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干扰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观察与护理

r干扰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观察与护理

一、r干扰素、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观察和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赛[1](2021)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两种方法对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进行治疗,结合其疱疹、疼痛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并对两种治疗方式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HZ相较于常规口服西药治疗的临床优势以及在其治疗过程中与免疫学相关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应用于急性期HZ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为该治法对急性期HZ免疫调节作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按照急性期HZ的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部招募收纳的60例HZ急性期伴神经痛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分为治疗Ⅰ组(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与刺络拔罐组)、治疗Ⅱ组(西药组),两组均为30例。治疗Ⅰ组首先运用烧至红白透亮的毫火针点刺疱疹和局部阿是穴,随即用大小适宜玻璃罐于点刺部位留罐3-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或干棉签将吸拔出的疱液、败血进行擦拭处理。取病灶相应神经节段和上下各一神经节段的夹脊穴以及疱疹和疼痛局部阿是穴进行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通G9805型低频脉冲治疗仪电极,病灶相应部位的上下神经节段的夹脊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一对正、负极,另外于阿是穴围刺处接一对正负极。(参数选用直流电,频率2Hz,连续波,电流1.5-3m A,强度以患者自身能够耐受为度),持续留针30分钟后取下电针导线夹,拔出针灸针。治疗Ⅱ组患者予以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抗病毒、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以及普瑞巴林胶囊镇痛进行常规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两个疗程,7日一疗程。治疗周期间,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疱疹评价指标(止疱、结痂、脱痂时间)、疼痛评价指标(VA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血清中IL-2与IL-6水平变化以及随访1-3月内PHN的发病率进行观察,综合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上述观察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疱疹评价指标比较:治疗Ⅰ、Ⅱ组患者疱疹在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上具有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价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Ⅰ、Ⅱ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第4d、7d、14d VAS评分均较前一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降低,经两因素多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第4d、7d、14d VAS评分对比分析,治疗Ⅰ组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Ⅱ组,差异在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Ⅰ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治疗Ⅱ组早,疼痛持续时间也短于治疗Ⅱ组(P<0.05)。3.综合疗效比较:治疗Ⅰ组患者临床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5例,30例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100%;治疗Ⅱ组患者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经秩和检验得出,两者总有效率结果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4.PHN发病率比较:治疗Ⅰ组有3例患者发生PHN,发病率为10.00%;治疗Ⅱ组有7例患者发生PHN,发病率为23.33%。以卡方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χ2值为5.963,P值为0.015,小于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清中IL-2、IL-6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前,治疗Ⅰ、Ⅱ组患者血清中IL-2、IL-6水平经统计分析,均显示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在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IL-6水平在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血清中两种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水平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1,在统计学方面差异显着。结论:(1)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治疗急性期HZ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的方法在促进疱疹止疱、结痂、脱痂和缓解疼痛程度时长以及缩短病程方面较之于口服西药治疗均展示出明显的优势。(2)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两种治疗方式均能缓解神经疼痛进而减少PHN的发生,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HZ后能更大程度降低PHN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工作质量。(3)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在治疗急性期HZ后,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均有所升高,血清中IL-6水平均有所降低,但是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组的患者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水平升降幅度在正常范围内表现得更为明显,推测两种治疗方法均对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病毒易感性和防治后遗神经痛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在功效相关的免疫学机制方面表现得更为敏感。

王玉玲,冯晓琪,向丽萍[2](2021)在《口服糖皮质激素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糖皮质激素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2日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共纳入22项RCTs,涉及2265例带状疱疹患者,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组能够有效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RR=0.33,95%CI (0.24,0.44),P<0.00001)],且合并血压升高、胃部不适、皮肤不适、精神神经症状等不良反应与常规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7、0.59、0.41、0.37)。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对PHN发生情况方面明显低于常规治疗,而在不良反应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结果仍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双盲的高质量RCTs支持。

朱小芳[3](2020)在《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艾灸作为辅助治疗及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不同时间介入艾灸来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通过观察近期、远期临床疗效,为优化艾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我院带状疱疹病人诊疗证型分布以及老年人生理特点,得出此次临床观察带状疱疹的基本证型为脾虚湿蕴证。本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及中药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4~5天内介入治疗),试验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同加入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1~3天内介入治疗);三组基础治疗均为10天,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艾灸治疗均持续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以皮损愈合后为起始,通过微信、电话等回访方式了解皮损治愈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生PHN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1)基线对比: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疼痛评分、睡眠评分等一般资料进行了基线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三组受试对象一一按时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这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并在各个观察时点上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从治疗开始直至随访观察结束,三组VAS评分的走向均呈下降趋势,三组分别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分组为前提,各观察时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1分别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5个观察时点(具体同上)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在5个观察时点中睡眠自评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各组内在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对照组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三组人群在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比较,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三组人群后遗症发生率存在不同。结论:艾灸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疗效确切,且越早使用艾灸治疗,在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越好。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边东亮[4](2020)在《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依据带状疱疹临床疾病特征,设计疼痛管理路径,评估疼痛管理对减轻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并伴有神经痛的住院患者69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实际完成32例),实验组35例(实际完成31例),所有患者行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接受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疼痛管理路径进行管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疗效、住院时间、疼痛强度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变化(观察时间点:入院时0天、入院后14天、1个月及3个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及基础疾病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DLQI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评价更高、住院时间更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服用止痛药物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带状疱疹伴有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疼痛管理,可降低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疼痛管理,可提升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4疼痛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针对性,提升了患者的依存性。图3幅;表13个;参133篇。

张劲东[5](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周晓宇[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软件,探究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和规律,提高自身的临床技能。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月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中药处方,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中药方剂组成及有关药物的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分类,并将结果制成图表以供分析使用。根据数据库,选择合适的高频次用药,并将高频次药物导入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24软件,进行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得出新的药物组合。结果:1.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共计168份,共使用中药86味,药物的总频次为2686次。使用频率前27位(≥20次)的药物有:当归、龙骨、黄芪、磁石、赤芍、炒酸枣仁、没药、乳香、柴胡、茵陈、蜈蚣、醋青皮、太子参、茯苓、栀子、川芎、炒谷芽、苍术、羌活、清半夏、醋延胡索、川楝子、葛根、防风、野菊花、党参、白术。2.对药物的四气进行分析,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寒性、平性、凉性、热性药。3.对药物的五味进行分析,最常用的是苦味药、辛味药、甘味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对药物的归经进行分析,肝经药物使用最多、其后为脾经、心经、肺经。5.对药物的功效进行分析,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依次为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气药、发散风热药、补血药。6.采用聚类分析,得出5组常用的药物:分别为C1:栀子、醋青皮、茯苓、炒谷芽、太子参、川芎;C2:没药、乳香、蜈蚣、茵陈;C3:磁石、酸枣仁、赤芍;C4:当归、黄芪、煅龙骨;C5:党参、白术、野菊花、防风、葛根、苍术、羌活、清半夏、醋延胡索、川楝子。结论:1.从四气结果观察:温性药的使用最多,其次是寒性药与平性药。因温性药物药性平和,取其温通健脾,理气止痛的功效;寒性药在治疗中发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平性药平调寒热兼能补益,适用于疾病各期。药物五味中:以苦味、辛味、甘味最多,苦味能泻火燥湿,辛味能行气活血,甘味能补益以治本,诸味合用,体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药物归经中:肝、脾、心、肺、胆、肾位居前列,尤以肝、脾为主,调理肝脾为重点,也需兼顾其他脏腑。从药物功效来看:以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发散风热药、补血药、理气药的使用较多,说明治疗当以驱邪扶正相统一。2.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谢艳秋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进行了挖掘,得出了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和治疗思路,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艳梅[7](2019)在《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加红光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自拟消疹止痛汤,对照组口服龙胆泻肝软胶囊,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VAS评分和综合症状评分,并于治疗后统计患者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以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成果:在治疗后VAS评分、综合症状评分、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上P值均≤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HN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照射可有效缩短带状疱疹病程,减轻患者疼痛,减少PHN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宋雅慧[8](2019)在《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阿昔洛韦和口服外用常规药物阿昔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的方面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证明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阿昔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优势。方法:本次实验总将72例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的带状疱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截法针刺组和口服外用西药组,每组各36例。在研究过程中,一共有8例患者按脱落失访处理(其中治疗组有3例患者未按疗程治疗,1例期间采用其他疗法治疗;对照组有2人未按疗程治疗,2人转用其他疗法,故8人均未参加数据统计),最终治疗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32例。治疗组的方法是服用阿昔洛韦的同时,每日截法针刺1次,治疗10天为一疗程,连续两疗程,中间休息2天,不定期的给予局部刺络放血;对照组的方法为口服阿昔洛韦每次0.2g,,每日5次;外用阿昔洛韦乳膏,日3次,每次适量,10天为一疗程,连续两疗程,中间休息2天。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重点观察患者疱疹结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镇痛效果来辅助证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所得出的结论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将两种方法的疗程差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统计软件分析后得出,治疗组和对比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的VAS数值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25%,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两组疗效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随访时,治疗组在带状疱疹的远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阿昔洛韦片治疗组与口服阿昔洛韦片加外用阿昔洛韦乳膏对照组相比,其疗效快速,病程较短,且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比组,且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施佳君[9](2019)在《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刺络拔罐疗法对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更好的在临床中运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筛选我院康复科以及皮肤科门诊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伐昔洛韦片,300mg/次,一日两次,甲钴胺片,0.5mg/次,一日三次,连续口服14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取阿是穴及皮损局部予以刺络拔罐法治疗,隔一天治疗1次,疗程为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发病时间以及中医症候积分、带状疱疹综合评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疱疹恢复情况以及疼痛改善情况,比较并讨论两组的治疗后的效果,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发病时间、疼痛评分、肝经郁热型中医症候积分、带状疱疹综合评分、血常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VA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缓解30%所需要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皮损局部疱疹的情况:新发疱疹未再出现的时间、结痂面积大于一半的时间、痂皮完全脱落的时间,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医症候积分、带状疱疹综合疗效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含量组内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的第30天,对照组34名患者中有8名患者留有后遗神经痛,治疗组34名患者中有1名患者有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的第60天、第90天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照组分别是5人、3人,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53%,经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带状疱疹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59%,经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刺络拔罐法能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症状,且起效时间快于西药口服治疗。2.刺络拔罐法能缩短患者新发疱疹停止出现的时间、痂皮凝结一半的时间、痂皮脱落的时间。3.刺络拔罐法能降低带状疱疹综合评分以及改善肝经郁热型的中医症候。4.刺络拔罐法能使带状疱疹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含量升高,淋巴细胞含量降低。5.刺络拔罐法能降低治疗后1月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危怀湘[10](2019)在《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对缓解疼痛、缩短结痂时间、以及免疫细胞水平变化影响,了解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优点。方法:选取125例年龄22-71岁之间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B组,65例)与对照组(A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单纯阿昔洛韦滴注治疗。研究组除给阿昔洛韦外,还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观察和记录接受治疗后1天、3天、7天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疼痛缓解时间,水疱脱痂时间,并抽取静脉血查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CD4、CD8、CD4/CD8比值、IL-6、IL-10、及TNF-α值)。同时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受教育程度、治疗前疼痛评分,水疱数量、免疫细胞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A组相比,B组患者症状改善、疼痛缓解以及脱痂时间均明显缩短,治疗效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天、3天、7天VAS评分较前均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对应的时间点比较,治疗后B组每个对应的时间点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的免疫功能水平,包括CD4+、CD8+以及CD4+/CD8+,两组比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D8+水平降低,CD4+、CD4+/CD8+指标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D4+、CD4+/CD8+表达更高,CD8+降低幅度更明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A组比较,B组症状改善情况疗效进行评价总有效率明显高增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间患者IL-6、IL-10、TNF-α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各自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0、TNF-α炎性因子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IL-6、IL-10、TNF-α差异有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对缓解疼痛、缩短脱痂时间、降低VAS评分均明显优于阿昔洛韦治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相关。

二、r干扰素、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观察和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干扰素、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观察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随机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脱落处理
    1.9 研究终止原则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案
    2.2 观测指标
    2.3 试验安全性评价
    2.4 统计学分析
    2.5 试验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疱疹评价指标结果
    3.2 疼痛评价指标结果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 水平变化分析结果
    3.4 综合疗效评价结果分析
    3.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理论对HZ的认识
        1.1 古文典籍对HZ病名的记载
        1.2 中医理论对HZ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HZ的中医辩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HZ概述
    2 现代医学对HZ的研究概况
        2.1 现代医学对HZ的概述
        2.2 现代医学对HZ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HZ急性期治疗方法研究
    3 本项目立论依据
        3.1 针灸治疗方案依据
        3.2 针灸选穴依据
        3.3 观察指标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疱疹评价指标分析
        4.2 疼痛评价指标分析
        4.3 PHN发病率及综合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4.4 血清中IL-2、IL-6 在急性期HZ治疗过程中水平变化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附录二: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三: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口服糖皮质激素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PHN发生情况
        2.3.1. 1 以用药剂量梯度的不同为亚组后PHN发生情况的Meta分析
        2.3.1. 2 以不同随访时间区分亚组后PHN发生情况的Meta分析
        2.3.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Meta分析
3 讨论

(3)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病例分组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2.1 带状疱疹西医诊断标准
        3.2.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
        3.2.3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1.1 口服免煎中药
        4.1.2 口服抗病毒药物
        4.2 试验治疗
        4.2.1 施灸部位
        4.2.2 回旋灸法操作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4.4 技术路线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观察指标
        5.3.1 疼痛评估法
        5.3.2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5.3.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4 不良事件观察及应对措施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入组及脱失情况
        7.2 患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7.2.1 三组性别比较
        7.2.2 三组年龄比较
        7.2.3 三组病程比较
        7.2.4 发病部位比较
        7.2.5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7.2.6 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7.3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7.4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7.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7.6 不良反应记录
    8 研究结果的探讨
讨论
    1 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西医理论基础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2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4 发生PHN的危险因素
        1.4.1 年龄因素
        1.4.2 前驱期、疱疹急性期疼痛及皮损特点
        1.4.3 初治时间与诊疗方案
        1.4.4 免疫能力及伴基础疾病
        1.5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历史源流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带状疱疹的内治治疗
        2.4 带状疱疹的外治疗法
        2.4.1 针刺治疗
        2.4.2 灸法治疗
        2.4.3 中药外治
    3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探析
        3.1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
        3.2 参苓白术散处方探析
    4 艾灸探析
        4.1 艾灸目的与优势
        4.2 艾灸理论依据
        4.2.1 艾灸的中医理论认识
        4.2.2 艾灸现代药理研究
        4.3 灸量的掌握
        4.4 艾灸介入时间的选择
        4.5 艾灸选穴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中医命名
        1.2 病因病机认识
        1.2.1 古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辩证分型
    2 中医治法
        2.1 中药内治法
        2.2 中药外治法
        2.2.1 中药热奄包
        2.2.2 中药穴位贴敷
        2.2.3 中药熏蒸
        2.2.4 中药溻渍治疗
        2.3 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2.3.1 针刺治疗
        2.3.2 灸法
        2.3.3 放血疗法
        2.3.4 穴位注射
        2.3.5 火龙疗法
        2.3.6 针刀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受试须知
附录3 筛查访问清单
附录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附录5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附录6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录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8 申明及授权书

(4)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研究分组
        1.1.4 干预方法
        1.1.5 随访观察
        1.1.6 统计学方法
        1.1.7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2.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3 讨论
        1.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3.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前言
    2.2 疼痛管理路径
        2.2.1 疼痛评估
        2.2.2 治疗
        2.2.3 药物管理
        2.2.4 饮食管理
        2.2.5 心理管理
        2.2.6 并发症管理
        2.2.7 随访管理
    2.3 生活质量的研究
    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带状疱疹患者临床患病特征调查表
附录 B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古代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1.1 病名起源
        1.2 古代病因病机
        1.3 古代中医的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数据挖掘方法
    4.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2.药物的四气分析与探讨
    3.对药物的五味分析与探讨
    4.对药物的归经分析和探讨
    5.对药物的功效分析与探讨
    6.新药物组合的分析与探讨
    7.辨证调护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带状疱疹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资料
        (一) 资料来源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诊断标准
        (四) 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六) 病例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
        (二) 疗程
        (三) 注意事项
        (四) 收集时间
        三、观察指标
        (一) 症状控制时间
        (二) VAS评分
        (三) 综合症状评分
        (四) PHN发生率
        四、疗效标准
        五、统计方法
    治疗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疼痛比较
        三、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四、症状控制时间比较
        五、综合疗效比较
        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七、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二、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三、自拟消疹止痛汤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四、红光照射的应用及作用
    五、基础用药
    六、本试验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进展
        3.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3.2 祖国医学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进展
    4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及疗效观察
    4 注意事项
    5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6 实验安全性评价
    7 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临床资料比较
    8 观察并统计临床结果
        8.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
        8.2 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的随访对比分析
讨论
    1 古中医对本病的综合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本病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
        1.2 古代各位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综合古代医家的治疗手段
    2 现代医学对于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理论认识
        2.2 临床表现
        2.3 带状疱疹的治疗概况
    3 本课题的确立依据和效果分析
        3.1 方法依据
    4 详析截法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加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作用机制
    5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
2.方法
    2.1 入组资料的一般处理
    2.2 治疗措施
    2.3 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异常情况处理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随访
    2.8 统计方法
    2.9 伦理
3.结果
    3.1 基线资料
        3.1.1 病例收集情况
        3.1.2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3.1.3 基线数据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3.2.1 疼痛评分比较
        3.2.2 皮损局部疱疹情况比较
        3.2.3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比较
        3.2.4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2.5 血常规比较
        3.2.6 PHN的发生情况比较
        3.2.7 临床疗效比较
        3.2.8 安全性指标评价,不良反应观察记录
4.分析和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于蛇串疮的认识与治疗
        4.1.1 蛇串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4.1.2 蛇串疮的中医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治疗
        4.2.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4.2.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4.2.3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4.3 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机理初探讨
        4.3.1 刺络拔罐法的作用机制
        4.3.2 穴位的选择
        4.3.3 刺络拔罐法与皮部理论的联系
        4.3.4 刺络拔罐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4.3.5 血常规分析
    4.4 疗效分析
        4.4.1 可比性分析
        4.4.2 研究结果分析
        4.4.3 创新点
        4.4.4 病案举例
结论
限制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CRF表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10)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观察和记录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标本采集及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症状恢复情况对比
    2.2 治疗后水疱消退数量百分比情况
    2.3 临床疗效分析
    2.4 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有效率分析
    2.5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细胞数量比较
    2.7 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多项指标比较
    2.8 治疗安全性对比
讨论
    3.1 带状疱疹病因不明,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带状疱疹可能导致以下因素改变
    3.2 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作用机制
    3.3 臭氧大自血对相关免疫细胞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3.4 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四、r干扰素、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观察和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D]. 吴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口服糖皮质激素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影响的Meta分析[J]. 王玉玲,冯晓琪,向丽萍. 湖南中医杂志, 2021(02)
  • [3]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朱小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D]. 边东亮.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谢艳秋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研究[D]. 周晓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李艳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宋雅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施佳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危怀湘. 三峡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r干扰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