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化测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耿新,林若波,陈旭文[1](2018)在《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现代网络化测控系统海量数据、计算量大、异构性等特点及需求,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资源整合的特点,提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测控系统模型,探讨该系统中仪器仪表远程校准技术、可信技术、传感器即插即用技术三种关键技术。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计算分析能力强大、存储空间巨大、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于涛[2](2016)在《基于LabVIEW的轮胎成型机测控系统及其网络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轮胎成型机作为轮胎生产制造中的主要设备,其发展的先进与否影响着轮胎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本文针对轮胎生产厂家多台成型机工作自动化水平不高、管理混乱的问题设计并开发了轮胎成型机网络化测控系统。以具有先进网络通信方案、支持多种硬件驱动、开放性强、等优势的虚拟仪器LabVIEW作为开发平台,分别完成了网络化的轮胎成型机测控系统的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设计开发,集权限管理、配方管产量管理、数据存储、产量统计、故障报警等功能于一身,共同构成了一套通用型轮胎成型机网络化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通信方式上,测控系统的上位机通过DataSocket及OPC服务器与成型机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同时,通过TCP/IP技术实现客户端与客户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互。程序设计方面采用先进的数据流驱动方式,结合生产者消费者模式、状态机、多线程操作方式,使得程序执行效率高、可扩展性强,通过将PLC中的标签置于ACCESS数据库中,由LabVIEW进行动态加载读取的方式进行OPC服务器与OPC客户端之间数据的通信,增强了平台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成型机网络化测控系统通过详尽的权限用户管理、配方动态加载、远程调用等先进机制解决了轮胎生产过程中材料配方、设备参数等核心技术难以保密的难题,利用多成型机本地组网,数据上传服务器的方式实现了解决了产量统计混乱和不及时的问题,通过故障监控和报警管理的方式实现了故障定位及时,排除故障有张可循的功能。成型机网络化测控系统最终成功的作为通用成型机网络管理平台应用于多个轮胎生产厂家,已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徐钦桂[3](2012)在《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系统可信分析及增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可信增强技术是提高测控系统正确工作可信度重要手段,论文选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及实际意义。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和广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资助。从VINMCS完整性验证与增强、VINMCS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以及VINMCS可信评价等方面讨论与课题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进展,提出开展VINMCS可信分析与增强技术研究的方向及内容。论文主要工作包括:分析VINMCS系统构架与可信建模方法,提出一种可信VINMCS系统构架,按照VINMCS系统可信目标,将可信设计纳入系统建模,建立可信威胁形式化收益模型,获知可通过降低利用系统漏洞成功操控VINMCS测控结果概率λ、降低漏洞严重程度θ、提高威胁行为检出率δ和增大威胁惩罚力度ρ等途径提高VINMCS可信度。基于可信评价规范,提出综合由形式化证明、设计评审和可信测试采集的可信证据,获得功能特性评价值、进而计算可信技术评价值和VINMCS可信指标值的方法,对不同可信评价目标具有更好适用性。基于现场节点完整性增强与验证机理研究,提出随机化不变属性集完整性验证方案。由应用服务器随机选择少量不变属性参与融合,产生随机变化完整性表征值,防范重放、猜测、查表构造虚假值行为,减轻部署节点密钥、保护密钥机密性负担;提出基于SHA-1改进现场节点完整性表征值融合算法,通过增强初始值随机性与交叉双管道迭代结构,算法置乱数均值从80.3583下降到80.0107,比SHA-1算法更接近理想值80,更好抗击利用冲突前缀构造冲突明文攻击行为;将信任链传递、API Hook机制、扩展可信平台模块ETPM等技术应用于测控应用服务器软件完整性增强、完整性验证与升级过程完整性保护,可对运行于非可信环境下VINMCS实施完整性监控。探索VINMCS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设计VINMCS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框架,提出一种基于双密值USBKey身份认证方案,由nT位长时间标记T1、身份凭证V1融合而成的身份认证请求消息,产生随机化、时鲜化用户身份凭证,使双密值USBKey破解概率仅为基于PKI方案的1/2nT,安全性达到基于硬件载体双要素身份认证强度;提出支持基于属性分级保护访问控制增强方法,使关键模块、数据信息获得强度更高的访问保护,满足JJF1182-2007规范的软件保护的要求,由权限审查带来的时间开销仅为1.5%3.5%。研究VINMCS可信评价方法与评价框架,将可信评价过程划分为可信证据收集、可信证据量化、可信评价值聚合三个环节;研究基于多来源可信证据采集与量化方法,与传统基于单一可信证据来源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全面反映系统可信设计技术强度、抗威胁攻击能力与系统正常工作时可信状态;研究基于抽象运算符VINMCS可信度模糊综合算法,推导基于抽象运算符、矩阵运算模糊聚合公式,能够动态调整因素可信度分布对,满足多种可信评测需要。开展可信VINMCS应用实验与分析。研究物联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平台的可信增强方法与可信评价操作试验,现场节点终端收集监测设备及自身不变属性值,产生动态变化、具有时鲜性完整性证据,综合服务平台实施现场节点终端PKI认证、基于USBKey的PKI用户身份认证,增强现场节点、用户身份可信度;设计基于可信安全芯片的防篡改存储终端设备,增强对关键数据安全保护能力。研制一种基于USB接口计量监控支持装置,以MCU模块为核心设计装置硬件结构,设置专用硬件加密模块,提高加密、解密、签名、签名验证效率,实现基于PKI双向身份认证协议,满足测试、校准机构对虚拟仪器计量需要。
刘士国[4](2012)在《面向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网络化测控系统》文中提出机械密封广泛应用于化工、水利以及船舶等领域,其性能直接影响相关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机械密封技术的发展,要求有高性能的机械密封试验装置与之相适应。本课题将虚拟仪器技术及其网络通信技术引入到机械密封性能试验装置设计中,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网络化机械密封性能试验装置测控系统。此系统不仅完成了对机械密封性能参数信号的采集、显示、存储与处理,还实现了远程监控与测试数据的网络共享。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基于机械密封性能试验的基本原理,结合虚拟仪器网络化技术及测控系统的一般组成结构,提出了网络化机械密封性能试验测控系统的设计流程;(2)依据LabVIEW2009的开发环境特点,讨论了网络化机械密封性能测控系统的构建方案。B/S模式非常灵活,是一种“瘦客户”模式,但是在开发深层次的功能时受限于浏览器通信方式;C/S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服务器与客户端的硬件资源,但是存在升级困难等缺点;(3)探讨了机械密封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与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种类,完成了测控系统的硬件组装调试。选择了输出浮地信号的传感器和USB总线型采集卡,构建了一个具有强抗干扰能力的差分式测量系统;(4)完成了机械密封性能试验测控软件的开发。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满足用户功能要求的控制系统划分成多个子程序来实现,在完成各个子VI的编写调试工作后,再由主程序动态调用各子VI,最终实现了系统所需的信号采集、分析、显示和存储等功能;(5)对运转中的机械密封端面温度进行了探索式试验研究。采用指数拟合和多项式拟合两种方法对由热电偶测得的4路温度信号进行曲线拟合,选取误差值小的拟合函数计算出密封端面的温度。试验结果表明:一般工况下,机械密封端面温度与被密封介质的温度基本持平,同时测得的温度信号沿轴向服从多项式函数分布;而在特殊工况下,如干摩擦等工况下端面温度会骤然升高,同时测得的温度信号沿轴向服从指数函数分布;(6)通过对Web、TCP/IP和DataSocket三种技术优缺点的试验比较,最终以DataSocket技术实现了系统的网络化。Web技术无法实现测试数据的进一步处理,TCP/IP技术编程复杂,DataSocket技术不但编程简便,而且易于将读取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在由DataSocket技术编写的系统中,服务器程序不需直接和客户机通信,只需单独加载一个独立的DataSocket服务器,将数据发送至此服务器上,客户端就可从该服务器读取数据,从而达到远程测试的目标。
李维博[5](2012)在《虚拟电子测量仪器集成系统网络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仪器仪表技术及测控技术的深层次发展及完美融合,虚拟仪器技术应运而生。虚拟电子测量仪器集成系统(Virtual Electronic MeasuringInstrument Integration System,简写为VEMIS)是吉林大学虚拟仪器研究室瞄准仪器的发展方向,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自主研发的一套主要面向实验教学领域的测控系统。该系统集成了信号发生、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功能于一体,还可以应用在工业测控等领域。近十年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引入了高效的智能互联网产品,也为测量和仪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仪器的概念从“计算机就是仪器”和“软件即仪器”发展为“网络就是仪器”。在虚拟仪器领域引入网络技术将是仪器发展的必然方向。传统虚拟仪器将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和显示都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网络化虚拟仪器突破了这一限制,可以将不同计算机上的虚拟仪器、外围测控设备、被测试点以及数据库联入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它既具有传统虚拟仪器的功能,可以对被测物理量进行测量、采集、分析处理和显示;又具有网络应用特征,可实现经授权的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测试现场仪器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参数设置和获取测试数据等操作。本课题顺应虚拟仪器的这一发展趋势,在现有资源——吉林大学研发的VEMIS系统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开发其网络化功能,使其成为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实现用户远程控制仪器进行测量的功能和达到软硬件资源共享的目的,为组建网络化虚拟电子测量实验室打下基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VEMIS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网络化虚拟仪器的硬件和软件结构分析了VEMIS系统网络化功能的软硬件组成,并分析与比较了网络化虚拟仪器的三种组建模式——C/S(Client/Server)、B/S(Browser/Server)以及C/S、B/S混合模式;然后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基于C/S、B/S混合模式和数据库技术,提出了由用户客户端、互联网、服务器、设备客户端、测试仪器组成的系统体系结构,并对实现虚拟仪器网络化功能的开发平台LabVIEW、MyEclipse、MySQL和关键技术DataSocket、Remote Panels、MVC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最后,结合系统的功能需求,给出了VEMIS系统网络化功能的软件设计和实现方案,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服务器管理网站的开发、测试仪器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发布以及组件间的网络通信部分。通过具体实验对具有网络化功能的VEMIS系统进行了测试,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一个用户及多用户对被测对象的远程监测和对测试仪器的网络化控制功能,体现出网络技术与虚拟仪器技术结合使用的优越性。
刘汉琦[6](2012)在《基于PXI总线发动机多参数测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武器装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为保证其安全和可靠性,要求对武器装备性能和故障进行实时快速的检测。某型号滚控装置检测系统是集信号实时采集、检测、控制及数据处理与分析于一体的大型测控系统。原有手动和半自动测控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测试要求。PXI构架的虚拟测控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流程复杂,故障率低,可靠性高,正好符合滚控装置的检测需求。由于被测信号通道较多,而且要求对这些信号实时采集的同时,还要实时的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与控制设备相距200米的远程终端进行显示与处理。基于这些系统要求,在系统硬件实现上,采用了中央处理单元与远程控制终端相结合的方案,中央处理单元采用基于PXI总线的测控系统、信号前端处理采用SCXI系统的解决方案,远程控制终端使用普通微型计算机。即PXI+SCXI+硬件控制环节+本地计算机+以太网集线器构成本地设备,远程设备仅用一台性能比较好且有以太网接口的主机。整个设计从系统原理、PCB板、系统集成等方面对系统可靠性设计进行了研究。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提出了一些抗干扰的措施。研制完成的测控系统具有热试车前自动检测功能及对压力、推力、指令电压进行校准功能、能设置实验控制时序及电磁阀加电程序、实时检测装置上各种信号、手动控制功能、实时显示电磁阀动作指令电压、到位信号、点火信号等试验数据和曲线、远程实时信息交换即通讯功能、具有应急处理能力等八大功能。该滚控装置测控系统在实际的热试车试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牧[7](2012)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空业的发展,测控技术在航空产品研发周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测控系统网络则代表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以NI公司推出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可以设计出基于多总线不同复杂程度的测控系统,对于测控系统网络的研究则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热点。本文以XX单位的新一代飞机航电模拟控制系统的测控系统研发设计为工程背景,结合国内外虚拟仪器技术以及航空产品测控系统发展的现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测控系统方案即分布式双总线航电模拟测控系统网络,该测控系统符合当前国内外测控系统解决方案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测控系统的技术特点,重点介绍了分布式双总线航电模拟测控系统网络的组成、架构设计、技术要求与设计方案,以及如何在本测控系统网络下实现HB6096总线与以太网总线的融合,网络协议的设计等,最后介绍了该测控系统网络的组成部分IMC型模拟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唐莎[8](2012)在《基于虚拟仪器和喷泉码的可靠通信与任务调度研究》文中认为虚拟仪器概念的提出为测试仪器领域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随着测控系统的复杂化、网络化,对通信数据可靠性及测控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喷泉码作为一种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可靠传输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虚拟仪器技术为基础,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对性能优良的短码长LT码设计及任务调度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喷泉码的研究意义与现状、实时测控技术的研究意义、虚拟仪器及其网络化的研究意义;其次详细阐述了喷泉码的编译码原理及短码长LT码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使用分段线性混沌映射对短码长LT码设计方案进行改进,经过仿真测试,基于分段线性混沌映射的短码长LT码比基于线性同余的短码长LT码在译码开销1.15-1.2时译码失败率降低至少5%;接下来对LabVIEW环境下的任务调度策略进行了介绍及分析,总结出多级混合调度策略并以分布式实时测控系统为环境对其时延进行分析,证明了该策略能够提高系统整体实时性。在以上理论研究基础上,设计了符合实际工程要求的分布式网络通信与测控系统,给出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实现了多级混合调度及基于分段线性混沌映射的短码长LT码在系统中的应用。
任世锦,赵恒青,郑恩辉,付美芹[9](2011)在《网络化虚拟测控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为满足计算机专业教学和测控仪器开发的需要,设计了基于网络、虚拟仪器和SOPC技术的网络化虚拟测控系统。该系统由PCI接口卡、基于NiosII软核的SOPC数据采集系统组成,使用Labview技术构建了C/S模式的远程数据采集和管理体系结构,并基于Windows DDK与VC++语言开发了PCI接口驱动程序。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以及易用性等优点,达到了预期目的。
赵大伟[10](2011)在《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可信技术及其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Internet、物联网等的迅猛发展为测控仪器仪表系统的发展提出安全、可靠等新要求和挑战,VINMCP(Virtual Instrument Networked Measurement & Control Platform,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平台)成为测控仪器仪表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论文以“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可信技术及评价方法”为题,系统研究VINMCP以及应用于该平台的可信技术及评价方法,对促进可信技术研究和测控技术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工作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151007010000 001)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o. NCET-08-0211)的资助。论文对VINMCP进行概述和系统分析,总结VINMCP、可信技术及其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该平台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指出VINMCP结合可信技术是解决问题关键。论文主要工作包括:①针对VINMCP存在问题,提出应用可信技术与评价的解决方案,探讨基本功能需求及可信需求,搭建了VINMCP的可信平台架构,然后阐释了各组成模块功能,最后给出了各个相关功能模块的设计。②阐述VINMCP可信技术的内容,VINMCP可信技术由完整性验证、使用控制技术等构成。③探讨VINMCP完整性验证技术,重点通过SHA-1实现了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平台完整性验证的工作流程。同时,针对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平台的并发完整性验证,引入ICE异步方法分派控制,建立了处理平台并发的完整性验证请求消息的并发控制模型,探讨了实现该模型的方法。④介绍了VINMCP使用控制技术,并引入IBE(Identity Based Certification,基于身份的认证),探讨IBE工作机理,并将IBE分别用于实现VINMCP身份认证和数据保护。分析了身份认证的设计与实现方案,给出了身份认证的评价用例。同时,分析了VINMCP敏感数据报构成,讨论了IBE数据保护技术的设计与实现。⑤应用可信技术搭建虚拟仪器网络化输电线路监测平台,给出了该平台UML需求分析、功能结构、工作流程和数据库设计,最后针对该平台进行了测控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确保该平台能够顺利运行。
二、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化测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化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LabVIEW的轮胎成型机测控系统及其网络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网络化虚拟仪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2 网络化的虚拟仪器技术 |
2.1 虚拟仪器简介 |
2.2 LabVIEW的特点 |
2.3 网络化的虚拟仪器技术 |
2.3.1 OSI/RM |
2.3.2 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的组成 |
2.3.3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优势 |
3 网络化的轮胎成型机测控系统 |
3.1 轮胎成型机简述 |
3.2 轮胎成型机的工作过程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4 网络化测控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4.1 网络化测控系统的组网模式 |
4.1.1 C/S模式 |
4.1.2 B/S模式 |
4.1.3 C/S与B/S混合模式 |
4.2 基于LabVIEW的网络通信方案 |
4.2.1 OPC |
4.2.2 TCP/IP |
4.2.3 DataSocket |
4.2.4 Remote Panels(远程前面板) |
4.2.5 通信方案设计 |
5 基于LabVIEW的成型机网络化测控系统上位机设计 |
5.1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思想 |
5.1.1 需求分析 |
5.1.2 框架设计 |
5.2 上位机软件的总体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4 服务器设计 |
5.4.1 服务器登录 |
5.4.2 数据传递 |
5.4.3 用户管理 |
5.4.4 配方管理 |
5.4.5 产量统计 |
5.4.6 报警提示 |
5.4.7 数据同步处理 |
5.5 客户端设计 |
5.5.1 用户登录 |
5.5.2 参数设定 |
5.5.3 产量管理 |
5.5.4 系统配置 |
5.5.5 报警管理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3)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系统可信分析及增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VINMCS 可信度概述 |
1.3 论文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VINMCS 完整性验证与增强方法 |
1.3.2 VINMCS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方法 |
1.3.3 VINMCS 可信评价方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VINMCS 系统构架与可信建模 |
2.1 引言 |
2.2 VINMCS 总体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 |
2.2.1 VINMCS 框架组成 |
2.2.2 VINMCS 工作流程 |
2.2.3 VINMCS 可信增强维度设计 |
2.3 VINMCS 可信性形式化描述与建模 |
2.3.1 VINMCS 测控过程形式化描述 |
2.3.2 VINMCS 可信性形式化模型 |
2.4 VINMCS 可信指标体系 |
2.4.1 VINMCS 可信指标与指标值 |
2.4.2 VINMCS 可信指标值的表示 |
2.4.3 VINMCS 可信功能特性与评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INMCS 完整性保护分析与增强方法 |
3.1 引言 |
3.2 VINMCS 完整性验证增强系统构架与流程 |
3.3 现场节点完整性验证与增强方法机理 |
3.3.1 节点硬件(包括固件)完整性表征方法 |
3.3.2 现场节点完整性增强方法 |
3.3.3 完整性验证方法 |
3.4 改进的现场节点完整性增强与验证方法 |
3.4.1 基于 SHA-1 的改进现场节点完整性增强与验证方法 |
3.4.2 允许固件升级的完整性增强与验证方法 |
3.4.3 随机化不变属性集完整性增强与验证方法 |
3.5 测控应用服务器软件完整性增强与验证方法 |
3.5.1 基于信任链传递完整性增强与验证方法 |
3.5.2 API Hook 软件完整性增强与验证的方法 |
3.5.3 基于扩展可信平台模块 ETPM 自动升级完整性多点验证方法 |
3.6 操控终端软件完整性增强与验证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INMCS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框架及流程 |
4.3 VINMCS 中用户身份认证方法 |
4.3.1 基于双密值 USBKey 身份认证方案 |
4.3.2 身份认证双密值方案性能估计 |
4.4 VINMCS 访问控制方法机理 |
4.4.1 访问控制系统框架与权限管理基本优化方法 |
4.4.2 基于支持分级保护基于属性访问控制增强方法 |
4.5 VINMCS 访问控制增强配置与实现方法 |
4.5.1 访问控制增强配置方法 |
4.5.2 访问控制增强实现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INMCS 可信评价方法 |
5.1 引言 |
5.2 VINMCS 可信评价构架与机理 |
5.3 VINMCS 可信评价证据采集与量化方法 |
5.3.1 可信证据的设计评审采集 |
5.3.2 可信证据的模拟攻击采集 |
5.3.3 可信因素相关事件证据采集 |
5.3.4 可信因素评价值合成方法 |
5.4 VINMCS 可信度评价值聚合方法 |
5.4.1 评价值模糊化 |
5.4.2 可信度模糊综合 |
5.4.3 VINMCS 可信评定 |
5.5 VINMCS 可信评价实现算法 |
5.5.1 VINMCS 完整性可信度 TB1计算 |
5.5.2 VINMCS 身份认证 TB2与访问控制 TB3计算 |
5.5.3 VINMCS 系统整体可评价 |
5.6 VINMCS 可信评价方法应用算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信 VINMCS 应用实验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可信增强技术在物联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平台中的应用 |
6.2.1 物联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平台的可信增强方法 |
6.2.2 平台可信评价与实际运行操作 |
6.3 可信增强技术在虚拟仪器计量技术中的应用 |
6.3.1 虚拟仪器计量指标与难点分析 |
6.3.2 应用可信分析与增强技术虚拟仪器计量方案 |
6.3.3 可计量评价的虚拟仪器可信增强方案 |
6.3.4 虚拟仪实时性能优化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面向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网络化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外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械密封试验装置测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2.1 机械密封性能试验的必要性和试验内容 |
2.2 机械密封性能试验装置概述 |
2.2.1 台架 |
2.2.2 测控系统的要求 |
2.3 网络化测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
2.4 系统设计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仪器及其网络化原理 |
3.1 虚拟仪器简介 |
3.2 虚拟仪器系统的组成 |
3.2.1 虚拟仪器的硬件 |
3.2.2 虚拟仪器的软件 |
3.3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的比较 |
3.4 虚拟仪器的开发平台 |
3.4.1 LabVIEW简介 |
3.4.2 LabVIEW的特点 |
3.5 虚拟仪器网络化技术 |
3.5.1 网络分层和协议 |
3.5.2 TCP/IP 参考模型 |
3.6 基于 LabVIEW 的网络化系统构建模式 |
3.6.1 B/S 模式 |
3.6.2 C/S 模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机械密封性能测试系统的组成 |
4.2 系统控制内容的设计 |
4.2.1 电源的控制 |
4.2.2 电机转速的控制 |
4.3 系统采集内容的设计 |
4.3.1 扭矩与转速的测量 |
4.3.2 介质压力的测量 |
4.3.3 介质温度的测量 |
4.3.4 端面温度的测量 |
4.3.5 弹簧压缩量的测量 |
4.3.6 泄漏率的测量 |
4.3.7 端面比压的测量 |
4.3.8 现场视频监视 |
4.4 传感器的选择 |
4.4.1 扭矩与转速一体化传感器 |
4.4.2 介质压力传感器 |
4.4.3 介质温度传感器 |
4.4.4 热电偶传感器 |
4.4.5 位移传感器 |
4.4.6 称重传感器 |
4.4.7 普通 USB 摄像头 |
4.5 系统误差分析与抗干扰设计 |
4.5.1 系统误差分析 |
4.5.2 数据采集抗干扰技术 |
4.6 数据采集 |
4.6.1 数据采集卡 |
4.6.2 采样定理 |
4.6.3 模拟电压信号的采集 |
4.7 DAQmx 驱动 |
4.8 Vision 模块 |
4.9 PC 机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
5.2 测控系统软件流程图和总体构架 |
5.3 软件前面板和程序框图设计 |
5.4 数据处理 |
5.4.1 数据计算 |
5.4.2 曲线拟合 |
5.5 测试范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械密封测试装置测控系统网络化 |
6.1 WEB 发布技术 |
6.2 TCP/TP 技术 |
6.3 DataSocket 技术 |
6.3.1 DataSocket 的工作简介 |
6.3.2 DataSocket 服务器与服务管理器 |
6.3.3 DataSocket API |
6.3.4 利用 DataSocket 技术构建远程视频监视系统 |
6.4 基于 DataSocket 技术的网络化机械密封试验装置测控系统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5)虚拟电子测量仪器集成系统网络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VEMIS系统概述 |
1.1.1 VEMIS系统总体结构 |
1.1.2 VEMIS系统硬件平台 |
1.1.3 VEMIS系统软件平台 |
1.1.4 VEMIS系统特点 |
1.2 网络化虚拟仪器技术 |
1.2.1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概念及特点 |
1.2.2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研究现状 |
1.2.3 网络化虚拟仪器实验室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章 网络化虚拟仪器设计基础 |
2.1 计算机网络技术 |
2.2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组成结构 |
2.2.1 硬件结构 |
2.2.2 软件结构 |
2.3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组建模式 |
2.3.1 C/S模式 |
2.3.2 B/S模式 |
2.3.3 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 |
2.3.4 C/S、B/S混合模式 |
第3章 网络化VEMIS系统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1.1 系统总体结构 |
3.1.2 系统功能分析 |
3.1.3 系统功能模块 |
3.2 系统开发工具 |
3.2.1 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
3.2.2 MyEclipse平台 |
3.2.3 MySQL数据库 |
3.2.4 软件资源列表 |
3.3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3.3.1 DataSocket技术 |
3.3.2 Remote Panels发布技术 |
3.3.3 MVC模式 |
第4章 网络化VEMIS系统具体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开发思路与总体流程 |
4.1.1 开发思路 |
4.1.2 总体流程 |
4.2 服务器端软件开发 |
4.2.1 数据库设计 |
4.2.2 管理网站开发 |
4.3 设备客户端软件开发 |
4.3.1 VEMIS应用软件 |
4.3.2 程序网络发布 |
4.4 组件间通信设计 |
4.4.1 设备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通信 |
4.4.2 LabSQL访问数据库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推广 |
5.1 客户端测试 |
5.2 系统整体工作测试 |
5.3 网络化虚拟电子测量实验室构建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PXI总线发动机多参数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
1.2 测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测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虚拟仪器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
1.2.3 以太网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
1.2.4 系统集成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测控对象分析 |
2.1.1 概述 |
2.1.2 系统测试信号的分析 |
2.1.3 系统控制信号的分析 |
2.2 课题的技术难点及实现途径 |
2.2.1 大电流测试 |
2.2.2 虚拟仪器技术 |
2.2.3 以太网技术 |
2.2.4 系统实时性要求 |
2.3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3.1 系统方案选择 |
2.3.2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3 系统集成考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控系统综合控制部分的硬件设计 |
3.1 概述 |
3.2 控制模块设计 |
3.2.1 控制电路模块的任务 |
3.2.2 控制模块的电路框图 |
3.3 检测模块设计 |
3.3.1 检测电路模块的任务 |
3.3.2 检测电路模块的硬件设计 |
3.4 电源模块设计 |
3.4.1 电源干扰 |
3.4.2 电源设计 |
3.5 关键技术 |
3.5.1 电磁阀的实时控制 |
3.5.2 大电流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仪器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
4.1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及其特点 |
4.2 虚拟仪器技术在系统中的实现 |
4.2.1 硬件设计 |
4.2.2 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以太网技术在远程测控系统中的实现 |
5.1 虚拟测控技术的网络化 |
5.2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及在测控系统的应用 |
5.3 以太网在测控系统中实时性、可靠性分析 |
5.3.1 以太网实时性问题 |
5.3.2 滚控测控系统网络时延的测量 |
5.3.3 实时数据采集中的可靠性设计 |
5.4 以太网技术在系统中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可靠性设计和抗干扰技术 |
6.1 系统可靠性设计 |
6.1.1 系统可靠性及影响因素 |
6.1.2 系统可靠性设计 |
6.2 系统抗干扰设计 |
6.2.1 系统硬件抗干扰设计 |
6.2.2 系统软件的抗干扰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虚拟仪器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虚拟仪器技术介绍 |
1.2.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1.2.2 虚拟仪器的特点 |
1.2.3 虚拟仪器的系统结构 |
1.3 虚拟仪器开发环境 LabVIEW 平台 |
1.4 分布式测控网络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分布式双总线航电模拟测控系统技术方案 |
2.1 系统概述 |
2.1.1 机载航电控制系统概述 |
2.1.2 技术难点分析 |
2.2 航电模拟测控系统网络的设计与组成 |
2.3 IMC 型网络模拟测控系统 |
2.3.1 系统概述 |
2.3.2 系统功能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航电模拟测控系统网络化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航电模拟测控系统网络以太网通信 |
3.3 差错控制的实现 |
3.4 以太网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3.5 HB6096 总线通信介绍 |
3.6 双总线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航电模拟测控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硬件方案概述 |
4.2.1 技术难点分析 |
4.2.2 设备接口 |
4.2.3 系统交联信号定义与分配 |
4.2.4 系统组成 |
4.3 硬件方案设计 |
4.4 硬件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MC 型网络模拟测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工程化 |
5.2 软件方案概述 |
5.3 软件设计方案 |
5.3.1 IMC 型模拟测控系统激励模式软件方案 |
5.3.2 IMC 型模拟测控系统仿真模式软件方案 |
5.4 测控系统软件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8)基于虚拟仪器和喷泉码的可靠通信与任务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纠错编码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2.1 纠错编码技术的发展历史 |
1.2.2 喷泉码编码技术研究意义及应用 |
1.2.3 喷泉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实时测控技术中任务调度策略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虚拟仪器及 LABVIEW 开发环境概述 |
2.1 虚拟仪器概述 |
2.1.1 虚拟仪器概述 |
2.1.2 虚拟仪器的构成 |
2.1.3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的比较 |
2.1.4 网络化虚拟仪器 |
2.2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和 LABVIEW 开发环境概述 |
2.2.1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概述 |
2.2.2 G 语言及 LabVIEW 开发平台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分段线性映射的短码长 LT 码设计 |
3.1 喷泉码原理 |
3.1.1 喷泉码编译码原理 |
3.1.2 度分布设计 |
3.2 短码长喷泉码设计 |
3.2.1 短码长喷泉码原理 |
3.2.2 短码长 LT 码仿真性能分析 |
3.3 基于分段线性映射的短码长 LT 码设计 |
3.3.1 分段线性映射混沌映射 |
3.3.2 基于分段线性映射的短码长 LT 码编码算法 |
3.3.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ABVIEW 环境下多任务调度机制的研究 |
4.1 实时多任务系统 |
4.1.1 线程与进程 |
4.1.2 LabVIEW 下的多线程 |
4.2 实时测控系统中的多任务调度策略的研究 |
4.2.1 多级混合调度策略的原理 |
4.2.2 多级混合调度策略的实现 |
4.3 多级混合调度策略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LABVIEW 的分布式网络通信与测控系统的实现 |
5.1 分布式网络通信与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1.1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结构 |
5.1.2 系统硬件方案 |
5.1.3 系统软件方案 |
5.2 基于分段线性映射的短码长 LT 码在系统中的实现 |
5.3 多级混合调度策略在系统中的实现 |
5.4 软件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9)网络化虚拟测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化虚拟测控系统的设计 |
1.1 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1.2 硬件系统设计 |
1.3 网络化虚拟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2 结束语 |
(10)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可信技术及其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
1.2 VINMCP 可信技术概述 |
1.3 论文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系统 |
1.3.2 完整性验证技术 |
1.3.3 使用控制技术 |
1.3.4 可信技术的评价方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VINMCP 可信架构及评价方法 |
2.1 引言 |
2.2 VINMCP 总体架构 |
2.2.1 VINMCP 架构组成 |
2.2.2 VINMCP 工作流程与特点 |
2.3 VINMCP 测控功能模块设计 |
2.3.1 测控功能模块 |
2.3.2 可信技术功能模块 |
2.3.3 升级功能模块 |
2.4 VINMCP 软件评价方法 |
2.4.1 功能测试方法 |
2.4.2 可信测试方法 |
2.4.3 性能测试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INMCP 完整性验证技术 |
3.1 引言 |
3.2 VINMVP 完整性验证技术 |
3.2.1 平台完整性验证结构组成 |
3.2.2 平台硬件完整性验证设计与实现 |
3.2.3 平台软件完整性验证设计与实现 |
3.3 VINMCP 的并发完整性验证设计与实现 |
3.3.1 平台并发控制模型 |
3.3.2 ICE 异步方法分派并发控制机理 |
3.3.3 ICE 异步方法分派并发完整性验证方法与实现 |
3.4 VINMCP 完整性验证评价 |
3.4.1 完整性验证评价指标 |
3.4.2 完整性验证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INMCP 使用控制技术 |
4.1 引言 |
4.2 VINMCP 身份认证技术 |
4.2.1 平台IBC 身份认证机理分析 |
4.2.2 平台身份认证设计与实现 |
4.2.3 平台身份认证评价 |
4.3 VINMCP 数据保护技术 |
4.3.1 敏感数据组成 |
4.3.2 平台IBE 数据保护机理分析 |
4.3.3 平台数据保护设计与实现 |
4.3.4 平台数据保护评价 |
4.4 VINMCP 使用控制技术实验 |
4.4.2 B/S 模式信息管理软件 |
4.4.3 C/S 模式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软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INMCP 可信技术在输电线路监测平台应用 |
5.1 引言 |
5.2 虚拟仪器网络化输电线路监测平台概述 |
5.3 虚拟仪器网络化输电线路监测平台设计与开发 |
5.3.1 平台需求分析 |
5.3.2 数据库结构设计与数据模型 |
5.3.3 平台功能结构与工作流程 |
5.3.4 平台开发与应用 |
5.4 虚拟仪器网络化输电线路监测平台评价实验 |
5.4.1 基于MAXQ 的平台测控功能测试 |
5.4.2 平台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四、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化测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 陈耿新,林若波,陈旭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2]基于LabVIEW的轮胎成型机测控系统及其网络化研究[D]. 于涛.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7)
- [3]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系统可信分析及增强方法研究[D]. 徐钦桂.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4]面向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网络化测控系统[D]. 刘士国.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5]虚拟电子测量仪器集成系统网络化技术研究[D]. 李维博. 吉林大学, 2012(11)
- [6]基于PXI总线发动机多参数测控系统设计[D]. 刘汉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5)
- [7]基于虚拟仪器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马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8]基于虚拟仪器和喷泉码的可靠通信与任务调度研究[D]. 唐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9]网络化虚拟测控系统的设计[J]. 任世锦,赵恒青,郑恩辉,付美芹. 电子设计工程, 2011(12)
- [10]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可信技术及其评价方法[D]. 赵大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