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经期治疗痛经的药效学研究

无痛经期治疗痛经的药效学研究

一、经不痛治疗痛经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畅[1](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李小璇[2](2020)在《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提供更多的临床路径,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选取烟台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妇科门诊,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接受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3例,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两组均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腹痛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90%,对于疼痛程度的改善,两组疗效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停药第一个月腹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停药第三个月腹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停药第一个月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⑥停药第三个月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综上,服药时,两组药物对疼痛程度的改善疗效相当,但停药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并且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治疗组也始终优于对照组。结论: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安全且有效,可有效帮助原发性痛经患者减轻疼痛、改善中医证候,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剂。

许玫[3](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颜春妮[4](2019)在《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对PD模型大鼠Cor、HIS及其H1R受体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温针灸法为干预手段,观察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醇(Cor)、组织胺(HIS),子宫内HIS及其H1受体蛋白(H1R)的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为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病提供实验与理论依据。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经后西药组、模型组、空白组共6组,每组各12只。运用缩宫素、苯甲酸雌二醇联合制备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西药组用布洛芬灌胃进行干预治疗。其中,经前温针灸组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E2)于股部皮下的第7天开始,用温针灸法;经后温针灸组则在注射E2于股部皮下的第11天开始,用温针灸法同经前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在注射E2于股部皮下的第7天开始,用布洛芬按每日20mg/kg灌胃给药;经后西药组则在注射E2于股部皮下的第11天开始,灌胃给药同经前西药组。每日干预治疗均为1次,连续5天后统计各组大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和30 min内扭体次数;再进行解剖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or、HIS及子宫内HIS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H1R水平。围绕治疗前后6组大鼠扭体反应情况、子宫组织胺和血清皮质醇的变化情况,对比空白组、模型组、经前及经后温针灸组、经前及经后西药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扭体反应:空白组无扭体,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且有扭体潜伏期,两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均能明显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且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而模型组与经后西药组比较,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扭体的潜伏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Cor及HIS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及经后西药组HIS、Cor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经后西药组比较,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HIS、Cor含量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与经后西药组HIS、Cor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的HIS、Cor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HIS及其H1R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及经后西药组HIS含量明显增多、H1R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经后西药组比较,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HIS含量明显减少,H1R表达明显升高(P<0.01)。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的HI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1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HIS和Cor含量、降低子宫组织HIS、升高子宫H1R水平而发挥镇痛作用。(2)温针灸对PD模型大鼠痛经前后均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效应,有效提高了PD模型大鼠的生存质量。即温针灸对原发性痛经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3)温针灸治疗PD疗效显着,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黄雅麟[5](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温针灸八髎穴结合内服中药的方式对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进行治疗,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案,同时能够为针药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提供更多循证学资料,指导临床治疗,所以通过中医药结合针灸对此进行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内服对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观察本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方法90例病例按随机序列软件产生的随机序列数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A组30例及对照B组30例,具体方法如下:用随机序列软件模板,产生一组1-90的随机序列数(就是1-90的自然数,但顺序被随机打乱)。然后给每个病人顺序分配一个随机序列数,其值除3,余1进治疗组,余2进对照A组,余0进对照B组。如某患者被分配到的数是32,除3余2,这个病人就分到对照A组。按照随机序列数填好随机卡将其装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治疗方法治疗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夸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八髎穴,配穴:三阴交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骶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八髎穴均用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药物内服和针灸治疗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A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中关于月经后期的普通针刺选穴拟定:关元、血海、三阴交、太冲、期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和四肢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将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B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服用5天(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观察患者月经周期、月经经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伴随症状评分指标的变化,客观分析并评价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月经后期的疗效。月经周期天数: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月经不调以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月经周期天数分级。(分级量表见附表一)伴随症状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拟定(见附表二)因为评分量表涉及多个主观指标评价,所以在评价时安排具有中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人负责采集患者相关症状情况,且此负责评价人员并不知晓随机序列数以及所对应的患者分组情况,尽量确保采集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均一性。疗效判定标准综合疗效评定参照2017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注: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痊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月经周期恢复28±7天,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70%≥积分减少<95%;有效:月经周期较治疗前有改善,其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30%≤积分减少<70%;无效:月经周期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治疗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独立样本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则进一步采用组间两两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M(P25,P75)描述,多个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多组等级资料的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在收入组时,负责安排入组的研究者充分的对患者既往月经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并结合工作学习环境、精神情况、压力状态及生活状况整体分析。从源头对患者的入组进行严控,确保入组后有良好的依从性,所以在研究结束时,经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收入组的90患者均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并未发生脱落和中止情况,90例有效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前3组患者年龄、病程、月经经期、月经周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及伴随症状的比较,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A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B组总有效率为66.7%。且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6.7%,对照A组愈显率为10%,对照B组愈显率为0,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入组前不少患者的月经经期处于正常水平,治疗组有16例(53.3%),对照A组有16例(53.3%),对照B组有13例(43.3%)月经经期是正常的,除去这一基数的影响,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对于月经经期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月经周期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第2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2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和LH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3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3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LH、T、PRL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E2则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FSH和LH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3组之间相比,治疗组伴随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T检验分析各组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情况,3组经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以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八髎穴配伍三阴交特定穴位组合,应用局部温针联合内服中药的治疗方式,与普通针灸和单一内服中药相比较,观察前者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表明此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调节月经周期,能够全面的调节血清性激素各指标,同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此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未有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参考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纵向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的有效性分析,后期可纳入其他证型患者,开展横向的多证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多角度评价本研究所应用治疗方法的疗效特点。通过本研究发现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在此基础上开展作用机制的探索,为临床疗效的体现提供更加科学的循证医学资料。

富馨[6](2017)在《妇痛久宁丸对原发性痛经的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本课题围绕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因素,探讨妇痛久宁丸的功效及作用,通过制备大鼠痛经模型,进行妇痛久宁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药效学及机理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镇痛实验的研究(1)用热板仪法测小鼠的痛阈值,妇痛久宁丸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2)醋酸导致小鼠疼痛,妇痛久宁丸对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2、抗炎实验的研究二甲苯导致小鼠耳廓肿胀,妇痛久宁丸对小鼠耳廓肿胀度的影响。3、妇痛久宁丸对大鼠痛经模型的影响(1)妇痛久宁丸对痛经大鼠子宫湿重的影响;(2)缩宫素导致痛经模型大鼠扭体,妇痛久宁丸对其大鼠扭体发生率,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的影响,.(3)妇痛久宁丸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内PGF2α、PGE2、PGF2α/PGE2和内皮素ET-1含量的影响;(4)妇痛久宁丸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液中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和孕酮的影响。结果:经实验研究表明,妇痛久宁丸可升高热板仪上小鼠痛阈值,减少醋酸导致小鼠扭体次数,说明妇痛久宁丸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对二甲苯导致小鼠耳廓的肿胀有抑制作用,说明妇痛久宁丸对急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妇痛久宁丸可减少痛经模型大鼠的扭体发生率和扭体次数,加长扭体潜伏期,痛经模型大鼠的子宫湿量与模型组比较,妇痛久宁丸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并且妇痛久宁丸可以降低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的PGF2α含量,升高PGE2的含量,降低PGF2α/PGE2的比值,降低子宫内膜中内皮素的含量,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液中的雌二醇、促卵泡激素含量有降低作用,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液中的孕酮有升高作用。结论:妇痛久宁丸对原发性痛经有治疗作用。

黄嘉仪(KaYee Wong)[7](2017)在《翰怡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痛经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及腰骶部痉挛性疼痛,同时可伴有腰酸、坠胀、恶心、呕吐、手足厥冷、腹泻及头痛等不适症状,随月经而发,严重者甚至昏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又称功能性痛经,75%的原发性痛经发生在初潮后的第1年内。我国1980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痛经发生率达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其疼痛轻度占44.6%,中度占38.81%,严重影响工作的重度占14%。翰怡灸是麦粒灸的一种,介于麦粒灸和压灸之间。因翰怡灸艾柱小,施灸时作用部位小而精确,温补之力直透穴位,直达经络脏腑,疗效比其他疗法较高。透过热力迅速刺激穴位,麦粒灸作为药引使药力迅速引进致各个经络脏腑。目的:此次临床研究使用翰怡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并对其进行临床观察,评估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病例来源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符合诊断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和空白对照组30例。三组患者均于经期后一周开始接受治疗。试验组30例患者使用翰怡灸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治疗用品由张超翰医师提供。治疗时间:每周治疗2-3次,于痛经发生疼痛时可给予治疗,连续3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30例患者使用暖宫贴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治疗时间:每周使用2-3次,痛经发生疼痛时可使用暖宫贴,连续3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空白对照组30例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时间:3个月经周期。观察其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痛经情况评分以及中医症候评分。结果:1.疼痛程度积分比较:1.1三组治疗第三个月疼痛程度积分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显示治疗组积分小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对照组积分小于空白组。1.2疗程结束后一个月疼痛程度积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显示治疗组积分小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对照组积分等于空白组。1.3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疼痛程度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积分小于治疗前。1.4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三个月和疗程结束后一个月疼痛程度积分比较,治疗组积分差异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疗程结束后一个积分小于治疗第三个月。1.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疼痛程度积分差值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值均为治疗组大于对照组。2.痛经情况积分比较:2.1三组治疗第三个月痛经情况积分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显示治疗组积分小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对照组积分小于空白组。2.2疗程结束后一个月痛经情况积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显示治疗组积分小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对照组积分等于空白组。2.3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痛经情况积分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积分小于治疗前。2.4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三个月和疗程结束后一个月痛经情况积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积分差异,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显示治疗组疗程结束后一个月痛经情况积分小于治疗第三个月,对照组疗程结束后一个月痛经情况积分大于治疗第三个月。2.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痛经情况积分差值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积分差值均为治疗组大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积分比较:3.1三组治疗第三个月中医症状积分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显示治疗组积分小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对照组积分小于空白组。3.2疗程结束后一个月中医症状积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显示显示治疗组积分小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对照组积分小于空白组。3.3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中医症状积分进行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中医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积分小于治疗前。3.4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三个月和疗程结束后一个月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积分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积分小于治疗第三个月。3.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中医症状积分差值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值均为治疗组大于对照组。3.6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中医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两组间经前/经期小腹怕冷得热则缓、经前/经期小腹疼痛、经血量少、经血色暗、夹血块、乳房胀痛、手足不温和恶心呕吐差值均数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差值大于对照组。4三组间临床疗效比较:三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三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治疗组患者中12例有效,13例显着,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患者中29例无效,1例有效,总有效率3.3%;空白组患者29例无效,1例有效,总有效率3.3%。5.三组间疼痛疗效比较:三组间的疼痛疗效,结果显示三组间疼痛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疼痛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治疗组患者4例痊愈,5例显着,14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2%;对照组9例有效,21例无效,总有效率30%;空白组4例有效,26例无效,总有效率13.3%。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翰怡灸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效,用以治疗寒凝血型原发性痛经能有效改善痛经的疼痛程度。(2)翰怡灸有效调理月经周期经量血块等中医症候。(3)翰怡灸能温通经络从而促使经络畅通。综合上述三点,本研究发现翰怡灸对原发性痛经之寒凝血瘀症的主要症状和次症都有较明显的缓解作甩并且对一些较严重的痛经情况能减轻或根治。翰怡灸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效,能温通经络从而促使经络畅通。翰怡灸因穴位经过熏熨或温灼,刺激穴位及令药中的功效发挥作用,令药汁的药效经热力引入各个脏腑经络,并因为是压炙,令其功效得以持续,这种效果可以维持一至两天。

王婷[8](2016)在《口服中药结合推拿综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深入的临床研究与观察,运用中药制剂“血府逐瘀口服液”与推拿疗法综合治疗原发性痛经,比较单独应用一种疗法与两种疗法综合运用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力求为原发性痛经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并且为中医综合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国家女子足球队运动员中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9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推拿治疗组、中医综合疗法组三组,每组30例,药物治疗组患者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推拿治疗组采用推拿疗法,中医综合疗法组采用血府逐瘀口服液与推拿疗法相结合,三组各治疗3个月经周期。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安全性观测指标、疗效性观测指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痛经症状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结果1.在本次治疗中,随着治疗的进行,三组患者的VAS值均有所下降,这表明三组每个疗程的治疗均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疗之后,三组VAS值存在显着差异(P<0.01),且中医综合治疗组的VAS值最小,这表明,中医综合疗法对于疼痛的减轻更为明显,且远期疗效更佳显着。2.根据各组患者疼痛症状的积分情况,比较发现,前两个月的治疗三组患者疗效并不显着,且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三个月的治疗后,三组患者疼痛症状的积分差异显着(P<0.05);从第四个月的评分来看,中医综合治疗组的远期疗效更加显着,三组中,中药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7%;推拿组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6%:中医综合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各组患者中医症状的评分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一个月的中医症状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中药组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推拿组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9%;中医综合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研究结论1.应用药物口服、推拿疗法、药物与推拿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三者均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2.在视觉模拟评分方面,中医综合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药物或者推拿疗法,且起效更快,疗效持续时间更长。3.在痛经症状评分方面,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医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更加长远,比单独使用药物或者推拿的效果更好。4.在中医症状评分方面,中医综合疗法的应用效果也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药物或者推拿疗法。5.本次研究通过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与推拿疗法综合治疗原发性痛经,肯定了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痛经的有效性,为将来朝向院内开展中医综合治疗提供前期工作基础,同时为进一步综合治疗痛经提供有效手段。

冯瑶[9](2015)在《先期服药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名老中医杨家林教授先期服药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对名老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色服药方法进行系统评价,为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用药特色并在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选取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7月一2014年1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150例患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分为3组,先期服药组,经期服药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0例,药物采用中药智能免煎颗粒金铃四逆四物失笑散加味,先期服药组于经前3天开始服药,连服6天,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经期服药组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用药,连用6天,连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空白对照组不予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若症状消失者,均于观察结束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各组试验前后各症状及相关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三组VAS评分,腹痛持续时间,CMSS量表,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前后组内比较,先期服药组和经期服药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观察前后,p>0.05,均无显着性差异;三组各指标观察前后差值(疗前评分—疗后评分)组间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单个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前后组内比较,先期服药组和经期服药组治疗前后在下腹疼痛程度,腹痛持续时间,经行不畅,月经色质,乳房胀痛,胸闷不舒方面,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空白对照组观察前后在以上单个中医证候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单个中医证候积分观察前后差值(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组间比较,先期服药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经期服药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先期服药组和经期服药组在下腹疼痛程度与腹痛持续时间方面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经行不畅,月经色质,乳房胀痛,胸闷不舒方面比较,p>0.05,疗效相当,无显着性差异。(3)总体疗效比较:①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先期服药组总有效率为96.00%;经期服药组总有效率为83.67%;空白对照组为12.77%,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先期服药组和经期服药组比较,先期服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经期服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疾病综合疗效比较:先期服药组总有效率为98.00%;经期服药组总有效率为85.71%;空白对照组为12.77%,三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先期服药组和经期服药组比较,先期服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经期服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比较:三组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也未出现不良反应以及与临床研究相关的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用药安全。结论:(1)采用先期服药法以金铃四逆四物失笑散为主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能明显改善经行腹痛程度,改善痛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缩短腹痛持续时间,缩短痛经症状总发作时间,且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2)对单个中医证候而言,在腹痛程度和腹痛持续时间方面,先期服药组疗效优于经期服药组;在经行不畅,月经色质,乳房胀痛,胸闷不舒方面,先期服药组与经期服药组疗效相当。(3)先期服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优于经期服药,且临床运用安全、有效,未发现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丹[10](2014)在《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与少腹逐瘀汤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冰水浴大鼠寒凝血瘀模型,采用LC-MS技术建立了血浆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模型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性内源性代谢物,初步探讨了引起寒凝血瘀的可能性生物代谢通路;考察了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卵巢及子宫相关功能的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一、文献研究概述了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寒凝血瘀型痛经机理、实验研究进展、少腹逐瘀汤全方研究概况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作用机制;总结了代谢组学的一般研究流程、分析技术、数据处理方法及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以期为论文的开展提供依据。二、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以血液流变、血常规、凝血四项等指标,考察了制作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的冰水浴时间。结果显示,至冰浴10d,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等指标的异常表现为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 MS)建立了血浆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采用主成分判别分析法(PCA-DA)、t检验对多变量数据进行了模式识别、显着性统计,通过独特通路分析(IPA),构建了代谢组学特征网络图,探讨了寒凝血瘀证大鼠的代谢扰动规律及冰浴时间对其血浆代谢轮廓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组与模型10d组区别为最,且模型10d组可区别于模型5d、15d组;并解析了 10个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分属氨基酸类、磷脂酰胆碱类、花生四烯酸类、磷酸酯类、神经鞘脂类与胆汁酸类;初步筛选了5条潜在寒凝血瘀代谢通路,分别为 Sphingolipid metabolism(鞘脂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甘油磷脂代谢)、Ether lipid metabolism(醚脂代谢)、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半肮氨酸和蛋氨酸代谢)、Primary bile acid biosynthesis(主要胆汁酸生物合成)。三、应激反应与血瘀形成的关系分别以冰水浴、冰水浴注射肾上腺素制作寒凝血瘀大鼠模型,测定了血清氧化应激指标(SOD、MDA)、炎性因子(IL-6、TNF-2αα)及血管舒缩因子(ET-1、NO、NOS),并对其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比较,两种模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MDA、TNF-2α、IL-6、ET-1 升高,SOD、NO 与 NOS 降低,且 IL-6、TNF-2α 与 MDA、ET-1 呈正相关,与SOD、NO、NOS呈负相关;NO、NOS与SOD呈正相关,与MDA呈负相关;ET-1与SOD呈负相关,与MDA呈正相关,提示氧化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有利促进了血瘀证的形成,且两种模型的研究结果一致。四、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大鼠的干预作用以冰水浴制作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给予少腹逐瘀汤(SFZYD)干预,测定了各项相关指标并进行了双变量与偏相关分析,考察了对血液流变性、卵巢及子宫相关功能的干预作用。(1)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与卵巢分泌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FIB含量升高,TT、APTT缩短,PT延长,血清E2升高、P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FIB含量降低,TT、APTT延长,PT缩短,血清E2降低、P升高。血清E2与全血黏度1(3)、血浆黏度呈正相关,与TT、APTT呈负相关;P与全血黏度](s-1)、血浆黏度呈负相关,与TT、APTT呈正相关。提示少腹逐瘀汤可改善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恢复生殖器官血液供应,促进卵巢发育,调节内分泌功能,且高剂量疗效优于低剂量。(2)对模型大鼠卵巢炎性因子及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E2升高、P降低,卵巢IL-6、TNF-2α、ET-1、ET-1/NO升高,NO和NOS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高、低剂量组血清E2降低、P升高,卵巢IL-6、TNF-2α、ET-1及ET-1/NO降低,NO、NOS升高。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清E2与卵巢IL-6、ET-1呈正相关,血清P与卵巢IL-6呈负相关。提示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生殖激素水平的紊乱,与IL-6水平及ET-1活性升高有关;少腹逐瘀汤可通过调节ET-1、IL-6水平,改善卵巢内分泌功能。(3)对模型大鼠子宫氧化损伤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SOD、PGE2降低,COX-Ⅱ、PGF2α及MDA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高低剂量组大鼠子宫SOD、PGE2升高,COX-Ⅱ、PGF2α及MDA降低,差异显着。且SOD与PGE2呈正相关,与COX-Ⅱ、PGF2α呈负相关;MDA与PGE2呈负相关,与COX-Ⅱ、PGF2α呈正相关。提示模型大鼠子宫内膜氧化损伤,与平滑肌收缩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少腹逐瘀汤可调节PGE2、PGF2α、COX-Ⅱ等致痛指标,纠正氧自由基紊乱,提高子宫组织抗氧化能力,修复寒邪对子宫氧化损伤,改善内膜功能,缓解痛经。

二、经不痛治疗痛经的药效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不痛治疗痛经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2)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
        (三) 评分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资料收集
        (二) 分组方法
        (三) 治疗方案
        (四) 疗效评价标准
        (五) 统计学处理
    三、一般资料
        (一) 两组年龄分布
        (二) 腹痛程度
        (三) 中医证候积分
    四、结果
        (一) 疗效分析
        (二) 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一) 痛经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 痛经证型的研究
    二、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一) 前列腺素
        (二) 雌孕激素
        (三) 血管加压素(ADH)
        (四) 催产素
        (五) β-内啡肽
        (六) 免疫因素
        (七) 精神因素
    三、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一) 非甾体抗炎药(NSATDs)
        (二) 口服避孕药
        (三) 其他药物
    四、本研究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一) 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组方分析
        (二) 单味药分析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 腹痛疗效
        (二) 中医证候疗效
    六、本研究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1. 文献研究背景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1.2 少阴病论述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3.1 日本医家方论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4.1 麻黄
        4.2 附子
        4.3 细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1.1 文献收集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项目
    3. 资料整理
    4. 统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1.3 症状统计分析
        1.4 舌象统计分析
        1.5 脉象统计分析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2.4 症状统计分析
        2.5 体征统计分析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3.4 症状统计分析
        3.5 体征统计分析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5.3 症状统计分析
        5.4 舌象统计分析
        5.5 脉象统计分析
        5.6 腹诊统计
第四章: 讨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1.1 方论
        1.2 方证的概念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2.1 中医病机分析
        2.2 方证病机分析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3.1 主治疾病
        3.2 症状指证
        3.3 体征指征
        3.4 适用人群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4. 类方方证鉴别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 麻黄附子汤
        4.3 麻黄汤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4.5 附子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大黄附子汤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4.9 四逆汤
        4.10 真武汤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5.3 注意事项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7. 结论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对PD模型大鼠Cor、HIS及其H1R受体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的认识
        1.1 原发性痛经病简介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的认识
        2.1 古代对痛经病的记载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饲养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动物模型的制备
        2.4 干预方法
        2.5 麻醉与取材
        2.6 指标的观察检测
        2.7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实验结果
    1 大鼠的一般情况与扭体反应情况
        1.1 大鼠的一般情况
        1.2 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情况
    2 各组大鼠Cor及 HIS、H_1R水平
        2.1 各组大鼠的血清Cor及 HIS水平
        2.2 各组大鼠的子宫H_1R蛋白表达水平
第四部分 :讨论
    1 实验方案分析与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方案分析
        1.2 PD大鼠模型的建立
    2 西药对照和实验观察指标的选用依据
        2.1 西药对照的选用依据
        2.2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3 从寒邪和遵循“治未病”思想防治痛经病
        3.1 寒邪致痛致病论
        3.2 从寒论治痛经病
        3.3 遵循“治未病”思想防治痛经病
    4 温针灸治疗痛经病的机理探讨
        4.1 遵循治痛“荣之、通之”的治疗大法
        4.2 灸法的调节作用
        4.3 针刺的调节作用
        4.4 温针灸是治疗痛经病的一种新思路
    5 腰阳关、次髎穴治疗痛经病的理论基础
        5.1 从督脉、膀胱经论治痛经病
        5.2 腰阳关、次髎穴治疗痛经病的取穴依据
    6 实验结果的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传统中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一、月经后期中医病名的认识
        二、月经后期与脏腑的关系
        三、月经后期的中医病因病机
        四、现代医家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月经后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一、月经的生理及定义
        二、月经后期的机理和治疗进展
    第三节 当归芍药散的研究概况
        一、组方与配伍特点
        二、当归芍药散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三、当归芍药散的药理研究
    小结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脱落标准
        六、中止治疗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组别设置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过程中各阶段的疗效分析
        三、治疗前后各组月经经期和月经周期变化情况
        四、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五、治疗前后整体疗效结果
讨论
    一、本研究设计思路的分析
    二、中药处方及穴位选择的分析
    三、疗效评价相关指标的选择
    四、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6)妇痛久宁丸对原发性痛经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前列腺素
        1.2 激素
        1.2.1 雌二醇
        1.2.2 孕酮
        1.2.3 促卵泡激素
        1.3 催产素
        1.4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
        1.5 β—内啡肽
        1.6 神经与神经递质
        1.7 钙离子、镁离子
        1.8 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
        1.9 其他因素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进展
        2.1 一般治疗
        2.2 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
        2.2.1 口服避孕药
        2.2.2 β-受体兴奋剂
        2.2.3 解痉镇静剂
        2.2.4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2.2.5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2.2.6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
        2.2.7 维生素治疗
        2.2.8 一氧化氮
        2.2.9 腹腔镜下切除骶前神经
    第二节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月经的产生机制
        1.2 古代医家对痛经的认识
        1.3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分型
        1.3.1 肝肾亏损型
        1.3.2 气血虚弱型
        1.3.3 气滞血瘀型
        1.3.4 寒凝血瘀型
        1.3.5 湿热蕴结型
        2.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2.1 辨证治疗
        2.2 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研究
        2.3 敷脐治疗
        2.4 周期治疗
        4. 针刺法
        5. 成方治疗
实验研究
    一、镇痛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妇痛久宁丸对小鼠热刺激致疼痛的影响
        2.2 对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3.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
        4.1 对热刺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4.2 对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二、抗炎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
    三、妇痛久宁丸对大鼠痛经模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痛经模型的复制
        2.2 给药方法及处理方法
        2.3 观察项目和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
        4.1 妇痛久宁丸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的湿重影响
        4.2 妇痛久宁丸对缩宫素致痛经模型大鼠疼痛扭体反应的影响
        4.3 妇痛久宁丸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中PGF2α、PGE2和ET-1含量的影响
        4.4 妇痛久宁丸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液中雌二醇、FSH、孕酮的影响
讨论
    一、关于原发性痛经
    二、关于妇痛久宁丸
        1. 妇痛久宁丸
        2. 方中单味药的药理学研究
    三、实验结果
        1. 镇痛实验
        2. 抗炎实验
        3. 对大鼠痛经模型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简历

(7)翰怡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1 中医古籍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现代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中药治疗
        1.1.4 中医外治法
        1.1.5 古代灸法与现代灸法
    1.2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2.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
        1.2.2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1.2.3 西医治疗
    1.3 麦粒灸研究现状
        1.3.1 翰怡灸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临床资料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方案设计
        2.3.2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2.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临床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理论基础
        3.1.1 翰怡灸使用药物解析
        3.1.2 药汁的炮制过程
        3.1.3 翰怡灸选穴依据
    3.2 翰怡灸作用机制的探讨
    3.3 结果分析
        3.3.1 三组疼痛程度积分疗效分析
        3.3.2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个周期各项积分比较
        3.3.3 三组治疗疗效分析
    3.4 应用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口服中药结合推拿综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与治疗
    综述二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现代研究进展
        1. 中药治疗
        2. 针灸治疗
        3. 综合疗法
        4. 其他疗法
    综述三 按摩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与机理探讨
        1. 按摩穴位的选择
        2. 按摩作用机理探讨
        3. 按摩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
        4. 述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技术路线图
    2. 临床资料与诊疗过程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3. 临床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调查结果
        3.2 治疗之前各组患者疼痛指标的调查结果
        3.3 各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疗效性评价结果
        3.4 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4. 小结
    5. 讨论
        5.1 推拿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
        5.2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
    附录2 痛经症状评分标准
    附录3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9)先期服药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随机分组方法
        2.1.3 盲法设计
        2.1.4 样本含量及其计算依据
    2.2 治疗方案
        2.2.1 试验药品名称和规格
        2.2.2 给药方案
        2.2.3 合并用药规定及应急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观测项目
        2.3.2 观测时点
        2.3.3 观测方法的选择
        2.3.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3.3.2 CMSS(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量表
        2.3.3.3 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
    2.7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8 质量控制和保证
    2.9 数据管理
    2.10 伦理审查
3. 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内容
    3.2 统计分析计划
        3.2.1 受试者分配情况分析
        3.2.2 临床疗效分析
        3.2.3 安全性分析
    3.3 统计方法选择
4. 研究结果
    4.1 三组病例分布情况
    4.2 可比性分析
        4.2.1 一般情况可比性分析
        4.2.2 治疗前相关情况可比性分析
    4.3 临床疗效分析
        4.3.1 治疗前后VAS积分疗效比较
        4.3.2 治疗前后CMSS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疗效比较
        4.3.3 治疗前后腹痛持续时间疗效比较
        4.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4.3.5 治疗前后单个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4.3.6 总体疗效比较
    4.4 临床痊愈患者随访情况
    4.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 先期服药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立论依据
        3.1 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思想为理论基础
        3.2 先期服药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色
        3.3 金铃四逆四物合失笑散组方特点和作用
        3.4 金铃四逆四物失笑散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4. 先期服药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临床观察表
附录三:知情同意书
附录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10)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与少腹逐瘀汤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和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 动物模型
        2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评价方法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寒凝血瘀型痛经与少腹逐瘀汤的研究进展
        1 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进展
        2 少腹逐瘀汤的研究进展
        3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 代谢组学简介
        2 代谢组学的分析流程
        3 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寒凝血瘀大鼠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
    第一节 冰浴时间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冰浴时间对寒凝血疲大鼠血浆代谢组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应激反应与血瘀形成的关系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大鼠的干预作用
    第一节 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与卵巢分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对模型大鼠卵巢炎性因子及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对模型大鼠子宫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2 应激反应与血瘀形成的关系
    3 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大鼠的干预作用
创新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经不痛治疗痛经的药效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李小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对PD模型大鼠Cor、HIS及其H1R受体水平影响的研究[D]. 颜春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D]. 黄雅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妇痛久宁丸对原发性痛经的药效学研究[D]. 富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翰怡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D]. 黄嘉仪(KaYee 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口服中药结合推拿综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王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先期服药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冯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10]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与少腹逐瘀汤的干预作用[D]. 刘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无痛经期治疗痛经的药效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