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头食品和小饭馆卫生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波[1](2017)在《榆林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榆林市高度重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榆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经过多次机构改革,目前初步建立起了市、县、乡三级监管网络,监管人员扩充为1800名,新建5个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监管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主要采取经营许可准入、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开展餐饮服务环节专项整治、对农村学校食堂进行重点检查、开展食品安全抽检等方法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对榆林市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研究,梳理出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餐饮单位主要存在软硬件设施设备不健全、餐饮具消毒不严格、对部分监管对象存在监管死角的问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存在监管队伍不稳、监管力量不足、执法能力不强、食品检验能力薄弱、经费紧张等问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方面主要存在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品安全宣传针对性不足、缺乏行业协会约束等问题。对比研究了美国、日本、韩国等三个发达国家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总结出上述三个国家在餐饮服务安全管理上的优点可供参考:一是具备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二是拥有统一、权威的监督管理机构,能有效开展餐饮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三是具有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监管人员队伍。根据榆林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本文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一是在政府加强监管方面,提出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培训教育,强化考评问责等手段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监管队伍;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重视监管部门法制机构建设,提高稽查办案能力;加快食品检测能力建设,科学配置检测仪器;扫清监管难点和盲区,积极探索对农村学校食堂、流动餐饮摊贩、农村“大篷车”等监管难点的有效措施。二是在加强社会参与方面,提出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掌握餐饮食品安全舆情动态;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作为行政执法资源的有益补充;发挥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利用其信息优势,为餐饮服务行业、消费者和政府提供服务。
马建雄[2](2013)在《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着手,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能在问题出现之前,关注其动态,预测评估期危害,做出必要的提示,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这无疑是最科学、最经济、最有效的。因此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研究就更加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危机的管理,关键在于预防。毋庸置疑,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该话题具有范围的全球性、时间的持续性、态度的敏感性。“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成了国人普遍的担忧和无奈。关于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课题,国内外文献繁多。且不断有新的观点和措施提出。中外研究者的文献也逐渐从论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意义和必要性,越来越向如何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倾斜,使得这一全球关注的问题由宏观到微观,从宽泛意识领域到具体行为层面。就我们河北省来看,通过了《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石家庄市建立了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的八大长效机制:《石家庄市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石家庄市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从政策理论层面做了较为全面的规范和阐述。但是,学者对危机爆发原因和危机预警理论都有所研究,但涉及的内容较少,对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及完善探讨比较少,在研究的方向上也主要集中到食品安全研究、危机的影响和应对体系,对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及完善探讨比较少。特别是,怎样建立机制,建立那种机制,针对某个地区、某个食品领域的预警机制又该有怎样的区域性和特色性,具体操作时要采用什么方法等研究不够,加上食品安全问题往往错综复杂,其出现常常具有突发性,涉及人员广泛,问题环节繁复,涉及部门众多,有时呈现区域性和时效性,总之琐碎复杂。因此本选题有研究的必要性。如前所说,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又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大,食品加工企业高速发展,加上过度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或不惜以牺牲安全的代价追逐利润等等,使得我们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研究刻不容缓。对于食品安全危机的管理,最划算最有效的莫过于预防。正如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言:“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分析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作为借鉴,因此本选题有研究的迫切性。建设完善的与本地相适应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及时发现隐患,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安全事件的发生,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等方面,都对社会有大的贡献,因此本选题有解决问题的高效性。中外学者对食品安全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危机预警理论都有很多的研究,本文在广泛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就怎样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开展食品安全预警工作,针对某个地区、某个食品领域的预警机制又该有怎样的做法,具体要采用什么方法操作等做出一定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基本理论的阐述,对比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对我们的启迪,查找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存在的差距、欠缺和不足,探究对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的启示和借鉴,从而找到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措施和方法。本文提出的食品安全预警工作措施和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建立长效机制,致力细化管理,初步建立追溯体系,搞好风险监测,发挥舆论媒体作用等。本文还就石家庄市食品安全预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吕静[3](2012)在《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现况调查及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引起疾病的相关食品、行为、环境等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况调查和危险因素调查相结合。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2005年~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年的工作报表和年鉴资料。各年人口资料来源于卢湾区公安局。第二部分现况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第三部分危险因素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结果:1、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以散发为主,呈长期变异,发病季节明显,每年的7月-10月份为高发期,一般8月份达到全年最高。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菌痢发病时间跨度都较广,3月~9月以感染性腹泻为主,10月至翌年1月以细菌性痢疾为主。2、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感染性腹泻为主为70%以上,但无霍乱病例。2005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年发病率第一位是细菌性痢疾,但感染性腹泻自2006年起取代细菌性痢疾成为首位。3、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21岁~30岁最多为23.65%。职业分布以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为主达50%以上,男女问无显着性差异(P>0.05)。下辖地区发病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五里桥街道、淮海街道、打浦桥街道和瑞金街道。人口构成中流动人口发病比例最高在2005年为57.1%,随后逐年下降,在2007年达到最低值34.7%。2007年以后逐渐增加,至2011年达到56.3%。2005年至2011年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3起,发病数48人,无死亡病例,导致中毒的食品来源有餐饮食品、集体供餐、糕点,其中糕点引起的中毒人数最多为50%。4、发病人群中有腹泻、呕吐症状的分别为100%和18.2%。平均每天腹泻4.4次、呕吐2.1次。发病持续时间一般在35小时。发病人群的治疗为:去医院就诊为36.4%,粪便送检为16%,服用过药物为70.5%。性别因素在医院就诊、用药、粪便送检等行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均高于男性。5、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用药行为中,止泻药的服用率最高为47.7%,其次是抗生素类为20.5%;服用医院配药、家庭自备药、药店药的分别是58.1%、41.9%和16.1%。6、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发病前5天中接触过动物、到过外地、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3次及以上都是危险因素;每周用消毒液清洁厨房台面是保护因素。本地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与上海中心城区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1、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食物中毒和属于甲、乙类传染病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属于丙类传染病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占较大比例,应进一步加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与控制。2、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季节明显,夏秋季是疾病的多发期。夏秋季节气温高,微生物容易在食物中生长繁殖,人们对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普遍易感。此外,在外就餐的青睐促使人们的饮食模式发生改变,频繁的外出旅游增加了人口流动性,加上饲养宠物等多种因素更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3、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轻型病例多,所以大部分病例会以自行用药方法取代医院就诊,成为大量病例漏诊和误诊的因素。虽然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多为轻度,但频繁的发病也会增加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医保负担。4、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和个人卫生是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而且加强食品流通领域和餐饮企业加工环节的管理监督更有助于减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5、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监测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加强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和溯源能力,扩大致病菌检测种类的覆盖面,深入开展主动监测、行为因素监测,评估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风险,及时预防控制疾病的暴发。
左胜利,白燕,张增龙[4](2000)在《街头食品和小饭馆卫生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街头食品和小饭馆卫生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街头食品和小饭馆卫生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榆林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研究 |
1.2.2 对加强我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 |
1.2.3 对国内各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榆林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
2.1 榆林市餐饮服务行业基本情况 |
2.2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监管队伍现状 |
2.3 主要监管方式 |
2.3.1 对餐饮服务单位实行许可准入制度 |
2.3.2 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
2.3.3 开展各类餐饮服务环节专项整治 |
2.3.4 对农村学校食堂进行循环检查 |
2.3.5 开展食品安全抽检 |
2.3.6 对重大活动进行食品安全保障 |
2.4 榆林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状总结 |
第三章 榆林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
3.1 餐饮服务单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
3.1.1 软硬件条件差 |
3.1.2 餐饮具消毒不严格 |
3.1.3 餐厨垃圾处理不规范 |
3.1.4 对部分监管对象存在监管死角 |
3.2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
3.2.1 监管队伍不稳 |
3.2.2 监管力量不足 |
3.2.3 执法能力不强 |
3.2.4 体制不顺、权责不对等 |
3.2.5 餐饮服务行政执法不规范 |
3.2.6 在餐饮服务环节开展运动式执法效果不明显 |
3.2.7 食品检验能力不足 |
3.2.8 监管经费紧张 |
3.2.9 食品安全舆情服务滞后 |
3.2.10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
3.3 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
3.3.2 消费者参与不足 |
3.3.3 投诉举报平台有待加强 |
3.3.4 缺乏行业协会的约束 |
3.4 榆林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小结 |
第四章 发达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4.1 美国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4.1.1 食品经营许可管理 |
4.1.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
4.1.3 日常监督检查 |
4.2 日本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4.2.1 重视HACCP的应用 |
4.2.2 培养高素质的监管人员队伍 |
4.2.3 良好的公众食品安全教育 |
4.3 韩国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4.3.1 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4.3.2 总理负总责 |
4.3.3 重视社会共治 |
4.4 发达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对榆林市的借鉴 |
第五章 建议和对策 |
5.1 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队伍建设 |
5.1.1 稳定监管人员队伍 |
5.1.2 加强经费投入 |
5.1.3 重视对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 |
5.1.4 严格考评问责 |
5.2 提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
5.2.1 重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法制机构建设 |
5.2.2 加快审批制度改革 |
5.2.3 提升稽查办案水平 |
5.2.4 开展法制监督 |
5.3 加强餐饮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
5.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3.2 科学配置仪器设备 |
5.3.3 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 |
5.3.4 加强技术体系建设 |
5.4 扫清监管难点和盲区 |
5.4.1 农村学校食堂 |
5.4.2 街头餐饮摊贩 |
5.4.3 微信朋友圈售卖食品 |
5.4.4 无证私房菜馆 |
5.4.5 农村“大篷车”流动餐厅 |
5.4.6 餐厨垃圾处理 |
5.5 加强宣传教育 |
5.5.1 培养企业的诚信意识 |
5.5.2 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
5.5.3 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
5.5.4 在餐饮服务单位中普及明厨亮灶 |
5.6 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
5.7 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
5.7.1 政府购买服务 |
5.7.2 强化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
5.8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选题的意义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的结构 |
(四) 创新之处 |
一、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状况 |
(一) 食品安全预警的概念 |
(二)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概述 |
(三)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有利时机 |
(四)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 |
二、 国外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概况 |
(一)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预警的建设 |
1. 食品安全预警的管理理念科学 |
2.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完善 |
3. 食品安全预警法制健全 |
4. 食品安全监管的系统性协作默契 |
5. 食品安全预警方法科学高效 |
(二)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预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1. 理念先进,重视程度高 |
2. 注重科学严谨的立法、执法态度 |
3. 完善溯源管理机制建设 |
4. 注重食品安全信息建设 |
三、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问题分析 |
(一)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存在的问题 |
1. 食品安全的认识粗浅 |
2. 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协调性差 |
3. 食品安全监控环节薄弱 |
(二)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问题的原因 |
1.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够先进 |
2. 观念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
3. 食品标准和新的产品发展不协调 |
四、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措施 |
(一) 加大宣传力度 |
(二)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部门间的协作 |
1. 建立专门、权威的食品安全管理政府职能部门 |
2. 建立上下贯通的机制 |
3. 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水平 |
(三) 建立长效机制,致力细化管理 |
1. 标准设定体系是预警体系和紧急应变体系的基础 |
2. 预警体系 |
3. 紧急应变体系 |
4. 分级响应 |
(四) 进一步建全流通追溯体系 |
1. 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食品溯源体系 |
2. 特殊食品可以应用冷链物流技术 |
(五) 搞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舆论媒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卢湾区2005年~2011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况调查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危险因素研究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致谢 |
(4)街头食品和小饭馆卫生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卫生现状 |
1.1 无证经营普遍 |
1.2 卫生消毒设施差 |
1.3 布局不合理 |
2 监督管理对策 |
2.1 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管理办法 |
2.2 完善城市上、下水设施 |
2.3 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 |
2.4 加强疏导, 建立市场 |
2.5 根据灶间面积, 确定经营项目 |
2.6 加强部门协调 |
四、街头食品和小饭馆卫生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榆林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杨一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2]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研究[D]. 马建雄.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6)
- [3]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 吕静. 复旦大学, 2012(03)
- [4]街头食品和小饭馆卫生现状及对策[J]. 左胜利,白燕,张增龙. 内蒙古预防医学, 2000(04)
标签: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食品安全标准论文; 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