一节 农村医疗发展
        一、农村医疗的特点
        二、农村医疗的内容
        三、城乡医疗差异化对比
    第二节 急救医疗系统模式和现状
        一、急救医疗的特点和概述
        二、急救医疗系统的现状
    第三节 农村急救基础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农村急救基础现状
        二、农村急救的问题
    第四节 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机会点研究
第三章 农村急救医疗服务利益相关者
    第一节 农村急救系统利益相关者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用户评级及需求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用户评级
        二、农村居民需求分析
        三、急救人员需求分析
        四、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痛点研究
        一、农村居民痛点研究
        二、急救医生痛点研究
    第四节 农村急救医疗利益相关者触点研究
第四章 农村紧急医疗服务系统创新设计定位
    第一节 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设计概念定位
        一、农村紧急医疗服务流程构想
        二、农村紧急医疗服务模式分析
        三、利益相关者关系和分类
    第二节 农村急救医疗救治服务系统逻辑框架设计研究
        一、服务系统设计用户旅程图
        二、服务系统设计接触点研究
    第三节 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设计技术支撑分析
    第四节 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农村紧急医疗救治服务设计实践
    第一节 农村紧急医疗服务设计实践流程
    第二节 农村紧急医疗服务触点创新设计
        一、农村紧急医疗站创新设计
        二、WEB端数据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三、移动APP端界面设计
        四、急救中心数据库内容应用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主要结论
    第二节 思考与建议
附录
参考目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院前咪达唑仑肌注与水合氯醛灌肠治疗小儿急性惊厥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分组方法
        1.1.3 治疗方法
        1.1.4 观察指标
        1.1.5 疗效判断标准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比较
        1.2.2 临床疗效比较
        1.2.3 不良反应比较
    1.3 讨论
        1.3.1 咪达唑仑肌注与水合氯醛灌肠的临床疗效分析
        1.3.2 咪达唑仑肌注与水合氯醛灌肠的安全性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及药物治疗进展
    2.1 SE定义
    2.2 CSE病因
    2.3 CSE诊断
        2.3.1 临床表现
        2.3.2 CSE临床症状与EEG表现
        2.3.3 神经影像学改变
    2.4 CSE治疗
        2.4.1 院前急救
        2.4.2 院内治疗
        2.4.3 CSE管理
    2.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儿科评估三角在急诊内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概念界定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与处理
    5. 技术路线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危重症患儿的发病情况
    3. PAT和PEWS预测危重症患儿的情况
    4. PAT预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分辨度和最佳截断值
    4. PAT预测不同年龄段危重症患儿的比较
    5. PAT预测不同疾病类型危重症患儿的比较
    6. PAT与PEW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辨度以及预测效果的比较
    7. 评估PAT与PEWS所需时间的比较
    8. 门急诊护士对PAT和PEWS两种评估方法接受程度的比较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PAT的评价标准
    3. PAT预测急诊危重症患儿的临床价值
    4. 分诊护士对PAT在门急诊患儿病情评估接受度分析
小结
    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科评估三角(PAT)测评工具在国内外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急诊患儿资料收集单
    附录二 儿科评估三角(PAT)评估法
    附录三 儿童早期预瞥评分(PEWS)评估单
    附录四 关于儿童病情评估时使用儿科评估三角(PAT)的接受度调查
    附录五 急诊患儿危重症的评价标准
伦理审查批件
英文缩略词索引
致谢

(6)全面无反应性评分对院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3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面无反应性评分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儿童热性惊厥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院外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2章
    深圳市创伤2011-2015年79480例患者院前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深圳市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急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深圳市创伤急救死亡病例分析 4.1
    引言 4.2
    资料 4.3
    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总结 5.2
    政策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儿童院前急救病因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院前救治的儿童意识障碍浅析[J]. 纪学颖,樊冬雪,陈志刚,吴敏,章衡.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09)
  • [2]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D]. 张姣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研究与设计[D]. 吴月.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院前咪达唑仑肌注与水合氯醛灌肠治疗小儿急性惊厥的疗效观察[D]. 程瑶.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儿科评估三角在急诊内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D]. 马晓敏. 苏州大学, 2020(02)
  • [6]全面无反应性评分对院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3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D]. 钟鸣.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7]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儿童热性惊厥临床回顾性分析[D]. 马小龙.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D]. 鲁利斌.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10]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D]. 余益民.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儿童院前急救病原学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