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技术进步推动烧结球团生产发展

依托技术进步推动烧结球团生产发展

一、依靠技术进步 促进烧结和球团生产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广,张宏强,苏步新,马静超,左海滨,王静松,薛庆国[1](2021)在《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现状与降碳展望》文中指出我国钢铁工业巨大的产能规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高炉-转炉为主的冶炼流程导致其面临巨大的减碳压力,是国家兑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主战场之一。通过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基于工序的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分析、典型钢铁冶炼低碳技术分析、我国钢铁工业低碳发展路径浅析等全面梳理了我国钢铁工业的碳排放现状,并为我国钢铁工业低碳技术的研发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为我国钢铁工业"碳中和"愿景的如期实现提供参考。

高向洲[2](2020)在《包钢1#高炉节能降耗途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各行各业开始蓬勃发展,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钢铁产量不断增长,钢铁产业与国内交通建设以及民用建设等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因钢铁产业所产生的能源消耗量已经占据国家总体能耗的14%左右,节能降耗当前已经成为了各钢铁企业急待解决的难题,在钢铁产业的各项能耗中,由于炼铁环节所产生的能耗量基本占据了钢铁产业总体能耗的40%左右,做好炼铁环节的节能工作,有利于降低钢铁产业的总体能耗,对完成钢铁工业的节能降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论文围绕1#高炉能耗较高的情况进行研究,其中对于入炉料的冶金性能以及1#高炉能量利用情况等进行评测分析,根据高炉冶炼过程中的实际数据以及各参数与节能降耗之间的关系绘制李斯特操作线,同时与1#高炉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了有效的节能降耗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实验测定1#高炉入炉料的冶金性能,通过对其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合适的炉料结构优化方向及途径,为提高高炉入炉料的质量,进一步实现节能降耗目的提供有效依据。(2)对高炉进行相应物料平衡、热平衡测算,当前1#高炉的节能降耗状况良好,碳素的利用系数约为62.1%左右,有效热量的利用系数约为69.54%,炉身效率72.4%,燃料比降低潜力97.23kg/t,通过研究数据以及李斯特操作图分析高炉相关参数与燃料比之间的关系为:炉顶煤气中CO2的含量变化在±1%时,燃料比的变化量为±11.23kg/t;高炉冶炼出的生铁含硅量变化在±0.1%时,燃料比的变化量应为±5.60kg/t;高炉中金属化率变化处于±1%时,燃料比的变化量为±3.42kg/t;高炉风口温度变化值为±100℃时,此时燃料比的变化量为±18.31kg/t。(3)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明确当前高炉节能降耗的理想炉料结构为占比75%烧结矿和占比25%球团矿。

李昊堃[3](2020)在《太钢高碱度碱性球团矿制备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碱性球团矿具有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固体燃料消耗量和返料量低于烧结矿,且其高温冶金性能优于酸性球团矿,高炉配用后有利于高炉实现低渣比、低燃料比及低污染物排放冶炼等多方面优点。国外企业生产碱性球团矿一般采用带式焙烧机工艺(使用气体燃料),但我国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国内球团矿生产企业(特别是独立运行的球团矿生产企业)主要采用以煤为燃料的链篦机-回转窑工艺。因此,需要从冶金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必要的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试验,针对链篦机-回转窑碱性球团矿生产及高炉碱性球团矿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工作。本文结合太钢未来在自有铁矿资源利用及高炉炉料结构优化方面的发展规划,基于太钢自产铁矿粉的原料特性,围绕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生产和高炉碱性球团应用,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计算、实验模拟及工业试验,系统研究了碱性球团焙烧特性和还原膨胀微观机制、链篦机-回转窑法生产碱性球团的适宜热工制度、高比例碱性球团高炉炉料结构对高炉冶炼过程影响的热力学机理。为全面推广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生产,以及高炉碱性球团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基于分子理论建立的球团矿焙烧过程热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碱度对球团矿焙烧过程中形成复杂分子及其含量的影响。并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太钢自产铁精矿作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碱度的球团矿,应用XRD、SEM、EDS、Image-Pro Plus等研究手段,检测了不同碱度球团矿中复杂分子及其含量,验证了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分子理论建立的热力学模型,为研究球团矿的焙烧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研究手段,可以方便的预测出原料成分及焙烧温度变化对于球团矿焙烧过程的影响。利用建立的球团矿焙烧热力学模型结合必要的实验研究,系统研究了碱度对于球团矿焙烧固结机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酸性球团矿而言,其固结机理为赤铁矿晶体再结晶并形成连晶结构;对于碱性球团矿而言,其固结机理为铁酸钙、含钙硅酸盐等低熔点化合物取代Fe2O3微晶连接成为赤铁矿晶体间的粘结相,并且球团矿的碱度不同粘结相的种类不同。当球团矿碱度小于1.0时,粘结相以钙铁橄榄石为主;当球团矿碱度大于1.0时,粘结相中的复合型针状铁酸钙含量增加,铁酸钙取代钙铁橄榄石成为碱性球团的主要粘结相。在碱性球团矿固结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碱度对球团矿还原膨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度小于1.0的球团矿,其还原过程中产生膨胀裂纹的主要原因为,钙铁橄榄石包裹的Fe2O3颗粒与独立的Fe2O3颗粒在还原速度上存在差异,使得球团矿内部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晶体结构发生破裂;碱度大于1.0的球团矿,由于球团矿的主要固结相转变为还原速度快的铁酸钙,在还原过程中其熔点较低,形成液相收缩后形成孔洞,减小了球团内因体积膨胀产生的应力集中。因此,碱度大于1.0的碱性球团矿在高炉内还原过程的体积膨胀率显着降低。通过实验室造球、焙烧试验,链篦机-回转窑模拟(扩大)试验及现场工业试验,研究了利用太钢自产精矿粉制备碱性球团矿的适宜预热焙烧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鼓风干燥段风温230℃;抽风干燥段风温420℃;预热Ⅱ段风温1160-1180℃;回转窑窑头温度1165-1175℃。在以上工艺条件下生产的碱性球团矿指标:TFe含量62.3%,CaO/SiO2≥1.0,抗压强度≥3500N/个球,还原膨胀率≤15%。可以满足太钢大型高炉对入炉原料使用要求。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建立的气-固相热力学计算模型,系统研究了碱性球团矿比例对高炉块状带间接还原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碱性球团矿比例的增加,炉料在高炉上部块状带的还原度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随球团矿比例的增加,高炉炉料结构中的铁氧化物组成发生了变化,导致高炉块状带气固相还原反应的反应条件及平衡组成均发生了变化,使得综合炉料还原度下降。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建立的高炉渣铁脱硅反应硅元素分配比热力学模型。研究了渣系中各组元的成分变化及对硅分配系数的影响,并定量地计算出渣中各复杂分子及各组元对脱硅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高炉渣系中对硅元素分配比影响较大的复杂分子有CaO·SiO2、2CaO·SiO2、CaO·MgO·2SiO2三种,简单分子有CaO、MgO两种。由于碱性球团矿中的CaO含量要远高于酸性球团矿,因此,当高炉配用碱性球团矿有利于脱硅反应的进行。

潘玉柱[4](2020)在《高炉含铁炉料交互作用及其对软熔带透气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大量CO2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造成环境和气候不断恶化,钢铁工业CO2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5%,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之一,而钢铁工业减排的首要任务是降低高炉炼铁过程的CO2排放。减少高炉入炉碳量是从根本上解决炼铁过程CO2排放问题的关键,可通过炉顶煤气循环和富氢煤气喷吹来实现,但这也意味着作为料柱“骨架”的焦炭会不断减少,高炉面临透气性恶化的挑战。软熔带作为高炉透气性的决定性因素,是伴随不同炉料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但交互作用对软熔带透气性的影响规律还尚未全部明晰。本文以改善高炉软熔带透气性为目标,从不同炉料之间的交互作用入手,围绕软熔带的形成过程及性质演变开展研究,旨在为目前以及未来高炉低碳炼铁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工艺指导。针对不同炉料间脉石相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使用模拟炉料脉石相成分压片进行炉料交互作用研究的实验方法,并在原理上证明了实验方法的正确性。利用脉石相压片实验,研究了不同性质炉料脉石相之间的交互作用,并针对可能发生的交互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低碱度球团矿脉石相存在多个共晶物相熔化反应,并且固相易于溶解,使其液相率高于高碱度烧结矿脉石相,熔化温度低于烧结矿脉石相熔化温度;熔化的球团矿脉石相向烧结矿脉石相扩散,改变了烧结矿脉石相的物相组成,使其发生更多的共晶相熔化反应,产生更多的液相,使烧结矿脉石相在低于自身熔化温度时发生熔化;CaO-SiO2-FeO体系液相生成反应发生温度低,反应形式简单,能够促进传质并使固相溶解,是交互作用的基础反应。通过抑制交互作用可提高软熔过程的透气性,提高间接还原度和避免不同性质含铁炉料之间的混合能够有效抑制交互作用从而提高透气性。将MgO从烧结矿向球团矿适度转移可同时改善烧结矿和球团矿冶金性能,这已成为冶金工作者的共识,论文进一步研究了 MgO对交互作用的影响,提出了 MgO分配指数概念,并给出了其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MgO由烧结矿脉石相转移到球团矿脉石相后,改变了球团矿脉石相原有物相组成,避免了由共晶相熔化反应产生液相,造成了球团矿脉石相液相率降低。球团矿脉石相液相率的降低限制了其与烧结矿脉石相之间的传质,抑制了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但随着MgO转移量的增加烧结矿脉石相的液相率增加,最终促进了交互作用发生。从降低液相生成和限制物质传输来抑制交互作用提高软熔带的透气性的角度出发,定义了 MgO的分配指数I(%·℃)用于评估MgO在球团矿和烧结矿中分配的优劣,I由如下方程表示:在文中给出了分配指数I的具体的计算流程与方法。通过I评价MgO在不同炉料中的分配时,I的值越小MgO分配的越合理,对软熔过程的透气性越有利。通过熔滴实验研究了不同预还原度炉料的软熔行为,结果表明,随着预还原度升高,炉料的软化温度区间增大,熔化温度区间减小并向高温区移动。选用高预还原度炉料进行实验时,炉料脉石相中的FeO含量较低,降低了脉石相的液相率,进而限制了脉石相通过熔融还原向金属铁相渗碳,使得脉石相和金属铁的软化与熔化需要更高的温度。脉石相和铁从开始软化到流动滴落的温度区间大幅度收窄,这些因素使高还原度炉料软熔过程表现出“熔化即滴落”的性质,从而显着提高炉料软熔过程中的透气性。通过熔滴实验研究了不同料层结构对炉料软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料层混匀程度增加,炉料的软化温度区间略有增加,熔化温度区间基本不变,料层的透气性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避免不同炉料之间混合的料层结构能够增加液相的传输距离从而抑制交互作用,使滴落之前的液相量降低从而提高软熔过程的透气性,这为高球比生产工艺条件下维持软熔带透气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包含三个软熔层的软熔带区域模型,利用FLUENT商业软件对软熔带区域模型内的煤气流动状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焦比不变时,随着还原度的提高,软熔带区域模型进出口平均压降减小;当焦比降低幅度与还原度增加幅度不相符时会造成透气性恶化;无论传统高炉还是氧气高炉,焦炭层都是煤气的主要通道;当炉料混匀度由0%升高至100%时,软熔带区域模型进出口平均压降由184.94KPa升高到188.47KPa,焦窗对煤气流的分配比例由90.71%逐渐升高到91.78%。

周明顺,尚策,赵东明,朱建伟,顾颜,李仲[5](2019)在《鞍钢炼铁原料准备新技术与新工艺自主创新与展望》文中提出为了全面提升鞍钢炼铁原料准备技术水平,结合国内在烧结球团工艺方面的新发展动态,对国内一些可以借鉴的成熟有效技术与工艺进行了梳理,介绍了鞍钢近年来在炼铁原料准备领域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的自主创新情况,对鞍钢今后应重点开展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王天雄[6](2019)在《重钢烧结优化配矿基础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烧结矿、球团矿和天然富矿是高炉冶炼所需的基本含铁炉料。纵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炉含铁炉料,部分国家以高碱度(此处碱度指二元碱度,即Ca O/Si O2,下同)烧结矿为主,如中国、日本、俄罗斯等,而另一部分国家则以球团矿为主要入炉含铁炉料,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对于以烧结矿为主要入炉含铁炉料的高炉,改善烧结矿的物化和冶金性能是提高高炉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含铁物料组配,可有效改善烧结产品性能,提高烧结过程生产技术指标,为高炉高效冶炼奠定良好基础。此外,重钢地处内陆,基础原料条件差,大量铁矿石需外购,如何从经济技术的角度合理配矿,对降低炼铁成本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大量进口矿的使用,品种多元化,使得配矿问题复杂性日益增加。本文以重钢烧结配矿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优化配矿的基础问题,如重钢常用的几种铁矿粉的化学成分、物相构成、外观形貌、粒度分布、吸水特性等基础物化性能及其同化性、液相流动性、连晶强度、粘结相强度等高温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微型烧结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单种铁矿粉烧结时碱度、烧结时间等对产物的液相生成能力、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以热力学软件Fact Sage为工具,计算了不同配矿条件对烧结液相生成能力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了烧结杯实验,重点考查了国内精矿粉、澳粉(PB)、巴西粉(CVRD)不同配比,以及碱度对烧结产质量指标的影响;还考查了MgO含量对烧结矿性能及高碱度烧结矿主要粘结相—铁酸钙还原的影响。在前述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重钢原料条件的优化配矿方案,并进行了生产实践检验。铁矿粉的基础物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除綦江粉外,其余矿粉的铁品位均在60%以上,其中国内精矿粉的品位最高,为65.27%。澳粉和巴西粉的主要物相为赤铁矿和褐铁矿,南非精粉为磁铁矿,而綦江粉和国内精矿粉中既有赤铁矿,又有磁铁矿。铁矿粉粒度差异较大,綦江粉最粗,其次为澳粉,国内精矿粉粒度最细。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湿容量测试设备上,测定了表征矿粉吸水特性的湿容量,结果表明澳粉的湿容量最大,国内精矿、巴西粉其次,而高硅巴的湿容量最小。铁矿粉高温性能研究表明:澳粉和巴西粉同化性好,綦江粉的同化性较差,国内精矿粉的同化性最差;巴西粉和国内精矿粉的连晶强度较好,且液相流动性也好,流动性指数大于5,澳粉的液相流动性较差,流动性指数小于3。单种铁矿粉液相生成能力研究表明,提高碱度有利于液相的生成,綦江粉、高硅巴粉的液相生成能力较强,澳粉、国内精矿产生液相能力较弱。微型烧结产物以赤铁矿和复合铁酸钙为主要物相,延长烧结时间和提高碱度均有利于复合铁酸钙的生成。采用Fact Sage热力学软件,从理论上计算了不同配矿条件对烧结过程液相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矿配比对液相生成能力影响较小,大幅增加澳粉而减小巴西粉的比例不利于液相的生成;随着澳粉配比增加,液相生成量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澳粉配比在45%~60%范围内时,为使液相量达到40%以上,碱度须大于1.80。实验室优化配矿烧结杯实验研究表明:随着精矿配比的增加,烧结利用系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时返矿率降低,转鼓强度明显上升;当精矿比例<5%时,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指数随精矿配比增加显着上升,但精矿配比>5%,低温还原粉化指数基本保持不变。在粉矿配比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澳粉配比增加,巴西粉配比减少,烧结利用系数呈现凹坑走势,表明澳粉和巴西粉混合配加不利于烧结利用系数的提高;同时,随着澳粉配比增加,烧结矿平均粒径减小,转鼓强度明显下降,低温还原粉化指数下降。在澳粉配比一定的情况下,碱度对烧结过程影响的研究表明,随着碱度增加,烧结速度、烧结利用系数、转鼓指数、低温还原粉化指数等均得到改善,但成品率降低;此外,烧结矿的开始软化温度和软化终了温度都随碱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碱度为2.0时,两者均达到最高值。本论文还探讨了MgO含量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随着MgO含量的增加,烧结过程成矿率、成品率以及烧结利用系数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烧结矿强度随着MgO含量的增加不断降低。从MgO含量对铁酸钙还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相同温度下,随着MgO含量增加,铁酸钙还原能力逐渐减弱,其主要原因归根于MgO对铁酸钙的还原具有抑制作用。论文还对重钢烧结提高澳粉配比的生产实践进行了分析讨论。随着澳粉配比的提高,烧结矿强度呈下降趋势,固体燃耗逐渐增加,且烧结矿碱度越低,强度下降越明显。因此,提高澳粉配比后,配矿时需综合考虑混合料化学成分、混合料组成等因素对烧结的影响,通过优化配矿,合理控制混合料中Si O2、MgO及生石灰配比在合理的范围,减小了澳粉配比提高后对烧结产生的负面影响。高铁低硅烧结生产实践表明,提高澳粉配比所引起的Si O2含量下降是造成烧结矿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当混匀矿中澳粉配比提高至50%左右时,可通过提高混合料中生石灰配比(4.04%)来改善烧结矿强度,此时烧结矿中铁酸钙的生成得到了发展,良好的微观组织结构保证了烧结矿的强度。本研究为重钢优化烧结配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指导烧结和高炉生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付国伟[7](2019)在《影响包钢球团还原膨胀率因素分析及其合理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白云鄂博铁精矿中的K、Na、F会严重恶化球团矿的膨胀率。近些年,随着包钢选矿技术的进步,白云鄂博铁精矿K、Na、F含量已降到较低水平,尤其K、Na含量已与很多铁精矿持平,但目前包钢球团生产白云鄂博铁精矿配比一般不超30%,还原膨胀率经常出现大于20%的情况。针对此情况论文开展了配加低水平K、Na、F对包钢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研究,分别研究了SiO2、CaO、MgO、TiO2与K、Na、F对球团矿还原膨胀性能的交互作用规律;进一步探究了使用白云鄂博铁精矿制备氧化球团矿还原膨胀高的原因及抑制措施;提出了开发熔剂性球团是包钢在球团工艺大比例使用白云鄂博铁精矿的较优技术路线。试验研究表明,虽然目前白云鄂博铁精矿中K、Na、F降低至较低水平,但仍然是导致包钢球团矿膨胀率高的首要原因。生产酸性球团可通过采取适当增加球团矿中SiO2的含量、增加球团矿中TiO2含量或生产碱性球团矿的技术措施,实现大比例白云鄂博铁精矿制备的球团矿还原膨胀率控制在20%以内。机理研究表明,白云鄂博铁精矿中所含微量K、Na会催化球团矿在还原过程中生成大量铁晶须,F会使粘结相熔点及强度降低,微量碱金属与氟综合作用时球团矿还原膨胀率增大数倍。适当增加球团矿SiO2含量或制备碱性球团抑制了含钾、钠球团矿在还原过程中铁晶须的形成及F对粘结相强度的破坏作用,从而抑制了球团矿的还原膨胀率。TiO2在焙烧过程中与赤铁矿反应生成的固溶体,其高温还原性较差,从而抑制了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熔剂性球团矿的研究与开发结果表明,白云鄂博铁精矿配比为85%以上时,将球团矿还原膨胀率控制在20%以内,需将球团矿MgO含量控制在2.0%-2.5%。当球团矿SiO2含量控制在2.0%-2.5%,自由碱度控制下限应为1.2;当球团矿SiO2含量控制在2.5%-3.0%,自由碱度控制下限应为1.0;当球团矿SiO2含量控制在3.0%-3.5%,自由碱度控制下限应为0.9。综合生球性能、球团矿化学成分、还原性能、包钢球团工艺脱硫能力及铁料供应状况,优化出包钢生产熔剂性球团的配矿方案为:85%-90%白云鄂博西精矿配加10%-15%区内铁精矿,熔剂为白云石。

李神子[8](2020)在《MgO合理配分的软熔滴落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铁矿石进口量逐步升高,2018年铁矿石进口量已超过了10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80%。由于进口矿中Al2O3较高导致炉渣的熔化性、流动性变差和脱硫能力降低,通过提高炉料中MgO质量分数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些问题。软熔带的大小和位置对高炉顺行影响较大,因此,对高炉原料(烧结矿、球团矿)中适宜MgO含量以及不同复合炉料结构对软熔滴落行为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XRD、SEM-EDS检测渣中成分和分布规律,结合润湿特性和粘度试验对熔滴性能加以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从熔滴性能来看,试验条件下复合炉料中烧结矿MgO/Al2O3为1.0、球团矿的MgO质量分数为2.0%,且烧结矿、球团矿和块矿配比为60:24:16时,熔滴特征值为95.55 k Pa·℃,软熔带位置较低且变窄,熔滴性能最优。2)从润湿特性来看,当烧结矿中MgO/Al2O3为1.0、球团矿中MgO的质量分数为2.0%,烧结矿、球团矿和块矿配比为60:24:16时,炉料对铁的润湿性最差,渣铁分离能力最强。3)从粘度方面来看,当MgO/Al2O3为1.0、球团矿MgO质量分数为2.0%且烧结矿、球团矿以及块矿三者之间配比为60:24:16时,粘度较小且陡升温度低,流动性较好。4)与改变烧结矿、球团矿中MgO含量相比,通过改变复合炉料中各矿石配比来提高MgO质量分数对湿特性和粘度影响更小。图30幅;表25个;参75篇。

吴军年[9](2019)在《钢铁产业共生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18年底中国钢产量以超过9亿吨的规模占世界总产量的50%,钢铁行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发展钢铁行业内外的产业共生关系,评价、优化和调控产业共生网络,才能实施产业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如何评价、优化、调控和管理钢铁产业共生网络(ISISN)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利用有效能和生态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典型案例的钢铁产业共生网络结构和功能,定量表征结构、功能和环境行为及其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共生网络的构建既要真实和客观的表征钢铁产业生产系统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运营特点,又要反映生产流程上下游、副产品和废弃物共生利用与设施和服务共享关系。以生产运行近六十多年的某钢铁集团公司2012年数据为基准,调查分析建厂初期到近期公司尺度的四种情景共生关系,提出以占地边界为主,兼顾效率边界、权力边界、能力边界、身份界限进行系统边界的设置;选择铁、碳和有效能(整合流)作为共生网络介质流的通量指标;通过生产装置、工序、车间、工厂、子公司和集团公司等区分共生网络的节点尺度水平,协调和匹配节点尺度与节点之间的共生关系,构建和定量化产业共生网络。煤气、炉渣、废铁、废钢、脱硫石膏等共生循环利用措施,使吨粗钢的消耗指标、能效指标和排放指标均有改进。产业共生网络作为嵌入外环境的子系统,产业共生措施的增加引起共生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和对外环境影响的变化。共生网络节点数、直接链接、链接密度、链接关联度均有增加,碳代谢和有效能流营养等级结构均呈现三角形稳定结构,铁代谢呈现梯形结构。效用分析说明,铁代谢的炼铁对外环境影响最大,炼钢和选矿是影响铁代谢流的关键节点;碳代谢对外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焦化和炼铁,焦化、炼铁和废物管理是影响碳代谢流的关键节点;整合介质流指标-有效能则显示出选矿的重要性。铁代谢以互利共生为主,偏利依赖或控制共生其次,碳代谢以偏利依赖或控制共生为主,互利共生其次。炼铁节点对共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起主导控制作用,其控制度水平排在外环境之后,且对铁代谢具有更高的控制度,而热电、炼铁和焦化对碳代谢的控制度水平较高。节点铁通量比碳通量对产业共生网络的贡献和影响更大,控制度水平更高。共生网络优化和调控的关键节点是外环境、炼铁、热电和焦化。流信息指数铁、碳代谢的通量、系统组织上升性、系统发展能力在随着共生措施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显示出共生网络组织结构的改善和发展及高碳消耗和排放的特点;平均互惠信息均呈下降趋势。铁代谢的平均互惠信息、组织上升性、组织成熟度高于碳代谢,碳代谢的系统总通量、流多样性、发展能力、系统冗余和开销高于铁代谢。铁代谢是以效率为主导,碳代谢是以冗余和抵抗力为主导。共生网络的碳代谢、铁代谢和有效能流的系统代谢通量、发展能力和冗余有相同的分布特点,以碳代谢较高;平均互惠信息、组织上升性和组织成熟度、鲁棒性有类似的分布特点,基本是以铁代谢较高。钢铁产业系统的铁代谢和碳代谢均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碳代谢、铁代谢和有效能流相结合的生态网络分析,能够表征产业链延伸和共生措施改变对共生网络结构、功能和环境行为的变化影响;平均路径长度、芬恩循环指数、平均营养水平、食碎屑/食草比、关键度、结构信息和流信息指数皆可作为产业共生网络的定量表征指标,展示系统多层次多方位的环境管理信息。在研究共生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环境行为及系统响应方面有巨大潜力。其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钢铁产业网络的评价、优化、调控和管理,并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其他产业系统。

孙伟[10](2019)在《高碳铬铁冶炼配料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铬矿是用来生产铬铁合金的重要原料。但是铬矿是中国紧缺的矿产资源,2011年全国探明铬铁矿资源储量1161.1万吨,中国93%铬矿需要依靠进口,2014年的铬矿产量2868万吨,需要消耗商品级铬矿石约2900万吨,出现了供不应求。如何使用价格较低的粉矿和国内贫矿,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主要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主要以铬铁精矿和低品位铬矿为原料,通过烧结、压球等方式搭配入炉生产,获得最优的配料结构和操作参数制度,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本文对铬精粉矿进行烧结实验,并采购一定量的压球、球团矿进行电炉冶炼高碳铬铁工艺研究,本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铬铁精矿粉烧结试验和电炉还原熔炼各产品生产试验工艺参数的优化,并对铬铁精矿烧结固结机理进行了研究。铬铁精矿烧结试验研究表明:在点火温度1100±50℃,点火时间300s,点火负压6000pa,烧结负压10000pa,料层高度700mm,水分9-11%的试验参数下,南非铬矿粉烧结最佳燃料配比为13%。膨润土作为粘结剂,试验中4%配加能强化南非铬矿粉制粒效果,提升料层透气性,优化烧结过程指标,实验室利用系数最高达0.56t/台.h,工业生产应用适当提高膨润土配比至6%。铬矿粉经过烧结工艺,铬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还原,烧结矿中存在金属铬,铬矿还原度在13.76%24.88%之间。电炉生产实践表明:Mg2+或MgO/Al2O3很高的炉渣在出炉后随温度下降到1600℃左右时易产生强烈结晶,易使合金颗粒来不及下沉而夹杂在渣中,导致金属回收降低,通过实践探索,生产中MgO/Al2O3控制在1.3最为合适。冶炼过程中,冶炼前期回收率提升较快,但是进入精炼期后,回收率提升幅度迅速降低,控制单炉冶炼时间烧结矿和压球在140min以内,控制压球在160min以内。理论渣温在1700℃时,控制渣过热度在120-150℃区间最优。

二、依靠技术进步 促进烧结和球团生产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靠技术进步 促进烧结和球团生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现状与降碳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 基于工序的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分析
    2.1 烧结工序
    2.2 球团工序
    2.3 炼焦工序
    2.4 高炉工序
    2.5 转炉工序
    2.6 轧钢工序
3 典型钢铁冶炼低碳技术分析
    3.1 行业内通用节能技术
        1)提高球团/块矿入炉比例
        2)还原性气体喷吹
        3)电炉短流程炼钢
        4)薄规格带钢和铸坯直轧工艺
    3.2 行业间协同降碳技术
        3.2.1 钢化联产
        3.2.2 协同处置城市碳氢固废
    3.3 零碳冶金技术
        3.3.1 无碳氢冶金
        3.3.2 全氧冶金
        1)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炼铁
        2)粉矿-全氧熔融还原炼铁
4 我国钢铁工业低碳发展路径浅析
    1)优先应用行业内通用节能技术
    2)适当应用行业间协同降碳技术
    3)抓紧研发零碳、负碳技术
5 我国钢铁工业低碳技术研发建议
    1)顶层设计,统一组织与实施
    2)集中力量,建立国家级工业化试验平台
    3)分工序遴选重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
    4)创立新型科研合作模式
6 结论

(2)包钢1#高炉节能降耗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高炉炼铁发展趋势
        1.2.1 国外高炉炼铁发展趋势
        1.2.2 国内高炉炼铁发展趋势
    1.3 高炉炼铁节能降耗技术研究
        1.3.1 常用节能技术
        1.3.2 新型节能技术
    1.4 研究内容
2 高炉入炉原、燃料及综合炉料冶金性能分析
    2.1 高炉入炉原、燃料现状
    2.2 炉料冶金性能的测定
        2.2.1 炉料的冶金性能对高炉能耗及生产的影响
        2.2.2 冶金性能测定方法
        2.2.3 实验内容及方法
        2.2.4 单一入炉矿料的性能结果测试分析
        2.2.5 综合炉料中温还原性、低温还原粉化、熔融滴落测试结果
3 高炉能量利用情况评价以及节能分析
    3.1 能量利用情况的评价意义
    3.2 原始数据的测定整理
    3.3 物料平衡计算
        3.3.1 物料平衡计算依据
        3.3.2 高炉物料平衡的计算
    3.4 热平衡计算
        3.4.1 热平衡计算的规定
        3.4.2 热平衡求算依据
    3.5 能量利用指标
        3.5.1 计算依据
        3.5.2 1#高炉能量利用指标
    3.6 碳比图
        3.6.1 理论依据
        3.6.2 确定碳比图直线
        3.6.3 高炉碳比图
        3.6.4 焦比降低的计算分析
    3.7 操作线图的绘制及分析
        3.7.1 李斯特操作线中各点的含义及计算方式
        3.7.2 确定操作线图所需要的数据
        3.7.3 李斯特操作线图
        3.7.4 高炉操作参数与高炉能耗之间关系
    3.8 高炉热平衡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高炉节能降耗措施分析
    4.1 提高入炉矿量质量水平
        4.1.1 提高入炉品位
        4.1.2 提高入炉料的整体质量
        4.1.3 对入炉原料及燃料的粒度组成进行优化
        4.1.4 炉料结构的优化
    4.2 提高喷煤比
        4.2.1 风温提高
        4.2.2 提高富氧率
    4.3 探求合理操作参数
        4.3.1 优化调剂,提升利用率
        4.3.2 进行低硅冶炼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太钢高碱度碱性球团矿制备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球团矿生产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1 球团矿的特点
        2.1.2 国外球团矿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
        2.1.3 国内球团矿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
        2.1.4 铁矿球团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2.2 球团矿的生产工艺及特点
        2.2.1 球团矿竖炉生产工艺
        2.2.2 球团矿链篦机-回转窑生产工艺
        2.2.3 球团矿带式焙烧机生产工艺
    2.3 球团矿的种类及特点
        2.3.1 酸性球团矿
        2.3.2 碱性球团矿
    2.4 球团矿还原过程膨胀现象的研究现状
        2.4.1 球团矿还原过程膨胀机理
        2.4.2 碱金属、氟对球团还原膨胀性的影响
        2.4.3 脉石组分对球团还原膨胀性的影响
        2.4.4 含镁添加剂对球团还原膨胀性的影响
        2.4.5 焙烧温度对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2.4.6 还原气氛对球团还原膨胀的影响
        2.4.7 内配碳对双层球团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2.5 国内外高炉炉炉料结构中球团矿使用情况
    2.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3 碱性球团制备原料基础性能研究
    3.1 铁精矿基础性能研究
    3.2 膨润土基础性能研究
    3.3 石灰石粉基础性能研究
    3.4 小结
4 碱性球团焙烧固结机理及还原膨胀行为研究
    4.1 球团矿焙烧过程热力学模型建立
    4.2 不同碱度球团矿的模型计算结果及固结机理分析
    4.3 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4.3.1 不同碱度球团矿试验的制备研究
        4.3.2 不同碱度球团矿XRD衍射法分析
        4.3.3 不同碱度球团矿显微结构分析
        4.3.4 不同碱度球团矿微观结构图像分析
    4.4 不同碱度球团矿的还原过程体积膨胀机理研究
        4.4.1 不同碱度球团还原过程的体积膨胀性能实验结果
        4.4.2 不同碱度球团矿还原后的物相组成分析
        4.4.3 不同碱度球团矿还原后的显微结构分析
        4.4.4 不同碱度球团矿还原膨胀机理分析
    4.5 小结
5 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制备技术研究
    5.1 碱性球团矿生球制备试验
    5.2 碱性球团生球干燥特性研究
        5.2.1 不同碱度下的生球爆裂温度
        5.2.2 不同碱度下的生球干燥速率
    5.3 碱性球团预热焙烧制度研究
        5.3.1 预热制度
        5.3.2 焙烧制度
    5.4 链箅机-回转窑工艺生产碱性球团矿合理工艺参数研究
        5.4.1 碱性球团矿合理链篦机干燥预热工艺参数研究
        5.4.2 碱性球团矿合理回转窑焙烧工艺参数研究
        5.4.3 不同碱度球团矿对比试验研究
    5.5 小结
6 太钢碱性球团矿工业生产试验研究
    6.1 第一次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生产碱性球团矿工业试验研究
        6.1.1 工业试验条件
        6.1.2 工业试验过程
        6.1.3 工业试验结果及讨论
    6.2 球团强度对还原膨胀的影响
        6.2.1 不同抗压强度碱性球团矿的外观
        6.2.2 不同抗压强度碱性球团矿的显微结构分析
        6.2.3 不同抗压强度球团还原膨胀机理分析
    6.3 球团粒度对还原膨胀的影响
        6.3.1 不同粒度碱性球团矿的外观
        6.3.2 不同粒度碱性球团矿的显微结构分析
        6.3.3 不同粒度碱性球团矿还原膨胀机理分析
    6.4 第二次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生产碱性球团矿工业试验研究
        6.4.1 控制碱性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措施
        6.4.2 工业试验条件
        6.4.3 工业试验结果及讨论
    6.5 小结
7 碱性球团矿在太钢特大型高炉炉料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7.1 碱性球团矿对高炉块状带间接还原过程的影响研究
        7.1.1 高炉块状带气固相还原反应热力学模型建立
        7.1.2 模型可靠性评价及计算结果讨论分析
    7.2 碱性球团矿对高炉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研究
        7.2.1 炉料熔滴性能实验方案及原料条件
        7.2.2 炉料熔滴性能实验结果及讨论
        7.2.3 基于炉料熔滴试样的渣铁分离行为研究
    7.3 碱性球团矿对高炉炉缸渣铁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
        7.3.1 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的硅分配比预报模型建立
        7.3.2 硅分配比预报模型可靠性评价
        7.3.3 硅分配比预报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7.4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炉块状带气固相还原反应热力学模型计算原始数据
附录B 硅分配比预报模型可靠性验证计算原始数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炉含铁炉料交互作用及其对软熔带透气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高炉炼铁生产概述
    2.2 高炉内炉料的物理化学变化与透气性的关系
        2.2.1 炉料在块状带的物理化学反应以及透气性
        2.2.2 软熔带的形成与透气性
        2.2.3 滴落带透气性及其影响因素
        2.2.4 高炉内析碳渗碳行为
    2.3 炉料交互作用研究现状
        2.3.1 炉料性质与交互作用关系
        2.3.2 炉料结构对交互作用影响
    2.4 氧气高炉工艺流程与工业实验
        2.4.1 氧气高炉工艺流程介绍
        2.4.2 氧气高炉工业实验
    2.5 高炉数值模拟研究
        2.5.1 连续方法(CFD)数值模拟研究
        2.5.2 离散元(DEM)数值模拟研究
        2.5.3 软熔带内煤气流动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2.6 课题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6.1 课题背景和意义
        2.6.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球团矿和烧结矿脉石相交互作用基础研究
    3.1 前言
    3.2 不同炉料脉石相交互作用实验
        3.2.1 脉石相压片的制备
        3.2.2 交互作用实验装置和方法
        3.2.3 实验方法合理性分析
    3.3 基于FactSage热力学计算的交互作用研究方法
    3.4 脉石相熔化行为及其交互作用
    3.5 脉石相液相生成与交互作用机理
        3.5.1 基于热力学计算的球团矿脉石相的液相生成机理分析
        3.5.2 基于热力学计算的烧结矿脉石相的液相生成机理分析
        3.5.3 交互作用在热力学计算中的体现
        3.5.4 不同脉石相之间交互作用机理
    3.6 软熔带交互作用与透气性关系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MgO对交互作用的影响及其在炉料中的分配研究
    4.1 前言
    4.2 MgO对交互作用影响的研究方法
    4.3 脉石相中MgO转移对交互作用的影响
    4.4 MgO对液相生成和交互作用的影响机理探究
        4.4.1 MgO转移对球团矿脉石相液相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4.4.2 MgO转移对烧结矿脉石相液相生成的影响机理探究
        4.4.3 MgO转移对交互作用的影响机理
        4.4.4 基于软熔带透气性的MgO在炉料中分配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间接还原度对炉料软熔行为的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不同预还原度炉料熔滴实验方法
        5.2.1 预还原炉料准备
        5.2.2 不同预还原度炉料熔滴实验
    5.3 不同预还原度对炉料软熔行为的影响
        5.3.1 不同预还原度对球团软熔行为的影响
        5.3.2 间接还原度对混合炉料软熔行为的影响
        5.3.3 预还原度对软熔行为影响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矿石层混匀度对炉料软熔行为的影响
    6.1 前言
    6.2 不同矿石层混匀度透气性影响的实验方法
    6.3 不同混匀度交互作用热力学分析方法
    6.4 矿石层混匀度对软熔行为和透气性的影响
    6.5 基于热力学计算的混匀度交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软熔带区域模型的煤气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7.1 前言
    7.2 多孔介质气体阻力系数求解
    7.3 软熔带区域模型构建
        7.3.1 软熔带区域几何模型建立与边界条件设置
        7.3.2 软熔带区域模型求解方程
    7.4 不同状态下软熔带区域模型气体流动状态分析
        7.4.1 间接还原度和焦比对软熔带区域内煤气流动的影响
        7.4.2 混匀度对软熔带区域内煤气流动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和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鞍钢炼铁原料准备新技术与新工艺自主创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已有成熟技术与工艺
    1.1 成熟技术
        1.1.1 强力混匀制粒技术
        1.1.2 烧结机综合堵漏风技术
        1.1.3 气体燃料喷吹技术
    1.2 成熟工艺
        1.2.1 复合造块工艺
        1.2.2 带式焙烧机熔剂性球团工艺
2 鞍钢自主创新新技术与新工艺
    2.1 开发的新技术
        2.1.1 烧结新型粘结剂开发技术
        2.1.2 炉料MgO添加技术
        2.1.3 球团镁基粘结剂开发技术
        2.1.4 镁基碱性/熔剂性球团关键技术储备
    2.2 创新的新工艺
        2.2.1 双层预烧结新工艺已开发
        2.2.2 冷固结球团工艺在研
3 展望
    3.1 可实施的成熟技术展望
        3.1.1 强力混匀制粒
        3.1.2 烧结机综合堵漏风
        3.1.3 气体燃料喷吹技术
    3.2 自主创新技术与新工艺进一步开发与应用
        3.2.1 开发高效烧结粘结剂
        3.2.2 改变高炉炉料MgO添加技术的应用
        3.2.3 新型镁基粘结剂应用于带式机球团生产
        3.2.4 链篦机-回转窑生产镁基碱性/熔剂性球团关键技术开发
        3.2.5 开发基于双层预烧结工艺的烧结富氧技术
        3.2.6 双层预烧结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3.2.7 开发冷固结球团工艺
        3.2.8 开发基于鞍钢铁矿资源条件的复合造块技术与产业化
4 结语

(6)重钢烧结优化配矿基础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钢铁企业铁矿石来源及其对配矿的影响
        1.1.1 世界铁矿石资源概况
        1.1.2 国内进口铁矿石的特点
    1.2 铁矿粉烧结过程成矿机理
        1.2.1 烧结固相反应
        1.2.2 烧结液相产生
    1.3 国内外烧结优化配矿研究进展
        1.3.1 优化配矿模型研究进展
        1.3.2 烧结配矿试验研究进展
    1.4 重钢烧结生产现状
        1.4.1 烧结工艺及设备
        1.4.2 烧结配矿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原料理化性能测试
    2.1 原料基础性质
        2.1.1 原料化学成分与物相组成
        2.1.2 粒度组成
        2.1.3 铁矿粉的微观形貌
        2.1.4 吸水特性分析
    2.2 原料高温性能
        2.2.1 同化性
        2.2.2 液相的流动性
        2.2.3 粘结相强度
        2.2.4 连晶强度
    2.3 本章小结
3 铁矿粉烧结液相生成能力的基础研究
    3.1 铁矿粉液相生成能力
        3.1.1 微型烧结产物显微结构
        3.1.2 微型烧结液相生成能力
    3.2 物相变化规律研究
        3.2.1 烧结时间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3.2.2 碱度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3.3 配矿对液相生成的影响
        3.3.1 精矿配比的影响
        3.3.2 澳粉与巴西粉比例的影响
        3.3.3 澳粉配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配矿及碱度对烧结的影响研究
    4.1 配矿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
        4.1.1 精矿配比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
        4.1.2 澳粉与巴西粉比例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
    4.2 澳粉配比及碱度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
        4.2.3 烧结矿物相组成
    4.3 本章小结
5 MgO含量对烧结及铁酸钙还原的影响
    5.1 MgO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
        5.1.1 实验方案
        5.1.2 实验结果
    5.2 MgO对铁酸钙还原性能的影响
        5.2.1 样品制备
        5.2.2 还原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重钢烧结生产实践及工艺优化
    6.1 提高澳粉配比生产实践
        6.1.1 配矿方案
        6.1.2 结果与分析
    6.2 高铁低硅烧结生产实践
        6.2.1 试验方案
        6.2.2 结果与分析
    6.3 优化配矿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影响包钢球团还原膨胀率因素分析及其合理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世界球团工艺的发展历程
        1.1.1 球团矿在钢铁工业中的地位及作用
        1.1.2 大力发展氧化球团生产的意义
        1.1.3 不同氧化球团工艺对比
    1.2 球团焙烧的固结机理
        1.2.1 Fe_2O_3 再结晶
        1.2.2 液相对固结的作用
    1.3 人造富矿冶金性能研究现状
        1.3.1 低温还原粉化研究现状
        1.3.2 还原性研究现状
        1.3.3 软熔性能研究现状
    1.4 球团矿还原膨胀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球团矿还原膨胀机理研究现状
        1.4.2 钾、钠、氟、钙对球团矿还原膨胀的影响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低水平K、Na、F对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2.1 原料的性能分析
        2.1.1 原料化学成分分析
        2.1.2 铁料评价
    2.2 低水平K、Na、F对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2.2.1 试验方案
        2.2.2 试验结果分析
        2.2.3 K、Na、F影响球团矿还原膨胀率机理分析
    2.3 小结
3 化学成分SiO_2、CaO、MgO、TiO_2 对包钢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3.1 提高SiO_2 含量对包钢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1.3 提高SiO_2 含量对包钢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机理
    3.2 提高CaO含量对包钢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2.3 提高CaO含量对包钢球团还原膨胀率的影响机理
    3.3 提高MgO含量对包钢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3.3 提高MgO含量对包钢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机理
    3.4 提高TiO_2 含量对包钢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3.4.1 试验方案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4.3 提高TiO_2 含量对包钢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机理
    3.5 小结
4 高镁低硅含氟熔剂性球团矿的研发及其性能研究
    4.1 包钢生产熔剂性球团的优势
    4.2 高镁低硅含氟熔剂性球团矿研究及开发
        4.2.1 试验用原料性能及其评价
        4.2.2 试验方案
        4.2.3 包钢熔剂性球团矿的生球性能研究
        4.2.4 包钢熔剂性球团矿的预热焙烧制度研究
    4.3 包钢熔剂性球团矿冶金性能研究
        4.3.1 球团矿抗压强度研究
        4.3.2 球团矿化学成分研究
        4.3.3 球团矿还原性能研究
        4.3.4 配加熔剂性球团矿的高炉综合炉料软熔性能研究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MgO合理配分的软熔滴落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高炉炼铁的现状
        1.1.1 我国生铁产量概况
        1.1.2 我国炼铁技术的发展
        1.1.3 我国高炉炼铁存在的问题
    1.2 高炉炼铁炉料的发展及性能要求
        1.2.1 烧结矿发展及性能要求
        1.2.2 球团矿发展及性能要求
        1.2.3 块矿发展及性能要求
    1.3 MgO在炉料中的发展趋势
    1.4 炉料结构
        1.4.1 炉料结构分析评估
        1.4.2 国外炉料结构的状况和分析
        1.4.3 我国炉料结构的发展状况及分析
    1.5 高炉冶炼含铁炉料的软熔滴落性能
        1.5.1 焦炭对含铁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1.5.2 煤粉对含铁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1.5.3 碱度对含铁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1.5.4 MgO对含铁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6.1 课题研究内容
        1.6.2 课题研究意义
    1.7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7.1 关键技术
        1.7.2 创新点
    1.8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试验原料组成及物化分析
    2.1 试验用烧结矿
        2.1.1 试验用烧结矿的原料化学成分
        2.1.2 试验用烧结矿的原料粒度组成
        2.1.3 试验用烧结矿的配比方案
    2.2 试验用球团矿
        2.2.1 试验用球团矿原料的主要化学成分
        2.2.2 试验用球团矿的原料液氮吸附测定
        2.2.3 试验用球团矿的原料粒度与孔隙度
        2.2.4 试验用球团配比方案
    2.3 试验用天然块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gO配分对复合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3.1 不同温度下复合炉料还原度试验
        3.1.1 试验原料及方法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不同MgO配分的复合炉料熔滴性能的试验
        3.2.1 试验装置和装料制度
        3.2.2 试验升温制度及通气制度
        3.2.3 熔滴试验方案
    3.3 不同MgO/Al_2O_3 的烧结矿对复合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3.3.1 烧结矿MgO质量分数对熔滴性能的影响
        3.3.2 未滴落物的微观结构对熔滴性能的影响
    3.4 球团矿中MgO质量分数对复合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3.4.1 球团矿MgO质量分数对于熔滴性能的影响
        3.4.2 未滴落物的微观结构对熔滴性能的影响
    3.5 炉料结构对复合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3.5.1 炉料结构对熔滴性能的影响
        3.5.2 未滴落物的微观结构对熔滴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gO配分对复合炉料润湿特性的影响
    4.1 MgO配分对复合炉料润湿特性的试验
        4.1.1 试验方法
        4.1.2 润湿特性试验方案
    4.2 润湿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MgO/Al_2O_3 烧结矿复合炉料的润湿特性
        4.2.2 球团矿中MgO质量分数复合炉料的润湿特性
        4.2.3 不同炉料结构复合炉料的润湿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MgO配分对初渣粘度的影响
    5.1 粘度试验方法及方案
        5.1.1 试验方法及试验原料
        5.1.2 粘度试验方案
    5.2 粘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MgO/Al_2O_3 的烧结矿对复合炉粘度的影响
        5.2.2 球团矿中MgO质量分数对初渣粘度的影响
        5.2.3 炉料结构对初渣粘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钢铁产业共生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任务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综述
        1.2.1 产业生态学相关研究
        1.2.2 产业共生研究现状
        1.2.3 有效能(Exergy)研究现状
        1.2.4 生态网络分析研究现状
        1.2.5 钢铁产业网络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实证研究案例选择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共生网络的构建
    2.1 研究案例概况
        2.1.1 研究案例简介
        2.1.2 各分厂主要生产车间及其生产工序
    2.2 钢铁产业共生网络的构建
        2.2.1 系统边界、节点的尺度及通量指标
        2.2.2 共生关系的梳理及共生网络的构建步骤
        2.2.3 钢铁产业共生网络及其发展
    2.3 产业共生的环境效益
        2.3.1 资源回收利用效益
        2.3.2 碳减排效益
第三章 共生网络结构和功能分析
    3.1 网络分析的模型与方法
        3.1.1 共生网络概念模型
        3.1.2 钢铁产业共生网络的情景设定
        3.1.3 共生网络的输入资源
        3.1.4 模型计算方程
    3.2 共生网络的结构特征与稳定性
        3.2.1 拓扑特征
        3.2.2 结构稳定性
    3.3 共生网络的功能特征
        3.3.1 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
        3.3.2 控制依赖分析(Control and Dependence Analysis)
    3.4 共生网络的信息表征(不考虑热电)
        3.4.1 共生网络通量(Total System Throughflow)
        3.4.2 平均互惠信息(Average Matual Information)
        3.4.3 铁流和碳硫的多样性(Flow Diversity)
        3.4.4 系统组织上升性(Ascendency)
        3.4.5 系统发展能力(System Capacity)
        3.4.6 组织程度与稳定性(Ascendency/Capacity)
第四章 有效能流的生态网络分析
    4.1 有效能计算的模型与方法
        4.1.1 有效能指标
        4.1.2 参考环境
        4.1.3 有效能计算方程
    4.2 有效能计算结果
        4.2.1 工序尺度水平节点的有效能
        4.2.2 工厂或车间尺度水平节点的有效能
        4.2.3 有效能效率的变化
    4.3 基于有效能的生态网络分析
        4.3.1 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
        4.3.2 营养结构稳定性分析
        4.3.3 网络效用分析
        4.3.4 网络控制依赖分析
        4.3.5 基于信息的系统指标
第五章 共生网络测度指标分析
    5.1 相关的生态学定量指标
    5.2 指标计算结果及分析
        5.2.1 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
        5.2.2 芬恩循环指数(Finn Cycling Index)
        5.2.3 平均营养水平(Mean Trophic Level)
        5.2.4 食碎屑/食草比(Detritivory to Herbivory Ratio)
        5.2.5 关键度(Keystoneness)
        5.2.6 结构信息(Structural Information)
        5.2.7 流信息指数(Flow-based Information Indices)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碳铬铁冶炼配料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铬矿资源
        1.1.1 铬的用途
        1.1.2 铬矿资源分布
    1.2 我国高碳铬铁产业的发展回顾
    1.3 铬矿粉造块
        1.3.1 压团法
        1.3.2 球团法
        1.3.3 烧结法
    1.4 铬铁合金冶炼研究现状
        1.4.1 高炉法
        1.4.2 电炉法
        1.4.3 炉外法
        1.4.4 氧气转炉法
        1.4.5 真空电阻炉法
        1.4.6 电解法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配矿理论基础研究
    2.1 铬矿分类
    2.2 配矿理论研究
        2.2.1 铬矿粒度影响
        2.2.2 铬矿经济性评判
        2.2.3 我国炉料技术结构情况
        2.2.4 经济配料主流方向
        2.2.5 原料结构探索研究情况
        2.2.6 铬铁生产配料计算理论基础
        2.2.7 高碳铬铁牌号经济性测算
        2.2.8 铬矿中Fe含量变化及对配料结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非粉及肃北粉烧结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流程及设备
        3.2.1 主要工艺流程
        3.2.2 主要技术性能及指标
        3.2.3 原料化学成分及粒度组成
    3.3 南非铬矿粉烧结研究
        3.3.1 试验条件
        3.3.2 结果及分析
        3.3.3 南非铬矿粉单烧
        3.3.4 配加4%膨润土
        3.3.5 燃料分加工艺
    3.4 肃北铬粉烧结研究
        3.4.1 试验条件
        3.4.2 结果及分析
    3.5 物相分析
    3.6 金属铬检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铬铁合金生产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电炉法冶炼基本原理
    4.3 矿热炉铬铁合金冶炼实践
        4.3.1 电炉主要参数
        4.3.2 入炉原料Mg/Al对于冶炼指标影响
        4.3.3 配料结构主要控制参数
        4.3.4 基准期配料结构
        4.3.5 压球、烧结矿、球团矿配料结构及控制指标
        4.3.6 主要经济指标及渣型结构
        4.3.7 渣型选择及渣温区间选择
        4.3.8 冶炼时间对于Cr元素回收率影响
        4.3.9 不同焦炭配比对于Cr元素回收率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依靠技术进步 促进烧结和球团生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现状与降碳展望[J]. 王广,张宏强,苏步新,马静超,左海滨,王静松,薛庆国.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1
  • [2]包钢1#高炉节能降耗途径的研究[D]. 高向洲.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3]太钢高碱度碱性球团矿制备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D]. 李昊堃. 北京科技大学, 2020(11)
  • [4]高炉含铁炉料交互作用及其对软熔带透气性影响研究[D]. 潘玉柱. 北京科技大学, 2020(11)
  • [5]鞍钢炼铁原料准备新技术与新工艺自主创新与展望[J]. 周明顺,尚策,赵东明,朱建伟,顾颜,李仲. 鞍钢技术, 2019(06)
  • [6]重钢烧结优化配矿基础研究及应用[D]. 王天雄. 重庆大学, 2019(02)
  • [7]影响包钢球团还原膨胀率因素分析及其合理控制研究[D]. 付国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MgO合理配分的软熔滴落行为的研究[D]. 李神子.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7)
  • [9]钢铁产业共生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实证研究[D]. 吴军年. 兰州大学, 2019(02)
  • [10]高碳铬铁冶炼配料结构优化研究[D]. 孙伟.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依托技术进步推动烧结球团生产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